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8-07-22
现代汉语通论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参考答案
第四章 语法参考答案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P172)
练习题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四个主要特点。
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例如:
电影导演(偏正关系)一—导演电影(述宾关系)
一本杂志(偏正关系)——杂志一本(主谓关系)
2.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重要。例如: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大学生”是名词,是个指称;而“对大学生”则是介词结构,表示某种动作的对象。
3.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汉涪同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比如动问除了主要做谓语,还可以做主语和宾语。例如:
他们两夫妻吵架了。(作谓语)
吵架不是件好事。(作主语)
老王就喜欢吵架。(作宾语)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致。例如:
结构类型 短语 词 句子
联合 哥哥弟弟 兄弟 团结,团结,再团结。
偏正 牛皮箱子 皮箱 伟大的人民!
述宾 管理家务 管家 欢迎新同学。
述补 说得明白 说明 高兴得跳起来。
主渭 年纪轻 年轻 我们上课。
二、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语序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句子。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述(偏正)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偏正)结构。从语义上看,其语义程度越来越深,这和否定副词“不”的语义指向有很大关系,“不怕辣”有被动承受的意味,“辣不怕”有主动承受的意味。因为这里的话题是明白的。而“怕不辣”则更加是主动的挑战,意思是越辣越好。
三、汉语的量词使用有什么特点?
量词最突出的语法特点有两个:一是汉语的量词一般跟数词结合使用。如一句、一根、一次,“句”“根”“次”都是量词。二是单音节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如:句句根根直立、次次落空。
四、汉语常常使用重叠手段。清举出几种实例:
名词重叠:AA式 人——人人 处一一处处 时 ——时时
AABB式 上下——上上下下 山水——一山山水水
动词重叠:AA式 看——看看 玩——玩玩
ABAB式 研究——研究研究 学习——学习学习
形容词重叠:AABB式 漂亮——漂漂亮亮 认真——认认真真
ABB式 绿—一绿油油 红——红彤彤
A甲AB 糊涂——糊里糊涂 古怪——古里古怪
量词重叠:个一一个个 条——条条 本——’本本
五、简述汉语语法学史的历史分期。
(一)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898年一1936年):以《马氏文通》问世为汉语语法学建立的标志。
(二)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年一1949年):以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为划界标志,内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文法革新讨论阶段,着重于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二是著书立说阶段,着重于汉语语法规律的探索,《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和《汉语语法沦:三部传统语法著作相继问世。
(三)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时期(1949年一1978年):以赵元任《国语入门》的发表为标志。
(四)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8年— ):以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朱德熙《现代汉浯语法研究》的出版为划界标志。
思考题
一、有人说,汉语没有语法只有修辞,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这种说法不正确。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语法构造。没有语法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汉语是—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如果没有语法,我们无法想象汉族人民是如何来进行交际的。当然它的语法构造比之印欧语来讲。显得比较隐蔽。就像一条地下河。比较难以发现和把握。任何—种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又是不可能没有修辞的,所以有丰富的修辞也是我们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
二、有人认为:汉语语法是一种“意合语法”.谈淡你的看法。
意义决定形式。所以,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印欧语有明显的以形统意的特点,看到了形态变化。就可以说明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汉语少用形态,就断言汉语是“意合语法”.好像汉涪没有也不需要语法形式似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因为形态不等于形式,汉语存在大量的显性语法形式和隐形语法形式。印欧语大多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如有表示数、格、时、体、态、性等的形态,而汉语的语法虽然不依赖于形态。但是,语序、虚词、重叠、轻重音等也是形式标志,可以有效地表现各种语法意 义。比如“历史地理”有歧义,理解为偏正结构时,重音在”历史”上.如果理解为联合结构,则没有重音。再比如“我没有看第一本”、“第一本我没有看”、“我第一本没有看”.这三句话表面上好像差不多,有人就认为汉语没有什么语法制约”/以任意组合。其实刁;然.因为,每句话自勺话题是明显不同的.词序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语义和语用卜产牛差异。所以。说汉浯是意合语法是不对的.对认识汉语语法特点是个误导。
三、关于汉语语法总特点的流行说法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种说法显然足站在印欧语的立场上。什么叫”缺乏”:是应该有而没有。如果从印欧语来看汉语,就必然得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么—个结论,而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表现形式,特点也是跟其他语言相比较得出的。所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果站在汉浯的立场上也可说印欧语缺乏语序、虚词、重音等。这种表达显然是不台适的。例如汉语有特殊的助词系统。如体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吗、啊)都是英沿没有的。汉语较少形态变化,所以往往靠语序和虚词等来表现语法意义。比如在短语里。主语在前。渭语在后:主语在前,名词中心语在后。“树叶绿”是主渭结构,“绿树叶”是偏正结构,意思不同。一些虚词表示偏正关系,如“的、地”;—些虚词表示并列关系。如”和、同、也”。
四、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法学理论。你有什么看法?
