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点击: 2018-08-19
安信__重庆云阳北部新区项目优势亮点提炼
安信•重庆云阳北部新区项目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优势亮点提炼
长江黄金水道热点发展区域:云阳地处直辖市重庆市东北部的长江黄金水道腹地,是
三峡库区百万人口的移民城市。云阳县位于万州区、开县、奉节县中心位置,辐射人口超过500万人。云阳辖区内,长江黄金水道穿城而过,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著名景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庙所在地。云阳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县级市2011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项殊荣。
项目地房地产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未来五年存在巨大房地产需求。云阳宏观经济
处于健康稳步发展期,地方金融存贷款比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贷款额度相对宽松,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较强的经济支撑。云阳县的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为市场总供应量不足,当地的购房需求以云阳县城及周边乡镇的刚性需求及改善型需求共同主导,本项目若价格合理,质量有保证,配套较完善,在规划设计迎合当地消费者需求,仍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根据《云阳县统计年鉴》数据,自2010年以来,云阳县县城房屋空置率一直为0,反映出近年来当地旺盛的置业需求尚未满足。另外根据世联地产报告,云阳县在未来五年(2014-2018年)间商品房需求量约为459.1万平米,而该期间内云阳县商品房供给总量约为450万平米,云阳县商品住宅市场将由目前供不应求的局面逐步趋于供求平衡。
项目地位于城市新中心核心地区:云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拥江发展、东
进北拓”城市发展战略,打造“宜居幸福之城”。项目地位于重庆云阳北拓板块中北部新区中央片区,未来城市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云阳原有城区集中在长江片区,土地资源饱和,已无大规模开发用地。而作为百万人口城区,面临城镇化带来的周边人口涌入,当地现有城区住房已无法满足当地刚需和改善性人群居住需求,为此云阳县提出“北拓东进”发展战略,重点打造与现有长江片区连为一体的北部新区。
项目产品独特性和稀缺性:本项目背靠龙脊山(重庆云阳三峡梯城景区所在地,集山、
水、林、寺、游为一体)、面朝三峡小江(汇入长江),利用依山傍水上风上水的自然环境和得天独厚的稀缺山水景观资源,打造不可复制的纯江景山地宜居大盘。本项目利用项目坡地高差110米,建造一个集“景观天梯”、“文化天梯”和“商业天梯”相结合的城市景观带——北城天街,建成后将成为当地集观光、商业、人文、景观、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并使之成为三峡梯城景区的有机组合部分。项目产品独特性和稀缺性,使得本项目可满足不同群体的置业和投资需求,是当地刚需购房、改善性购房和外地休闲旅游购房客户群的最优选择(当地不限购)。
项目配套成熟、医疗教育交通资源丰富:项目地处迎宾大道,与核心城区无缝对接,
距离重庆万州五桥机场仅1小时车程(飞机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距离长江码头和五星级酒店云阳两江假日酒店15分钟车程,距离重庆市区全程高速
3.5小时车程,郑万高铁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并在云阳设站,打造海陆空便捷交通网络。项目地周边900米范围内医疗配套按照三甲医院标准建造的云阳中医院新院,教育配套2所中学和2所小学,项目建成时还将配套重庆市重点中学云阳中学北部新区分校。项目周边和本项目内未来还将建设4座城市公园。
201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正稿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2月20日在茶陵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代县长 龙志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眸“十一五” 战果辉煌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茶陵极为困难、极有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按照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的要求,突出打好“三大战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一)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全年完成GDP81.63亿元,增长13.6%;财政收入5.31亿元,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1亿元,增长5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5亿元,增长19%。发展速度是近几年较快的,发展质量是近几年较好的。
(二)城市提质稳扎稳打。城市总规第五次修编已通过上级审批。紫云街、茶陵大道竣工通车,朝阳街进入路基工程建设阶段;连接衡茶吉火车站的茶陵大道和犀城大道上三个渠化岛全面竣工;东阳商街、缇香小镇、南浦凤凰城、云龙山庄等一批高档 —1—
次开发项目顺利推进;城区亮化工程深入实施;污水处理厂二期管网工程投入使用;无公害化垃圾处理场加紧建设;烈士陵园整治改造工程全面铺开。
(三)园区攻坚如火如荼。投资2.08亿元,顺利完成金孟路水泥硬化、弱电入园和10KV高压线路延伸工程,加快实施主干道排水、排污和云湖高压线路搬迁改道工程,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园区洼地效应不断扩大。一年来,共签约项目27个,合同投资39.85亿元,创历史新高;投资10亿元的德安居陶瓷、投资3.8亿元的华盛和光华陶瓷,项目推进速度日益加快;腰陂东山石材工业园发展来势喜人,湘东钨业收购整合湘宁钽铌公司工作进展顺利。经济开发区被中国建筑陶瓷协会授予“全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基地”,贵派电器获批 “中国驰名商标”。
(四)旅游升温有声有色。投资200万元、总长5.2公里的云阳山东大门路灯安装全面完成,云阳山东门服务区、赤松仙景区以及工农兵政府旧址旅游服务中心、景观大道拓改建设大力推进;国家3A级景点工农兵政府旧址入选全国“十二五”红色旅游线路精品景点,成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阳山风景区被评为湖南省文明景区;洮水水库旅游规划完成初步方案设计;投资8000万元的云阳大酒店主体楼建设已经封顶,将成为茶陵首家四星级大酒店。
(五)重点工程提质提速。洮水水库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移民搬迁任务圆满结束,安置点建设加紧施工,移民后扶政策正式出台;94公里的洮水水库环库公路路基全线拉通,洮邺公路竣工通车。“两高一铁”重点工程施工环境日趋优化,工程进度不断加 —2—
快,茶常高速公路步入规划评审阶段。
(六)“三农”工作高产高效。种植粮食面积70.66万亩、烟叶
2.1万亩,总产量分别达35.33万吨、6万担;出栏生猪88万头,龙华畜牧30万头无公害养殖基地第二期工程竣工,成功获批“全国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茶陵大蒜、茶陵黄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长沙红星集团投资油茶精深加工项目顺利实施,带动新造、垦复油茶3.28万亩;万樟园林苗木基地、慧科生态园等现代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同时,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3个,解决了农村
