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故事

励志故事  点击:   2017-10-23

中药的故事篇一

中药名引发的故事 (1)

中药名引发的故事

江阴市实验小学

“人参、大黄、黄芩、黄芪、茯苓、白术、川芎”,这是国标版第八册《练习4》“处处留心”中的七个药材名称。除“人参”外,其他六种,孩子们大都没见过,自然,也读不准它们的名称。课上,孩子们借助拼音,好一会儿才把它们一个个认清了,读准了。事实上,如果不看注音,“川芎”一词我也读不准。汉语是浩瀚的海,即使是3500个常用字,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掌握的呢?

七个中药名难倒了一班师生,家长朋友们“学识”如何呢?我琢磨着,要不,让孩子们开展一次测试,就用这七个名称,考考自己的父母?从一定意义上说,多给孩子创造一点机会,让孩子多一些角色体验,这也是老师的责任。

于是,放学前,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想当小考官不?”

“考谁?”孩子们颇感兴趣。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想考谁就考谁。”我说,“测试内容就是今天学的七个药材名称,看他们认识不认识。”

这个好玩!孩子们兴致勃勃——

“我妈老说我学习不认真,水平不高,今天让我见识见识她的水平,哈!”

“我让我爸爸读,他的平翘舌音从来分不清!”

“我来个高难度的,给中药名注拼音!虽然我妈一向自诩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但她出校门那么多年了,估计也早还给老师了吧!”

„„„„

看来,再乖的孩子,让他们出馊主意“刁难”父母,都是“智慧”无穷的。

点了这“星星之火”,余下的我就不管了。试卷自己出,考生自己选,形式自己定,有自由才有智慧,就让这火“燎原”去吧。

第二天,设计得五花八门的试卷首先赢得了大家快乐的笑声。一张张精心设计的试卷,一个小小的图案,一句轻轻的提醒,一点小小的要求,是不是在悄悄地告诉我们:孩子们眼里的试卷,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温馨、快乐、有趣的吧。来看看这两张试卷吧,多逗!

测试的故事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首先是招考工作遇到了困难——

做完作业,我闯入书房,掏出试卷,放在书桌上说:“老实点,考吧。” 老妈瞟了一下试卷:“不干!”继续津津有味地玩着“植物大战僵尸”。 我一插腰,冷冷地说:“你不干,可以。明天你到学校去跟潘老师交代一下吧。‛

‚什么,潘老师?‛一物降一物,老妈向来对潘老师的话言听计从,这下,傻眼了。

‚是潘老师让我们回来考你们的!你不考,那我走了啊。‛我抖抖试卷,佯装要离开。

老妈急了,一把抢过试卷,深情地望了一眼,又回头耍赖说:“你把态度分30分全给我,我就考。”

“嗯——”我思索了一下,“好吧!”

老妈一听,立刻喜笑颜开,关闭电脑,抓起黑笔,投入考试。(吕培源) 还有更‚赖皮‛的——

我闪进了书房。老爸正玩得不亦乐乎,冷不丁看见我,吓了一大跳,极不高兴地说:‚快点去做作业!‛

‚这是老师布置的,你就配合一下,考考吧!‛我赔着笑脸,把试卷放在他面前。老爸愣了一下,我趁机关上电脑,把爸爸从座位上拽了起来,拖到了房间,锁上房门,把他按在了书桌前说:‚考吧考吧,活到老学到老……‛

老爸颇为不悦,站起身准备突围。

‚爸!‛

‚考你妈去!‛

‚妈妈加班!‛

“那……你发誓这个月不跟我抢电脑。”

我除了答应,还能怎么着?我爸是很‚剽悍‛的,不答应他,拒考也是极有可能的。(居芝荟)

当然,也有优秀考生:“考试?好啊!‛老爸立刻坐到书桌前,捏起笔,专心致志地看起试卷来。他的眼睛睁得好大好圆哦,嘴里还轻轻地念着:‘给下列汉字注上拼音。哦,我试试。’‛听着洪思徐的讲述,孩子们纷纷投去羡慕的目光,小妞一脸自豪。{中药的故事}.

