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入门与高分突破

小学作文  点击:   2017-10-25

中考作文入门与高分突破篇一

2014中考英语作文高分突破:如何使用过渡句

2014中考英语作文高分突破:如何使用过渡句

中考英语作文往往是孩子们硬伤中的硬伤,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得过且过,未想过得高分,能拿到及格分就行,但是仍然有一些英语牛孩作文甚至能拿满分,究竟如何才能取得中考英语作文满分呢?除了自身的英语基础之外,一些必要的作文技巧也可以给你作文增分不少,如何事半功倍?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些作文方法,如何使用过渡句将高级句型和词汇有效结合,攻破难关!

一、巧用过渡句

所谓过渡词,就是表示先后顺序的first, second,„。at last,表示因果关系的as a result, dueto, because of„,表示分述关系的what‘s more, furthermore, besides, inaddition等等。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词汇?原因有二:其一,我们每个人写的文章虽然内容几乎千篇一律,但是每个人的写作风格和逻辑思路不尽相同。怎样在短时间内让阅卷老师进入自己的逻辑体系,快速而精准的判断你的文章呢?过渡词就是一个很好的“向导”,它能够引导阅卷人的思路,让其短时间内对你的文章做出公允的评价;其二,我们列好提纲准备下笔的时候,总有一个先后顺序,总有一个逻辑结构,如何使自己的文章结构清晰,要点明确,中心突出,答案还是过渡词,使用了过渡词,可以规范自己的逻辑思路,让我们在有压力的写作之下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层次清晰,逻辑通畅。

二、句式多变

如果一百份试卷里都是清一色的“Ithink”简单句,那阅卷人读起来将会多么的乏味,乏味至极的阅卷人又如何能给得出高分?所以,我们在写句子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变换句式和结构,让文章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具体地说:中考作文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更多的复合句,主要是宾语从句、状语从句以及尝试变化语态。例如,2008年中考北京卷作文题,以汶川地震为背景描写一个叫做林浩的小英雄的故事以及自身感受。其中有一句细节描写叫做“他救出了自己的同学并步行七小时到达安全地点。”例文给出的句子是“he saved two of his classmates. Then he walked for seven hoursto safety." 这句话我们可以改写成为一个从句:saving two of his classmates, Lin Haowalked for seven hours to safety. 如果再加上语态的变换,还可以改写成:Being saved from the earthquake, two of LinHao‘s classmates walked for seven hours to safety with Lin Hao.这样的变化在作文中能够主动使用的话,一定会增加阅卷人的青睐,从而给你的文章增加获胜的筹码。

中考作文入门与高分突破篇二

中考作文综合复习的突破路径_5

中考作文综合复习的突破路径

一、审题要准确

例文:《黑板上的记忆》(日期:2010-07-02 作者: 来源:文汇报)

A篇

黑板,无非是老师书写课堂笔记、演算公式的一方天地。然而对我来说,记忆中那块黑板上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却勾连了我们全班学生与老师的心。

“咦?这是谁贴上去的?”一天早上刚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贴了长长的一条白色胶带,将黑板左侧隔开约半米的距离。转头望向我们那金发碧眼的班主任,却见她并无惊讶之色。真是奇怪。

四年级时,我随爸爸来到美国休斯敦上学。班主任老师亲切又漂亮,常与我们谈心。

那天上完体育课回来,却见黑板上那被隔开的地方多出了一行字:

同学们,恭喜我吧,我要有小宝宝了!

底下的签名是班主任的。班级里顿时沸腾起来。班主任告诉我们,她将在这半米空间内写下小宝宝的“最新资讯”,让大家都能了解他的情况。从此,每天围在黑板前抢先看“新闻”,便成了我们的习惯。

“二月九日,我感觉它好像踢了我一下。”

“三月十一日,我们知道她是个女孩!”

“三月十七日,我希望她也有一头金发。”

“四月二十二日,她的名字叫萨拉,好听吧!”

……

记忆中,黑板上的那一方小小天地内每天都会有新的话,不论是去医院检查的结果,还是仅是班主任的感想,每天都不一样,而兴奋与喜悦却透露在字里行间。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着班主任的快乐。

“五月八日,同学们,从明天起,我要回家休养了„„”

这是黑板上的最后一条留言。很多人都哭了,我也一样。老师离开后,那条留言也一直流在黑板上,没有人擦。我们是多么喜欢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

五年级毕业后,我回国了。坐在现在的教室里,眼前的黑板却常与记忆中的那块重叠。对于我来说,那黑板上的一条条留言不仅让我了解了老师孩子的成长情况,它更是班主任老师喜欢我们,把我们学生当成家人来看待的象征。

哦,对了,记忆中,黑板上五月八日的留言还有后半句:“老师爱你们!”

B篇

窗外的知了蝉鸣着夏天;桌前的黑板书写着记忆。难忘,那一个异乡的5月,那一块异乡的黑板。 旧金山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空气里也散发出暖意。5月的风依旧和煦,连接起我们和美国学生的心。我们十五个来自中国的交流生整齐地排成两列,旁边,中美国际学校八年级的男孩女孩们也笔直地站着,认真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天书”。

我们在室内体育馆等待老师讲解活动方案。老师放下粉笔,美国伙伴们迅速地集合在一起,只见他们低头商量了一会儿,几个人高马大的男孩立刻趴在垫子上构成了“地基”。确立“地基”的牢固后,稍矮些的男孩子们小心地踩在“地基”上面,以同样的姿势匍匐着。这时,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游戏叫叠罗汉。于是我们也照着他们的样子开始了“堆砌”。由于完全没有经验,垒到两层便坍了。我们努力想理解黑板上的英文,但无济于事。看着不远处同龄人垒起的人塔,我们的天空暗淡了。

这时我的美国伙伴跑了过来,了解情况后安慰了我们几句又跑开了。不一会儿,所有的美国伙伴都过来了,还拖着那块移动黑板。他们邀请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男孩们用图画代替文字,一遍遍地做着示范。女生们也在黑板旁写下中英文对照的“加油”。尽管在堆砌的过程中又不幸地倒塌了几次,但我们互相鼓励,锲而不舍。终于,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女孩爬上了顶层,她们的手叠在一起,握紧了。她们的欢笑肆意张扬着,外表是那么不同,但内在是统一的。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为我们的合作。我们知道,那一刻他们也变成了我们,没有了国界,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交融在了一起形成新的整体。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保持着这个五层高的罗汉塔,在镜头前绽放出真诚的笑容,老师把那块黑板也纳入了镜头。黑板上示意的简图,鼓励的话语,以及“我们总在一起”的誓言铭记我心。那块黑板象征了我们的合作和友情,成为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

旧金山的阳光,旧金山的黑板,旧金山的记忆,旧金山的朋友,我们总在一起!

