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 点击: 2017-05-11
中日关系讲稿
中日关系
从时间角度来看,中日关系可分为古代,近代与现代关系。
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地理关系地理关系、政治关系、 经贸关系、文化关系、科技关系、军事关系。
中日交往的三篇章:古代中日关系、近代中日关系与现代中日关系。
一、古代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关系中的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而中国鉴真东渡日本,唐朝时设立的唐招提寺
2.古代中日之间的冲突:
明朝中期,倭寇(日本武士、商人、海盗)横行,当时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台州九战九捷(浙江),扫除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的倭患。
二、近代中日关系
主要指战争关系,入侵与被入侵的关系。
晚清时期
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意义:日本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南京政府统治时期
1.1931年9月18沈阳柳条湖事件,即九一八事变。
结果: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局部抗战。
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
结果:平津相继陷落
意义: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三次重要战役
1937年9月,林彪领导下的平型关大捷。意义: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1938年春李宗仁领导下的台儿庄战役。意义:取得抗战以来重大胜利。
1940年8月彭德怀领导下的百团大战。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三、现代中日关系
1.20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2.1972年至今,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日一直处于和平交往时期,友好合作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是中日关系的主流,但中日围绕历史和现实问题也存在着矛盾斗争。
中日关系十大困局
南京大屠杀
历史教科书问题{中日关系演讲稿}.
慰安妇事件
钓鱼岛事件
参拜靖国神社
台湾问题
遗留化学武器问题
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
东海油气田
对华援助
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重要且敏感问题,日本一直较为谨慎地处理台湾问题。但是近年来,无论在日本政界还是学界中,亲台势力不断扩大,日本国内不断出现了要求重新定位日台关系、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的氛围。
东海油气田
中日东海资源之争激化于2004年6月。双方分歧主要是:中国主张中日的经济专属区按照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分界线应该是在冲绳海槽一带。而日本则一直坚持在东海划定“中间线”,并要求在“中间线”两侧进行共同开发。
遗留化学武器问题
从1997年到2006年的九年里,日本未销毁一枚遗留化武。在遗留化武数目上双方存在争议。日本政府在化武问题上采取承认但不赔偿,想尽量把处理往后拖,直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失效,事情不了了之。
对华援助
日本对华援助始于1979年的大平正芳内阁,到2008年将正式结束。尽管ODA(政府开发援助 )的作用世人有目共睹,但近几年,日本媒体关于中国人对日本ODA“知恩不报”、ODA为日本创造了一个竞争对手的报道一直没有间断,让ODA这个字眼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钓鱼岛问题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
(一)历史证据
1.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至明朝,曾有记载:中国人杨载在一三七二年首先驻足钓鱼岛。
2.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沈复《浮生六记》卷五初稿《海国记》中明确记述古钓鱼台(岛)归属中国。
3.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随后签属《马关条约》,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作为中国部分领土被割让给日本。
4.二战结束后,在开罗宣言中对日本领土做出了明确划分,日本国土不含钓鱼岛。
(二)战略价值:
如果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 ,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链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从军事地理学角度看,钓鱼列岛有着十分重要、但并不为人多知的军事价值。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这一串岛屿的中段,我东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加上日本九州岛使我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
(三)资源价值:
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这些资源足以使日本由资源小国而成为东亚的资源大国。东海的油气储量大约77亿吨,亦足日本使用近百年。
钓鱼岛上有许多名贵药材。
钓鱼岛是我国东海靖鱼场,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年可捕量达15万吨。
