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题目 点击: 2012-01-18
1998年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揭示
1998年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揭示
[导语]
平心而论,与试卷中降低了难度的其它剖分一样,‟98高考小作文(题目及要求见前文[考题四]没有为难学生。就其形式而言,补写应为记叙文“宗族”的一个“成员”,考生应该得心应手;就其内容而言,所提供的首尾两节文字(含标题)浅显易懂,涉及的人物也仅有小乐和妈妈二人,考生只须围绕“洗鞋”补写出小乐和妈妈两人的有关活动。
遗憾的是,阅卷时发现,这短短的200字左右的补写片断,恰恰使许务考生重重的摔了一跤。
这就是提醒考生,切不可小觑“片断作文”,因为借片面作文(或补写或叙写等等)这一“斑”足以窥视一个考生写记叙文水准的全“豹”。那么,一些成功之作又是如何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呢?本文侧重从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底蕴。
底蕴之一:立意贵而准
[点拨]
一般说来,文章立意讲求新、深。而片断作文当属情境作文,真立意透径明显不同于命题作文,它必然受制于所给材料,因而,它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准确体现情境要未。就„ 98高考小作文而言,所给的题目、开头以及结尾对考生已有了隐性限制:妈妈为什么“只洗一只鞋”?小乐为什么能“穿着一双千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这中间,小乐该怎样想又该怎样做?这是立意时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如果写妈妈、小乐以外的一个人,比如奶奶心疼小乐,替他洗了鞋,或写妈妈生病住院了,小乐抓住“机遇”,亲手洗鞋以回报母亲等等,均属离题。正确的立意可以有以下几点:或者写小乐从中体验到了“自立””自强”;或者写小乐从中感受到了做事不能”粗心大意”“半途而废”;或者写小乐从中意识到了“要热爱劳动”。另外写”妈妈的辛劳和爱心感动了我”等等,只要行文能自圆其说,亦未尝不可。
[例文]
“咦?”小乐拎起那只沾满了泥的鞋。“妈——”小乐没有听到妈妈答应。“这就奇怪了,妈妈星期天从来都不上班,今天去哪儿了?”小乐心里纳闷儿,“莫非?……嘿嘿,考验我?我露一手吓你。”小乐的嘴角翘起一丝调皮的笑意。 水盆一只,洗衣粉一袋,鞋刷一把,一切准备就绪。小乐拍了拍脏鞋,“唉呀,老弟,今儿个是刘邦见项羽——不得已啊,您就忍着点儿吧。”说完水光刷影,泡沫四飞,不消五分钟,鞋子便白得像新的。小乐正得意,楼上阳台上探出一个人头来,“小乐,有刘邦晒鞋的谚语吗?”小乐笑了起来。中午太阳很好,鞋干了。
[简评]
这是一位江苏考生的习作,被评为一粪卷,得20分。就立意而言,作者侧重写机灵的小乐接受妈妈的“考验”,自己动手,洗好晒干鞋子,短文写得生动活泼,而文章的立意也十分准确、鲜明。
底蕴之二:选材须新鲜
[点拨]
题旨吃准了,选材揭旨便成了关键“一着”。阅卷时发现,为数甚多的考生大体这样写道:小乐回到家,看到另一只鞋没有洗,便想,妈妈肯定是在教育我,于是便洗鞋——打水、泡鞋、擦肥皂、使劲刷……终于洗得于干净净。我们发现,这类题材的作文青不少描写非常主动、细致,但何以得分一般?原因十分简单,这些文章的选材产主了与他人“撞车”的现宝。须切,思路雷同,材料相近且平常,乃选材之大忌。相反,一些选材新、奇的文章就能“鹤”立“鸡”群。比如,有的考生写小乐想到了童话或寓言故事,从而破译了妈妈的用意;有的写小乐看到动画片而大受启发;有的写小乐看见妹妹在试衣间“自己的事自己做”从而羞愧不已……此类选材就不比寻常,有了新意,其得分能高于他人便不足为怪了。
[例文]
“一定是妈妈忘了。”小乐暗自忖度,“等妈回来再说吧!”“啪”一声,小乐打开了电视机,还没看清画面,妹妹却像一阵旋风卷了进来,贬眼问电视节目换成了“大风车”。“金龟子”在傻乎乎地教小朋友洗手帕,还念叨着什么“自己的事自己做”。妹妹咚咚咚咚地冲出去,又咚咚咚咚地跑回来,端着小盆跟着电视里学,又搓又揉。小乐只觉得两边的脸颊似被人重重打了几下,两条腿不由自主地向洗衣间移去。洗衣间的刷刷声与房间里的擦擦声相“应”成趣。
[简评]