目前的汉语语法学理沦无论是形式语法、功能语法还是认知语法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我们的语法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语法的特点,应该在汉语语言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有汉语特色的理沦与厅法来。
相对印欧语来讲。汉语语法的形式比较隐蔽。而且形式并不具备普遍性,往往适应某些语法现象。却解释不了另外一些语法现象;形式往往不带有强制性,它不具备印欧语语法那样的“刚性”;相同的形式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形式很难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并且致力于寻找对应的形式标记。
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注重语义的传统,这一研究取向特别重视语义对句法的决定性作用,是以语义分析作为其标志的,并且进一步进行认知的解释。这种“语义语法”理论,继承了吕叔湘、朱德熙等为代表的中国语法研究的优秀传统,遵循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思路,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
1.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就是找出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因为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随意的,双方的语义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①很有思想 很有水平 很有激情
②*很有房子 很有桌子 *很有衣服
这两组语例,都属“很+有+N”结构,①成立而②不成立,这主要是因为“很”作为程度副词,它要求与之搭配的成分也都具有程度义。在上面语例中,“思想”等为抽象名词,具有程度强弱的可能性,“有思想”“有水平”“有激情”等都属主观评价,表示抽象属性,这都是有程度义的;而“房子”等具体名词,不可能有程度的属性,“有房子”“有桌子”“有衣服”都属客观陈述,表示具体存在,这都是没有程度义的。因而前者能与“很”组 合,后者不能与“很”组合。
2.语义对句法起决定作用,但是,一旦句法结构形成,也会对语义起反制约作用。不妨以副词“才”为例:
③八点钟才起床(时间晚)——起床才八点钟(时间早)
④六十分才录取(分数高)——录取才六十分(分数低)
⑤三十岁才结婚(年龄大)——结婚才三十岁(年龄小)
可以看出,不管原来的时间、分数、年龄是多少,只要进入“X+才+Y”中X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大、高、早„„”的倾向,只要进入“X+才+Y”中Y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小、低、晚„„”的倾向,这充分表现了句法结构对语义的强制性。
3.除了从语义、句法方面对一个语法现象进行描写外,我们还要探讨语用的选择性和认知的解释性。语用的选择性,体现了具体语境中人们对语言对象的选择。例如,“一条鱼”和“一尾鱼”,虽然结构相同,指称对象也相同,但人们在什么时候用“条”,什么时候用“尾”,这是随语境而变化的。强调整体性,就用“条”;突出活动性,就用“尾”。
语法习题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P172)
练习题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四个主要特点。
汉语的特点是在跟印欧语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它的总特点是:不依赖于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而主要借助于语序、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这一总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例如:
电影导演(偏正关系)——导演电影(述宾关系)
一本杂志(偏正关系)——杂志一本(主谓关系)
2.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汉语里的虚词十分丰富,作用也特别重要。例如:某些句法结构有没有虚词,结构关系和语义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大学生”是名词,是个指称;而“对大学生”则是介词结构,引进某种动作的对象。
3.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比如动词除了主要做谓语,还可以做主语和宾语。例如: 他们俩夫妻吵架了。(作谓语)
吵架不是件好事。(作主语)
老王就喜欢吵架。(作宾语)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例如:
结构类型 短语 词 句子
联合 哥哥弟弟 兄弟 团结,团结,再团结。
偏正 牛皮箱子 皮箱 伟大的人民!