(四)美日参与钓鱼岛之争的目的。
美国目的:美国对钓鱼岛领土主权不持立场,但是承认日本拥有钓鱼岛管辖权。美国参与到钓鱼岛事件中主要是为了稳定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遏制中国的发展,毕竟中国强大了,美国的实力相对就削弱了,不利于美国争霸,在亚太地区攫取更多的利益。
日本争夺钓鱼岛更多的是为了扩大版图,获取资源,当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
限制中国,威胁中国,毕竟钓鱼岛战略地位太重要
十大困局体现的主要问题有:领土之争、资源之争、政治干涉、否定历史、否认事实、篡改历史、拒绝赔款、拒绝道歉。
领土资源所属关系明确,不具有争议性;台湾问题属中国内政,日本不应干涉。历史问题,证据确凿,日本希望篡改历史,美化战争的行为只能让日本政府黑上加黑。拒绝赔偿,拒绝道歉,这是不人道的,这是明知有错,不知悔改的表现。
六大关系:中日之间的地理关系 、政治关系、经贸关系、文化关系、科技关系、军事关系。
(一)地理关系
地理上,一衣带水。
(二)政治关系
1、政治关系,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起初日本参与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但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此后,日本政府仍不断干涉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中日敏感问题上不断挑衅,中日关系逐渐向着下坡路趋势发展。
2、主要事件
1952年4月28日,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
1959年9月20日,中日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改善两国关系,促进人民友好。
1972年9月29日,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1994年9月12日,日本政府允许台“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赴日出席广岛亚运会开幕式,对中日关系造成冲击。
2013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期间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简短交谈,敦促日方正确处理钓鱼岛、历史等敏感问题。
安倍“拜鬼”雪上加霜中日关系难以“破冰” ,中国领导人拒绝同日本首相会晤,高层断交。
(三)经贸方面
日本资源缺乏,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初级产品,衣服,粮食等,中日之间签订过许多贸易协议,但也发生过许多贸易争端。日本不想让中国在贸易上获取太多的利益,对中国商品实施各种壁垒,降低中国商品价格,中国政府则在进出口、关税等方面打压日本。相对其他方面,经贸关系还算正常。
1955年4月15日,我渔业协会同日本日中渔业协议会签订民间渔业协定。 1960年8月27日,周总理会见日本贸易界人士,提出我“对日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
1962年11月9日,廖承志和高碕达之助签署发展民间贸易备忘录。
2001年12月21日,中日双方就解决大葱、香菇、蔺草席三种农产品贸易争端达成共识,日方决定不启动正式保障措施,中方撤消特别关税报复措施。
截至2003年,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被欧盟、美国超过,退居第三,2011年被东盟赶超,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据日方统计,2009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出口对象国。
2011年,中日双边贸易额3428.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中国出口额1482.98亿美元、同比增长22.5%,进口额1945.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1%。中方逆差462.93亿美元。
2002年冷冻蔬菜事件:日本以农药残留标准超标为借口,全面封杀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冷冻蔬菜
2005年紫菜事件:日本对中国干紫菜进行严格控制,2005年2月前,中国对日本的干紫菜出口为零,后来日本迫于压力,取消了限制
2013年百人经济团访华寻突破,呼吁加快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以及就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合作 ,同年在河南郑州举办日韩经贸合作交流洽谈会
(四)文化关系
1、文化交流
关系特点: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两汉时期使节来往,光武帝赐金印
隋唐时期:留学生,鉴真东渡影响深远
近现代:中日大学之间的交换生,日本的汉语大学,
2、文化侵略
关系特点:或威逼或诱惑,从思想意识上麻痹国人。
侵华战争时期:奴化教育
和平年代文化渗透:色情文化
3、错误认识
国人的错误认识:国人中少数对日本国民全盘否定
日本人的错误认识:日本右翼分子参拜靖国神社,崇尚惨无人道的军国主义;否认历史修改历史教科书
我们应客观全面的看待日本政府和日本国民,不可以偏概全
(五)科技关系
科技差异上,日本科技相对发达,但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中日之间的科技差距逐渐缩小。
科技上合作上,既有政府间的交流,也有民间交流。政府间主要签署多个科技合作协定,举行科技合作会议;民间合作主要是企业公司间的合作。总体上促进中日关系进步。
(六)军事关系
军事交流呈现出间断性,低水平,低层次,主要受到政治关系,领土关系影响。
1、近几年中日军事交流的特点: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且交流时断时续。
2、一是双方防务首脑互访时断时续,没有形成良性的交流机制。从2003年至今,最高层军事互访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
3、二是交流的层次还很低,近年主要集中在校级军官以下,且多以民间力量推动,权威性、代表性不够 。{中日关系演讲稿}.