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通村通组公路173公里,舲舫中洲大桥、湖口洣渡大桥、严塘三益大桥等8个渡改桥和危桥改造项目全部竣工通车;50个农村清洁家园示范村建设成效喜人。
(七)民生保障尽心尽力。科学调整城区学校布局,明确在城区将云阳中学办成一所完全独立的公办初级中学。建成合格学校7所和村级合格小学14所,启动校舍安全工程,消除隐患270余处。建成农家书屋128家、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新增城镇就业257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46人,筹集五项社保资金2.5亿元。积极开展社会救助“阳光行动”,城乡低保实行动态管理,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到位率达100%。新增“两房”768套。兴建农村安居房260套,帮助600户住房困难的特困群众进行危房改造。完成社会福利中心、洣水社区服务用房建设,目前全县六个城市社区全部完成办公大楼建设,走在全市前列。荣获“全国敬老模范单位”、“全国法制城市创建先进县”等称号。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三项工作全省排名大幅提升,成为全省唯一的三项工作全部夺牌的县市。
—3—
“十一五”时期,是茶陵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四三二一”发展战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影响,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全县上下政通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过去的五年,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增长近2倍,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22.2%,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发展质量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30.4:35.7:33.9调整为26.8:34.8:38.4。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是“十五”期间40.35亿元的3倍;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倍,“一区五园”工业格局初步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五年。城市建设亮点纷呈,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39亿元,开发商业步行街、创信国际二期、格兰春天、东阳商街等高档商品房 28.23 万平方米,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1.4倍、9.6倍;犀城大道、东阳大道、茶陵大道建成通车,城市内环畅通有序;城区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设施建设全面达标,县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营;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云阳山、工农兵政府旧址顺利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国家3A级景点。重点工程强力推进,洮水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万人移民搬迁全面结束;S320改造工程圆满 —4—
完成,衡炎高速竣工通车,衡茶吉铁路、泉南高速、岳汝高速加紧建设, “3211”交通大框架雏形初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35.6亿元,新建和改造干线公路210公里,建设乡村公路1262公里,完成渡改桥和危桥改造工程27个;投入资金5.26亿元,兴修水利工程20187处,治理病险水库94座次;实施饮水安全工程,14.81万农民彻底告别“喝水难”;新建沼气池6000个;完成大云线、云深线110千伏电网改造;新造林22.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34%。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的五年。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基本完成,流转土地15万亩;“五塘”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龙下局被评为“全国优秀水利企业”;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五年来,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30项,合同投资127.35亿元,到位资金24.18亿元。 “两型”环境得到优化。关停污染企业24家,拆除工业烟囱16根;整合中小煤矿8家;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有效推进。通过五年的努力,我县农村药品“两网”建设、“五五”普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政务公开、档案史志、残联等工作步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单位”、“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监督检查先进单位”、“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县”、“全省森林保护十强县”等荣誉称号。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的五年。“科教先导”战略深入实施,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城乡教 —5—
政 府 工 作 报 告.doc(2011年11月7第二版){云阳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1月15日在阳江市江城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启蒙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一系列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砥砺奋进,创新崛起,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江城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鼎力支持江城发展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加快构建了市、区共建互赢的体制,加大了对江城支持扶持力度,下放了银岭工业园和环保工业园开发管理审批权,赋予了贴息融资、厂房奖励、税收倾斜系列优惠政策;对村集体留用地集中招商开发给予了政策扶持;对街道、社区参与城市管理实行了“以奖代补”激励帮扶;无偿将原职中校址划拨阳江二中扩大规模。这些,充分体现了市委、
市政府对我区的厚爱和寄予殷切期望,激活了潜力,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过去五年,是我们奋力赶超,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五年。我们积极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发展战略,大力经营城市,培育税源,发展城郊经济,推进总量扩张和结构优化,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15亿元,比2006年增93.0%(可比口径),年均增14.1%;第三产业增加值25.9亿元,比2006年增84.9%,年均增13.1%;工业总产值227亿元,比2006年增122%,年均增1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9亿元,比2006年增106.3%,年均增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亿元,比2006年增120%,年均增17.1%;农业总产值24.4亿元,比2006年增21.5%,年均增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4亿元,比2006年增311.7%,五年累计完成110.3亿元。
