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

热门资讯  点击:   2018-01-27

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东营市政府报告

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东营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张建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东营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讲话,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黄河三角洲开发实现重大突破、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经济总量快速膨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6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4.4%,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工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00亿元、增加值174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8倍和2倍;收入过10亿元企业新增54家,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实现工业利税1100亿元、利润72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9倍和1.6倍;地方财政

收入104.88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2%。投资、消费不断扩大,“十一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26亿元,是“十五”的2.5倍,年均增长2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亿元,年均增长19.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67.1亿元、贷款余额1148.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2%、22.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大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4.2∶79.7∶16.1调整为3.6∶72.7∶23.7。石油工业稳步发展,地方经济快速突破,油地结构调整为3∶7。市属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拉开新框架,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四大主体产业区实现重大突破。临港产业区,港口建设和园区配套取得重大进展,引进了一批大项目,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高端产业区实现跨越发展,五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翻了两番,引进过亿元项目139个,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初具规模,东营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快速起步,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建成投用,成为国家4A级景区。生态高效农业区成为新亮点,现代渔业示范区完成投资12亿元,14万亩养殖区投入生产,研发中心大楼投用;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快速突破,大规模集成电路、广汽吉奥汽车、LED照明、光伏太阳能等项目相继落地,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化工、轮胎、纺织等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服务业加速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保险等产业成为新的增

长点,会展业快速起步,服务业比重提高7.6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组建了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五年市财政支持“三农”资金35.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渔业、畜牧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达到174万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1300个。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0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92个。品牌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16个农产品获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黄河口大闸蟹入选中国十大名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改造中低产田58万亩、灌渠10条,治理骨干河道334公里,维修病险水库7座,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889公里、危桥90座,新建农房5.3万户,改造危房1.6万户,新增沼气用户

5.2万户,解决了93.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大,五年培训农民53.7万人次。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中村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初步拉开,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0%。

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承载能力快速提高。广利河综合治理三年任务全面完成,“三园一区一岸线”工程取得重大成效,体育公园、文化公园和会展中心投入使用,科技公园软件大厦建成投用,清风湖景区成为全国首个新光源示范区,水城景观初步显现。黄河水城深度开发加快推进,金融商务中心、河海风情娱乐城、

水城之窗、水城雪莲剧院等项目开工建设。五年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80公里、桥梁38座,新增绿地1564万平方米,新建公园13座,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中心城建成区达到140平方公里。东营港2个3万吨码头建成投用,实现外轮开放,2个5万吨液体化工码头开工建设。广利港航道整治工程已经省发改委核准。东营机场4D级改造全面完成,新航站楼即将投用。威乌高速公路东营段建成通车,德大、黄大铁路开工建设。变电容量翻了两番,供电能力大大增强。“数字化东营”深入推进,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实施节能技改项目362个,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实施减排项目136个,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8座、垃圾处理场5座,17家电厂全部完成脱硫改造,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进展顺利,省控重点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建成了2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8.65%和18%,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三网”绿化构筑起主体框架,累计植树7416万株,绿化面积72.5万亩,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实施了刁口河流路恢复过水等工程,湿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金融创新成效明显,引进了7家股份制银行,组建了3家村镇银行和1家农村商业银行,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获准筹建。财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机制进一步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

改革取得新成效,4家企业成功上市。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农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成效明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始启动。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组建了东营广播电视台、市演艺公司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79.6亿美元,其中出口27.6亿美元,分别增长4.4倍和2.2倍。五年实际利用外资8.6亿美元,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东营。“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快速增长。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五年市财政投向社会事业60.76亿元。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全部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被评为首批“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实施了校舍安全改造等工程,中心城区3座小学建成投用,技术学院和胜利一中迁建进展顺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了市人民医院病房楼、乡镇卫生院等卫生服务设施,实行了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建成了一批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成功举办了黄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节庆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推出了《黄河入海流》等文化精品。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了三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连续保持低生育水平。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事业健康发展,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

