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8-11-23
中年醉梦痴话过年
中年醉梦痴话过年
编辑
对于中年人来说,时间就像紧跟在身后的青面獠牙怪兽,让你时而感觉惊恐、时而埋首麻木前行而不敢回头,不经意间抬头前视前方不远处已是人生必须跳下的万丈玉宇琼楼。时间过得真快,这一年一年,就好似时间怪兽那时时敲打在身上的皮鞭,让人身心俱痛且疲且惧。啊!原来时间就是用来毁灭肉体、摧残精神的。所以,在这年关的新梦中,总是在颤栗中惊醒,思虑自己的前半截人生的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糊里糊涂、华发已生却无果无途。睡梦中时光倒流,总是回到自己的童年,影像出那一幕幕清晰明了而又生动有趣的儿时旧事。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人这一生,在脑海里烙印最深刻的,一个是充满幼稚童趣的童年时光,一个是甜蜜但又很令人心酸的初恋。其中童年时期的过年在童年时光中占据极大的比重。在那个物资匮乏,需要依靠凭票证购买的艰苦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过年是人们最重要的大事,人这一年的艰辛、劳累、苦难和省吃俭用都要在过新年这二十多天中化作快乐释放出来,那是中国的狂欢节。再理智的、再精打细算的人都会挥霍一回,享乐一回、豪放一回,把自己对幸福的追求的潜能都释放一回。不论过完年后也许会因此入不敷出而饿肚子、冻身子。
每年进了腊月,冬闲两月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年的白面,小米面,黍米面,那时农村还没通电,有几副石头碾磨,勤快而且性急的女人就会早早地问好人家的碾磨,起早贪黑的去挨个磨面,那是一个力气活,需要人力推动沉重的碾子,把放在磨盘上的米和麦粒压碎,压细,还要用笤帚不停地扫动,磨完后还要把没压碎磨细的残渣继续放在磨盘上碾压。推动巨大而沉重的碾子是一个重体力活,一些妇女会累的汗珠滚滚,在冬天寒冷的北风里冒着喧腾的热气。但她们却很快乐,因为谁家磨得面多,磨得面种类多,就显示这家生活的充实而富足。其他挨个等着磨面的就会啧啧惊叹声中一边埋怨自己的那懒汉不出力,分的粮食少,一边过来帮忙推碾子扫面。在我的印象中推碾子磨面赶了个尾巴,所以很模糊。只记得母亲有一年焦急的到处找碾磨,都挨不上个了,最后在村西一家跟人说好了,挤了个晚上的空闲借了个灯笼,带着我大姐和二姐去磨面,磨到很晚,我二姐帮着我母亲推碾子推着推着就睡着了,那时自己也就四五岁,我姐他们也就十来岁,都很小,我是在那家睡着了,醒来时是母亲背着面粉,大姐领着我,背着麸皮,二姐拿着笤帚和簸箕,提着灯笼,在昏黄的月光下,在沉寂的,低矮的村落的街道上急急忙忙的朝村东的家赶,母亲对二姐磨蹭的责骂声和二姐委屈的嘀咕声犹在耳畔。这种景象常常挤进我的梦中,定格在脑海深处,在梦中是那么鲜明和真切。虽然这已过去三十多年,母亲也已仙逝几年,二姐也已做婆婆了。后来各村有了机器磨,用柴油机器带动,碾的又细又快又省力,人们就不发那么大愁了。我村的机器磨是大队出资配置的,属集体财产,谁碾面就出个油钱,但很快就黄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原来是一个六零年离城返家支援老家建设的一个爱骂街的机械工管着,曾经很风光了一段时间,机器磨停工后每天就听见他在骂街。这个爱喝酒,爱骂人,特别爱骂自己的女人,爱捕鱼摸虾,爱和女人开荤笑话的诙谐老人也早已仙逝多年了。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的。俗话说,腊七腊八,出门冻杀。这几天一般北方呼啸,冰天雪地,朔风如刀,所以这几天大家基本不出门,就是在家围着被窝唠闲嗑。家里的妇女操持准备腊八粥的材料,好在腊八早晨这顿早餐痛快淋漓的喝上几大碗热腾腾、黏糊糊、甜溜溜的腊八粥。作料一般八样,当然有的有创新,样式更多,但甜枣、红小豆、绿豆、黄豆、小米这些北方的农产品是必放的。北方人喜欢喝粥,吸吸溜溜大声的喝,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喝粥既能饱肚子,暖身子,还节省粮食。