4三是交流内容停留于表面,没有实质性进展,多数是参观、研讨和学习,而像举行联合军演、派员观摩对方演习、互通演习信息等实质性内容,至今仍是无法突破的禁区。
5、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而处于严峻局面 ,中日两国原计划在2012年建立防务部门海上联络机制目前已被搁置。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随着中国和日本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虽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因为那是不可避免的,但还是会向着友好发展,希望不要有战争发生,毕竟战争劳民伤财,两败俱伤。{中日关系演讲稿}.
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反思过去 总结经验
落后有时候不仅意味着挨打,更可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展望未来 更有信心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永远依赖别的国家,唯有发展自己的科技,文化,加强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坚持走符合中国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中国才能不被动,才能以更加健壮刚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2009讲稿:中日关系亓成章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政冷经热"是对当前的中日关系的最好概括。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日本也是中国的重要投资伙伴国,至2000年末,日资企业对华投资合同累计达20371件、387亿美元。与贸易同样,1996年以后呈减少趋势的对华投资于2000年又开始回升。日本的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也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发展资金的不足。据统计,从1979至1998年,日本共向中国赠送32.2740亿美元,贷款99.5660亿美元,总共达131.8400亿美元。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远远超过第二名。以往四次提供的日元贷款都是10年宽限期,30年偿还,利率虽有若干变动,但是仍然很低,而且赠送的部分也达到相当规模,约为贷款的1/3。日本的对华ODA,从大规模日元贷款所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由大使馆或总领事馆批准的小规模无偿援助所修建的乡村学校或道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开发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总之,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遗留毒气、珠海集体卖春、西安日本师生演出、双方民间保钓之争、中日足球赛激烈对抗等,致使两国民间对抗情绪高涨,政治关系不断下滑。
二、中日关系的症结
1、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2002年在农产品问题上的争执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国内在如何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宣扬"中国威
胁论",主张联合东盟国家、韩国、印度来牵制中国,另一派是极力提倡"抓住机遇论",主张日中加强合作来实现东亚经济圈,以提高东亚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总的发展趋势是后者逐渐占优势,但目前,前者势力还不小,尚不可低估。因此,中国对日经济政策必须经常考虑如何使"抓住机遇论"占优势。
2、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也将对中日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出现了所谓"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这种为政治的、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悲的。
3、日本的认识问题。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以前手下的"小伙记"已独自营业,且生意日渐兴隆;雁身、雁尾要求与雁头并驾齐驱。这些事实的出现难免使日本有失落感,踌躇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笔者认为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
(1)自己是西方大国,不屑同区内发展中国家为伍;(2)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3)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雁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4)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5)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日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朝令夕改,对他国疑虑重重,只能形成"信任困境",造成敌对状态。犹豫和彷徨只会错失良机和遗恨未来。2004年,日本对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地位志在必得,东亚不少国家对日本的"道德资格"提出质疑,这很值得日本深思。
4、中国也有不理性的情绪要反醒。从对马立诚、时殷红二位学者的文章讨论来看,倾向性一边倒,根本没有对方发言的余地,并且发言充满了情绪化、辛辣甚至是漫骂的文字。笔者认为这也是不正常的,人们常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维护你发表观点的权力,而前一段的争论显然超出了学术争论的范围。其实在他们的文章中除部分建议不恰当外,还是闪烁着真正灼见的,并时而显现出其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马立诚说:"我们是泱泱大国,大国就要有大国的风范。一个崛起的大国如果始终怀着受虐的、仇恨的、报复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这种情绪极易被利用,造成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后果。现在我们要考虑,国家富强了,我们除了工业产品还能向世界输出些什么?难道输出仇恨么?现在我们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和平崛起",非常关键的就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国际上有人散布"中国威胁论",为此我们用各种方式辩解,展示我们是一个宽容敦厚的大国。""崛起的中国应做一个理性大国、责任大国、平衡大国,而不是一个充满仇恨和报复心理的大国。这个弯必须转过来。理性大国,就是做事情要从理性和全局出发,克服情绪化和盲动;责任大国,就是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理解与合作承担责任;平衡大国,就是要善于斡旋,在国际矛盾中求同存异,维护平衡。只要坚持这样做,中国的崛起,就会尽量减少震荡和冲突,从而有利于中国实现自己的目标。"应该说这些观点还是比较客观的。
