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6-12-03
广告商业对联
商业对联的“个性”
古往今来,许多商店、餐馆、酒家和茶楼都悬挂或张贴商联,这是我国商业部门特有的传统装饰艺术,也是一种巧妙的广告方式。
如颜料店的商联:“青黄赤黑白,紫绿朱蓝橙”;木刻店的商联:“事业如今刻鹄,文心自古雕龙”;酱菜店商联:“金鼎酸咸皆宜口,玉缸滋味好充肠”;理发店的商联:“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茶馆的商联:“热茶煮沸三江水,笑语温暖万人心”;酒家的商联:“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这些精巧的商联,虽文字不多,却将所经营商品的特色和行业的特点,勾勒得生动贴切,令人回味无穷。
精明的商业老板,还以商联标榜为顾客服务何等周到来招揽生意。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曾有一家卖凉粉的小店,生意兴隆达几十年,据说这与它门前那副妙联有关。上联云:“为己忙,为人忙,忙里偷闲,喝壶香茶消消汗”,下联曰:“劳心苦,劳力苦,苦中求乐,吃碗凉粉清清心”,横批为“常常坐坐”。一副对联,两句体贴话,说得过客心里十分舒坦,也情不自禁地进店小坐,来一碗品尝品尝。
有些商联,居然使濒临倒闭的店铺起死回生,春风再度。传说从前鄂尔多斯市有家“东兴酒店”,因经营不善,难以生存。此时恰有一位颇有名气的秀才,问明缘由,便劝其继续开下去,并当即挥毫赠联一副。上联是:“东不管西不管酒馆”;下联为:“兴也罢衰也罢喝吧”。这副商联十分贴切自然地嵌有“东兴”二字,引得过往行人驻足顿首,心情舒畅,酒兴大发。自此酒店生意又兴隆起来。
美食与对联
美食与文人名著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楹联也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美食讲味,楹联也讲味,一副好的楹联,味同诗词,但功用又是广于诗词,深浅皆成趣,雅俗均可赏。特别是在酒店、饭庄、文人雅士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呤诗作对,更有些文人雅士,乘酒兴为店家挥毫联名,既可欣赏又是 广告。店堂里布置一些名人书写的楹联,增添文化氛围,寓儒于商,也是雅事!楹联,也叫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
名山胜迹的酒店饭庄,常见文人雅士的楹联。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爱松竹,他写在青城山天师洞饭堂的楹联就很有意思: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九华山的一家饭店有一副门联: 游九华何必匆匆而至拜天台岂能辘辘饥肠。望了这副 广告联,倒真想进店先小吃一番。古城镇江百年老店, 宴春酒楼门厅,有一副开业时老板写的佳联: 宴开桃李园一觞一咏,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酒楼的名字取这副楹联的头一个字,意味深长!这家酒楼还贴有另一副对联: 豪华宴客迎嘉宾,雅座茗茶会知己。多年来,宴春酒楼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或与此联有关。
在镇江, 一枝春素菜馆店堂里见到二副佳联,是镇江 焦山主持茗山法师和 金山主持慈舟法师所写:一席琼技能益寿,满堂嘉宾似逢春。古迹尚存三昭洞,名厨最数一枝春。
在山西太原有几位名人所题的门联也很有趣。如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太原面食店门联,老舍题)。 指动尝羹供上客,香飘御膳款嘉宾。 (太原御膳坊楹联) 温故知新八珍具备,开来继往十亿欣尝。 (摘自太原宫膳饭店,溥杰题)苏州太监弄是闻名中外的美食一条街,饭店林立,美食甚佳,门联也美。
苏州王四酒家的门联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写 异地明厨远来近悦,琼楼玉宇醉日飞觞。在观前街一家百年老店叶授和,有一广告型门联,也很讲究:精制荤素细点脍炙熏鱼肉松,拣选香水瓜子滋养果汁名糖。在苏中地区海安县,看到县集饮服公司一同志办公桌玻璃台板下面压了两副趣联,写得倒很实在: 朋友常临,可修食膳,高朋雅会任选山珍。 到来尽是弱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华侨在国外开饭店者甚多,中国传统楹联也漂洋过海,广为流传。如在澳大利亚首都培拉,有20多万居民,中国餐馆有数十家,名震澳京的北京饭店,在大门两旁的红柱上,镶嵌着一副对联:此地笙歌春载酒,京华冠盖此登楼。在意大利罗马新城,有家湖州籍华侨开设的中国餐馆,名叫 文楼酒店,也有一联: 调鼎和羹琼林宴,飞觞碎月聚文楼。
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商业上形成了独特风格,上面列举的一些楹联,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它不仅能吸引顾客,增添雅兴和文化氛围,而且能陶冶性情,引发遐思。
猴年对联大全(精选)
猴年对联大全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鸟语喧花果 猴声啼水帘 百业农为本 万灵猴占先
羊舞丰收岁 猴吟锦绣春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猴去鸡来胜利年 莺歌燕舞腾飞岁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金猴献瑞财源广 紫燕迎春生意隆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紧握羊毫留青史 奋挥猴棒辟征程
两岸猿声报喜来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羊羯回头添如意 猴到人间万户春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申年梅献瑞 猴岁雪兆丰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两岸猿声报喜来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鸟语喧花果 猴声啼水帘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猴去鸡来胜利年 莺歌燕舞腾飞岁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金猴献瑞财源广 紫燕迎春生意隆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紧握羊毫留青史 奋挥猴棒辟征程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有关对联的相关知识
(很早就想把书里的关于对联的一些东西发上来 可是网上没搜到 没办法 笔录吧 也当练练打字 争取一日一小段 半年集成册)
楔子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与商业有关的对联}.
