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小学作文  点击:   2017-11-22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篇一

全面解读如何写中考作文不跑题

全面解读如何写中考作文不跑题

作文,是中考语文科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考生最能灵活掌握、发挥的一部分内容。今年,北京市课标卷的作文分值从50分增加到60分,使得作文更成为中考语文的“重头戏”。一旦作文跑题,对考生的中考成绩会有很大影响。在此专家建议考生,写中考作文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结构前后呼应,首尾注意点题。

选择合适的题

参加中考时,考生首先要从给出的2个话题中任选其一,选择的时候需要一定技巧。考生要选择材料最丰富,与自己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题目,这样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做到“有话可说”。平时写过的好作文如果贴近考试题目,也可以拿来用。建议考生,在选择体裁时,最好选记叙文,因为这是考生在初中阶段练习最多的文体,写起来也比较容易把握。

其次,作文要想不跑题,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寻找好素材。考生要认真审题,明白题目的设置要求。现在大多数作文题都是话题型,考生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再寻找自己记忆库中最好的、最适应题目的素材使用。动笔之前,考生打一份腹稿,理清思路,想明白要将重点放在哪部分适合。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列出一个提纲,开头怎样写、中间分几段、结尾怎样收题等都可以在事先考虑清楚。

抓住题目关键词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题目关键词呢?教给考生一个小窍门:在写作前,先把题目中要围绕的那个词画个圆圈,随时提醒自己要围绕这点来写。考生在写作时,要中心明确,文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围绕中心阐述、发挥。写作中,考生可以使用各种写作技巧,但这些技巧都必须为充分阐释、支持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无论文章总体上分几个层次,都要或多或少、或松或紧地围绕中心来写。这种方法无论在任何文体中都是适用的。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篇二

容易跑题的中考作文题集锦

容易跑题的中考作文题集锦

2008年08月01日 星期五 08:52

1、又一次 (2005年广东省非课改实验区)

题目中的“又”字,是“又一次”的意思。但考生却忽略了,“不屑一顾”,把原本得写“两次”的事情省略去一次,如不少考生写了“一次哭泣”、“一次感动”、“一次挫折”等,有的写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遗憾的是这并没有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再出采的文笔,也只能令考生“悔之晚矣”。

2、门其实开着 (2006年江苏无锡)

考生容易被题目表面的“烟雾”迷惑,不少考生望文生义,想当然,以为题目的要求是写现实生活中的“门”,殊不知,命题者的意图并非如此,因而未能挖掘出“门”的真正内涵来,如“心门”、“情感之门”、“爱心之门”、“理想之门”等等。考生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一杯白开水般清澈无味,如一考生写自己放学回家,忘了带钥匙,本以为门被父母锁上,没想到到家一看,门其实是开着,这样的文章太过空洞乏味吧!

3、 改变了我的生活 (2006年重庆中考)

此题要求学生写真话、抒真情,那考生就“依葫芦画瓢”,照做了,可是他们的话也太真了,没有一点修饰。有的考生以“电视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写自己是一个电视迷,电视使他的“眼界”开阔了,如那些眼花缭乱的武侠、言情连续剧,让他乐不思蜀,再也没心思做其他事情;有考生以“网络改变了我的生活”为题,写到网络游戏、QQ聊天、网恋是如何的精彩、如何的过瘾等,他“恍然大悟”,以前的生活太枯燥乏味了。这都是“要求”惹的祸。

4、请以“走进和谐”为话题作文。(2005年江苏淮安市)

“和谐”这个词太抽象了,有的学生只知道政治老师讲的那个和谐社会、和谐祖国等等,而不懂得采用“以小见大”写法,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表现这个主题,因而,考生写出来的大话、空话、假话、套话一大堆。如有考生以“和谐社会”为题,套用了不少政治名词,如“构建”、“小康社会”、“共产主义”等,这些空话让人笑掉大牙。

5、以“我的未来不是梦”为话题作文 (2005年河南洛阳)