例文:仰望星空(刘同学 初一)

“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若这是晏几道永生难忘的事情,那么我的“十洲云水”就是那个秋夜,我来到四川甘孜,仰望星空。

十月的甘孜,天朗气清,秋风习习。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县城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逐渐散去,鸟雀也归巢,不再有什么声音。我又凝伫在旅馆的窗前,望着那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月儿悄悄从山头探出头来,逐渐爬上天空,月光如水地洒满着大地,泛起粼粼细浪,仿佛母亲亲切温暖的怀抱。古老的甘孜县城,沉浸在一片祥和的宁静之中。这,是一种静的美,是一种美的静。

猛然地,我忽然发觉在这夜空上,竟满是镶嵌着的繁星!这样的景色,是久居大都市的我所从未见过的,大都市的夜空显然被各种光污染和环境污染哪里有如此璀灿的繁星。我喜不自禁,冲上屋顶的天台,迫不及待地要领略这美丽的星空。

气喘地站定在天台上,我顿时感到我来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仰目看吧,那大通混冥的夜空仿佛巨大的罗盖,牢笼八极;万点繁星就如飘飘洒洒的浪花,激荡着,舞跃着,奔驰着,喧腾着,宝石一般镶嵌在夜空上,明眸轻眨,垂影参然。可更令我迷醉的是那清晰的银河:从东南边山峦目之极处延绵不断直到西北天之尽头,它如飞瀑,千丈晴虹;万里银屏;如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如万马奔腾,烟尘弥散,气吞山河;如大海,白浪滔天,涛朗奇丽。我不禁被这雄壮的气魄、美丽的景色所深深震撼。我真想仰天长啸,呼唤那深闳广大的宇宙。

在这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宇宙从未与我如此贴近,我仿佛能感受到宇宙的脉搏与气息。我形寓宇内而神游天外,乘云气而御飞龙,腾汗漫而排阊阖,览玄圃于昆仑之墟,期汗漫于九皋之外。诵《明月》之诗于太虚之境,歌《远游》之赋于鸿蒙之野。我于是歌唱道:“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时飘风屯离,云霓来御;望舒先驱,飞廉奔属,玄门广开,凍雨洒尘。超然高举,与道翱翔!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我从精神的梦境中醒来,不禁寻思:世界上的美,可有很多种了。但至美还是天地。它无为无形,视之不见闻之无声,可又充斥着整个世界。它哺育万物,陶冶万物,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从不夸耀,只是默默奉献。这也许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吧。别的美,大多美于形,却很少有像天地这样的内在美。孟子曰:“相形不如论心”,我们想要得到自己的“美”,不就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吗?只有这种人之美也许才是可以与天地之美相媲美的。

的确,浩瀚的星空,总能引发古往今来人们对身边事物的思考。古有屈原,因此写下了《天问》;远在欧罗巴的大哲黑格尔,因此也谱写了他关于仰望星空的名句大音;而就在5月5日,身为共和国总理的温家宝也欣然为北大学子的“仰望星空”回赠题词“脚踏实地”。是啊,一个民族,该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思考民族未来的人,引领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前行,这个民族才有生机与希望。现在我再看星空,再回想四川甘孜那青藏高原东麓洁净的星空,才猛然发现那寥廓混沌的星空,已经不再仅仅是星空,它激发了一代代仰望星空的人们尤其先哲大家的思想,推动着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我感谢甘孜那个夜晚,感谢甘孜夜晚璀灿的星空,让我对“仰望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例文:与你为邻(初一 刘同学)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块很小的石头,或许只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它是我在西藏纳木错湖边捡到的。在我家的客厅里,挂着珠峰的照片,是我去西藏时拍摄的,珠峰以绒布寺为前景挺立它巨大的身影。在我的卧室里,挂着一幅藏族小学生拉珍送给我的藏画,画面是晨曦中一个藏族女孩牧羊,画面安祥和睦。因此,虽然西藏和我生活的广东地理上远隔万里,但是我的感受是时刻与它为邻,我远行藏地的往事总是爬上我的记忆。

那块小石头,青灰的色泽上泛起一道道细浪——那是一种奇特的纹路,仿佛六七个同心圆的圆弧一字排开,我想它或许是鹦鹉螺之类海洋生物的化石。每每把玩着它,我都不禁想起美丽的那木措。我见过水平如镜、垂柳依依的西湖,我见过云雾迷茫水天一色的滇池,但是像纳木错这样的湖,却是从未见过的。我以前所见过的湖,水和山,山和天的界限不很分明,总是茫茫渺渺、隐隐迢迢,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迷茫。而纳木错,近处是五彩的经幡和深沉的玛尼石,接着是深蓝的湖水,窅窅冥冥,湖面时不时还泛起海潮般的波浪。远方的念青唐古拉山从山脚到山腰,都是一派西藏特有的深青山色。山腰以上,却是一片芒洋的白,可是,这些雪却并不让人感到严酷与寒冷,反而是一片炎炎赫赫,仿佛高原人纯洁而炽热的心。然后是天,高原的天,是博大的胸襟,一望无垠。这时,我偶然地蹲下,邂逅了这块小小的石头。

当我第一眼举头望向珠穆朗玛峰时,我深深震撼了,我看到的不只是它,而是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马卡鲁峰等众多8000米以上的高山。高插青冥,气冲云霄,奔腾澎湃,波澜壮阔。傍晚时分,日照金山,一块块巨大的岩石都成为了金色的海洋,映衬着眼前藏地房屋上古朴的装饰;唱和着藏族老人咿呀的转经声,在空中飘荡,悠长。那情那景,给我以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开阔了我的眼界,洗濯了我的心灵。

那天,我来到八廓街的时候天色已暮,可八廓街上人群却还是熙熙攘攘,其中有很多是来到附近大昭

寺转经和磕头的。西藏,拉萨,大昭寺,是藏族人们心目中的圣地。我曾在川藏线上见到过一对磕长头的父子,孩子只有六岁,却也随着父亲一次次地磕长头。两人虽然尘土满面,似乎疲惫不堪,但却精神抖擞,执着地奔向目的地。他们从甘南出发,一直沿公路磕长头,朝行夕止,风餐露宿,在川藏线上我遇见他们时已经长跪了一年多了。藏族父亲说,他打算用三年时间磕长头到拉萨。而他们的目的地,就是大昭寺。入夜,大昭寺门前仍有无数信众顶礼膜拜,其虔诚,其信念,其真挚非常人之所及。他们虔诚的身影,一次又一次地划过高原晴朗的夜空,构成一道道美妙的曲线。而就是在这里,以前父亲来拉萨认识的藏族小女孩和我相见了,她赠送了一幅藏画给我,画面就是一个藏族小女孩在晨曦中牧羊,我一直珍藏并把它挂在卧室,每当我清晨醒来看到它,无不感觉到西藏就在我的身边。

