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文化的对联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9-01-27

书法文化的对联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石家庄学院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

期末作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时 间: 马娅丽 20110808017 资源与环境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一班 王华军 2011年12月17日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

也是文字工作者工作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一、对联的起源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

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

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二、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

收拾山河酬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

悼念敬爱的周总理

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

寿比南山高。

三、对联的要求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

,

去留

天上云卷云舒。但是也有特例。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

,

惊愕不解,:

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

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 上下联词性要相当,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臵,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如:

万里长江作浴盆。

•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例如:火车/失火/救火车/救//迷路/引路人/引/路人。 又如;花明柳媚/春光/

南北/庆/丰收。初看是四----三结构,但试加剖析则知本对十分不工整。因为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也是主谓结构。但大江南北则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同时上下联在节奏上也不一致。句式一致不仅指语法,还包括句

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如:

闲人免进贤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

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双音步

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西”与“东‛’也是平对平。 平仄相调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书法文化的对联}.

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比如:

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副长联只用了4个字,下联当然还要用4个字。而且位臵还要对应。比较好的下联应该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聪明又调皮的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请问: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四、对联的创作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良缘一世同地久

灵气神造品学优。{书法文化的对联}.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山有幸上联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下联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

,

孺子牛。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

点半盏残灯替诸

老学究,为我们留下了一副辛酸的对联。可以说这是对那些黑暗的时代的血泪控诉。当然,从对联角度讲,这也是一副上等之作。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

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如:

{书法文化的对联}.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要表达到中心思想。如:

,对联言志,假如每个医生都有

如此医德,何来黑心药,假大夫,假如世上都是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好人,世界多美好啊。

{书法文化的对联}.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

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入辨音,十分有趣。如:

藏字

书法文化的对联篇二

书画对联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晚上好。 柳色供诗莺声送酒; 山光如画花气侵衣。 今夜华灯初上,X城又笼罩

在一派幸福、详和的气氛中,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月光皎洁、歌舞升平的美好夜晚,朋友们如约来到这心灵栖息的港湾——XX会馆,一同相聚在这里,杯觥gong

交错,体味这人生良宵美景,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我们脚踏伟大北京的土地,身处在这个正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年代,我想,今天在座的每一位朋友的生活都一定是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都是追逐自己梦想的人,都正在通往自己人生理想的路上,竭尽全力的,奔跑着,追逐着。

商海沉浮,事业曲折,还有那我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对家的眷恋,和那些如今回味起来令人怅惘的,有如咖啡般,丝丝的甜,淡淡的苦涩,往事让我们百感交集,让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

的同时,又无不为人生那些许、点滴的脆弱,低吟,感伤,想必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都曾在生活中的某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生活哟,

你是如此的真实。” 以下略……

附书画对联

书为心画; 画乃意书。 砚磨雾起;

笺染云生。 翠枝云布; 黄蕊星罗。 诗情画意; 琴韵书声。 山随画活; 云以诗留。 砚生云海; 笔舞龙蛇。 画为流美; 书以言情。 诗情光日月; 笔力动乾坤。 书法扬道义; 翰墨播文明。 兰香满素室; 月色映书窗。 云闲花秀丽; 风静竹平安。

山光清眼界; 书味润心田。 丹青工设色; 变化妙通神。 书画怡且乐; 金石寿而康。 似玉生无玷; 为簪琢不成。 吟雪诗情热; 画松翠笔娇。 沧海驾紫浪; 泰岳吐春云。 春风寄潇洒; 大雅含画容。 树密深藏雨; 山青半出云。 秋风湖水碧; 帆影晚山红。 笔力千军阵; 词源万马兵。 雨过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意飘云雾外; 诗入画图中。 丹青饰山水; 金碧绘楼台。 笔端通造化; 意表出云霞。 青山收笔底; 绿水涌毫端。{书法文化的对联}.