三、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最重要的是创造出超越‘自己的故事'的‘共同的故事',在‘共同的故事'中,当面对历史问题时,日本将不再被追究,而将是自
身拥有追究的意欲。这可能是从由于他国不断要求‘道歉'追究而产生的卑屈感中解放出来的唯一办法。"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的效果往往大于中日两国的直接互动的效果,这可能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规律,我们沿着这个规律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关键可能还得从外部的整合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关系的矛盾与问题。换言之,中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中日关系本身,而是在于双方是否具有战略眼光,首先致力于亚洲的整合,第一步当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正如法德和解不是从法德开始,而是从欧洲的合作开始一样。 "日本不受到外压的话不会作什么让步,即使作些让步也总是过小过迟(Too little, too late)。日本政策转换中的被动性、消极性与1955年保守合并结成自民党长期政权有相关性。因为是长期政权,即使首相与内阁更迭也难进行重大的政策方针的转换。当无论如何也必须进行政策转换的时候,政府常常会借助外压来向党内的其它派系及在野党呼吁其必要性。当然,向日本施加压力的国家,一方面须是有强大力量的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与日本有深入交流的国家。冷战时期这样的国家当推美国。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和中国间各种交流逐渐加深,中国在现实中正在逐渐变成这样的大国。但是这样的情况不断反复,就国民心情而言,对施压的国家逐渐产生反感的情绪可想而知。这给我们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日本要注意摆脱这种决策模式,应更加主动的姿态面对挑战,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大国;二是中国要注意施压的策略,借助区域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更为可取。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笔者认为:首先,它们必须意识到,"10+3"是东亚地区一体化的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在东亚经济核心集团(EAEC)、亚洲货币基金组织(AMF),还有其它几次尝试都失败了之后,如果连"10+3"也不能成功,东亚就不会再有其它的出路。所以,日本和中国都要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政治的必须。中日的未来和东亚一体化密切相关,这两个国家必须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其次,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
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再次,日本不可能再回到军国主义的过去并四处扩张。中国的媒体和精英们有责任让国人明白这一点。在此,中国也有许多工作要做。
最后,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日本和中国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让日本成为"远东的英国"这一呼吁,也只有战略上的意义(可以超然地制衡大陆国家),而在经济上则毫无意义。所以,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或日本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中国和亚洲的日本。中日的和解与合作又将大大推动东亚联合的事业。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日本的GDP总量是中国的4倍,人均GDP更是中国的37倍,发展等级比中国高得多,在东亚和世界的经济影响和联系更远胜于中国,所以日本在东亚经济合作中享有主导权是毋庸置疑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钓鱼岛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
从中国方面来说,在上世纪的70年代,中国推行的“民间外交”(“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似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是从那个的角度来看,中日建交,中国付出的牺牲仍然是不少的。要日本人正式道歉的要求没有坚持到底,数额巨大的赔款一笔勾销,中国的收获似乎就是在亚洲又赢得了一个战略上的支持者。可是,日本为分担中国的战略负担做了多大贡献还值得。日本本来就是反苏阵营的骨干,反苏阵线的形成对日本是有利的,决不是什么负担。而为了求得日本支持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一句话,中国则花了莫大的工夫。有本叫做《百年恩仇》的书,引用一位外国家的话说,周恩来是忍着难以忍受的屈辱和日本强颜欢笑、喝香槟酒的。
随着中国务实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成熟,中国的对日政策由偏重于柔转向柔中有刚。一些日本人感到不适应了,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僵硬化”。1992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首次用立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对钓鱼诸岛的领土主权,并保留对争议地区“使用武力”的权利。有消息说,2000年8月下旬,日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驱赶中国科学考察船,与随后赶到的中国护航舰发生了对峙。日舰最后退却。据称,这是自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中日军队的首次正面对峙﹐也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首次以武力宣示主权。9月10出版的亚洲周刊发表文章评论说,随着日本逐步向军事大国迈进,以及中国的成长壮大,日本与中国开始在亚洲争霸,在海洋、在空中,一场史无前例的争霸战将决定未来亚洲政治秩序中两个国家的命运。
钓鱼岛的经济、战略价值及之于中国的独特意义
“透过钓鱼岛争端看中日关系”讲稿
透过钓鱼岛争端看中日关系
【关键词】:钓鱼岛争端.中日关系。
一.钓鱼岛问题的由来{中日关系演讲稿}.
