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联

经典幽默语句  点击:   2018-03-28

中国文化——对联篇一

中国文化经典——对联

中国文化经典——对联你知多少?(看看这些名家、名作吧!)

题东林书院——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题湘西草堂——王夫之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自题——王夫之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题镇纸铜尺——蒲松龄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赠陈廷敬——康熙

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赠袁枚——郑燮

家藏美妾人称艳,君有奇才我不贪。

赠曹雪芹——鄂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字题书斋——包世成

喜有两眼泪明,多交益友。

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

自题——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题家塾——左宗棠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自题——翁同龢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题爱春楼——孙中山

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

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

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居家。

题雪山关——蔡锷 朱德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尽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度。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的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自题——方志敏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题陶行知墓——郭沫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题崇安老革命根据地——陈毅

青山不老,先烈牺牲传史册。

绿水长流,人民建设看日新。

赠余志恭——老舍

壮丽关山迎晓日,风流人物在中华。

自题画竹——李苦禅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

贺乾隆五十寿——纪昀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兹 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贺光绪成婚———维多利亚女王

明月同明,报十二时吉祥如意。

天地合德,庆亿万年富贵看宁。

贺毛泽东六十寿——徐悲鸿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功勋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挽郑成功——康熙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中国文化——对联}.

社会历史原空白,你一笔,我一笔写到悠长无纪极。 壮士热血皆鲜红,这几点,那几点,构成全球大光明。 ——王麓水

风雨送新凉,看一派柳浪竹烟,空翠染成摩洁画。 历下亭

湖山开晚霁,爱十里红情绿意,冷香飞上浣花诗。 趵突泉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鼓山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岭绝我为峰。

少林寺

{中国文化——对联}.

净瓶杨柳枝,洒点点风调雨顺。

紫竹白莺鸽,叫声声国泰民安。

百花洲

今月古月,桑海苍茫,展开铺地闾阎,缀兹胜境。 月湖鉴湖,故乡仿佛,愿挹在山泉水,贮作清波。 宜春台

宜画宜诗,看如此江山,应封帝子。

春来春去,历几多兴废,又建高台。

游梁祠

千里而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百世之下,莫不兴起,况于亲炙之者乎。 朱仙镇岳庙

可歌可泣,十二金牌悲壮士。

堪诛堪弃,一双铁像跪奸臣。

古道茶亭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卧龙岗武侯祠

烧博望,平南蛮,出祁山,功垂宇宙。 拼司马,骂王朗,气周瑜,名振古今。 黄鹤楼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古隆中武侯祠

南华经, 相如赋 ,班固文, 司马史, 薛涛笺,摩诘画, 屈子离骚 ,古今绝艺。

沧海日 ,赤城霞 ,峨嵋雪, 巫峡云, 洞庭月,广陵涛 ,庐山瀑布 ,宇宙奇观。

右军帖 ,少陵诗 ,彭蠡烟, 潇湘雨 ,

中国文化——对联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组长:张帅辉

组员:赵梦杰、李炀炀、费丽丽、王文晓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典诗词,源头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对偶句。商周两汉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盛唐以后,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对偶句已经成为诗文的组成部分,并且其独立性也在逐渐加强。对联就是由格律诗中的对偶句和骈赋中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明清两代,对联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用。自明朝起,由于皇帝垂青,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吟诗作对蔚然成风。加之康乾二帝的推崇,一时楹坛高手云集,挥毫泼墨,各式名联异彩纷呈。

题材与分类

对联较之旧诗词活泼自由得多,加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魅力奇妙,堪称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从内容上,对联可以分为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等,我们重点谈以下几种:

节令联:

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很精彩,有的还含着一段故事呢。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喜庆联:

千百年来,无论是官、是民都乐于用对联这种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希冀和情感,来满足各自多方面的感情需要。喜庆联,这个对联之中的佼佼者,源远流长,且早已在我国人民群众恭贺婚禧、祝颂寿诞、

道贺乔迁、庆祝节日时,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它既可表达人们的欢欣喜悦之情,又可表达书写者的庆贺祝福之意;既能为事增加喜庆气氛,双能令人蓬荜生辉,使喜庆环境更显得优美宜人。

以春联为例,央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会出些上联,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下联,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2011央视兔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了5副对联,总是缺少其中一半,向观众征集上联或下联。把最好的发布在元宵晚会。用斜体标注的是观众所对的。

