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6-08-18
西方哲学思想系谱图
东西方哲学思想起源的差异与联系
东西方哲学思想起源的差异与联系
哲学的体系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中的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当然,也有学者将佛教哲学单独分离出来或是将中国古代的儒道哲学分开而论。下面简单介绍这几大哲学体系的特点和起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对于欧洲文明而言哲学产生的标志,即为思想从神话思维(mythos)进步到逻辑思维(logos)。打破神话传统事实上也打破了与直接感觉印象的短视的联系。然而,这种转化并不只是历史上的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不可逆转的事件,无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生活中,神话和逻辑的东西总是连续交织在一起的。在许多方面,从神话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转化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要不断重复面临的任务。从这种角度来说,神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必须被克服的所谓原始的思维形式,更代表了“一种真正的理解形式”。(G•希尔贝克 N•伊耶 《西方哲学史》2000年修订本)
在西方哲学史上,公元前5世纪希腊奴隶社会经济比较发到且受到埃及和巴比伦的影响,文化发展迅速。从神话中发展而来的古希腊哲学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生活在希腊殖民地米利都的泰勒斯被称为第一位哲学家,他主张“万物是水”。这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荒谬,但事实上透露出他对宇宙中不变的元素,即世界由以构成的“原料”的思索。泰勒斯假定发生着变化而在所有的变化中存在着一种不变的元素。他认为的水即为宇宙的始基意味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像水一样是可以被人类所理解的。同时,泰勒斯是由看到许多事物产生于水又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得出这一结论的,这样一种思维过程也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也是逻辑的。因此,泰勒斯时代开始,由古希腊的第一批哲学家们完成了西方文明从神话到逻辑思维的最初转变,也标志了哲学在欧洲的起源。
“哲学”这个词来自希腊,表示一种产生于古希腊的思想活动。故而东方哲学,包括印度和古代中国的哲学起源不能简单的用从神话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来回答。首先,印度哲学并不能按照习惯分清哲学与宗教,而中国古代哲学则是在乱世之中求得社会秩序的规范而演变而来的,相对更加侧重于实践和实用的取向。
公元前14世纪和12世纪时间,印度河谷的古老文明受到雅利安人的攻击,而关于这两种文明的文化先进程度问题则是一直没有定论。20世纪20年代发现,当时印度河谷的文明是一个先进的都市文明,这使得长期被认为的雅利安人再文化上高于当地的德拉威人的说法遭到了怀疑。这种最初冲突的痕迹延续到了以后印度的文化和社会。而种姓制度也与此有关,在印度文明早期发展史上,不同的种姓发生着整合,新的种姓被引入。这些不同的移民最终由宗教统一起来。《吠陀》和《奥义书》这两部印度古老的经典则代表了其宗教向哲学的演进,或者按照西方哲学的说法,从神话向逻辑思维的演进。《吠陀》传达了古代雅利安人的世界观,神祗与自然相联系,就如早期的希腊、挪威和斯拉夫神话有其相近之处。《吠陀》作为一部更接近诗篇的作品并不能代表印度早期哲学的产生,而到了《奥义书》,才能说看到了逻辑思维的最初发展。《奥义书》的中心议题为出生与死亡的轮回转世学说,而人则是要努力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故而印度的哲学多追求救赎。也因此,印度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生死循环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框架中,道德与社会制度彼此支持。这形成了印度早期的一种世界观,也算是印度哲学的起源。
印度哲学的另一种起源在于其佛教哲学。与《奥义书》的许多内容一样,佛教的目的也在于人的解放与拯救,即为涅盘。在佛教哲学中,更加体现出在印度早期哲学中宗教与哲学的紧密结合,然而,佛教的思辨性对《奥义书》的许多内容作了批判性的修正,这种思辨性也决定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思想。
至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起源,自然大抵分儒道两派。就其产生背景而言,中国哲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乱世之中,且中国古代与印度、希腊类似的存在一些常设的学术机构,尽管它们当时都相当具有个体化的倾向,这些为早期哲学的起源奠定了基础。中国的哲人们多谋职于
帝国行政机构,因此中国的哲学起源也更加偏重于实践性,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主要思想即为“仁”和“恕”,如《论语》中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不仅代表了儒家思想对人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也是其对社会等级分类的维护,个人义务始终与其社会地位相联系。