1.钓鱼岛概况: 钓鱼岛位于东海海域,在福建省的正东,台湾省的东北,是我国最东端的岛屿。钓鱼岛距中国福建省东山岛约190海里,距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0海里,距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约78海里。钓鱼岛指的是一组岛屿,除主岛钓鱼岛外,还有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岩礁濑)等岛礁,散布在东经123°20′—124°45′,北纬25°44′—26°00′的海域中,陆地面积共计6.5
平方公里。钓鱼岛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闽台渔民的重要渔场, ( “埃默里报告”认为)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2.钓鱼岛究竟属于谁?
中国最早发现、开发钓鱼岛,通过先占取得主权。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进行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等活动的场所。至晚到明代就已经被中国人民发现、利用和命名。《更路簿》、《顺风相送》等中国古籍完整记载了中国渔民在此海域的航线。限于当时的海况等自然条件和造船等技术条件,只有中国军民可以利用季风前往钓鱼岛,从事航行、避风、在附近海域捕鱼、在岛上采集等经济性开发利用活动。在1895年前长达5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平稳地行使这些权利。
提到钓鱼岛,就不得不提及琉球国。琉球原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钓鱼岛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所记《使琉球录》等官方文书,详细记载了前往琉球途经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航海经历,反复确认了中琉边界,史实说明钓鱼岛不属于琉球的范围。中国的史籍和官方文件均证明,中国人最早发现、开发和利用钓鱼岛。根据当时的国际法,发现即先占,先占即意味着取得领土主权。因此,中国通过先占取得了钓鱼岛的主权。
①中国征服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
◆中国人最早有效管辖和开发利用 。
◆钓鱼岛是我国台湾的附属岛屿,同属中国领土
◆钓鱼岛是日本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与台湾一起割让给日本的。
◆日本应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将钓鱼岛归还给中国。
◆中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向世界宣布“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领土”。 ◆日本学者佐证钓鱼岛为中国领土。
◆中国民间佐证材料:
浙江嘉兴一收藏爱好者在整理自家藏品时,发现一张保存完好的1937年日本官方发行的军事地图,可作为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史料证据。记者在虹桥社区收藏爱好者蔡莉荣家中见到了这张地图。
这张地图长1.1米,宽0.78米,版面清晰。在地图的上方,有“最近的东亚形势图解”、“大阪每日新闻社编纂”字样。据左下角的日文记载,此图为昭和十二年(编者注:1937年)一月一日发行,是“第一万九千二百九十一号附录”,精版印刷株式会社印发。作为“明治廿五年三月廿五日第三种邮便物认可”的军事地图,其为日本官方发行的印刷物。
记者通过这张地图发现,日本将当时侵占的中国宝岛台湾纳入自己的领土,还将中国东北称为“满洲国”。就算这样,这张地图上也没有标出被日本人称为“尖阁列岛”的钓鱼岛,钓鱼岛所处海域被标为“东支那海”,钓鱼岛往南的海域被标为“南支那海”。
②日本为何觊觎钓鱼岛?
——近代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的产物。
日本近代为何要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呢?