测试过程中的故事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家长朋友们“被考试”的情形各具特色——有的父母共同“被考”,还不得已 “被互相竞争”,结果上阵两个,落败一双;有的独挑大梁,却遭遇考官一对,只得低眉顺目„„

当然,为了考试成绩漂亮些,家长们的应考方式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苦思冥想,有的连蒙带猜„„这些都属于“老实型”的,那窘相,“我见犹怜”啊——

老爸只好叹了口气,继续做,可这题似乎很难,他把笔放在嘴里,盯着题

目,津津有味地咬起笔头来,还‚咯噔咯噔‛的,似乎味道很不错,原来他也爱咬笔头,他在纸上乱画,用手指头不停地敲桌子,两条腿晃来晃去,站起身,来回在屋里走。后来,他又坐在试卷前抽起了烟。爸爸的坏习惯比起我来,可多多了。最后,他实在做不出来了,只好极其痛苦地把试卷交给我。

我拿起试卷,刚批,就发现这个学生连名字都忘了写。难怪老爸小时候总是考倒数第几呢!‛(居芝荟)

后面的题一一做完后,他回到了那一题,用温和而哀求的目光和我对视了一眼。

那目光太‚深情”了,我的鸡皮疙瘩落了一地,急忙说:‚别问我,我可不知道,不知道……‛

“求求你了,在你妈眼里我是聪明绝顶的男子汉,被她知道我连这小题目都不会,我的脸……唉!

‚别说了,我是不会告诉你答案的!‛

爸爸嘟着嘴,看了我一眼,那眼神足够杀死一只老鼠,他继续想,可怎么也想不出来。‚……”他嘴里嘀咕着什么,胖胖的手指在‚黄岑‛上点着,点着,似乎这样能点出答案来。最后,他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在‚黄岑‛上写了‚huang jing‛,然后双手捧起了试卷,交到了我的手里。‛(吴晔)

“狡猾型”的家长考试故事就更多啦!有的“死皮赖脸”地哀求孩子告知答案,有的用长辈的威严逼问答案,甚至不惜重金诱惑——

妈妈大约从我的笑声中知道自己错了,便开始使招。她对我冷笑了一声,然后威胁我道:“陆墨涵,给我过来!快告诉我答案!否则,哼哼,就别怪我手下无情!”

我看了她一眼,严厉地说:“休得无礼,我是你老师!”

妈妈不管,继续说她的:“真是老虎不发威,把我当病猫!”说着,还摩拳擦掌起来,我在一边不作理睬。妈妈见这招失策,又跟我玩起了诱惑:“宝宝,你告诉我一个,我就送你一份大礼,好不好呀?”我一扭头,拒绝回应。{中药的故事}.

老妈见我态度坚决,一下子没了辙,似乎又有点恼羞成怒,蒙头乱写一通,然后气咻咻地交了卷。我一看试卷,老妈才对了一个,得10分,赏她30分态

中药的故事篇二

中药故事

每一味中药背后都有一个美丽传说(哄她喝药的时候。可以拉过来用哦。嘻嘻。) 来源: 邵峰的日志

枸杞子

传说在宋代某日有位在朝使者奉命离京赴兴州(今银川)等地办事,在途中见一位娇柔婀娜,满头青丝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口里嘀咕唠叨着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80-90岁的老头,老头前躲后藏很是可怜,使者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姑娘责问:“此老者是你何人,你应尊敬老人,为何如此对待他?”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儿。”使者惊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答曰“家有良药他不肯服食,年纪轻轻就这样老态龙钟的,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光了,就因为这个……。所以我才要教训他。”使者好奇的问道:“你今年多少岁了?”姑娘应声说:“我今年已有372岁了!”使者听后更加惊异:忙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高寿的呢?”姑娘说:“我没有什么神秘方法,只是常年服用了一种叫枸杞子的药,据说可以使人与天地齐寿。”使者听罢,急忙记录了下来,并称为神仙服枸杞法。