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山东东营2017年政府规划项目总览

重大项目41个,总投资2306亿元,涉及基础设施、现代产业、民生及社会亊业、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

政府投资项目共200余个,道路、雨污排和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工程依然是政府投资项目的重点领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政府投资工程中,还重点包括了续建和新建的40多个教育项目,其中就包括继续建设辽河幼儿园等工程,新建的教育项目包括,蓝天小区幼儿园回购项目;市实验中学南校区体育馆建设工程;市二中新校绿化提升工程;东营市局属学校及幼儿园(8所)维修改造工程;胜利教育管理中心所属学校(25所)校舍电路暖气门窗围墙厕所及运动场等维修改造工程;市体校维修改造工程等项目。随着工程建设,将有不少新幼儿园出现在城市中,以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除此之外,环保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方面的工程也十分突出,明年东营市将首次尝试进行海绵城市庭院改造试点工程和街头游园工程。同时,面对着目前二孩放开后,妇产床位紧张的问题,市人民医院妇产楼项目也将以财政补助的形式提上日程。

第一类续建·财政资金项目

一、城建项目

1.弥河路(东一路至兰州路)道路工程;

2.揽翠湖基础配套工程;

3.规划一路(云门山路至祁连山路至黄河路)道路及绿化工程;

4.云门山路(黄河路至菏泽路,北一路至规划一路)绿化工程;

5..东一路与府前大街亮化工程;

6.商河路立体停车场工程;

7.东城部分区域道路综合整治工程;

8.市政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及污水接入工程实施方案编制项目;

9.东营市档案馆建设项目等。{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

二、教育项目

1.市中专学校建设一期工程;

2.春蕾幼儿园扩建工程;

3.乐慧幼儿园扩建工程;

4.春蕾幼儿园室外配套工程;

5.育才学校维修工程;

6.市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7.胜景幼儿园;

8.齐龙幼儿园;

9.辽河幼儿园;

10.胜利第58中学风雨操场工程;

11.胜利二中等7所学校12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

12.市体校图书实验连体看台楼抗震加固及修复工程。{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

三、其它项目

市疾控中心实验室配备配套项目、群众书画创作展览中心、政务云计算中心等20个项目。

第二类续建·融资类项目

一、城建项目

1.西城北污水处理厂收水区域水环境治理项目;

2.五六干合排污水厂收水区域市政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

3.东城北污水处理厂收水区域水环境治理项目;

4.广利河截污管网收水区域市政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

5.中心城森林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6.利三沟水系完善工程;

7.锦华公园建设项目;

8.清风湖公园提升工程;

9.华山路(北一路至北二路)道路工程;

10.胜利公园提升完善项目;

11.全民健身广场及奥体中心配套项目;

12.中心城老旧住宅小区整治改造提升工程;

13.东二路综合改造工程;

24.供热管网更新改造项目等。

二、教育项目

1.胜康小学建设项目;

2.胜林小学建设项目;

3.胜景学校建设项目;

4.文化公园片区学校建设项目;

5.市实验中学南校区(市一中原校区)改造工程;

6.市一中迁建工程;

7.市二中迁建工程等。

三、水利项目

1.支脉河治理工程;

2.溢洪河排涝泵站工程。

四、其它项目

1.市林业生态建设项目;

2.东营胜利机场跑道延长项目;

3.黄河南展区龙居胜利杨庙社区建设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第三类新建·财政投资项目

一、城建项目

1.黄河路(东二路至高速)亮化工程;

2.东城商贸城综合整治工程;

3.东城天然气门站建设及管网配套工程;

4.中心城城市规划设计;

5.高铁前期工作;

6.市直安居工程改造项目等。

二、教育项目

1.蓝天小区幼儿园回购项目;

2.市实验中学南校区体育馆建设工程;

