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7-07-26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 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 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 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 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优化 一是删除枝节内容,保留主干部分,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骨干知识。二是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就是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
教学内容过程化 就是教师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加工,即进一步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知识本质、顺序与联系,同时运用相应的策略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 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语言(口头语言和黑板语汇)为主要媒介,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讲授法主要有四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优点是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其缺点是单向的“传送─接收”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探究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探索发现,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谈话法 是以学习历史新知识、巩固历史旧知识或检验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以问答对话的双向交流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谈话法包括: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的启发式谈话; 用已有历史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导引式谈话;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已有知识的巩固性谈话;归纳概括所学历史知识内容的总结式谈话。
参观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以获得感性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以现场(实地、实境、实例)观察、访问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一般分为三类: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预备性参观,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并行性参观,以及学习新知识后的总结性参观。
欣赏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领略和品味,从中体验到真善的价值,享受到美的愉悦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法包括:自然美欣赏;艺术美欣赏;社会美欣赏;科学美欣赏;心灵美欣赏等。
检查、评价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检测评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及时反馈教学效,以便教师调整进度、控制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检查、评价法有三种类型:课前的摸底式检查评估;课中的诊断式检查评估;课后的总结式检查评估。
备课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
说课 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教研形式。
评课 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板书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其作用在于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于学生记忆,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图画式板书 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得淋漓尽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课 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固定的课表,在规定时间内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过渡 即上课中的课堂过渡,指教师巧妙地将所学内容的章与章、节与节、章与节、专题与专题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此问题与彼问题转换衔接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技能。过渡旨在体现教师上课的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思维连贯地学习新授课内容。
教态 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动作和表情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教师正确、恰当的体态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控课堂教学;有利 于丰富教学信息,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结束技能 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技能。
巩固练习法 是以学生的练习方式巩固新学知识的一种结课方式。在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及时巩固新知识有直接的作用。
教学语言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教与学的语言讲解、讲述、解释、讨论、回答、复述、纠错、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
教师形象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可分为外表形象与内在形象两部分。即在职业行为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和或者别人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风格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色,职业信念、教学观念、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教学风格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风格往往是内在形象的表现。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新课程提倡的课程资源是广义的课程概念,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新课程认为: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校本课程 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其内容一方面包括当地特有文化、科学、社会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辅助国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与国家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
乡土教材 指为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的教科书,对历史学科来说,就是地方史教科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整体历史课程的同时对家乡有更深入了解;以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当地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
社区人力资源 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的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事务,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 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育实习 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基础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方法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1)教学目标取向全面性、协调性发展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研究重心由教法转向学法
(4)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2、按照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评价?
(1)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2)学生: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1)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4)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5)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思维定势
4、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1)创设课堂情境
(2)用形象诱发情感
(3)用声调来渲染
(4)用体态语言强化情感
5、简述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1)主题化:每节课都应该有教学主题,通过主题将知识进行串联。
(2)集约化:把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成为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重点。
(3)结构化:抓住历史基本主题,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
(4)层次化: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分层次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中把历史进行层次化,识记,理解、运用就是历史知识的层次化。
(5)理性化:尽可能把历史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炼观点。
(6)方法化:体现一般的思维方法和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
6、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布局调整?
(1)认真研究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
(2)联系实际,适当调整教科书顺序。
(3)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4)变化多样,给学生全新的认识。
(5)对教科书进行深化、扩展。
7、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式教学法: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
(2)自学式教学法:说明学习目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小结释疑、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或师生共同小结。
(3)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4)历史比较教学法:在中外历史比较中组织教学。要求:识记知识、领会教材内涵是前提;专题整理中外知识,培养技能拓宽认识是手段;综合运用、培养智能是目标。历史比较有宏观、微观、横向、纵向、逆向五种比较分析法。
(5)练习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是从历史上的教学实践中继承下来的,以训练行为技能为教学目标。基本操作程序:教师阐明技能并作示范--在教师指导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平时作业
中学历史教学法平时作业
1、 中学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答: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主要由准备阶段和展开阶段构成。准备阶段是指教学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教师的备课活动,展开阶段指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中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环节:
(一)激发动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是进行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动机、兴趣的激发和保持要靠教师的引导。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特点和认识水平,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猜测、联想、思考、探索等心理活动,保持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此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动机与迁移,使各种动机都不断向着有利于学习的方向转化,进而形成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二)感知历史。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感知教材开始,但由于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使得教学内容不能为学生直接接触和观察,很难形成历史的概念和认识历史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语言,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呈现具体的教学材料,如原始文字史料,实物材料,动感的音像材料等,“再现”历史情境、场景以及历史人物活动等,加强师生交流合作,从而促进学生尽可能“近距离”地感受真实的历史,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历史表象。感知环节非常重要,很多教学策略都要在这一环节中实施。