——日本民族性格的因素(中日民族性格对比分析)
(◆观点:天壤的环境造就天壤的人——自然环境对于民族性格形成的基础性作用。)
看一个人的性格,必须要看其生长的环境、成长的历程,当然,先天因素对于性格形成也会起一定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环境与人生历程改变人是客观的。一个民族更是如此。比如中国,地大物博、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肥沃广大的土地上长期从事以农耕为主、以家庭为单元的自给自足经济生活。正是长期的这种经济生活,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各自为阵的自由与散乱性格——人们由于各自物质生活的孤立与生活实况的迥异,所以人们之间关于生活与社会的观念主观性极强、很难统一,也由于家户之间封闭的经济生活,所以社会的合作极难进行。长此以往,这些就镌刻于骨子里了。
与中华民族完全相反的是日本: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孤零零地漂浮于苍茫的大海之上,加上日本的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所以他们不可能过像中华民
族那样安闲的自给自足生活,相反,他们在长期艰难的环境下,必须高度协作才能在这片犹如一叶孤舟的贫瘠的海岛上生活下去,自危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 自然环境与民族历程决定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完全相反的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的本性喜欢各自为阵、日本民族的必须则高度协作,自由闲散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骨子里,而深刻的自危意识导致的集体协作精神则镌刻在日本人的骨子里。中华民族应该是这个星球上最喜欢个人自由的民族,而日本民族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善于协作的民族。这两个民族都拥有极强的承受能力:中华民族主要为了个人自由与家庭幸福而承受着来自官商的压力,而日本民族则为了集体与国家、民族利益承受着来自自然环境的压力。
有压制,就有释放的冲动。在更长的时间里面,中华民族主要在自己家庭追求生活的自主,但是由于力量分散并很难统一,所以被地主与专权阶层各个击破——占有他们的土地、剥夺他们的权力——在人身上奴役他们——但是中国人的心灵是世界上最难以征服的——他们骨子里面是追求自由与自我的释放的。中国人对于自己反抗不了的官商会表现出极大的顺从,但那绝对不是彻头彻尾的忠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盘算着将来一旦自己摆脱这种状况,就要怎么报复,于是,中华民族虽然在自己的封闭的物质生活之内追求家庭与个人的自由,但是却经常过着多数人被少数人奴役的生活——这实在是一种令人惊异的现象,正是这种长期的精神追求与物质实际生活的巨大反差,导致了中华民族对于来自比自己强大力量逆来顺受的本性,而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大是大非、大灾大难更是极度的漠然。于此相反的是,中国人对于级别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压制则毫不退缩。大家在官商的压制之下,只有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中国人才会逐渐聚集到一起反抗,然而既便如此,让他们从心底真正形成合力,那是更加艰难的事情。中国末代的造反领袖,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就是:一、引导长期被地主与权贵压抑的小农意识各自释放。二、有效地组织这外放的、立场与指向各自完全不同的小农意识,尽量形成一定合力。
通常情况下,失去节制,全面外放的小农意识会各自指向曾今压制过自己的地主、商人、权贵,并有可能会延及一切压制过自己的东西,比如,文革期间,农村老百姓连神像都打碎了——那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最高迷信对象,他们之所以敢于如此,是因为有了更高的景仰对象——毛泽东主席。
与“文革”过程中的小农意识全面外放,人们全面陷入互相攻讦的情况相似的是,历朝历代的末世造反队伍,比如秦末造反队伍在项羽的率领之下冲进咸阳烧杀抢掠;西汉与东汉末年的造反队伍冲进长安烧杀抢掠;唐末起义队伍在全国的烧杀抢掠;明末李自成队伍冲进北京的烧杀抢掠。事实上,毛泽东主席在解放后到1976年的民间的光环已经超越了古代帝王——古代帝王是人神合一的,而毛泽东已经超越了神,具体表现就是老百姓敢于打碎神像。文革期间,老百姓向除过毛泽东主席之外的一切对象发动攻击,互相攻讦都乐此不疲。
与中华民族长期被地主与其他财富兼并势力、以及权贵阶层长期压制不同的是,日本民族则主要是长期被自然条件压制。中华民族的被压制尚可通过大众的起义而获得暂时的解脱——并且即使被压制也不是一直的高压——中华民族总会在夹缝中求安。而日本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无法克服的压迫感从来没有消失过,一直在持续。在明治维新之前,他们基本没有什么办法获得解脱。日本民族的自危意识完全是自发的,程度比中华民族的要深刻的多,而时间上则一直在延续。就压制力量而言,压制中华民族的力量主要是人,而压制日本民族的主要是其自身的自然环境、物质生活基础,所以,一旦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的压制力量被解脱之后,被压制的反力量的指向就会不同;此外,由于中华民族散乱无序的民族性格与日本民族高度集体协作的民族性格的不同,所以,双方各自被压制的心理被释放之后的表现也就会出现极大的不同。被压制的中华民族在解脱压制之后,会各自指向压制过自己的具体的人,而日本人就会竭力改变一直限制自己的自然环境条件。解脱之后的中华民族通常会陷入互相混战、互相攻讦,而日本民族则会集中力量指向外界——通过集体的合力改变自己的生存际遇,当然,其早已被压制为畸形的心态和担心会导致对于外界的大屠杀。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经济与科学在互相刺激中发展,政权也逐步民主化,全社会的人力、物力空前增长并被高度调动——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于是必然导致其全面而疯狂的向外侵略——基本目的是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环境与际遇、连带着大规模与残忍的烧杀抢掠。这种“变相外放”的合力,在二战时期达到顶点,而在二战之后,其消磨了攻击的戾气,再次转向国内的高度协作与敬业,日本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先进与发达的国家——在自然资源极度匮乏、国土极为局促的自然基础之上!