3.市二中新校绿化提升工程等。

三、卫生项目

1.市疾控中心旧楼改造项目;

2.市中心血站血液安全能力提升项目。

四、水利项目

胜利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6个项目。

五、公路交通建设项目

1.河广大道工程(S227河辛线东营绕城段改线工程含黄河大桥);

2.南二路西延工程(G220东深线东营区黄临路口至东营滨州界段改线工程含黄河大桥)等。

六、其它项目:

市法制教育中心改造工程等5个项目。

第四类政策性融资

1.登州路贯通工程(潍河路至南二路)道路建设工程;

2.登州路贯通工程(南一路至潍河路)道路改造工程;

3.华山路(北二路至德州路)建设工程;

4.庐山路(顺河路至南二路)建设工程;

5.庐山路建设工程(东营南至广饶);

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11年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东营市政府工作报告{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

【字体:大 中

小】

——2011年6月23日在东营市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东营市代市长 姜 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上半年政府工作情况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关键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黄蓝融合、海陆统筹、一体发展”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团结拼搏,锐意进取,黄蓝经济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一)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

克服不利因素,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指标能够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预计,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00亿元,同比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增长24%;地方财政收入69.1亿元,增长2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11.8亿元,比年初增加237.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63.5亿元,比年初增加116.3亿元。坚持把“项目攻坚年”活动作为今年推进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了春、夏两次集中行动,共开工过亿元项目221个,总投资1303亿元,形成了较强的拉动作用。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落实鼓励消费政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亿元,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面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市政府与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政银企合作洽谈会,签约资金694亿元;举办了广饶国际橡胶轮胎暨汽车配件展览会,426家国内外企业参展,达成意向合作投资57.6亿元、意向贸易协议77.8亿元;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销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健全完善了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帮扶企业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企业生产经营。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利税730亿元,增长40%。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

了正和集团原料预处理、万达集团半钢子午胎等182个重点技改项目,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实施了广汽吉奥20万辆SUV新产品开发、大海太阳能硅片等11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飞利浦3D电视正式落户,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6%。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实施了万通海欣保税罐区、软件园二期等大项目,开展了重点企业运输业务剥离工作,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天鹅湖、揽翠湖等重点景区开发全面启动。着力加强科技创新,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等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引进了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等高层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成立了中德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和黄河三角洲高级培训中心,科技人才对结构调整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主体产业区建设步伐加快。按照黄蓝融合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六区十园”为主要平台,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黄蓝经济区建设拉开新框架。东营港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总投资278亿元的华泰、海科等五大生态工业园全面开工,总投资40亿元的三大物流园建设进展顺

利。高端产业区,生态工业园、软件园、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新签约科隆动力锂电池等过亿元项目15个,新开工天信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等过亿元项目41个,高端产业聚集速度明显加快。生态旅游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运营良好,远望楼被评为“十大齐鲁文化新地标”,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游客大幅增加。生态高效农业区,现代渔业示范区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商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海水生态湖等重点项目完成主体工程,蓝色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黄河水城服务业聚集区,水城雪莲大剧院、儿童乐园、清风湖景区提升、恒大生态城等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广利港临港产业区,正在理顺体制,提升规划,开工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县区十大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共引进建设过亿元项目154个,总投资981亿元,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力抓好抗旱工作,累计抢引抢蓄黄河水6.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299万亩,夺取了抗旱胜利。夏粮再获丰收,预计小麦总产增长6.9%,棉花、玉米等夏秋作物长势良好。大力发展渔业、畜牧等优势产业,实施了澳亚集团万头奶牛场等大项目,特色水产品养殖达到185万