工业迅猛发展。银岭工业园纳入了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区和省重点产业转移园区,现已开发5平方公里。环保工业园开发了制革和电子电路及电镀两大基地,面积共1.4平方公里,两大工业园区已初见成效,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搭建了平台。新上工业项目85个,其中有致富皮革等超亿元项目17个。顺和、银鹰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宝马利被列为省现代产业500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上东新城、新都汇时代广场、万事
达领先仓储物流园、大润发、名濠综合批发市场、石湾服装批发市场等大批商贸物流、城市综合体项目进驻,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型商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方兴未艾,商贸设施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基础更加扎实。争取了省级补助资金1亿多元,按50年一遇的防御标准对阳江城市防洪工程(二期)第一阶段27.9公里堤防进行加固达标建设。23公里的四朗联围防灾减灾工程已基本完成加固达标。开发补充耕地5.4万亩。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粮经种植比例68:32。五年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组织39家,建成生产基地98个,带动1万多农户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改造铁壳船56艘,大力发展了深海远洋捕捞。狠抓食品安全和家畜、家禽疫病防控,群众的“菜篮子”和“米袋子”日益丰富。
——过去五年,是我们奋发有为,战胜严峻挑战和考验的五年。我们创新了园区开发模式,争取了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专项资金,成功融资3亿元,加大了园区开发的资金投入,适时回购了开发主权,加快了开发进程。调整了原第一工业园的规划,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开展土地经营,实现了扭亏为盈。妥善处理了原中洲新城投资者撤资问题,引来了新战略合作伙伴。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国际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并且以此为契机,引导企业在倒逼形势下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我们加强了财政担保贷款的监管,发挥贷款最
大效益;加强原农金会、城信社资产清收,逐年偿还历史性债务,获得了省金融稳定奖。我们成功抵御了“黑格比”超强台风等特大自然灾害的袭击,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过去五年,是我们奋力拼搏,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突破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我们落实了各级领导干部招商“第一责任人、第一实践人、第一推进人”的责任,完善了软硬投资发展环境,实现了招商引资大的突破。五年来先后引进了致富皮革、正大水产、春申等一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的大项目,引进项目累计241个,实际利用外资6830万美元,投资总额近170亿元。项目涵盖了现代制造业、城市综合体、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领域,实现项目规模和质量双丰收。五年来,我们破难题,打硬仗,强力推进重点工作的顺利进行。除了完成自主开发的银岭、中洲新城、环保工业园等征地拆迁任务外,还承担着城南新区、新一中、新职中、新两阳、云阳高速、开阳高速市区出入口连接线、一河两岸石觉公园及大批“三旧”改造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实现了和谐征地,确保了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赢得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过去五年,是我们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的五年。我们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围绕工业园区和新城的建设发展,开展了一系列重要规划的编制、调整工作。五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38.8公顷,为园区开发、产业
发展拓展了空间。城北片上东新城已建为阳江城市宜居新亮点。岗列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双捷宜居示范镇建设稳步推进。创新投融资方式,累计投入4亿多元,建设了漠江二桥、中洲大道、开阳高速市区出入口连接线等重要市政工程。改造了江闸公路和元捷公路,开通了环保工业园站港公路连接线和雅白东砵连接线。配合市创建了省园林城市,改造了南恩路、北门街,建设了石觉公园,实施了村村通和农村饮水工程,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过去五年,是我们倾注民生,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进步的五年。我们坚持民生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方面,加大资源整合,迁办了二中,开办了南恩学校、阳江市第二中学附属小学,扩建了十三小,逐步撤并麻雀学校,实施校安工程,扩大优质学位,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四年获市高考贡献奖(先进单位)。卫生方面,贷款近2000万元,扩大区人民医院规模,推进基层5间卫生院“两搬迁三改造”。文体方面,加强了文化传承保护,举办了龙舟竞渡等系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阳江学宫申报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积极配合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获省“漆艺之乡”称号,擦亮了文化江城的品牌。参加省、市组织的体育竞技比赛也获得了好成绩。社会保障方面,筹资2000多万元解决了2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1700多名干部职工长期遗留的社保医保问题。落实了教师绩效工资及待遇“两相
2015阳江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2月4日在阳江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云阳政府工作报告}.
