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7-01-31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篇一

游建川博物馆有感

游建川博物馆有感

——勿忘历史,居安思危

在上个世纪,我们的国家任人宰割,就如文天祥说的:“山河破碎风飘絮。”那样,岌岌可危。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充满着屈辱与辛酸。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必须铭记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吸取教训,更是为了鞭策自己,居安思危。

2013年4月11日星期日,我们棕北中学除九年级师生,都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有建川博物馆。那日。我们从成都驱车一个半小时,便到了建川博物馆,据介绍,建川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全名“建川博物馆聚落”,是目前国内民间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有樊建川先生私人投资建立。聚落内建设有抗战,5.12地震纪念,红色年代艺术品三大系列等20余个分馆。其中,我们分别参观了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红色年代音像陈列馆,川军抗战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中国老兵手印广场,红色年代镜鉴陈列馆,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陈列馆,老公馆家具陈列馆,“5·12”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国防兵器馆,三寸金莲馆等。

接下来,我们便开始参观:第一站是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抗战系列,在这里,我们参观了中流砥柱馆,顾名思义,中流砥柱馆所展示的是一些关于人民顽强抗战的文物,一根高达十来米的红色柱子笔直地立在馆中央,标志着比馆的意义,凸显了此馆的特征,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接下来参观了不屈战俘馆,陈列的是一些当时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的侵略,仍面不改色,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人物塑像及画面。十分感人。我们还参观了国防兵器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这些馆都真实全面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参观以后不禁让我对那些在战争种牺牲的,伤残的,做出过贡献的国人肃然起敬。

第二站便是民俗系列。这里,三寸金莲文物陈列馆和老公馆家具陈列馆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百年变革。一双双三寸绣花鞋,不禁让我们想起以前女人的悲哀,一个女孩生下来不久便要在正在发育的脚上裹上绷带,让脚不能再长,其结果必然是脚严重变形,而且相当痛苦,那时,大脚女人是很没有地位的。再看看现在,男女平等,女人再也不用裹脚,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多好呀!不过那些小脚女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益的刺绣,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她们也是中华民族不可缺的一部分。所以,为了族魂,我们收藏传统。 第三站,也是本次参观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距今最近的一站,地震系列。那里,地震似镜,映出一个对灾情反应快速的政府,一个以开放姿态反对灾难的国家,一个与中国同舟共济的世界,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收集了地震中各种被砸坏了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代表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地震撼天动地,人性,撼天动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刚强撼天动地。这里展现了灾难,是为了让我们吸取经验,为了未来的平安!

勿忘历史,居安思危!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篇二

川菜博物馆

在大门口开头:

成都川菜博物馆,坐落于郫县古城镇,是世界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活态主题博物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约40亩,采用川西民居建筑风格,新派古典园林风光。景区内分为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川菜原料展示区、郫县豆瓣传统制作工艺展示区等。

川菜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川菜发源于青铜器时期的巴国和蜀国,据成都川菜博物馆馆藏资料记载,早在汉晋时期,蜀国既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风尚,尚滋味是指崇尚美味,而好辛香则是指特别喜好辛辣刺激的味型,之后唐代,川菜已逐渐为世人所称道。大诗人杜甫曾作诗,“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到了宋代,川菜则正式见于典籍,称之为“蜀味”。

如果您是一个外地人,来到四川,来到成都,这秦砖汉瓦砌就的川西居民建筑,会让你联系到什么呢?这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饮食器具,又会让你感受到什么呢?一个小小的泡菜坛都做得如此精美,不由得让人感叹清代川菜文化的繁荣。从唐代开始四川人才有了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盖碗茶。也许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静心找到各自的感悟,这感悟的背后,兴许就是川菜传承了千年的文化之源吧!

这是成都川菜博物馆收藏的一组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描述了当时的四川人烹调川菜,酿制川酒的景象。正是因为有了天府之国的富庶与丰饶,才使得在漫长的历史中,四川人创造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川菜文化,川籍大文豪苏轼,他本人也是一个大美食家,缭缭升腾的炊烟似乎在轻轻地述说着川菜的点点滴滴,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体味到无尽的联想与思索。

开始介绍各场馆前开场词:

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做《蜀都赋》中,便有“金罍中坐,肴核四陈,觞以清漂,鲜以紫鳞”的描述。这说明,川菜除了直观的烹饪技巧和味觉追求以外更讲求一个文化底蕴和氛围。这就是川菜的味外之味,它可以把人对美食的感受,引向一个新的审美境界,使其具有艺术雅趣。也正是川菜这种独有的韵味,使得成都川菜博物馆的陈列形式显得与众不同。 互动演示馆:

川菜与鲁菜、苏菜、粤菜齐名,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成都菜、重庆菜及川南川北菜构成。还包括大河帮、小河帮及盐帮等地方菜。在成都川菜博物馆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场馆:互动演示馆。之所以特别是在于,你在这里可以足不出户就能现场了解到川菜的刀功、火候及成菜过程。这是川菜非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川菜的香和味,之所以名冠天下,你都能亲身体会得到。目前川菜已发展成为拥有近5000种菜肴的庞大菜系。在互动演示馆,游客们能通过味觉亲自感受川菜的无穷魅力。

互动演示馆现场演示川菜的刀功、火候及成菜过程,是川菜非物质文化核心内容,它们是动态的、经验的、艺术的,只能通过演示的形式陈列。游客可以参与互动;川菜的香和味,游客能通过味觉亲自感受;游客还可以了解川菜的就餐形式:零餐、雅间、筵席。游客的互动将成为今天川菜文化的组成部分,游客的参与构成了今天的就餐形态。与一般餐馆把厨房藏起来不同,在我们这里把厨房放在正中央,通过相关的互动演示和参与,来展示川菜技艺这种非物质文化。

典藏馆:

典藏馆以文物、典籍、图文陈列展示历史的川菜文化,游客可以了解川菜文化的起源、演变、发展及川菜文化的形成。在这里可以看到川菜在不同时期使用的不同器具,了解当时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当时的审美需求。 品茗休闲馆:

品茗休闲馆体验了川菜文化“茶饭相随、饮食相依”的特点,川菜文化是燕集文化,宴饮、娱乐、休闲融为一体。饮茶品茗是川菜文化的组成部分。川人饮茶形式不拘一格:春秋之季在阳光之下喝坝坝茶;盛夏之时在树林中、在林荫下饮茶纳凉;茶房品茗则四季皆宜。在这里,游客都可以得到体验。 灶王祠:

灶王是传统川菜文化,以及四川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民间,灶王司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敬灶王,崇食尚饮,你可以感悟[一餐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珍惜生活,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 川菜博物馆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都将隆重举办“小年祭灶王典礼”,祭罢灶王,“过年”,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川菜原料展示区:

川菜之魂——郫县豆瓣传统制作工艺展示区、泡菜传统制作工艺展示区、蔬菜展示区、畜禽展示区等。成都川菜博物馆互动演示馆所用菜品,大多来自川菜原料展示区.蔬菜不施农药化肥,动物天然饲料.你还可以在这里体验躬耕农事的乐趣感受那份播种和收获的喜悦.

川菜原料展示区,展示了一系列先辈们曾使用过的一些川菜原料加工工具,让您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我们的先辈们的生活场景。(举例说明几个原料加工工具)

耙:

耙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也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农具演化而来。铁齿钉耙,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也兼有兵器的作用。

犁: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石磨: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

石碾:

是一种用石头和木材等制作的使谷物等破碎或去皮用的工具。 可用于磙压、碾轧,如碾米;碾谷

中午吃饭时间:(席间找李珊串“吃托”,俩人聊天当中把以下两或三道菜的典故介绍出来)

夫妻肺片:

在三国时的安汉(即今南充市)有一对夫妻二人,在嘉陵江畔开了一个小卤菜酒店,主要供渡口来往人员食用,当时江中打鱼人,鱼舟及商船胜多,周围的生意很红火,在当朝巴西郡太守“张飞”常来此处饮酒,感觉这里的凉菜味非常可口味美,对两夫妇手艺特别称赞,为赞扬两夫妻手艺非常特别,因此用“夫妻”

二字命名,将此菜取名为“夫妻肺片”夫妻肺片细腻、微辣、香、甜、鲜,回味可口;并推介给大哥刘备,做御膳供品食用,得名夫妻肺片。

五十多年前,有郭朝华、张田正夫妻二人,以制售麻辣牛肉肺片为业,两人从提篮叫卖、摆摊招客到设店经营。他们所售肺片实为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

开水白菜:

四川传统名菜。“开水白菜”原系川菜名厨黄敬临在清宫御膳房时创制。后来黄敬临将此菜制法带回四川,广为流传。30多年前,川菜大师罗国荣调来北京饭店掌厨,又将“开水白菜”的烹调技术带回北京,从而成为北京饭店高档筵席上的一味佳肴,“开水白菜”烹制不易,其关键在于吊汤,汤要味浓而清,清如开水一般,成菜乍看如清水泡着几棵白菜心,一星油花也不见,但吃在嘴里,却清香爽口。

开水白菜清鲜淡雅,香味浓醇,汤味浓厚,不油不腻:味道清鲜,不淡不薄,菜色嫩黄,柔美化渣,有不似珍肴,胜似珍肴之感。

开水白菜名说开水,实则是巧用清汤,开水白菜事实上是一款高级清汤菜。在这款菜中,白菜虽然选用严谨但却求之易得,然而这汤却是来之不易。

引经据典:

关于四川饭店那道“开水白菜”的传说很多,最著名的一个是周恩来总理宴请日本贵宾时,因那位女客看上来的菜只有一道清水,里面浮着几棵白菜,认为肯定寡淡无味,迟迟 不愿动筷。在周总理几次三番的盛邀之下,女客才勉强用小勺舀了些汤,谁知一尝之下立即目瞪口呆,狼吞虎咽之余不忘询问总理:为何白水煮白菜竟然可以这般美味?

糖醋排骨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糖醋”中国各大菜系都拥有的一种口味。它源于江苏的无锡,现在江苏、浙江、四川菜中广为流传,常用于熘菜。糖醋排骨是糖醋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道大众喜爱的传统菜,它选用新鲜猪子排作料,肉质鲜嫩,成莱色泽红亮油润,口味香脆酸甜,颇受江南一带食者的欢迎。

结尾语:

品尝完美食之后,我们今天一天的行程也将结束了,最后我总结一下这一天游川菜博物馆的感触,也为电视机前的您日后来游玩做一个参考。

在典藏馆呢,你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川菜文化。在互动演示馆,你可以体验到动态的、经验的、艺术的川菜。在品茗休闲馆,你可以感受到川菜文化“茶饭相随,饮食相依”的特点。这一切仿佛活生生地勾勒出这个活态主题博物馆动与静、观与品、香与味、闲与乐的韵味。并从中感悟到成都川菜博物馆一种无与伦比的的魅力。

不同的主题博物馆有不同的陈列形式;不同的主题博物馆有不同的参观形式,这就是成都川菜博物馆带给我们的全新的博物馆理念。希望您有时间的时候也带上家人一起来这儿游玩,感受川菜给我们带来的文化与韵味的魅力。

好,我们这一期的节目就到这,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篇三

【作文】浅谈荆州博物馆之行

浅谈荆州博物馆之行:一座历史名城的见证

荆州博物馆馆员在谈到荆州博物馆的丰富馆藏时,都会很自豪地提起荆州作为楚郑都的这辉煌的400多年。博物馆13万件珍贵馆藏里的很大一部分都与“郢都”这座大遗址不断被考古发掘有关,都与奇妙神秘的楚文化有关。天星观一号墓出土的双头镇墓兽,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漆羽人、凤鸟莲花豆和一套取暖用器铜篓、铜炉及铜漏铲,马山一号墓出土的对龙对凤纹浅黄绢面绵袍,高台汉墓出土的龙凤纹漆盘等,都属于镇馆之宝,其中漆羽人和凤鸟莲花豆还曾作为中国国宝在日本东京和大阪展出过。

一、越王剑一一楚文化之雄风代表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绝世宝贝一一“越王勾践剑”,它虽一经出土就离开了荆州,但却与荆州博物馆的“越王剑”系列有着很深的渊源。正是这些“越王剑”见证了昔日国力强盛的大楚国。

1965年,荆州江陵县望山1号楚墓出土了这件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宝剑一一“越王勾践剑”。据当时主持发掘的考古队长谭维四回忆,当他们在墓主人骨架的左侧发现这柄装在黑色漆木剑盒内的青铜剑时,刚开始并未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当剑从剑鞘中拔出来的那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只见它寒光闪闪,锋利异常,剑身布满美丽的黑色菱形花纹。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在地下深藏了2000余年,依然能吹毛断发。