在西藏,我看到了非凡的美景,我感受到了人们质朴和谐,我被人们坚定的意志所深深震撼。多次的藏地远行,使我热爱、关心这块神圣而奇特的土地。对于西藏,我得于目而感于情,感于情而富于心,富于心而付于行。当“314事件”发生时,我曾关切我在拉萨认识的同龄的藏族学生的安危;当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我去深圳报业大厦参观深圳特区报记者的地震现场摄影展览。西藏,与你为邻,也许,关切一个藏族学生的安危,关切藏区一个地震灾区的情况,只是一点点小事,但这些承载着我对西藏的希冀与祝福。

地图上,西藏与我生活的广东远隔万里,但我感到的是西藏就在我的身边,一块那木措湖边的小石头,一幅幅我远行藏地的照片,一幅藏族小女孩送我的藏画,让西藏与我如此之近而与我为邻、我也与西藏为邻。西藏,与你为邻,你让看到了你美好的山川、淳朴的人民、灿烂的文化,我为祖国版图里有你而骄傲和欣慰,我更希望你在保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充分分享现代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

例文:怀念“老虎脚爪”(张渊)

前一阵,听说城隍庙在办上海民间传统小吃汇展,我和母亲特地赶去,排了2个小时的队,终于又吃到了久违的美味——“老虎脚爪”。

今朝的年轻人,对“老虎脚爪”几乎都闻所未闻了。其实,这个名字有点让人“吓势势”的食物,是过去上海滩上一道很寻常的点心,主要用料是面粉,捏制成有点像老虎脚爪的形状,然后放在一种特别的器具里烘烤而成。虽然用料、做法都很普通,但是其色泽金黄,口感香脆酥松,价廉味美,很受当时上海人的欢迎。小时候的我更是对它情有独钟,经常要去买来品尝。

我的童年是在老北站附近的一条石库门弄堂里度过的。那时在我家附近有好几个专门做“老虎脚爪”之类点心的摊位,每天早上或下午都会准时摆出来。吃得多了,我就比较出一个位于三角地菜场那里的摊位做的“老虎脚爪”味道最道地。操持这个摊位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我和母亲隔三岔五就要去她那里“报到”。有时候,我还能看到在她旁边帮忙打下手的女儿,名字叫“小琳”。小琳的年龄和我差不多,长着一对大大的眼睛,扎着两条羊角辫,看上去样子蛮可爱。小琳不光样子可爱,而且手脚也很灵活能干,她母亲烘烤好的“老虎脚爪”,被她一个个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令走过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地被勾起食欲。一来二去的,我母亲就和小琳的妈妈熟悉了起来,有空就拉上几句家常,逐渐了解到了对方的一些情况。原来,小琳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家人难得有团聚的时候。他们家里经济情况也不好,母女俩只能靠做点小生意来贴补家用。

几年后,小琳的父亲调到上海工作,一家人搬迁离开了三角地,从此我们再也吃不到小琳妈妈做的好吃的“老虎脚爪”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母亲再也没能与小琳她们重遇过,就像“老虎脚爪”这道有着浓郁海派特色的老点心一样,差不多在我们今天的世界里消失了,偶尔才能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找着它,就像在今朝,千寻百觅地才能在城隍庙里和它重逢。

可有时候,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过去的那段往事,回味“老虎脚爪”的那种香酥松脆的独特风味。

例文:难忘蚕豆饭(姚祝英)

周末当我们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吃午饭时,我把最近才学做的蚕豆饭摆上了餐桌。只见那白璧似的米饭中镶嵌着碧绿似玉的嫩蚕豆、艳如玛瑙的咸肉丁、淡黄肥嫩的笋丁和青翠的葱花,那悦目动人的色泽和软糯鲜香的滋味让人垂涎欲滴,霎时大家食指大动,顷刻就盘底朝天了。

女儿女婿都说蚕豆饭真开胃口,天天吃都不会吃厌的。于是我就给大家讲了蚕豆饭的故事。

1959年春天,我正在德清一所公社完小代课。这所完小的低年级学生都来自附近的生产队,而高年级有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有十几里地,这些学生平时就寄宿在校。他们每周从家里自带小菜和米,小菜自己保管,米则交给学校的烧饭阿婆代蒸。

转眼油菜花黄了,蚕豆花开了。我想到了立夏就该吃新蚕豆了,那可是我的最爱。于是我天天到学校小农场地里去张望一下蚕豆的长势,巴不得它们早日成为盘中餐。果然,五·一劳动节一过,烧饭阿婆就采了蚕豆给我们尝鲜了:笋丁蚕豆,葱油蚕豆、雪里蕻炒蚕豆,一直吃到五月中旬末豆肉慢慢起沙。

可就在那时的一个星期一早上,当我踏进五年级的教室时,只见七八个座位还空着,我赶紧点名,竟惊奇地发现缺席者中还有班长。迟到了?还是病了?我一面讲课一面想着这个问题。午饭时六年级的钟老师也说他班里缺了六个学生。当天下午上完课,我与钟老师就分头下去家访了。当我走到班长家中时已近晚饭时间,只见他家饭桌上放着几碗青灰色蚕豆。班长告诉我,从前天开始食堂已停伙,因为米吃光了。现在每天从食堂称几斤蚕豆,各家自己开伙。住读学生已不可能从食堂称米,因此也不能上学了。

晚上,校长听了我们的汇报并征求解决办法后,当即作出决定:让学生带蚕豆来上学,与七位老师的大米合在一起烧蚕豆饭吃,决不使学生中途辍学。

那蚕豆饭吃了几顿就觉得难以下咽。开始几天还由烧饭阿婆分给师生们,可是老师们的胃口越来越小,每顿都有剩余,这蚕豆饭就让学生敞开肚子吃了。为了刺激胃口,烧饭阿婆买来了辣酱让大家下饭。当蚕豆老熟时,学生们每天还要完成剥豆板的任务。

当时我根本搞不懂1958年在丰产以后的鱼米之乡缘何也会无米下锅。后来听到乡间暗暗传唱的七言绝句:“大跃进办大食堂,敞开肚皮吃得欢;半年吃空一年粮,剩下半年咽菜糠。”这才使我茅塞顿开。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蚕豆充口粮已成历史。蚕豆这一“蔬食中之珍宝”仍是祖国各地人们的美食。今天当我把蚕豆饭做给年轻人品尝时,让他们了解一下我曾吃过的另一种蚕豆饭,也许能使他们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增长一点见识吧!