述宾 管理家务 管家 欢迎新同学。
述补 说得明白 说明 高兴得跳起来。
主谓 年纪轻 年轻 我们上课。
二、请以“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为例,说明汉语语法语序变化的特点。
语序是汉语句法结构中的一个主要的表达手段,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句法结构关系也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例如:“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三个句子,不、怕、辣,排列的语序不同,其结构关系分别是:述(偏正)宾结构、主谓结构、述宾(偏正)结构。从语义上看,其语义程度越来越深,这和否定词“不”的语义指向有很大关系,“不怕辣”有被动承受的意味,“辣不怕”有主动承受的意味,因为这里的话题是明白的,而“怕不辣”则更加是主动的挑战,意思是越辣越好。
三、汉语的量词使用有什么特点?
量词最突出的语法特点有两个:一是汉语的量词一般跟数词结合使用,如一句/三根/五次,“句”、“根”、“次”都是量词。二是单音节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每”或强调“多”。如:句句是实/根根直立/次次落空。
四、汉语常常使用重叠手段,请举出几种实例。
名词重叠 AA式 人 ——人人 处——处处 时——时时
AABB式 上下——上上下下 山水——山山水水
动词重叠: AA式 看——看看 玩——玩玩
ABAB式 研究——研究研究 学习——学习学习
形容词重叠:AABB式 漂亮——漂漂亮亮 认真——认认真真
ABB式 绿——绿油油 红——红彤彤
A里AB 糊涂——糊里糊涂 古怪——古里古怪
量词重叠: 个——个个 条——条条 本——本本
五、简述汉语语法学史的历史分期。
(一)汉语语法学的草创时期(1989年—1936年):以《马氏文通》问世为汉语语法学建立的标志。
(二)汉语语法学的探索时期(1936年—1949年):以王力《中国文法学初探》为划界标志,内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文法革新讨论阶段,着重于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二是著书立说阶段,着重于汉语语法规律的探索,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和《汉语语法论》三部传统语法著作相继问世。
(三)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时期(1949年—1978年):以赵元任《国语入门》的发表为标志。
(四)汉语语法学的创新时期(1978年— ):以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出版为划界标志。
思考题
一、有人说,汉语没有语法只有修辞,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这种说法不正确。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有其自身的语法构造,没有语法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如果没有语法,我们无法想象汉族人民是如何来进行交际的。当然它的语法构造比之印欧语来讲,显得比较隐蔽,就像一条地下河,比较难于发现和把握。任何一种语言在运用过程中又是不可能没有修辞的,所以有丰富的修辞也是我们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
二、有人认为:汉语语法是一种“意合语法”,谈谈你的看法。
意义决定形式,所以,世界上任何语言在那都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印欧语有明显的以形统意的特点,看到了形态变化,就可以说明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但是绝对不能因为汉语少用形态,就断言汉语是“意合语法”,好像汉语没有也不需要语法形式似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因为形态不等于形式,汉语存在大量的显性语法形式和隐形语法形式。印欧语大多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如有表示数、格、时、体、态、性等的形态,而汉语的语法虽然不依赖于形态,但是,语序、虚词、重叠、轻重音等也是形式标志,可以有效的变现各种语法意义。比如“历史地理”有歧义,理解为偏正结构时,重音在“历史”上,如果理解为联合结构,则没有重音。再比如“我没有看第一本”、“第一本我没有看”、“我第一本没有看”,这三句话表面上好像差不多,有人就认为汉语没有什么语法制约的,可以任意组合,其实不然,因为,每句话的话题是明显不同的,词序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语义和语用上产生差异。所以,说汉语是意合语法是不对的,对认识汉语语法特点是个误导。
三、关于汉语语法总特点的流行说法是:“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种说法显然是站在印欧语的立场上,什么叫“缺乏”?是应该有而没有。如果从印欧语来看汉语,就必然得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这么一个结论,而实际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表现形式,特点也是跟其他语言相比较得出的,所以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果站在汉语的立场上也可说印欧语缺乏语序、虚词、重叠等的说法。这种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例如汉语有特殊的助词系统,如体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吗、啊)都是英语没有的。汉语较少形态变化,所以往往靠语序和虚词等来表现语法意义。比如在短语里,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名词中心语在后。“树叶绿”是主谓结构,“绿树叶”是偏正结构,意思不同。一些虚词表示偏正关系,如“的、地”;一些虚词表示并列关系,如“和、同、也”。
四、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语法学理论,你有什么看法?