战国时代,以步骑战为主,剑是主要兵器,青铜剑因而大量生产。当时,南方各国以吴越的铸剑技术最高,越王之剑代表了铸剑的最高水准,但是2000多年后,这些越王之剑却在楚地荆州大量出土。继“越王勾践剑”之后,荆州江陵藤店1号楚墓又出土了“越王州勾剑”,与“越王勾践剑”类似,剑身光亮而不锈蚀,剑身上都有双勾鸟篆浮

雕铭文。专家通过解读“州勾剑”的铭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剑”,发现剑主乃是越王勾践之后的第四代越王,此剑出自楚墓,很可能是楚灭越后流入楚地的。专家在研究“越王勾践剑”在荆州出土的原因时,则提出“嫁妆说”和“战利品说”等。

除了“越王州勾剑”,荆州博物馆内还收藏有数柄越王剑,它们同样享誉四方,如出土于江陵张家山楚墓的“越王盲姑剑”;出土于故楚郑都北郊的“越王鹿郑剑”等,其中勾践之子所用的“越王鹿郑剑”和“越王勾践剑”并称“越剑双绝”。这些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依然寒光闪烁的越王宝剑,见证了2000多年前古楚国兵吞四方的强大实力。当时的楚国究竟有多大?据考证,它的范围已向南拓展至广东,向东囊括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直达东海,向东北和西北甚至浸润了今山东和陕西的一部分,只有向西没有太大的进展,但也包括了今四川境内的一部分一一范围之广,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几乎完全统一了中国南部。其国力的强盛,更进一步带动了其文化和技术在整个长江流域的传播与融合。

二、“遂先生”—永远等待着来世的古尸

在荆州博物馆的七大专题展中,有个“西汉古尸”展厅,“遂先生”就静静地躺在这间珍品馆中,他已经在那里躺了33年,而从他长眠于这片沃土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遂先生”的发现曾震惊天下,也使荆州博物馆一下子出名起来。

“遂先生”于公元前167年下葬,下葬的时候正值“文景之治”,所以他是西汉人,并非楚人,这座墓葬却还是带给我们很重要的关于楚文化的启示。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1915年,荆州城外凤凰山168号汉墓被发掘,当人们小心谨慎地、一层一层打开那厚重的三重楠木棺撑的时候,终于在内棺中惊喜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他。考古学家是从古尸口中所衔的那枚汉白玉的印章得知他的名字的。出土的资料显示,“遂先生”还是位官员,职衔相当于五大夫。

我们看到的他带了很多家当:玉印1件,竹犊1件,石砚一套,笔筒1套,铜削刀1件,铜钱四株半两„„几乎囊括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身为朝廷官员的“遂先生”,还携带了一支可能是现存最早的毛笔和一座“迷你”型的粮仓。除了丝绸织物因被棺液浸泡而腐蚀之外,大部分随葬品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之后,仍然保存完好—竹

简木犊清晰可辨,稻谷出土时都还保持着美丽的金黄色。

“遂先生”刚刚出土时,负责解剖的专家们惊讶地发现:他的四肢和全身关节都还可以活动自如,皮肤以及皮下软组织还具有弹性,身体的内脏依然完整,甚至连一侧的耳鼓膜都保存完好。众所周知,木乃伊是挖空了内脏,并将尸体内外填满香料才得以保存的古尸,是干的、僵硬的;像“遂先生”这样保留了完整内脏、历经两千多年不腐的柔软的湿尸。除了长沙马王堆的女尸“辛追夫人”之外,在世界上几乎再也找不到类似的了。事实上,“遂先生”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好、年代也最久远的软尸—连’‘辛追夫人”都不及他。

在“遂先生”的墓室中,一则特殊的“公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是一张告地府长官的浩文,大意是告诉阴曹地府的负责人,自己即将离开阳世前来报到,请予收留。为此,他带上了一队职能齐全的彩漆人物车马木俑—男仆15人,女蟀1:3人,其中一名仆人唤作“良”。

伴随“遂先生”的漆木器还有很多。除了彩绘木涌以外,还有方盘1件,茶几1件,耳杯1组,漆圆盘1组,漆盒1组,豹纹大扁壶1组„„众多漆器出土时依然色彩鲜亮、光洁如新,显示了楚人在漆器制造工艺上的高超技艺。