二、结构有特色

(一)精心设计线索

例文:与瓦有关(费振钟 )

与瓦有关的,首先是一只猫。

我们居住的瓦房,深夜总有踏瓦而行的响声。那是一只猫在无比轻捷地走动。由于这只猫,我们经常夜不成眠。

我们不知道这只猫行走在瓦上的目的。它是经过,还是巡视?是工作,还是闲逛?不论怎样,一只猫的行动应该与我们无关。可是这只猫自从进入我们的听觉以后,不是它与我们有关,而是我们与它有关了。我们就在它脚底下,它的步行穿越了瓦片,发出空明之声。我们的听觉也许一开始并不太灵敏,但当我们从白天的尘嚣进入黑夜的宁静之中时,正是这只猫提高了我们的听力。它使我们成为喜爱聆听并且有着细腻的分辨能力的人。同时也使我们成为最奇怪的失眠者,成为幻想某种遭遇的人。

还是说这只猫吧。我们想像它在瓦上的行走,是三月江南的春天。三月,所有的东西都在深夜生长。这时候,一只夜行的猫,带了生长的消息,它使我们感到了喜悦振奋,又感到惆怅和压抑。这时候,我们在深夜里失眠了。我们困守在低低的屋中,或者小小的阁楼里,已经很久了。我们的生命在白天老是蜷曲于一种姿态,也许只有在黑夜中,生命才有机会行动,才会改变。那么就让我们随同这只猫悄悄行走在夜风里吧。我们像夜猫一样,有一点诡秘,有一点心怀叵测,却又有一种人的小心和惊惧。我们看不清暗夜中究竟有什么与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奢望遭逢奇迹,只想让自己生命能够得到一些自由,如同土壤里的虫子们借着夜的力量,钻出来舒畅地呼吸一下天空的气息;我们也无法确定目标,因为我们还是身不由己。假如这只引着我们行走的猫可以像巫师一样带着我们,那么我们不会拒绝去任何遥远的地方。但我们更愿意在屋顶上跃动,让身体学会轻灵,在屋顶上徘徊,让身体应和万物的节奏和旋律然后翩然而舞。这样,我们在三月江南的春天将自己无眠的身体放逐了,我们因为放逐,而在暗夜里开放如一束闪电,如一朵白色的玫瑰。

与瓦有关的,接着是夏天的雨。

我们在春天里接受了生长,但那只猫后来再无踪影。后来,雨季来临了。雨季的第一声雨点,非常响亮。它不是滴落,而是从高处往下的一声敲击,敲击在青瓦上面,发出类似于金属的声音。我们仍然居住在瓦屋里,与雨季为伍是我们的另一个持续多年的心愿。自我们听到第一声雨点以后,整个季节里我们的内心就被砉然而来的雨水涨满了。

江南的雨是太多,太深长了。它需要什么来承接,才能够留住,而不至于散失于旷野和河沟?当然是瓦,是我们屋上排列成盆的瓦。那些瓦垄和瓦当,全都为了承接雨水而设。由它们构成的每一种角度和弧度,都标明了雨季每天的流程和形态。我们长日坐在屋檐下,看涓涓细流垂线般下落,或者看水柱如吐如泻,我们对雨季看法是如此逼近,如此亲切,感觉就像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肤上湿漉漉的流过,而我们自然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或者,我们亦是那片瓦。我们被安置在众多瓦片之中,仰面等候雨季。我们需要雨水,就像泥土一样,有雨水才能润湿,才能饱满,才能孕育和收获。瓦片是泥土做的,我们原本属于土。由于雨季,我们将还原为泥土的特性。{中考作文入门与高分突破}.

与瓦有关的,还有瓦楞花。

瓦楞花是植物吗?它让我们怀疑是泥土开出来的花。我们在整个秋季都在观察这与泥土的颜色完全一致的瓦楞花从何而来,可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所见有限,我们看不见种子怎样凌虚而至,怎样落入两片瓦之间萌芽生根。那么,这些灰黑的鳞状花冠,如此迅速覆盖了我们的屋顶,难道只为了说明雨季的雨水太过旺盛?这就是说,我们关心瓦楞花生长的原因,而不要关心瓦楞花的生长本身?这个秋季,我们坐在天井里,抬头是一片泥土般的瓦楞花,我们的神色严肃凝重,思考着这种植物的全部含义。我们因无知而感动。

而晚秋的风,开始从瓦上掠过,瓦楞花微微的惊悸,居然惹起了我们同样的却更深的悸动。那一瞬间引起的竟是苍凉和悲伤,说不上是为瓦楞花,还是为我们自己。不必说,我们的家族生活太长,我们的房屋居住得太久,好像都有几朝几代了,本来就有种抹不去的岁月萧条的痕迹,怎么禁得起这西风夕阳下瓦楞花的憔悴,点缀得更加零落了。我们虽然还不知道没落是什么样的人才会产生的心情,然而"别有忧愁暗恨生",倒也不必因人而异。我们面对秋风中的瓦楞花,有同样的没落感袭上心头,哪怕与我们的年龄和身份,是如此不相称。我们是不是在人生刚刚开始时,已经过分颓唐呢?

无论怎么说,瓦楞花作为一种泥土般的植物,留在了我们的屋顶上。它是我们家族衰败历史最触目的象征,毫不留情地勾起我们长长的,长长的人生慨叹。

与瓦有关的,还有预期而至的一场雪。

就在我们因感伤而忧郁孤清时,一场雪,无疑是温暖的抚慰。

这是江南的雪啊,它无声无息地落到我们的瓦房上,当时我们正在子夜的睡意之中。我们的母亲,推醒了我们。她说,听听,飘雪花了。

这才想起,原来我们与雪早有约定。我们愿意有一场雪,软软的,柔柔的,湿湿的,润润的雪。我们愿意在雪的怀抱里,直到融化。

雪落江南时,我们终于为我们的愿望能够实现而欣悦。

最后,我要说,我们是居住在瓦顶下的孩子。我们与瓦有关的一切有关。

◇中考作文:《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上海考生)

1、一个人在成长路上,会有很多考验。我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下,跨越了一个个障碍,取得了一项项成果,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表现了我的自豪。

2、人生就是这样,许多事情会自然地步入你的生活,这也许是人生成长的经历吧!{中考作文入门与高分突破}.

