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气谚语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8-05-26

中国传统节气谚语篇一

尔雅课用相声演绎中国文化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一)

1以下关于普通话的描述,错误的是?

A、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B、以北方语言为基础方言

C、以现代白话文作为与法规范

D、是大和民族共用的语言

正确答案:D

2相声是北京地区的土产,但是说相声的人要求要用普通话

正确答案:√

3“抬杠”一词由北京方言中逐渐引申出来,成为一个褒义的词汇,意为同大家保持一致的步调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二)

1下列关于绕口令说法错误的是?

A、练习绕口令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口齿清楚、语言明晰

B、它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

C、同英文的绕口令是一样的,都是有故事情节的

D、读起来节奏感强、妙趣横生,内容五花八门

正确答案:C

2下列关于练习绕口令的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A、有固定的一套标准 B、因人制宜

C、三五成群,每天一段绕口令 D、每天比赛,看看谁的嘴最快

正确答案:B

3以下哪个音比较适合练习鼻韵母的音?

A、an B、b C、I D、e

正确答案:A

4相声当中的绕口令同平时生活中用于练习的绕口令是不一样的。

正确答案:√

5练习绕口令的时候,语速越快越好。因为语速越快,说明你的口齿越清晰。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三)

1传统相声贯口《八扇屏》属于哪个种类的贯口?

A、语词的堆积 B、故事性的 C、抒情性的 D、将同样的事物串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2相声段子一般称为“活”,以下哪个“活”不是相声当中的段子分类?

A、柳活 B、腿子活 C、贯口活 D、逗哏活

正确答案:D

3下列关于贯口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相声当中的一种技巧和基本功

B、贯口的“贯”是一气呵成、一贯到底的意思

C、说贯口就是要快速地一气呵成,越快越好

D、在说贯口的过程中,要做到慢而不断,快而不乱

正确答案:C

4贯口的使用方法和场合很有限,现在相声段子中只有八大贯口

正确答案:×

5柳活是指学唱各种地方戏曲和歌曲,类型可分为歌柳儿和戏柳儿。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四)

1以下哪个内容一般不会用于集句联?

A、诗 B、词 C、人名 D、骈文

正确答案:C

2下列关于《对春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清代旗藉子弟撰写的文字游戏之作

B、同诗词歌赋的韵律是一样的

C、讲究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弄清平仄

D、是传统相声的经典段子

正确答案:B

3以下哪个声调不是普通话当中的声调?

A、阴平B、阳平C、上声D、入声

正确答案:D

4汉字的韵可以分为10组,成为10组辙。

正确答案:×

5相声本身的特点就是能够随时随地跟当时当地的一些情况结合起来。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五)

1以下哪种说法不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

A、结绳B、八卦C、杜康造字D、书契

正确答案:C

2根据专家对计算机上的大规模的汉字字频统计,常用汉字大约有多少?

A、1000个B、2000个C、3000个D、4000个

正确答案:D

3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以下哪个问题是最为关键的?

A、死记硬背B、营造环境C、发音正确D、笔顺正确

正确答案:B

4数字8和汉字“发”中间的谐音关系,完全是毫无缘由出现在生活中的,它不代表任何意义

正确答案:×

5汉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一直延续下来,没有断的文字。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六)

1俏皮话的范围很广,以下哪类语言不属于俏皮话?

A、俗语B、谚语C、绕口令D、普通话

正确答案:D

2下列关于俏皮话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中国人民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

B、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C、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解释、说明

D、一般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

正确答案:C

3以下歇后语搭配错误的是?

A、茶壶里煮饺子-白玩 B、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明白

C、哑巴吃扁食-肚里有数 D、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正确答案:A

4文人墨客这样一些人因为没有实际的生产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对俏皮话的形成没有什么贡献。

正确答案:×

5俏皮话的一个含义就是指谈话风趣,举止活泼、伶俐。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七)

1下列关于“顶针续麻”说法正确的是?

A、是清代旗藉子弟发明的文字游戏

B、是民间游戏,文人墨客不屑于玩此游戏

C、是宋元以来的一种首尾相连的文字游戏

D、只是在相声表演中使用的一种手法

正确答案:C

2顶针续麻中“续麻”的意思就是连续不断、不能间断,这是一种语文的修辞方式。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八)

1小品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以下哪个时期是小品开始成熟并快速发展、红火程度甚至一度超越了相声的时期?

A、1983-1986 B、1964-1966 C、1986-1996 D、1980-1986

正确答案:C

2下列关于“农历”说法错误的是?