亩,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达到1321个,建成全省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61个。大力实施“农超对接”,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累计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59万亩。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农民5万人次。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草桥沟、小清河、马新河等排河治理工程,王庄、麻湾灌区节水改造和麻湾提水泵站竣工投用,生产桥改造、田间节水、蓄水水源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改造中低产田9.5万亩。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125个标准化农村社区配套、100个自然村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和50个生态文明家园示范村建设工程启动,新建农房8280户,改造危房2036户,培育沼气示范村15个,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5.6公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五)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扎实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完成投资8亿元,植树2213万株。大力加强水气污染治理,东一路水系等7个“碧水蓝天”项目快速推进,中心城工业企业搬迁全面展开,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西城南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编制完成了《东营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加快实施湿地修复工程,20万亩湿地恢复区配套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刁口河流路补水准备工作就绪,黄河清八河段整治

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东营市市情市况

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

【地质】 东营市地处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地层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统及中生界三叠系。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东端)、车镇凹陷(东部)、义和庄凸起(东部)、沾化凹陷(东部)、陈家庄凸起、东营凹陷(东半部)、广饶凸起(部分)等。

【地貌】地势沿黄河走向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最高高程为28米(大沽高程,下同),东北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8000~1/12000;西部最高高程为11米,东部最低高程1米,自然比降为1/7000。黄河穿境而过,背河方向近河高、远河低,背河自然比降为1/7000,河滩地高于背河地2~4米,形成“地上悬河”。全市微地貌有5种类型:古河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15%,主要分布于黄河决口扇面上游;河滩高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58%,主要分布于黄河河道至大堤之间;微斜平地,占全市总面积的54.54%,是岗、洼过渡地带;浅平洼地,占全市总面积的10.68%,小清河以南主要分布于古河滩高地之间,小清河以北主要分布于微斜平地之中、缓岗之间和黄河故道低洼处;海滩地,占全市总面积的27.05%,与海岸线平行呈带状分布。

【气候】 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受亚欧大陆和西太平洋共同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基本气候特征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风、西北风。主要气象灾害有霜冻、干热风、大风、冰雹、干旱、涝灾、风暴潮灾等。境内南北气候差异不明显。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

2008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3.6℃,较常年偏高0.8℃;年降水量410.1毫米,较常年略偏少26.2%;光照时数2456.2小时,接近常年偏少7.6%。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冷暖变化幅度大, 前期暖,后期冷,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少;春季气温起伏明显且冷暖交替频繁,降水量偏多,降水过程主要集中于4~5月份;夏季气温适宜,高温天气出现频次少,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南部降水量明显多于

北部,雷暴、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出现;秋季气温以偏高为主,降水量接近常年略少。

【河流】 黄河东营段上起滨州界,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东营市全境,在垦利县东北部注入渤海,全长138公里。黄河水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含沙量大。据利津水文站1950~2001年实测资料,黄河年均径流量332.6亿立方米,最大973.1亿立方米(1964年),最小18.8亿立方米(1997年);最大流量为10400立方米每秒(1958年7月),最小流量为断流干河;年均输沙量8.36亿吨,最大21亿吨(1958年),最小0.15亿吨(1997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年径流量减少,经常出现断流。1999年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大对沿黄地区引水的管理力度,断流现象趋缓,2000~2008年实现不断流。2008年,黄河利津站径流量147亿立方米(报汛值),比常年少59%,来沙0.8亿吨,比常年少91%。

全市除黄河外共有骨干排水河道30条。以黄河为分界线,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阳河、泥河子、预备河,支脉河及其支流小河子、武家大沟、广蒲河、五干排,广利河及其支流溢洪河、东营河、老广蒲河、五六干合排、六干排,永丰河及其支流三排沟,张镇河、小岛河20条河流;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有潮河及其支流褚官河、太平河,马新河,沾利河,草桥沟,草桥沟东干流,挑河,神仙沟及其支流新卫东河10条河流。