3、在刚踏进中学的门槛时,我开始学习围棋。在第一阶段学习结束时,我要去参加升级赛。那时我真的很害怕。

4、带队老师看到我神色很紧张,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两手在微微颤抖,他笑着对我说:“别紧张,下棋嘛,两军对阵,既是对水平更是对意志。”老师看了看我又说:“有老师在,怕什么?把平时学习的全部发挥出来。”我拼命地点头,老师的话如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房,我勇气倍增,摩拳擦掌。

5、这时远远望见许多参赛的同学,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透露出参赛的自信。我快步走向参赛教室,暗暗地对自己说:“战斗吧!”我坐正举棋,神情专注。经过激烈地角逐,我以三战二胜的战绩,取得了好成绩。啊!我胜利了,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成功向我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这是我在成长中的一个突破、一个飞跃啊!

6、在今年校庆时,老师要我当小记者,去采访前来的老校友。那天我早早来到学校,在脖子上挂了一个绿色的记者证。我第一次做记者,要在大人面前讲话,紧张的程度已达到抛物线的最高点。此时,高一年级的小A向我走来,她轻松地微笑,让我感到既亲切又放松,她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自信点啊!要为自己竖起大拇指!”那爽朗的声音,深深地感染了我,心中顿时产生一股勇气,让我镇定自若地执行任务。

7、我采访了一位30多岁的饮食公司经理,一位50多岁的大学教授,一位40多岁的儿童文学作家,满满地记了三页内容。当校庆典礼结束时,指导老师看了看我的记录本,表扬我是称职的小记者。啊!我高兴,我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在我成长路上又跨出了自信的一步。

„„

回忆着,回忆着成长路上每一次胜利,每一次为自己竖起的大拇指,我不禁笑了,由衷地笑了。

◇例文:武大爷的笑声(河北 谈歌)

1、武大爷名叫武振东,是父亲的战友。

2、武大爷喝酒。喝多了,爱笑。笑起来就跟敲锣似的,响!

3、第一次见他,是1962年春节,他来我家,是个大个头儿,长得直溜,木桩子似的。父亲让我喊武大爷。武大爷就摸着我的脑袋哈哈笑。那天,父亲的战友来了十几个,给武大爷接风。那时没有现在式样的餐桌,都是小炕桌。父亲让我从邻居家借来了三个小炕桌,拼在一起,就在屋里摆上了。酒是地瓜烧,菜是炒鸡蛋。当

中考作文入门与高分突破篇三

中考作文综合复习的突破路径_3

中考作文综合复习的突破路径

一、审题要准确

例文:《黑板上的记忆》(日期:2010-07-02 作者: 来源:文汇报)

A篇

黑板,无非是老师书写课堂笔记、演算公式的一方天地。然而对我来说,记忆中那块黑板上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却勾连了我们全班学生与老师的心。

“咦?这是谁贴上去的?”一天早上刚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贴了长长的一条白色胶带,将黑板左侧隔开约半米的距离。转头望向我们那金发碧眼的班主任,却见她并无惊讶之色。真是奇怪。

四年级时,我随爸爸来到美国休斯敦上学。班主任老师亲切又漂亮,常与我们谈心。

那天上完体育课回来,却见黑板上那被隔开的地方多出了一行字:

同学们,恭喜我吧,我要有小宝宝了!

底下的签名是班主任的。班级里顿时沸腾起来。班主任告诉我们,她将在这半米空间内写下小宝宝的“最新资讯”,让大家都能了解他的情况。从此,每天围在黑板前抢先看“新闻”,便成了我们的习惯。

“二月九日,我感觉它好像踢了我一下。”

“三月十一日,我们知道她是个女孩!”

“三月十七日,我希望她也有一头金发。”

“四月二十二日,她的名字叫萨拉,好听吧!”

……

记忆中,黑板上的那一方小小天地内每天都会有新的话,不论是去医院检查的结果,还是仅是班主任的感想,每天都不一样,而兴奋与喜悦却透露在字里行间。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着班主任的快乐。

“五月八日,同学们,从明天起,我要回家休养了„„”

这是黑板上的最后一条留言。很多人都哭了,我也一样。老师离开后,那条留言也一直流在黑板上,没有人擦。我们是多么喜欢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

五年级毕业后,我回国了。坐在现在的教室里,眼前的黑板却常与记忆中的那块重叠。对于我来说,那黑板上的一条条留言不仅让我了解了老师孩子的成长情况,它更是班主任老师喜欢我们,把我们学生当成家人来看待的象征。

哦,对了,记忆中,黑板上五月八日的留言还有后半句:“老师爱你们!”

B篇

窗外的知了蝉鸣着夏天;桌前的黑板书写着记忆。难忘,那一个异乡的5月,那一块异乡的黑板。

旧金山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空气里也散发出暖意。5月的风依旧和煦,连接起我们和美国学生的心。我们十五个来自中国的交流生整齐地排成两列,旁边,中美国际学校八年级的男孩女孩们也笔直地站着,认真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天书”。

我们在室内体育馆等待老师讲解活动方案。老师放下粉笔,美国伙伴们迅速地集合在一起,只见他们低头商量了一会儿,几个人高马大的男孩立刻趴在垫子上构成了“地基”。确立“地基”的牢固后,稍矮些的男孩子们小心地踩在“地基”上面,以同样的姿势匍匐着。这时,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游戏叫叠罗汉。于是我们也照着他们的样子开始了“堆砌”。由于完全没有经验,垒到两层便坍了。我们努力想理解黑板上的英文,但无济于事。看着不远处同龄人垒起的人塔,我们的天空暗淡了。

这时我的美国伙伴跑了过来,了解情况后安慰了我们几句又跑开了。不一会儿,所有的美国伙伴都过来了,还拖着那块移动黑板。他们邀请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男孩们用图画代替文字,一遍遍地做着示范。女生们也在黑板旁写下中英文对照的“加油”。尽管在堆砌的过程中又不幸地倒塌了几次,但我们互相鼓励,锲而不舍。终于,两个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女孩爬上了顶层,她们的手叠在一起,握紧了。她们的欢笑肆意张扬着,外表是那么不同,但内在是统一的。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为我们的合作。我们知道,那一刻他们也变成了我们,没有了国界,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交融在了一起形成新的整体。

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保持着这个五层高的罗汉塔,在镜头前绽放出真诚的笑容,老师把那块黑板也纳入了镜头。黑板上示意的简图,鼓励的话语,以及“我们总在一起”的誓言铭记我心。那块黑板象征了我们的合作和友情,成为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

旧金山的阳光,旧金山的黑板,旧金山的记忆,旧金山的朋友,我们总在一起!