与众多“千人一面”的题材相比,此篇选材可谓新鲜。小乐为什么能想通问题并学洗鞋子?电视画面产生了教育作用,这已够“新鲜”,而妹妹洗东西的行动打动了小乐,进而兄妹相“应”成趣,这更让人感到“新鲜”。这也是江苏一位考生的佳作,被评为一类卷,得20分。应该说,选材新鲜是这篇作文的突出优点。
底蕴之三:组材有详略
[点拨]
一般说来,支撑这篇小作文的材料有两个:一是小乐想通妈妈的用意,二是小乐洗净鞋子。但组织材料时,这两则村料切不可平分秋色。原材料标题中“只”字就暗示了小乐该想清楚妈妈的用意。如果小乐还未想及以至想通个中原因便去洗鞋,且洗得很干净,就不合情理,也必然不能突出短文中心。因此,组材时的重点之一,便是要详细安排“想”而简略安排“做”,倘若略写甚至不写“想”而大书特书“做”,便“离经叛道”而“越轨”了。我们发现,有的考生在写洗鞋时,只用了“洗鞋””晾干”四个字及相应的省略号,而对想通问题则浓墨重彩,这类作文材料详略便十分明显。另外我们发现,有些短文写洗缝前小乐的心理活动不是十分详细,接下来写洗的文字相对较多,但是在写洗的结果时,“请”出妈妈,写妈妈的“喜”态或妈妈的内心独白,从而点示出妈妈的“苦心”,此类作品亦可谓详略得当且行文灵活。
[例文]
“妈,你把一只鞋忘了洗了。” “小乐,那是留给你洗的。…„啊?我洗?哼!
„大丈夫当扫平天下‟,岂在一鞋?“哎呀,又摆男子汉架式了。那我问你,一鞋不洗何以扫天下?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将来自己走向社会怎么干一番事业?“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一回就听你的。不过,我可是初来乍到头一回,你可得教我。…„我早就为你想好了。瞧,照着这只鞋认真洗。已一切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请吧!”“想得真周到啊!小乐在此谢谢妈妈了”于是,洗鞋,晾干……
[简评]
这也是一篇得满分的作文,除了其它优点,本篇组材详略得当,堪称引人注目。值得称道的是小乐洗鞋,文中只用了四个字及一个省略号,而在母子对话即想通问题方面则浓默重彩,如此安排文章的中心可谓明确而且突出。
底蕴之四:衔接应自然
[点拨]
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篇首,这就要注意能启下文;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结尾,这就要注意能承接上文;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文中,这就要注意能“瞻前顾后”:“前”能续开头,“后”能接下文。另外,所补写的文字内部也要衔接自然。比如,“想”和“做”之间应该接榫自如;而详写的“想”,如果内部还能细切“层面”,那么也要能连“点”成“线”,则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例文]
小乐沉思了许久,然后放下书包,走进卫生间,拿着刷子走了出来。他一手拿着脏鞋,一手操起鞋刷,洗起鞋来。“这鞋怎么这么脏啊!”小乐叹道,“这刷子怎么插不进去呀!”他用力一推,鞋子一滑,掉进水里,溅得满脸污水。他一边用左膀臂擦汗,一边继续洗鞋,似乎比刚才的动作熟练了些,手脚也利索了些。大约半个钟头过后,鞋终于洗得差不多了。看着妈妈洗的那只,再看看自己的这只,小乐笑了。妈妈回来后,看到小乐的“杰作”,开心地笑了。
[简评]
这篇作文被评为一类卷(下),得16分。此篇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衔接比较自然。一开头,用“沉思了许久”承接上文,暗示小乐想通了妈妈的用意。接着写小乐洗鞋,其过程写得完整自然,很有层次。当读者要对此篇“想”、“做”安排是否详略倒置产生疑问时,结尾一句用“开心地笑了”含蓄地强调,妈妈的苦心带来了小乐的“杰作”。全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前后照应,文气畅通。
底蕴之五:描写能传神
[点拨]
有时,所给的材料语言十分简朴,几乎很难找到今人欣赏的描写“因子”(比如‟98高考小作文材料就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完成的部分就只能平平淡淡。应该说,命题者将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的文字放“淡”一点,这是在为考生降低描写难度。试想,如果所给文字“亮丽”起来,那考生补写的文字能“黯淡”下去吗?阅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或在对话,或在行动,或在心理,或在环境描写等方面给读者“灿烂”的一笔或比比皆是的精彩描写,这就容易令人叹服了。比如,写小乐想问题的神态是”搔了搔头皮”“嘟哝着”;写洗鞋时的情景是“水光刷影,泡沫四飞”等等,这些细节上的描写颇见功力,自然能引人入胜。
