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

热门资讯  点击:   2018-11-19

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东营市市情市况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

【地质】 东营市地处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地层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统及中生界三叠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东端)、车镇凹陷(东部)、义和庄凸起(东部)、沾化凹陷(东部)、陈家庄凸起、东营凹陷(东半部)、广饶凸起(部分)等。

【地貌】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黄河穿境而过,背河方向近河高、远河低,背河自然比降为1/7000,河滩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悬河”。全市微地貌有5种类型:古河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15%,主要分布于黄河决口扇面上游;河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58%,主要分布于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微斜平地,占全市总面积的54.54%,是岗、洼过渡地带;浅平洼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滩高地之间,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缓岗之间和黄河故道低洼处;海滩地,占全市总面积的27.05%,与海岸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气候】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风、西北风。主要气象灾害有霜冻、干热风、大风、冰雹、干旱、涝灾、风暴潮灾等。境内南北气候差异不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

2008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3.6℃,较常年偏高0.8℃;年降水量410.1毫米,较常年略偏少26.2%;光照时数2456.2小时,接近常年偏少7.6%。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冷暖变化幅度大, 前期暖,后期冷,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少;春季气温起伏明显且冷暖交替频繁,降水量偏多,降水过程主要集中于4~5月份;夏季气温适宜,高温天气出现频次少,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南部降水量明显多于

北部,雷暴、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秋季气温以偏高为主,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少。

【河流】 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138公里。黄河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含沙量大。据利津水文站1950~2001年实测资料,黄河年均径流量332.6亿立方米,最大973.1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18.8亿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为断流干河;年均输沙量8.36亿吨,最大21亿吨(1958年),最小0.15亿吨(1997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年径流量减少,经常出现断流。1999年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大对沿黄地区引水的管理力度,断流现象趋缓,2000~2008年实现不断流。2008年,黄河利津站径流量147亿立方米(报汛值),比常年少59%,来沙0.8亿吨,比常年少91%。

全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小岛河20条河流;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10条河流。

【海域】 东营市海岸线北起顺江沟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全长412.67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9。“0”米至岸线滩涂面积10.19万公顷。负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 沿岸海底较为平坦, 浅海底质泥质粉砂占77.8%,沙质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为32~55厘米。海水温度、盐度受大陆气候和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冬季沿岸有2个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围为0~5海里,盐度在35‰左右;春季海水温度为12℃~20℃,盐度多为22‰~31‰;夏季海水温度为24℃~28℃,盐度为21‰~30‰;黄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温低盐水舌。东营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一般为0.2~2米,大潮多发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过5米。易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米的风暴潮灾7次。近海在黄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盐度低,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虾类索饵、繁殖、洄游。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188.4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6.72亩,是山东省人均占有土地的2.6倍。其中,农用地面积564.46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49%;建设用地面积168.1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16%;未利用地面积为455.84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8.35%。1855~1985年,黄河平均每

年淤地造陆3~4万亩;1985年后,因黄河来水量减少,造陆速度趋缓。

【水资源】 年平均水资源量5.3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47亿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较低。地下淡水资源为0.8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区,其北为咸水区。黄河是境内主要客水水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8亿立方米,年际间丰枯变化较大,近几年年均引水量10亿立方米左右,2008年共引黄河水7.26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区域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需要。小清河多年平均入境径流量为5.82亿立方米,支脉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为2.82亿立方米。

2008年,东营市总供水量9334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3226万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10123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煤、地热、粘土、贝壳等。至2008年底, 胜利油田共发现不同类型油气田75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299.95亿立方米。沿海浅层卤水储量2亿多立方米,深层盐矿、卤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推算储量达1000多亿吨。煤的发育面积约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广饶县东北部、河口区西部,因埋藏较深,尚未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五号桩地区及广饶、利津部分地区,地热异常区1150平方公里,热水资源总量逾1.27×1010立方米,热能储量超过3.83×1015千焦耳,折合标准煤1.30×108吨。

【生物资源】 农作物品种数百个,木本植物44科、79属、179种(含变种),其中用材树种主要有刺槐、毛白杨、旱柳、国槐、白榆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枣等;草场类植物有35科、84属、93种;中草药类植物300余种,其中有采集价值的近70种;有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畜禽类约11科20余种40多个品种,主要有猪、牛、羊、鸡、家兔等;鸟类48科270种,其中国