三、龙对风纹浅黄绢面绵袍—深藏不露的宝贝

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最受到隆重保护的其实是那件对“龙对风纹浅黄绢面绵袍”。这件国宝即使在荆州博物馆也未公开展出过,一直被小心谨慎地珍藏在荆州博物馆的文物宝库里。这件衣服样式古朴,灰白绢里,内絮丝绵,竟然与我们今人所用的棉衣有着类似的结构,不过它的材质轻柔,刺绣花纹美妙绝伦,领缘和袖缘镶着动物纹复合绦带,襟和下摆缘用大菱形纹锦装饰,体现了楚人神奇浪漫的艺术风格:

专家介绍,这件绵袍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工艺精湛的“锁绣”技艺上,这是一种不同于苏绣,也不同于任何其他我们所熟知的织绣方法,所采用的绣线也代表着极其高超的工艺水准。

研究人员曾经从马山墓出土的丝织品中取出一根极细的丝线,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看,他们发现,原来这一根肉眼看起来已经细到不能再细的丝,竟然是令人难以置信地由更多、更细的丝线编成辫子组成的。在2000年前的马山1号墓,密度最大的绢面达到了经度每厘米158根,纬度每厘米70根,甚至超过了今天由现代工业化机器生产的织物的密度。

古代的楚人,就是将这些极细的丝线用锁绣的方法,一气呵成,将自己最为热爱的、代表楚文化的凤鸟的纹样绣在了自己的衣袅之上。当我问及这件镇馆之宝是否代表了古楚国最高的织造技术时,讲解员介绍说,其实马山墓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古楚国在丝织工艺上高度的丰富多样性。从马山墓丝绸棺木的发现来看,当时的楚国甚至已经掌握了古代丝绸的全部种类的织造方法。死者身上包裹着一层层共13件衣袅,种类囊括了绢、纱、罗、绮、锦、绣等几乎所有的丝绸织造门类。除了主人脚上麻鞋的底和表层以外,其余全部都是丝织品。

后记

荆州是一座掩映在桃花和垂柳中的古城

它曾经一鸣惊人,然而现在的它,却似乎很静默,静默得如同门前的那条长江,长期以来,荆州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并不为多数人所关注—它仿佛只是长江三峡旅游线上一个可有可无的停靠点,或者,对于不少游客来说,它还是“三国”系列里的一个点。

在这一方辽阔的红色沃土上生生不息的,是楚人的先民,他们以“革路蓝缕”的

精神艰苦创业,在荆棘丛生、水泽遍布之地开创出了一片令世人艳羡的美丽家园。

公元前7世纪,楚文王将楚国的国都迁到位于荆州腹地的郑都,从此,开始了“楚”这个南方最大的诸侯国长达40()多年的昌盛史—楚文王在这里坐拥江汉,“杯酒定两国”,娶了真正倾国的“桃花夫人”美人幼;楚成王在这里擎起凤凰大旗,谈笑间尽退中原“八国联军”的屡次寻衅;楚庄王在这里“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为华夏留下了诸多成语;楚威王在这里振翅起飞、翱翔楚天,横扫长江中下游、直达上海,神州半壁江山尽归楚,成就了东周第一大诸侯国的旷世辉煌„„

初见荆州博物馆只觉得诧异,一个地区性的博物馆竟然能有这样的馆藏,但是在初步了解了这座楚国故都的悠久历史之后,我对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未知性有了更进一步的向往和好奇,身为一个楚文化的受熏陶者,也对如何发扬和宣传我们的文化内蕴有了更深一步的想法。

12111007 美术史论 李瑶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篇四

游中江博物馆

游中江博物馆

四川省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六年级四班吴馨怡 指导老师:刘春华{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今天上午,我们进行的一次春游活动——参观中江博物馆。

当我和同学们踏进博物馆的第一步时,我情不自禁地感慨到:这是一个蕴含着多少璀璨文明的瑰宝呀!

我很庆幸今天能与相识已久的同学们一起观光,一起分享,一起收获。好奇的来,惊喜的走。满载着无限的乐趣与满足。

从第一层逛到第二层,映入眼帘的一切都一直在充实着一颗空虚的心。中江的历史,在这一刻,向我展开了。

岁月流转,几十、几百、甚至是几千年的东西,今天依旧那么清晰。看似简单的,其实这些全都是让人洒尽汗水的。远处金碧辉煌,活灵活现的雕像,从近处细细斟酌,才知道这一道道的刻画有多么不容易。 在一楼,我们看着那些古代玉器,看着那一道道形态不一的花纹,不同的形状,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条理不一的瓷器,各具风韵的中江书画……一幅幅赞不绝口的画面在眼前出现,这是一个令人多么难以忘却的时刻呀,在博物馆里,玻璃架上的,立在地面上的,挂在墙上的,无不反应出了以前中江人的聪慧。 我们还看到了中江传统手工挂面,中江挂面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