几千年来喝粥成了北方的主要饮食,而且如果气候不发生大的变化,我想棒子面粥还会永久持续下去,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们养了一年的猪如果不交到屠宰社卖点油盐酱醋钱,就会雇人宰杀,自己留些然后卖给别人点。那时我们村宰猪的屠户是从河南逃荒来的外地佬,属被镇压的牛鬼蛇神类。人高马大,侉声侉气,娶了我村的一个气齁齁的形体和模样都像猴子的一个病秧子女人,算落了户。这个人力气大,热心肠,多才多艺,会杀猪宰羊,会炸油条,会唱戏。平常很低调,只有到了年关宰杀猪羊时才意气风发,指挥一些杂役搭架、砌灶、架锅、劈柴、上水、烧火、捆猪。杀猪时,这人短衣襟小打扮全身利落,撸起袖子,拿着明晃晃的尖刀,在磨刀石上唰唰蹭几下,指挥别人抬起猪,放在案板,按下猪头,露出猪脖子,一刀下去,直捅心脏,那疯狂扭动狂嚎的猪就戛然无声了,那血如柱喷出射在瓦盆里。(那是用来蒸血糕的)然后下锅褪毛,开膛剔骨,猪大肠和五毛钱的手工费是杀一头猪的费用。当时有些家庭舍不得猪大肠和五毛钱,自己宰杀,结果上演猪没宰成跑了猪的闹剧,那红旗谱上老驴儿宰猪的事就在我们村上演过,一时成为笑谈。而且每年其他村也时常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都没有什么充裕的吃食,那畜类就只能吃些泔水麸子青草了,猪也是散养,满村乱窜,所以猪养了一年才一百四五十斤,瘦瘦的。不像现在圈养的猪每天都是搭配饲料,整天就是吃了睡睡了吃,三四个月就涨到二百三四十斤。那个年代人们都喜欢吃肥肉膘的中间肋,不喜欢吃没膘的后臀。跟现在正好相反,这就是时代的进步,人们在温饱的基础上有了观念的更新,更高的追求。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这天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上天向天帝报告人间情况。每一家为了让二位神仙上天说自己家的好话,就把蜜或者红糖抹在这二位的嘴上,我母亲是虔诚向佛,那时要跪拜上香,念念有词,然后小心翼翼的从灶台下揭下来,焚烧送两位老神仙上天言好事。这天也是我们小范临年的第一个大集,人们纷纷奔向小范县城,小子买炮,姑娘买花,买甘蔗,买糖果,买各种过年的用品。这时年前购物达到一个小高潮。
腊月二十四请扫门庭,把自己的居室打扫干净。那时的屋内墙面都是黄泥抹墙,因为灶室和炕洞想通、灶房和卧室相连,每天烟熏火燎就被油烟熏得黑乎乎的。而且塔灰遍布,那时很少有白灰抹墙的,墙面很容易碱化成粉面状,所以清扫就像打仗,尘土飞扬、乌烟瘴气。清扫前需要把屋里的被褥拿出晾晒,瓶瓶罐罐搬出来,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彻底扫一遍。一般要扫出几大筐土来。扫完后再把提前清洗浆好的被单炕单铺上,贴上大红大绿的年画,立刻低矮拥挤的土屋里就焕然一新,清爽干净,令人身心振奋。那时的年画题材丰富,我们武强是年画之乡,制作队伍人才济济,精品纷出,寓意吉祥富贵平安等,远销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年集上的年画摊摆出几里地去,每家每户都要买回几张给自己的黑乎乎的屋里添光增彩,熠熠生辉。俗话说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到哪一家,这美好的愿望让那贫苦的人们通过买几张年画希望美梦成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腊月二十六是年关最大的一个年集,这时节前购物达到高潮。人流涌动,人满为患,连接滏阳河东西的那四百年的木桥上更是人车相叠,寸步难行,木桥晃动、人喊马嘶。最热闹、
最招惹人的就数炮仗市为最。在炮仗市上,骡子马车排成十多溜,卖户头箍白毛巾,麻绳扎紧黑棉袄。遇到几家较劲,卖到兴处就会脱下黑棉袄,赤着上身,挥动一丈多长的竹竿,。竹竿头上的缯头寸编噼啪炸响,黄烟滚滚,然后舞动手臂,晃动身材,激情演讲,车下就有很多观客和买众,会齐声吆喝,大声叫好,然后蜂拥而上,像钱不是钱似的扔过去,抢过一挂挂的鞭炮来。还有专卖二踢脚雷子的,二踢脚文静,不缯头,不如缯头的雷子炸的响。
说说如今的过年
说说如今的过年
说说如今的过年{中年过年的心情说说}.