【海域】 东营市海岸线北起顺江沟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全长412.67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9。“0”米至岸线滩涂面积10.19万公顷。负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 沿岸海底较为平坦, 浅海底质泥质粉砂占77.8%,沙质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为32~55厘米。海水温度、盐度受大陆气候和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冬季沿岸有2个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围为0~5海里,盐度在35‰左右;春季海水温度为12℃~20℃,盐度多为22‰~31‰;夏季海水温度为24℃~28℃,盐度为21‰~30‰;黄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温低盐水舌。东营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一般为0.2~2米,大潮多发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过5米。易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米的风暴潮灾7次。近海在黄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盐度低,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虾类索饵、繁殖、洄游。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188.4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6.72亩,是山东省人均占有土地的2.6倍。其中,农用地面积564.46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49%;建设用地面积168.1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16%;未利用地面积为455.84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8.35%。1855~1985年,黄河平均每

年淤地造陆3~4万亩;1985年后,因黄河来水量减少,造陆速度趋缓。

【水资源】 年平均水资源量5.3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47亿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较低。地下淡水资源为0.8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区,其北为咸水区。黄河是境内主要客水水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8亿立方米,年际间丰枯变化较大,近几年年均引水量10亿立方米左右,2008年共引黄河水7.26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区域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需要。小清河多年平均入境径流量为5.82亿立方米,支脉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为2.82亿立方米。

2008年,东营市总供水量9334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3226万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10123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卤水、煤、地热、粘土、贝壳等。至2008年底, 胜利油田共发现不同类型油气田75个,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34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299.95亿立方米。沿海浅层卤水储量2亿多立方米,深层盐矿、卤水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推算储量达1000多亿吨。煤的发育面积约63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广饶县东北部、河口区西部,因埋藏较深,尚未开发利用。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五号桩地区及广饶、利津部分地区,地热异常区1150平方公里,热水资源总量逾1.27×1010立方米,热能储量超过3.83×1015千焦耳,折合标准煤1.30×108吨。

【生物资源】 农作物品种数百个,木本植物44科、79属、179种(含变种),其中用材树种主要有刺槐、毛白杨、旱柳、国槐、白榆等,经济树种主要有苹果、梨、枣等;草场类植物有35科、84属、93种;中草药类植物300余种,其中有采集价值的近70种;有浮游植物116种,蕨类植物4种。畜禽类约11科20余种40多个品种,主要有猪、牛、羊、鸡、家兔等;鸟类48科270种,其中国

家一类保护鸟类7种,二级保护鸟类33种;水生动物有641种,其中有淡水鱼类108种、海洋鱼类85种;主要经济鱼品种有草鱼、刀鲚、鲫鱼、鲤鱼、鲈鱼、刀鱼等。

【区划】 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

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

撤、并了一些乡镇。至2008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81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 2008年全市人口小幅增长。据1%人口抽样数据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0.48万人,增加1.39万人。城镇化率57.77%,比上年提高0.67个百分点。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数58.44万户,人口为183.97万人,增长0.5%,其中:男性人口93.05万人,女性人口90.92万人。全市人口出生8.59‰、死亡率4.86‰、自然增长率3.73‰;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

【民族】2008年底,全市共有36个少数民族成份,4530人(常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0.3%;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共213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47.5%,其他百人以上的有满族、壮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白族。其中,胜利油田有26个少数民族成份,3691人;石油大学有9个少数民族成份,52人;地方有28个少数民族成份787人。全市少数民族散居的自然村154个。

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5种宗教,信教公民16147人。其中基督教信教公民11998人,穆斯林群众2135人,天主教信教公民137人,佛教信教公民1877人。全市基督教教职人员49人,其中基督教牧师1人,长老12人,传道员32人,神学生2人;伊斯兰教阿訇2人。依法登记的活动场所61处,其中,基督教活动场所58处,伊斯兰教清真寺1处,天主教活动场所1处,佛教活动场所1处。有宗教团体6个,其中全市性宗教团体2个(市伊斯兰教协会、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县区4个(东营区、河口区、广饶县、垦利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勇克时艰,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扎实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协调发展。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0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274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783美元,增长12.9%。第一产业增加值70.08亿元,增长5.0%,对GDP的贡献率为1.2%;第二产业增加值1570.93亿元,增长13.2%,对GDP的贡献率为74.3%;第三产业增加值411.61亿元,增长17.2%,对GDP的贡献率为24.5%。经济结构继续保持“二三一”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为3.4:76.5:20.1。