中江挂面曾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优质特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有种说法是,原最最正宗的中江挂面,现已经不会再向外界卖出了,很难买到最传统,最正宗的!{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一楼还有许多中江名胜古迹的模型,令人觉得奇怪的无头佛像。 二楼就是中江名人的介绍了。中江最有名历史人物当属“铜山三苏”了,他们分别是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他们同“眉山三苏”生活在同一时代,祖籍都在四川西部,“铜山三苏”长年在外地做官,苏易简自考取状元后便离开铜山,远赴开封做官,很少回家,只留下空落落的苏家大院、冷清清的读书台。苏舜钦、苏舜元出生在开封,做官在外地,也很难回故地仓山。另外还有黄继光等名人。

今天我参观了中江博物馆,也知道自己的家乡原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自己的家乡感到无比自豪!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篇五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感言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感言

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2班 石园园

去年暑假,我回成都后,正赶上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金沙太阳节”活动,于是我有幸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度过了一个令人愉快的下午。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而且藏品及其丰富,展区布置得体,陈列井然有序,极具游览价值,令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对其特点进行一个简单介绍。

一、历史悠久

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2月8日,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蜀文化遗址。遗址分布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遗址内目前已发现祭祀区、宫殿区、墓葬区、居民生活区等,据考证,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文明以后古蜀文化的又一都邑所在,也是3000多年前成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社会功能强大{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成都市区的摸底河自西向东从馆内流过,两岸的河岸风光构成了博物馆的横向景观轴;游客则从南自北依次参观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和陈列馆,而这条南北向的开放空间又构成了博物馆的纵向文化轴。环绕在博物馆建筑周围的,则是植被茂盛的园林区,游客在领略悠久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可在林间小憩,感受自然之趣。整座博物馆以其合理的功能布局,充分实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各种社会功能。

三、布局合理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大主体建筑为遗迹馆和陈列馆,都采用了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1、遗迹馆

遗迹馆为近圆形的全钢架建筑,由于发掘现场的泥土中还埋藏着金沙遗址90%的文物,因此,由15根钢柱支撑而成的巨大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考古发掘现场。遗迹馆中还修建了木质步道,通过步道可以走进考古发掘现场,近距离观看未出土的文物以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对文物的现场保护。

遗迹馆主要由祭祀区、生活区、墓葬区构成。其中祭祀最为壮观。据说,在3000多年这里是古蜀金沙王国专用的祭祀活动场所,因此,置身于其中,你能不仅感受到泥土中尚未发掘的文物的气息,也能想象到3000多年前古蜀国祭祀活动的庄严与盛大。

2、陈列馆

陈列馆则由五大展厅组成,分别为: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

(1)远古家园

设置于陈列馆二层西厅,面积约900平方米。陈列主旨是再现3000年前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

此展区的最大特色是采用了大型想象复原半景画。画中,碧野蓝天下的摸底河水淙淙流动,绿草丛中莺歌燕舞、万兽嬉戏,林荫掩映着古朴的民居,远处传来狩猎归来的欢声笑语。在这里,画布与实景相结合,声、光、电相结合,虚与实和谐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拉近了现实与过去的时空距离,也激起了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王都剪影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设置于二层东厅,面积约900平方米。陈列主旨为展示3000多年前古蜀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展区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使用不规则的“碎片拼接”形式,用不规则的展示岛的形式将不同内容进行串联,还原了古蜀金沙王国生产生活、手工业技术和丧葬习俗等各个方面,缓缓呈现出一幅幅金沙先民生产生活的剪影:居所、工具、烧陶、冶铸、制玉、墓葬„„ 运用场景、实物、模型、沙盘、声光电等辅助手段,既使陈列空间丰富多彩,又让观众能在参观中不断获得新鲜感。 大型建筑基址

(3)天地不绝

设置于一层东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陈列主旨是突出古蜀人“沟通天地”的内容主题,再现古蜀国宗教祭祀的恢宏,让现代人体会古人的精神世界。

其巧妙之处是:它在入口处用铁纱网分割出一条长长的通道,运用灯光营造出时空隧道的感觉,引领游客穿越到3000多年前的古蜀金沙。通道的尽头是金沙遗址出土文物“青铜立人像”的巨大投影,通道中响起的是金沙古老的乐器石罄的声音,让观众切身体会古蜀国祭祀活动的庄严和神圣。在展线设计上自由灵活,让观众在参观时可以随意选择。

