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6-04-11
三苏祠导游词
三苏祠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东坡故居观光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于,我们今天参观的是三苏祠,它是位于成都市西南眉山市城郊,分别距成都,乐山80千米。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三苏祠的大门、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
三苏祠原是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苏家世代在此居住,而三苏故居改宅为祠则是在明代洪武元年。它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具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今天的三苏祠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陈列三苏塑像的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及济美堂庭院建筑。文化特色主要是以优美的园林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气息相结合,使我们在清新的氛围里感受名家的魅力。大家请看这副对联,这是清代张鹏翮所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历史上对它的解说是多样的。有人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而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正殿堂,与我们相对的是苏洵,他以文论见长;这位是苏辙,他以策对称雄;另一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苏轼,他集各家之长,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一时独占北宋风流。苏轼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他即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所取得的成绩卓越,誉贯古今。 苏轼是三苏之中命运最多难的一个,却也是赢得后人最多崇敬和爱戴的一个。大家都在讲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那现在我就和大家讲讲小苏的少年趣事。 这就说道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她出身官宦人家,性格中有果断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小于接下来讲的内容请父母们注意了,话说有一天程夫人带着十岁的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被人诬告送上了刑场。临刑时他告别妈妈,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尽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过悲伤。范滂的母亲怎么回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苏轼听后对他的母亲程氏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各位思考下,程夫人怎么回答。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程夫人这巧妙的回答带给了苏轼深思,也可以看出程夫人才华横溢。
苏轼的一生除了有位仁慈聪慧的母亲,也少不了良师与益友。大家知道,苏轼科举考试为什么只能得第二名吗?大家有了解苏轼去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最后获得进士。在此段时间,苏轼遇见了他的老师欧阳修,这个欧阳修在批改苏轼的科考文章时刚想拿起笔准备给他点第一名,这笔拿起还没落下去,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老头有点思想,琢磨这文章写得也太好了,这谁写的,琢磨琢磨想来想去,老头有点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我当然是天下第一了,我的学生起码是天下副第一,老头一想这问题很严重啊,相当严重,我要给我学生点个第一名,将来传出去岂不是师徒之间互相串通、徇私舞弊?我的名声跟我学生的名声都会受到重大的创伤,不能这么办啊。我可得忍痛割爱、大义灭亲。老头就点了个第二,觉得自己做了个好事,他想曾巩是自己的学生,应该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其实曾巩根本就不感谢他,因为这跟曾巩
八竿子打不着,曾巩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苏轼写了个第一的文章,却被点了个第二名,冤死了。
苏轼的才华也并没有因此被掩盖,在这个第一名的文章里藏着一个典故,欧阳修也为此而翻阅自己的所有藏书,但任未知结果。
眉山三苏祠导游词
眉山三苏祠导游词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早上好,我代表绵职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致以最诚挚的欢迎,我是你们本次三苏祠游览的地陪唐敏,大家可以叫我唐导,可千万别叫“躺倒”那样我可能会,,,,,在接下来的游览过程中希望大家紧跟着我的步伐,带大家回到我们的北宋时期一起走进大文豪们“三苏”。更加详细的了解他们。那现在我们就开始吧!