市长 丘志勇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我市实现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后,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取得新成效的一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核心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和融入珠三角战略,全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总体完成了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着力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努力促进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168.55亿元,增长10.5%,增速居全省第三;人均生产总值46938元,增长9.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2.95亿元,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65.78亿元、增加值467.57亿元,分别增长18.1%和18.7%,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工业用电量65.69亿千瓦时,增长18.6%。发挥投资拉动效应,固定资产投资662.01亿元,增长16.7%,其中7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6.9亿元,增长6.5%。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民间投资424.84亿元,增长18.8%。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1.9亿元,增长10.4%。出台措施支持外贸稳定增长,进出口总额26.9亿美元,增长12.9%。发挥金融在稳增长中的作用,通过发行企业债等形式融资38.36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94.79亿元,增长32.4%。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1.5%,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3.3%。
二、坚持调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5∶50.4∶32.1。推动产业对接融入珠三角,我市加入珠中江经济圈,纳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电力能源、特种钢、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广青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纳入国家行业规范,英格电气等项目建成投产,阳江核电站2—6号机组等项目扎实推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五金刀剪产业总产值510.03亿元,增长16%。培育发展大型骨干企业,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5家、超50亿元企业1家。开展“1+10”专业招商,新引进
国叶云计算智慧城等项目102个,总投资372.65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2个。加强与珠海合作共建,促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4个省级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03亿元,增长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阳东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顺利,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农业总产值329.94亿元,增长4%。沙扒国家一级渔港通过农业部验收,渔业总产值149.04亿元,增长4.7%,水产品产量118.45万吨,增长3.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市加入“高铁+游轮”中国岸线旅游联盟,海陵岛以总分第一名获“广东十大美丽海岛”称号,大角湾海上丝路旅游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进展顺利,全市接待游客149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3.6亿元,分别增长19.3%和34.5%。阳江港开通集装箱内贸运输航班,全市首个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制定发布五金刀剪国家标准1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名牌产品11个。
三、注重抓统筹,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带动,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滨海新区建设,核心区发展规划优化提升,一批商住小区陆续建成,江城一小城南校区、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竣工,东门南路等一批市政道路建成通车。编制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规划,市区创业路北段等市政工程完成,盈信广场等旧城改造项目进展顺利。阳东区正式挂牌成立。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面推进。加快县城扩容和旧城改造,推进中心镇改革发展,城镇面貌明显改观,产业和人口进一步聚集。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阳东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扎实开展,全市2个镇、6条村被省认定为第一批名镇名村,4条村被评为省第三批宜居示范村。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深茂铁路阳江段、汕湛高速公路阳春段动工建设,云阳高速公路阳春段加快推进,海陵岛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有效,省道277线海陵大堤改建等项目建成,新农村公路硬底化任务超额完成。220千伏登高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234个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完成。加固达标海堤50公里,除险加固水库22宗,改造灌区23宗。建成无线局域网络热点(WLAN)1109个,城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造林7.67万亩,淘汰燃煤锅炉44台、黄标车5098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
四、积极促改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市、县两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撤销市级议事机构165个,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项。推进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工商登记实现“先照后证”,新登记市场主体1.8万户,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405户,增长55.7%。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信用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市属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放市直部分事业单位管理权限,推动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组建了市应急指挥中心,推进计生服务机构与妇幼保健机构整合,在县级公立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市区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改革完成。加快社会组织改革,组建了市社会组织联合