(4)千载遗珍

设置于一层西厅,面积约900平方米。陈列主旨是展示以“太阳神鸟”金饰为主的30余件金沙遗址出土的精华之最的文物。

展厅右侧环形空间内的图片展板将世界各地的出土文物与金沙文物进行了比较说明,成为第四展厅《千载遗珍》的合理外延。

并且还在展区为游客提供了几枚可自行使用的刻有金沙特色的纹饰的印章,可以印在纪念册上,供人留作纪念,极具趣味性。

(5)解读金沙

设置于底层西厅,面积约830平方米。陈列主旨是梳理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秦以前的发展脉络,让游客了解金沙遗址的来源和去向。利用中央沙盘展示了古蜀文明的分布区域及其与周边文化的紧密联系。

它在器物展示方面将精心制作、量身打造的大量辅助展具与灯光照明系统有机结合,兼顾了文物的艺术美感和展品安全。

同时,也可以帮组游客理清思绪,加深游客对各个展区的印象,强化教育功能。

四、自然环境优美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园林区以“自然之美,草野之趣”为设计理念,绿化覆盖率高达80%,是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园林区中,树木和植被根据不同的特点划分为不同区域。主要游览道路两旁栽种了四川盆地非常古老的树种银杏、水杉、针楠等;樱花林、桃花林、梨花林、芙蓉林、腊梅林等点缀在园区各处;竹林、灌木簇拥在博物馆建筑周围。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园林区一年四季随处可见繁花似锦的景象。春天,姹紫嫣红的花朵争奇斗艳;夏天,栀子花、白兰花清香四溢;秋天,银杏洒满金黄,芙蓉满枝,丹桂飘香;冬天,腊梅芬芳馥郁,红梅独绽枝头。美不胜收。

五、基础设施完善

拥有许多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如乌木林、西山水景广场、玉石之路、金沙剧场等。 同时它还拥有一个强大的后勤团队—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位于博物馆西北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建筑风格肃静清幽,是对金沙遗址以及古蜀文明其它遗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进行

抢救、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同时,这里也为博物馆展览提供更多、更新、更精美的艺术珍品,是博物馆功能的有效延伸。

六、文化产业发达

博物馆不仅拥有自己的剧场,还有自创的电影、音乐、舞蹈等文娱节目,文化产业很发达。

金沙剧场,位于博物馆西北角的金沙剧场,外观呈水晶皇冠状,又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是中国首部原创大型音乐剧《金沙》驻演场地。同时,被誉为“成都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沙龙”的金沙讲坛从2011年5月起入驻金沙剧场。金沙剧场还经常举办与金沙文化、古蜀文明相关联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文艺演出。{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音乐剧《金沙》是由成都市文化局、成都市广播电视局、成都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共同投巨资合力打造,由国内顶尖级曲作家三宝主创的中国首部原创音乐剧,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并称为成都第一文化名片,是观众了解成都历史、了解金沙的绝美途径。音乐剧《金沙》以金沙文化为背景,重现了古蜀国公主“金”和考古学家“沙”之间延续3000年的凄美爱恋。

《梦回金沙》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倾情打造的四维立体电影,将引领您穿越3000年时空,为您展开古蜀王朝由杜宇到开明的壮丽画卷,特技效果,动感震撼,深度体验,宛如身临其境。

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金沙遗址博物馆位于成都市市区的金沙遗址路2号,交通便利,游客们可通过自驾或乘坐公交车等方便快捷地到达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还有专门停车场,数量充足,能满足游客需要。

综上而言:金沙遗址博物馆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展示与研究中心,也是青少年社会教育基地、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更是代表成都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性景观,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博物馆。

通过这次的参观游览,我不仅获得了一场视觉盛宴的享受,还获得了心灵上的感悟,加强了对博物馆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这次参观加深了我对历史学习的领悟:历史并不是书本上那凝固的字体,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正在发生的可以感知的事物,学习历史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而应付诸实践,从实践中学习历史。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篇六

黄河博物馆观后感

黄河博物馆行记

——康中帅

2012年2月23日我们在县委组织部许科长,党校王校长的带领下到郑州新黄河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去之前我在网上查阅了黄河博物馆的资料得知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隶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水利行业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黄河为主题陈列内容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对于这条母亲河虽感到特别的亲近,但对我来说又是那么的陌生,迫不及待想走近她、了解她、懂得她。

{三年级作文四川博物院}.