家一类保护鸟类7种,二级保护鸟类33种;水生动物有641种,其中有淡水鱼类108种、海洋鱼类85种;主要经济鱼品种有草鱼、刀鲚、鲫鱼、鲤鱼、鲈鱼、刀鱼等。

【区划】 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

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

撤、并了一些乡镇。至2008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81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 2008年全市人口小幅增长。据1%人口抽样数据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0.48万人,增加1.39万人。城镇化率57.77%,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数58.44万户,人口为183.97万人,增长0.5%,其中:男性人口93.05万人,女性人口90.92万人。全市人口出生8.59‰、死亡率4.86‰、自然增长率3.7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

【民族】2008年底,全市共有36个少数民族成份,4530人(常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0.3%;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共213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47.5%,其他百人以上的有满族、壮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其中,胜利油田有26个少数民族成份,3691人;石油大学有9个少数民族成份,52人;地方有28个少数民族成份787人。全市少数民族散居的自然村154个。

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5种宗教,信教公民16147人。其中基督教信教公民11998人,穆斯林群众2135人,天主教信教公民137人,佛教信教公民1877人。全市基督教教职人员49人,其中基督教牧师1人,长老12人,传道员32人,神学生2人;伊斯兰教阿訇2人。依法登记的活动场所61处,其中,基督教活动场所58处,伊斯兰教清真寺1处,天主教活动场所1处,佛教活动场所1处。有宗教团体6个,其中全市性宗教团体2个(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县区4个(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勇克时艰,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发展。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274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783美元,增长12.9%。第一产业增加值70.08亿元,增长5.0%,对GDP的贡献率为1.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0.93亿元,增长13.2%,对GDP的贡献率为74.3%;第三产业增加值411.61亿元,增长17.2%,对GDP的贡献率为24.5%。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3.4:76.5:20.1。

【东营精神】基本内涵如下:

“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更是东营发展的本质要求。

“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特别包含油地军校的团结融合,还包括经济社会、城乡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东营人的精神特质、东营的品牌和亮点。“诚信”既反映了东营人民的优秀品质,也是东营扩大对外开放、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创新”:“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东营的突出特点、黄河三角洲崛起之魂。东营取得的一切成就来自于创新,东营的未来和希望也在于创新。创新既包含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也包含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

“卓越”:“卓越”是取法乎上的目标追求、争先创优的外在表现,更是东营的显著特征和发展理念。“卓越”既反映了东营人永不满足、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也体现了东营人惟旗是夺、勇创一流的宏大气魄。

和谐、诚信、创新、卓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是基础,诚信是保障,创新是动力,卓越是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东营精神”的核心内涵。

【海域】 东营市海岸线北起顺江沟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全长412.67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9。“0”米至岸线滩涂面积10.19万公顷。负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 沿岸海底较为平坦, 浅海底质泥质粉砂占77.8%,沙质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为32~55厘米。海水温度、盐度受大陆气候和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冬季沿岸有2个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围为0~5海里,盐度在35‰左右;春季海水温度为12℃~20℃,盐度多为22‰~31‰;夏季海水温度为24℃~28℃,盐度为21‰~30‰;黄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温低盐水舌。东营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一般为0.2~2米,大潮多发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过5米。易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米的风暴潮灾7次。近海在黄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盐度低,

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虾类索饵、繁殖、洄游。

{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188.4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6.72亩,是山东省人均占有土地的2.6倍。其中,农用地面积564.46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49%;建设用地面积168.1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16%;未利用地面积为455.84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8.35%。1855~1985年,黄河{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

平均每年淤地造陆3~4万亩;1985年后,因黄河来水量减少,造陆速度趋缓。

【水资源】 年平均水资源量5.3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47亿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较低。地下淡水资源为0.8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区,其北为咸水区。黄河是境内主要客水水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8亿立方米,年际间丰枯变化较大,近几年年均引水量10亿立方米左右,2008年共引黄河水7.26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区域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需要。

{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

小清河多年平均入境径流量为5.82亿立方米,支脉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为2.82亿立方米。

2008年,东营市总供水量9334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3226万立方米,地下水源供

水量10123万立方米。

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东营区政府报告

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7日在东营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代区长 丁卫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东营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严峻挑战,面对东营区改革稳定发展的繁重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干事创业,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牢记发展第一要务,积极采取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沉着应对,主动出击,积极作为,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初步统计,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41.9亿元,按可比价格,是“十五”末的2.56倍,年均增长20.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是“十五”末的3.54倍,年均增长28.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78亿元,是“十五”末的2.72