相对而言,同为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道家哲学则偏重于神秘主义,且偏重于对自然本源的探究,并将宇宙的原始力量描述为“道”。
下面介绍东西方哲学体系的联系与区别。从古代末尾到18世纪中叶,欧洲和东方的哲学和宗教传统相对来说是彼此独立发展的,其中印度与欧洲文明虽有零星的接触,但就思想影响上却很难找到文献依据。通过波斯人传来的印度学说可能影响了希腊的俄耳甫斯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但这在哲学史上还没有定论。直到浪漫时期,印度思想才为较多的欧洲人所知。但那时对印度哲学的描绘仍然带着浪漫时期对印度的热情的特征,尤其是德国哲学家Arthur Schopenhauer(阿瑟·叔本华1788~1860)Friedrich Nietzsche(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对这种特征的表达。
毫无疑问,东西方哲学的起源上有着巨大的不同。从其探究对象来看,西方,包括最初的印度哲学更多的是由神话向理性的世界观过渡,其起源也是来自对宇宙本源或是人类的轮回往生的思考。相较而言,中国古代东方哲学则更侧重其现实意义,当然也存在有诸如道家思想对于世界观的思考,但更为主流的是阶级和社会地位的规范,对国家制度的参与与思考。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西方与印度哲学起源时期皆可认为是由神话思维发展向了逻辑思维,尽管印度相对逻辑的世界观也有其与宗教密不可分的一面,而中国古代的古代的哲学起源方式则相对弱化了这一特征。同时,西方与印度的哲学起源也有很大的不同,印度哲学始终没有摆脱宗教的影响,其早期的世界观也侧重于轮回往生等具有东方浪漫主义色彩的观念,相对也具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西方哲学虽然在斯多葛学派个人对于上帝的责任重于对国家的责任观念传播下强化了宗教在中世纪的影响力,但在其起源阶段,宗教与哲学还是能够相对分离的。
另一方面,东西方哲学在早期发展上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它们皆有其对世界本源的探究思考。比如上文提到的印度早期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共通点,同时,二者也藉由典型的神话思维发展到通过逻辑思维来表达各自的世界观。再如,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道家哲学对宇宙的某种看法也与希腊哲学颇有相似之处,最为典型的便是所谓“物极必反”的原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赫拉柯利特的思想“太阳不越出它的极限;否则那些爱林尼神——正义之神的女使——就会把它找出来” (赫拉柯利特《残篇》44)都相信这样一种保证宇宙秩序的原则。
参考文献
G•希尔贝克 N•伊耶 《西方哲学史》
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
赫拉克利特《残篇》
孔子《论语》
老子《道德经》
阿瑟•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哥鲁·布尔克的《印度哲学史》
西方哲学智慧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
黑格尔的思想与历史地位(一)已完成 成绩: 100.0分
1
为了解决康德的“物自体”的认识问题,黑格尔将什么和什么统一了起来?
A、认识论和不可知论
B、不可知论与本体论
C、认识论和本体论
D、认识论和再现论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得分: 10.0分{与西方哲学思想相关的谚语}.
2
以下属于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回应的是?
A、真正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
B、意志自由
C、上帝存在
D、意志不朽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得分: 10.0分
3
()是从最基本的感性认识一直进展到对绝对精神的认识。
A、《逻辑学》
B、《精神现象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法哲学原理》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得分: 10.0分
4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被连根拔起”是指哪本书的出版?
A、《精神现象学》
B、《实践理性批判》
C、《精神分析引论》
D、《纯粹理性批判》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得分: 10.0分
5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谓的感性确定性是什么方式?
A、从一般到个别
B、从一般到一般
C、从个别到一般
D、从个别到个别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得分: 10.0分
6
马克思所谓的“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是指哪本书?