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5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2000多年前,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3000多位日本各界人士自远方来,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中方一道举办中日友好交流大会。这是近年来两国民间交往的一件盛事,也让我们感到十分高兴。
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日本朋友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我还要通过你们,向广大日本人民,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中日一衣带水,2000多年来,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心中的主旋律,两国人民互学互鉴,促进了各自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多星期前,印度总理莫迪先生访问了我的家乡陕西省,我在西安同他一道追溯了中印古代文化交流的历史。隋唐时期,西安也是中日友好往来的重要门户,当年很多来自日本的使节、留学生、僧人在那里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同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留下了一段动人佳话。
我在福建省工作时,就知道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间,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9年,我访问日本时,到访了北九州等地,直接体会到了两国人民割舍不断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联系。
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先生和田中角荣先生、大平正芳先生等两国老一代领导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作出重要政治决断,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缔结了和平友好
条约,开启了两国关系新纪元。廖承志先生和高碕达之助先生、冈崎嘉平太先生等一批有识之士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
历史证明,中日友好事业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亚洲和世界有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精心维护,继续付出不懈努力。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能选择。“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和世界的重要国家,两国人民勤劳、善良、富有智慧。中日和平、友好、合作,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尽管中日关系历经风雨,但中方这一基本方针始终没有改变,今后也不会改变。我们愿同日方一道,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
我们认为,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
今天,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青年兴则国家兴。”今天在座有不少青年朋友。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发展友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真诚期待,两国青年坚定友好信念,积极采取行动,不断播撒友谊的种子,让中日友好长成大树、长成茂密的森林,让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最后,预祝本次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日本朋友在华期间过得愉快!
谢谢大家。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中日关系之我看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现状
中国和日本自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总地说来友好合作是主旋律。但进入 21 世纪,特别是近两年来,一方面,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两国之间的问题与摩擦也在不断积累。简而言之,中日关系的现状是“交流不停、摩擦不断”。
从政治上看,两国的高层往来与频繁接触,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 荣访华,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1978 《中日友好和平条约》1998年11月,江 泽 民主席访问日本,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7年,《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2008年5月,胡 锦 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等等,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从经济关系看,自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中日贸易总额一直均已直线上升,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据这些经济合作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也给日本企业带来了效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是近期因为钓鱼岛的问题,国人自主抵制日货,给日本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文化交流看,在中日两国交往中,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不论是从封建还是从现代来看,中国的文化对日本有着较大的影响。自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十分活跃,两国政府官员互访,教育界、科技界、宗教界往来十分频繁。其中两国政府间的文化交流稳定发展,并且呈现出官民并举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局面。每年中日游客、商人等都不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二、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
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中日两国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也会受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从近年来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来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概括起来,可以说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有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
从有利因素方面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历史表明,尽管两国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对立,但友好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发展中的主流。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应从两国关系存在的有利条件中去寻找双方相互依存的可能性,在当前维护和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关系。基于有力的条件有两点:一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苏联解体,两极体制崩溃,世界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明显特征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和国际关系中的重点,同时,包括中国、东盟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崛起。虽说美国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但由于世界多极化、大国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和相互制约作用的增强,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正趋于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