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占地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
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不过三苏故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联意气魄很大,但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
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祠堂大门并无多少特色,直面着尘土的街道,默默伫立了千年。当初,它就是这样迎接衣锦还乡的苏氏兄弟,也是这样送走了一代文豪。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仕宦生涯。除了苏洵的葬事,苏氏兄弟再也没能回来静静地在宅中踱步,清谈,写诗,填词。他们都走的很远,天涯海角。太白云:蜀道难。当某个深夜苏轼临皓月蓦然思乡之际,他一定不胜感慨,蜀道难,仕道更难呀!但是,他终究没再入川,而是在仕道上更艰难地跋涉着。走过黄州,密州,游过湖州,杭州,踏过广西,海南,迈出一串串坚实、沉重的脚印。 稀稀朗朗的游人,于经营者是不爽的,而于我,于苏公在天之灵,愈少的喧哗,就是愈多的惬意。川府山明水秀,久副盛名 ,一座宅院也整饬的宛若江南的园林。廊亭台榭,幽竹剑兰,半池残荷,卧听风雨,一汩流泉,静诉千年。宋时的庭院,历经沧桑,依旧于青竹绿草中沁出彼时的宁静安详,一派恬然自得,肃穆内修的风格。既不象洛阳城外龙门石窟,有着盛唐的英气与繁荣,也无金陵古城墙残破中现出的烽火气息,虽有些似苏州的园子,但少了其中争奇斗妍,玲珑剔透的生活情趣。可见三苏虽然不合时宜,敢做仗马独鸣,但在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终还是受了潜移默化的牵碍,弄出如此沉静的庭院。不过这样也好,煌煌中华五千年的历程,总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吧。虽然宋的风气颓唐了些,但是出了个苏东坡,便宛若有了擎天一柱,自得一片可供后人景仰的天地。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正殿有苏洵、苏轼、苏辙的塑像;启贤堂是苏氏父子的文物陈列室;木假山堂是游人们参观文物后极为理想的休憩场所。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石山峻峭,游鱼飘忽。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
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既是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苏东坡盘陀塑像。它不仅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而且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
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
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 在三苏祠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祠内拥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之子。他从小就非常的聪明,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嘉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 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庭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 、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他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他曾一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街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苏轼 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
相较苏州的园林,祠内无甚好景致,但有了三苏,有了东坡,自然就有了古风,有了文采。即将离去,一掸眼,望见水榭对面的一副联: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好似谶语,莫非我们的到来,真是缘定三生的轮回?而那千年的岁月,风云际会,爱恨情仇,真个事如春梦,了无痕迹,不禁黯然,又有了几分空明静澈。 这么一个庭院,这么一处圣地,别了。或许,我这样一个匆匆的过客,也会如东坡先生一般,从此处踏出去,五岳四海,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八大古都上的对联
1、洛阳城隍庙美术馆
上联:起三代历汉魏至于李唐赵宋此地人文荟萃
下联:列九鼎铭钟彝享以苍璧黄琮其时工艺绝伦
此联道尽上下数千年古都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可谓好联!
2、江苏南京博爱阁:
忆古都六代豪华花落去
思今邑三春美景燕归来。
3南京: 中国江苏网11月1日讯 1993年春,台湾海峡商务协调会会长张平沼先生捐资10万美元,在梅花山上新建了一座高大典雅的“博爱阁”,当年7月竣工。阁内外两层共有16根大红立柱,飞檐翘角,高大壮观。
山河天眼里
世界法身中 江苏南通天宁寺(寺门)——唐·王维诗句
无慧剑有慧剑
非灵山即灵山 江苏南通文殊院——近·张謇
仁者不以人为力
列子乃御风而行 张謇题南通汽车行
百道湖光千树雨
万山明月一声钟 李成林题云南通海涌金寺
天上何曾有山水
人间岂不是神仙 ——普深和尚题云南通海秀山清凉台
一片苍茫来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孙云锦题江苏南通白衣庵
清樽共一亭醉翁之意在山水
往事论千载贤者所怀无古今 ——许尔超题云南通海秀山逋翁亭
作柏寝台观泱泱海有堂堂宇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传此乃纪昀对乾隆联
陂塘荷叶田田鱼戏荷叶南荷叶北
晴雨画桥处处人在画桥东画桥西 南通博物苑,我国最早的博物馆
远山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备矣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友朋二三共乐此娱 张謇题南通公园。上联集《岳阳楼记》
5、湖南岳阳楼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6、北京故宫楹联
龙游凤舞中天瑞
风和日朗大地春
7、太原晋祠难老泉亭前联
昼夜不舍
天地同流
8、杭州飞来峰联
飞峰一动不如一静
念佛求人不如求已
9、岳坟前对
千秋冤案莫须有
百战忠魂归去来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10、秦某题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11、西湖天下景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12、潼关城楼联
华岳三峰凭槛立
黄河九曲抱关来
13、河南南阳城楼联
真人白水生文叔
名士青山卧武侯
13、 三贤祠联(李白、杜甫、高适)
一览极苍茫旧苑高台同万古 两间容啸傲青天明月此三人
普陀普济寺联(苏曼殊书)
乾坤容我静
名利任人忙
14、 武汉黄鹤楼联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15滕王阁联(李春园题)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 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17江西庐山天池联
天上有池能作雨
人间无地不逢年
18、上海豫园明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三苏祠内的对联}.
19苏州拙政园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三苏祠内的对联}.