此题考生容易把“我的未来”与“不是梦”拆开写,造成文章给人一种游离、不协调的印象。如有的考生先用大篇幅的内容去写我的未来——当一名科学家,而对于“不是梦”只是一笔带过——我会拼搏奋斗,为了我的梦想而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6、开端 (2005年北京)

考生往往认为“开端”没什么内容可写,三言两语就能写完,特别是写记叙文。考生们为了要说明“开端”的重要性,就把“结果”也写出来,写着写着,过程

也写出来,以为这样才有说服力。可遗憾的是这样造成了“宾主颠倒”“主次混淆”。

7、请以“忽略的,有时才是最重要的”(2006年江苏扬州课改区)

考生审题时,只看到“忽略的”,而未能重视“有时”,造成理解有失偏颇。不少考生努力地搜集那些“忽略的”人和事,并付诸笔端,形成文字。如有的考生写到自己是班里的“差生”,常被老师忽略,但他认为显示他“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违纪,这时,他就不再是“忽略的”;有的考生也“逆向思考”,认为“最重要的”,往往被“忽略”,写自己的奶奶在家常被“忽略”,因为她是“最重要的”。

8、请以“中考”为话题作文(2006年福建南平市非课改区)

不少学生把它写成了“诉苦文”,说中考前自己瘦了多少斤、憔悴了多少、颓唐了多少,而自己是怎煎熬过来,或者写到老师那套残酷的“题海战术”让学生身心疲惫,家长的过度关心与期望让学生不堪重负等等,这与命题者的原意相悖。

9、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2006年河南省)

此题重点在写养成好习惯的过程,可学生却逆道而走,把重点放在了写“自己如何改掉坏习惯”这方面,如有考生要写自己养成了一个“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但纵观全文,却丝毫看不出他在养成好习惯的痕迹,看到的是他的牢骚,“睡懒觉”的害处、屡教不改等无关痛痒的文字。

10、生日(2006年天津市)

这个题目与考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但学生的“生日”,无非就是互送礼物、开party等,因而不少考生也就容易往这方面写,可写出来的文章与命题者的本意却相悖。如有的考生写到自己的生日宴会是如何的盛大、菜肴是如何的丰盛等,而有的考生也写到生日时,谁的礼物最好,有考生写道,有好友送她一撮泥土,她认为这是最珍贵的礼物,这就有虚构造作的成份了。

11、一起走过(2006年湖南省郴州市)

考生在写作中,把“一起”漏掉了,变成了自己或其他人的“独角戏”。如有考生写自己和师生在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初中生活,但写着写着,自己却被别人“淹没”了;有的考生在回忆自己与父母一起走过的日子时,为了突出父母的爱,文章也用大篇幢的内容去刻划父母。

12、我心中的歌(2006年广东省河源市)

“歌”是什么?考生往往会误解为“歌曲”,因而不少考生写到自己心中的歌是某首流行歌曲,如《老鼠爱大米》、《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哭笑不得,接着就写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歌,缘起何因、启发,写得天花乱坠,可真正能切题的内容却一点也不提。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篇三

2012长春中考作文点评:基本没跑题的可能

2012长春中考作文点评:基本没跑题的可能

2012年长春市和其他市州的中考作文题目都是两道,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二选一。其中,长春市的命题作文为《留得往事成回味》,其他市州的则为《歉疚》。

这些作文题应该怎么写?哪些关键的因素能让作文得高分?27日,《作文与考试》初中版主编钟平及省第二实验学校南湖校区中学教导处副主任、初三语文高级教师高新征对中考作文题进行了剖析。

文笔好的考生占优势

说到命题作文《留得往事成回味》,钟平的评价是难度较低。这个作文题可以跟学生的校园家庭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们应该有话可说。”据她了解,类似题目平时学生一般都练习过。

去年长春市中考的命题作文是《学中好景常追忆》,今年的《留得往事成回味》,虽有一些相似,但还是不同。钟平说,《学中好景常追忆》把范围限制在“学中”,不能写其他的方面。而今年取材的范围更广,凡是与成长有关,给成长带来回味的事都可以写,“基本没有跑题的可能”。