到达黄河博物馆后,接待我们的是孙老师,我们告诉她我们不仅要向您学习黄河的历史,更要向您学习讲解的方法和技巧,孙老师爽快的答应了,此时我们显得那么的专注和认真。

走进大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副黄河的油画,气势磅礴,势不可挡,是啊,我们不仅发出感叹。油画下面写着毛主席的一句话:“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黄河宁则天下平,这条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因携带泥沙量大,又称地上悬河,一次次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走进您,了解您,让您不再肆无忌惮,让您再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您的力量。

在此期间范科长一直在嘱咐我们说:“了解黄河的历史外,更要向孙老师学习讲解的技巧和、方法、语言、神态、思路等。”

我们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走进黄河博物馆。首先孙老师向我们演示了多媒体动画演示了黄河的形成。

早在2亿多年前,现在的黄河流域地区还是东高西低的态势,西

部为古地中海,东部为古老的华北地台,随着亿万年隆隆的地壳运动,各类物种在生命的演绎中不断进化。始于67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西部地区逐渐隆起,海洋变为陆地,形成独特的季风气候,并孕育了陆地生命奇迹,大约250万年至160万年前,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断裂起伏,最终成为世界屋脊。此后的几十万年里,由于古湖泊水下切和溯源冲刷,原来广泛分布的湖泊相互贯通,区域内各条开始逐渐汇聚成河,蜿蜒向东,逐渐形成了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黄河。

随后在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鹦鹉贝壳化石,发现于西藏,是青藏高原由海洋变为陆地的一个真实写照。

黄河的流域概况: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在黄河上游两边有天然的山峰做屏障,水量大,水质好,是主要开发水利资源的地方。黄河中游,黄河在此流经广袤的黄土高原,河水变黄,黄河由此得名。中游地区也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区,黄河90.3%的泥沙来自中游。黄河下游宽、散、浅、乱。黄河从中游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加上下游流量变大,比降变小,所以大量的泥沙沉积黄河下游,河床抬高,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最突出的部分在新乡市,河床比新乡市高20米。黄河的泥沙与长江相比,黄河每年的输沙量是16亿吨,黄河的径流量是长江的1/17,但是黄河的输沙量是长江的3倍。

黄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有76条,其中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域内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黄河源区西起雅拉大泽山,东至阿尼玛唧山,南抵巴颜喀拉山,北达柴达木盆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集水量为205亿立方米,俗称黄河“水塔”。

黄河流域的矿产资源:全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145种,黄河流域就占有114种,其中煤炭的储备量占50%以上。

黄河流域的文明遗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夏至北宋的3000余年,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著名的八大历史古都,黄河流经的区域内就有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5座。另有陕西秦始皇陵,山西平遥古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山东孔庙、孔府、孔林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及泰山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黄河治理与开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黄河中下游已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修建了以防洪为主要目标的,三门峡、小浪底、路浑、故县等水库。先后4次加高培厚了下游1400多公里大堤,开辟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1958年、1982年、1996年黄河大洪水,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经过50多年的大规模治理,基本形成了以农田建设,植被建设,沟道工程建设为主的三大治理措施体系。黄河流域已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亿多

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形成宁蒙、汾渭、豫鲁三大灌区和上游引水提水灌区。流域灌溉面积由1200万亩提高至

1.1亿多亩。作为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黄河承担着约1.4亿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420个县(旗)城镇,晋陕和宁蒙地区能源基地,中原油田和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等调水工程,还为流域外提供应急供水。黄河流域水电资源丰富,黄河干流在建和已建水利枢纽和水电工程28座,自上而下主要有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发电总装机容量近2万兆瓦,年发电量达600多亿度。

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从今天的学习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黄河的形成、历史、文明。更从孙老师的讲解中学到了很多讲解的方法和技巧。孙老师告诉我们讲解的时候要观察听众的表情,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讲解内容,不要格式化的去讲解。给听众想要的,那么讲解就成功了。是的,百炼方能成钢,要想随心所欲,运用自如,还需刻苦勤奋,多学习,多练习,多实践。相信我们的团队在努力与实践中一定能取得成功!!!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qq空间说说空白
下一篇:qq说说消除手机型号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