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宫对联

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6-08-02

上清宫对联篇一

洛阳上清宫的奠基人

上清宫的奠基人

12日,绵绵秋雨中,参加“老子与洛阳”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我市宗教界人士,一起为上清宫的复建奠基——上清宫,我国著名道观,位于邙山翠云峰,乃是道家鼻祖老子著书炼丹之地,隋有老子庙,唐建上清宫,抗战时期遭日军飞机轰炸,古建筑多有不存……

来了几百位香客,有人在高声诵读《道德经》

去上清宫采访之前,我没与上清宫的道长联系,只是和一位摄影记者一道驱车来到邙山翠云峰,想看看即将重建的上清宫是否热闹,因为印象中的上清宫,已是房舍颓然、香火沉寂了。 正是重阳佳节,殿前来了几百名香客,以老者居多,间有青年,从老君殿门前开始,便是进香跪拜的队伍。再往里面走,翠云洞内香客云集,玉皇殿上诵经声声,殿里殿外一派热闹景象。在殿门附近,我问一个卖香烛的妇女:“今天怎么来这么多人?”她笑道:“今儿逢九,人就多了。”原来上清宫是逢九进香,每月的初九、十九、二十九是进香日,今天恰逢九九重阳,来的人就更多了。

时间紧张,摄影记者忙着按动快门,我突然发现:一信客口中叼着香烟,手里却拿着《道德经》,随众人在那里高声诵读。我怕这个人上了镜头不雅,就小声对摄影记者说:“等他把烟头扔掉你再照吧。”摄影记者会意,遂停止拍摄。

出了殿门,诵经声渐远了,我不免觉得好笑:道家讲究逍遥,一切顺其自然。他叼着烟诵经,也许这样他感到惬意,我又何必如此机械,如此认真呢?

正在那里思考时,道长从下清宫赶来了,我们原本认识。道长张信铭站在我身边,一身道袍,打着裹腿,步履轻盈,说是刚才接到电话得知有记者来访,所以就上山来了。

这位道长40多岁,是全真派龙门正宗第25代传人,如今担任洛阳市道教协会副会长。我提出要了解老子和上清宫的关系,他满口答应,连说:里面请,资料都在呢!而我却站定在山门之外,看着绿色四合中的上清宫,琢磨起道家的渊源来……

来到了老子悟道处,2500多年前的孔子也来过

佛家道场最宜阳光,道家洞天却宜清风。

站在上清宫山门前,我最想捕捉的是风。当年的老子,就是在这里握住了形而上的思维之风,才从玄妙的“道”出发,解析万物而幡然悟道的。他的《道德经》五千言,遍及宇宙万物,解读盛衰兴替,状描沧桑流变,最终不过只写了一个字——风。

是啊,风,唯有风,这不具形体的生命,才能永远流动,它来去无踪,却真实存在,其余的世间万物一旦具有形体,终是那匆匆过客,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最终都要寂灭。

老子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因为他选择了洛阳作为他工作的城市,也不仅仅因为他选择了“东周柱下史”,担任了“国家图书馆”馆长,可以最方便地掌握周王室典籍,而是他在喧嚣的洛阳城中埋头工作的间隙,还能抬头看一看邙山翠云峰,看一看社会、人生之外的大自然。 当时的翠云峰植被一定很好,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翠”,是有苍翠的树木来点缀的;“云”,是有较高的地势来支撑的。查查资料:翠云峰地处邙山最高处,海拔150米。登临此处,可以远眺,可以思考,所以老子时不时就上来转转。再看看《重建上清宫古迹碑记》中载,翠云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丽,云日宣明”。道长说:你想啊,如此好山好水簇拥着翠云峰,这确实是个修炼悟道的好去处,在洛阳工作的老子,能不上这儿来修炼吗?传说老子工作之余,常来翠云峰修炼、炼丹、著书。他的祖籍虽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但他6岁时便随父亲李乾举家迁往东周都城洛邑来了,他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

老子悟道之后,吸引了天下的好学之士,其中有一人,特想向他学习,这人便是鲁国学者孔子。公元前523年,鲁国国君送给孔子一辆牛车和一个书童,30岁的孔子风尘仆仆地往洛阳赶来了。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学习“先王之制”,二是探究“礼乐之源”,三是考察“道德之规”。老子接受了孔子的询问,有时候是在城内,有时候是在翠云峰上。