目前的汉语语法学理论无论是形式语法、功能语法还是认知语法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我们的语法研究理论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语法的特点,应该在汉语语言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有汉语特色的理论与方法来。
相对印欧语来讲,汉语语法的形式比较隐蔽,而且形式并不具备普遍性,往往适应某些语法现象,却解释不了另外一些语法现象;形式往往不带有强制性,它不具备印欧语语法那样的“刚性”;相同的形式常常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形式很难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根据汉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
汉语语法研究可以语义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重点,并且致力于寻找对应的形式标记。
中国的汉语语法研究有注重语义的传统,这一研究取向特别重视语义对句法的决定性作用,是以语义分析作为其标志的,并且进一步进行认知的解释。这种“语义语法”理论,继承了吕叔湘、朱德熙等为代表的中国语法研究的优秀传统,遵循从意义到形式的研究思路,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语法研究和学习的最终目标是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
1.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就是找出词语组合的语义条件。因为词与词的组合不是随意的,双方的语义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① 很有思想 很有水平 很有激情
②*很有房子 *很有桌子 *很有衣服
这两组语例,都属“很+有+N”结构,①成立而②不成立,这主要是因为“很”作为程度副词,它要求与之搭配的成分也都具有程度义。在上面语例中,“思想”等为抽象名词,具有程度强弱的可能性,“有思想”、“有水平”、“有激情”等都属主观评价,表示抽象属性,这都是有程度义的;而“房子”等具体名词,不可能有程度的属性,“有房子”、“有桌子”、“有衣服”都属客观陈述,表示具体存在,这都是没有程度义的。因而前者能与“很”组合,后者不能与“很”组合。
2.语义对句法起决定作用,但是,一旦句法结构形成,也会对语义起反制约作用。不妨以副词“才”为例:
③八点钟才起床(时间晚)——起床才八点钟(时间早)
④六十分才录取(分数高)——录取才六十分(分数低)
⑤三十岁才结婚(年龄大)——结婚才三十岁(年龄小)
可以看出,不管原来的时间、分数、年龄是多少,只要进入“X+才+Y”中X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大、高、早…”的倾向,只要进入“X+才+Y”中Y的位置,就必然表现出数量“小、低、晚…”的倾向,这充分表现了句法结构对语义的强制性。
3.除了从语义、句法方面对一个语法现象进行描写外,我们还要探讨语用的选择性和认知的解释性。语用的选择性,体现了具体语境中人们对语言对象的选择。例如,“一条鱼”和“一尾鱼”,虽然结构相同,指称对象也相同,但人们在什么时候用“条”,什么时候用“尾”,这是随语境而变化的。强调整体性,就用“条”;突出活动性,就用“尾”。
节 词类和功能分析法(P179-180)
练习题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量词,动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动词)
4.青年们要到(山上)去。(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方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名词)
7.他刚刚走(进)山。(趋向动词)
8.他会干这种事( 吗 )?(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指示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出色)。(形容词)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动词) 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
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 企图——意图 (动词/名词——名词)
答案——答应(名词——动词) 气愤——气魄(动词——名词)
批语——批示(名词——名词/动词) 残杀——残忍 (动词——形容词)
诱饵——诱惑 (名词——动词/名词) 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
安心——担心(动词/形容词——动词) 道歉——抱歉(动词——形容词)
安慰——欣慰 (动词/形容词——形容词) 感激——激动(动词——动词/形容词)
愉快——高兴(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动词)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能愿动词,疑问代词)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动词)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方位名词,能愿动词)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名词,动词)
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形容词)(应为副词)
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副词)
思考题
一、划分词类时形态标准和功能标准有什么区别?