20、沧浪亭联(梁章矩集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 近水遥山皆有情(苏子美)
21、扬州蜀冈鉴真纪念堂内联
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
22、荆门州当阳县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三苏祠 导游词
评委老师,我抽到的是川南旅游片区,我讲解的景点是三苏祠,请问我开始了吗?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三苏故里——眉山。来了眉山不得不去的就是三苏文豪之家——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它是典型四川园林建筑。请大家一定要注意景区环境,同时请大家在游览过程中注意安全、同时保管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今天我们参观游览的路线是我们的游览路线是正殿-来凤轩-盘陀像-碑亭等景点。三小时后在正门集合登车。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路途愉快。
现在我给大家讲讲三苏祠的历史沿革。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洪武年间才改宅为祠,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在原址上模拟重建,所以它又是一座典型的四川清代古建筑群。三苏祠的特色在于祠内翠竹成荫,古朴宁静,文化底蕴丰厚,有“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特色。它比北方园林多一点灵秀,比江南园林还要多一点内涵。这里还曾有一个传奇人物,苏小妹,她有个新婚三难新郎的佳话,“双手推开窗前月”,就是苏小妹三难秦少游的第三难,急得团团转的秦少游终于在苏东坡投石入池的帮助下,终于得出“一石击破水中天”的佳对。于是乎,新婚燕尔、才子佳人你侬我侬不在话下。古往今来,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三苏祠题诗写句。清代张鹏翮hé撰联赞美说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好了,游客朋友们,刚刚我们已经拜谒了三苏。现在我身后就是苏轼盘陀像了。大家请看,苏轼半盘着腿坐在一块巨石之上,四周是水,浓密的胡须迎风飘扬。此情此景,大家有没有想起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没错,这尊盘陀像就是那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大家再看看苏轼的表情,能告诉我,你们从苏轼的眼神中看到了什么吗?豪迈,旷达?淡定,对,大家都很聪明。这几个词就是苏轼后半生心境的浓缩。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他的经历有关。苏轼从小勤奋好学,20岁就名震京师,之后一路扶云直上,官至翰林学士。然而就在他43岁那年,却遭受了平生最大的一场祸事。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奸佞小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通过胡编乱造,生拉硬扯,居然把他拉到了“诽谤新法,藐视皇恩”的地步。这可是杀头的重罪啊!苏轼呆在牢里,好几次都踏入了鬼门关。幸亏宋太祖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规矩,他才免于一死。当然,贬官是免不了了。从黄州到儋州,是越贬越远,官也越做越小,可他的诗却越写越好。这南迁途中的风光和磨难都成了他创作的灵感,他抒发的,不是像杜甫那样“凭轩涕泗流”的惆怅,也不是李白“行路难,多歧路”的困惑,而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放。他跳出了古代文人感叹谪居之苦、怀才不遇的漩涡,站在历史的肩头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旷达的胸襟留给后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像我们熟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及“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美好诗句,这些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苏轼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他文学创作达到巅峰,后人对他的评价也甚
高。诗词上,他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的先河。而且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修堤筑坝,关心生产,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所以说,只要心态好,哪怕是身处逆境,你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好了,游客朋友们,苏轼盘陀像我就讲这么多,同样留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拍照留恋,10分钟后,我们一起去品读碑亭。
谢谢评委老师,我的景点讲解完毕。
游感游记:三苏祠游记
早上,由于导游小姐为了旅游签票事宜耽搁了时间,从成都出发,经过了2个小时的路途,到达眉山的三苏祠时,已是十一点钟了。 虽已饥肠咕噜,但大家的游兴仍然很高。 一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东坡西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澈父子的故居。原是一所面积约五亩的中式庭院,经过历年不断添修扩建,现已占地六十二亩。 挡眼即是南大门,门楣上悬挂黑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字。门柱对联“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走进三苏祠,只见祠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额对联,缤纷耀彩。 远古的中式庭院,已截截枯槁,苏宅古井,绿苔丛生,黄荆树盘曲出枝,枯木逢春。现存的三苏祠建筑,大多数是清朝修建的。前厅为悬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三楹四柱二室。前厅之后是一四合小庭院,穿庭院正中石权路,上三级垂带式台阶进入正殿。