例文:仰望星空(刘同学 初一)

“画屏天畔,梦回依约,十洲云水”,若这是晏几道永生难忘的事情,那么我的“十洲云水”就是那个秋夜,我来到四川甘孜,仰望星空。

十月的甘孜,天朗气清,秋风习习。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县城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逐渐散去,鸟雀也归巢,不再有什么声音。我又凝伫在旅馆的窗前,望着那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月儿悄悄从山头探出头来,逐渐爬上天空,月光如水地洒满着大地,泛起粼粼细浪,仿佛母亲亲切温暖的怀抱。古老的甘孜县城,沉浸在一片祥和的宁静之中。这,是一种静的美,是一种美的静。

猛然地,我忽然发觉在这夜空上,竟满是镶嵌着的繁星!这样的景色,是久居大都市的我所从未见过的,大都市的夜空显然被各种光污染和环境污染哪里有如此璀灿的繁星。我喜不自禁,冲上屋顶的天台,迫不及待地要领略这美丽的星空。

气喘地站定在天台上,我顿时感到我来到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仰目看吧,那大通混冥的夜空仿佛巨大的罗盖,牢笼八极;万点繁星就如飘飘洒洒的浪花,激荡着,舞跃着,奔驰着,喧腾着,宝石一般镶嵌在夜空上,明眸轻眨,垂影参然。可更令我迷醉的是那清晰的银河:从东南边山峦目之极处延绵不断直到西北天之尽头,它如飞瀑,千丈晴虹;万里银屏;如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如万马奔腾,烟尘弥散,气吞山河;如大海,白浪滔天,涛朗奇丽。我不禁被这雄壮的气魄、美丽的景色所深深震撼。我真想仰天长啸,呼唤那深闳广大的宇宙。

在这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宇宙从未与我如此贴近,我仿佛能感受到宇宙的脉搏与气息。我形寓宇内而神游天外,乘云气而御飞龙,腾汗漫而排阊阖,览玄圃于昆仑之墟,期汗漫于九皋之外。诵《明月》之诗于太虚之境,歌《远游》之赋于鸿蒙之野。我于是歌唱道:“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时飘风屯离,云霓来御;望舒先驱,飞廉奔属,玄门广开,凍雨洒尘。超然高举,与道翱翔!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我从精神的梦境中醒来,不禁寻思:世界上的美,可有很多种了。但至美还是天地。它无为无形,视之不见闻之无声,可又充斥着整个世界。它哺育万物,陶冶万物,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从不夸耀,只是默默奉献。这也许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吧。别的美,大多美于形,却很少有像天地这样的内在美。孟子曰:“相形不如论心”,我们想要得到自己的“美”,不就是应该提高自己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吗?只有这种人之美也许才是可以与天地之美相媲美的。

的确,浩瀚的星空,总能引发古往今来人们对身边事物的思考。古有屈原,因此写下了《天问》;远在欧罗巴的大哲黑格尔,因此也谱写了他关于仰望星空的名句大音;而就在5月5日,身为共和国总理的温家宝也欣然为北大学子的“仰望星空”回赠题词“脚踏实地”。是啊,一个民族,该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思考民族未来的人,引领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前行,这个民族才有生机与希望。现在我再看星空,再回想四川甘孜那青藏高原东麓洁净的星空,才猛然发现那寥廓混沌的星空,已经不再仅仅是星空,它激发了一代代仰望星空的人们尤其先哲大家的思想,推动着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我感谢甘孜那个夜晚,感谢甘孜夜晚璀灿的星空,让我对“仰望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例文:与你为邻(初一 刘同学)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块很小的石头,或许只有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它是我在西藏纳木错湖边捡到的。在我家的客厅里,挂着珠峰的照片,是我去西藏时拍摄的,珠峰以绒布寺为前景挺立它巨大的身影。在我的卧室里,挂着一幅藏族小学生拉珍送给我的藏画,画面是晨曦中一个藏族女孩牧羊,画面安祥和睦。因此,虽然西藏和我生活的广东地理上远隔万里,但是我的感受是时刻与它为邻,我远行藏地的往事总是爬上我的记忆。

那块小石头,青灰的色泽上泛起一道道细浪——那是一种奇特的纹路,仿佛六七个同心圆的圆弧一字排开,我想它或许是鹦鹉螺之类海洋生物的化石。每每把玩着它,我都不禁想起美丽的那木措。我见过水平如镜、垂柳依依的西湖,我见过云雾迷茫水天一色的滇池,但是像纳木错这样的湖,却是从未见过的。我以前所见过的湖,水和山,山和天的界限不很分明,总是茫茫渺渺、隐隐迢迢,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迷茫。而纳木错,近处是五彩的经幡和深沉的玛尼石,接着是深蓝的湖水,窅窅冥冥,湖面时不时还泛起海潮般的波浪。远方的念青唐古拉山从山脚到山腰,都是一派西藏特有的深青山色。山腰以上,却是一片芒洋的白,可是,这些雪却并不让人感到严酷与寒冷,反而是一片炎炎赫赫,仿佛高原人纯洁而炽热的心。然后是天,高原的天,是博大的胸襟,一望无垠。这时,我偶然地蹲下,邂逅了这块小小的石头。

当我第一眼举头望向珠穆朗玛峰时,我深深震撼了,我看到的不只是它,而是珠穆朗玛峰、洛子峰、卓奥友峰、马卡鲁峰等众多8000米以上的高山。高插青冥,气冲云霄,奔腾澎湃,波澜壮阔。傍晚时分,日照金山,一块块巨大的岩石都成为了金色的海洋,映衬着眼前藏地房屋上古朴的装饰;唱和着藏族老人咿呀的转经声,在空中飘荡,悠长。那情那景,给我以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开阔了我的眼界,洗濯了我的心灵。