一次见面后,老子问孔子:“你现在读什么书?”孔子说:“我在读《周易》,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立即予以否定,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你知道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吗?”孔子回答:“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子一样,只能给人平添烦恼罢了。”

说到这里,老子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看,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排列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

一顿连珠炮般的教训,把孔子砸蒙了,孔子没吭声。

老子又问:“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

孔子说:“我求了27年道,仍然没有得道啊!”{上清宫对联}.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给人,那人们就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认识的话,那道就不会到他的心中去!”{上清宫对联}.

这一番话,看似简单,却很深奥,孔子有点儿弄不懂了。他辩解道:“我也在努力啊!我不断地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我讲解先王治国之道,还谒见了70多位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纳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研究的„六艺‟,不过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罢了,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研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孔子虔诚地听着,表示回到鲁国要恢复周礼,老子却认为这是无法办到的。老子说:“礼,应该与时俱进,现在世易时移,周礼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他告诫孔子:“你所说的那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其言论还在罢了。作为君子,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从政,时机如果不成熟,就像蓬蒿一样随遇而安吧。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秘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丢掉骄气和欲望,丢掉你那过于执著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老子说话有点直率,有点难听,但孔子听后却明白了:老子已经完全悟道了!后来的历史证明,老子的预见完全正确,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恢复周礼,确实不受欢迎,到处碰壁。 呜呼!今天想来,那么伟大的孔子,在老子面前就像个小学生,他从老子那儿回来以后,竟

{上清宫对联}.

然三天都没有说话。他的学生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其实他应该再补充一句:“鲁国、卫国这些小国家,我只要旅行就可以去讲学,像楚国、齐国这样的大国,只要我愿意就可接近他们的国君,但我面对洛阳这样一座城,我不知道它的深浅啊!我到别处都是当老师,而到洛阳来是当学生啊!”

来到洛阳,见到老子,孔子真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后来有人问起他的主张,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回答得干脆、简洁而又坚定。

老子离开洛阳后,洛阳人在翠云峰修建了老子祠

话说孔子离开洛阳,回到了鲁国,创建了他的儒家学说。而在洛阳的老子,依然在周朝当他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关于孔子入周向老子学习的事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得清清楚楚。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多次到上清宫采访,当时的道长是师惟新,我向他提起“孔子入周问礼”之事,他拿出一副对联让我看:

学传东鲁三千士,道衍西周八百年。

当时我眼前一亮,问他从哪里得来。他说是一位道友相赠。这副对联真是太好了,只用了14个字,就把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的事情全概括了。但我很疑惑:西周、东周加起来寿命800年,其中西周还不到300年,怎能说“道衍西周八百年”呢?后来想了想,明白了:这不过是为了对仗罢了,因为上联有“东鲁”两字,下联只好对“西周”,对得很工整。对此我们也只能意会了。这次来看上清宫,发现各处楹联很少,如果能把这副对联刻上该有多好! 咱还接着说老子。

老子这个人不得了,他边工作边著书,边在城中上班边在翠云峰炼丹,他站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时刻做着归隐的准备。后来,周王室发生了争夺王权的内乱,王子朝一看自己争不到王位,便命人抢走了王城所有的图书档案,跑到楚国去了。

这等于出卖国家文物,这可急坏了老子。可人家是王子,拦也拦不住啊!但文物档案流失了,自己总有失职之嫌,他在洛阳也待不下去了,于是登上翠云峰,牵起一头青牛,带上一个书童,往西去了。

当时走得慌张,老子连关牒也没有带。没有关牒,怎能闯关?所以走到灵宝的函谷关,他便被挡住了。

有趣的是,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脑子很会转弯,他知道这个白胡子老头虽无关牒却有学问,于是又是恭维又是邀请又是逼迫,让老子当夜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这才让他出关了。其实现在看来,这《道德经》的一字一句,都是精义要理,几乎囊括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岂能一夜而成?这部《道德经》,必是先成书于洛阳,后才能脱口于函谷,或是先存于老子心中,是腹稿,然后才默写于尹喜面前,是定稿。而他最初谋篇布局的地方,必在洛阳城,必在翠云峰。