中国是一个有着像咖啡一样浓的民俗的国家,节日自然也不少,什么端午节,元旦节,等等等等。但是,在这些各具特色的节日中,最令人期盼的节日就是春节了。{中年过年的心情说说}.
随便在街上问一个人:“你喜欢春节吗?”回答肯定是喜欢,再问“为什么”,这要放在几年前,回答可能是“图个热闹,图个喜庆,图个团圆”,可现在,回答却大有转变,变成了“能抢红包”,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在,小孩拿红包是理所当然的事,陪自己的爷爷奶奶也一样,不过转过头来看看那些刚步入社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二十多岁的那种,就是现在被称为“手机党”的那几亿人。
科技慢慢发达,这是好事,可总不能让好事变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吧。咱们照这个思路看,每个年轻人都有手机,这是必须的,手机很高级,这也是必须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其实手机是一样利大于弊的东西,但主要看你如何使用它,比如手机是个炸药,你只有把它扔到敌人那里去才能对敌人造成伤害,可如果在自己附近引爆,那后果不堪设想。
最近,网上可能是为揽人气,开发了个什么“网上抢红包”的“好”活动,这可把那些手机党高兴坏了,这个活动就是一把打火机,直接把炸药在自己跟前引爆了,怎么说呢,这些手机党回家陪父母过年,过年就变了味儿,引用网上的话来说:“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游子千里归家,依旧没有跳出方寸屏幕,抱着手机抢得不亦乐乎,把满怀期待的父母晾在一边;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有的微信群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
这可是网上的原话,可以说红包毁了春节,但是这还是主要怪没有自制力的人们。
什么抢红包,什么刷微信,虽然我只是小学生,但这一切着实使我愤怒,{中年过年的心情说说}.
网络不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宰,只有亲情才能感动天地,创造奇迹。
说说过年
冬去春来,又一年过去了。 过年是什么味道,就是亲人们辛苦一年了,大家约定到一起吃个年饭,叙叙旧,话话家常,畅谈一下生活的理想;就是大家相约走走亲戚,看望一下长辈,向长辈拜一个年,围在一起吃一个新年饭;就是三五朋友相聚在一起打一打麻将,搓一搓骨牌,斗一斗地主,搞一点输赢活动;就是去祖坟山上给长眠在地下的先人燃放一挂鞭炮,叩几个响头,祈求先人的保佑;就是大家匆匆地奔忙在路上,年前为回家奔忙在路上,无论你走得多远,总要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和家人团聚,年后为去工作地奔忙在路上,无论你多么富有,总是要做工作的,你不能不离开你的亲人,这就是今天人们的过年。 今天人们的过年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忙。 忙着回家,忙着离家,忙着聚会,忙着吃喝,忙着发红包,忙着走亲访友,忙着斗地主,忙着发酒疯,然后一个个叫着,我累啊,我累啊! 过去的过年就不是这个味道。 过去大家都在家里,一家人或者就在一个城市里工作,或者就在一个队里做工,大家都很淡定,用不着奔忙,也没有四十天的春运。过去的过年就很从容,从小年起,大家都开始从从容容做着准备,淘糯米,做糍粑,然后是扫扬尘,做清洁,口里念念有词:先扫扬尘二十一,后扫扬尘二十七,再不扫就三十日。到了腊月二十五就开始杀年猪了,猪叫声在村子里此起彼伏,白白胖胖的猪躺在猪案上任人们的宰割,小孩子将手放在刨猪毛的盆里洗着,盆里是热水,这样的水可以洗干手上的油垢,洗去一年的晦气。除夕到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没有外人,其乐融融,吃饭的时候,点着蜡烛,房门紧闭,吃着可口的饭菜,等到吃完了年饭才开门,然后就去给自己的长辈辞年。 正月初一到了,一早晨起来是不开门的,要等到吃完面条后才能开门,然后去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到了人家的家里,见了长辈就喊某爹或者某伯拜年,见了同辈就问新年好。拜年活动一结束,全村的人就开始做游戏活动,踢毽子、跳绳、搭高高、打钱碑,捉迷藏、工农兵抓强盗,男女老少快快活活地玩一天。 从正月初二这天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有分工,白天专门走亲戚,晚上专门看耍狮子。走亲戚先去外公家里,然后是三姑六婆七大姨;晚上看耍狮子是一个个屋场看,有时候等得人焦心,你上床睡觉了,已经半夜了,锵锵的锣鼓声将你敲醒,你穿好衣服瑟瑟地站在外面看耍狮子,听唱赞词。 亲戚走完了,
狮子看完了,元宵节就到了,年也就过完了。 过去的过年就是淡定快乐!
