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8-10-23
对联的写法
<P> 关于楹联的写法,就一般情况而言,
一是要注意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健康;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撰写、张贴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特点等等,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三是要有文学性,即要注意炼字度句,“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楹联无文采,则索然无味,影响艺术效果;
四是要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横批是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画龙点睛地突出楹联的中心思想,对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作用。
<BR> 格律诗对楹联的影响颇大,某些楹联,实际上就是从格律诗中派生出来的,因此,传统的或说是正统的楹联写作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与格律诗极为类似的格局和程式。这种传统的格局和程式,有比较严格的格律要求,主要表现在声韵、平仄和对仗三个方面。对此,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现摘录如下:<BR>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BR>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BR>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a name=0></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BR>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BR>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R>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BR>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BR>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BR>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
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
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BR>另类联论 <BR> 所谓另类联,又称不拘平仄的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对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BR> 不拘平仄楹联的格局和程式是:出乎自然,不事雕琢,不拘平仄,不强求工仗乃至以同字相对。因为这种格局、程式和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程式相悖,故历来不为人们
所重视,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否定,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绝迹,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BR>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BR> 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BR> 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BR>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BR>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BR> 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BR> 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BR> 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BR> 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BR> 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BR> 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BR> 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又据徐珂《清稗类钞·文学类·纪文达所见马神庙联》载云:“纪文达在京师,尝偕友过马神庙。庙门左掩一扇,上有联云:‘左手牵来千里马。’友谓文达曰:‘且勿观下联,试各思之。’文达曰:‘下联当为前身终是九方皋。’及审视,乃‘右手牵来千里驹’也。”这段记载再次说明,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对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民间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此类居多,像上举的“左手”、“右手”联即是;二是文人雅士,为准确表示自己的联作主旨,不愿受传统的楹联写作格局和程式的束缚,明知违律而有意为之。<BR> 但总起来讲,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在过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整个学术文化界,这种楹联逐渐多了起来,并为人们所接受,一些名人也开始创作这种联语。比如我们现在在许多学校常见到这样一副联语:<BR>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BR>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BR> 这是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再如,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BR>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BR>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BR> 综上所述,这种不拘平仄的楹联,给联苑带来新的气象,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和推荐的,正如哈哈儿在说诗中所提倡用今音今韵作旧体诗词一样,也应该提倡用灵活的格式撰写传统的楹联。<BR>创作原则 <BR>工<BR> 工,首先是指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就是说,要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特点和规律。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BR>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工”的。清代以前联书,选联都比较严,几乎没有不工的。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一些。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若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创作产生疑虑。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误己再误人了。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则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将是联坛的幸事。<BR>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BR>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