倍,年均增长22.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1亿元,是“十五”末的2.36倍,年均增长18.7%;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4亿元、利税64亿元、利润46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5倍、6.41倍、6.38倍,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72家,其中海科集团、石大科技突破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9%,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实现进出口总额8亿美元,其中出口6.5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9倍、4.6倍,光伏太阳能公司实现出口3.15亿美元,跃升为全市出口第一大户,被认定为山东省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新能源),海科集团、光伏太阳能公司、宝莫生物公司相继上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06%,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16.7%和23.5%,圆满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五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大幅提升。按照“转化一产、做优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不断加大引导扶持力度,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的8.3∶48.6∶43.1调整到4.5∶46.4∶49.1。一是城郊农业快速发展。华林庄园、王营蔬菜、万泉花卉、麻湾西瓜、阳光园林等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累计发展标准化蔬菜基地1.5万亩、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建设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98处、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3万亩,完成农产品“三品”认证46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17家。大力实施“三网”绿化,累计栽植各类苗木748.1万株,增加绿化面积

6.3万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0.9%,比“十五”末提高4.4个百分点。先后实施四干渠、新广蒲河综合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23项,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27个,改造中低产田9万亩,累计投资4.03亿元。二是石油装备产业不断壮大。全区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达到36家,产品包括37大系列、1500多个品种,涵盖石油勘探、钻采、工程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建了山东石油装备商会,建成API认证(山东)培训中心、胜利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三届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胜动集团燃气发电机组、科瑞集团9000米超深钻机、孚瑞特公司ERW管等一批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我区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命名为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胜利工业园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鼓励引导海科集团、万通化工、神驰化工、嘉扬精铸等骨干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拉长变粗产业链条,全区累计实施技改项目420项,完成投资195亿元,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四是服务业显著提升。预计2010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18.8亿元,是“十五”末的3.59倍。蓝海酒店集团旗下连锁酒店发展到17家,成为全省餐饮行业领军企业、全省重点服务业企业先进单位,天河酒店集团、银座购物广场等骨干企业发展迅猛,青岛利群、烟台振华等知名商贸企业项目投入运营,英国乐购、韩国乐天等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落户我区。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揽翠湖旅游度假区、胜利科技展览中心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华林庄园、“丽日锄禾”、森林

木屋、黄河展区生态园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六户镇、龙居镇成为全省旅游强镇。服务外包业势头良好,营业收入突破2000万美元,占到全市的85%以上,科瑞集团、胜油固井、胜利软件、广域科技等企业成为全市重点服务外包企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

——五年来,我们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坚持城乡联动、一体发展,组织开展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统筹抓好中心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一是城市建设。切实抓好新区建设管理,不断完善文体娱乐、商贸餐饮、商务办公等设施,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新区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典范。积极参与黄河水城深度开发,强力推进广利河综合治理,主动搞好市属重点项目拆迁协调服务,累计完成拆迁60.7万平方米,确保了文化公园、清风湖景区等按时建成运营。积极配合市和油田完成南一路建设、黄河路西延等道路建设改造项目11个,配套完善水电气暖、垃圾收集、城市公厕等公共设施,认真搞好环卫、绿化等市政设施管养,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城区村居改造,先后实施改造项目18个,完成拆迁7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5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二是园区建设。胜利工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建成主次干道28.4公里,绿化面积42.4万平方米,配套完善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科教小区建成投用,合村并点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大学科技园胜利园区,科技大厦、综合孵化楼投入使用,累计建成中试车间

8.6万平方米。东营商贸园,建筑面积达到89万平方米,入驻业户1700余家,建成7条商业街以及金大地建材市场、新宜家灯饰家具广场等10家专业市场,跻身全省服务业重点园区。规划建设新型农民创业园,1000亩起步区路网架构基本形成,全部实现“三通一平”,已确定入园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14亿元,为承接城区产业转移搭建了新的载体。三是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新建社区公共服务场所52处。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涌现出了“阳光365”、中山“乐百家”、“快递生活帮”等社区服务品牌,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四是村镇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善了乡镇统筹发展规划、四镇总体规划以及171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投资7000万元,组织实施辛河路综合整治,依法拆除违章建筑5.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56基,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五年累计实施旧村改造86个,疏通街巷210条,拆迁闲置土坯房18.2万平方米;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37公里,硬化村内街巷318公里,建设维修便民桥177座;实施饮水安全及巩固村庄181个、电网标准化改造村庄155个,推广太阳能热水器8000户;黄河南展区房台淤筑圆满完成,黄河风情民居建设顺利实施。

——五年来,我们高举团结发展大旗,油地军校团结共建取得显著成效。认真落实油地军校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事关区域发展的重大事项、关键问题。统筹解决民生问题,积极整合区域资源,建成油地军校就业联动服务中心,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等资源共享水平不断提高。携手推进一批道路、供水、供暖等基础设施项目,维修