正殿又名飨殿,大殿内塑有三苏父子像,正中悬挂一匾“养气”。正殿前廊两侧,置放有铁铸钟一口,大鼓一架;殿两侧各有一方墙门道,西为“文渊”,东为“学薮”。 饶正殿后房廊,下三级踏道,顺石板路前行十余步即到启贤堂,启贤堂原是苏家供奉祖先,神位的祭堂,堂前有正殿,东厢房和快雨亭三间构成不规则的四合庭院,正值八月中秋时节,园内,金银月桂争艳吐蕊,香溢满园。启贤堂后为木假山堂,据说,苏询偶得木假三峰,购置于家中,并撰写《木假山记》,叹其:“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漂沉汨没于湍沙之间,拖泥沙而远斧斤”之幸者。赞其“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着,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中峰,而岿然决无阿附意。”木假山峰昭示着不朽的道德精神和高风亮节。 随着导游小姐的脚步,踏过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我在东坡盘陀塑像前驻足,东坡坐于盘石上,面带微笑,三绺胡须飘洒胸前,形态若仙。面对塑像,远古的历史有模糊走向清晰。 二 到了三苏祠,不得不说说三苏父子。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胸怀炽热的报国热忱,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几千字的好文章,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与姚辟同修宋代礼书《太常国年礼》一百卷,著有《嘉佑集》,《易传》三卷。 苏澈,苏轼之弟,曾做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但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为其兄所累,仕途崎岖曲折,晚年隐居,不与人相见。著有《栾城集》等。 三苏中苏轼成就卓著,造诣最高。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嘉佑二年,苏轼兄弟二人同榜考中进士,名震京师。诗人梅尧臣写诗《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云:“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他热情称赞苏轼,苏澈年少博学,进士及第,声震天下,犹如两只神奇的雏凤凰。 苏轼的一生,道路坎坷。他官职至翰林学士,端命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受到打击,又因为“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一贬再贬,官是越做越小,但他胸怀宽大,爱国爱民,倔强豪放。 苏轼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春夜》,《荔枝叹》等。苏轼的词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都进行了大胆开拓与创新,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词派,开了一代豪放词风。其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苏轼的散文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史人之一,苏轼善画枯木丝竹,兼擅人物花鸟,尤善画佛。他画的墨竹,运笔清拔,英风劲色,使人应接不暇,枯槎寿木,丝竹断山,放笔直取如入风烟无人之境。苏轼的书法颇得家学真传,卓有成就。罗池神庙碑,醉翁亭记
碑,丰乐亭记碑,表忠观碑,为三苏祠馆藏四大名碑,碑文为楷书,右高左低,扁阔中肥,俊秀而端庄淳朴。他的行书碑帖,楚颂帖,书风凝重厚实,豪迈雄逸,姿态横生,黄庭坚有文评东坡,文云:“......笔圆而韵胜,兼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明,本朝善书,自当推公为第一。” 三 三苏祠内楹联众多,后代的文人带着崇敬和赞叹来仰望着三苏祠内的三苏父子。“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清代进士张鹏,高度评价了三苏父子的文学成就及其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立意深远,简约严明,有强烈的感染力。“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当代著名学者郭绍虞从文学史的角度肯定了苏洵父子一家占据了“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三个大家的地位,其中,苏轼又具有各方面的才能,诗词和散文在前人的优良传统下“变化纵横”,取得很高的成就,堪称“千古一人,罕见其匹。” 走出三苏词,回望门楣上的“三苏祠”,三苏父子,让我深深感受着中国古老文化的内蕴。三苏父子居功至伟,贡献卓著,尤其是苏轼,才华横溢,雄视古今,可谓空前绝后。“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万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这是古人的赞誉,也是历史的评价。
经典对联大全[1]
经典对联{三苏祠内的对联}.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异字同音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回文倒顺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顶针联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对联故事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 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 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叠字复字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同偏旁部首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返回达道游逍遥
琵琶琴瑟八大王 王王在上 (八国联军出上联)
魑魅魍魉 四小鬼鬼鬼犯边 (清朝官员对下联)