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
(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
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
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
: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
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
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
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
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
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
对联的来源之三是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
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
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
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
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
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明清两代,对联的发展达到全盛,主要表现在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对联都得到广泛的应
用。家家户户以至各行各业都有了挂贴对联的习惯。寺庙道观、风景名胜地点,用它做楹联;日常交际中,人们
用它祝寿、庆婚、哀挽、题赠;文人学士用它写景咏物,言志抒怀„„以上是昨天码在记事本里的以后 更新估计就慢了)
对联的类别
(一)就对联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比如:“春水接天长,
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
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
以深
刻的印象。比如: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
上边的这幅对联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
语。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
回复 收藏 2楼
作者:杨柳烟外轻 时间:2010-08-13 11:15:00
“反对为优”
---------------
反着对,才容易出绝品。
回复 收藏 3楼
作者:N城男 时间:2010-08-13 12:03:00
受教
回复 收藏 4楼
楼主:雪狼湖里砂 时间:2010-08-13 12:44:00
(累 主要是不习惯打标点 2010-8-13 12:43:01)
(二)从用途上来分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 喜联 寿联 挽联 装饰联 行业联 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春联。
上文讲到 到了明代人们用红纸代替桃木 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春联 至于人们传说的王羲之改春联之事,(“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纯属传说,是人们仰慕其书法而已。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 示合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例:
运际升平人共乐 , 气当和淑鸟知春。
人寿年丰家家乐 , 国泰民安处处春。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门对青山羊免群群嬉碧毯 ,窗含绿水鸭鹅队队戏银波。(农村用)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商业用)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 , 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学校用)
在些我说明一点,春联和其它用途的联语在字数上有着区别,即上下联一般都是单数,取“阳”,尽可能避免双数,因为在我国传统意识中,双数为阴。
2.喜联。{与商业有关的对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义的名词。例:
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 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梧桐枝上栖双凤 , 菡萏花间立并鸳 。
3.寿联。
寿联现在一般很少有人再写了。在清朝时极为盛行,是老人过寿时,晚辈或亲朋好友赠送的表示赞美、祝愿长命百岁的吉祥话。这 种联语分男寿联与女寿联两种。例:
鹤算千年寿 , 松龄万古春。
曲谱南薰四月清和逢首夏 , 樽开北海一家欢乐庆长春。
北海开樽本园载酒 , 南山献寿东阁延宾。
以上是祝寿的通用联。古人大庆寿诞是有讲究的。一般大庆整寿。 这样一些专为庆贺其一整寿的联语便应运而生
例:
五岳同尊唯嵩峻极,百年上寿如日方中。(五十整寿)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寿)
从古称稀尊上寿, 自今以始乐余年。 (七十整寿)
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八十整寿)
瑶池果熟三千岁,海屋筹添九十春。(九十整寿)
人生不满公今满,世上难逢我正逢。(百岁整寿)
以上所举之例皆为男寿联,在祝寿时,送给寿星的联语因性别的不同,联语是有区别的。 女寿联举例:
恭俭温良宜家受福,仁爱笃厚获寿保年。(通用联)
庭帏长驻三春景,海屋平分百岁筹。(五十)
玉树阶前莱衣兑舞,金萱堂上花甲初周。(六十)
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七十)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八十)
设帨溯当年喜花甲一周又半,称觞逢此日祝萱颜百岁有奇。(九十)
桃熟三千瑶池启宴,筹添一百海屋称觞。(百岁)
对联
《对联知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及含义;掌握对偶、对仗、对联的区别联系。
2、了解对联的特点;掌握对联的格律要求及写作。
教学重点:了解对联的起源、含义及其特点。{与商业有关的对联}.