使君子

宋年间,潘州一带有个叫郭使君的郎中,精通医道,深得乡邻尊敬。

一天,他上山采药被一种结在藤状植物上的果实所吸引。果实形如山栀,又似诃子,去壳尝之,其味甘淡,气芳香,于是摘下一些带回家来想研究它的药性。

几天后,郭使君见这些果实未干透,怕久放发霉,就放到锅中炙炒。不一会儿,浓郁的香气弥散开来,诱得年幼的孙子嚷着要吃。使君无奈,就拣出炒熟的三枚给孙儿吃。没想到次日早晨,孙子解大便时竟排出了几条蛔虫。使君思想其缘故,莫非这果儿能驱除蛔虫?于是就又给孙子吃了八九枚。这下子可把孙儿折腾坏了,又是一个劲打嗝,又是呕吐。郎中断定是过量中毒,忙用甘草、生姜等给孙儿解了毒。几天后,他再次给孙子服食了三四枚,果然孙儿又顺利排出了几条蛔虫。这孙儿本偏食,面黄瘦弱,吃果子不仅驱了虫,而且食欲大增,身体也渐渐强壮起来。

此后,郭郎中在行医时,遇到疳积、虫积的患儿,就酌量用这种果实去医治,每获良效。人们问起这果子的名字,郎中一时想不出,最后应允了大家的叫法,取名“使君子“。

使君子是同科植物使君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功能是驱虫、消疳积。对蛔虫、蛲虫有良好的驱杀作用。

有毒性,勿过量。

苍术

许学士,是人们对宋代医道高明的大医学家许叔微的尊称。相传青年时代的叔微异常勤奋,每天攻读至深夜才上床入睡。许学士有一个睡前饮酒的习惯,大概是取民谚“睡前一口酒,能活九十九”以用酒养生之意吧!几年后,他时时感到胃中漉漉作响,胁下疼痛,饮食减少,每过十天半月还会呕吐出一些又苦又酸的胃液来。每到夏天,他的左半身不会出汗,只有右半身出汗。这到底是种什么怪病?许叔微陷入深思并四处求治。谁知遍求名医却总不见效,他心中十分苦恼。于是,许学士摒弃了“医不自治”的信条,开始自已解救自己。他对自己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自己的病主要是由“湿

阻胃”引起的。于是,他按照自己“用药在精”的一贯学术思想,选用苍术一味为主药,用苍术粉1斤,大枣15枚,生麻油半两调合制成小丸,坚持每天服用50粒。以后又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服用100-200粒。服药数月后,他的怪病逐渐减轻,直至获得痊愈。

为什么一味苍术有如此效力,对于许叔微的怪病有这样奇特的治疗效果呢?原来,许叔微素嗜饮酒,伤及了脾胃,脾虚不运则水湿不化,脾与胃互为表里而致“湿阻胃”,从而出现了胃中漉漉有声和夏天左半边身躯无汗而右半边有汗及呕吐胃液等内湿症状。脾属土,土爱暖而喜芳香。苍术气味芳香,性辛、温而味苦,归脾胃二经。药证相合,气味相投。苍术为芳香之品,善能醒脾化湿,湿邪属阴之气,得温则化。许叔微辨证准确,选药精当,一味药而收神功。还要认识的是,许氏坚持长期用药,且不断加大用药剂量的方法也是有良苦用心的。他深知湿邪性粘腻而滞,不易速去。只有坚持长期服药并逐渐加大剂量,才能增加药力在体内的积蓄,最终攻克湿邪。