具体来解析,两个题点是:往事、回味。钟评说,要写的事情带给考生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感悟,是决定作文分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有情感,并加上感悟和反复思考的立意在里面,感悟和思考深一点更好。”

另外,文中一定要有情。“这篇文章给文笔不错的考生,提供了表现文采的好机会。”钟平说,平时有一些优美词句储备的,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篇四

如何避免中考语文作文跑题

如何避免中考语文作文跑题

在中考考场上要想完成一篇完美的作文,那么大家要学会在头脑中分层,这样按照自己的层次来按步骤写,一般不会跑题的,所以怎么分层呢?

首先,是要切题,符合题目的要求。一跑题,分数就在30分以下了。即使文笔很好,也不可能得高分。因为50 分的作文,有30 分不是用来评价作家这个层次的写作水平的,而是用来评价普通人的基本写作素质。比如你将来毕业了去做一个跟写作毫无关系的职业——销售,也就卖东西。跑遍 了大江南北,到了年底,上级让你交个总结,谈一下对各地市场的看法。

你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烂,告诉上级:‘没办法,我这个人没有写作天赋,当年中考作文只得了30 多分。不过,反正各地的市场情况我该说的都说了。’这样的解释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上级不会拿作家的标准来要求一个销售人员。但是,如果你写得文采飞扬, 说自己过去一年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路走来,感慨万千,但就是不提销售和市场。那你就等着被 开除吧!

所以,跑题就不能得高分甚至只能得零分,并不是什么限制创新,而是对你这个人基本的思维水平和写作素质的要求。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实际工作中,这种要求都是很正常的。只要不跑题,作文得分肯定能超过50% 了。

“我们的这个体系图,中心出发点就是题目,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一步一步往下走,可以让我们的思维不至于跑得太远。这也就保证了自己的考试作文不会因为临时的紧张而意外失手。在考场上一下子丢个二三十分,可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

第二个层次,在扣题的基础上,主题鲜明,或者叫意旨突出——也就是让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你想说个什么意思。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能把一个观点或想法说清楚就很不容易了,写得太散也不好。咱们继续拿那个写总结的销售人员举例。

他的总结首先必须是谈市场和销售。但是,如果关于市场和销售的问题太多,他不停地列举个没完,什么问题都说得迷迷糊糊的,让人似懂非懂,这也不好。如果他挑出自己发现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详细地说一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这就是一篇还不错的总结报告了。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篇五

中考作文得分亮点

中考作文得分亮点{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一、标题亮点

有的考生将“话题”作为“标题”实乃下策。作文的拟题法有以下几种。

1、扩充法。就是扩充话题,加上一些修饰、限制或补充性的词语,将话题扩充为一个短语。如以“礼物”为话题作文,文章题目可拟成《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妈妈的礼物》《礼物,增进了我们的友谊》等。

2、引用法。引用与材料相吻合的名言、诗句、歌词、电视栏目名等。如《想说坚强不容易》(以“坚强”为话题)《沟通无限》(以“理解”为话题)《因为有了你》(以“假日”为话题)《给我阳光就灿烂》(以“阳光”为话题)。

3、替换法。就是把话题替换成与它意思相当或同类的词语——这一词语可以是话题词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如,以“为别人喝彩”为话题作文,话题中的“喝彩”就是“称赞夸奖”的意思,可直接拟题为《× ×,好样的!》。

4、巧用修饰。巧妙灵活地运用修辞格润色标题,使之生动隽永。如《做一匹靠自己的“黑马”》(比喻)《绿色,我的梦》(借代)《战胜脆弱,从心做起》(仿词)。

二、立意亮点

同样的题材,可以写出立意相差甚远的不同文章。立意应遵循“求新,求真,求深”的原则。“求新”是立意的灵魂,我们应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要作到立意新颖可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如以“欣赏”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了《欣赏自己》,在别的同学大谈特谈欣赏别人的优点时,他采用反弹琵琶的立意方法,鲜明地提出“欣赏自己”这一独特的观点,从而获得了满分。“求真”就是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求深”就是立意要有深度。如2005年河南半命题作文《幸福原来_____》,不少同学只写父母、老师的一次关爱,同学的一次鼓舞,缺少应有的感悟,给人公式化的印象;而有位考生写的《幸福原来蕴藏在乐观中》写出了幸福存在的基础,立意较深。