A、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

B、同公历的计月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C、用置闰的方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

D、安排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正确答案:B

3下列关于小品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本义是指小的艺术品B、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

C、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D、专指一种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 正确答案:D

4尊师爱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正确答案:√

5中国传统节日有八个,分别是:春节、元宵节、上元节、清明节、端阳节、七夕、中秋节和重阳节。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九)

1相声中的“学”包括以下什么内容?

A、吆喝 B、口技

C、动物等的动作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2相声中的学吆喝,有些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有些是直接借鉴的。以下哪些行当的喝声是直接被借鉴的老行当?

A、卖鸡毛掸子 B、卖冰糖葫芦 C、江湖郎中 D、卖寿衣的

正确答案:B

3

历史上记载的早期的“相声”指的是什么?

A、传统的口技表演 B、跟现在所看到的小品差不多

C、隔壁戏 D、现在所看到的舞台上的相声

正确答案:C

4相声是以说为主,以逗为先的艺术形式。

正确答案:√

5吆喝存在于宫廷生活当中,意为“告君知”。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十)

1相声当中有很多“歪学”的内容,以下哪个不属于“歪学”的成分?

A、聋子打岔 B、哑巴说话

C、学戏曲 D、学四相

正确答案:C

2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相声的表演理论和表演的体系,应当是()。

A、说 B、学C、逗 D、唱

正确答案:B

3传统相声表演中,对化妆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A、完全不可以 B、大力支持

C、不清楚 D、对这个问题应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D

4相声当中,学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小品,因为要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 正确答案:×

5相声当中的“学”可以分为“正学”和“歪学”两种。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十一)

1下列关于反串说法错误的是?

A、是相声表演中的专用技艺B、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演出方式

C、指演出与自身本工的行当不同的戏的情形

D、现在多指扮演与自己性别不一致的角色

正确答案:A

2下列关于宋杂剧说法错误的是?

A、是宋代各种歌舞、杂戏的统称

B、演出时先演“艳段”,再演“正杂剧”

{中国传统节气谚语}.

C、金元时期称为昆曲

D、内容或是一段滑稽戏,或是以大曲曲调演唱故事

正确答案:C

3下列关于参军戏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一种中国古代戏曲形式

B、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

C、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是参军,戏弄者叫苍鹘

D、内容多为严肃的时政话题

正确答案:D

4相声的特点除了说学逗唱的技术之外,还有跳出跳入,七分有形、八分有样等等形式。

正确答案:√

5京剧属于相声当中唱的部分,因此,在相声表演的过程中,也可以有唱念坐打。 正确答案:×

相声中的说、学、逗、唱(十二)

1

下列关于习俗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B、习俗就等同于风俗

C、习俗可大可小 D、习俗既可以普遍也可以特殊细小 正确答案:B

2以下哪条不是相声当中“学”的渠道?

A、按照自然万物的模拟 B、对社会形态的模拟

C、对已有形象的变化改造 D、对艺术形象的模拟

正确答案:C

3传统相声中最常用的一种方言是什么?

A、四川方言 B、山东方言

C、北京方言 D、怯口

正确答案:D

4在相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求形似,同时还要神似。

正确答案:√

5噶七马八的意思就是不整齐的意思。

正确答案:×

中国传统节气谚语篇二

文学中的传统节日

端午民间文学

王嘉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4级中文班 20144022033

宋明浩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14级中文班 20144081003

摘要: 端午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依托端午节日习俗生产出来的口头传统,它是传承节俗的人们的精神意象与情感表达,端午民间文学是中国节日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类,主要有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端午民间歌谣、端午谚语等三大类别。在端午节的当代传承中,端午民间文学体裁与载体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关注到新媒体中非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现象。 关键词:端午节 民间文学 节日文学

引言

端午是中国的古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特别的禁忌日,围绕着端午节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两大传统主题,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题材。从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三种类型上。由于民间传说故事在传承、诠释端午节俗方面有着特殊的言说优势,因此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在端午民间文学中分量最重,其次是与端午时令活动紧密相关的民间歌谣,最后是以端午时令生产、生活习俗为中心的谚语。当代社会由于文字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端午民间文学呈现出新的形态,其中端午节日的手机短信最为活跃。

一、端午民间传说故事

“与节庆同时并行的历史,是节庆诠释的历史。”节日传说故事就是民众对节庆起源与节物习俗的口头解释。这些解释充满了民众对节日习俗的理解与想象,它为节俗的传承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端午作为夏季的大节,它的习俗丰富,人们围绕着端午节形成了庞大的民间传说故事群。从民间传说故事的分布范围看,它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形成重叠丛生的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带,而且远传中国西南、西北、东北与东南等地区。端午民间传说故事还随着端午节俗的传播,进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之中。在民族地区,端午传说故事虽然穿上了民族服装,但其情节基干与汉族地区并无不同。从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民族间流传情况看,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其实很早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传统。