A、《精神现象学》
B、《逻辑学》
C、《精神分析引论》
D、《法哲学原理》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得分: 10.0分
7
黑格尔的哲学立场比其他哲学家低。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0.0分 8
黑格尔看待问题是站在世界以外看待。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0.0分 9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0.0分 10
我们认识不认识这个世界是有关系的。
正确答案:√ 我的答案:√ 得分: 10.0分
《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77
英文名:Western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焦卫华
选定教材: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课程概述:哲学是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无人之域,它不是一种确切的知识,而是一种心灵的思辩。一方面它和神学一样也是对不能肯定的东西的思考,另一方面它不是诉诸于天启或非理性的途径,而是像科学一样诉诸理性,西方哲学史正是人类的认识史和思辩史,其中心线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课程将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主要西方哲学家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西方哲学智慧有所体认与把握。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西方传统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提高哲学功底,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方法:西方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要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其次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最后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 西方哲学思想简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对本课程了解较少,故在介绍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哲学智慧之前,须对西方哲学史向学生作一简要概述,以使学生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对选读的各时期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有更系统的把握,以便对各家之哲学智慧有系统的理解,为以下各讲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西方哲学的源头
1.希腊文明的兴起
2.希腊神话中的哲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早期古希腊哲学
(一)兴起:
⑴米利都学派——以一种基质为世界的本原,是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派别,也是第一个与神话脱离的派别
⑵毕达格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⑶赫拉克利特——火和逻各斯学说、流变学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和熄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⑷爱利亚派——一方面,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
(二)繁荣:
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即存在和非存在,虚空是使原子运动的原因。
⑵智者派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学说——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的三个怀疑论命题。
(三)高峰:
⑴苏哥拉底——哲学产生于自我认识;德性就是知识;苏哥拉底的方法,即辩证法。 ⑵柏拉图——理念论及其认识论,认为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更真实的东西;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对事物的认识只是意见。
⑶亚里斯多德:自然哲学即四因说,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形而上学即实体说,认为实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借以存在的东西。
三、晚期古希腊哲学
(一)伊毕鸠鲁的原子论和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了原子有重量和原子运动的偏离说。
(二)怀疑派哲学的认识论——“悬搁判断”,即对事物存疑,不作判断的认识论思想,该思想相对的伦理学是“不动心”的态度。
四、基督教哲学的产生和中世纪哲学
(一)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理论,认为上帝是有情感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统一体。
(二)经院哲学:
⑴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一般只是一个概念和名称;而唯实论与之相反,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而存在的客观存在,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所派生出来的。
⑵晚期唯名论——是对早期唯名论的发展,也是经验论的先驱。唯名论具有彻底的性质,认为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一般就是约定的符号、概念。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一)人的发现——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俗主义、蒙昧主义。
(二)自然的发现——肯定自然界和因果必然性的客观实在性,重视实验;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泛神论形式的唯物主义。
六、西欧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一)笛卡儿的唯理论——主张天赋观念论,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
(二)洛克的经验论——批判了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即心灵是一张白板,观念的产生是由于经验在上面形成了印记。
(三)斯宾诺沙的唯理论实体学说——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
(四)贝克莱的唯我论——即唯心主义经验论,即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认识的对象只是观念,我们所说的“物“仅仅是观念的集合。
(五)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
(六)休谟的怀疑论——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七、近代启蒙思想法国唯物主义
对17世纪唯物主义作了批判与发展:主张物质自动;坚持精神依赖于物质;把经验主义运用于社会生活,克服神学的不彻底性。
八、 德国古典哲学{与西方哲学思想相关的谚语}.
1.康德的认识论——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知性是主体意识从它自身产生的观念的能力;理性是人心中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理性的四个二律背反)。
2.费希特和谢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识也是行动,知识学提出三个基本原理;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
3.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绝对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 辨证矛盾学说。
4.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撇开人的社会性、历史性;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是人。
思考题:1. 西方哲学史研究对象是什么?
2.贯穿西方哲学史的主线是什么?
第二讲 早期古希腊哲学(兴起)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古希腊哲学开始从神学的蒙昧中摆脱出来,从具体物质形态中寻求万物统一性的基础。这个统一性的基础,就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何谓“始基”?它是物的起始、本源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构成元素;是万物生灭基础与说明的原则。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
教学内容:
一、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米利都学派的创始者,伊奥尼亚的第一位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来源于水又最后复归于水。万物皆变唯水不变。
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1—前546),认为万物始基为“无限者”。始基中有对立因素,为热与冷、干和湿等。万物运动发展来于对立物的相互作用。
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前525),认为“空气”是宇宙始基。一切存在物都是由空气的浓厚化和稀薄化的作用而产生。
二、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
(一)“火”为万物始基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逻各斯”
(三)万物皆变,无物常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存在又不存在的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
三、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
(一)认为“数”为万物的始基。
(二)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他强调“和谐”,数的比例关系造成和谐,数的和谐显示出规律性,如此造成宇宙的和谐。他承认对立,但不能相互转化。
四、爱利亚派:
巴门尼德(鼎盛年约前504—前501)
(一)认为世界的始基是“存在”。
(二)存在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变的。存在是“大全”,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
(三)他提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与西方哲学思想相关的谚语}.