形态标准,就是根据词的形态——词法范围内表示“性、数、格、时、体、态”等语法
意义的语法形式来划分词类。在一些形态丰富的语言里,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往往由词法上的形式来表示,它包括: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的形态标志比较少,而且往往只有少数一部分词带有某种形态标志;汉语的形态变化很少,比如名词可以后加“们”表示不定量的复数,但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加,只有指人的名词可以加,而且即使不加仍然可以表示复数;动词加“了、着、过”等表示时态,但也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带时态助词。这些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虽然对汉语词类的划分有一些帮助,但是由于缺乏普遍性,也没有强制性,所以只能够作为参考标准。
功能标准,所谓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即能够跟哪些词组合,不能跟哪些词组合,
组合以后发生什么样的结构关系。按照此标准进行划分,可以把所有的语言的词进行分类。而且事实上形态标准也是功能标准的一个标志。所以从根本上讲,即使运用形态标准,也是功能标准在起作用。这就好比一个在校学生,戴上校徽(形态标志)时识别比较容易,但是即使不戴,只要他的学籍登记注册(功能标准)了,他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二、你认为词类首先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有没有价值?有人主张可以先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类,或者“自由”和“黏着”两类,你觉得如何?
汉语的词类,一般语法书都首先划分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这样的区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不仅揭示了词内部两个主要类别的区别,而且对理解两类词语的特点以及词语的运用都有帮助。
有人主张可以先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类。凡是开放类的词称为实词,凡是封闭类的词称为虚词。开放类就是难以穷尽列举其全部成员的类,封闭类就是可以列举其成员、在一个时期内不会增加新成员的类。也有人认为实词一般是自由的,虚词一般是黏着的。我们认为考察实词和虚词主要应该从其功能标准来看,也即充当句子成份角度来讲,能够充当句子成份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份的是虚词。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差别可供参考:
1.能否成句或单独回答问题。绝大部分实词都能单独成句,而虚词则一般不能。
2.在句法结构里是否定位。除了副词,绝大多数实词在跟其它词组合时所处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但是虚词跟其它词组合时的位置是确定的,有的只能在前,有的只能在后。
3.词与词能否相互组合。实词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但是虚词只能跟实词组合,不能跟其它虚词组合。
4.类别是否开放,或者说是可数还是不可数。实词是开放类,虚词是封闭类。
5.使用频率高低。虚词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实词的使用频率比较低。
“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这一标准是最主要的,其余为参考。这些分类可以说明一些实词和虚词相互对立的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词的特点。
三、你怎么理解虚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与它们的语法功能是什么关系?
虚词的词汇意义实际上也就是它的语法意义,两者合而为一。虚词总是附着在实词或词组上边,表示一定的语法作用,例如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份;虚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比较固定,虚词也不能和其它的虚词组合。因此虚词的语法意义跟语法功能是一致的。
四、有人把“副词”归入虚词,也有人归为“半实半虚词”,请你做一评论。
关于“副词”的归类,有的划归实词,有的划归虚词 ,有的认为它是“半实半虚”。划归为虚词主要是从意义上来看,副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划归为实词是因为它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的结合两个标准来考察,所以归入“半实半虚”。我们认为词类主要还是应该从功能上来进行归类,所以划入实词。{举例说说汉语语法修辞的类型有哪些}.