第一幅;上联:一百八声钟响,一呼百应八方和。

下联:五十六朵花开五色十光六合春。

第二幅;上联:《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 下联:普天乐春晚,丰年瑞玉腊梅枝。

第三幅;上联:虎步腾空去 悄然兔耳听春步。

下联:鸿篇任我裁,灿矣龙章续锦篇。

第四幅;上联:百善孝为先 常回家看看。

下联: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第五副;上联:春晚迎春春不晚。

下联:岁寒守岁岁无寒。

婚联也是喜庆联的一种,是专贴在新房门上及两厢、厅堂、门台上的。这种婚联饱含浓郁的乡土风情,寓意隽永,具吉瑞喜庆的气氛,其内容也不乏夫妇燕尔新婚,互敬互爱、琴瑟和谐、白头偕老之意。例如下面这幅,上联:“牵天上牛,截角雕梭,织

{中国文化——对联}.

就鸾绢迎淑女”,“捉月中兔,拔毫扎笔,写成凤贴配才郎”,用夸张的手法,写得气势恢宏。

趣巧联:

古今名人嘲讽世事和可耻可笑之人,名人互相诘难答对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些佳联,他们或是有一定故事性和趣味性,或是创作技巧出奇。

例如一副讥讽科举取仕的对联:“并未出房,亏得个白头发秀才; 何尝中试,倒做了黑耳朵举人。”上联说多年寒窗苦读都没有考中举人,满头白发了,还是个秀才;下联讲,秋闱又不中,皇帝老子可怜见地,赐给一个举人名额,岂不知已经是两耳昏昏的人了。传说该联为安徽无为县某钦赐举人所写,发泄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抗议。此联文字通达,中间的停顿利于抒发情感。

再如一副言旧社会层层盘剥的对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 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该联采用比兴手法。上联以鱼、虾、泥依次相欺的事实说明在生物界存在着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下联直写社会现状,朝廷搜刮州府,州府搜刮县衙,县衙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民不聊生,国家危急,朝廷自然朝不虑夕。全联警示当局者不要挥霍无度、搜刮无限,同时也在哀叹百姓不堪重负、难以支撑,它是封建社会官府盘剥百姓的极好写照。下面再欣赏几副:

画上荷花和尚画;

摩临汉书翰林摩。 (此联可倒读)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草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春秋香。

千帆竞发,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奏,笛清(笛青)怎比箫和(萧何)。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尽,割地求和。 (慈禧六十大寿的讽刺写照)

对联习俗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婚联习俗、挽联习俗,等。

对联的发展前景 对脸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对联篇三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对联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对联 1、孔子

(1)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2)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2、孟子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3、屈原

(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3)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4)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4、项羽

鹿野舟沉王业兆; 鸿门半碎霸图空。

5、项羽、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荆柯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7、司马迁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8、苏武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9、王昭君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10、诸葛亮

(1)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2)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3)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4)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5)功在朝迁,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11、陶渊明

(1)醉眠多似陶彭泽;句法参同李翰林。{中国文化——对联}.

(2)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2、李白

(1)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4)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

(5)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6)神仙诗酒空千古,明达江天贮一楼。

(7)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13、杜甫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4)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5)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14、白居易

(1)风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匀留江山别离情。

(2)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15、苏洵父子等

(1)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3)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司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16、范仲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17、沈括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18、辛弃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9、李清照

(1)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中国文化——对联}.

(2)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花。

(3)载酒江湖,人比黄花瘦;校碑栏槛,梦随玉笛飞。

20、文天祥

(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法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21、岳飞

(1)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2)万里留长城,南渡朝庭从此小;一抔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

(3)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得一片丹心。

22、史可法

(1)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

(2)万点梅花,尽是孤臣泪;一抔故土,还留胜衣冠。

(3)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

23、蒲松龄

(1)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4、孙中山

(1)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2)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事。

25、鲁迅

(1)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6、韩愈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27、苏轼

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 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

28、于谦

(1)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肱股之力,继之以死,独留表白在人间。

(2)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29、陆游

篇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中国文化——对联篇四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对联摘录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对联摘录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安徽黄山)

上联:一苇渡江启宗门法渚

下联:九年面壁传冷坐禅心(河南登封少林寺){中国文化——对联}.