会,新增社会组织283家。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41条行政村政经分离改革完成。
五、努力惠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加快发展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71.5亿元,增长7.9%。稳定和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4.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险种参保人数138.44万人次,增长5.39%,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待遇、低保五保、孤儿供养保障、残疾人生活津贴等标准全面提高。市养老院、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建成使用。建成公租房565套、渔民上岸安居房400套,改造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7701户、棚户区住房110户,建成因灾“全倒户”新居164户。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市新增省教育强镇(街道)24个,江城区创建为省教育强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市高级技工学校挂牌成立阳江技师学院。实施文体服务提升工程,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阳江漆艺基地建成使用,基层文化站(室)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举办了群众文化节、风筝创新大赛等文体活动400多场。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江城区人民医院由市人民医院托管整合,市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加快建设,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疾病有效防控。有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提高40%。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年”活动,信访形势保持平稳。开展打击涉黄赌毒、电信诈骗犯罪等六大专项行动,社会治安持续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双拥优抚政策全面落实,军政军民更加团结。工会、妇女儿童、关工委、慈善、老龄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供销、档案、打私、人防、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六、深入转作风,政府自身建设有效加强
扎实开展市政府党组和政府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认真查摆整改“四风”突出问题,干部队伍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文风会风明显改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形成良好风气。深入开展“服务效率提升年”活动,推动机关作风明查暗访常态化,“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有效整治。加强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基本实现市、县、镇、村四级网上办事大厅全覆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报告和通报工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5件、政协委员建议案和提案共163件。密切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网络问政,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推进依法行政,制定实施专家咨询论证等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依法行政考评在粤东西北地区排第三名。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严肃查处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结果。【2015年阳江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5年阳江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及所有关心支持阳江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云阳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不优,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重大项目和大型骨干企业不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环境容量指标趋紧,节能减排力度有待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一些单位和公职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能不高,作风建设仍需继续深化。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实现幸福追赶”的核心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和融入珠三角战略,突出“三大抓手”,加快转型升级,狠抓改革攻坚,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民生保障,推进依法行政,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规划“十三五”发展任务,努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全年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并力争更高的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进出口总额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年度计划。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86个,总投资2132亿元,年度投资238亿元;预备重点项目58个,总投资1346亿元。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解决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推动阳江核电站2号机组等项目投产,促进阳江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加快进度,推进国叶云计算智慧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阳春新兴铸管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十三五”重点项目谋划和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的计划安排。