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东营市十二五规划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科学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科学发展和开发建设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紧要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把握市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目标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东营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开拓了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经济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新突破,转方式调结构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民生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经济回升后新一轮发展周期,推出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增创了东营发展新优势。提出并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总战略,把握全局谋划长远发展,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突破,并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起点高水平上拉开了开发建设的新格局,推动东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五年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积极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东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多年来的奋斗和探索,东营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特别是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东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营的发展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区的宏伟蓝图,正激励着全市人民奋勇前进,开创东营充满希望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内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东营发展的环境更趋复杂;东营的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务必增强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东营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聚集要素资源,激发干劲斗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发展;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战略思维,把握发展大势,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考验,奋力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不断开拓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务必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科学发展和开发建设。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总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 坚持转型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外需,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 坚持生态优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 坚持统筹协调。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出科学发展新模式;统筹油地军校融合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海洋与陆地、城市与农村,着力打好重点带动攻坚战,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促进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市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奋斗目标相衔接,按照三步走战略步骤,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快增长,人均经济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新能源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胜地,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大的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构筑形成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 区域协调发展明显进步。地方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展;油地军校融合发展的格局形成,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迈出重大步伐;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新农村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海陆统筹、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林木覆盖率有较大提高,湿地生态功能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面展现黄河水城、湿地之城、生态之城新形象。

———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全力实施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

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抓手,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生态园区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区。

(5)加快推进主体产业区建设。重点加快“四区一城”和县区经济园区建设,推动优质要素资源集聚,促进优势产业崛起。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实行港区城联动,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化工基地、能源供给基地和航运物流基地,初步建成滨港新城。生态旅游区,突出原生态特色,抓好湿地休闲度假旅游区、汽车营地、国际观鸟基地等大项目建设,创建成为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高效农业区,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渔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生态养殖和良种繁育基地。高端产业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建成黄河三角洲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水城,完善提升水系,推进深度开发,增强水城建设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打造水城品牌,提升城市品位。

(6)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扎实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坚持海陆统筹、一体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重点搞好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加强对港口岸线、旅游岸线和养殖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开展流域和海洋污染综合治理,搞好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态环保、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渔业增殖、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海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7)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构筑完善五大生态系统为重点,以创建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构筑“三网”绿化系统。按照外有沿海防护林带、中有“三网”绿化、内有环城森林的黄河绿洲建设规划,深入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坚持扩大增量、提高质量,加快实施路域绿化、水系绿化、农田林网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三网”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水系风景化。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重点实施海岸基干林带和柽柳林示范区建设,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环城森林防护带,推进城乡绿化,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构筑湿地生态系统。围绕打造著名的湿地之城,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黄河口地区生态治理、城市湿地保护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科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重点抓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加强对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的强制性保护,加强对境内河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加强对污染河流重点区域和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整治,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构筑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和示范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推进土地、水、矿产和海域资源高效利用。加大水气污染防治力度,抓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完善城乡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构筑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科学规划布局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科学规划布局,积极发展高水平风力发电。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培育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实施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加大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构建现代能源生产消费活动体系。构筑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系统。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突出抓好LED照明、光伏太阳能等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进政府机构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倡导绿色出行,坚持公交优先,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8)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围绕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快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形成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重点实施东营港扩建工程,加快2×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建设,推动10-30万吨级大型油码头建设,逐步建成区域性综合深水大港。加快实施广利港扩建工程,建成功能完备的综合性港口。全面完成东营机场4D级扩建和管理运营体制理顺,积极增开航班航线,规划建设国产大飞机试飞配套工程和中华航空技术学院,建成区域性中心机场。加快推进德大、黄大、淄东和疏港铁路、寿平铁路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建设工作,推进沿海高等级公路、东济高速公路、东营机场至自然保护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争取改造建设东郑路东营段为高等级公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抓好平原水库建设,配合搞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提高防洪除涝排碱能力。加强沿海防潮堤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基本形成沿海高标准的闭合防潮体系,构筑生态安全保护屏障。抓紧建设东营港区段防潮堤,规划建设中心城东部临海新堤和北部沿海防潮堤。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黄河口治理力度,稳定现行流路,保护好刁口河流路,合理规划远景备用流路。加强能源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保型电厂建设,调整火电