上联;我只有一文钱.你来求,他来求.叫我如何是好

下联;尔并无半点富,朝来拜,夜来拜,让我实在为难 (峨眉山--财神殿门联) 三岛春深云气暖 九霄地迥月明多(故宫:)

搁笔题诗,两人千古;

临江吞汉,三楚一楼。(湖北武汉黄鹤楼联)

{中国文化——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安徽滁县醉翁亭联)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江西南昌滕王阁联)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昆明黑龙潭联)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成都武侯祠)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堪称"古今天下第一联"。为清 朝孙髯翁所做,共一百八十个字。 可领略滇池风貌: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十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 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 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审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桂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忖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人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40联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辑粹

1、刀锋舞者

利刃奈何,从来傈僳崇强者

火光赞叹,自古英雄出少年

2、鱼皮部落

丝网未收,船歌久荡乌苏里

鱼皮堪忆,手艺孤传赫哲人

3、最古老的衣服

毒树衣存三百载

黎家艺创四千年

4、麦田书场

曲艺宏扬,天南地北奔书会

中原独秀,鼓乐丝弦响麦田

5、版纳古陶

质佳不厌陶轮慢

艺绝足生傣女忧

6、神鼓的回响

木鼓声声传信仰

春风阵阵倡文明

7、皮影绝唱

九曲黄河,壮景何时无客赏 千年绝唱,老腔今日几人呼

8、鬼神之舞

原始图腾,由来共仰 今朝傩戏,几尽不传

9、最后的牙雕

杀象取牙,资源遭暴戮 空刀绝艺,记忆恐封存

10、丹寨纸事

花草鲜,白蚕绵,纸坊迎外企 老工艺,新品种,丹寨引游人

11、髹饰荣华

髹饰荣华,灿烂七千年历史 艺遭冷落,凄清三五个传人

12、峡江绝响

上水闯滩,石壁多情思绝响 翻花鼓浪,平湖有意送和弦

13、大刀世家

回族重刀寒敌胆

中华武术壮民魂

14、德格印经

梵文、咒文、藏文,经楼同印 珍本、范本、孤本,德格独存

15、最长的史诗

传奇故事格王史

百万诗行藏族魂

16、金陵刻经梦

居士私修成善果

金陵佛典印元功

17、正骨传奇

不负中医,八代正扶施妙手 永怀祖训,一门清守见仁心

18、银饰之谜

多元文化图腾里

无字史书银饰中

19、光魅皮影

一束光,五分面

清秋世,万古人

20、生命的流向

春景清新,佳人呈绝艺 窗花红艳,巧剪夺神工

21、名绣之花

雅洁清新,苏工蜀艺 层挑双绣,粤卷湘屏

22、美玉无价

璞玉隐于山,天生丽质 真儒行以世,月鉴冰心

23、鬼斧神工

书斋赏阳文阴刻

石窟叹神韵仙姿

24、熠彩泥塑

糯土泥丸匀面貌

眉工色彩活神形

25、南国木雕

清饰浮雕扬本色

金漆南木显华姿

26、烧出来的艺术

简炼夸张石湾仔

清新典雅凤春壶

27、窑变千面

泉州白釉尊尊雅

景德青花色色明

28、云想衣裳

金梭、银梭,高阁梭惊天上客 云锦、蜀锦,花楼锦映画中人

29、皇宫绝艺

景泰奇观,掐丝作画不劳笔 京都绝艺,和水点蓝全在心

30、神漆生辉

中国文化——对联篇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

学校:会宁二中

班级:高二(17)班

组长:王银东

小组成员:陈儒文、陈芸、郭涛、赵文娜、王菲菲、王磊、刘振博、荆建行、

指导老师:魏功

研究背景

对联,作为中国古老民俗的一部分,一直是中华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它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自成一体。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研究目的意义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文化遗产,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是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所有,是中国人民(包括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在长期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中创造、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文化样式;它与中国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精神品格、民族心理以及民风民俗、文化基因等等有着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中国这块土地滋养出的、别开生面、独具特色的花朵。研究对联文化,对提高我们的语文鉴赏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对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此次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同学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和培养文学素养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请教老师 3、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中国文化——对联}.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向老师请教。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归纳整理。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小组分工