[例文]
小乐感到疑惑:“怎么,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忘了?不可能!妈妈干什么都是认真的呀。”小乐又搔了搔头皮,嘟哝着:“都是妈妈不好,下午老师要我们穿这双鞋,只洗了一只,可怎么办呢?……还是自己洗吧!”小乐便搬一张小凳坐下,自己洗起来。他平时只见妈妈洗,自己从没动过手,洗衣粉不是放少了,就是放多了,闹了个满头大汗。终于把这只鞋洗好了。这时他发现桌上有张纸条:“妈妈只洗一只鞋,是要考验一下我们的小男子汉。及格了吗?小乐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暗自说:“妈妈,您该放心啦。”
[简评]
这篇习作写得生动活泼。描写小乐的“想”时,有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也有神态细节的间接描写;描写小乐的“做”时,用“满头大汗”状写了洗鞋之累,用“嘴角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描写了事成之喜。另外.从整体上看,语言生动,颇能吸引人。
[结语]
‟98高考小作文的写作实践启示我们,续、补写类记叙文的写作,虽属小题,貌似简单,其实它也自成记叙“方圆”,拥有记叙的“领地”。此类作文欲想“红杏出墙”,在操作时就必须小“作”大做,潜心安排适用的“对策”。
“对策”之一:审题要“明查暗访”
给材料片断记叙文的审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欲使其切合材料要求,审题时必须“明查暗访”。“明查”即根据材料后的“显性”要求进行考虑,”暗访”即对所给材料的“隐性”要求进行深入思考。一般说来,挖掘材料的“隐性”信息的途径有二,一是从所给材料的情节、人物、事件甚至标题等角度人手,深“追”细“究”补写、续写部分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所完成部分才能与原材料珠联璧台。二是补写、续写部分的内容毕竟由考生自由安排,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必须充分借助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大胆驰骋想象,进而将新鲜合理的“主活”搬上小作文的“舞台”。
“对策”之二:谋篇须小“题”大做
“麻雀虽小,五脏惧全。”补写、续写类片断作文虽属小“题”,但成文时少不了大作文的“影子”。事实上,只有能“克隆”出记叙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描写等方面的“因子”的片断作文,才可能博得欣赏者的“掌声”。因此,考生无论是在思
想上还是在实践国都必须小“题”大做,对记叙文的诸多“因子”进行全方位“扫描”“透视”,这样小片断里才能闪射出记叙文的“光辉”。
“对策”之三:描写贵言简“形”丰
记叙文里的片断作文考查,十分看重学生的描写“功夫”,由于受字数的限制(一般在200字左右),用精简的文字使人或物或景的形象栩栩如生,丰满而韵味十足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就成了考生进行片断描写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考生只有精心选择描写的角度、方法,精心遣词造句,才能使片断描写臻于言简“形”丰的感人境界。
1998年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揭示
1998年高考小作文成功底蕴揭示
[导语]
平心而论,与试卷中降低了难度的其它剖分一样,‟98高考小作文(题目及要求见前文[考题四]没有为难学生。就其形式而言,补写应为记叙文“宗族”的一个“成员”,考生应该得心应手;就其内容而言,所提供的首尾两节文字(含标题)浅显易懂,涉及的人物也仅有小乐和妈妈二人,考生只须围绕“洗鞋”补写出小乐和妈妈两人的有关活动,文章即可告成。
遗憾的是,阅卷时发现,这短短的200字左右的补写片断,恰恰使许务考生重重的摔了一跤。