(三)理解历史。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活动,而理解则是掌握知识的关键。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理解环节,就是使学生的认识从历史表象进而形成为历史概念,通过对历史的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活动,认识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本质以及规律,并对历史的问题作出判断、论证,认识历史规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发挥导向作用,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展示自己的做法和观点,提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更要体现出教学的启发性和民主性,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做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接受和领会科学的理论观点,学习和运用正确的方法。
(四)运用知识。是指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知识具体化的集中表现。运用知识,是为了学生真正掌握和记住所学的历
史知识,以及有关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通过作业练习、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对历史的和社会的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加深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学习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正确地处理历史认识上的各种关系,如史论关系、古今关系、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等。这一环节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积极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理解、巩固和评估等环节也体现出对知识的运用。
(五)巩固知识。历史知识信息量大、重复性小的特点造成学习时不易持久地保持知识,知识巩固能够对学习的知识起到充实、加深、提高的作用,更有利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很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明确教学目的,引起学生重视程度;搞好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合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传授;及时的总结和经常的复习,多形式的作业练习来巩固强化学习效果等方法,对知识的积累和保持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评估反馈。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水平状态进行检查、评定和总结,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策评,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它调控和改善教学过程,鼓励和监督教学过程的参与者。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评价的指导思想和评价的方式方法主张学生参与评价过程;考试评估的内容应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尤其注重后两者;评估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单元教学、学期教学等不同阶段的评价,也可以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综合采用观察、调查、访问、讨论、考试等多种方法;评估结果要有透明度并及时反馈,及时的分析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教学评估不仅针对学生的学习,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检验和评价,以促进教师工作。
以上所说的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和侧重之处,又是相辅相成、交叉作用的,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反映出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流程和特点。
2、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答: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及实施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
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一条原则就是指在历史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的处理原则。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学生负有引导、指导、教导的责任,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学生是历史教学中认识的主体,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态度、方法都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有效结合时,才能充分发挥和得到保证。二者要结合得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通过做好备课;组织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实每节课,使学生有所获益;鼓励学生进行争论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人格,以平等地位处理师生关系等方法来保障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在教学工作中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要求教学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并向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所用的史实、材料、概念和观点等要正确,面对具体的历史问题争论,要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求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的科学合理性与教师讲授语言的准确性。思想性原则,要求教师发掘思想教育因素,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人文素养。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是一致的,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保证。
(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要求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并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系统性与量力性的关系,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全面了解教科书内容,处理好教材的前后联系,注重历史社会各方面的内在关系等,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还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多方关系,做到教学方法、进度适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吸纳和接受学习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反映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感知与理解、形象与抽象的关系,这是由历史知识的过往性所决
定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运用直观的手段,包括语言、文字、教材、教具、活动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感受,以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历史教学中离不开概念的运用和逻辑的分析,教师要力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统一,把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与讲解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这一原则的运用,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尤其要把握初高中生的特点。
(五)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掌握知识与巩固知识是学习质量的体现,这一原则是指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掌握性原则要求教师对任教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将新旧知识建立有机联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学习活动。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清晰地、重点突出地展示给学生,使其印象深刻,还应教给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复习,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反馈。历史教学中的掌握性与巩固性应有机结合,因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知识巩固的前提,知识的巩固才能使知识更好地被理解和运用。
(六)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反映了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方式的基本准则。历史知识反映内容有过去性,因而总体上是现成的知识,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教材的讲述、媒体的信息传播等途径来主动积极地获取历史知识。同时,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独立地进行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论证、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提高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逐步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体现历史教学的问题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开放性。
(七)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要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统一的要求,面向全班学生,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学习;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适应程度,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尤其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重视,要把班级教学、小组活动、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从而协调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
以上这些教学原则,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要在教学实际中综合的加以贯彻和体现。
3、历史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哪些主要的类型?各种历史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
主要特征,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认识能力。信息传递教学模式受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较大,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后美国的奥苏伯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理论。由于历史教学的知识性和认识性都比较突出,因而这一模式将长期适用于历史课堂教学。
(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生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表象开始,进而通过多种展示方式和手段来把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历史的具体性特点来划分教学程序。师生互动,都可以是情境复现的设计表现者。
(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性,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和假设,亲自动脑、动手搜集辨析材料,从而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的经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处理各种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师生平等,教师主要起引导和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克服研习困难。
(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为主,通过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的过程,对各种历史解释进行比较,交流各种看法,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掌握正确方法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还有表达能力。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探讨问题的直接参与者。这种模式常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出现。
(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这一模式通过制定方案,选择场所,搜集信息,形成成果,交流合作等环节,掌握更多直接性材料并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师是规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主要的参与和实施者。
上述这些历史教学模式,各有特色,而且各种模式都可以有一些变式,在教学实际中各种模式也可以进行交织、交替,没有哪种模式是绝对的主导模式,也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要灵活地运用历史教学模式并不断创新,才能赋予历史教学模式以活力。