观画如观景; 赏字胜赏花。 草书何太古; 诗兴不无神。 香飘风物外; 飘落月华中。 铁砚磨古法; 长毫写新书。 润笔看凤舞; 和墨化龙飞。 清露洒兰藻; 幽香拂袖风。 静影灯前落; 流云席上看。 架上图书润; 室内翰墨香。 推窗观天地; 挥毫凌云烟。 得山水清气; 极风云壮观。 挥毫分外能添彩;阿堵由来待点睛。山恋晴云无墨画;竹敲秋雨有声诗。云淡雨香诗世界;水流花放画根源。天机所到都成趣;人力非关别有神。大地山川生笔底;九州人物出毫端。 一气呵成凭运腕; 五更梦处顿生花。 一林松月多诗意; 万里云烟入画图。 几树梅花数竿竹; 一潭秋水半屏山。 片纸能缩天下意; 一笔可画古今情。 千古风流今胜昔; 一川水墨永传神。 不羞老圃秋容淡; 犹有寒花晚节香。 日暖岭梅开晓色; 风摇山竹动寒声。 长天夜散千山月; 远水霞收万里云。 月朵暮开无艳色; 风茎时动有奇香。 石含真趣溪水冷; 云影澹然秋气清。 石径绿时人醉竹; 百花红处客寻春。 挥毫墨洒千峰雨; 嘘气空腾五岳云。 白首壮心写大海; 青春浩气画高山。 笔舞龙飞书壮志; 墨落云起赞群英。 爱画有情常拜石; 学书无日不临池。

耀眼宏图山与水; 动人春色画中诗。 风月有情常似旧; 丹青妙处不能传。 万方春色情中贮; 千顷湖光笔端流。 鹏起书林风九万; 龙游艺苑字三千。 长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翰墨所收皆气势; 丹青难写是精神。 点缀云烟千段锦; 装潢书画万家春。 笔挥山水成春境; 墨泼乾坤在画中。 吐艳丹青皆有意; 流香翰墨自多情。 泼墨为山皆有意; 看云出岫本无心。 参天有势松方健; 肖物能工石亦妍。 粉黛染山川秀色; 丹青夺造化神工。 千峰图画收诗卷; 一日文章拜布衣。 秋风古道题诗瘦; 落日平原似马豪。 紫毫写出光明景; 白纸画成丰产图。

奇书古画不谈价; 幽梦清诗信有神。 境非真处皆为幻; 俗到家时自入神。 铁画银勾刚柔互济; 通神穷态粉墨一新。 水上纵横范宽山石; 雪中缀景摩诘芭蕉。 柳色供诗莺声送酒; 山光如画花气侵衣。 金石其心芝兰其室;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竹树楼台弹指即现; 烟云丘壑着纸而成。 纸上纵毫万山千水; 雪中缀景百态多姿。 草帖新书词林欣赏; 兰亭妙本学海珍藏。 彩笔传情,传振兴宿愿; 丹霞绘意,绘改革新图。 泼墨挥毫,诗情画意来天地; 扬鞭跃马,伟业丰功壮古今。

书法文化的对联篇三

说明文书法、成语、对联

【顺义】(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17题。(10分)

①成语,就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中国的成语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活化石,历经千年仍然被广泛地使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语境当中,堪称奇迹。

②成语有两大特点,一是字有‚出身‛,字字皆有本。成语所用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根据的,都是有它独特的用

意的,所以它不需要使用成语的人随便改动它。例如‚半面之交‛这个成语曾遭到了质疑,理由是:既然‚交往‛过,至少得见‚一面‛,怎么能见半面呢?‚半面‛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成语被好多人改为‚一面之交‛来用,还说‚半面之交‛不可能, 这就与成语的本源有抵触了。此语出自《后汉书·应奉传》,应奉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官员,他的特点是‚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有一次他坐车上街走到中途他让车夫停车,自己跳下车来走到路边正在修车的一个老者跟前说:‚老先生您还记得我吗?‛老者赶紧站起身来说:‚先生我并不认识您!‛应奉说:‚我叫应奉,三十几年以前您到我们家修过车呀!当时是管家接待的您。但是您修完车找不到管家就到我的书房,‘开半户出半面视我’呀!(也就是把门开一个缝露出您的半张脸看我,我一抬头您就走了)所以我和您可以称得上有半面之交啊!‛成语‚半面之交‛就是从这件事提炼出来的,后来用来表示‚彼此见过面但交情不深‛。所以这‚半面之交‛确有史实作根据,不是‚不可能‛。此外要是表现‚交情不深‛,那么‚半面‛比‚一面‛应该说是更有表现力,所以改为‚一面‛也不好。