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BR>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BR> 编号“283”联:<BR> 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BR> 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BR> 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BR> 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BR> 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BR> 编号“272”联:<BR> 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BR> 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BR> 评委们认为“火中”、“天下”为赘语,不如删去成为“四六”句式更为凝练:<BR> 边关御寇,屡建千秋功业<BR> 大地迎春,同歌一代英雄<BR> 当然,经过“阑尾切除术”的对联,不可能再得一、二等奖了,得纪念奖还可以,因为作品毕竟还可以“救药”,否则,评委们连议都不必议了。<BR> 稳<BR> 稳,即平稳安定的意思。循规蹈矩,能求得安稳;标新立异,也同样能求得安稳。如同建筑,无论样式如何,都必须基础稳固,形象端正。作对联也是这个道理。<BR> 稳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就比六四句式显得稳重;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居多;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一般为六五七句式,若“六六六”则呆板,若“七六五”则不稳,几乎没有人这样用,道理就在于最后用字数多的句子,可以把前面的话“托”住。另外,还有一种领字的情况,领字可以理解为是合起来“托”住全联,如昆明大观楼联,其结尾应分别为:<BR>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BR>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BR>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也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BR>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例如:<BR> 知多世事胸襟阔<BR> 阅尽人情眼界宽 (格言联)<BR> 家居绿水青山畔<BR> 人在春风和气中 (春联)<BR> 这样的对联居多。但有些是有强弱变化的,主要是上弱下强,这样的对联也很多,如《羊城晚报》征联力拔头城的一联:<BR> 闻鸡起舞<BR> 跃马争春<BR> 上下联都是发愤争胜的意思,下联的力度自然更大些,概括面也更广些。再如广州翠园酒家征联中独占鳖头的一副作品:<BR> 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BR> 园庭花胜景,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BR> 比起出句的具象感受,对句在气韵和感情升华方面,都高出一筹。<BR> 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弱之分,不是好坏之分。无论强弱相当,还是上弱下强,每一句都要尽力去做。倘有一句败笔,则如同房基柱塌陷,建筑物是不会稳固的。<BR> 至于上强下弱的情况,比较少见,除非一些趣联,否则,谁也不愿做“虎头蛇尾”的事。<BR> 稳,还有一个“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一个人思想反复无常,对人生没有自己的信念,感情上浮躁夸饰,他的对联作品,很难达到真正的稳。<BR> 贴<BR> 贴,即妥当的意思。好比人做件衣服,经过妥当地剪裁、缝纫,穿起来很合身,不大不小,不肥不瘦,自己穿着合体,别人看着也舒服。作对联也要像穿衣服一样。好的对联可达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地步。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BR> “不贴”,常表现为夸大其词,仿佛一个矮人穿了长衫,戴了高帽一般。题名胜,则“世上第一”、“天下无双”;“胜西湖”、“胜蓬瀛”„„;写挽联,则“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即使作广告,写悼词,恐怕也没有这样写的。<BR> “不贴”也常表现为用词不当,特别是对同义、近义词,未能精细选择。1985年全国“迎春——长城”征联中,有这样一副应征联:<BR> 东临碣石涛声旧<BR> 西近阳关柳色新<BR> 此联在立意、情绪、对仗、平仄诸方面都不错,只是“旧”字为与“新”字对仗,字下得太拘束,反而意思不清:涛声能有新旧之分吗?评委们决定把这个字换掉,用一个近义词“古”代替:<BR> 东临碣石涛声古<BR> 西近阳关柳
色新<BR> 这样,“抢救”了一副好联。<BR> 不贴,也表现为上下联主题不集中,即立意上不那么一致。这是征联中大量作品初评落选的一个原因。1988年春节的“环宇大团圆”征联,第一联为征下联,终评时遇到达样一个对句:<BR> 出句:皓月仰中天,自有清辉周四海<BR> 对句:黄花香晚节,俨然正色傲三秋<BR> 这一对句,立意不错,切合征联时令(始自中秋节),对仗、平仄都没有问题,而且“晚节”一词形成双关,既说黄花(菊花)开在晚些的节日(中秋)中,又说老人保持晚年的情操。因此,这一对句颇受评委会中老年评委的喜爱。不过,又发现它与大团圆征联的主题虽有一定关系,但“贴”的不紧,因此,只能评为二等,且排列靠后了。<BR> 切<BR> 切,虽也有“妥当”的意思,但它主要表现为有比较明确、比较强烈的针对性,即“确切不移”。<BR> 《楹联丛话·卷四》载:<BR> 潮州韩文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BR> 此联之所以不得“移易他处”,是因为“紧切潮州”。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中,瞻奉舍施。韩愈(文公)上《论佛骨表》,“欲为圣明除弊事”,谁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但他的文学主张因际遇更得到加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被尊为百世之师。<BR> 不妨将此联与其他韩祠联进行对比:<BR> 其一 苏学士前传谪宦<BR> 孟夫子后拜先生<BR> 其二 金石文章空八代<BR> 江山姓氏著千秋<BR> 其三 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BR>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BR> 其四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成三仕<BR>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BR> 显然,这几副联亦是佳作,但并未“紧切”当地。前二联是潮州的,后二联是北京的,与“天意”一联比较,切与不切,十分清楚。