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
芝诺
(一)从另一面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哲学。巴门尼德论证存在是一,而芝诺论证存在不是多。
(二)四个著名的否定多的论证:
(1)“二分辩”;(2)“追龟辩”;(3)“飞矢辩”;(4)“运动场辩”。
芝诺的论证表明他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由此否认运动的可能性。
思考题:
1.简述早期希腊哲学的地位和意义。
2. 赫拉克利特对辩证法的贡献 。
3. 怎样看待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 。
第三讲 早期古希腊哲学(繁荣)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由早期希腊哲学对单一的自然基质的探索转向了对多个基质和奴斯的思考,是对早期朴素唯物论的发展。这种外因和内因相结合的观点比起泰勒斯的内引论,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它既能说明世界的永恒,又能说明世界的进步。
教学内容: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
(一)四根说:用物质元素说明世界构成,化生万物四大元素或四根:火、水、土、气。万物由四种元素不同组合而成。
(二)爱憎说:四根不动,是爱与憎使万物分离与组合。“爱”是使元素结合的力量,“憎”是使元素分离的力量。一从多产生,多又从一分解而产生。“爱”与“憎”是相互对立而又相对联系的力量,普遍存在,相互作用使万物发展变化。
(三)“同类相知”说:一切事物都发出一种“流射”,可以穿过人的感官“孔道”,当外流与孔道相应时发生感觉。相同的东西能认识相同类的东西,由冷而知冷,即同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前428)
(一)种子说:宇宙万物是由一种作为物质微粒的“种子”构成。种子为最初的元素,是一些“同类的部分”。如金子是由小金片构成的。种子是万物的始基。
(二)“奴斯”(“心灵”)说:
种子通过分离与混合形成万物。这使种子运动的原始动力不在种子本身,而来自“奴斯”(“心灵”)。奴斯或心灵是宇宙的原动力。
(三)“异类相知”说:认识起源于感觉,产生感觉的原因是“异类相知”。
德谟克利特
一、原子论的宇宙观
(1)原子与虚空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2)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原子是自己运动,产生结合与分离。原子运动有直线运动,相碰撞产生涡旋运动。
二、原子论的反映论——影像说
(1)影像说是素朴的反映论。原子会流射一种极细东西,携带事物本身影像,作用人的感
官孔道形成感觉。思想也是精细影像由感官作用心灵原子而形成。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真理性认识。前者只能认识现象,后者才能认识真理。
三、社会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主张物质生活方面的知足、适度,心灵上求得安适宁静,提倡一种合理的幸福主义。
否认有所谓不死的神的存在,把神的存在归结为原子的运动和原子结合分离的必然性。 思考题:
1. 德谟克利物的原子唯物论对早期希腊唯物论的发展。
第四讲 早期古希腊哲学(高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高峰时期的古希腊哲学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始由对自然的基质的探索转向了向人和更加抽象的本体的思索。熟悉苏哥拉底的有神论的目的论和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理念论。
教学内容:
普罗塔哥拉(约前481—411)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哲学命题。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把哲学的发展由自然转向人,人开始成为哲学的中心。具有相对主义、感觉主义性质。
高尔吉亚(约前483—375)
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提出三个怀疑主义命题:
1)无物存在;{与西方哲学思想相关的谚语}.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可知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苏格拉底(约前468—400)
一、“美德即知识”
神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万物也因追求一定的目的存在。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道德上的“至善”,提出“美德即知识”。
二、“认识你自己”
反对智者派的个人主义,主张人们应当“自知自无知”。也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道德观念的是内在的,认识就是认识自己。
三、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即 “辩证法”
主张通过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求得真理,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结论或定义四个环节。 柏拉图
一、理念论
理念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事物的原因和本质,是纯粹的绝对的永恒的。
理念之间的等级由低到高为:具体事物的理念,一般的理念,艺术、道德理念,善。 存在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原型与摹本关系。
认识论根源在于割裂了一般与个别、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把一般、概念绝对化、客观和神秘化。
二、回忆说
理念论和灵魂轮回转世说是柏拉图认识论“回忆说”的基础。
先验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对象是理念世界,唯有理性才能把握真理,认为认识就是回忆。
西方哲学家名言录
西方哲学家名言录
(一)柏拉图(希腊):
1、 究竟在哪一方面的意见分歧上,我们无法取得彼此一致,以致互相敌视,仇恨呢?„„是不是在是非,贵贱,善恶方面呢?