这就是提醒考生,切不可小觑“片断作文”,因为借片面作文(或补写或叙写等等)这一“斑”足以窥视一个考生写记叙文水准的全“豹”。那么,一些成功之作又是如何出类拔萃脱颖而出的呢?本文侧重从五个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底蕴。
底蕴之一:立意贵而准
[点拨]
一般说来,文章立意讲求新、深。而片断作文当属情境作文,真立意透径明显不同于命题作文,它必然受制于所给材料,因而,它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准确体现情境要未。就„ 98高考小作文而言,所给的题目、开头以及结尾对考生已有了隐性限制:妈妈为什么“只洗一只鞋”?小乐为什么能“穿着一双千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这中间,小乐该怎样想又该怎样做?这是立意时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如果写妈妈、小乐以外的一个人,比如奶奶心疼小乐,替他洗了鞋,或写妈妈生病住院了,小乐抓住“机遇”,亲手洗鞋以回报母亲等等,均属离题。正确的立意可以有以下几点:或者写小乐从中体验到了“自立””自强”;或者写小乐从中感受到了做事不能”粗心大意”“半途而废”;或者写小乐从中意识到了“要热爱劳动”。另外写”妈妈的辛劳和爱心感动了我”等等,只要行文能自圆其说,亦未尝不可。
[例文]
“咦?”小乐拎起那只沾满了泥的鞋。“妈——”小乐没有听到妈妈答应。“这就奇怪了,妈妈星期天从来都不上班,今天去哪儿了?”小乐心里纳闷儿,“莫非?……嘿嘿,考验我?我露一手吓你。”小乐的嘴角翘起一丝调皮的笑意。 水盆一只,洗衣粉一袋,鞋刷一把,一切准备就绪。小乐拍了拍脏鞋,“唉呀,老弟,今儿个是刘邦见项羽——不得已啊,您就忍着点儿吧。”说完水光刷影,泡沫四飞,不消五分钟,鞋子便白得像新的。小乐正得意,楼上阳台上探出一个人头来,“小乐,有刘邦晒鞋的谚语吗?”小乐笑了起来。中午太阳很好,鞋干了。
[简评]
这是一位江苏考生的习作,被评为一粪卷,得20分。就立意而言,作者侧重写机灵的小乐接受妈妈的“考验”,自己动手,洗好晒干鞋子,短文写得生动活泼,而文章的立意也十分准确、鲜明。
底蕴之二:选材须新鲜
[点拨]
题旨吃准了,选材揭旨便成了关键“一着”。阅卷时发现,为数甚多的考生大体这样写道:小乐回到家,看到另一只鞋没有洗,便想,妈妈肯定是在教育我,于是便洗鞋——打水、泡鞋、擦肥皂、使劲刷……终于洗得于干净净。我们发现,这类题材的作文青不少描写非常主动、细致,但何以得分一般?原因十分简单,这些文章的选材产主了与他人“撞车”的现宝。须切,思路雷同,材料相近且平常,乃选材之大忌。相反,一些选材新、奇的文章就能“鹤”立“鸡”群。比如,有的考生写小乐想到了童话或寓言故事,从而破译了妈妈的用意;有的写小乐看到动画片而大受启发;有的写小乐看见妹妹在试衣间“自己的事自己做”从而羞愧不已……此类选材就不比寻常,有了新意,其得分能高于他人便不足为怪了。
[例文]
“一定是妈妈忘了。”小乐暗自忖度,“等妈回来再说吧!”“啪”一声,小乐打开了电视机,还没看清画面,妹妹却像一阵旋风卷了进来,贬眼问电视节目换成了“大风车”。“金龟子”在傻乎乎地教小朋友洗手帕,还念叨着什么“自己的事自己做”。妹妹咚咚咚咚地冲出去,又咚咚咚咚地跑回来,端着小盆跟着电视里学,又搓又揉。小乐只觉得两边的脸颊似被人重重打了几下,两条腿不由自主地向洗衣间移去。洗衣间的刷刷声与房间里的擦擦声相“应”成趣。
[简评]
与众多“千人一面”的题材相比,此篇选材可谓新鲜。小乐为什么能想通问题并学洗鞋子?电视画面产生了教育作用,这已够“新鲜”,而妹妹洗东西的行动打动了小乐,进而兄妹相“应”成趣,这更让人感到“新鲜”。这也是江苏一位考生的佳作,被评为一类卷,得20分。应该说,选材新鲜是这篇作文的突出优点。
底蕴之三:组材有详略
[点拨]
一般说来,支撑这篇小作文的材料有两个:一是小乐想通妈妈的用意,二是小乐洗净鞋子。但组织材料时,这两则村料切不可平分秋色。原材料标题中“只”字就暗示了小乐该想清楚妈妈的用意。如果小乐还未想及以至想通个中原因便去洗鞋,且洗得很干净,就不合情理,也必然不能突出短文中心。因此,组材时的重点之一,便是要详细安排“想”而简略安排“做”,倘若略写甚至不写“想”而大书特书“做”,便“离经叛道”而“越轨”了。我们发现,有的考生在写洗鞋时,只用了“洗鞋””晾干”四个字及相应的省略号,而对想通问题则浓墨重彩,这类作文材料详略便十分明显。另外我们发现,有些短文写洗缝前小乐的心理活动不是十分详细,接下来写洗的文字相对较多,但是在写洗的结果时,“请”出妈妈,写妈妈的“喜”态或妈妈的内心独白,从而点示出妈妈的“苦心”,此类作品亦可谓详略得当且行文灵活。{1998高考作文}.