加快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交通项目投资30亿元。加快深茂铁路阳江段、云阳高速公路阳春段、汕湛高速公路阳春段等15个续建项目建设,推进海陵岛大桥、国道325线北惯至白沙段改线等12个项目动工,做好阳东至阳江港沿海高速公路(含阳江港大桥)等9个项目前期工作。加快500千伏回隆、220千伏旗鼓岭输变电工程建设,促进漠阳江双捷引水工程拦河闸重建、漠阳江中下游综合治理等水利工程尽快开工。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切实抓好“1+10”专业招商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招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着力引进有资金实力、有品牌、有团队的大企业项目。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加强与珠海等地区联合招商,扎实开展乡贤反哺招商、以商引商、中介招商,拓展境外招商。算好项目投入、产值、税收、用地和排放“五笔账”,严把项目效益关和环保关。
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落实国家和省扩大内需政策,创造消费良好条件。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加快阳江电子商务创业园建设,推动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农村电商体系。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三网融合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信息消费领域,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促进数字家庭应用消费。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组织企业北上西行,拓展阳江产品外销市场。加强农超对接,促进农村消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做好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加快珠海(阳江)产业转移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研发、仓储物流等服务配套。开展园区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推动省级园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力争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推动市县共建园区融入省级园区产业集聚区,成为区域产业布局重要组成部分。清理闲置土地和厂房,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推动工业扩量提质。优化沿海临港工业发展规划,强化临港工业项目#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 end#用地用海保障,推进阳江海洋经济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区临港工业园建设。围绕省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和“高精专”中小型配套企业,突出发展关键基础件和原材料制造,建设华南地区重要基础原材料生产基地。立足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游艇、风电、船舶与海洋工程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广青200万吨金属压延项目建设,延伸不锈钢产业链,打造中国(阳江)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大技改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五金刀剪、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2月22日在阳江市江城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陈左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我们锐意奋发,励精图治,全面打开了江城发展新局面,基本扭转了多年来困顿状况。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战略,努力克服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
这五年,是市最重视江城发展,对江城支持力度最大,市区两级对接最密切的五年;
是开发建设力度最强,招商引资成果最丰的五年; 是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综合实力上升最快的五年;
是经营城市起色最大,第三产业亮点最多的五年; 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快,民生问题解决最多的五年; 是整体发展格局变化最深刻,构建和谐社会步伐最坚实的五年;{云阳政府工作报告}.
也是工作任务最繁重,同志们付出汗水最多的五年。 主要有八方面的成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预计2010年实现GDP97.6亿元,比上年增17%,五年间年均增长12.7%;人均GDP22800元,比上年增16.3%,五年间年均增长11.8%;工业总产值186亿元,比上年增21%,五年间年均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26.98亿元,比上年增43.9%,五年间年均增长3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迈上2亿元台阶,达到2.44亿元,比上年增25.4%,五年间年均增长18.5%。
园区开发成效初显,工业后劲力撑江城崛起。银岭产业园和高新区打包竞标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阳江环保工业园被列为省电镀定点基地和制革基地。两大园区开发建设务实稳健,开发面积达5平方公里,世界500强正大集团、国内外著名的东方希望、浙江春申集团、中海石油、致富皮革等一批实力雄厚的行业标杆企业竞相进驻,发展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汽车配件、建材、饲料等产业集群,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区产业单一的状况,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这两个省级招牌工业园区成为江城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和
增长极。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龙头项目填补历史空白。5年间引进转移项目128个,投资超亿元项目30个。其中工业项目85个,投资超亿元21个,填补江城大项目的空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6829.5万美元。致富皮革、正大饲料、上东新城等工业和城市开发建设的龙头标杆不断涌现,江城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确立了一方发展热土地位,赢得了国内外广大客商的青睐。
经营城市取得可喜作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成功盘活金郊商贸城地块引进上东新城项目。全面开发中洲新城取得阶段性成果,路网骨架初步成型,建华项目即将上马。城南片开发亮点纷呈,岗列村商住楼盘项目、大王洲世润文化旅游项目、城南国际商务城等项目相继抢滩布点。土地储备经营形势喜人,街域经济有所起色,城市经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第三产业发展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7亿元,年均增长11.8%。骨干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名牌战略成效显著,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区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广东省著名商标2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4个;获省科技进步奖项目4个;省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5个。预计三大产业比重由2005年21.66:52.31:26.03转变为2010年15.0:62.8:22.2。