2、 虔诚和圣洁,欧悌甫戎啊,就是给神灵的待遇。
3、 造船术产生的结果是造船,建筑术产生的结果就是盖房子。
4、说苏格拉底最可恶,毒害了青年„„说我钻研天上地下的事情,不信神灵,把没理地说成有理。我想,这是他们不肯说真话,明明不知道,硬说知道。{与西方哲学思想相关的谚语}.
5、一个坏的灵魂必然会治理和经营的很糟,好的灵魂却会把这一切发挥得很好。
6、 每个人指定一个行业,是最适合他本性的,他专干这一行,不做别的事情,把全部时间都用在这上面,一生之中只以改善其本业为务,才能越干越好。
(二)亚里士多德(希腊):
1、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
2、 对财富、权力以及所遭遇的全部幸运和不幸,都抱一种适当的态度。幸运时不特别高兴,不幸时也不特别痛苦。
3、 公正是守法和均等;不公正就是违法和不均。
4、 在灵魂中有三种因素主宰着行为和真理,这就是感觉、理智和欲望。
5、 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6、 政治活动也不闲暇,除政治活动之外,所寻求的是权势和荣誉以及自身和公民的幸福。
(三)培根(英国):
1、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2、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
3、 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
4、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
5、 一切国家中都存在两种臣民------贵族和平民。
6、 爱情在舞台上,要比在人生中更有欣赏价值。在舞台上,爱情既是喜剧的素材,也是悲剧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常常招致不幸。它有时像那位诱惑魔女,有时又像那位复仇的女神。
(四)康德(德国):
1、 就纯粹理性知识的起源而言,它们或者是在经验中派生的,或者是不依赖于经验而在理性中有其源泉。亚里士多德可以被视为经验论者的领袖,柏拉图则可以被视为理性论者的领袖。近代洛克追随亚里士多德,而莱布尼兹则追随柏拉图。
2、 如果人们应当把某种东西称为方法,那么,它就必须是一种按照原理进行的程序。
3、 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他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确切的说凭借的仅仅是概念,不像数学凭借的是将概念运用于直观,因而在这里理性自己是他自己的学生。
4、 形而上学只有两个部分:即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
5、 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6、我一生就关注了两件事情:头顶的星空和世间的道德准则。
(五)叔本华(德国):
1、在这世上有三类贵族:1.基于出身和地位贵族。2.基于金钱财富的贵族。3.基于思想方面的贵族。
2、在这世上存在着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
3、世界及其一切现象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
4、真正的教育家就是把你的存在的真正的和本来的含义与基本的材料揭示出来,这些东西无法通过教育而改变。
5、我们应该把对快乐、财产、地位、荣誉等等的期望调至一个节制、适宜的尺度,因为正是对幸福快乐、荣耀排场的渴求和争取带来巨大的不幸。
6、对于人来说,最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莫过于精神思想素质,因为人正是基于这方面的优势才优于动物。
(六)罗素(英国):
1. 有爱而没有知识,或相反有知识而没有爱,都不可能产生美好的人生。
2.我有三件事情:一是对知识的追求,二是对爱的渴望,三是对苦难者的同情。
3.西方哲学一直存在着两个学派:一个是数学派,思想主要是在数学启发下产生的。比如柏拉图, 托马斯阿奎那、斯宾诺莎、康德等。另一个是经验科学派。比如: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 以及洛克等。
4.哲学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二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
理学说或政治学说。
5. 西方19世纪开始,在哲学上和政治上均出现了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反抗。
6. 几何学体例:有定义、公理、定理;公理后面的一切由演绎推理做严格的证明。
7、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着;巴门尼德则批判说:“没有事物是变化的。”
8、历史发展的本原是民族精神。
(七)卡耐基(美国):
1.当你到了18岁时,你可能面临着两个重大的决定:你将如何谋生?你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伴侣?