<BR> 除切地外,对联还强调切人,无论题赠、喜庆、哀挽,要非常适合受联人和撰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震惊文坛,许多名人写挽联表示悼念之情,兹举数联于下:<BR>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BR>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BR>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BR>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挽)<BR>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仅文坛闯将<BR>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挽)<BR>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BR>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徐懋庸挽)<BR> 这几联是“工而切”的。首先切合鲁迅:有用鲁迅著作名的,如《中国小说史略》、《二心集》;有歌颂鲁迅精神的,如打落水狗;有对鲁迅进行恰当评价的,如“岂仅文坛闯将”、“不愧思想权威”;有说鲁迅遗嘱的,如“莫作空头文学家”;有由鲁迅逝世时间进行联想的,如“方悬四月,叠坠双星”(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其次切合作者自己:蔡联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陈联锋芒闪烁,不失武将儒风。郭联的“撼无一面”,是言事,他与鲁迅未见过一面,也没通过一次信,感到“这在我是莫大的遗憾”;徐联在切合自己方面更值得称道。人们知道,鲁迅生前曾对徐产生误会,撰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徐还未来得及进行解释,鲁迅先生就去世了。因此,徐联更多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BR> 这种“切”,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性。从哲学来讲,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唯有“特殊”,也显出事物的千变万化,色彩纷呈。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BR> 新<BR> 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如果不出“新”,对联就不能发展。<BR> 对联要立意新,这是最主要的。对于同一题材,同一名胜,同一人物,后来者一定要以最新的立意取胜前人,否则,低于前人或者模仿前人,还不如搁笔。<BR> 试看几副理发店的传统名联:<BR> 其一 虽云毫末技艺<BR> 却是顶上功夫<BR> 其二 到来尽是弹冠客<BR> 此去应无搔首人<BR> 其三
修就一番新气象<BR> 剪去千缕旧东西<BR> 其四 不教白发催人老<BR>
更喜春风满面生<BR> 其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BR>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BR> 这几副联,各有其立意角度,尽管都带有双关意味,却不令人感到重复。一联是自赞手艺好,“毫末”与“顶上”双关用得极为精当;二联是写顾客情态的,“弹冠”与“搔首”写出理发前后客人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三联是写“修剪”这一行业的特点;四联是写理发师的高尚精神境界;五联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所题,借理发表现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BR> 面对这些名联,再创作就一定要另辟蹊径,如:<BR> 新事业从头做起<BR> 旧现象一手推平<BR> 也有些借前人对联意思,加以改造:<BR> 俯首甘为毫末业<BR> 立足就显绝顶功<BR> 它与前面所引用一联有近似之处,但“俯首”、“立足”将理发师形态、神态写入,也有新意。然而,也有些改造得不好的,如:<BR> 磨砺以须,工夫纯熟<BR> 及须而试,手段精良<BR> 在创作新对联时,更要注意创新。有一副很有特点:<BR> 技术革新,头头是道<BR> 容光焕发,面面皆春<BR> “头头是道”双关极巧。而一当把那些操作过程写入,便索然无味了:<BR> 推剪剃刮使您满意<BR> 烫吹洗理令君称心<BR> 由此可见,立意新实在是对联创作的关键,当今若干对联,却恰恰是没有新的立意,尤其春联创作,这方面问题更突出些。我们提倡对联要反映时代精神,要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表现新社会的思想风貌和道德标准,要表现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许多对联作家为此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成绩斐然。而一般初学者常常对时代精神进行狭隘和片面的理解。他们以为写春联一定要写上“责任田”,要写上“实现四化”,要写上“振兴中华”,仿佛只有这些新名词,这些标语口号,才能体现“思想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BR> <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对联的</B>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的。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也要杜绝。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才能创造出佳作。有些同志每年都写作和发表几十乃至数百副春联,却不注意创新,试将其历年作品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在意境和语言上雷同的太多了。<BR> 奇<BR> 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BR> 趣联常以奇取胜,以巧夺人。拆字联自古以来,数量很多,论构思之奇,下面这副是不可多得的:<BR>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BR>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BR> 再以数字联为例,有一种数字灌顶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之类。出句以“三”分领三个名词,对句必避开“三”,但必须也领三个名词,十分奇特。于是,引动人们写了不少这类的对子。古往今来,只有华罗庚先生的一副,能称得上“奇中之奇”:<BR> 三强韩赵魏<BR> 九章勾股弦<BR> 这是50年代初,华罗庚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途中所作,不但所领三个名词都有出处(韩赵魏为战国三强,勾股弦定理最早见于《九章算术》一书),而且用进在座的钱三强,赵九章二人的名字,比起“三光、四诗”来,又多了一层意思。<BR> 除趣联外,其他各类对联中都有一些构思奇特的。比如写太白楼的对联,多写李白的飘零身世,斯楼的幽雅环境,甚至以扬李抑他的办法,尽写李白的诗才。王有才一联堪称奇绝:<BR> 我辈此中惟饮酒<BR> 先生在上莫题诗<BR> 也有人称其为“太白酒楼”联。不管怎样,此联构思不凡,用劝人只饮酒莫题诗的主意来反衬李白的诗才,写法不同一般。<BR> 应该看到一些新而奇的对联,常常能促进对联品种的多样化。比如,以嵌本年天干地支的干支联,是春联的发展;自挽联,是挽联的发展等。<BR> 工、稳、贴、切、新、奇,是作联的基本法则,古今名联,在这六个方面能做到兼顾并有所突出,故而能流远久远,脍炙人口;反之,不工、不稳、不贴、不切、不新、不奇,这些作联的毛病,“染”上一种,都不能成为佳作。因此,初学者应在这几个字上下功夫,作联不必贪多,能做到“创作一副,满意一副”,就有了提高的基础了。<BR>构思途径 </P>
<P>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
对联拟写
对联拟写
一.作用:1.培养审美情趣,诗的特质。
2.锤炼字句,应对高考。
二.命题特点: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属于仿写句式的范畴。
三.格式:1.词类相对,形式对称;(对称对仗)
2.结构相同,内容关联;(照应贯通呼应)