发展障碍全方位突破,市区共赢互动局面深层次构建。
抢抓扩内需保增长等政策机遇,打破常规发展路径,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精心包装项目,努力争取扶持资金,积极向金融机构融资,扩大资金效应,解决了大开发大建设的资金瓶颈,资金运转效率大幅提高。市委、市政府和市职能部门对江城的发展鼎力支持,在政策上倾斜,在审批上放权,在财政上帮扶,在工作上信任,使江城的发展突破了诸多职能制约。与此同时,江城积极支持全市发展大局,主动与市对接,承担城南新区、新一中、新职中、云阳高速、开阳高速市区出入口连接线、石觉公园等重要项目的征地拆迁,积极配合市创建省园林城市和文化名城,开创市区两级共赢发展的生动局面。
双到工作成效显著,农村发展走出新路子。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面积5.2万亩,建设了粉葛、甘蔗、淮山、木薯等一批示范性生产基地,发展了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园和专业合作组织。预计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2亿元,年均增长
4.1%。以岗列村为试点,成功启动农村集体留用地整体高效开发的新模式,解决农民失地不失业不失利的问题。建设了防灾减灾、农村饮水、村村通、泥砖房改造、渔民安居等系列民心工程,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双到”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共投入资金1714万元,7条行政村、115户农民实现脱贫,开创了我区“双到”扶贫工作新局面。培训劳动力1.83万人,转移就业1.19万人。落实家电、汽车、摩
托车下乡和柴油直补等系列惠农政策。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民生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努力提高了干部职工待遇,落实了义务教育“两相当”政策和绩效工资。初中三年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居全市各县(区)首位。基础教育从薄弱点变为闪光点,办学水平在全市领先。推进区人民医院和基层卫生院改造,积极引进高层次医务人员,医疗水平整体提升。成功举办了龙舟竞渡等系列文体活动,展现文化亮点,提升文化竞争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计生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连续十三年获省、市先进,2010年又获广东省人口计生宣教创新示范区殊荣。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解决了1700多名干部职工长期遗留的社保医保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不断提高,分别达99.8%、95.6%,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弱势群体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打黑除恶等专项行动卓有成效,信访综治维稳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治安持续好转,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10年,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58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00元。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坚定打造廉政勤政、务实有为政府,着力优化政府的运作机制,提升政府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强化政府班子成员的责任,建立了工作倒逼机制,强化
2011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3月4日在沁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市 长 魏新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及“十一五”发展成就
2010年,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产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按照“抓投资、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资本活市、人才兴沁、环境赢商”四大战略,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15.7%。财政总收入完成14亿元,增长22.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3亿元,增长22.3%;其中国税收入增幅居全省十强县第二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0亿元,增长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7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485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85元,增长16.3%。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沁调研期间评价我市“发展很快、变化很大、很有实力”,“班子奋进、社会和谐”。
(一)坚定不移实施四大战略。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52个,总投资313亿元,完成投资81亿元。昊华后“双二十”、超威大容量免维护电池等131个项目建成投产。广东兴发高档铝型材和幕墙门窗、河南盈硕LED光电设备等项目进展顺利。晋煤天庆煤化工项目即将全面开工。中电投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近期可拿到“路条”。纳米碳酸钙、新型耐火材料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顺利。深入实施资本活市战略。市内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服务,14家市外银行来沁开办业务,焦作商行沁阳支行正式营业,江南村镇银行筹建全面展开。安瑞高材、德海源诚成功挂牌交易,永威、思可达上市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全年融资突破37亿元。深入实施人才兴沁战略。面向全国公开招聘5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设立500万元科技专项基金、100万元人才奖励基金,激发各类人才参与沁阳发展的积极性。两名“两院”院士、10余名留学生、150余名专家受聘于我市企业。通过新怀商论坛、清华大学培训班等形式,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企业家综合素质。深入实施环境赢商战略。开展招商引资年、项目服务年和外来企业大回访活动,建立招商项目审批无偿代理、一站式服务等机制,完善市、乡、村“三级联动”分包企业制度,形成了尊商、亲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荣获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称号。
(二)凝心聚力发展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9家,增加值完成133亿元,增长21.8%;利税完成77亿元,增长12.3%。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18家。产业集聚区建设位居全省前列。沁北产业集聚区投资发展速度居全省县域产业集聚区第3位,被确定为省级产业集聚区和省新型{云阳政府工作报告}.