在民间口承传统中端午传说故事数量较大,按照传说故事的主题,端午传说故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端午起源传说故事、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端午竞技娱乐传说故事,以及[1][1]

端午节其他传说故事。

端午起源的传说故事,是就端午节日整体起源来说的。从端午起源的传说故事看,在民众口头叙事中多数将它归结为某位重要历史人物,比如说屈原,或者某一地方重要历史事件。从起源中可见民众的质朴情感。在少数民族地区端午节的起源又跟民族生活有着紧密关系,其主题同样是躲避灾难,追求幸福生活。

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这类传说故事以避祸求吉为主题。在节日传说故事中,人们偏爱对节日物件与节俗行为进行历史起源的解释与说明,人民的价值观、历史观、伦理观、禁忌意识与避灾祈福的情感态度在传说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端午是以避忌为主题的节日,端午的节物与民俗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如影随形的是相关的传说故事。

端午竞技娱乐传说故事,是就端午期间竞技娱乐项目所生发的传说故事,其精神意涵丰富。龙船竞渡是端午节最盛大的竞技性娱乐活动,人们围绕着龙船竞渡形成系列传说故事,人们在解释龙船竞渡由来时,往往与龙的信仰相关。如湖南《涟河竞龙舟的由来》讲到涟河两岸的两个村庄年年端午龙舟竞渡的来源,说一个村子祭祀金龙,另一个祭祀银龙,两条龙本来关系融洽,后来因为天旱,在降雨的时候缺乏沟通产生了矛盾,进而争斗,后来同归于尽。村民为了纪念,每年端午节在涟河以金色龙船与银色龙船竞渡,由此发生水上斗殴,每年都有伤人的事。“但是又想划,一是觉得有味,一年子难得快活这么一次, 二是不服输。于是两村的人便商议立了一条规矩;划船时不准打架,划得快的是赢家,划得慢的是输家, 不服气的明年子再来。”双方最后约定年年争输赢,年年端午快活比赛。由龙船信仰看,端午竞渡源于龙神信仰,龙船不过是龙神的化身,龙船水上竞渡是龙神生命重现的仪式。

其他的端午传说故事,传说故事形态五彩斑斓。内容多涉神灵仙师鬼怪奇人,虽然有的主题可能游离于端午之外,但都与端午有着或疏或密的关系,传说故事情节跌宕,语言生动,趣味盎然。如鬼谷子与媳斗法、张保还阳丹、半仙罗隐、笔误鸟等,每则传说故事都蕴蓄深意。

端午传说故事是端午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端午节俗的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娱乐、家庭人伦等五大元素,在民间传说故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人们在节日传说故事的口头讲述中充分发挥了民众的想象力,在节日传说故事中表达了民众化解时令不适,纾解精神危机的生活智慧,同时也传递着百姓助人淑世的人文情怀。

二、端午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端午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体裁。由于端午是适应仲夏暑热时令所产生的节日,在传统时间 观念中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人们在五月节中有着复杂的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人们吟唱起各种 调式的歌谣。端午民间歌谣题材十分丰富,有时令歌谣、生产歌谣、节俗风物 歌谣、仪式歌谣、苦情歌、思恋歌谣、游戏娱乐歌谣等。时令歌谣。岁时依托的是自然的时令节气,端午时令歌谣咏唱的是仲夏时节的季节感受与习惯活动。 本类歌谣与生产、节俗风物等类歌谣有部分重叠,但这里主要是从岁月整体的角度对五月端午时令的咏唱。 如常见的十二月歌,五月必唱端午。海南《昌江十二月歌》:“四月明镜照

龙船,五月龙船齐下水”;辽宁丹东《十二月》:“五月五,端午节,湘江吊屈龙舟舞”

[3][2]。从时令歌谣中我们看到了各地端午时节在生活中的位置与节俗的共享模式。虽然歌谣传播可能超出生活习俗传播,但其对端午节俗知识的共享显而易见。

生产歌谣在端午民间歌谣中有较大比重,它涉及到传统社会众多生计活动,如农事、牧业、渔业、手工业、矿业等,其中农事活动歌谣最为丰富。由于农业与时令的紧密关系,农事歌谣跟时令歌谣难分难解,内容上更偏重五月端午的具体农事活动。如安徽肥东《十二月季节歌》:“五月里来是端阳,夏粮丰收已登场,连枷一打日东升,万斤粮食都归仓”。甘肃西河《采茶》:“五月里采茶五端阳,多栽杨柳少栽桑。多栽杨柳避荫凉,少栽桑树喂蚕郎”。有一些生产歌谣,并不看重生产本身,而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以歌谣抒发心中的情感与愿望。如牧羊歌中有不少此类内容,云南祥云县的《放羊调》:“五月放羊是端阳,菖蒲药酒配雄黄,主人吃得熏熏醉,放羊之人不得尝。”也有的生产歌谣是劳动过程的描写与生产知识的传递。