[例文]
“妈,你把一只鞋忘了洗了。” “小乐,那是留给你洗的。…„啊?我洗?哼!
„大丈夫当扫平天下‟,岂在一鞋?“哎呀,又摆男子汉架式了。那我问你,一鞋不洗何以扫天下?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将来自己走向社会怎么干一番事业?“大丈夫能屈能伸,这一回就听你的。不过,我可是初来乍到头一回,你可得教我。…„我早就为你想好了。瞧,照着这只鞋认真洗。已一切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请吧!”“想得真周到啊!小乐在此谢谢妈妈了”于是,洗鞋,晾干……
[简评]
这也是一篇得满分的作文,除了其它优点,本篇组材详略得当,堪称引人注目。值得称道的是小乐洗鞋,文中只用了四个字及一个省略号,而在母子对话即想通问题方面则浓默重彩,如此安排文章的中心可谓明确而且突出。
底蕴之四:衔接应自然
[点拨]
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篇首,这就要注意能启下文;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结尾,这就要注意能承接上文;补写的文字有时可在文中,这就要注意能“瞻前顾后”:“前”能续开头,“后”能接下文。另外,所补写的文字内部也要衔接自然。比如,“想”和“做”之间应该接榫自如;而详写的“想”,如果内部还能细切“层面”,那么也要能连“点”成“线”,则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例文]
小乐沉思了许久,然后放下书包,走进卫生间,拿着刷子走了出来。他一手拿着脏鞋,一手操起鞋刷,洗起鞋来。“这鞋怎么这么脏啊!”小乐叹道,“这刷子怎么插不进去呀!”他用力一推,鞋子一滑,掉进水里,溅得满脸污水。他一边用左膀臂擦汗,一边继续洗鞋,似乎比刚才的动作熟练了些,手脚也利索了些。大约半个钟头过后,鞋终于洗得差不多了。看着妈妈洗的那只,再看看自己的这只,小乐笑了。妈妈回来后,看到小乐的“杰作”,开心地笑了。
[简评]
这篇作文被评为一类卷(下),得16分。此篇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衔接比较自然。一开头,用“沉思了许久”承接上文,暗示小乐想通了妈妈的用意。接着写小乐洗鞋,其过程写得完整自然,很有层次。当读者要对此篇“想”、“做”安排是否详略倒置产生疑问时,结尾一句用“开心地笑了”含蓄地强调,妈妈的苦心带来了小乐的“杰作”。全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前后照应,文气畅通。
底蕴之五:描写能传神{1998高考作文}.
[点拨]
有时,所给的材料语言十分简朴,几乎很难找到今人欣赏的描写“因子”(比如‟98高考小作文材料就是如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完成的部分就只能平平淡淡。应该说,命题者将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的文字放“淡”一点,这是在为考生降低描写难度。试想,如果所给文字“亮丽”起来,那考生补写的文字能“黯淡”下去吗?阅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或在对话,或在行动,或在心理,或在环境描写等方面给读者“灿烂”的一笔或比比皆是的精彩描写,这就容易令人叹服了。比如,写小乐想问题的神态是”搔了搔头皮”“嘟哝着”;写洗鞋时的情景是“水光刷影,泡沫四飞”等等,这些细节上的描写颇见功力,自然能引人入胜。
[例文]
小乐感到疑惑:“怎么,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忘了?不可能!妈妈干什么都是认真的呀。”小乐又搔了搔头皮,嘟哝着:“都是妈妈不好,下午老师要我们穿这双鞋,只洗了一只,可怎么办呢?……还是自己洗吧!”小乐便搬一张小凳坐下,自己洗起来。他平时只见妈妈洗,自己从没动过手,洗衣粉不是放少了,就是放多了,闹了个满头大汗。终于把这只鞋洗好了。这时他发现桌上有张纸条:“妈妈只洗一只鞋,是要考验一下我们的小男子汉。及格了吗?小乐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暗自说:“妈妈,您该放心啦。”
[简评]
这篇习作写得生动活泼。描写小乐的“想”时,有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也有神态细节的间接描写;描写小乐的“做”时,用“满头大汗”状写了洗鞋之累,用“嘴角上露出了一丝笑容”描写了事成之喜。另外.从整体上看,语言生动,颇能吸引人。
[结语]
‟98高考小作文的写作实践启示我们,续、补写类记叙文的写作,虽属小题,貌似简单,其实它也自成记叙“方圆”,拥有记叙的“领地”。此类作文欲想“红杏出墙”,在操作时就必须小“作”大做,潜心安排适用的“对策”。
“对策”之一:审题要“明查暗访”
给材料片断记叙文的审题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欲使其切合材料要求,审题时必须“明查暗访”。“明查”即根据材料后的“显性”要求进行考虑,”暗访”即对所给材料的“隐性”要求进行深入思考。一般说来,挖掘材料的“隐性”信息的途径有二,一是从所给材料的情节、人物、事件甚至标题等角度人手,深“追”细“究”补写、续写部分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所完成部分才能与原材料珠联璧台。二是补写、续写部分的内容毕竟由考生自由安排,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必须充分借助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大胆驰骋想象,进而将新鲜合理的“主活”搬上小作文的“舞台”。
“对策”之二:谋篇须小“题”大做
“麻雀虽小,五脏惧全。”补写、续写类片断作文虽属小“题”,但成文时少不了大作文的“影子”。事实上,只有能“克隆”出记叙文的立意、选材、组材、描写等方面的“因子”的片断作文,才可能博得欣赏者的“掌声”。因此,考生无论是在思
想上还是在实践国都必须小“题”大做,对记叙文的诸多“因子”进行全方位“扫描”“透视”,这样小片断里才能闪射出记叙文的“光辉”。
“对策”之三:描写贵言简“形”丰
记叙文里的片断作文考查,十分看重学生的描写“功夫”,由于受字数的限制(一般在200字左右),用精简的文字使人或物或景的形象栩栩如生,丰满而韵味十足地“站立”在读者面前,就成了考生进行片断描写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考生只有精心选择描写的角度、方法,精心遣词造句,才能使片断描写臻于言简“形”丰的感人境界。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1985~2013)