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跻身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沁南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太阳能光伏、电动车等专业园区初具规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完成科技成果鉴定5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中心达到8家。崇义轻工高速卫生纸机、沁阳一机铸铁烘缸被评为省名牌产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年位居焦作各县市之首,被评为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市。
(三)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高标准完成“六路”建设任务,成为我市城建史上的里程碑。实施10余项城市开发项目,新增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老城开发,唐庄村、怀府宾馆等一批改造工程扎实推进。廉租住房二期全面竣工,三期开工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垃圾处理场和第一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第二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到8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1%。超前谋划重大项目。与河南建业、东方今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编制了沁南新区规划,城市水系规划扎实推进。对城际铁路、城市集中供热等项目进行谋划、对接。
(四)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夏粮总产达到16.7万吨,增产841吨;秋粮总产达到16.2万吨,增产967吨。严格耕地保护,连续11年实现占补平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圆满完成逍遥水库、云阳河小流域坝系等工程,改善节水灌溉5万亩,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16连冠。农机合作社达到71家,玉米机收率达到85.4%,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5万亩,占全市耕地的12%。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到15家,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18个,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18个,省级无公害产品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3家,辐射带动农户6万户。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68个。在焦作市率先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成为全省首家A类新农村电气化市。有线电视百村户户通、农村电影“2131”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圆满完成。
(五)推进三产多元化发展。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神农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山前经济拓展区详规编制完成,门票收入、游客人数实现历史性突破。我市被授予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商贸服务业上档升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走在全省前列,家电下乡产品户均销售比例居焦作首位。屹峰集团16个产品成功中标家电下乡品牌。开工建设五星级亿万国际饭店、四星级联盟大酒店。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煤炭运输物流业快速发展,年中转量达到2500万吨。金融保险业繁荣活跃,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机构达到36家。社区服务、中介信息等服务业蓬勃发展。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成功争取到国家新农保试点,近4万名60岁以上农民已经领取养老金。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分别达到148元、62元,高于焦作市定标准。新增就业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焦作第一所民办高校——焦作工贸职业学院对外招生,永威国际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一中新校区二期和一小、二小教学楼投入使用。高考上线率连续五年位居焦作市首位,成功创建河南省职教强市。人民医院新院门诊医技楼主体竣工。新计生指导站建成投用,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出生缺陷干预等工作全省领先,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被评为国家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市。平安建设扎实有效。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荣获全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中原平安杯”。坚持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等工作机制,构建了人民、司法、行政“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加强
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监管,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十佳百名楷模评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审计、工商、质监、统计、人防、档案、史志、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老区建设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胜利实现。回顾过去五年,我们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支柱企业关停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和考验,但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天的沁阳,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站在了加速发展、崛起腾飞的新起点!
——这五年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由100亿元提高到23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3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7倍,年均增长39.7%。地方财政收入由3.3亿元提高到9.3亿元,净增6亿元,年均增长22.9%。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第十位跃居全省第四位。
——这五年是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的五年。工业经济由铝电产业“一柱擎天”发展为以新能源、化工、电动车及动力电池、铝及铝深加工、复合材料、造纸装备及造纸、光电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的“多点支撑”,新型工业体系初具规模。我市被命名为中国耐蚀产品研制示范第一市、全国造纸机械之乡。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
——这五年是项目建设加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五年。成功引进河南神火、中国昊华、山西晋煤等一批全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达到392个,引进市外资金216亿元,连年位居焦作第一,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市。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543个,完成投资373亿元。纳税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7家,较“十五”末增加14家。 ——这五年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的五年。累计发放惠农补贴2.7亿元。粮食产量较“十五”末增产5.1万吨,实现连年增产,被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中的高产巩固区。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敲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拍卖第一槌。林木覆盖率达到25.3%,成功创建省林业生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五”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2%。
——这五年是大建设促进大变样、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五年。全省唯一的“二改一”工程常付公路和沁河特大桥全线通车,干线公路全面大修,农村公路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城乡道路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开发高档住宅小区40余个,超过1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由18.1平方公里扩展到2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6.6%提高到52.1%。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建成中心敬老院和13个乡(镇)办事处体育文化活动中心,新建、改造所有乡镇敬老院和卫生院,307个村级卫生室通过标准化验收,消灭中小学D级危房。发放城乡低保1.0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