谐音双关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四川内江三元塔楹联。“孔明、江围、旅步、槽巢”谐“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此外还有含有人名:关羽,张飞 。)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解缙、李调元互嘲。“锯、蹄”谐“句、题”。 )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诸葛亮字孔明;李太白字长庚。 )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上联可谐音为“因何而得偶”;下联可谐音为“有幸不须媒”。 )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隐字联
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上联隐「水」下联隐「酒」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歇后联
乌鸦飞入鹭鸶群,雪里送炭;凤凰立在鸳鸯畔,锦上添花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开花芝麻--步步高;出土甘蔗--节节甜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谜语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谜底:热水瓶)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油灯 下联谜底:秤)
集句联
闲吟步竹石 长醉歌芳菲 (集李白诗句联)
穷愁但有骨 诗兴不无神 (集杜甫诗句联)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集宋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集苏轼诗句联)
名胜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讽喻联
官大,权大,肚子大,口袋更大;
手长,舌长,裙带长,好景不长
(讽某些腐败者)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总统不是东西”讽贿选总统曹锟)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苏轼讽势利者)
谐趣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狗啃河上(和尚)骨(苏轼出上联)
水流东坡诗(尸)(佛印对下联)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风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
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含六个节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理发店对联)
无情对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不拘一格。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怕热最宜穿短裤 论功还欲请长缨
有酒不妨邀明月 无钱哪得食云吞
上联:围棋赌酒,一着一酌。
下联:坐漏读书,五更五经。
上联:李打鲤归岩,李沉鲤又出。
下联:风吹蜂落地,风停蜂再飞。
上联: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吾联:花棘丛内跳花鸡,鸡穿棘梢。
上联:蚂蚁树下马倚树。{三苏祠内的对联}.
下联:鸡冠花前鸡观花。
上联的蚂蚁树指被白蚁蛀空的枯树。
上联:老鸦踏断老桠枝,鸦飞枝落。
下联:仙鹤归来仙壑涧,鹤唳涧鸣。
此联为刘攽对刘敞。
上联:鹰立树梢,月照影斜鹰不斜。
下联: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上联:鸡站箕沿上,鸡压箕,翻箕扑鸡。{三苏祠内的对联}.
下联:驴系梨树下,驴挨梨,落梨打驴。
上联:髻上杏花何有幸。
下联:枝头梅子岂无媒。
此联为某妓对赵抃。
上联:读高中,望高中,死记大学。
原对:缺!
吾联:取花种,把花种,花间春秋。
吾联:同云长,观云长,云欲河图。
此联上联两‘中’字音不同意也不同,而且‘死记大学’谐音《史记》《大学》两书名。下两个下联一个指《花间集》《春秋》前‘种’指种子,后个指种植;一个指《韵语》《河图》前云长指关羽,后个通云涨。
上联:酒热不须汤盏汤。
下联:厅凉无用扇车扇。
此联上联后一‘汤’读‘烫’,下联后一‘扇’读‘煽’。
上联:朝官多戴朝冠。
下联:宫婢常持宫被。
此联为王守仁对某官。
上联: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点灯登阁各观书。
此联相传为【宋】包拯破奇案的一联。
上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原对: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吾联:园内猿,池里鸳,海中鼋,处物亦非。
上联:九曲桥下湖空,空壶下桥取酒。
下联:陶宅院前酣醉,醉汉前院摘桃。
上联: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原对:金科场内,今日金榜才题名。
新联:俚歌曲里,历朝俚语续无穷。
新联:候车台后,厚情候鸟去重来。
此联为南京钟鼓楼联。新联一为刘正所对,二为王堂政所对。
上联:地脉默然生麦叶。
下联:天河何不种荷花。
此联为【清】曾棨对师。
上联:风送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
下联:月映萤灯竹下眠,越凉越亮。
上联:鸡蛋无盐真淡蛋。
下联:猪肠未切好长肠。
上联:同人同过铜驼岭。
下联:今上今开金马关。
此联为【清】楼仲彝对都维明。下联指乾隆开西域一事。
上联: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下联: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此联为苏轼所作。‘讲’方言读(gang)。
上联:密云不雨,通州无水不通舟。
下联:钜野皆田,即墨有秋皆即麦。
此联嵌密云、通州、钜野、即墨四县市名,‘麦’字古音(mo)。
上联:老枣靠道倒。
下联:矮槐捱阶栽。
此联为【明】杨慎对杨廷和。为同韵联。
上联: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新。
原对: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此联为双音联,上联调字中一、二、六读(tiao);调整的调。三、四、五、七、八读(diao);音调的调。原对种一、二、六种读(zhong
);种花的种,后个读(zhong )花种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