当归

当归,是中医和血补血的要药,对人是百病可治,各有所归。故名当归。《本草纲目》载:“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正应当归之名。 在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在岷山脚下渭水源头.住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荆夫、女的唤秦娘。夫妻二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不久,秦娘怀孕生子,得了产后血症,荆夫四处求医治疗,不见好转,心里着急。一天,门口来了一位老道人,声称他居住在峨嵋山下,管种百草百药.医治人间疾病,如荆夫愿去求药,秦娘之病可治。荆 夫听说能治好秦娘疾病,哪怕刀山火海也要前去。他安慰秦娘一番,当即随老道前往。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了峨嵋山。这里重山叠嶂.云海绵绵,仙洞天池,奇花异香,真是个神仙境地。老道人将荆夫领到一座茅庵旁,指着一种紫杆绿叶开着葱白伞形花序的植物说:“这就是你要找的那种药,现在正在开花,要得成药,最少要三年时间,今年采籽,明年育苗,到了后年才能栽种成药.还得施肥除草.精心护理,如有疏忽,时间倍增”。

荆夫按老道的指点,披星戴月,辛勤栽务。三年过去,所栽之药有了收获,他心里非常高兴,准备回乡给秦娘治病。临行之时,拜别老道。老道人将所栽之药捆在一起,交给荆夫说:眼下秦娘病重,正盼你归,当归,当归!”当归之名即从此来。老道人边说边开得药方一剂,交给荆夫。荆夫接药,感激不尽,双膝跪地,再拜师傅:“不知此药能在吾乡栽种吗?”老道犹豫片刻说:“要种此药得有三个条件:适宜的气候.湿润肥沃的土壤,勤劳而有耐心的主人。吾观弟子家乡有此三宝,这里有少许种子送你,望能依法培植,解民疾苦。”

荆夫拜别师傅,星夜赶路,半月后回到家里,果然秦娘病已沉重,危在旦夕。他当即将所带之药如方配制,给秦娘灌服,病情立见好转.不久便痊愈。夫妻二人感激不尽,就将老道人所赠药籽依法种植,三年之后种成当归,岷山脚下,洮渭之滨,遍地栽种,异香醉人。

王不留行{中药的故事}.

北方有一段歌谣说:“穿山甲,王不留,大闺女喝了顺怀流。”夸张地说出了王不留行的通乳作用。那王不留行不过是一种草的种子,怎么起了这么个怪名字呢?

传说王不留行这种药是药王邳彤发现的,经实验,具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可是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邳彤想起当年王莽、王郎曾来过这里的事。

王郎率兵追杀主公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性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郎见百性还不把饭菜送来,不由心中火起,便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饱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十会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传令离开了这个村庄。

邳彤想到这段历史,就给那草药起了个名字叫“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紫花地丁

从前,有两位花郎,常在一起沿村讨饭,日久天长,两个人感情渐渐深厚,即结拜为兄弟。他俩白日讨饭,夜间同宿于破古庙中。一天,弟弟手指突发疔疮,疼痛难忍,红肿发亮。哥哥焦急如焚,心想若不及时诊治,手指有烂掉危险。于是,他带其弟前去寻医。离此不远有座东阳镇,有一家“济生堂”药铺,既治病又卖药,有一种自制治疗疔疮外用药。老板见是花郎讨花,就以先拿五两银子再给药为借口,将两个花郎拒之门外。无奈俩弟兄离开东阳镇,来到一片山坡地,弟弟疼痛难忍。这时,太阳快落山了,满天霞光照在山坡上,有一种紫草花在眼前耀耀生辉,哥哥顺手掐了几朵放在嘴里嚼嚼,觉得苦丝丝的,便又吐在手心里。此时弟弟的手指头火烧火燎心难受,哥哥顺手将刚刚吐出来的花瓣按在弟弟的手指头上。过了一会儿,弟弟感到手指头凉荫荫的,比刚才舒坦些了,又过了一个时辰,弟弟的手指头竟不痛了。他们又采一些带回庙中捣烂糊在手指头上,并用紫花草熬水喝了下去,安安静静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肿痛果然消了。过了二天后,疔疮竟奇迹的全部好了。

后来花郎就根据这种草秸梗笔直,象一根铁钉,顶头开几朵紫花的形象取了“紫花地丁”的名字。

丹参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白花蛇舌草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奇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 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 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七叶一枝花

