中庸之道的语录

励志语录  点击:   2019-01-27

中庸之道的语录篇一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论语》《中庸》

《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

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中庸之道的语录}.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

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

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

中庸之道的语录篇二

五句话让你立刻读懂《中庸》!{中庸之道的语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选自《中庸》第一章。

【译文】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赏析】这段话放在全书首章,可见为全书的总纲,说明性、道、教的含义与关系。

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循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使道能不断的实现,即按照道的要求不断的修养便叫做教化。中庸之道便是各安其所,万物就得到化育。

“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注释】选自《中庸》第六章。

好问:不耻下问。迩言:浅近之言。隐:隐瞒,扬:宣扬。两端:即事情之理的正反两方面。用其中:在此之中,是指恰当的做法。

【译文】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

【赏析】此处以舜之行事来说明中庸之道。

喜欢请教并能体察浅近之言,可见舜的大智、却不以为智,他懂得,其道无所不在,浅近之言仍不乏道的存在。儒家的道是指人生的正确途径,也即择善而行。

惩恶扬善,足见舜的性情笃诚,在与人为善的心情底下,只见人的优点,而不觉人的不善。

在分析掌握事理的正反两方面时,自然分辨过与不及,知道恰当的做法,然后施行于人民。

这便是舜的大智。以此鼓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择善而行,走人生正途,明辨善恶,以诚坚持下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章。审:详细。笃:踏实、忠实。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赏析】在道德实践中,知与行有着紧密的关系,两者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即善,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就能达到目的。

为了能行,必须先知,儒家主张的博学,首先是学道、学礼,学文。

学道便是追求真理,学礼即“六艺”,学文即古代文献,也是博学求知的快捷途径,掌握前人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经验总结。

有不懂的问题就要请教别人,并把学来的东西,经过认真的思考,深刻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只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

人学习之后,就明白做人的道理,再把所学的知识去付诸行动,即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努力,永无止境,在道德实践的征途上日益前进。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一章。诚:诚心,诚恳。明:明白。教:教育,教化。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赏析】论述诚与明的关系。人能够明白事理,就可以确定自己内心所向的目标,以至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由于人天生性善,也可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于心中向善的本性,即真诚。

如此看来,真诚与明白事理,互为促进,相辅相成。“自诚明”是说由真诚而明理。

“自明诚”是说由明理而真诚。不论是出于天性或是教育的结果,一个人处世立身的原则都应是为仁行善,自觉自愿,不为外在力量所促使,做到这样,人就能达到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注释】选自《中庸》第二十二章。赞:助。参:与天地并立而为三。

【译文】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

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

【赏析】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只有至诚者能尽其本性,实现其本性,一切人都能实现其本性,为仁善行表现在社会各个方面,则万物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实现了。

人如果能发扬向善之心,由仁民爱民而爱万物,珍惜万物,就可以赞助天地的化育之功。

人类为万物之灵,可以以其智慧及能力让大自然中的万物得到适当的生存机会。

人可以与天地并地而为三。儒家这种致极,致美的思想境界值得每个人去追求,为之而不懈努力。

中庸之道的语录篇三

中庸思想——耐人寻味的话语

中庸——做人的学问

1. 交友最禁忌的是,以权利相交、以势力相交的朋友,势力倾倒就会绝交;以利益相交的朋友,利益没有就会疏散;以富贵、功名的利害相背就会离开。惟有以道义相交、性情相交、肝胆相交、真诚相交,才会深切长久,才不至于被富贵与贫贱、患难与共难、利与害所分离,人性也不会扭曲。

2. 吕坤说:“见利向前,见害后退,共同有功专美称自己,共同有错就推罪与他人,这是小人的常态,更是大丈夫所感到耻辱的行为。”

3. 苏伯衡:“有求于人而不加以亲近,无求于人也不加以疏远,这就是君子的行为。有求于人而惟恐不亲近,无求于人而惟恐不疏远,这是小人的行为。有求于人而不更加恭敬,无求于人而不更加骄傲,这是君子的行为。有求于人就奴颜媚骨,无求于人就盛气凌人,这是丧失‘真我’的小人的行为。”