3.字数相等,文字精炼;(不可重字)
4.平仄相对,节奏鲜明。(上联仄一声二声,下联平三声四声)
四.写法: 1.联想法
A、相似联想 由花朵想到美人
B、相反联想 “旧习” “新风”“大”“小”
C、相关联想 一代园丁乐 九州桃李香
2.化用法:也就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言或者成语典故来制作对联的法。
如: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自勉 )
五.对联的形式
正对: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反对: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串对: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集句对: 劝君更进一杯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无情对:无心复命维他命 一意孤行任我行
回文对: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鱼跳塘荷沐秋雨,荷沐秋雨晨风疾,疾风晨雨秋沐荷,雨秋沐荷塘跳鱼。
六.律诗中的对偶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佳联、趣联赏析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五代后蜀主 孟昶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
天从人愿难如愿;无愧我心不泯心。
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书写,对联}.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 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八.猜人物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3、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4、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八年於外平成河汉江淮
5、政纪荔子碑,雨地湖山留胜迹
文传柳州集,千秋风范壮愚溪
6、歌吟总带忧民泪, 颠沛仍怀爱国心。
7、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田园趣,山水情,潜心修意堪陶醉;
辞赋诗,史书典,屈艳班香甚固原。
(民众忧,家国患,易室安居自乐天。
8、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9、君不见卧舟而醉、乘鹿而游,岂止诗文传后世?
我也有处士之狂、建安之傲,偏将风骨让先生。
10、披上战甲,踏上霜花,将一腔热血抛出,沙场里傲那些英雄好汉
洗了征尘,妆了水粉,把双目柔情施尽,人世间活他个万紫千红
11、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女儿花。
12、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13、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
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
14、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15、清容羞月儿, 凤亭前后, 泱泱大国, 向此言来太凄恻;
青史有空名, 千古是非, 淡淡一痕, 问郎为何只驰驱。
16、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17、挟孤帝子雄心,幸北魏增几分王气
烧我儿郎焦耳,恨东风无一点主张
18、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19、鸟居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
20、利箭载神舟入九天,终圆华夏千年梦;
21、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伟绩承大业传四海,甚赞英雄百世功。
22、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23、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24、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下,挂弓扶桑;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5、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26、青史终有情。魂兮灵兮,独教双五日香奠汩罗才子;暴秦今何处?命也运也,反使两千年光耀楚国文章。
27、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8、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29、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30、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
九.猜行业
韵出高山流水 调追白雪阳春 乐器店
现出须眉都活泼 看来毫发不参差 镜子店
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 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宾馆 入门尽是弹冠 去后应无搔首人 理发店
秋水澄清菱花七出 春山浮翠桂月双圆 眼镜店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屠夫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书店
小费君莫惜 后顾自无忧 保险公司 万千星斗心胸里 十二时辰手腕间 钟表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鞋垫
人受冻寒非我愿 世皆温暖是予心 裁缝店
右军五字增声价 诸葛三军听指挥 扇子店
金鸡未唱汤先热 旭日初临客早来 澡堂
十.猜物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虚心 竹
根从地底无人问 冠盖山巅有鹤飞 松
霜寒白地萧萧叶 骨掣黄花落落风 菊花
树斗千红花斗绿 天争万物我争虫 啄木鸟
浴日敢争天下白 为霞不作落泥红 云
关河以许山为背 沙海何刚妨蹄作舟 骆驼 吾体甘于足下面;此心鉴在水中央。 桥 切齿尊前休笑我;钻营自愧不如人。 老鼠 美如何, 丑如何, 一生空洞, 只剩他人脸色;
红也罢, 紫也罢, 遍体辉煌, 皆非自己光芒。 镜子 此物相思,可以拮来藏美梦:
其实何苦,不如炒去当零食。 红豆 四君子里未含我;八百湖中常遇卿。 荷花 天帘倒挂忽蔽野,白浪横推欲吞山。 雪 悬梁非自尽; 织网本他图。
十一.填成语完成对联
1、世本无先觉之验 人贵有( )
2、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 )
3、良言入耳三冬暖 ( )六月寒
4、光阴似箭催人老 ( )躜少年
5、( )先得月 向阳花木早逢春
6、山重水复疑无路 ( )又一村
7、( )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8、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 )。
蜘蛛
对联写作技巧(一)
对联写作技巧
对联的写作方式,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如果全部介绍的话,应有1000页书以上的内容,这里仅作简单介绍。针对每个人来说,常用的写作方法只有几种或10几种,当然也有更多的。初学阶段,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今后联艺提高了,眼界扩大了,相信朋友们会逐渐掌握更多对联写作方法。
一、遣词技巧
1、比喻法
比喻法,运用此一事物或情景,来比喻另外一事物或情景,使人有个鲜明的印象,从而产生联想。如:{书写,对联}.