七叶一枝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药用历史悠久,向来被誉为蛇伤痈疽圣药。

据传,这味草药的名字缘于一则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浙江天日山区住着一个青年叫沈见山,父母早逝,又无兄弟姐妹,靠上山砍柴为生。一天,他在砍柴时,草丛中忽然窜出一条毒蛇,还未及躲避,他的小腿就被蛇狠狠咬了一口。不一会儿,他就昏迷在地,不省人事。说来也巧,这时天上的七仙女正好脚踏彩云来天目山天池里洗澡,看到了昏倒的沈见山,便动了恻隐同情之心,她们将他围成一圈,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罗帕盖在他的伤口四面。更巧的是,王母娘娘这时也驾祥云到此,看到了青年、伤口和女儿们的罗帕,明白了一切,于是随手拔下头上的碧玉簪,放在7块罗帕的中央。或许是伤口得到了罗帕和碧玉簪的仙气,蛇毒很快就消散了,沈见山竟徐徐清醒过来。清醒后的一瞬间,他只听“嗖”地一阵风响,罗帕和碧玉簪一起落在了地上,即刻变成了7片翠叶托着一朵金花的野草。他惊呆了,仿佛刚做了一场梦,又看看自己的小腿,了无伤痕。最后他想明白了,是这好看的野草救了自己的蛇伤。于是,下山后,他给村民们反复讲述被蛇咬伤后获救的奇异经过,并带村民上山认药。村民们推测说,这药草蕴含有仙气,能克蛇毒妖魔云云,故而每遇有蛇咬伤患者,都采挖此药,并获神效。当大家好奇地询问药草的名字时,沈见山想了想说:“七叶一枝花。”

浮小麦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荆三棱

荆三棱又称三棱,是一味很强的软坚散结(消除肿块)药。传说古时候一位工人,因肚子长了个瘤,偶尔就会发作疼痛,他因为没有接受治疗,最后瘤愈长愈大,终于没救了。他在临终之前交代家人,在他死后一定要替他将这个瘤取出再下葬。

不久这个工人死了,家人按照遗嘱请人为他开腹,果然在肚子里发现一个比拳头还大的硬块,质地坚硬,就像石头一样,表面还有一层层的纹理,呈现出五彩颜色,非常特别,家人惊讶之余决定将它做成一只刀柄,并保留下来。

几年后的一天,工人的儿子准备上山工作,心血来潮带着这把刀一起上山除草,砍呀砍,就在砍到一株荆三棱的根部时,根皮擦过刀柄,坚硬的刀柄竟被刮出深深一道沟痕!他觉得很奇怪,但还是继续工作,后来刀柄逐渐软化,不一会儿工夫,整个刀柄竟化成一摊水!

佛手

很早以前,金华罗店一座高山下,住著母子二人。母亲年老久病,终日双手抱胸,自觉胸腹胀闷不舒。儿子为了给母亲治病,四处求医无效。一天夜里,儿子梦见一位美丽的仙女,赐给他一只犹如仙女手样的果子,经母亲一闻,病就好了。可是,醒来一看,母亲病情依旧,原来那是一场梦。于是,儿子下决心要找到梦中见到的那种果子。经过多少天的翻山越岭,当他坐在岩石上歇息时,突然看见一只美丽的仙鹤,一边舞一边歌:“金华山上有金果,金果能救你老母。明晚子时山门口,大好时机莫错过。”

第二天午夜,儿子爬上金华山顶的山门,只见金花遍地,金果满枝,金光耀眼。一位美丽的女子飘然而来,儿子定睛一看,正是梦中所见的仙女。 仙女说道:“你的孝心感人,今送你天橘一只,可治好你母亲的病。”儿子感激不禁,恳求仙女再赐给他一棵天橘苗,以便母亲天天能闻到天橘之香,永解病痛。

中药的故事篇三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关于中药的小故事

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一些中药的一些小故事,说明了这些中药的来历,和一些有关这些中药的一些介绍:

【薏苡】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白花蛇舌草】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 分钟,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中药的故事}.