③二是语出‚经典‛,语语皆典型。每一个成语都有丰富的内容,与同类词语比较,成语的意思最具代表性。下面通过一个成语故事说明这一特点。成语‚至理名言‛是从《明史·后妃列传》中提取出来的,讲的是朱元璋拿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后,听了妻子马皇后的一番劝告,很受感动,叹息着说‚至言也‛(真是至理名言啊!)。后来人们就把朱元璋概括马皇后那番话的‚至言也‛,从《明史》中提取出来扩展为 ‚至理名言‛作为成语,用来指‚最有道理,最有价值的话‛。而成语‚至理名言‛的丰富内容主要体现在把‚如何巩固政权‛的几个重要方面都包括了。要巩固政权,首先‚皇上要做得正‛,皇上要有‚守成不易‛的认识。马皇后见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元有是而不能守‛,实际上这就是让朱元璋认识夺取政权后把政权守住并不是易事。如果是易事,那么元朝的政权不应该丢,传国玉玺不应该被我们拿到手!要警惕自身的骄傲放纵奢侈和不谨慎从事。其次,巩固政权要有贤能之士的辅佐。再次,巩固政权要得民心,‚不屡更法律,不扰民‛,这都是得民心的重要举措。成语‚至理名言‛在表示‚有道理有价值的话‛中也最有代表性。理由是‚至理名言‛所讲的理是如何使政权巩固的理,如何使国泰民安的理,对一个国家来说,再没有哪种道理比这更重要的道理了。因为‚至理名言‛是位居一切正理之上的理,是位居一切有价值话之上的话,所以它可以代表一切正理,一切有价值的话。

④了解以上成语的特点,一是能使我们体会到成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二是便于今后运用这类成语时少出错或者不出错,为净化语言、减少语言污染尽一份责任。

15.阅读第①段中的划曲线句,结合文章说明作者把成语比作“活化石”的理由有哪些。(2分)

16.阅读下面几幅图画,写出源自这些图画内容的一个成语,解释成语意思,并指出此成语可以说明上文中的什么内容。(4分)

。请结合下面材料,说说你对此观点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参考答案

15.(2分)中国成语:①时间久远:历经千年,源远流长。②使用价值高:博大精深,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长期广泛使用。

16.(4分)参考示例:①四面楚歌 ②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③从楚军四面传来的乐声,瓦解了军心,暗示了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已孤立无援,处境凄惨。这个典型事实可以说明上文所介绍的中国成语是字有“出身”,字字皆有本;语出“经典”,语语皆典型等特点。{书法文化的对联}.

17.(4分)参考示例:成语“滥竽充数”中的“滥”字是不切合实际的意思,不能写成“烂”。材料中的南郭处士根本就不会吹竽,所以他才能混在中间充数;而当湣王立,他不会吹竽的事实就会暴露,所以他才逃跑。这个典故正说明成语字字皆有本,所以不需要使用的人随便改动它。

【昌平】(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共9分)

⑴书法欣赏同其它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⑵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⑶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⑷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即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如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心中充满了失去亲人之痛与对叛匪逆贼之恨,所以当时所书之字大有顿挫郁屈,不可控勒之感。而在写《告伯文》时,则心气和平,其字温婉、流畅,没有了《祭侄文稿》的奇崛之气。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亦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⑸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

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

14.阅读文章,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出书法欣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4分)

1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请你说说小明爷爷“远观—近观—远观”这一行为的原因。(3分)

小明爷爷是一位书画大家,一日小明看到爷爷正在和一位朋友赏评一幅字——颜真卿的楷书,只见爷爷先是将这幅字挂于一处,然后时而远观,念道:‚布局平整均衡,字与字上下承接,呼应连贯,观整体空间结构大有苍劲古朴之感。‛时而走近,又说道:‚点画线条轻重徐驰,遒劲有力,富有节奏感,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富有立体感。‛时而又退到远处,不仅点头称道:‚好啊!真是好啊!此字端庄雄伟,大有荆卿按剑,樊哙拥盾之像啊!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创作年代,果然是一幅好字。‛

16.通过对文章内容和材料的理解,请你试着为下面的书法作品写上几句赏评的话。(2分)

参考答案

14.要点:(4分)应当整体局部兼顾;应当充分展开联想;应当了解创作背景;应当综合运用书法技能、知识等。

15.示例:(3分)书法审美的过程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所以小明爷爷时而远观时而近观时而再远观,远观正是通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大概的印象,时而走进,正是从局部感受书法的细节,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时而再远观就是要从理性上再去高度地把握这幅字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是否一致。(每点1分)

16.略(2分)

(二)阅读《漫话对联》,完成第14-16题。(共12分)

漫话对联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自勉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题赠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 A 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B 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C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的形象反映。 D 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E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4.阅读选文第②——⑧段,说说你对对联有了哪些了解?(4分)

答:

15.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这一句话是从第④自然段中抽出来的,放在A、B、C、D、E哪处最合适?为什么?(3分)

答:

16.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中相关知识,修改下面对联,并说明理由。(5分)

【链接材料】

对联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为“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为“仄”。)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对句中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上联: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民安国泰祖国河山迎红日

答:

(二)(共12分){书法文化的对联}.