4. 把人缘变成机缘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有与人合作的精神;其次要乐于助人;(有困难互相帮助,这叫人际关系的“同频共振”现象。所以,不要不理睬帮助你的人,不要遗憾别人对你的帮助。)

5. 在丁肇中看来,“不知道”比胡说八道误人子弟强,也不会说了违心的话而让自己事后后悔。

6. 爱因斯坦讲了一个故事:“一头猪到牛那里,对牛抱怨:别人总是说你很友善,这点倒也没错,因为你给他们牛奶。可是他们从我身上带走的东西更多呀,他们得到的香肠、火腿、肉不都是我的吗?连我的猪蹄子都拿去炖了!可是,谁都喜欢我,对人来说,我就是一只让人讨厌的猪!怎么会这样呢?牛想了一会儿说:可能是因为我在活着的时候就帮助他们了”

7. 爱因斯坦说的这个寓言故事(略)用意很清楚,要在平时多给别人帮助。“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待人用人,不仅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伸手援助;平时心里要始终装着他人的冷暖。尤其不能在一些日常小事上得罪他人。

8. 重视内心,轻视外表的人,就是君子;重视外表,轻视内心的人,就是小人。所以,君子安守仁而达到仁,小人正好相反。

9.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 民国参政员陶觉先生说:“凡是带人接物,必须自己做主,千万不可因人起见。如果他人薄待我,我也薄待他;他人怠慢我,我也怠慢他;甚至他人毁谤我,我也毁谤他,这就是与他一般见识了。最好是他薄我厚,他傲慢我就恭敬,他毁谤我就赞誉,才能扭转人,而不被人扭转。”

11. 有道则见:如何在忍耐中抓住成功时机

忍之一事,众妙之门。当官处事,尤其先务。若能清、慎、勤之外,更行一忍,何事不办!

孔子在主张入世的同时,也提出了“隐”的观念,“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可以理解为,在有利于自己的环境中要积极表现自己,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要善于忍耐,等待不利之时过去,就可能完全该改变现状,解决问题,使困难变得无阻于你,甚至让困难给你带来全新的机遇。

12. 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聚集在乐观的人身边。他们昂扬的斗志、乐观的个性、永不止息的精神,会鼓舞、带领着每一个人向前走,达到人生的梦想之地。因而,乐观的人人缘很好,不论什么时候,身边总有他们一样志向远大的人们帮助他,也反过来鼓励他。

13. 士志于道:选对道路,做对人

其实人生也是这样,今天你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下一步该迈向哪里。通向目标的方向正确,永远比跑得快重要。

14. 儒家推崇顽强的拼搏精神,但同时又反对不切实际地硬碰瞎撞,白刃可蹈,固然了不起,可“中庸不可能”,就会使自己陷入绝境。

时间是最具魔力的涂改液,再糟糕的事实业总有过去的时候,你不会永远生活在一种情绪状态之中。

面对不幸的事情发生,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以饱满和积极的态度来对付不幸的事,这种办法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办法可以合理地利用时间,做自己现阶段可以做的事,值得做的事。

15. 和而不流:盲目结交与追随他人是危险的

洪应明说:“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生活中的确如此,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由于受不了你的刻薄而离去;交友太轻率随便,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你,来到你的身边。

人们明白社会关系的重要,所以很多人希望攀到靠山结交到有用的朋友,可是一旦怀才不遇,便郁郁不得志。人怀才不遇是很普遍的现象,一是由于自己的才华没有被人发现,所以也就不可能被使用;而是虽然胸怀大志,满腹文韬武略,但是生不逢时,像姜太公那样,不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助纣为虐上,而要与明主共事。这种人的处世策略是:退居一隅,审时度势,伺机而动。用现在的话说,不急于让人接受、认可,不随便把自己推销出去,不为了眼前的功名利益,放弃自己的追求。