【浮小麦】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

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 【性味归经】苦,凉。归心经。 【功效】敛汗,益气,除热。

【黄土汤】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麻黄】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中药的故事}.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

‚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

‚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刘寄奴】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鹤草】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白芷】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白芷,又名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克,苏梗30克,薄荷30克,苍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小儿慢性肠炎,可取白芷、干姜各5克,葱头1个,与适量蜂蜜共捣为糊状敷贴脐部。痔疮患者可取白芷60克,紫草15克,苦参30克,滑石30克,黄柏30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

白芷研末调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如牙痛时可取白芷100克,冰片2克,浸泡于75%的医用酒精中,加盖密封10天左右,用干棉球蘸药液臵疼痛处,即可止痛,且无毒副作用。跟骨骨刺患者可先洗净足部,取白芷散(由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组成)适量,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患处,面积约1元硬币大小,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1~2天肿痛即可减轻。

《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可与白僵蚕、白附子、菟丝子等共研细末调制成面膜敷面,可收到柔面增白之效。用白芷、玉竹、川芎、防风等研成细粉,用食醋调成稀膏,可治疗黄褐斑。

【白芨】

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

中药的故事篇四

药材故事

有一个得了“肺痨病”的孕妇,因为身体虚弱,孩子刚生下来就晕过去了,当她苏醒时,孩子已经死了。连生两胎都是这样,公婆和丈夫都十分烦恼。

有一天,算命的瞎子从门前经过,婆婆叫算命先生给媳妇算算命,排一排八字。瞎子问算何事?婆婆就把媳妇连生三胎死孩子的事说了。算命先生把生辰八字排了一 下说:“你媳妇属虎,戌时出生,出洞虎非常凶恶;头胎儿属羊、二胎儿属狗、三胎儿属猪。猪、狗、羊都是虎嘴里的食,被他妈妈吃掉了”。婆婆不信,说:“虎 毒不吃儿,她怎么会吃亲生儿呢?” 算命先生说:“这是命中注定,无法挽救。”婆婆问道:“有办法保住下一胎孩子吗?”瞎子屈指又掐了一下说:“办法倒有,就怕你们嫌麻烦!”婆婆说:“不瞒 先生说,我家三房就守着一个儿子,三家香火一炉烧,只要生个活孩子,让我们干什么都行。先生你说

吧。” 算命先生说:“再生下胎儿时,瞒住孩子妈。抱着孩子向东跑,跑出一百里到东海边,那里有一个海岛,爬上海岛就万事大吉了。虎怕海水,下不得海,上不了岛, 吃不了孩儿,孩子就能保住性命了。”

婆婆把瞎子说的话告许老头和儿子,他们心中都有了数。

没到一年,媳妇又生孩子了。同以前一样,孩子刚生下,母亲就晕过去了。丈夫也顾不得照料妻子,抱起孩子就往东跑。可跑出十多里地孩子便死去了。一家人非常伤心:“怎样才能把孩子养活呢?”

这天,瞎子又来算命。婆婆把孩子死去的情况告诉他。瞎子说:“跑慢啦,跑得比虎快,使虎追不上孩子,孩子才能保住。”

又过了一年,媳妇又要生孩子了,丈夫准备好一匹快马,喂饱饮足。孩子刚落地,他就用红被单包好,跳上马重打三鞭,快马如流星般朝东跑去,跑了一百里地,到了东海边,他又跳上一只快船,划到海岛住了下来。

孩子的母亲晕过去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不见孩子急得直哭。

五天过后,丈夫从海岛上回来说:“爬上海岛只三天孩子又死了。”一家人伤心极了,老夫妻俩和儿子商量,要把媳妇休掉,再娶一个能养活孩子的。媳妇闻听伤心地哭起来。 这时。有个医生从门口经过,他走进屋问到:“你们有什么为难的事啊?”

