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8-07-05
0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中秋节的诗、对联、成语
1. 卓琳 平凡至伟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陈淮这样评价她:不动摇,一生不动摇,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陈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 2. 宋文骢壮志凌云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杜玉波这样评价他: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熔做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纪宝成:终于,中国的蓝天上翱翔着可以与先进国家水平媲美的战斗之鹰,这是中国制造。他以赤子之心,蕴持伟力,铸就祖国蓝天的龙魂。 3. 阿里帕·阿力马洪母爱最真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阎肃这样评价她:手心手背都是肉,身前身后都是娃,星星伴着月亮笑,每天都迎来一片金灿灿的朝霞。王晓晖: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她把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化作对世界的希望,把弱小心灵的惶恐抚平成面对尘世的从容。
4. 萨布利亚·坦贝肯 光明心生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涂光晋这样评价她:她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虽然自己看不到光亮,却给远在异国他乡的西藏盲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王振耀:她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的白求恩!一个外国盲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藏族盲童的需求,这需要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更需要一种博爱的慈善情怀!
5. 张正祥 勇者无敌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陈锡添这样评价他:一个农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护滇池,他不惜牺牲全家的利益,更不惜付出骨髓身残的代价,这精神何等宝贵!濮存昕:面对贪婪、愚昧和凶残的困境,他坚持信念,用勇敢不屈不挠的斗争证明,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是一句空话,他是中国真正的环保大使。
6. 6、陈玉蓉 母爱齐天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彭长城这样评价她: 她疾走的照片,强烈地震憾了我的心灵。这种姿态,如此心酸、如此
美丽。王晓晖: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奉献多少?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答案。陈玉蓉暴走七个月,朴素的母爱愈发沉甸。
7. 朱邦月 一家之主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个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四十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易中天这样评价他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朱玉:这个最为普通的中国男人,以病残之躯的微弱之火,照亮着在别人眼里异常坎坷的生活,虽然生活艰难,但,此处依然有光明。
8. 沈浩 践行信念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刘汉俊这样评价他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9. 李灵 心灵放歌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刘姝威: 身旁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挂念与寄托,这位乡村女教师赢得众人尊敬。张瑞敏:为了孩
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10、翟墨 云帆沧海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陈 淮:这不是一个个人的足迹,这是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走向大海的宣言。陆小华:翟墨桅杆上高扬的五星红旗,有力地告诉世人,中国人拥抱海洋的勇气、豪情与胸怀。 中秋节 《中秋》(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里明
清光同普照 秋色正平分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素风 冰壶明雪魄 银汉漾金波 几处笙歌邀月老 万家糕饼乐中秋 占得清秋一半好 趁将明月十分圆 叶落疏桐秋正丰 花开丛桂夜来香 百年眷念波千叠 一片冰心月九垓 月下有楼皆博饼 天涯无客不思家 心随皓月同升起 血与沧波共漫流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冰壶秋月 宾饯日月 宾饯日月 冰壸秋月 不日不月 闭月羞花 残冬腊月 嘲风咏月 . 春花秋月 长年累月 成年累月 蹉跎岁月 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情月意 飞霜六月 风月无涯 花晨月夕 花容月貌 流星赶月 花好月圆 众星捧月 水中捞月 花容月貌 吟风弄月 日月如梭 天高月圆
关于传统节日习俗、对联、古诗、起源
古诗:
春节: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端午: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唐 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元宵》(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元宵》清 李调元 元宵争看采莲船, 宝马香车格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圆。
《正月十五夜》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清明: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秋节诗词对联}.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席上赋白菊》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九日登巴台》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 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 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闰九月九日独饮》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 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 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 不醉重阳十五年。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节日的起源
春节: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元宵: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清明: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端午: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中秋: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远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及其寓意、相关诗句
中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寓意以及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
1. 除夕
(1) 习俗: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
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
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 寓意: 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
(3)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
(1)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相关传说及寓意: 古称:元日、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每年春节,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中秋节诗词对联}.