节俗风物歌谣是端午民间歌谣中内容最为丰富生动地的部分,它是对端午节日历史人 物、节日活动、节俗风物的咏唱。端午歌谣中有较多对屈原的追念,特别是在楚故地的湖北湖南地区,人们对乡贤屈子有着浓烈的感情。湖南湘阴《吊屈原》:“大水茫茫,眼泪汪汪,淹死孤王,莫淹忠良。”民众对不义的楚王十分痛恨,而对屈原充满同情。“五月五日是端阳,龙船下水闹罗江,朝拜屈原一炉香,年年五谷用船装。”当然,民众祭祀屈原还有丰饶生活的考虑,屈原在当地还是福佑民众的尊神。驱邪辟疫、消除五毒之害是端午节日的主题,自然也是节俗风谣的主题。划龙舟是南方地区端午的主要节俗活动, 观赏龙船的歌谣也是端午节俗风物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榆树《闹龙舟》:“船上健儿齐卖力,争先 恐后抢头名。一对青龙前边去,黄龙紧追一溜风。赤龙急驶如放箭,白龙奋勇向前冲。”歌谣生动地呈现了端午龙舟竞技场景。

仪式歌谣是端午节俗仪式过程中的歌谣,端午仪式歌谣主要与屈原祭祀、龙船下水、送瘟等民俗活动相关;思恋歌谣在端午歌谣中也有较多体现,思恋歌谣描写的背景多为看龙舟等节俗活动;游戏娱乐歌谣。端午是儿童、成人游戏娱乐的节日,端午游戏娱乐充满竞技性,呈现这些游戏娱乐的歌谣生动有趣,如《张打铁》、《拍手歌》、《看龙船》等。

苦情歌在端午歌谣中所占比例较大,可能与端午时令性质有关。人们在仲夏端午时节,因为暑热天气,农事繁忙,生活环境恶化,加之社会人生冷暖不均,人们叹息人生悲苦,发之于口的多为心中的垒块,故苦情歌不少。苦情歌的题材主要有寡妇歌、光棍歌、孤儿歌、苦媳妇歌、怀胎歌、长工歌、兵丁歌等。如江苏连云港《小寡妇上坟》:“五月里,二麦黄,[2][6][5][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海南卷》[Z]. 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年 :450-451.

[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辽宁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辽宁卷》[Z]. 中国ISBN中心,2008: 758.

[4]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编.《湖南民间歌谣选》[Z]. 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5]吊屈原(四首),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编.《湖南民间歌谣选》[Z]. 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

[6]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吉林卷》[Z]. 北

家家户户田里忙。人家有夫来收割呀,丈夫呀,小寡妇只好自己忙呀,丈夫呀。”麦收季节,寡妇没有丈夫的相帮,只好自己苦忙。没有妻子的光棍同样生活凄苦,河北丰宁《光棍哭妻》:“五月里来是端阳,雄黄烧酒真是香,人家有妻吃粽子,光棍吃 碗黄米汤,没有老婆真凄凉”。[8] [7]

端午民间歌谣既是端午时节民众情绪的宣泄、欲望的显露与心情的表达,同时也是百姓端午节俗活动富有韵律的歌唱,它是民众情感、价值观及娱乐审美的精神文本,具有特定的民众生活的服务功能。

三、端午民间谚语的分类

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是民众生存经验与智慧在语言上的浓缩与精炼表达。节日作为民众适应自然与社会节律而形成的生活节点,民众围绕着它积累了丰富的谚语财富。端午民间谚语主要是与端午时节节俗活动相关的谚语。按照端午谚语的存在形态,端午谚语分时令、习俗、禁忌及其他四类。

端午时令谚语,主要是人们依据经验对端午节气时令的认识,其中包括农事活动、季节生活安排等。有天气寒暖、雨水多少、未来收成等方面的提示与预测,如“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端阳无雨是丰年”(湖南衡阳)。