中学历史教学法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思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这六个方面,构成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也是遵循着这些思路进行的。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2、理解掌握“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不可分割,是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是知、行、意的统一。
(1)、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基本内容;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2)、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赖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将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产生深刻影响。
(3)、过程与方法是三维目标互相融合为一个整体的黏合剂,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通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既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又可学会如何去获得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过程中,既可落实知识与技能,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对“三维目标”的总体认识
(一)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掌握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关键,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核心、是灵魂。
(1)、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三维目标、三方面任务是一个整体,它们统一于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历史课程进行教育教学,若离开了历史的知识系统,也就谈不上是历史课程了。
(2)、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应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注重学习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3)、历史课的情感态度观的培养与提升,是在学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提升,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样,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也有知识基础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说到底就是强调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是历史教育的永恒主题。
4、整合历史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
(一) 搞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关注历史细节。
(二) 选择和确定重点:教学重点即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1) 确定教学重点:历史地位、教材地位、本课中的地位
(2) 突出重点:保证时间、(针对重点)补充材料、进行设问、活动
(三) 梳理知识的核心要素:每个具体的历史知识都有其基本的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构成知识。
(四) 构建历史联系:(1)史事的联系;(2)认识上的联系
(五) 归纳历史特点:指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通常表现为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部表现。要求客观叙述
事实,稍加评论,引导学生认识,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1) 历史阶段性特点 (2)历史某一领域特点 (3)历史事物特点
5、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
(1)编排力求生动活泼 (2)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 (3)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4)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6、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
(1)历史课题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2)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
(3)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4)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7、历史教学过程的特征:
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
8、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
(1)激发动机 (2)感知历史 (3)理解历史 (4)运用知识 (5)巩固知识 (6)评估反馈
9、中学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原则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次作业}.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次作业}.
六、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七、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这几个原则彼此是有联系的,也是相辅相成的,是要在教学实际综合地加以贯彻和体现的。
10、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
(1)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弊端:受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较大,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容易忽略,造
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的多和学生活动少的情况,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
(2)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3)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5)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11、信息传递与问题探究的不同特点:
信息传递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问题探究是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
12、什么是教学模式?它由哪些要素构成?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
要素:理论、目标、程序、策略、角色、评价
1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哪些讲授方法?
一、讲述法。这是历史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述历史事实、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可以分为:
A叙述法 B描述法 C概述法
二、讲解法。讲解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是以有价值的史料为证据,进行全面的、 辩证的、客观的阐释。讲解法有很多重要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和对比法。
(讲解与讲述是有区别的,讲述的特点是有情节,形象性强:讲解则是要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论证事理。)
三、讲读法。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材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
四、谈话法。这是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
五、图示法。这是指借助词语、概念、数字、图表以及一些符号等方式传递历史信息的教学方法。
六、演示法。主要是指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14、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
讨论、辩论、史料研习、角色扮演、竞赛、制作
15、什么是教学技能,它有哪些特点
技能: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学科知识及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
标的能力。
特点:多样性 习得性 发展性 凭借性
16、课堂导入的技艺:
类型: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故事导入、溯源导入、
时事导入、经验导入、设疑导入、直观导入、
诗歌导入、文献导入、趣事导入、乡情导入
功能: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促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次作业}.
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从而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也就是将历史学习的内容拉进学生,把学生带入历史学习的情景中。
17、板书设计的技艺:
类型:纲要式、图示式、图表式、线索式
要求:提纲挈领,条理分明,详略得当,既涵盖全课的教学内容要点,又重点突出,清晰醒目。
18、课堂提问的技艺:
类型:(1)回忆性的提问 (2)理解性的提问 (3)综合性的问题 (4)运用性的提问
(5)推论性的提问 (6)评价性的提问
原则:(1)问题应紧扣教学内容 (2)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 (3)问题应有启发性
(4)问题应有探究性 (5)问题的难易要适中 (6)问题要与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直接的关系
注意:(1)要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提问 (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要把握提问的节奏与频率
(4)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 (5)提问要与讲授相结合 (6)要及时引导学生回答
(7)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8)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
19、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主张:
(一)行为主义学派
主张:联结论和刺激—反映理论。认为学习是环境的刺激与学习者的行为反映之间的联结过程。
(二)认知学派
主张:重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重视意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倡主动
性、创造性的学习,注重学习者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我发现的活动,注重能力的开发。
(三)人本主义学派
主张:学习的理念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看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经过科学的抽象与概括形成的对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本质的、全面的和内在联系的一种认识。它建立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是对历史史实的概括。
3、维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4、讲解接受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又被称作直接教学模式。它源于刺激—反应的原理。它是由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演化而来的。它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学习,也可以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这一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6、讲解法
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7、讲述法
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8、讲读法
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
9、谈话法
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10、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
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
11、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和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12、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导入技能就是指导入的技术、能力。
13、讲解技能
讲解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
14、结束技能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进行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以利于下次教学的改进。
15、板书技能
板书技能是教师运用黑板、投影等手段,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的运用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
16、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
17、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18、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9、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0、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