(1)习俗及寓意: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2)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
(1)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2)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1)来历及习俗:端午节是人民纪念的,节日里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寓意: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1)来历和习俗: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迢迢牵牛星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习俗及寓意: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2)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1) 习俗及寓意: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
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风俗。
(2)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走近中秋佳节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走近中秋佳节
一、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月明情意浓,圆圆的月亮、各式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在中秋之夜,人们还爱吃些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幸福美满、甜蜜安康。但在孩子们眼中,中秋节只是放一天假,吃一些传统食品而已。他们并不了解节日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民族特色,也不知道这些传统食品的含义。可以说,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教育。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学初,正值中秋节来临。基于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憾,我们决定以选择中秋文化作为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从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民风习俗、诗词祝语、特色食品等文化现象展开研究活动,希望通过中秋节的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民族的传统节日并体验社会生活。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2、能力目标:
1)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展示、朗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三、活动安排: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整地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指导,认真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本次活动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研究活动计划,确定研究内容,用1课时;
第二阶段:通过调查、采访、收集等形式,研究中秋节的来历、传说、故事,用“故事会”、资料卡、小报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用2课时;
第三阶段:收集、欣赏、吟诵、学习有关中秋的文学作品、歌曲、短信等文化,用2课时。
四、活动准备:
1、事先将学生分好组,分好工,以便活动时分组有目的性地调查。
2、各小组首先选出小组长,讨论制定活动方案。
3、制作中秋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五、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阶段一: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你知道她有哪些佳节吗?
2、欣赏课件(播放中秋节的相关图片):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
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从今天起,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中国的佳节来研究有关中秋节的文化。
(二)启发提问,确定主题{中秋节诗词对联}.
1、启发提问:看了刚才的图片,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关于中秋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2、总结发言,确定主题:走进佳节话中秋。含四项内容:A、中秋节的由来; B、中秋节的习俗;C、中秋的月饼相关知识;D、中秋诗词欣赏。
(三)活动指导,教给方法
1、我们可以通过上网下载、调查统计、参观访问、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摘抄和拍照片等,开展中秋节的课题探究。科学分工,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的一个好办法。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中秋节》的活动方案吧!附活动方案表格:
走进中秋佳节
做什么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的习俗
月饼大调查
中秋诗词
怎么做
1.问询采访
2.看书查找
3.上网查等
1.问别人
2.到网上查阅
3.到商店里看
1.查月饼的成分
2.参观糕点作坊
3.自己动手学做
1.看书查诗文
2.上网查诗文
3.自由创作
(四)制定方案,布置任务
分四组(把观察目标接近的分为一组)安排活动地点,确立分课题,活动目标,活动方法。
1、填表,完成活动方案。
2、汇报,协商确定方案。
第二、三课时
第二阶段:探究中秋节的由来,感受中秋风俗
(一)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1、学生分组展开实践调查活动,通过询问、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习俗,收集的内容填在这张中秋节的由来资料收集表中。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习俗
收集人
收集方法
2、教师配合这次活动,指导学生观察、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二)小组交流:
主持人发言:经过近两周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完成了最初制订的活动方案,在这次亲身实践活动中,你们有哪些可喜可贺的收获,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吗?你们想以怎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丰采呢?
各组准备好“中秋节由来”的材料,商量一下,你们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哪些内容?
(三)小组汇报:
1、主持人主持,分组汇报。按照预定方案,第一小组汇报展示“中秋节的由来”成果;第二小组汇报展示“中秋节的习俗”成果。
2、听了别人的汇报,,我们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又有哪些体会和感想?{中秋节诗词对联}.
(四)感受团圆文化
1、由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风俗,感受中秋盼团园的文化。交流中秋节时期一家人有没有去看望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
2、针对部分留守儿童家人不能团聚的情况,音带感受家长为家庭生活所付出的努力。
第四、五课时
(第三阶段:了解月饼知识,感受月饼文化)
(一)走出课堂,落实任务
1.了解月饼种类
节日文化中有个重要内容,就是节日食品。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过年的饺子„„无不蕴涵着我们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这是孩子们较感兴趣的内容。由此我引导学生了解月饼,分组收集有关月饼种类的资料,填写这张月饼种类调查表。
2.了解月饼制作过程
月饼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你能通过什么方法知道或学到制作方法?
确定学习月饼制作的地点、时间、过程,分工安排联系人、组织者等,和月饼加工厂约定时间去参观,学习月饼制作方法,并要求学生记载好这张月饼制作参观表。
如果条件不具备,可以下载月饼制作的视频或图片,然后播放给学生看,再做笔记。
3.研究月饼的营养价值。
月饼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有哪些营养价值?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
讨论收集月饼营养价值的资料方法,填写月饼的营养价值资料收集表:
收集整理后交流汇报收集的资料,探讨月饼的食用方法。
4、课堂展示研究成果
说月饼(种类、制作)
品月饼(感受月饼文化)
(一)进行活动评价
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用多种形式把大家的活动成果展示了出来,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有哪些收获和不足?想听听别人对你的评价吗? 发放表格,学生先把表格交给家长评价,再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评价,最后交给老师进行综合性评价。
(二)总结活动成果
1、师:本次活动同学们开展的有生有色,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是绘画还是手抄报,无论是书法还是短信,都向我们展示了个人的风采,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索精神,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大家一定会有丰厚的收获,如果能把这次活动经过或感受体会写出来,一定会为我们这次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2、指导学生写心得体会,用笔抒写对中秋的情怀。
诗词、对联、艺术史知识竞赛题
诗词、对联、艺术史知识竞赛题
一、选择题: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过的一句话?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邓小平
2.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是近代英国思想家?