端午习俗谚语,是围绕着端午节俗形成的谚语。人们以精粹的谚语形式将端午习俗生动地呈现出来。端午插艾,“五月端午驱病邪,家家门前挂艾叶”(甘肃);端午吃粽,“端阳吃只粽,一夏健爽爽”(湘潭);端午洗浴、饮药酒,“洗了端午澡,能把平安保;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甘肃)。在民间,端午主要是保健养生、祛病驱邪、祈求丰收,谚语中传递的也都是这些内容。

端午禁忌谚语,是对违反端午习俗行为的警示语言。“五月端午不戴花,死了变成癞蛤蟆”(山东临清)[12][11][10][9];“端午不插艾,死在大门外”(安徽南陵)[13]等,这些警示性谚语形制短小, 但其语言效果直接、鲜明、有力,是端午习俗传承的规范力量。

四、当代端午民间文学的新形态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社会,口耳相传的传统民间文学出现明显式微的状态。民间文学的文字传播、图像传播成为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形式。端午民间文学在信息网络化的时[7]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Z].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 323-325.{中国传统节气谚语}.

[8]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河北卷》[Z]. 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4:137-138.

[9]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Z].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618.

[10]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Z].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9: 543.

[1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Z].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618.

[12]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山东卷》[Z].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 493.

[13]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歌谣集成·安徽卷》[Z].

代,出现了全新的传播态势。网络歌谣、谚语、手机短信等丰富生动。网络歌谣、谚语、手机节日祝福短信,因为文字载体的关系,重视阅读的视觉效果、词语的清新与隽永的品味,让新媒体中的民间文学脱离了乡土气的同时,也淡化了端午驱邪避灾的气氛,而成为节日欢快情感的艺术表达。如网络上有这样的《端阳歌》:“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柳枝挂在大门上,出门一望,白菜野花遍地黄,风送花儿香。”另一首亦如此:“五月五, 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当然有的网络歌谣是民间流传歌谣的网上移植,是口头变成的阅读文本,它的题材就与民间口头流传几乎一致,区别在于它的传播方式。网络谚语基本上是这样的情况,当然也有新谚语,如“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手机节日祝福短信是当代人际关系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新媒体时代中国独有的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的文化风景。端午节日短信围绕端午节日习俗、故事、风物展开,寄托着人们对节俗、人伦、先贤的理解与情感,形制短小,内容丰富生动。一封短信,就是一篇民间文学。虽然作者可能是无名写手,但一旦传播开来,变成人们共享并随时添加修改的对象,它的集体传承的特征也就十分明显,所以将手机短信归入信息化时代的民间文学是合适的。

迎祥祈福,是端午节日短信的主要内容。人们利用谐音、双关语表达人们心中的祝福。如:“‘粽’是在花香弥漫的五月,‘粽’是在深情款款的端午,‘粽’是想起情投意合的朋友,‘粽’是想给你美好的祝福:端午节将至,祝你‘粽’是一帆风顺,‘粽’是健康平安,‘粽’是腰包鼓鼓,‘粽’是快乐幸福!”有的比喻贴切自然,“幸福就像一根根粽绳,紧紧地绑住你:快乐就像一片片粽叶,团团地围住你;祝福就像一阵阵粽子的飘香,永远环绕在你身边!”短信营造欢快幸福的节日气氛,让我们用心体味传统佳节,“吉祥米,甜蜜枣,团团包成幸福粽;黏黏乎,甜甜蜜,黏糊甜蜜成一团;嘴品尝,心感受,美妙滋味无伦比;多品尝,细体会,幸福感觉在其中;心儿乐,万事妙,事事顺当无阻挡;端午节,美满节,吉祥甜蜜过好节!” 新媒体时代的端午节,人们已经没有传统民间文学中的苦情与忧虑,短信传递的是亲人朋友之间的温情,让大众感受到相互关怀的温暖。

传统节俗歌谣通过网络与手机短信的现代方式,抚慰着不安的都市人群,让我们心中充满温暖与希望。这就是节日民间文学调剂与服务民众生活、培养民众心中正能量的特定功能,也是民间文学走过口传时代,进入文字信息化时代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德)约瑟夫·皮柏.节庆、休闲与文化[M].黄藿.北京:三联书店,1991.

[2]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J].民间文化论坛:2013,2:45-56.

[3]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4:229-238.