三、语言亮点

语言是作文的衣裳,应考作文绝对不应忽视语言的锤炼。可以让语言诗化。例如,“我喜欢在雨夜,泡上一壶大龙井细细品味,听窗外雨的轻敲与风的长吟……任自己的心在龙井的清幽中沉迷……”。可以让语

言哲理化。例如,“成功的时候,淡淡的喜悦伴浅浅的微笑;失败的时候,深深的痛苦埋在心底”。可以让语言幽默化。例如,写躲在被窝中看《水浒传》时的提心吊胆——“略有声响,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熄灯、伸头、察看,直到„警报解除‟,又缩头蜷腿”。可以让语言抒情化。例如,“我愿将我的青春,扬成一面呼啸的旗帜,在爱的阳光照耀下,使生命绽放出炫目的光彩!”可以引用古诗词,还可运用修辞手法等,追求诗意灵动的语言美,充分显示自己的才情。

四、开头、结尾亮点

文章开头的使命是:一针见血,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根据这一点,介绍几种便于操作也比较实用的开头。

1、落笔扣题,总领全篇。这类开头,开宗明义,既扣了题,又领起下文,给人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的感觉。

2、自然入题,水到渠成。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空间顺序或者情感的变化顺序来写,自自然然地入题。

3、开头质疑,吸引读者。这样的文章,一开始便在读者的心里留下几个问号,很能激起读者的求解欲望。

4、名言警句,给人启迪。这样的开头在议论文中比较多见,开头引用名言,便于抓住读者的心。 写好结尾的原则是:总结全文,提示主题——或能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或能戛然而止,干净利索。根据这个原则,可采用以下几种类型的结尾:

1、瓜熟蒂落,自然完结。事情结束了,文章也结尾了。

2、照应开头,收拢全文。结尾或点题,或与文题遥相呼应,起到收拢全文的作用,给人以圆满的感觉。

3、联想引申,深化主题。结尾或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或总结提高,使主题得到升华。

4、临别秋波,引人动情。根据前文的需要,在结尾处写一段让人动情的句子,使人读来产生留恋之意。

五、形式亮点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中考满分作文大多突破了文章固有的结构模式,在文体上有所创新,如题记式、日记体、书信体、镜头组合、小标题、剧本式、聊天式、访谈式、调查报告、童话式等。作文形式新颖独特有助于提升作文的品位,增加作文的得分点。不过,文体的新要与思想内容的新结合在一起,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不注意文章的思想内涵,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让人乏味。

材料作文要“三清”“三扣”

近两年,材料作文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因其形式多样、考点丰富、能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等特点,倍受中考的青睐,大有取代“话题”作文的势头。

材料作文的内容一般来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话题式”的材料。在所给的一段文字中表达一个相对集中的中心,或者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语意指向,我们把这一中心总结出来后,按照“中心”来构思、写作,就完全是在围绕“材料”来写了,这类的材料作文,我们把它看成是“话题”作文,只是多了提炼中心的环节。另一类是“选择式”的材料。在所给的文字中展示出所给话题的几个方面,考生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就可以了,这种形式多见于“格言”、“哲人说的话”中。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不能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难点。写好材料作文其实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条件。 审题要“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话题式”的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必要条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主题最好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并且在作文各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体现,所以在构思时“点题”的设计就尤其重要了。

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记叙文,重点部分就是最集中体现文章主题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描写要尽量丰富、形象,从而明确其在文章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