五、传统上,总是把“拟声词”和“叹词”归为虚词,本书则归为实词,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
把“拟声词”和“叹词”归入虚词,主要的理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意义比较空虚,这是传统语法的处理方法。我们认为还是归入实词比较合适,因为“拟声词”
可以充当定语、状语、补语,甚至于谓语等句子成分;“叹词”虽然不能在句子中单独充当结构成分,即通常不跟其它词发生结构关系,但是却能够独立成句,独立成句也是句法功能的一个表现,所以我们把他们归入实词。
187页第四章第三节练习题
一、指出下列词的词性。
软件(名词) 多媒体(名词) 开心(形容词) 未来(名词)
架次(量词) 酷(形容词) 以前(名词) 平淡(形容词)
俺(代词) 再三(副词) 既然(连词) 股票(名词)
明晃晃(形容词) 等于(动词) 愿意(动词) 网络(名词)
丢(动词) 蜡黄(形容词) 风趣(形容词) 已(副词)
想法(名词) 至于(介词) 慢性(区别词) 谁(代词)
这么(代词) 袖珍(区别词) 偷偷(副词)
二、区别下面带黑线的同形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
1.弟弟比他小三岁——你比不上他 (介词——动词)
2.你让妹妹一点儿——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 (动词——介词)
3.这孩子好聪明——这是个好孩子 (副词——形容词)
4.墙壁挺白的——他白来了一趟 (形容词——副词)
5.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趋向动词/介词?—动词)
三、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
1.你美国去过没有? (副词)
2.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烧的。 (动词)
3.他没有工作。 (动词/副词)
4.这辆车是他的。 (动词/副词)
5.他是个当老师的。 (动词/副词)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
1、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性质表现为( 概括性 )、( 稳固性 )和( 民族性 )。
2、实词和虚词的重要区别在于:( 能否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
3、代词分为( 疑问代词 )、( 人称代词 )、( 指示代词 )。
4、一个语法单位的分类,可以按其外部的(组合特点 )分,也可以按其内部的(结构特点 )分。
5、兼语短语是由一个( 动宾 )短语和一个( 主谓 )短语套叠构成的。
6、主谓谓语句是指以( 主谓短语 )作谓语的句子。
7、一部分不能做谓语但具有分类作用和对立性质的词叫( 区别词 )。
8、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的(组合能力)和词的(造句功用 )。这里不知会不会是“功能”才对呢???
9、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把词分为(实词 )和( 虚词 )两大类
10、虚词的特点是:(1)虚词总是( 附着 )在实词或短语上边,表示一定的语法作用;(2)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的结构成分);(3)虚词在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比较固定。
11、将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填入下边句中的空格内。
(1)他说( 的 )我没听清楚。(2)月亮悄悄( 地 )爬上了树梢。
(3)我们按规定作( 的 )处理。(4)高兴( 得 )眼泪围着眼圈儿转。
(5)你别说( 得 )太过分了。
12、根据句子的( 语气 )分出的类别叫句类,它包括:(陈述句 )、(疑问句 )、( 祈使句 )和( 感叹句 )四种;根据句子的( 结构 )分出的类别叫句型,它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3、“生命之树常青”这一句话中用了比喻,这种比喻属于( 暗喻 )。
14、“我最近在读鲁迅”这一句话中用了借代,其借代方式是( 以作者代作品 )。
15、辨别句型:把句型的代号字母填在括号里。
A、连谓句 B、兼语句 C、双宾句 D、主谓谓语句 E、主谓短语作宾语
(1)他让我骑自行车。( B ) (2)我每天骑自行车上班。( A )
(3)他知道我不喜欢挤公共汽车。( E )(4)骑自行车我从没出过事。( D )
16、“向前看”、“向无此例”和“心里向着他”的这三个“向”的词性分别是( 介词 )、( 副词 )和( 动词 )