1985年《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
1986年《2000年回母校》
1987年《关于报考历史学科的意见》
1988年《清流与活源》
1989年《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
1990年《时间啊时间》
1991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1992年《遥望星空》
1993年《机遇》
1994年
(一)写作第一题
介绍一家街头(或乡间)小店,写—篇200字以内的说明性短文。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父辈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5年
(一)写作第一题
请就学校里最近举行过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 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要求:①标题自拟。②150~200字。③如文中需出现区县名、校名、人名,一律用“XX”代替,否则扣分。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责任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6年
(一)写作第一题
初夏时节,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时令特征请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题目:初夏的时令特征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我的财富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7年
(一)写作第一题
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
要求:①注意突出作品的特色;②250字左右。
(二)写作第二题
阅读下面材料,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是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8年
一、根据下面这首小诗的诗意,展开想象,从周围环境、花的性格、全诗寓意等方面着手,将该诗改写成一篇短文。不要超过250个字。(20分)
春水(之一)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二、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副标题为“读报有感”,正标题自拟。(50分)
一部美化日本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今天在此间日本记者俱乐部试映。
这是一部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影片。编导者出于反动的“自由主义史观”,否定侵略史实,极力鼓吹“太平洋战争是民族解放之战”的谬论。他们蓄意策划该片,目的是想通过电影误导日本国民对历史的认识,从而唤起所谓的日本民族的“自尊”。
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对28名日本战犯开庭审判为主线,由始至终宣扬这一公正的、历史性的审判是“胜者对败者的审判”,并公然宣扬“日本无罪”。影片极力粉饰东条英机,否定“南京大屠杀”,通过一系列情节,全面歪曲史实,否认和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部影片一出笼立即遭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的愤怒谴责。4月20日,由几百名赞同者和许多赞同团体支持的“批判电影《自尊》会”正式成立,并一致主张严厉声讨这一歪曲历史事实的影片。(摘自“新华社东京1998年5月9日电”) 题目:——读报有感
1999年
写作第一题:
请以“开考时刻”为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提示:(1)“开考”的“考”指的是1999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2)适当描写场景,着重写出自己的心情。
写作第二题:
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回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才!”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才”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2000年
阅读下列提示,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博览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后世博会的主题塔,它至今仍是法国巴黎的象征。1970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博会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的主题是“新的起飞之路”;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财富”;新千年第一届世博会今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主题是“人类?自然?技术”,我国也将参加。
最近,我国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请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2001年
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为保护这些遗产作出种种努力。今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1998高考作文}.