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可以是全文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还可以是语言表达、修辞的运用等等,不管是哪个方面,总之需要考生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时明确出来,这样作文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写作要“五个一”

一个靓丽的题目:题目文章的眼睛,一个精炼又吸引人的题目,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处理自己的作文题目,在拟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句点明主旨的话: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因此要想明确主题,至少一句点明主旨的话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像是乐曲结束时的音符,越是回味无穷,越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一个整洁的卷面:试想谁愿意读一篇“龙飞凤舞”的潦草字迹的作文?我想你也不愿意读,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写作的提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材料作文的写作亦是如此,因此以上说的都是实际写作时提高作文质量的方法,希望考生能在平时不断练习,把上述“三招”综合运用,养成写作习惯,这样面对材料作文你就可以轻松下笔啦!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篇六

材料作文的讲评及范例

第一次材料作文的讲评及范例

一审题要领

审题重在“准”。

1.整体把握材意,找最主要的命意。(先概括每段大意,明确核心话题)

2.紧扣关键词关键句,看命题者的感情倾向。

3.从材料的因果关系中挖掘主旨。

材料一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畅销书。书中有这样几句话:

谁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经常闻一闻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审题要领:抓关键词或反复出现的词法------- 改变,变化

立意可以为:①不要安于现状,要勇于变化 ②弃旧图新勇于革新③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享受新的生活。④在变化中求发展(改变自我,发展自我)

材料二

美国总统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我父亲低价买下了一处农场,正因为有很多石头,母亲建议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座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干活,说:“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么?”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他们弄走了,因为他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审题要领:由果析因法(对于记叙类型的材料多采用这种由事件的结果探究原因的方法来立意)

中心事件:父亲认为石头连着山头搬不走,而母亲和我尝试着去搬。

结果:母亲和我搬走了石头。

原因:从父亲的角度:①不要被表面的现象迷惑(欺骗) ②不要放大挫折或困难③不要把简单的事变复杂④不要被惯有思维束缚,勇于行动

从母亲和我的角度:①敢于尝试②要有必然成功的信念和敢于行动的勇气③想与做,贵在实践

材料三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里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外国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帐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帐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审题要领:------分清褒贬法(从材料命题者的情感倾向入手)、去异求同法、依对象(人、{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物、事)多角度立意法

材料多则的时候,先概括每则大意,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1.概括段意。第一段,助人接受了回报,众人认为贪心,孔子认为对;

第二段,助人不接受回报,众人认为高尚,孔子认为不对。

2、共同点:助人与回报。围绕这一话题“众人”与“孔子”见解不同,你怎么看。

3.命题者的情感倾向:①助人应接受回报(应该得到奖励);②助人不图回报就高尚吗?

4、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挖掘立意:(注意材料中人物的言行)

孔子:①榜样的力量②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肯定人的价值)

众人:①看问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②义与利不可兼得吗

行善者:①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②为了他人的利益,适当受利也未尝不可③行善不必遮隐④好人应有好报

被救者: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表扬善行更应有形物化

二、材料作文的特点及行文思路

⑴概述材料大意。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还应注意选择与下文即将提出的中心论点密切相关,与中心论点无关的部分可略去不提。

⑵提出中心论点。这一中心论点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因而,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观点提炼得不准确,文章就会跑题,后面的文字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了。

⑶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这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充分阐明论点的正确性,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分析说理过程中既要广泛展开,阐述一般规律,又要联系实际,说清现实意义。

⑷结尾呼应开头或深化文意。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特别提醒:材料作文中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并且材料必须运用到写作过程中。

思路概括为:引----议----联----结。

材料作文四忌:

①审题立意偏离材料主旨。

{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②对原材料不作处理或处理不当,长材料照抄,或全文不提材料,或歪写材料,或扩写材料。 ③角度选择不当。

④就事论事,不联系现实。

三、作文示例

尝试 G1201 唐嘉华

平庸和精彩往往就是一步之隔。在那扇机遇的门前,有人想着自己各种不足,想着可能的失败,望而却步,转身走掉;而有人却勇敢地推门而入,即使是洪水猛兽,遍布荆棘,也要趟出自己的新追求--------生活,因此不同。