古人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处事中,应该尽力去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领导,这样才是你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在时机不对、机遇不佳的时候,要沉住气,甘守寂寞,认真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切不可操之过急。发现上司真的不赏识自己,感到自己的前程将被耽误,可以选择离开。不要盲目地追随别人,要认真观察,否则你或许因为选择错了上司,他的不顺利连带自己不顺利,影响仕途的进取。

16.“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某种理由,否则做它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是许多人不能尝试创新的一种习惯性心里。其实只要你愿意,便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不必一定要有理由。没有必要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寻找理由,只要你能心跳,你人生能够快乐,什么不可以去做呢?

17.屡战屡败者的处方就是:认真地对待你的每一次失败。要痛定思痛,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下一次奋进中引以为戒。万不可好了伤疤忘了痛,甚至自虐地流着鲜血还不知痛。

18.人类有几种本性是永远不会显露出来,永远不会爆发的。这种神秘的力量深藏在人体的最深层,非一般的刺激所能激发,但是每当人们受了讥讽、凌辱、欺辱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来,一旦这种力量发挥出来,就能做从前所不能做的事情。

19.谁也不愿意经受苦难,但是苦难往往也是一种经历,一中启迪,甚至是一种资本。它能让你更好地面对苦难,面对自己,面对未来的艰辛和辉煌。

20.所谓自知之明,就是要知道自身哪些东西有害于做人;要想得到更多人的接纳,不可有太重的私心,尤其不可有欺心。要人不可欺,心不可欺;心可欺,天

不可欺。我们每做一件事,别人都会看到,都会听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存心动念之间,举手投足之际,光明磊落,没有什么不可公开的,没有什么不可言说的,这才是适当和自知之明,才会被人接纳。

21.一个人进入社会,开始过群体生活,意味着要与他人交往共事。可是有的人却由于社交能力差,不善于为人处事,结果人生成长与事业发展的过程处处受阻。相反,有些人的个人能力虽然不是很强,但是他对人礼貌,善于交际,于是办事总是比别人容易成功。

台湾作家刘镛说:“一个人人缘不好,大小事只能自己去做,能力再强,又能做多少事?你的素质再高,如果只是将本身的能量发挥出来,不过能比常人表现得好一点而已;如果你能集合别人的能量,既可以能获得超凡的成就。”

22.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老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以及其他的事情。人们最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往中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逗引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的最好方法。 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你自己若是具有真实本领,那些赞美的话应该是出自别人之口,自吹自擂,其结果是自己丢脸面。凡是有修养的人,必定不会随便说及自己,更不会夸张自己,他自己很明白,个人的事业行为在旁人看来是清清楚楚的,不必要自己去说,人们自会清楚。

有时,不防有意识地暴露自己的弱点。在特定的情况下公开承认自己的短处,有意暴露自己的某些方面的弱点,可以说是一种高明的交际策略。

交际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你就必须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会使人在于你交往的过程中,松了一口气,不以你为敌。

23.隐恶扬善:学会适当地恭维和赞美

于人相处,要隐藏人家的短处,宣扬人家的长处。隐藏不是护短,而是选择恰当的时机指出别人的缺点;宣扬不是成天奉承人家,而是是别人的优点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恭维本身往往不是交际的目的,而是为了双方交往创造一个融洽的气氛,从而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于人说话千万不要用挑剔的口吻,即使看到某些不足,也不必过于认真,以免使对方情绪不快。

恭维时注意场合,不使旁人难堪。

恭维时措辞精当,不使人产生误解。

赞美对方的宗旨是尊重对方,鼓励对方一击创造良好的交往氛围,所以应该真心实意,诚恳坦白,措辞适当。

直接的赞美:当着对方的面,以明确具体的语言,提及对方的名字(或尊称、昵称),微笑地赞美对方的行为、能力、外表、或他的拥有的物品。如果能在直接的赞美后,用一个问题衔接下去,效果则更好。