王银东负责成果整合

赵文娜、王菲菲负责整理资料,归纳分析

陈儒文、王磊负责在网上查找资料

荆建行、郭涛负责收集对联

郭涛、陈云负责将对联进行分类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也非对仗句子。因此,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理由是《宋史·蜀世家》记载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提句。但从后来发现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的唐代,已经有人作对联了。因此,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五代,为时过晚。 谭伺同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梁代。他说:“考孝(梁代)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是诗,而语皆对仗,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但这个结论同样不严密。因为,对联上下联末句句脚要求一仄一平,而“卿”与“生”都是平声,且正好押韵,因此两人是在作诗,而不是对联。 还有人把对联的产生定在西晋,谓“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是我国最早的对联。这也是难以另人接受的。考证结果,说明这两句之合于对仗,不过是二人自报家门时的一种巧合而已。

对联的产生时期- 唐

对联产生于唐代,是有史实根据的。陆续发现的一些出现于唐代的实实在在的对联作品,便是有力的说明。方东先生就在《霞浦县志》和《福鼎县志》上发现三幅唐代的堂室对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这是唐代进士林嵩所题自己读书草堂之联,时间在(860--873))

还有两幅对联为陈蓬所题。

一: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另一: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陆续发现的唐代对联逐渐增多,这至少说明唐代对联的确实存在。导致对联产生于唐代的理由,绝非偶然。从对联产生的途径可以说明。

对联的产生途径 除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外,最关键的就是律诗。律诗除排律外,八句中要求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且合一定的平仄,对联也讲对仗平仄。这说明对联最本质的东西,是从律诗直接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根据很多史料记载,唐代很多诗人创作时,并非先得全诗,而是将律诗中比较精彩的中间两联写出,最后再配全诗。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一诗就是如此。据《唐才子传》载:(贾岛)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濯。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 此对后来入了诗,因此没有被作为对联。没有能够独立成联,这说明律诗之“联”与对联,有联系又有区别。由律诗之“联”转化为对联,还有一定得条件。这一点,香港的梁羽生先生在《律诗之“联”不同于对联》一文中,介绍得非常透彻。他举例说,杜甫的《蜀相》中的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可说是概括了武侯生平,因此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莺空好音”就不能独立出来作为武侯祠的楹联。除了律诗以外,在唐代,也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对联的产生。这些因素,主要是联句、摘句和书壁等。

联句 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同作一首诗,相连成篇。后来习惯于一人出上句,续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这种作诗方式唐代很常见。《孟浩然集序》中记载:(浩然)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座叹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 联句在唐代,又扩展为酒令、口号等。

摘句 就是把一篇作品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摘出来单独使用。程千帆先生在《关于对联》一文中说:将一篇作品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摘出来,单独加以赏析,此风起于六朝,盛于唐。白居易18岁入长安时,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就被广泛传诵。

书壁 即将诗句写在壁上。唐代一些诗人和书法家都喜欢如此。无锡惠山有唐代张祜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沙”便是一例。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诗的隔句对的特殊影响。总之,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唐代,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对联的产生,不管通过何种途径,对联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都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对联的发展时期-宋元明

唐代以后,对联便逐步推广开来。到宋代就正式向各个领域深入了。吴越广顺初(951年),龙华寺僧人契盈一日陪吴越王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契盈称可谓: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时人称为佳对,便题到了碧波亭上。这时游览题联,曰之为胜迹联。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筑沧州精舍,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是书斋题联。南宋权臣贾似道镇淮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作灯门联: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这是灯门题联。寿联和挽联在宋代也已经出现。同时,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也在宋代。宋话本小说,常常用对联进行章节的总结。总之,对联在宋代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被人们喜爱。

元代对联录载不多。赵子昂奉忽必烈之命所书的两副对联,是为元帝歌功颂德的,影响比较大。书于大殿上的一副录王维的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书于应门的一副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赵子昂还在扬州迎月楼题了这样一联: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明初,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了一次大的普及。“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提出来的。史书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执行情况,朱元璋还“微行出观”,据说,他还专门为一家阉猪的题写了这样一联: 双手劈开生死地;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还有一副题写秦淮河的对联: 佳山佳水佳月佳风,千秋佳地; 痴色痴声痴情痴梦,几辈痴人。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重视,上行下效,于是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习俗。春联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对联的发展。

对联的鼎盛时期-- 清代

明清以来,出现了无数撰写对联的高手。明代的解缙、清代的孙髯翁、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俞樾等。有关他们的对联轶事,至今还在流传。他们所写的对联,有的已集而成册。 对联汇集,远在宋元两代就已经出现。周守忠的《姝联》、钱德苍的《玉堂巧对》就是。明代扬升庵所著的《榭华启秀》,是今天所见到的较早的一部对句专集。