“敢于尝试,敢为人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谁不知道这句话?但能够真正做到的却很少,所以这一步之隔就足以拉开差距。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做数学题。我们遇到那些较难的题目时,不可能马上想到答案或解题具体思路。往往有很多人就无从下笔,只是在那干想,最后望而却步,被它打败了。而另一部分人则是一步一步地尝试,看看会有不有新的发现。解题灵感大多就来源于此。即使是没有解出,但至少尝试过,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

生活中我们不能固守陈规,我们应打破那些陈旧的所谓“常识”,要勇敢地进行尝试,否则一块并不沉重石头就会变成你心中的一座山头。

勇于尝试并不只是体现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亦是如此。

在一百多年前,西方侵略者的魔爪伸向东亚大陆,岛国日本未能幸免,中国一样遭受侵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日本并未像中国那样死抱着封建时代的专制或纲常不放,而是打破这一常态,尝试变法革新,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沉疴,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中日二国,一个固守祖宗常规,一个勇于尝试新法,结果显而易见:日本崛起为列强之一,中国则不得不在黑暗中继续探索百年。

近代如此,现代何曾不是这样?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未,在“文革”的创伤尚未平复,人们还沉浸在痛苦回忆中时,邓小平就审时夺势,以巨大的勇气,无比的魄力,果断地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尝试着让中国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此,中国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反观苏联老大哥,不是固守陈规,拒绝创新,就是进退失据、举止失措,无法打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终举步维艰。

一个国家只有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立足,脱离实际,固守所谓的“常态常规”,必将寸步难行。

尝试是需要勇气的,无勇之下,石头便成了山头;有勇之下,石头还是石头。{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跳出思维的怪圈 G1201 周思思

现代人尊崇墨守成规,日趋完善的法制,沿袭千年的道德规范。屡试不爽的生活经验将人们的思维圈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人们宁愿自我欺骗,也不愿相信自己是被欺骗的,因为他活在自己的“思维怪圈”当中。而跳出思维的怪圈,刻不容缓。

思维怪圈包括两种思维模式,即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

惯性思维控制下的人往往摆脱不了已有框架的束缚,惯性思维是创造新思维的天敌。正是因为有了惯性思维,才会有那个狭隘而愚蠢的古人疑邻盗斧,所以当今社会也不可避免地有因类似思维而冤坐数年牢狱的嫌疑犯;正是因为有了惯性思维,人们对所谓的权威、专家深信不疑;正是因为有了惯性思维,才会有莘莘学生血战高考,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只有高考才是学生唯一的出路;正是因为有了惯性思维,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才有了苟延残喘的余地。当人们在呼吁当今中国社会缺少创新能力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我反省,是什么禁锢了我们的思维?

惰性思维下的人们则更加可怕,他们已经渐渐失去了挣脱现状的渴望与勇气。秦有始皇帝的焚书坑儒,汉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治者不约而同地将人民的思维圈禁,从而使人们安于现状,甘于被统治。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寥寥可数。不只是人,惰性思维对世间万物都是致命凶器。那只可怜的鲨鱼的故事早已闻名世界------科学家用玻璃将鲨鱼和小鱼隔开,鲨鱼撞得头破血流也无法吃到小鱼,心生惰念的鲨鱼在取走玻璃后仍无动于衷,在绝望中活活饿死。人们在同情那条鲨鱼时,是否也是在可怜自己?惰性思维,无疑是反抗力与创造力的劲敌。

尝试总是冒险的,而不尝试是最大的冒险。若无神农尝百草,何以有今日博大精深的中医理学?若无绍兴师爷第一个吃螃蟹,怎有如此鲜美的人间美味被发现?牛顿的惯性定律中提到,只有力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同理,只有勇于尝试和改变,才是跳出思维怪圈的唯一方法。也许,看似无法移走的山头只是一块石头;也许,形乎飘渺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与其等待下雨,不如自己浇花。