那天,我来到八廓街的时候天色已暮,可八廓街上人群却还是熙熙攘攘,其中有很多是来到附近大昭寺转经和磕头的。西藏,拉萨,大昭寺,是藏族人们心目中的圣地。我曾在川藏线上见到过一对磕长头的父子,孩子只有六岁,却也随着父亲一次次地磕长头。两人虽然尘土满面,似乎疲惫不堪,但却精神抖擞,执着地奔向目的地。他们从甘南出发,一直沿公路磕长头,朝行夕止,风餐露宿,在川藏线上我遇见他们时已经长跪了一年多了。藏族父亲说,他打算用三年时间磕长头到拉萨。而他们的目的地,就是大昭寺。入夜,大昭寺门前仍有无数信众顶礼膜拜,其虔诚,其信念,其真挚非常人之所及。他们虔诚的身影,一次又一次地划过高原晴朗的夜空,构成一道道美

妙的曲线。而就是在这里,以前父亲来拉萨认识的藏族小女孩和我相见了,她赠送了一幅藏画给我,画面就是一个藏族小女孩在晨曦中牧羊,我一直珍藏并把它挂在卧室,每当我清晨醒来看到它,无不感觉到西藏就在我的身边。

在西藏,我看到了非凡的美景,我感受到了人们质朴和谐,我被人们坚定的意志所深深震撼。多次的藏地远行,使我热爱、关心这块神圣而奇特的土地。对于西藏,我得于目而感于情,感于情而富于心,富于心而付于行。当“314事件”发生时,我曾关切我在拉萨认识的同龄的藏族学生的安危;当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我去深圳报业大厦参观深圳特区报记者的地震现场摄影展览。西藏,与你为邻,也许,关切一个藏族学生的安危,关切藏区一个地震灾区的情况,只是一点点小事,但这些承载着我对西藏的希冀与祝福。

地图上,西藏与我生活的广东远隔万里,但我感到的是西藏就在我的身边,一块那木措湖边的小石头,一幅幅我远行藏地的照片,一幅藏族小女孩送我的藏画,让西藏与我如此之近而与我为邻、我也与西藏为邻。西藏,与你为邻,你让看到了你美好的山川、淳朴的人民、灿烂的文化,我为祖国版图里有你而骄傲和欣慰,我更希望你在保存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充分分享现代文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

例文:怀念“老虎脚爪”(张渊)

前一阵,听说城隍庙在办上海民间传统小吃汇展,我和母亲特地赶去,排了2个小时的队,终于又吃到了久违的美味——“老虎脚爪”。

今朝的年轻人,对“老虎脚爪”几乎都闻所未闻了。其实,这个名字有点让人“吓势势”的食物,是过去上海滩上一道很寻常的点心,主要用料是面粉,捏制成有点像老虎脚爪的形状,然后放在一种特别的器具里烘烤而成。虽然用料、做法都很普通,但是其色泽金黄,口感香脆酥松,价廉味美,很受当时上海人的欢迎。小时候的我更是对它情有独钟,经常要去买来品尝。

我的童年是在老北站附近的一条石库门弄堂里度过的。那时在我家附近有好几个专门做“老虎脚爪”之类点心的摊位,每天早上或下午都会准时摆出来。吃得多了,我就比较出一个位于三角地菜场那里的摊位做的“老虎脚爪”味道最道地。操持这个摊位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我和母亲隔三岔五就要去她那里“报到”。有时候,我还能看到在她旁边帮忙打下手的女儿,名字叫“小琳”。小琳的年龄和我差不多,长着一对大大的眼睛,扎着两条羊角辫,看上去样子蛮可爱。小琳不光样子可爱,而且手脚也很灵活能干,她母亲烘烤好的“老虎脚爪”,被她一个个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令走过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地被勾起食欲。一来二去的,我母亲就和小琳的妈妈熟悉了起来,有空就拉上几句家常,逐渐了解到了对方的一些情况。原来,小琳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一家人难得有团聚的时候。他们家里经济情况也不好,母女俩只能靠做点小生意来贴补家用。

几年后,小琳的父亲调到上海工作,一家人搬迁离开了三角地,从此我们再也吃不到小琳妈妈做的好吃的“老虎脚爪”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和母亲再也没能与小琳她们重遇过,就像“老虎脚爪”这道有着浓郁海派特色的老点心一样,差不多在我们今天的世界里消失了,偶尔才能在一些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找着它,就像在今朝,千寻百觅地才能在城隍庙里和它重逢。

可有时候,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过去的那段往事,回味“老虎脚爪”的那种香酥松脆的独特风味。

例文:难忘蚕豆饭(姚祝英)

周末当我们一家四口聚在一起吃午饭时,我把最近才学做的蚕豆饭摆上了餐桌。只见那白璧似的米饭中镶嵌着碧绿似玉的嫩蚕豆、艳如玛瑙的咸肉丁、淡黄肥嫩的笋丁和青翠的葱花,那悦目动人的色泽和软糯鲜香的滋味让人垂涎欲滴,霎时大家食指大动,顷刻就盘底朝天了。

女儿女婿都说蚕豆饭真开胃口,天天吃都不会吃厌的。于是我就给大家讲了蚕豆饭的故事。

1959年春天,我正在德清一所公社完小代课。这所完小的低年级学生都来自附近的生产队,而高年级有部分学生的家离学校有十几里地,这些学生平时就寄宿在校。他们每周从家里自带小菜和米,小菜自己保管,米则交给学校的烧饭阿婆代蒸。

转眼油菜花黄了,蚕豆花开了。我想到了立夏就该吃新蚕豆了,那可是我的最爱。于是我天天到学校小农场地里去张望一下蚕豆的长势,巴不得它们早日成为盘中餐。果然,五·一劳动节一过,烧饭阿婆就采了蚕豆给我们尝鲜了:笋丁蚕豆,葱油蚕豆、雪里蕻炒蚕豆,一直吃到五月中旬末豆肉慢慢起沙。

可就在那时的一个星期一早上,当我踏进五年级的教室时,只见七八个座位还空着,我赶紧点名,竟惊奇地发现缺席者中还有班长。迟到了?还是病了?我一面讲课一面想着这个问题。午饭时六年级的钟老师也说他班里缺了六个学生。当天下午上完课,我与钟老师就分头下去家访了。当我走到班长家中时已近晚饭时间,只见他家饭桌上放着几碗青灰色蚕豆。班长告诉我,从前天开始食堂已停伙,因为米吃光了。现在每天从食堂称几斤蚕豆,各家自己开伙。住读学生已不可能从食堂称米,因此也不能上学了。

晚上,校长听了我们的汇报并征求解决办法后,当即作出决定:让学生带蚕豆来上学,与七位老师的大米合在一起烧蚕豆饭吃,决不使学生中途辍学。

那蚕豆饭吃了几顿就觉得难以下咽。开始几天还由烧饭阿婆分给师生们,可是老师们的胃口越来越小,每顿都

有剩余,这蚕豆饭就让学生敞开肚子吃了。为了刺激胃口,烧饭阿婆买来了辣酱让大家下饭。当蚕豆老熟时,学生们每天还要完成剥豆板的任务。

当时我根本搞不懂1958年在丰产以后的鱼米之乡缘何也会无米下锅。后来听到乡间暗暗传唱的七言绝句:“大跃进办大食堂,敞开肚皮吃得欢;半年吃空一年粮,剩下半年咽菜糠。”这才使我茅塞顿开。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蚕豆充口粮已成历史。蚕豆这一“蔬食中之珍宝”仍是祖国各地人们的美食。今天当我把蚕豆饭做给年轻人品尝时,让他们了解一下我曾吃过的另一种蚕豆饭,也许能使他们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增长一点见识吧!