装机结构,扩大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完善电网结构和布局,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管道运输系统,保障生产生活用气需求。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9)加快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调整振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支持优势传统产业发展,重点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橡胶轮胎、轻纺造纸等产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技术高新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发展模式生态化,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壮大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坚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着力提高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总成技术研发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培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新型业态,培育一批服务业亮点,构筑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丰富、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突出生态文化特色,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黄河水城旅游、孙子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区,打造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金融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服务外包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鼓励发展物联网、城市综合体等新型业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带动服务业跨越发展。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1)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推进农业产业化、园区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实施畜牧、渔业、林果、蔬菜、花卉、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主导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培育生物质产业和现代种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有序组织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坚持“高品位、高档次、高科技、大规模”,加快发展农业园区经济,以此带动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实施黄河口特优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计划,加强对农民增收状况的监测评估,落实增收责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落实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创收能力。

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研究

龙源期刊网 .cn

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研究

作者:尚勇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

[摘要] 东营市提出到2016年力争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2012年,东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9066%。其中,经济总量、社会和谐、生活质量等方面发展迅速,但经济结构、文化教育、环境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为此,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以保证东营市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

[关键词] 东营市;小康社会;进程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2-0039-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201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了要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东营市作为全省唯一的“黄”“蓝”两大国家战略①全覆盖的地级市,也郑重提出“到2016年,力争全市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全面建成体现党的十八大要求、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1]。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理性认识和分析了东营市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以更好地服务于东营市全面小康这个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东营市2010—201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综合评价及初步评估

(一)2010—2012年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综合评价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6大类23项指标组成,所有指标按照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6类发展指标的权重值由各自指标的权重汇总得出。整个指标体系权重值为100。总体实现程度采用综合评价法,即各子体系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单个指标评价结果结合该指标权重加权计算得出。

东营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评估,采用了客观评价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模式。这些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和心理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东营市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反映东营市连续三年(2010—2012)小康社会建设基本情况。

1.综合评价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监测形成的2010—2012年数据表显示:2012年,东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是9066%(表1)。通过数据分析,按现有

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山东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2日在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山东省省长 姜大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山东的发展进程极不平凡。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这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接连突破2万亿和3万亿,去年达到39416.2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24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279.1亿元,年均增长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年均增长18.9%;进出口总额1889.5亿美元,年均增长19.6%;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63.9亿美元。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这是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的五年。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到7004.5亿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趋于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3.2%、12.2%。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0万人。解决了52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近400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消费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结构逐年改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趋于协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调整振兴成效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2%;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

4.3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这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十一五"时期新开工铁路项目18个,新增运营里程438公里、在建3151公里,相当于100年来山东铁路通车里程的总和;新增高速公路1122公里,通车里程达到4285公里;港口吞吐量由"十五"末的4.1亿吨提高到9.2亿吨,机场客运量由986万人次提高到2237万人次。覆盖全省的"五横两纵"500千伏主网架已经形成, 新增可用电力装机容量2707万千瓦,海阳核电一期开工建设。158座大中型水库和388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工程进展顺利,治淮东调南下续建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

--这是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0.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由49%提高到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8%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22.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到99.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6.8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重要成果。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十一五"前半期,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相机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近两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坚决贯彻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各项决策部署,迅速制定实施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21条政策措施,启动了8546个重大项目建设,采取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遏制了增速下滑,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去年以来,我们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成为全国少数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省份之一,发展的协调性和内生动力增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进一步巩固。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五年对"三农"财政投入累计4718亿元,年均增长36.1%。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着力培植高效特色

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去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67亿斤,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农产品出口达到127.1亿美元,年均增长13%。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五年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7万项,技改投资2.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4.2%和24%。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突出支持十大重点领域,着力培育"四大载体",去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年均增长13.4%。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下气力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省控59条主要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全省耕地面积保持在1.15亿亩。

(三)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把促进区域发展与培植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今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也是我省在一年多时间内获国务院批准的第二个国家层面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起步顺利、开局良好,全区投资、进出口、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省会建设发展步伐加快。重视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去年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70个,其中过30亿元的11个。

(四)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先后组建了山东钢铁集团、山东重工集团、山东海洋投资公司、山东海运公司、泰山财产保险公司,国有企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财税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取得新的进展。银行、证券、保险业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去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贷款余额、直接融资、保费收入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实施"深化日韩、提升东盟、突破欧美、拓展非洲"的全面开放战略,加强与台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着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我省对外合作空间。去年外贸出口突破1000亿美元。

(五)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大学生、城镇困难家庭和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808元提高到1510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覆盖到36%的县、1065万人;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增加到29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1200元。建立了价格上涨与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稳步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年均上调18.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城市社区卫生覆盖率分别达到99.6%和98.7%,115个县(市、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了覆盖各教育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素质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制定实施了全省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深化平安山东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连续九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六)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和创意山东计划,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省博物馆新馆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长江作业27课
下一篇:中国象棋对联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