{中药的故事}.

媳妇就把经过情形告诉了医生。

医生看她面色灰沉铁青,断定她有病,就说:

“我自有办法,叫你生个活孩子。”

公婆和丈夫都不相信。

医生说:“瞎子算命是瞎说,信他干什么?你媳妇不是命硬,是有病。肺脏有邪,气力不足,加上生产使力过猛,生下胎儿不能长寿。肝脏缺血,供血不足,使产妇晕倒。我教你们认识一种草药,让她连续吃三个月,一年后保她能生个活孩子。”

在医生的劝说下,公婆把媳妇留下来,讲定如果再生死孩子便休她。

从此,丈夫每天按医生教的上山挖药,煎汤给媳妇喝,喝了三个月,媳妇果然怀孕,十月临盆,生下一个大胖小子。大人没有发晕,小孩平安无事,一家人高兴得简直合不上嘴。孩子过了一百天,他们买了许多礼物,敲锣打鼓,到医生家道谢。

医生高兴地问道:

“我的草药灵不灵?”

“灵,真灵!”丈夫问医生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

“它是野草,没有名字?”

“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

“好!”医生想了想,问道:“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呢?”

“我的孩子名叫宝贝,母亲又安全,就叫贝母吧!”

“好一个响亮的名字!对,就叫它贝母。”

“贝母”这个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民间有一则谜语:“五月底,六月初,佳人买纸糊窗户,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 谜底是四味中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其中“丈夫出门三年整”一句,谜底就是当归,意思是丈夫出门已三年,应当赶快归来,回家看望妻子。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也从当归具有调经种子的药效出发,说明当归命名的由来,他在《本草纲目》

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古时候,有个青年名叫王福,勤劳善良,靠采药与母亲相依为生。离他家几百里外有座高山,据说山上长有很多神奇的药草,由于山高路险,加上毒蛇猛兽横行,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去了也是无回。王福很想去探个究竟。他想自己身强力壮,应该无所畏惧。当他征求母亲意见时,其母想挽留儿子,不便直说,就建议他娶了亲,成了家再走。王福遵照母亲意思,择期成家。成家后,仍念念不忘进山之事。最后终于有一天,他对泣不成声依依不舍的妻子说:“我若三年不归,你可另嫁他人。”次日,毅然出门上山去了。母亲日盼夜望,转眼三年过去了,仍不见儿子回来,估计必死无疑。王母通情达理,遵照儿子的托咐,劝媳妇改嫁。谁知媳妇改嫁不到半月,王福竟满载名贵药材而归。他见妻子改嫁,后悔不已。见面时,他指着药材说:“原来打算卖掉药材,给你置衣物首饰。如今你既已改嫁,就把这些药材送给你吧。”两人抱头痛哭。新妇悲痛感伤,忧郁成疾,月事不调,骨瘦如柴。她拿起王福带回的药材,生啖活吞,企望中毒,了却此生。谁知吃了以后,她反而月经通调,日益康复。后人便取唐诗中“正当归时又不归”中的“当归”两字,做了此药名称。

从此,当归就成了一味妇科良药了。当归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在25种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方里,它排第八位。所以,古有“十方九归”之说。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通便的作用。在使用时,人们又将当归分别运用。当归头、身、尾之部份有不同药用功效:归头止血,归身养血,归须通络,全归和血。

关于天麻来源的故事

古时候,大山深处有一个部落,住着百多户人家,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有一天,部落里突然流行一种奇怪的疾病。这种病一旦缠身,头痛得像裂开似的,严重的会四肢抽搐、半身瘫痪。人们占卜求医,但都不见效果。