清代,凡值大典庆成,皆有进御文字,为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乾隆年间曾有两次编辑楹联,因未见其书,不知面目如何。清代汪升刻了一部《评释古今巧对》汇集了康熙以前的趣联巧对,可称当时趣巧对联的集大成者。乾隆年间,李谦堂所著《联经》,共四卷,集儒家经语或根据经意自撰成联。有影响的还有:王有光的《吴下谚联》,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影响最大。个人专集有曾国藩的《求阙斋联语》、左宗棠的《盾墨馀沈》、俞樾的《楹联录存》等等。章太炎、吴恭亨等也有专门的对联集,而且中多精华。还有诸如《对联汇海》、《对联大全》之类的联集。

清代对联的发展在四个方面比较突出:一是越写越长。号称“海内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180字,已属洋洋大观,但就字数来说,清代光绪以来有不少对联都超过了它。如吴可读题甘肃举院长联、钟耘舫题成都望江楼长联、俞樾题杭州西湖彭玉麟祠长联、潘柄烈题武昌黄鹤楼长联、张之洞题屈原湘妃祠长联等等,每副从192字到1612字不等,可谓鸿篇巨制。二是越写越巧,把许多艺术手法都运用上了。三是使用越来越普遍和广泛。风景甚佳有景物联;某人去世,有挽联;感于世情,有喻志联;交朋会友,有娱兴联。诸如此类,官民皆有。四是对联独有的整套格律-----马蹄韵不仅形成,而且已经完善。总之,对联在清代以来,进入了它的空前鼎盛时期。

对联的种类

对联分类的标准可以有多种,试举如下:

根据对联的字数多少,可将其分成长联和短联。上下联皆由较多字数组成的对联,称长联;上下联皆由较少字数组成的对联,称短联。第二类主张以全联30字或4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余德泉先生之说);第三类主张以全联60字或7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周渊龙先生之说);第四类主张以全联90字或100字作为长联字数之下限(如常江先生之说)。究其理由,上述观点皆自成一说。但可以说,无论以多少字数来划定长联与短联,都显得勉强,尤其是在只相差一个或几个字的情况下,就更显得生硬。实际上,长联与短联属于模糊概念的范畴,没有必要也很难在字数上划定二者的界限。其它文学体裁同样如此,如长诗和短诗,恐怕至今尚无行数上的绝对界限。因此,在选编长联和短联时,只要有了某种相对合理的统一标准,则不妨各自规定,自成一体。

根据对联的句子多少及句子间的相互关系,可将其分成单句联、复句联和句群联三种。上下联皆由一个单句组成的对联,称单句联;根据格律文学句子的长短,单句联一般是短联(按全联30或40字以上为长联之说)。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分句组成复句的对联,称复句联;复句联一般介于长短联之间。上下联皆由两个以上复句组成句群(或称语段)的对联,称句群联(或称语段联);句群联一般是长联。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它和句脚的平仄安排问题有关。

根据对联在对仗方面的格律要求和严谨程度,可将其分为宽对、工对、巧对、绝对等。所谓宽对,即格律要求比较宽松或有所变通、对仗不太工整的对联或联句;所谓工对,亦称严对,即格律要求比较严谨、对仗工稳的对联或联句;所谓巧对,亦称妙对,即对仗颇为巧妙独特、或突出运用了某些特殊技巧的对联或联句(如果同时比较工稳的话,又可称工巧对);所谓绝对,亦可称绝妙对,即对仗难度很高或者对仗浑然天成、因而难有其它对句可与出句相匹配或者与现有对句相媲美的对联或联句。当然,宽对、工对、巧对、绝对之间,并无截然之界限。

根据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关系,分为正对、反对、流水对。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流水对”,或称“串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

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划分出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隐字联、押韵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格、隐字格、押韵格等等。

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但从实践上看,只有这种划分才比较有意义,因为它与对联的编排体例密切相关。对联划分指的主要就是这一种。一般来说,对联都带有题或题赠的性质,因而写作对联也经常被称为题联。按对联所题的内容和对象等的不同,大体上可将其分成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九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子类。现将这九大类对联简介如下:

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喜庆联有通用的,也有专用的。是否通用,要因联而异,不可简单地照搬照抄,以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笑话。

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下一篇:九十大寿对联经典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