[4]高丙中.端午节的源流与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4,5:23-28

[5]楼圆玲.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 ——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0:8-36

中国传统节气谚语篇三

中国传统文俗

中国传统文俗--二十四节气详述

.cn 2005年04月19日 15:51 国际周易

正月立春为节气,雨水为中气;二月惊蛰为节气,春分为中气;三月清明为节气,谷雨为中气;四月立夏为节气,小满为中气;五月芒种为节气,夏至为中气;六月小暑为节气,大暑为中气;七月立秋为节气,处暑为中气;八月白露为节气,秋分为中气;九月寒露为节气,霜降为中气;十月立科为节气,小雪为中气;十一月大雪为节气,冬至为中气;十二月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

所谓二十四节气,就是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的总称,我国在古代时期,古人根据长年积累的经验,把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分别为二十四等分,用来表示一年中的变化与季节的轮替,所说的十二个节则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个气,则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

霜降、小雪、冬至、小寒二十

四节气是从历法上推算而来

的,为我国古代先圣之人所创,

(1)立春

所谓立春则是二十四节气

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之日,

距离上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大

寒是十五天左右,通常会出现

在农历的正月初几,但有时也

会出现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未,

在古代时期对搞农业来说,立

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也

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冰雪开

始融化,风向也有所改变了,

和煦的东风取代了寒冷的北

风,一切花草树木都有了生气,

虫蚁也蠢蠢欲动,整个大地逐渐苏醒,在这一日,古代时期的皇帝须斋戒沐浴,率领文武百官举行祭典,一则迎春,一则劝农来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做好农务,他们祈求这一天是晴朗的日子,千万不要下雨,因为晴天将预兆这一年气候正常,五谷丰收,如果雨天则预兆这一年气候反常,五谷欠收,所谓立春天气晴朗,百物皆好收成。

(2)雨水

高山的积雪溶化了,雪水从山上流向平地,水分多了,湿气加重,自然雨也多了,因此继立春之后的节气,就称之为雨水,“春雨绵绵”乃是常见的情景。

阳光与雨水乃是农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两样东西,农夫在一年四季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假如春季的雨水不够充沛的话,导致无法顺利耕种,这一年的收成就要大受影响了,因此,此时此刻,只有绵密的雨水,才会带来丰收的一年。

(3)惊蛰

此时气温不断上升,大地陆续解冻,桃花快开了,树上的小鸟开始鸣叫,春雷乍响,把蛰伏过冬的各种动物与昆虫惊醒出来活动,因此该节气称之为惊蛰。

惊蛰,雷声隆隆闪电也特别多,这时农夫也忙着播种插秧,据说,这一天假如打雷的话,当年收成会特别好,因此乃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的农谚,

传说假如在惊蛰之前打雷的话,

那就预示今年将长期下雨,农作物容易遭雨水淹没与浸泡。

(4)春分

时序到了这一天,太阳正射在赤道上,不但昼夜长短相同,就是南北两半球的昼夜也一样长,此日正好是春季九十天之半,故称之为春分,过了这一天,白天逐渐比夜晚长了。 据说春分最好下雨,那么秋天才会有好收成,春分前后,农人盼雨,因此不但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麦子后插秧”的农谚。

(5)清明

时序到了三月的头一个节气,这时春光明媚,草木碧绿,大地一片欣欣向荣,不但一切生物显得清净明朗,而且一切景象给人气清影明的感觉,因此称之为清明。

这个时节最适宜做两件事,一是到郊外踏青,一是到祖坟上扫墓。

扫墓是一种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孝顺行为,起源于春秋时代,然而当时仅为帝王的制礼之一,一直到秦汉之后才逐渐普及至民间。

(6)谷雨

清明之后的十五天是谷雨,这两个字含有雨生五谷的特殊涵意。

此时,水池中的浮萍开始出现,江南许多地区开始采桑养蚕,农夫早已在田里播了种、插了秧,极需大量的雨水滋润田地,只有充沛的雨水才能使稻田迅速成长。

渔民特别希望谷雨这一天下雨,因为若下雨的话,据说当年的鱼是定丰收。

(7)立夏

到了农历四月,春天所播种的作物逐渐长大,所以叫做立夏。

从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青蛙开始鸣叫,蚯蚓出来走动,蔬菜绿了,瓜果熟了,花草树木齐鸣,蝶影飞舞,蝉声处处闻。

(8)小满

小满是四月的中气,意思是指谷物行将结穗盈满,但尚未成熟,所以称之为“小满”。俗云:小满三天见麦黄“。意思是说,小满之后就要准备收割小麦了。

小满过后,是全国农夫最忙碌的季节,黄河流域收麦,长江流域割稻,东北地区种植大豆、大麦与棉花,珠江流域则播种二次稻。

(9)芒种

时序到了五月的头一个节气,此时恰好在端午的前后,气候炎热,稻麦等有芒的农作物开始成熟,因此称之为芒种。

据说从芒种那一天的晴雨,就能预测农历五月与六月的雨水和干旱的情况,因此才有“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的谚语,意思是说,芒种若下雨,则五月多雨,而六月干旱。