说说过年的那些事
“喜气洋洋过新年,欢欢喜喜庆团圆······”兴奋的心儿在悠荡。
到处是鞭炮声,到处是绽放的笑脸,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贴春联喽!”爸爸一招呼,我飞奔下楼,自告奋勇,要求自己贴春联。
先帮春联贴上双面胶,然后小心翼翼的贴上去。太棒了,不偏不倚。我仔细的端详着自己的“杰作”。心想,肯定会受到赞扬。“哈哈哈······”,就在我洋洋得意的时候,不料却招来了大人们的一番嘲笑。我一脸疑惑,用不解的目光望着他们。爸爸望着一脸狐疑的我,这才一边笑,一边解释着:“春联要从右边年到左边,所以贴春联要先贴上联,再贴下联。”爸爸说完,又继续笑了起来。恍然大悟的我羞红了脸。懊恼之情从心底一直向上冒冒冒······
哦,原来贴春联也是有门道的啊!已经读到五年级的我居然还不会贴春联,真是太无知了。{中年过年的心情说说}.
开始贴“福”字了!现在轮到爸爸大显身手了。只见爸爸麻利地为“福”字贴上双面胶,跳上椅子,把“福‘字倒过来,正准备贴上去,我急了,拽住他的手,大喊“停”。爸爸顿时怔住了,手停在半空中,转过头来看着我,我也看着爸爸,“意味深长|地告诉他:“你把‘福’拿反了!”爸爸咯咯地笑开了:“这是倒福,倒福,不就是福到了吗?”啊,原来是这样,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蝴蝶在草丛中飞舞,燕子在搭建它温馨的窝,而我们在春节的快乐气氛中欢愉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心儿悠啊悠,悠出喜悦,悠出祝福,悠出我们的快乐······
说说过年那些事
说说过年那些事
说说春节那些事,那都不是事,是事也就咱一会,一会儿就有事!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的,不禁还让我想起了去年姐姐的那一鞭炮事故——过年啦!妈妈和姐姐一起去买了一堆烟花,这年不知该有多喜庆,多热闹!姐姐手里突然拿起一个圆柱形的东西,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姐姐先左手拿着圆柱形烟花,右手拿着一个打火机,然后“喀嚓”一声,一缕小小的火苗就诞生了,像一个小宝宝,在慢慢地慢慢地生长,从原来小小的身子,生长到一个小伙子,那么活泼,那么可爱,那么开朗。之后,姐姐缓缓地把打火机伸向圆柱形烟花的“头”,然后姐姐就把打火机放到一边,双手那着圆柱形烟花。一秒,两秒,三秒……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嘭嘭嘭”天边滑过一缕缕烟花。夜空的烟花,像一朵朵秋日的金丝菊,花瓣美丽妖娆,在空中尽情地绽放稍纵即逝的美丽。妈妈过来凑热闹了,幽默地讲到:“举高点,别打到电线杆啦,过年可不能突然来个停电呀,要是别人责骂在咱家身上,这个年头可得多„难受‟呀!"听妈妈讲这一番话,我突然笑了起来,笑得我前合后仰,一时半会儿合不拢嘴。姐姐把她自己手中的烟花拿给我时,我的心突然悬挂起来,生怕我自己一不小心就吓得把烟花丢在地上。看着黑夜被这几颗“星星” 点缀着,心不由得开心起。之后,接二连三,我们把这几个烟花用完了,只剩下最后一个了,姐姐就开始点了。这次,大家都静悄悄的,可这快过了一分钟它怎么{中年过年的心情说说}.
还没有呢?是不是被大家的静,吓得缩在了一头,不出来了呢!大家又等了一会儿,它终于有了,却朝姐姐握手的地方发射,“嘭”姐姐的手被烧伤了。一家人八九口子都为姐姐操心着,姐姐更是手忙脚乱,把手里的烟花丢一旁,急急忙忙脱掉大衣,拎起袖子,冲向洗手间,我看见了姐姐的手,有一块红红的,蔓延到了手臂上。姐姐的衣服更是不得了,好一大部分都是黑黑的,还有一股烧焦味,可真难闻。姐姐开始叨咕了,说这件衣服三百多,妈妈也叹了一口气,说:“人没事就好了,衣服再拿去店里洗洗干净,修修剪剪不就好了吗?” 欢欢喜喜过大年,那些事就让它们随着风一起飘走吧!