教学难点:把握对联含义及特点,会赏析对联,明白对联的写作技巧。
授课方法:互动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趣话对联,激发学习兴趣
1、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2、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3、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上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4、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该联相传为金圣叹在刑场离别子女时所作。联语表面意思是写莲心之苦、梨核之酸,实际上是以“莲”谐音“怜”和“连”,寓含“可怜”、“连累”之意;以“梨”谐音“离”,寓含“离别”之意,全联意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子刑场离别时的心情,确为对偶精工、文辞优美的佳联。
5、相传旧时有一书生,衣食无着,一日饿极,伏于泉畔饮水充饥。一老秀才路过,见面问之:“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书生答道:“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联语用析字双关法。“欠”与“食”组成“饮”字,“白”与“水”组成“泉”字,“才”与“门”组成“闭”字,“上”与“下”组成“卡”字。
三、对联的起源
第一,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第二,集句。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这样,比原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妙,因为后者上下句只有一层意思,而前者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则动中有静。{与商业有关的对联}.
第三,文人的专意创作。一般认为,后蜀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春联,是传世的第一副对联。(此“中国第一联”或可作为一种提法,而不能就此论定。例如唐太宗就曾题书藏晋词一联语:“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对联的发展、形成有其漫长的演变过程和民间性等,并不能确认哪是真正的首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日常用对联榜门的一个先例。
南宋的杨邦乂在金军攻破建康,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始。梁章钜在《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由此可见,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清康熙六十寿辰(1713年)和乾隆八十寿辰(1790年)两次重大庆祝活动是宫廷对联创作的高潮。虽然多数是“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作,由于 “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且大量制作,要求严格,因此必然有利于对联结构的规范化。这一点似乎尚未被人们重视。 有清一代是对联文学的全盛时期。南怀瑾先生早已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从事清代文学史研究的赵雨先生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对联”。我们认为,孙髯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的《对联丛话》(1840年)是清代对联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
对联已经成为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分庭抗礼、媲美争妍的独立文体。从此,文人学士以对联赠答,用对联作文字游戏,成为一时风尚。以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等等为形式的对联文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流风之盛,不因辛亥革命而衰落。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陈寅恪出题“孙行者”求对,周祖谟对以“胡适之”,至今传为美谈。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心,对联也以新的面貌开始复兴。1984年成立中国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对联报》,地方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从此形成了群众性的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新风尚。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四、对联知识
(一)请学生说说自己对对联知识的理解,有关对联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能说多少说多少,一条也行,学生主动回答差不多了,再分发有关对联知识的材料。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称“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上、下联分别叫“出句、对句”。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一样,属于古典文学范畴。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
(三)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概括地说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则要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对联的种类
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
1、工对(也称严式对)
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 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代·解缙)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与商业有关的对联}.
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 如厦门太平岩联:“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
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①;
庙拓阳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②。
( ①关羽:壮缪候。②蕲王:南宋名将“韩世宗”的封号。)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1、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1)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2)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1)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2)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4)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亦叫流水对、走马对)
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写景,意思不是联贯的。“欲穷,更上”两句,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因为对偶的好外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又怕迁就对偶这种形式而损害内容,流水对即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还有:
1)直登朱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2)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3)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4)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上列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璧合、一气呵成之妙。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4、回文对
回环往复可读者也,顺读,倒读都成文,颇有意趣,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僧 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再如“清心也可以”,五个字置于茶壶之盖上一圈围之,从哪个字起头,都可成文,且文意新奇有致。
江苏连云港云台山的花果山水帘洞中有一副回文联:洞帘水挂水帘洞;山果花开花果山 福建厦门鼓浪屿腹浦的回文联是: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湛江德邻里的一副回文联是: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相传北京天然居饭庄也有一副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5、借对
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人近百年犹赤子;天留二老看玄孙。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例如: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这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谐音对,其实也就是借对中的借音对,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明末有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不屈而死。又崇祯时兵部尚书洪承畴,降清苟且,朝野不齿。有人撰联曰:“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成仇,谐承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