17、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词性。
(1)小王曾经跟老张到过俄罗斯。( 介词 )(2)小王跟老张都到过俄罗斯。( 连词 )
(3)小王跟着老张到过俄罗斯。( 动词 ) (4)他的思想跟不上形势。( 动词 )
二、单项选择
1、句子“这东西你吃过没有?”中“没有”的词性属于( C )
A、动词 B、形容词 C、副词 D、区别词
2、下列句子属于连谓谓语句的是( C )
A、他看见了就上前去搀扶她。 B、差人带着张好古来到考场。
C、中午,老杨同志到老刘家去吃饭。 D、母亲站起身,出去了。
3、下列句子属于兼语句的是( D )
A、最有趣的事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B、雷锋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妇女丢了车票。
C、闰土的父亲把闰土带走了。 D、这件事使大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4、“刚才指导员宣布一班的三个同学去训练,其余的同学去看彩色电视节目。”这个 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为( B )
A、副词、副词、形容词 B、名词、代词、区别词
C、副词、代词、形容词 D、名词、副词、区别词。
5、“一锅饭吃十个人。”中的宾语属于( B )
A、断事宾语 B、施事宾语
C、受事宾语 D、工具宾语
6、“盘子买来了”中的主语属于( B )
A、施事主语 B、受事主语
C、断事主语 D、用事主语
7、“善者不来,来者不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运用的修辞格是( B )
A、借喻 B、回环 C、比拟 D、借代
8、下列句子中“谁”表示任指的是( B )
A、明天开会谁的主席? B、咱们几个谁也不能推卸责任。
C、谁说明天不上课? D、这句话我好像听谁说过。
9、中心语是体词性,修饰语是( A )
A、定语 B、状语 C、同位语 D、插入语
10、以下各例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是( B )
A、这孩子像他爸爸。 B、这孩子像个猴子。
C、这孩子好像感冒了。 D、这孩子好像活过来了。
11、“墙上挂着横幅”变换成别的格式后意义有差别的是( D )
A、横幅在墙上挂着。 B、横幅挂在墙上。
C、横幅被挂在墙上。 D、把横幅挂在墙上。
12、“书我看完了”中的“书”是( A )
A、主语 B、宾语 C、状语 D、插入语
13、实词是( D )
A、能单独充当主语、宾语的词 B、能单独充当宾语、补语的词
C、能单独充当定语、状语的词 D、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14、“年年出口商品”中的“出口商品”是( B )
A、偏正关系 B、动宾关系 C、主谓关系 D、中补关系
15、下面这个短语第一层的正确切分是( B )
走 进 来 一 个 男 孩 子
A B C、 D、
16、状语是( D )
A、动词的修饰语 B、形容词的修饰语
C、名词的修饰语 D、谓词性偏正短语中的修饰语
17、下列句子中,“跟”属于连词的是( C )
A、我昨天跟他去公园了。 B、我跟他昨天去公园了。
C、我昨天跟他一块去公园了。 D、我跟他没关系。
18、下面短语属于兼语短语的是( B )
A、别让雨淋坏了 B、让他再说一遍
C、你就让着他点儿 D、把这本书让给你
19、“他清清楚楚地听见人在说话。”这个句子是( D )
A、连谓句 B、兼语句 C、一般主谓句 D、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20、下面的句子里使用了拈连辞格的是( A )
A、人老心却不老。 B、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
C、酒好不怕巷子深。 D、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21、下面的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格的是( B )
A、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B、浇树浇根,交人交心。
C、天寒地冻冻不坏我们的决心。 D、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22、“怎么少了个人?”这个非主谓句的下位句型是( C )
A、名词句 B、动词句 C、形容词句 D、叹词句
23、“你看、你听、严格说、毫无疑问”等用作插入语时,可以( B )
A、表示呼应和感叹 B、表示提醒和强调
C、表示推测和估计 D、表示依据和来源
24、下面问句中是特指问的是( C )
A、你说的像话吗? B、你这个人到底说不说实话?
C、他讲过什么话呢? D、你是买东西,还是买态度?