14.定义 种类 起源和发展 写法 (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放在E处。

理由:答案示例:因为本段是按着时间顺序写的——先秦、五代、宋代、元代、晚清。而康乾盛世是清代,应在元代后,晚清前,所以应放在E处。(共3分,判断1分,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

16.应该为: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

理由:

答案示例一: 因为①两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而下联的“祖国”名词、“风”名词与上联的“万里”数量词、“红”形容词词性不一致,所以把“祖国”改成“万里”这个

数量词,“红”改成“日”这个名词;②上下联中不宜有同字相对,所以把下联的“迎”改成

“映”。③在对句中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而“绿”和“日”都是“仄”声。 答案示例二:① “千条”为数量词,对名词“祖国”;“风”为名词,对“红”形容词不

符合两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的特点。②“迎”对“迎”同字相对,不符合上下 联中不宜有同字相对的特点。③“绿”为形容词,对“日”名词不符合两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的特点,“绿”和“日”都是“仄”声,也不符合在对句中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的特点。(共5分,修改2分,理由3分。“绿”和“红”从词性和平仄角度写出不符合一点即可)

书法文化的对联篇四

汉字与对联文化

汉字和对联文化

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同时,汉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是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对联,雅称“楹联”,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一、对联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 尤眨 馨研绿一痪煞 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二、对联的种类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一)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二)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三)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四)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五)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三、对联的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书法文化的对联}.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汉字与对联之间的关系

汉语由单音节语素组成。由这样的语言载体构成的词汇,其中配合成对偶的

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诸多广泛使用的语言中,只有汉语具有这种天生的属对能力。绝妙处还在于,为了适用于记录汉语,汉字从其创制之始,就成为一种兼表形、音、义的单音节方块型文字:一个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一般每个字又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定的意义(有的字还不止一种意义),由一定的笔画构成方块字形。这就像同类形状的积木或方砖,能搭成一堵堵整齐划一的墙那样,为它们两两相对搭配造成了基本条件。再看汉语的词、词组、句子的结构,也是相当整齐划一的。汉语词汇中的词,大部分是单音词和双音词,就是多音词,也是由一个个单音节构成的,同样很便于两两搭配。由这些词构成的词组和句子,其结构搭配方式不多,不外有:联合(并列)和偏正、动宾(包括使动和意动等变通用法)、动补,以及仅为记音的不可分割的连写(联绵词、音译词语等)等等。因其有上述的单音节方块字为组成基础,所以同结构形式的两两搭配也很容易。

总的来说,汉语和汉字,从它的产生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给对偶创造了条件。在世界诸多语言文字中,这种特殊性质是其他语言文字所不具有的。日本从古代到近代,大力推行汉化文化,什么都向中国学,他们的优秀汉学家甚至具备写律诗和骈体文的能力,可是中国明代以下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对联,在他们那里没有流行起来。这是因为对联是汉语对偶修辞格发展到极端的产物,非汉语系统的人学习起来究竟太吃力了,不容易被普遍接受。而对联是一种社会性实用性极强的文体,需要得到社会上公众的认可与爱好。要想让日本人像中国人那样把对联当成一种人际关系交际工具,对于他们来说,恐怕是太吃力了。当然,在中国对联大流行的时代即明清两代,日本已经逐渐开始向西方学习了,这也是另一个社会原因。相对来说,那时候的朝鲜半岛地区还没有向西方学习的打算,仍然一心一意地面向中国,因而他们接受对联这项比较新鲜的人际交往工具,使用得相当普遍。

五、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的不断提高,汉字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生命的符号,也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汉字亦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说起中国的文化,不能不说中国汉字,她是不可回避的一大功臣,没有她,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就没有中国的文化,她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汉字无疑是神奇而美丽的,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魂牵梦绕的中华魂。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无论赤县也好神舟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魂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常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它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书法文化的对联篇五

对联的文化

对联的文化 在反腐败的浪潮中,许多高官的题字随着主人的垮台被遗弃。而一些人曾靠着这些题字面子十足,光彩照人;也有一些人因某官题字而命运得到改变。上面的大官下来视察,受视察的下级官员如能得到大官的题字,就会受宠若惊。

正月回到安仁,看到闹市街道直通高考考点一中的通道门楼两侧的一副大红对联:

安心可通神十万甲兵胸中藏运筹帷幄九派来归一。

仁爱必致福纪时岁月书里度决胜考场六门掌控中。

从字面上看,这是一副头藏“安仁”尾藏“一中”的长联,分别由两副五字联,一副七字联,一副四字联组成。即:

安心可通神,十万甲兵胸中藏,运筹帷幄,九派来归一。 仁爱必致福,纪时岁月书里度,决胜考场,六门掌控中。

这是2014年高考考点的应景宣传楹联,应当说作者展现的是对这场高考的态度,倾注的是全部才气。

贴在这副对联旁边的是安仁县一中2014年高考的辉煌成绩——夺得全市县级示范中学高考之冠。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除了学生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就是辛勤的园丁——教师。勿用置疑,一中教师的学问是没得说。所以我不敢怀疑也不会怀疑这样低下的对联出于一中教师之手。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国粹文化之一,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是汉文学阆苑中的一朵奇葩。

对联的种类繁多,以功用划分有:春联,节日联,门联,职业联,婚联,寿联,挽联,交际联,名胜联,堂联,书画联,文艺联,寺庙联,庆贺联,宣传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划分出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隐字联、押韵联。以字数划分: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多字联。还有其它划分法不一一例举。

对联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高超的艺术性。短小精悍是对联在文学形式家族中独占鳌头的特色,在格律上要求也非常严谨,与律诗中的对仗句(二、三联)一样,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字就可以凑对。具体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节奏相称;平仄协调。

因为汉字大多数是二字音步,在平仄方面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并且忌三平尾、三仄尾、孤平、孤仄。这样就形成了对联的结构美、对衬美、严谨美、精炼美、节奏美、音韵美、整体一致美的躯体。

立意是对联的灵魂,美好的灵魂附在美好的躯体上,就使得这副对联成为美妙的艺术。一副对联如果无格律,就不成对联。有格律缺少内涵就是徒有形式的“文字游戏”。请看同样是2014年高考高点对联的长沙市内各考点对联,无不寓意之拳拳,催人之昂昂。试赏三例,

长沙市一中

猗欤伟业登贤铸梦昌华期得国士孰谓多而不显

灿兮卿云经世福民养正务法完人天行健以弥馨

上联感慨中华正当复兴的伟大时代,面对高考的莘莘学子一定要认真接受国家选拔,努力考出自身的才华。下联谆导在这国盛民福的时期,青年才俊务必严格要求自己,不负大好时光,争做民族的中流砥柱,国家栋梁。对联词句典雅,令人耳目一新。

雅礼中学

报国常怀忧乐志

求学直写治平篇

上联写青年报国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下联写学子认真求学,要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长郡中学

湘流九曲众浪齐奔水拍云涯开胜境

学盛百年群贤竞秀衿舞翰墨展鸿图

上联立足湖湘文化,虚写“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下联实写在有着百年文韵的长郡考点,考生们挥毫泼墨,直抒胸中锦绣学问。

这样的对联,明眼人一看便知出自联中高手,赏析之后,余韵仍久久绕耳不去。

回过头来再剖析安仁一中考点这副联:

安心可通神,十万甲兵胸中藏,运筹帷幄,九派来归一。

仁爱必致福,纪时岁月书里度,决胜考场,六门掌控中。

这副对联或一连四仄,或孤仄孤平,读起来拗口,全无对联朗朗上口的韵律感。且将格律平仄无限放宽,不去说它,只说立意与对仗:

上联如果是写高考组织者,则与激励考生无关,立意错位。如果是写学生,前两句“安心可通神,十万甲兵胸中藏”,应该是指考生在考场要心无旁鹜,将胸有成竹尽情发挥,而接下来的“运筹帷幄”就很难与上两句相连,也难与考场中的考生牵强到一起了,“运筹帷幄”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至于“九派来归一”,好象是指全县考生都集中到一中这个考点吧,也不关考生的事。

下联“仁爱必致福”,与高考更没有关系,让人摸不着头脑,更没法与下面的“纪时岁月书里度,决胜考场,六门掌控中”联贯起来。

再看上下联相失对的词字:“心”对“爱”,“十万”对“纪时”,“来归一”对“掌控中”,都对的叫人啼笑皆非。综合上下联,给人的感觉一是立意模糊,不得要领,非驴非马的令看者不知所云;二是严重出律,勉强堆砌凑成对联,全无自然之感。三是因为围绕藏头藏尾的机巧费心思,追求难度而忽略了句子本身是否通畅合理合律,结果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敢担保,此联绝不是出自安仁一中语文教师之手,因为我问过一中的个别学生有关对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的回答出乎我意料的好。既然不是教师所撰,最有可能的就是县教育局的官员或县主管教育的官员,当然也不尽然,不少有卖弄瘾的官员往往喜欢越俎代疱,这是今时官文化的一种表现。

中国的官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表现方式丰富多彩,空前绝后。安仁县前几年有个教育局长是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二年级小猴种树谚语
下一篇:乌鲁木齐米东区二届五次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