勤是摇钱树;
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书写,对联}.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以上都是比喻。
2、比拟法
对联中,把事物当作人,或以人拟物,以一物拟另一物,就叫比拟。如,1964年陈毅元帅挽“四?八”烈士联:
浓雾阴沉征订道;
大星陨落黑茶山。
黑旧韵,发音赫he。
联中不直接说主体-----因飞机失事在黑茶山,王若飞、叶挺等烈士遇难,联语中把他们比拟为“大星”,他们遇难比拟为“大星陨落”。联语充满敬爱之情。
3、夸张法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声驱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
铁汉三杯软脚;
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看看锅里煮乾坤尤其夸张。
4、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书写,对联}.
一城春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淅江绍兴上虞虞姬庙联)
5、对比法
对比法,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是某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写。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革命者忠心赤胆,死而犹生。
生不如死==死而犹生。
为异位互对,以前讲过了。
6、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可瓦全。
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又如岳飞墓两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辩伪真。
上联“正”与“邪”、“冰”与“炭”自对,下联“毁”和“誉”,“伪”和“真”自对。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自对再说得明白点,如大量的成语中,象狂风暴雨,等等,前两字和后两字都属于自对。
8、借对法
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
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另外,在无情对的技巧中,需要大量使用借对,以后专题讲解。
9、借代法
借代法,就是不直接说某事物,而是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在构思对联时,运用借代,既可避免重复,又出语新奇,让人产生联想,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太平天国龙凤殿联:
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为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所作。下联“九五”代指帝位。周易乾卦中,“九五”是人君之象,后人即以“九五”代指君位。下联“九五”同上联“三千”正好相对。尧舜是我国古代明君,“尧舜”代指政治清明的太平天国所追求的理想。 又如一副书店联: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联中的“古今学术”和“天地精华”都是指代书籍,“藏”和“聚”都表示有很大数量,这便切全了“书店”特性。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联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
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五六月间无署气;
二三更夜有钟声。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
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假称法
在对联中,有意把要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这种手法叫假称法。例如,杭州西湖岳王坟前有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有人曾以秦桧夫妇互相埋怨的口吻撰写了一联:
咳!我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此!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解放前,万全县的城隍庙,香火盛极一时。有个不信鬼神的读书人与了副对联贴在菩萨的两边:
你亦求,他亦求,为了几文臭钱,叫人如何是好;
朝也拜,夕也拜,不做半点好事,令我左右为难。
13、用典法
用典,是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
《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典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14、续接法
续接法,是通过在原句的基础上续加字词而成新联。如: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加字后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加字后成为: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加字后成为: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些都有名的对联故事,大家不陌生吧,可以找对联故事书来看看,很有趣味性的。以上14个遣词技巧其实远远不够,这些只是常用的。
对联写作方法与练习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五)
——对联常识2014.02.10 一 对仗的要求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
1.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如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题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联:
岚气湿青屏,天际遥看烟树色;
水光浮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二二三”式。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下联都是“一二,一四,四三”式。(细分“一四”可作“一二二”,“四三”可作“二二一二”。)
几十字、数百上千字的长联,都应当做到上下联句式一致。(有时自对例外。)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1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上下联词性完全相同的对联不少。如清杨昌浚题西湖湖心亭联:
新 水 影 摇 双 槛 碧;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