话说当老子来牵那头正在翠云峰上吃草的青牛时,那牛眼见得要离开洛阳了,就对着西方吼叫了三声。于是,洛阳人就在青牛吃草的地方建了一座青牛观,把青牛观西侧的那道峪称作青牛峪,沿用至今。牛是青牛,正与道家的色彩“青色”相谐。会看地貌的人,今天还能看出这里的地貌像头牛,头西尾东,大方向是向西,似乎东方再也没有让它留恋的东西了,仿若他的主人老子,在写了《道德经》之后,义无反顾地西出函谷不知所终了。

老子虽然走了,终究带不走翠云峰。他在此处悟道成功了,这里便成为道家的发源地,他也被尊为道家鼻祖,洛阳也便成了道家道教之渊薮。他离开洛阳之后,洛阳人在翠云峰建了老子祠,用来怀念他,这便是上清宫的原型。

老子,可谓上清宫奠基的第一人,他在邙山翠云峰留下圣迹仙踪,从此被人追寻,延伸发展而成为道教。我常想:洛阳人总是自豪白马寺为“释源”、“祖庭”,其实上清宫何尝不是“道源”、“祖庭”呢?由是歌曰:洛阳上清宫,道家渊源地;至今思老子,翩翩作逸飞。

盛唐上清宫 绝代之繁华

上清宫对联篇二

名联集锦

识遍天下字{上清宫对联}.

读尽人间书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作者)苏 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祜间进士。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贬谪惠州、儋州。卒后追谥文忠。为“唐宋八大家”之—。

(解说)据说,苏东坡少年时,在父亲的影响下,博览群书,才智过人。由于经常受到众人的夸赞,他就有些飘飘然。一天,他竟在自己的门前贴了这样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不几天,一位白发老人,拿来一本小书,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东坡接过小书一看,不禁愕然;书上的字,竟一个都不认识。老人又笑着催道:“请苏公子赐教!”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向老人认错:“请老人原谅,小生一时狂言。”老人走后,东坡马上提笔将门前的联语又添了“发愤”、“立志”四字,从此,苏东坡更发愤学习,终于在文学上取到了卓越的成就。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解 说) 郑板桥属于“扬州八怪”之一。画怪,字怪,诗文怪,对联也怪。但对联对得工稳,说得自然。谁都读得懂,并轻松愉快。据说,郑当县令时,有位教书先生前来诉苦:说他教书一年,报酬才八吊钱,还被主人辞聘了。郑说:“这是主人嫌你才疏学浅吧!”先生不服,愿郑板桥当面考他。郑即指着堂上的灯笼,拟出上联。联日:“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教书先生稍加思索,就对出下联。联云:“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一听,大为,赞赏,便留下他当差。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上清宫对联}.

(解说) 解缙年少有才,可是朝中许多老臣却看不起他,总想找机会教训他。一次,在朝廷,宴会上,一个老臣拟出个带有讽刺意味的上联,并要解缙当场对出下联。联云:“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解缙知道这个老家伙是在当众挖苦他,他不甘心示弱,于是稍加思索,很快就对出讽刺性更强的下联。联曰:“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话音刚落,立刻引起在座的众人捧腹大笑;那个老臣低头不语,一下威风扫地,狼狈不堪。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作 者]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和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8年底旅居日本。抗战开始,回到中国,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又在国统区进行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后又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务。他长期负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卓越,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

面光辉的旗帜。1978年6月12日,逝世于北京。

郭沐若从小就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和旧文学的严格训练。所以他知识渊博,才华出众。一次,老师别出心裁,出了半边上联, 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别的学生不知如何应对是好,而郭沫若略加思索,便脱口对出。严师听后,连连点头赞许,同学也无不佩服。

上联出得诙谐, 暗含责意;下联对得雄突,颇具远怀,佳妙也。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注 释)铁板铜琶:后人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

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辞。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代表苏轼豪放的创作风格,后来辛弃疾继承了这种风格。美芹悲黍:芹,指芹菜;美芹,赞美芹菜好吃。辛弃疾曾写过《美芹十论》,陈奏孝宗皇帝,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之大计。黍,即小米;悲黍,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乡,见昔宗庙夷为田地,黍苗纵生,故悲叹国家倾倒。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寄希望于南宋王朝不要偏安江南,要立志收复失地。