跳出思维的怪圈,成功就在前方。{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如何面对榜样 G1003梁颖雪

材料第一则讲的是“子路救溺”的故事,收取报酬遭人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第二则讲的是“子贡赎人”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行善之人得到酬报,不让其蒙受损失,并以此激励后人行善。(引材)

而作为今天的我们,又如何从这两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呢?我认为这两则故事体现了榜样效应。(亮旨)

在我看来子路见义勇为就应该受到奖赏,因为这们可以引导更多的人见义勇为,行成全社会一种积极向善的风气。而子贡虽然也做了好事,但却没有按政策办事,即到国库却报销赎奴的钱,人们虽然夸他做好事不留名,但客观上将这种美德没有发扬光大,不能让人看到这种助人的好行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实际上这也就破坏了一种良好行善氛围,打破了一种良好的救助机制。(进一步析材,阐述观点)

在当下信息时代,一件小小见义勇为的事件能引起整个社会的讨论。比如几年前的南京的“彭宇撞人案”,好心的彭宇将街头摔倒的老太太扶起,却遭老太太及其家人咬定为撞人者,要求13万元的赔偿费,彭宇向法庭起诉,最后判决赔偿4万多元。此案一出,类似报道也屡见不鲜,社会舆论四起。近期,不也有很多“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甚至有的老人高喊“我是自己摔倒的”,才被人扶起。各大报刊网坛上更是展开了“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的大讨论。(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反面论及“回报”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当见义勇为的行为得不到一个正当的处理结果时,会造成多大的消极影响,使社会整个道德风气处于一种不被信任的状态。因此,一个本应成为榜样的人却没有成为学习的对象,反而被众人弃之,那榜样还如何带动整个社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呢?道德在当下并不只是个人内心的无愧,更要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行。当然,给予行善者精神的赞美,是一种肯定与鼓励,但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不更是对行善者的价值与尊严的认同,更能有力的推动更多的向善的力量。(说理到位)

另一个积极的榜样事例发生在不久前,2011年7月的一天,在杭州滨江区的一住宅小区内,一个两岁的小孩突然从十楼坠落,当时正在楼下路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结果其双手骨折,但仍称不后悔,被称为“最美的妈妈”。

这位母亲的事迹感动了全社会,杭州市还因此为她造了雕塑,以此来宣扬她见义勇为的精神。同时医院为其治疗免除五万多的的医疗费用,杭州市、阿里巴巴公司都给予了救人者物质上的奖励。吴菊萍的行为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因此让我们这个社会中的许多人在温情的感染中重新感受到了道德力量,对人的善心有了信心,对道德的前景有了乐观的认识。{中考作文跑题实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遭遇却不同。只有榜样能得到好结果时,就会有人学习。这个社会会有些不尽人意之处,会有人性之悲哀之时,我们更应好好树立榜样,不能因利益而否定了道德的高尚,相信好人必有好报,相信好人也可道利两全。(总结观点)

别说“不留名” G1005 高锐琪

在许多武侠小说中都会有这们一位劫富济贫、广散善财的大侠,也大都会有这样的对话,“敢问大侠尊姓大名?”这时,大侠总会摆摆手说:“姓名甚的,不足挂齿,要叫的话,不如就叫不留名吧!”

换到现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如此,报纸上总会见到这样的一行文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士向贫寒学子送去了温暖。”

从古到今,中国人似乎有着不成名的规定,做好事不留名,不图回报。如果违反规定者,那可就是思想觉悟低下,做了好事反而被人唾骂。

可是,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做了善事希望得到肯定。如果得到回报,心理上还是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

给予善举回报,于个人而言,那是他人对自身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如果自己做的善事,给予别人的帮助能够有所回报,其实也证明了自己所做的善事对别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的回报并非只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回馈其实更重要。一声感谢,能了却受助者多年的心愿,而做下善事的你也会感到生命价值与尊严上的满足。所以不要羞于接受回报,因为那是一种