部落首领见人们被病魔折磨而自己又束手无策,心中十分难受,就决心去寻找能治愈这种病的“神医”。首领翻山越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神医”住的地方。没想到他刚到门口,就头晕目眩、四肢抽搐,一头栽倒在地上。不知道过了多久,首领醒过来。正在这时,走进来一位老爷爷,手中端着一碗药,让首领喝下去。老爷爷说 “你和部落的人们生的病一样,要靠一种药材医治。药材已准备好,就放在石桌,病好后带回部落里去。这种药材如果吃不完,就把它藏在背阴的烂树叶里,它就会永远用不完。”话音刚落,老爷爷已不见踪影。首领知道自己遇到的是“神医”,他的药材是天赐之物。

回到部落,首领把“神医”赐的药材熬了一大锅,让生病的人喝下。喝了这种药水之后,部落里生病的人逐渐好了。他把剩下的药材,依照“神医”所嘱,藏在背阴处的烂树叶里,从此,这药材就一年年地流传下来。{中药的故事}.

人们说这药材是“神医”所赐的上天之物,又专治头晕目眩、半身麻痹瘫痪,所谓天降神草,能治麻痹,就把这种药材叫做天麻。

古时候,山里有一个姓高的大财主,开着一个 “济世堂”的中药铺,卖尽假药、劣药,坑害了一方百姓。当地有户贫苦的青年,名叫张郎,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就是吃了“济世堂”的假药死的,还欠下了一笔药债。后来,张郎的父亲也得了重病,不得已又到“济世堂”赊了几付药吃,不想病却越发沉重了。原来,医生在处方上开的“党参”被抓药时用别的草根代替了。张郎看出卖的药不可靠,就自己上山去找党参。

张郎背着背篓和挖锄,在山里寻啊,找啊,到处是峭壁陡岩,冷风嗖嗖,黑雾漫漫,很是吓人。张郎又累又饿,终于倒在了一个岩洞里。模模糊糊中,他觉得好象是睡在花瓣铺的床上,软软和和的,非常舒适,面前还站着个年轻姑娘,面目俊秀,身材苗条,十分动人。姑娘问他到这里来干什么。他叙说了自己的苦处以后,姑娘告诉

他说:“前面夹槽里有一大棵党参,你把它挖去栽在自己园里,再掐一片叶儿,给你父亲煎水喝,病就会好。”张郎醒了,原来是一场梦。这时候,天已亮了。他爬过悬崖,来到夹槽,果然发现了一棵党参。张郎小心地挖了起来,嘿,竟是一尺多长,且已成了人形,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模样儿就象昨夜的姑娘。他双手连土捧起,理顺党参的藤秧,慢慢地放进背篓,一气背回了家。他把党参栽到菜园里,搭好藤架,然后掐了一片党参叶儿进屋给爹煎水喝,不想爹的病一下子就好了。

{中药的故事}.

此后,张郎天天给党参浇水,经常培土锄草,看得比什么都珍贵。终于有一天,党参架下走出了梦中的姑娘,并张郎结成了夫妻,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故事二

传说吕洞宾和铁拐李二位神仙从中原来到太行山云游,看见四周犹如仙境一般,二仙赞叹不已。当他们走到平顺地界时,忽然看见了一头山猪,在山坡上的土里乱拱,二仙童心未泯,想看个究意,见山猪拱过的地方,黑土疏松,油光发亮,土里长着一种似豆秧的东西。 铁拐李把它放在口中,边嚼边跟着吕洞宾赶路。走过了一程,吕洞宾气喘吁吁,回头再看铁拐李,却神情如常,紧紧跟随。途中他遇见一樵夫,樵夫说:“这是一种神草。传说古时上党郡有户人家,每晚都隐约听到人的呼叫声,但每次出门看望,却始终不见其人。在一个深夜,主人随声寻觅,终于在离家一里多远的地方,发现一株不平常的形体和人一样的植物,因出在上党郡,所以叫“党参”

古时候,有本叫《文房肆考》的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桐乡乌镇有位孔裕堂先生,他的弟弟3年来体质怯弱,总出大量虚汗,就算是严热的夏季,因为特别怕风,也只能在室内关窗闭门,从不外出见客。

这期间求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二年级编故事
下一篇:云朵面包作文三年级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