济南大明湖畔,有座古朴典雅的辛弃疾纪念祠,吸引着中外游客。辛祠建于1959年秋,1961年10月正式开放,

当时郭沫若为纪念此祠,写出以上对联。郭沫若的这副对联,高度概括出辛弃疾的创作特色及其爱国抱负。同时上、下联用典贴切,对仗亦精炼、准确。

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杀;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

[注 释] 武陵渔:武陵,晋郡名,郡城在今湖南常德县。渔,以捕鱼为职业的人。彭泽宰:指陶渊明,因他任过彭泽令。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几次出仕,都不过祭酒、参军等职。41岁任彭泽令时,以“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职而归。从此一直归隐于田园,并亲自参加田园劳动。其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2篇。他的作品,表现出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他晚期所写的《桃花源记》,标志着他思想发展的高度。他以曲折的方式,反抗当时黑暗的现实,并向往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但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某些桃消极思想。著述有《陶渊明集》。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注 释)黄鹤楼:据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崔颢诗:“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又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武汉黄鹤楼联。

{上清宫对联}.

上下联语,巧妙地借鉴前人的传说和诗句,使全联典尤隽雅。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注 释:招魂:《楚辞》篇名,这里意义双关。香草:屈原作品,多以香草比美人。香草还生,亦有双关意义。三户地:指楚国。呵壁:指屈原面对古壁画作《问天》。 《九歌》:屈原作品之一。三闾大夫:指屈原。

湖南长沙岳麓三闾大夫祠联。用屈原著作篇名及其内容构联,含意亦深刻,此创联者之才力也。

韩潮学派百川汇

公起文章八代衰{上清宫对联}.

[注 释]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三岁而孤, 由嫂抚养。少时刻苦好学,25岁举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因平息镇州兵变有功,又升任吏部侍郎。卒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竭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创导者。上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结集有《昌黎先生集》。湖南衡阳韩文公祠联。此联对韩公在古典文学发展上的作用和贡献,度的评价。

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

解说:蔡锷题川南雪山关联。蔡锷将军,于1916年率护国军北上讨袁,从云南经黔西。后上川南古蔺边境的雪山关(海拔一千八百多米)。当时天刚亮,蔡将军回首南眺,只见烟波飘渺,黔岭云横,感慨之余,挥笔撰出此联。后由当地县令,书刻于关口小庙石柱上。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羹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陟檐葡岗,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间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俞。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池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I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住。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鞭鞋,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持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注 释] 禹迹:泛称夏禹治水所至之地。岷阜:岷山。藏

卫:藏,西藏;卫,边圻驻兵之地称卫。夔巫:夔门、巫峡。上清:青城山的上清宫。瀛洲:古谓东海仙岛。历井扪参:井参为二星宿,古谓秦蜀之分野。李白诗<蜀道难)句:“扪参历井仰胁息”。蜗牛两角:比喻极细微。蚕丛:上古蜀王。帑库:青城天仓山。峨眉秋月:李白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玉垒浮云:杜甫诗句:“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剑门细雨:陆游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来?细雨骑驴入剑门”。圣灯:青城山谷,夜间磷光闪烁,人称为神灯。柴天:古代把玉帛,亡牲同置于积柴上焚之,是一种祭天地的仪式。泉喷六时:混元顶下之六时泉,喷流飘洒,不涸不溢。真君:传说, 是指宁封君传道与轩辕帝。读书台:唐杜光庭, 隐居的白云溪处。飞赴寺:僧寺。青城是道教圣地,道、释异源。华渚姚墟:相传是少昊(黄帝之子)及虞舜降生之地。明皇:唐玄宗李隆基,在青城山原有其铜像;轩坛:据说:轩辕黄帝设坛拜宁封为五岳丈人。薛昌:唐代薛昌曾隐居大面山。张愈:宋人张愈曾辞官隐居白云溪。内品:内品官毛景怀曾至青城山传唐玄宗诏书,令飞赴寺归还常道观于道家。甘州:前蜀王衍与太后、太妃游青城山时所作的歌曲名。霓裳:唐玄宗时演奏的《霓棠羽衣曲)。鸾章翠辇:皇帝所乘的御车。杜宇:杜鹃。望帝:古代蜀国爱民的贤君, 名杜宇, 号望帝。赵昱:隋嘉州太守, 曾入犍为潭中斩