过年的感想
过年
腊月三十的晌午一过,村落里便响起了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到了晚上,鞭炮声逐渐密集,待到夜幕降临下来,满天已是烟花璀璨,烟雾缭绕。
当天空稍微放下点夜色,一颗流星弹便窜上夜空,在夜色氤氲的天空中炸响。这一声仿佛像号令一般,乡间的马路两侧立时钻出了不少人,人们或搬或抱,毋庸置疑,那怀中的物品定是烟花爆竹了。当长长的竹竿挑起了那一串串的鞭炮,烟头的火星将那爆竹点燃,震耳的鞭炮声便噼里啪啦响起,这震耳的响声似乎在向人们宣告,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是宋朝过年时的场景,几千年过去了,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仍然在传承,只不过这鞭炮声中增添了更多的含义。
待到夜空中的烟花燃尽,那鞭炮声也渐渐稀疏下来,此时空气里弥漫的火药味中,包含最多的便是那浓浓的年意。门口的大红灯笼在地上投出一个个红红的光圈,灯光在夜风中摇曳,向人们传递着过年的喜庆。屋里的灯都已亮起,从窗户里折射出的光映得院里都明亮起来。屋里的人们磕着瓜子,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春晚的开播。厨房里的人儿正在忙碌着,那剁馅的声音有规律的传出,勾起了胃里的谗虫。不一会儿,馅拌好了,和面的任务已由回家的儿女完成,待一切准备妥当,钟表的指针正好指在了八点。这时,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边包饺子边看春晚,人人分工周到,有的擀皮,有的揉面,有的包饺子,最清闲的便是那一直在院里玩鞭的小孩子了。一声声的欢笑从门缝里、窗缝里传出,这笑声里漾着父母的欢喜,儿女的幸福,孩童的欢乐,幸福与快乐在这一晚在一个叫家的地方相聚。
墙上的表针指向了十二点,饺子落入锅中的声音又带起了刚刚消停的鞭炮声。那声音震动了大地,震动了房屋,震动了回家团圆的儿女的心弦。工作、学习的忙碌常常让离家的儿女忽略了家,忽略了父母,可父母无论多忙,心中挂念的却总是那展翅而飞的子女。每当天气变化的时候,父母的电话打来,话语中少不了那叮咛嘱咐的声音。每逢放假,父母常问的一句话就是“放假回家吗?”可我们回答父母的却总是“不回去”,因为种种原因,或是工作忙,或是学习忙,或是有聚会。我们很少会说“妈,我回去”。放下电话,这边是儿女深深的歉疚,而那端却是父母重重的失落。这失落也许来自一个多月苦苦的期盼。每个节日,父母想着儿女会放假,也许会回家,于是老俩口天天数着日子算,盼着盼着,盼来的却是儿女回不来的话。父母虽然失落,然而却从未因此责怪过儿女。儿女忙,父母总是替儿女着想,而子女更多的是无奈吧。儿女也想家,想念远方的父母,想吃爸爸或妈妈那精湛的手艺做出来的饭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回不了家,有时也无可奈何。
但春节似乎带来了欣慰,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为人子女的我们。因为在这一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回家过年。过年团圆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在一年当中,这个节日是最隆重的,无论有多重要的事,也阻碍不了我们回家的脚步。有一句广告词,我觉的说的很好,它说“回家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过年回家,我们不必为带什么礼物而犯愁,因为只要我们回去了,即使什么也没带,父母也会很开心的,因为父母需要的仅仅是我们的陪伴。于是很自然的,盼过年成了父母最开心的一件事。
远方漂泊的游子,在这一天终于能回到家与父母团聚,即便第二天就要离家,这短暂的温馨也足以让他们忘却异地生活的艰辛。在这一天,吃着热腾腾的饺子,连泪水也随着饺子的热气升腾着,消失在空气里,取而代之的是团圆的快乐。
一年又一年,父母的白发在逐年增多。弹指一灰间,一年又过去了,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可是父母却又老了一岁。无情的皱纹爬满了父母原本光滑的脸,那皱纹饱含了岁月的沧桑,生活的不易,蕴藏着一丝丝牵挂儿女的情感。不知不觉,我们的眼角也出现了细纹,从少时无忧无虑的孩童到出门求学的少年,再到成家立业的青年,我们的年龄在每一次过年中增长。在过年的鞭炮声中,我们渐渐的快要走入中年,而父母却在过年的团圆中慢慢的走向老年。
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珍惜当前,让我们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陪父母过过年。
初一刚过,儿女们就要收拾行李,踏上离家的路途。坐在车里,回望着大门口那高挂的红灯笼,离家的脚步渐行渐远,那一抹红色在视线中渐渐消失不见。
鞭炮声渐渐稀疏了,我们又度过了一个短暂而幸福的新年。
过年,我们过的是幸福,过的是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