(10)夏至

夏至是五月的中气,此时一切生物都呈出成熟至极的现象:草木更茂盛,花朵盛开,果实熟透了,麦穗结得满满地,青蛙不叫了,却处处听到响彻云霄的蝉鸣声;草丛里常见到螳螂,驯养的分鹿可以割下它们的鹿角了。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夜最长,昼最短。

知道保养的人,到了夏至都会本着“持盈保泰”的原则,在工作上讲求适度,在生活上清心寡欲,在饮食上力求清淡。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闷热的三十天,它跟夏至有关,从夏至起算,到第三庚日以后的十天为头伏,第四庚日以后的十天为中伏,第五庚日以后的十天为末伏,第四庚日以后的十天为中伏,第五庚日以后的十天为末伏,头伏加中伏加末伏就是三伏天。因此之故,乃有“夏至未至勿道热,冬至未至勿道寒”的俗谚,在这段日子里,许多人都设法到凉爽之处去避暑。

(11)小暑

小暑是六月头一个节气,夏季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到了小暑,随着节气的改变,天气愈来愈热,然而因为还没热至极点,因此称之为小暑。

俗云:过了夏至夏天至,过了夏至到小暑,天气十分炎热,夏天的确到来了,这时,学校开始放暑假,许多人也乘机安排他们的暑假旅游活动。

另餐,台湾还有一句“六月一雷镇九台,七月一雷九台来”的谚语,意思是说:农历六月若天空找雷的话,台风就少,农历七月若天空打雷的话,台风就多。

据说,小暑天气炎热与否,也跟收成息息相关,若小暑过于炎热,那么稻麦就多不结实,若小暑不太炎热,而大暑(另一节气)很炎热,作物才会有好收成。

(12)大暑

大暑是六月的中气,从小暑至大暑,天气愈来愈热,热到了一年的最高点,因此称之为大暑,有句谚语:大暑西南踏入腰。这是接着前一句“小暑西南淹小桥”而来的,其意思是说,大暑常受西南气流影响下大雨,溪水暴涨,行人过溪时,溪水常及腰部,必须格外小心。 从大暑至处暑的三十天,是肠炎、痢疾、脑炎、登革热等疾病最猖獗的时期,应特别注意饮食与环境卫生。

据说大暑炎热与否,跟作物物收成与未来的雨水多寡有关,若大暑很炎热,作物收成才会好,若大暑不够炎热,那么未来冬季的雨雪必过多,会影响收成。

(13)立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时序到了七月的头一个节气,虽然立秋,然而炎热的天气必须过了处暑到白露时,才会转凉,换言之,从立秋开始,还会热一阵子,这段期间大约是三十天。

我们形容一种热得令人十分难受,甚至有刺痛之感的气候为“秋老虎”。那正是立秋之后的天气,在立秋之后,午后的阵雨逐渐减少,因此被大太阳一晒,往往比大暑时觉得还要难过。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

另外,不论朝廷或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五谷丰收。

(14)处暑

处暑是七月的中气。“处”的意思是退隐,处暑的意思是说,炎热将过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到了处暑仍旧很热,一句“处暑处暑,热死老鼠”的谚语,就可知道秋老虎的威力仍然吓人。

(15)白露

白露是八月的头一个节气,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摄氏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差达十多度。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俗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露体,以免着凉。

(16)秋分

时序到了这一天,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昼夜长短平均,气候也不冷不热,恰到好处,这一天正好是秋季九十天之半,故称之为秋分,过了这一天,夜晚逐渐比白天长了。

此时,阳光逐渐微弱,河水开始干涸,草木枯黄,飞鸟筑窝,万物开始凋萎了。古时以

立秋后第五戊日为秋社(一个农村的社祭日),并以秋社在秋分的前或后预测收成情况,谚语说: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意思是说,秋社在秋分之前,则主丰收;秋分在秋社之后,则主欠收,据说此谚语非常灵验。

(17)寒露

时序致函九月的头一个节气,由于气温变冷,使水气遇冷凝结成露水,因此称之为寒露,此时己进入深秋的时节了,大地一片萧瑟的景象,寒气逼人,鸟不再叫,虫不再鸣,落叶满地。

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这是形容寒露情景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在江南地区,于立秋前后即有鸡雁从北方飞来过冬,到了寒露“鸿雁来宾”。另外,此时鸟雀几乎无声,而菊花则盛开。