【东营精神】基本内涵如下:

“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更是东营发展的本质要求。

“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睦相处,特别包含油地军校的团结融合,还包括经济社会、城乡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东营人的精神特质、东营的品牌和亮点。“诚信”既反映了东营人民的优秀品质,也是东营扩大对外开放、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创新”:“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东营的突出特点、黄河三角洲崛起之魂。东营取得的一切成就来自于创新,东营的未来和希望也在于创新。创新既包含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也包含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永无止境。

“卓越”:“卓越”是取法乎上的目标追求、争先创优的外在表现,更是东营的显著特征和发展理念。“卓越”既反映了东营人永不满足、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也体现了东营人惟旗是夺、勇创一流的宏大气魄。

和谐、诚信、创新、卓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和谐是基础,诚信是保障,创新是动力,卓越是目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东营精神”的核心内涵。

【海域】 东营市海岸线北起顺江沟河口,南至淄脉沟口,全长412.67公里,约占山东省海岸线的1/9。“0”米至岸线滩涂面积10.19万公顷。负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 沿岸海底较为平坦, 浅海底质泥质粉砂占77.8%,沙质粉砂占22.2%。海水透明度为32~55厘米。海水温度、盐度受大陆气候和黄河径流的影响较大。冬季沿岸有2个月冰期,海水流冰范围为0~5海里,盐度在35‰左右;春季海水温度为12℃~20℃,盐度多为22‰~31‰;夏季海水温度为24℃~28℃,盐度为21‰~30‰;黄河入海口附近常年存在低温低盐水舌。东营海域为半封闭型,大部岸段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每日2次,每日出现的高低潮差一般为0.2~2米,大潮多发生于3~4月和7~11月,潮位最高超过5米。易发生风暴潮灾,近百年来发生潮位高于3.5米的风暴潮灾7次。近海在黄河及其它河流作用下,含盐度低,

含氧量高,有机质多,饵料丰富,适宜多种鱼虾类索饵、繁殖、洄游。

【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188.4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6.72亩,是山东省人均占有土地的2.6倍。其中,农用地面积564.46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49%;建设用地面积168.1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16%;未利用地面积为455.84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8.35%。1855~1985年,黄河

平均每年淤地造陆3~4万亩;1985年后,因黄河来水量减少,造陆速度趋缓。

【水资源】 年平均水资源量5.3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47亿立方米,多集中在夏季,大部分排入海洋,利用率较低。地下淡水资源为0.85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区,其北为咸水区。黄河是境内主要客水水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8亿立方米,年际间丰枯变化较大,近几年年均引水量10亿立方米左右,2008年共引黄河水7.26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区域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需要。

小清河多年平均入境径流量为5.82亿立方米,支脉河多年平均入境流量为2.82亿立方米。{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东营市总供水量93349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83226万立方米,地下水源供