25、“土豆买回来了。”中的主语属于( B )
A、施事主语 B、受事主语 C、于事主语 D、断事主语
三、判断正误 正1 错2
1、“跑了一匹马”和“杀了一匹马”的宾语“一匹马”都是受事。( 2 )
2、“很聪明”和“很了解”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因而可以归入形容词。( 2 )
3、“他总是说这孩子很聪明。”“他总是夸奖这孩子聪明。”前一句的“聪明”
是形容词,后一句里的“聪明”是名词。( 2 )
4、“武侠小说我从来没看过。”是个倒装句。( 2 )
5、夸张可以通过其他修辞格来实现。( 1 )
6、语法讲的是词、短语和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1 )
7、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主要是依靠语序这种语法手段。( 1 )
8、“他家有机会出国”和“他家有人出国”都属于连谓短语。( 2 )
9、“请他参加”和“希望他参加”都属于兼语短语。( 2 )
10、“一本新书”的第一层次划为“一”和“本新书”是违反了意义的原则。
( 2 )
11、“不好的习惯”的第一层次应划分为“不”和“好的习惯”。( 2 )
12、“残害人民的刽子手”的第一层次划分为“残害”和“人民的刽子手”是
违反了意义的原则。( 1 )
13、“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宾语“山”是受事宾语。( 2 )
14、“打扫卫生”的宾语“卫生”是目标宾语。( 1 )
15、“多威风啊,仪仗队!”是一个非主谓句。( 2 )
16、“篇章指的是由句子连接成篇的语言体。”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是”。( 2 )
17、“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改变我们的计划。”是一个单句。( 1 )
18、“你再说也没有用。”是一个单句。( 2 )
19、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
借喻。( 2 )
20、“他一直是魂思梦想着打飞机,眼前飞过一只雁,一只麻雀,一只蝴蝶,
一只蜻蜓,他都要拿枪瞄瞄。”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兼反复的修辞手法。(2 )
四、改错:
1、以编辑的名义回的一封信是他们的习惯做法。
2、江西宾馆改革后,今年的营业收入超过承包方案都65%。
3、这个厂刚实行奖金时,由于社会上一度出现忽视政治工作的影响,职工中向“钱”
看的倾向明显抬头。
4、大批农村儿童上学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坐上了木制课桌凳,广大农民十分满意。
5、李林感到了婆媳之间紧张的气氛,多次劝说妻子尊敬老人,可收效不大。
6、按科学方法养猪,育肥一头猪,时间缩短一半,饲料成本减少一倍。
7、经过周密调查,终于使我们弄明白了事实的真相。
8、不管当地气候条件极端不利,探险队员终于胜利完成了任务。
9、在渔民们起早睡晚,终日劳动下,生产计划终于超额完成。
10、不但我们要使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
力。
五、语言现象分析
(一)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多层次短语
1、 昨 天 从 家 乡 传 来 振 奋 人 心 的 好 消 息
2、 希 望 参 加 去 北 京 的 旅 行 团
3、 派 人 去 通 知 小 王 马 上 来 报 到
4、 痛 得 我 差 点 掉 眼 泪
5、 他 能 不 能 马 上 来 还 是 个 问 题
6、 把 你 妹 妹 小 英 的 情 况 给 大 家 介 绍 一 下
7、 做 一 个 有 理 想 有 作 为 的 青 年
8、 世 界 珍 贵 稀 有 动 物 熊 猫 的 故 乡 中 国
9、 王 才 喝 口 水 站 起 身 走 了 出 去
10、告 诉 我 他 怎 样 来 这 儿{举例说说汉语语法修辞的类型有哪些}.
(二) 分化下列歧义短语
1、他的哥哥和妹妹的三位朋友 他的哥哥和妹妹的三位朋友
2、看打乒乓球的中小学生 看 打乒乓球的中小学生
3、我们 五人 一组 我们 五人 一组
4、关于植树造林的建议 关于植树造林的建议
5、骂 他朋友的孩子 骂他朋友的孩子
6、安排 好工作 安排好 工作
7、非洲 语言研究 非洲语言 研究
8、他兄弟 小刚和小明 他兄弟小刚和小明
9、撞倒他的自行车 撞倒他的自行车
10、摩托车和汽车的零件 摩托车和汽车的零件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并分析它们的层次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