间接含蓄的赞美:即运用语言、眼神、行为等向对方暗示自己赞赏的心情。比如在公共场合特地请某人签名留念,或特地向某人请教,聚精会神地倾听对方讲话,并不时地微笑点头,这也是一种表示赞美的方式。

24.很多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儿,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等。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自己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对别人不要下太早的评价。

25.当自己变成身系众多人生命或利益的角色时,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不可瞎胡闹;自己说了算,却是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虑,尽管树一些好听的名义,但很容易被人看出这种人目光的狭窄。

26.明哲保身:避免与人硬对硬地碰撞

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致,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他很少谈及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把他们的成就说出来,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后来,每当他有时间与同事闲聊的时候,他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成就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了自己的成就。

27.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而你的团队里恰好有一些不好管理的人,软硬不吃,你该怎么办?其实,以柔克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不要从正面强迫对方屈服于自己,“难得糊涂”也是一种高明的做人学问。假装糊涂,让人认为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而在必要时,能够不动神色,先发制人,让人失败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处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与糊涂之中。”

一般来说,人的本性都是喜直厚而厌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适合当地所出环境并不如意时,那就要既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所以就有了鹰立如睡、虎行如病、藏巧如晦的各种处理应变的方法与对待人事的方法。

28. 人当然应该尽其所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但行走在社会上,如果太强调个人,而忽略了别人的存在,迟早会要吃苦头的。在一个团体里,个人能力太强,会掩盖其他人的光芒,使他们在相较之下黯然失色,于是会产生几种心里状态: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安。

中庸之道的语录篇四

中国古籍中100句最经典语录

中国古籍中100句最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并且保持不变。)(亲民,新民也)

{中庸之道的语录}.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喜爱善良。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人因为溺爱而不知道自己子女的坏处,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摘《大学》(君子自己有那种品德或那种能力然后才要求别人有,自己没有那样的行为或能力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要有。意思就是正人先正己。)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立焉,万物育焉。——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摘《中庸》(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尽地探究,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天地之道,可以用一句话说清楚:天地创造万物从一而不是二开始,因此天地生养万物不可测度,而成就了天地之道的广播、深厚、崇高、精明、悠久。)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外表平淡而内具意味,外表简朴而内含文采,外表温和而内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知道教化别人是从自己做起,知道细微之处影响全局,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你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摘《论语》(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诗经》中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摘《论语》(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

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温习旧知识,就知道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2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一个人不讲信用,我不知道他该怎么办。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

29、《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忧愁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君子所思的是道德,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

35、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36、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敏捷勤快雷厉风行。)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 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论语》(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的人,流于粗俗,文采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可以成为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论语》(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论语》(智者之乐,就像流水一样,阅尽世间万物、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论语》(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论语》(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渐趋衰老了都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他的学生:文化、品行、忠诚、诚信。)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

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悬空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5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仰望孔子及其道,高不可及;钻研孔子及其道,坚不可入;看看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了。)

5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中庸之道的语录}.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年轻人是可畏的呀!哪知后一辈的将来定不如今天这一辈的呢?若到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就不足畏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还没有侍奉好人呢,怎么能谈侍奉鬼神?)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 谁还敢不端正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到财力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以为完美的人。)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6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70、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不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有些人无法和他讲直话,如果对他讲直话,不但浪费,而且得罪人。所以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应说的时候直说。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72、有杀身以成仁。(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做好一件事情,准备工作很重要。)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要靠自己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于别人。而不具备君子品行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于别人,而不是靠自己的去解决。)

7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81、当仁不让于师。(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82、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83、道不同不相为谋。(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原始天性是相似的,只是在后天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影响后才会产生区别,最终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9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女人和小人很难以相处。亲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却又会埋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了的不再克不及挽救,将来的照旧可能补回。)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的知识,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东西,〔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9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执守仁德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义不能专一诚实,〔这种人〕怎么能算有道德?怎么能算无道德?)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 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什么叫四种恶政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中庸之道的语录篇五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的格言名句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为了n经典语录
下一篇: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