A.培根 B.笛卡尔 C.斯宾诺莎 D.爱迪生
3.《一千零一夜》是哪个国家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A.日本 B.越南 C.阿拉伯 D.印度
4.“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 B.古筝 C.扬琴 D.古琴
5.《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请问,“箜篌”是什么乐器:
A.拨弦乐器 B.击弦乐器
C.打击乐器 D.吹奏乐器
6.“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
A. 格林童话 B. 安徒生童话 C. 伊索寓言 D.神话传说
7.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
A.一个人 B.一只鸟 C.一只猴子 D.一条龙
8.“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9.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
A.人参 B.冬虫夏草 C.灵芝 D.铁皮霍斛
10.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A.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庐山
11.“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住处?
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12.“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西厢记》 B.《牡丹亭》 C.《桃花扇》 D.《红楼梦》
13.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
A.智慧女神 B.爱神和美神 C.自由女神 D.死亡女神
14.相传我国古代能作“掌上舞”的人是:
A.杨玉环 B.貂蝉 C.赵飞燕 D.西施
15.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A.《木兰辞》 B.《长恨歌》 C.《琵琶行》 D.《新婚别》
16.京剧中,饰演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的应是:
A.青衣 B.花旦 C.彩旦 D.老丑
17.“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A.刘邦 B.项羽 C.韩信 D.张良
18.“东床快婿”原本是指:
A.司马相如 B.王羲之 C.刘邦 D.诸葛亮
19.“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A.席勒 B.雪莱 C.歌德 D.徐志摩
20.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
A.王昭君 B.杨玉环 C.貂蝉 D.西施
21.被誉为现存世界最古的造园专著《园冶》,其作者是:
A.宋代·范成大 B.明代·计成
C.清代·李渔 D.清代 ·袁枚
22.《拙政园卅一景图》是下列哪位画家的作品?
A.明·祝允明 B.明·唐 寅 C.明·文徵明 D.明·徐祯卿
23.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分别代表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它们是:
A.唐、宋、元、明、清 B.宋、元、明、清
C.宋、元、明、清、民国初 D.唐、晋、元、清
24.乾隆皇帝以苏州狮子林为蓝本,在以下几处分别建造了同名的园林:
A.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 B.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
C.圆明园、颐和园 D.拙政园、颐和园
25.狮子林书条石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它的名称为:
A.听雨楼藏帖 B.停云馆帖 C.仁聚堂法帖 D.《草书古诗帖》
26.沧浪亭印心石屋旁石刻“圆灵证盟”是谁题写的?
A.宋·苏舜钦 B.清·宋荦 C.清·林则徐 D.明·祝允明
27.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取名是因为堂前植有:
A.梅花 B.桂花 C.荷花 D.兰花
28.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集自哪两人的诗句?
A.苏舜钦、欧阳修 B.苏舜钦、苏 轼 C.苏 轼、欧阳修 D.杜甫、白居易
29.中国有四座园林为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的是:
A.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
B.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颐和园
C.拙政园、个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D.拙政园、可园、圆明园、避暑山庄
30.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社会现象发生在:
A.汉文帝时期 B.隋文帝时期 C.唐玄宗时期 D.唐太宗时期
31.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擎;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当不早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32.“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引自毛泽东1927年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赞颂的是:
A.上海工人起义 B.南昌起义 C.湘赣边界起义 D.广州起义
33.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3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盂浩然 C.杜甫 D.杜牧
35. “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篇。她在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武装起义是:
A. 浙皖起义 B. 黄花岗起义 C. 萍浏醴起义 D. 镇南关起义
36.“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糊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中CC学历史教学园地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37.“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中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社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学历
38.“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对联颂扬的历史人物是
A.司马迁 B.班固 C.司马光 D.文天祥
39.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豺鸣哭化暮鸦啼。” 其原题的题目最可能是
A.《甲午悲歌》 B.《珍珠港祭》 C.《台湾沦陷》 D.《日寇投降》
40.反映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D.“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41.“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1959年视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
A.青铜立人像 B.司母戊鼎 C.编钟 D.唐三彩
42.“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朝李白的《古风》诗颂扬了秦始皇哪方面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