情感的交流,一句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肯定。

给予善举的回报,于社会而言,那是振兴社会责任感的一剂强心针。

我还记得“长江大学大学生救人不幸身亡”事件后,社会上的一片漫骂声,见义勇为的越来越少了,袖手旁观者越来越多。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社会给了见义勇为的英雄什么?面对危险,谁都会怯懦,下河救人,如果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英雄身后没有保障,鼓起勇气却无法做出毅然决然的行动。

因而,这个社会太多的善意被冷落,太多的善举被看成理所当然了。

我们是时候给予英雄回报了,而英雄们也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授受回报了。社会需要榜样,榜样需要被树立,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榜样屹立在社会的前沿。

别将“不留名”说得那么轻易,因为那会让很多人失去做善事的信心。走出那道枷锁,只为让这个社会温暖常在,只会让那份善良细心珍藏。

站出来吧,听一句发出肺腑的谢谢,接受那份只为善良颁发的奖品,或许不丰厚,但那是他人、社会对你的尊敬。别害怕伸出你的手,善良没有那么理所当然。

请别说善良不需要回报。

善行有价 G1005彭程

做好事不难,难得是经常做好事还不求回报。正因为这一点,雷锋成了大众偶像。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做了好事不求回报真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受到推崇的吗?

其实,从“雷锋”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尴尬处境,就可以读出不同的看法。记得小时候,有人在被要求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甚至吃亏的事时,会不屑地说一句:“噫!我又不是雷锋!”此时的雷锋,仿佛成了一个触不得的霉头,一个冤大头。当今社会,做好事的人每天都有,但似乎只有在“学雷锋日”那一天我们才会特别强调做好事,由此,“雷锋”只能走到“偶像”这一步,做好事的人也只能局限在“每天都有”。

为什么?我做好事是因为我想做好事,我乐意,很自然。可是每当我做好事时,如果总有人标榜我是在“学某某”,难道我不会感到恶心吗?再看看我“学”的这个人,一身正气,无私奉献,无偿做了一辈子好事,太高尚了,像他那样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程度与境界,恐怕没有几人可匹敌,于是千千万万的“我”瞬间消失了,我做好事的欲望一下子软了下去。 善行,有时是必须要有回报的。孔子的学生在国外赎回了本国的奴隶却不去政府报账,这像是一件很“雷锋”的事情,然而,他却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说他这们做会让赎完人去报账的人难堪,又会会让学他不去报账的人吃亏,从而人们会不敢在外国赎鲁国奴隶,其实,鲁国政府颁布这一条规定,就是要通过“赎人向政府报账的”的形式,来昭示人,做好事不用吃亏的;而孔子的学生救了溺水儿童,领下了一头牛这种奖赏,却受到孔子的表扬这件事,则更说明要适时为自己的善意“标价”。反观当今的社会,扶起一个被车撞倒的老太太,不但不会受到表彰,反而要承担受到天价诈的风险。善举,仿佛已成了社会道德观对人的一种绑架:你不做,你是小人,你做了不肯吃亏,你也是小人,只有吃着哑巴亏做好事,才是君子,才是“雷锋”。而孔子对弟子的教导早已明示,做了善事,接受补偿损失,甚至接受奖赏,是一个正常的事。

做好事不吃亏,做好事有奖赏,只有当这样一种信念被广泛地树立起来,做好事才不用“哄”。从小的方面来说,做好事不吃亏,就不会有人为了个人利益而斤斤计较不肯伸出援手;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善”的一种肯定,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力所能及的好事。况且,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帮助别人以取得回报也是合理的行为。这不是一种道德的败坏,而是一种对“善”的更深层次认识。

我们每个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某种标准或某个“偶像”而行善的人,都应该像请《你表扬我》中的范伟一样,敢于、乐于挽回损失,接受褒奖。善行有价,标的不是善行本身,而是对行善者人格的肯定、尊重,对“善意”的发扬、推崇。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一句话的力量
下一篇:五年级生活的启示作文350字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