2、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作,这对你的健康十分重要。
3、我要调适自己,而非调整世界来配合我。我要让自己配合我的家庭,事业与机运。
4.快乐的婚姻,很少是机会的产物,她们如建筑物似的,必需有理智的,用心去设计过的。
5、快乐并非取决你是什么样的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你的思想。
6、疲劳往往不是由工作而起,而是由于忧烦、挫折和不满等。
(八)其它哲学家:
1. 生活的本质就是奋斗。
2. 有知识的人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苏格拉底)
3.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
4.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存在的。
5. 伊壁鸠鲁: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端和归宿.
6、历史不是在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上行走,而是时而穿过草原,时而穿过荒漠,时
而穿过泥沼,不是一帆风顺的。
探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
探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
摘要: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关键字: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过了一个学期的哲学与智慧的课程学习,对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都有了一些了解,对哲学这个词汇也有了不同的体会,人生可以到处是哲学,不管什么事都能让你思考,接着领悟什么,哲学,一个让人无法完全理解的词语,哲学,一个让人解释不清的词语,如今我也不能说我了解了哲学什么,但是,对身边的事物会多一份心去思考,去理解,去领悟,经过了一学期的课程,听了许多同学对哲学自己的看法,还有老师的讲解和影像,我对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西方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还有我记忆很深刻,老师问我们,怎么定义人,真的是想了很久,都没办法完完全全的把人完整的定义出来,而苏格拉底用了能站立行走的动物来定义,更让我为之震惊。哲学不仅是门复杂的学问,更是门有趣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西方几大哲学家拥有更浓厚的兴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师与学生间的故事让我更感兴趣,苏格拉底一点也不惧怕死亡,在监狱中痛饮一杯毒鸩。那种境界我想我是不可能体会的到的,那种坦然面对死亡的态度到底是怎么样一种境界,我无从所知,不过经过我在网上对西方哲学智慧的一些搜索,也了解了一些西方哲学,在此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做些讨论与陈述。
苏格拉底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的。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出自雅典贵族家庭,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
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
最后是亚里士多德,他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认识论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他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在批判柏拉图理念的同时,亚里士多德确立了他的形而上学的原因论。他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系由4种原因所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这不仅表现于人工的制造物中,而且表现在自然万物的产生之中。
希腊哲学家把追求智慧的思辨作为神圣的活动,它使人获得神的知识,使人接近神。苏格拉底宣称,他是赋有神灵、传达神意的“牛虻”;柏拉图说,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神人合一的“狂迷”;亚里士多德说,第一哲学是神学,哲学思辨表达了人性中的神性,哲学家的生活是人类所能达到的幸福的顶点。这些话表达了一种理性的宗教观,或神化的哲学观。
所以说希腊哲学的思维秩序是这样一个等级:个人思辨 → 个人实践 → 公众实践。实践是思辨的结果和效用,它的确切含义是实践理性,个人实践又是公众实践的基础和前提。而中国哲学则不同,它把希腊哲学中第二位或第三位的东西放在首位,个人修养总是在一定的政治框架里展开。所以我们说,中国哲学重实践,而希腊哲学重思辨,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无论中国哲学,还是希腊哲学,都兼有思辨和实践,只是两者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中的地位不同而已。
至此,我对西方哲学的大致了解讲述的差不多了,本来对哲学是毫无概念的我,经过一学期的听讲,也对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多了一份自己的思考,对哲学有了一定的兴趣。可说这门课给我哲学这个方面开了扇知识之门吧。
参考文献:
1. 林美茂 《柏拉图哲学中关于"善"的存在论特征 》 《江汉论坛》 2010 第1期
2. 田一坡 《苏格拉底的申辩》的政治哲学解读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第2期
3. 徐长福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 《学习与探索》 2006 第4期
纺织服装学院
201208010224
陈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