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即“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今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002年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3年
“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
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4年
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
2005年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006年
《我想握住你的手》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2007年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一)不少于800字。
(二)不要写成诗歌。
(三)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9年
根据一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2010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2011年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2012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 - 海宁教师博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喝彩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
作文题目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1998高考作文}.
要求:
(1)把不要的题目划去;也可以两个都划去,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的心理承受力的题目。
(2)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
(3)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
(4)不少于600字。
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河南省作文阅卷述评
大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平均得分为29.75分,得分率为74.38%。
1998年语文试题的大作文设计十分新颖。从题面可以看出,1998年的大作文不同于往年的供料作文。试题只是限定了文章的内容范围,即“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心理承受力”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宽泛,它不单指“坚韧”、“脆弱”,还包括勇敢、怯懦;自信、自卑;豁达大度、猜忌偏狭;乐观向上、灰心丧气;沉着镇定、惊惧惶恐等多方面的心理状态、反应。因此,文章只要能举出实例,写出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内容,都符合题意。可见,1998年的大作文继续淡化审题难度,拓展写作空间,这个导向很明确,题干的要求也很明白:选择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写关于你自己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关键在“你自己”的界定。
从试题的具体要求看,1998年的大作文在淡化审题的同时,又明显地淡化了文体概念,考生“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只要不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就符合题目要求。这就给考生创造了广阔的写作表达空间,考生可以自由挥洒,尽展文采。
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完全跑题的情况基本上没有出现,严重偏离题意者也是极少数的。内容方面基本上都能做到符合题意,思想正确并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问题,但真正达到切合题意,思想深刻,实例典型,感情真挚者却只占18.65%。大多数考生所写内容是自己某次考试失败,或高考落榜,心理承受力受到考验,最后通过努力战胜了脆弱,变得坚韧起来了。这和考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情况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是过着“家门——校门”的单调生活,生活中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考试升学,所以文章的选材就离不开“考试升学”、“高分低分”、“成绩名次”之类。这也是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焦点问题。“黑色七月”之说就证明了这种压力在中学生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巨大影响。文章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有了这种社会现实,自然而然地就反映到考生的作文中来了。那么,怎样把这种单调的生活典型化呢?怎样避免泛泛而写,淡而无味的流水帐式的诉说呢?怎样写出真挚而富有激情的情感呢?有些同学挖空心思想法子,甚至不惜编造谎话来加强“实例”的典型性,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是多么坚强。从抽样的试卷中我们发现,一本30份的卷子中竟有十多人举这样的例子:高考临近,父亲或者母亲或者自己最亲的人突然去世,给自己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心理一下子就要崩溃了。当然,我们不能妄然断定这些考生都是编造的,但这么多的情况都集中到一起,也有点太离谱了。
关于表达方式,一是看表达方式运用得是否得当,一是看表达的效果;二者综合考虑,重在表达的整体效果。叙述是否详略得当,论证是否概括有力,抒情是否自然真挚,说明是否清楚明白,这些都是评分中所重点关注的,至于文章运用哪一种或几种表达方式,或者说写成哪一种体裁倒不重要,只要整体表达效果好,就是好作文。
优秀文章例文
我“战胜脆弱”的故事
刚上中学时,老师问我们:“你们说人格的最大缺陷是什么?”我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虚伪,有的说嫉妒。老师说:“我看是脆弱。它是各种错误的根源,是你取得成功的绊脚石。”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下,努力寻找和战胜自己的脆弱。 一
我似乎生来胆小、怯懦,众人面前不敢说话,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一次老师让我读课文,我紧张得浑身发抖,音儿都变了。惹得同学们直笑。课后我忽然意识到胆小就是脆弱,我必须克服和战胜它。从此,我课前认真准备,课上主动争取读课文,举手发言,慢慢就不害怕了,表达和朗读能力也大有提高,受到老师的夸奖。
二
我还有点虚荣心。最经不住长辈当众批评。一次姑姑到我家来,我在饭桌上宣布表妹在学校作文竞赛中得了奖,爸爸当即指着我鼻子说:“你瞧瞧人家妹妹!”一句话把我说得满脸通红,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胡乱吃完饭,就躲到自己屋里偷偷哭起来。哭着哭着,老师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人格的最大缺陷是„„咳,真是的 。别人瞧不起,不正好激励自己争气、上进?表妹好,不正多了个学习对象?看来虚荣也是脆弱,必须克服和战胜它。从此我求真务实,苦练作文,终于在市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我提醒爸妈不必张扬,因为战胜脆弱才是我主要的收获。{1998高考作文}.