二、结构有特色

(一)精心设计线索

例文:与瓦有关(费振钟 )

与瓦有关的,首先是一只猫。

我们居住的瓦房,深夜总有踏瓦而行的响声。那是一只猫在无比轻捷地走动。由于这只猫,我们经常夜不成眠。 我们不知道这只猫行走在瓦上的目的。它是经过,还是巡视?是工作,还是闲逛?不论怎样,一只猫的行动应该与我们无关。可是这只猫自从进入我们的听觉以后,不是它与我们有关,而是我们与它有关了。我们就在它脚底下,它的步行穿越了瓦片,发出空明之声。我们的听觉也许一开始并不太灵敏,但当我们从白天的尘嚣进入黑夜的宁静之中时,正是这只猫提高了我们的听力。它使我们成为喜爱聆听并且有着细腻的分辨能力的人。同时也使我们成为最奇怪的失眠者,成为幻想某种遭遇的人。

还是说这只猫吧。我们想像它在瓦上的行走,是三月江南的春天。三月,所有的东西都在深夜生长。这时候,一只夜行的猫,带了生长的消息,它使我们感到了喜悦振奋,又感到惆怅和压抑。这时候,我们在深夜里失眠了。我们困守在低低的屋中,或者小小的阁楼里,已经很久了。我们的生命在白天老是蜷曲于一种姿态,也许只有在黑夜中,生命才有机会行动,才会改变。那么就让我们随同这只猫悄悄行走在夜风里吧。我们像夜猫一样,有一点诡秘,有一点心怀叵测,却又有一种人的小心和惊惧。我们看不清暗夜中究竟有什么与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奢望遭逢奇迹,只想让自己生命能够得到一些自由,如同土壤里的虫子们借着夜的力量,钻出来舒畅地呼吸一下天空的气息;我们也无法确定目标,因为我们还是身不由己。假如这只引着我们行走的猫可以像巫师一样带着我们,那么我们不会拒绝去任何遥远的地方。但我们更愿意在屋顶上跃动,让身体学会轻灵,在屋顶上徘徊,让身体应和万物的节奏和旋律然后翩然而舞。这样,我们在三月江南的春天将自己无眠的身体放逐了,我们因为放逐,而在暗夜里开放如一束闪电,如一朵白色的玫瑰。

与瓦有关的,接着是夏天的雨。

我们在春天里接受了生长,但那只猫后来再无踪影。后来,雨季来临了。雨季的第一声雨点,非常响亮。它不是滴落,而是从高处往下的一声敲击,敲击在青瓦上面,发出类似于金属的声音。我们仍然居住在瓦屋里,与雨季为伍是我们的另一个持续多年的心愿。自我们听到第一声雨点以后,整个季节里我们的内心就被砉然而来的雨水涨满了。{中考作文入门与高分突破}.

江南的雨是太多,太深长了。它需要什么来承接,才能够留住,而不至于散失于旷野和河沟?当然是瓦,是我们屋上排列成盆的瓦。那些瓦垄和瓦当,全都为了承接雨水而设。由它们构成的每一种角度和弧度,都标明了雨季每天的流程和形态。我们长日坐在屋檐下,看涓涓细流垂线般下落,或者看水柱如吐如泻,我们对雨季看法是如此逼近,如此亲切,感觉就像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肤上湿漉漉的流过,而我们自然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或者,我们亦是那片瓦。我们被安置在众多瓦片之中,仰面等候雨季。我们需要雨水,就像泥土一样,有雨水才能润湿,才能饱满,才能孕育和收获。瓦片是泥土做的,我们原本属于土。由于雨季,我们将还原为泥土的特性。

与瓦有关的,还有瓦楞花。

瓦楞花是植物吗?它让我们怀疑是泥土开出来的花。我们在整个秋季都在观察这与泥土的颜色完全一致的瓦楞花从何而来,可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所见有限,我们看不见种子怎样凌虚而至,怎样落入两片瓦之间萌芽生根。那么,这些灰黑的鳞状花冠,如此迅速覆盖了我们的屋顶,难道只为了说明雨季的雨水太过旺盛?这就是说,我们关心瓦楞花生长的原因,而不要关心瓦楞花的生长本身?这个秋季,我们坐在天井里,抬头是一片泥土般的瓦楞花,我们的神色严肃凝重,思考着这种植物的全部含义。我们因无知而感动。

而晚秋的风,开始从瓦上掠过,瓦楞花微微的惊悸,居然惹起了我们同样的却更深的悸动。那一瞬间引起的竟是苍凉和悲伤,说不上是为瓦楞花,还是为我们自己。不必说,我们的家族生活太长,我们的房屋居住得太久,好像都有几朝几代了,本来就有种抹不去的岁月萧条的痕迹,怎么禁得起这西风夕阳下瓦楞花的憔悴,点缀得更加零落了。我们虽然还不知道没落是什么样的人才会产生的心情,然而"别有忧愁暗恨生",倒也不必因人而异。我们面对秋风中的瓦楞花,有同样的没落感袭上心头,哪怕与我们的年龄和身份,是如此不相称。我们是不是在人生刚刚开始时,已经过分颓唐呢?

无论怎么说,瓦楞花作为一种泥土般的植物,留在了我们的屋顶上。它是我们家族衰败历史最触目的象征,毫不留情地勾起我们长长的,长长的人生慨叹。

与瓦有关的,还有预期而至的一场雪。

就在我们因感伤而忧郁孤清时,一场雪,无疑是温暖的抚慰。

这是江南的雪啊,它无声无息地落到我们的瓦房上,当时我们正在子夜的睡意之中。我们的母亲,推醒了我们。她说,听听,飘雪花了。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作文300字
下一篇:五年级第二次月考的作文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