(18)寒露过了十五天就是霜降,这是九月的中气,长江以北此时秋气肃杀,温度渐冷,夜晚的露水遇冷凝结为薄霜而后降下,因此称之为霜降。

目前的酱菜均用化学方法制成,并渗加防腐剂,有损健康,以前的酱菜用土法酿造,到了霜降逢不下雨之夜晚,揭去酱缸盖,置于露天中,让缸中的酱菜打上霜,以便酿成美味的“霜降酱菜”。

华中有段俗话:“霜降见霜,米烂陈仓,霜降未见霜,贩米人像霸王。”它的意思是说,霜降时若降下厚厚的一层霜,把害虫杀死了,未来一定必定丰收,若霜降日见不到霜,那未来将有荒年,届时米贩就予取求了。

到了霜降,南方的广东人爱吃橄榄,据说霜降吃橄榄有助喉咙的健康,而北方人在霜降爱吃栗子,据说霜降吃新鲜栗子,永保青春健康。

(19)立冬

立冬是十月的头一个节气,“冬”有终止,藏匿的意思,时序进入冬季,一切活动终止了,一切生物也开始藏匿起来,因此称之为立冬。

此时,属大陆性气候的黄河流域,草木早就脱落,河水结冰了,大地结冻了,若干动物也开冬眠了,农夫早已把农具收拾干净,关起大门准备过冬了。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立冬是个重要的时子,皇帝必须率领文武百官到北郊祭祀迎冬,在迎冬大典结束之后,回到皇宫立刻办理因公殉职文臣武将的抚恤、赏赐及救济等工作。民间除了祭拜,普遍有“补冬”的习俗,以便摄取大量蛋白质和脂肪,抵御寒冬。

(20)小雪

立冬过了十五天就是小雪,这是农历十月的中气。此时,天空是灰暗的,大地是阴晦的,树枝一片光秃,四周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天上飘来不大的雪花,因此称之为小雪。 光是霜降日降霜还不够,农人都希望小雪日能降雪,雪降中死,并且不匮缺水,丰收可期,因此,北方不但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的农谚,更有“小雪不见雪,便把来年长工歇”,(意思是欠收只好辞退长工)的农谚。

(21)大雪

大雪是十一月的头一个节气,在大陆性气候之地,温度普遍降到零以下,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整片大地被厚厚的白雪所覆盖着,因此称之为大雪。

大雪与小雪的气候类似,只是前者气温更冷,而且雪也下得更大、更厚。此时,到处都像铺了一层白色的地毯,而溜冰、滑雪及滚雪球,是年轻人最喜爱的户外活动。至于待在屋内的中年老人,穿上羊皮袄,喝碗汤嘴的粥,或是来个热腾腾的火锅,都是经济实惠的御寒之策。

(22)冬至

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南半球则相反,昼最长,夜最短。此时,阴气到达极点,而阳气开始复生。

在古代,过冬至是件大事,那就跟过年一样,家家户户宴饮铺张过节,因此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一天,北方人多吃水饺,南方人多吃汤圆或汤团(有馅的汤圆)。水饺形状像远宝,为吉祥物;至于汤圆或汤团,却象征一家大小团圆平安过冬。吃了水饺或汤圆,大家知道又增长了一岁。

古时候,有公婆在堂的媳妇,在冬至一早,都必须把自己缝制好的鞋袜献给二老,好让二老御寒。此一冬至献鞋袜的孝行习俗,一直流传了好几千年。

过冬至,富人欢天喜地,穷人可就难过了,因此,穷人常自嘲“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甚至有“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之说。还有一些爱面子的人,为了过冬至,竟然把准备过年的钱先花光了,造成了“肥冬瘦年”之讥。

(23)小寒

小寒是十二月的头一个节气,大寒则是十二月的中气,小寒的十五天加上大寒的十五天共计三十天,这是农历十二个月中最冷的一个月。小寒与大寒都非常寒冷,然而后者到了极点,因此称之为大寒,前者次之,所以称之为小寒。

为了度过寒冬,过去北方有“数九九”的习俗。所谓“数九九”,就是从冬至日开始数起,一直数完九个九,就是八十一天,天气就逐渐暖和了。

从一九到九九的八十一天里,每个九彼此间有差异,古人根据长期经验的累积,编成了“九九歌”,一则表示每个九之间气温的不同,二则说明人们在每个九那段期间因应之道。

九九歌浅显易懂,但版本甚多,大同小异,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一九相呼不出手,二九互邀冰上走,三九冻死猫,四九冻死狗,五九抬头看柳,六九贫儿争气,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犁耙齐出。”一九开始冷了,所以相见呼叫不伸出手;三九、四九最冷,所以冻死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五年级作文修改
下一篇:中考高频英语作文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