三
其实,在苦练作文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动摇。看了不少书,观察了不少事,写了一篇又一篇,就是不见长进,于是失去了信心。这时偶翻笔记本,其中一行字印入眼帘:脆弱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我心里一振,不觉又拿起笔来。在老师、父母、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的作文终于上去了,噢,动摇也是一种脆弱,我战胜了它,从而取得成功。
脆弱还有种种,我战胜脆弱的故事多多,限于时间,就此打住。朋友,你想追求人格的完美吗?请你首先学会战胜自己的种种脆弱。
失败也是一种财富
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要依赖他的知识、能力,以及机遇,还必须要求他具备一种优秀品格,那就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从小,我就读了不少名人的故事。两耳失聪后仍旧坚持音乐创伤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乐圣”贝多芬;年轻时穷困潦倒,却能坚持科学研究的“发明之王”爱迪生;在中国革命被旧势力疯狂镇压的千钧一发之际,勇敢挑起重担,率领中国人坚持革命,最终创造了新中国的人民领袖毛泽东――这些伟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使我知道:成功是来之不易的,成功是需要坚韧的品格的。从那时起,坚韧,就成了我所追求的品格。
在生活中,我总努力地把握自己,使自己的心理承受力逐渐增强。面对学习上的种种失败,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虽有过痛苦,但从没失去过信心。
自高一以来,我的物理成绩一直不错,在很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也更加喜欢物理。在课下除了复习课内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参考书,甚至大学课本;因为我早已把在高三的全国竞赛中获奖作为目标,而老师也认为我很有希望。
谁知在那次比赛的北京赛区复赛中,由于审题不清,我没能做出第三道题,而且影响到了后面的题目。当发布成绩时,我发现自己以一分之差被淘汰了。才一分呀!当时我的心都要碎了!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回想着自己为这个比赛所付出的日日夜夜,不知不觉眼泪打湿了我的枕巾。
那几天我的情绪很坏,但有一天我偶然在书架上看到了那本已被我读得滚瓜烂熟的《贝多芬》,一种感觉涌上我的心头――我必须战胜自己!
就这样,我终于走出了阴影,开始满怀信心的备战高考。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到那件事,我会告诉他,失败对我也是一种财富,因为我通过它又一次磨炼了自己,又一次体味到坚韧的宝贵价值。
笑对人生
人生是什么?“困难”说人生是布满荆棘和坎坷的道路,“沮丧”说人生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失败”说人生是被击倒后的眩晕,“自私”说人生是不择手段达到目的。而我要说人生是从生命中开出的一朵灿烂的鲜花。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要磕磕绊绊,失败之后我们需要什么?不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不是灰心丧气的绝望,而是微笑,从心底发出的对自己的微笑,鼓励自己,鞭策自己,不断看到希望,不断向前奋进。
我从小身体就不是很好,最憷的是上体育课。在中考当中我的体育成绩只有23分(30分满分)。在高三临近体育会考之时,我理所当然地成了困难户。老师对我的信心不大,家里也很着急。我心里暗暗蹩足了劲,心想:别人能办到的我也能办到。于是我起早贪黑的练,每天1500米必定跑下来,回到家还要练,铅球、俯卧撑、原地跳„„每天晚上躺在床上都像散了架似的。可是体育成绩却总是与我作对,一次,两次,三次„„每次老师测验我都是将及格。我真有些灰心和失望,不过我一直忠告自己:只要坚持,一定会奏效,不要理会这些失败。果然在会考时我的体育成绩得了“良”,尤其是长跑得了80多分,这是我没想到的。如果我当初不努力拼搏,怎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
此时此刻我坐在高考考场中,心里也一个劲地打鼓。要是考砸了怎么办?要是榜上无名又怎么办?但是我不觉想起一个人的履历表,他35岁竞选参议员失败,37岁竞选再次失败,39岁竞选国会议员失败,43岁当选国会议员,45岁国会议员连任失败,47岁竞选副总统失败,54岁时却当选美国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