水量10123万立方米。

东营区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东营市十二五规划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科学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科学发展和开发建设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紧要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把握市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目标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东营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开拓了各项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经济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新突破,转方式调结构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民生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眼经济回升后新一轮发展周期,推出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增创了东营发展新优势。提出并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总战略,把握全局谋划长远发展,抓住关键实施重点突破,并推动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起点高水平上拉开了开发建设的新格局,推动东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五年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积极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东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多年来的奋斗和探索,东营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特别是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东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随着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营的发展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区的宏伟蓝图,正激励着全市人民奋勇前进,开创东营充满希望更加美好的明天。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内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东营发展的环境更趋复杂;东营的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务必增强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东营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聚集要素资源,激发干劲斗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发展;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加强战略思维,把握发展大势,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矛盾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考验,奋力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不断开拓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务必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科学发展和开发建设。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新起点新阶段新目标新局面”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全力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总战略,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打下坚实基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 坚持转型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扩大内需促进外需,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 坚持生态优先。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 坚持统筹协调。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出科学发展新模式;统筹油地军校融合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海洋与陆地、城市与农村,着力打好重点带动攻坚战,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促进就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方位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我市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奋斗目标相衔接,按照三步走战略步骤,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快增长,人均经济指标在全省保持领先,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新能源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胜地,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大的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构筑形成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 区域协调发展明显进步。地方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展;油地军校融合发展的格局形成,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迈出重大步伐;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新农村建设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海陆统筹、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林木覆盖率有较大提高,湿地生态功能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全面展现黄河水城、湿地之城、生态之城新形象。

———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二、全力实施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

认真贯彻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坚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抓手,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生态园区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开发建设各项工作,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区。

(5)加快推进主体产业区建设。重点加快“四区一城”和县区经济园区建设,推动优质要素资源集聚,促进优势产业崛起。临港产业区,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实行港区城联动,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生态化工基地、能源供给基地和航运物流基地,初步建成滨港新城。生态旅游区,突出原生态特色,抓好湿地休闲度假旅游区、汽车营地、国际观鸟基地等大项目建设,创建成为5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湿地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高效农业区,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渔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生态养殖和良种繁育基地。高端产业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有色金属压延及深加工等产业集群,建成黄河三角洲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水城,完善提升水系,推进深度开发,增强水城建设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打造水城品牌,提升城市品位。

(6)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扎实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坚持海陆统筹、一体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重点搞好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能源和海洋空间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加强对港口岸线、旅游岸线和养殖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开展流域和海洋污染综合治理,搞好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态环保、海上运输、滨海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渔业增殖、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海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7)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构筑完善五大生态系统为重点,以创建省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构筑“三网”绿化系统。按照外有沿海防护林带、中有“三网”绿化、内有环城森林的黄河绿洲建设规划,深入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坚持扩大增量、提高质量,加快实施路域绿化、水系绿化、农田林网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三网”绿化的档次和水平,实现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水系风景化。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重点实施海岸基干林带和柽柳林示范区建设,构筑沿海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环城森林防护带,推进城乡绿化,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构筑湿地生态系统。围绕打造著名的湿地之城,实施百万亩湿地修复、黄河口地区生态治理、城市湿地保护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科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重点抓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修复与保护,加强对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和水库库区的强制性保护,加强对境内河流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加强对污染河流重点区域和农村面源污染的综合整治,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构筑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和示范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探索资源集约节约和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推进土地、水、矿产和海域资源高效利用。加大水气污染防治力度,抓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完善城乡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构筑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科学规划布局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科学规划布局,积极发展高水平风力发电。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培育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实施地热能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加大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构建现代能源生产消费活动体系。构筑节能低碳技术应用系统。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突出抓好LED照明、光伏太阳能等节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进政府机构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倡导绿色出行,坚持公交优先,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8)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围绕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加快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形成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重点实施东营港扩建工程,加快2×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建设,推动10-30万吨级大型油码头建设,逐步建成区域性综合深水大港。加快实施广利港扩建工程,建成功能完备的综合性港口。全面完成东营机场4D级扩建和管理运营体制理顺,积极增开航班航线,规划建设国产大飞机试飞配套工程和中华航空技术学院,建成区域性中心机场。加快推进德大、黄大、淄东和疏港铁路、寿平铁路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铁路建设工作,推进沿海高等级公路、东济高速公路、东营机场至自然保护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争取改造建设东郑路东营段为高等级公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提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买了钻戒的心情说说
下一篇:东西要吃暖的谚语详解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