蛟后隐于大面山。佐卿:传说,唐徐道士,化鹤飞至长沙, 虽中箭仍飞回青城山。平仲:宋代名将姚平仲,骑驴隐居青城山。花蕊:有两个, 一为五代后蜀主孟昶之妃,姓徐;一说姓费, 青城人, 善诗文。而作宫词者,是五代前蜀主王建之妃,姓徐,称小徐妃。所作宫词,写前蜀宣华宫游乐的故事,世称“花蕊夫人宫词”。谯岩:宋代谯定幽居大面山, 故得名。貂蝉:蝉文貂尾的华冠。侍中:晋代范贤。大古:孙大古,善画。御史:唐御史大夫兼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放翁:宋蜀州刺史陆游,有诗云:“再到蓬莱路欲平,却吹长笛过青城。”王柯丹鼎:王唐代蜀人,居青城翠围山,相传服丹升天,丹鼎犹存。谭峭:南唐人,居南岳炼丹,后抛靴鞋亍-东海,入青城,成仙而去。沫水:大渡河。贾郁:五代仙游主簿, 曾驾铁船出游。成都青城山宁封殿联。

此为长联,写景、抒情和叙事密切结合。对今忆古,用典极多,但用得自然。可见作者的才华和学识,何等丰富。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联。出联,使用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对联,使用方位词东西南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无论使用数字、方位词和五行, 皆与诸葛亮活动的史实贴切, 可见作者费尽心机也。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颂杜甫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上清宫对联}.

——颂杜甫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颂白居易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颂韩信

(注:“知己”指萧何,“妇人”指漂母和吕后)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颂王昭君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月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颂诸葛亮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人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颂陆游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何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颂岳飞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颂蒲松龄

洞庭月,衡岳云 ,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

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诗》《岳阳楼记》《滕王阁序》)

咸丰帝挽林则徐联

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崛起,声势迅猛,清廷震骇。咸丰皇帝看中了居家养病的先朝重臣林则徐,授他以钦差大臣署理广西巡抚,命他前去进剿太平军。谁知天不假年,林则徐奉旨启程,由闽赴桂,才刚走到广东潮州地界就溘然病逝了。噩耗传来,咸丰不胜惊悼,他将赖

以平息洪杨的台柱子就这样突然摧折了。悲沮之际,年轻皇帝挥起御笔,撰写了一副挽联: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这里,先解释一下“解组”和“骑箕”。解组,解下印绶,亦即辞去官职(组即官印)。具体是指当初林则徐因禁烟主战而被革职。骑箕是个典故。箕,星名,即二十八宿之一的箕宿。箕宿、尾宿两星之间有一颗“傅说星”,旧传是殷王武丁的贤相傅说死后升天变成的,所以后来诗文中常用“骑箕”、“骑箕尾”来指国家重臣之死。在此基础上理解这副挽联,大意是:林则徐几十年来以自己的清正谨慎忠诚勤勉来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未曾消闲,即使丢官回家也还是一片丹心系念军国大事;(而一旦奉旨西剿)又竭尽人臣之力奔赴充满艰险的数千里崎岖征途,只可惜,出师还没有告捷,他竟撒手归西了,教人空自为这位英雄抛洒热泪。

这副御制挽联,虽谈不上精美绝伦,也难说是否纯出皇帝本人手笔,但毕竟高度评价了林则徐作为社稷之臣的一生,而且措辞得体,笔调深沉,感情恳挚,写出了林则徐的个性本色,较之某些千人一面的悼词高明多多,所以终可算得一副佳联。尤其是上联“解组归来,扰自心存军国”,让人洞见林公不以个人进退为虑、惟以国家兴亡为怀的高迈情操;而下联“出师未捷”、“泪洒英雄”之语,又是在化用杜甫咏诸葛亮的《蜀相》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加深了对名臣突逝的痛惜,流露出无可化减的悲凉。

史料称此联传开,一时在臣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以被挽者声望与撰联者身份而言,或非过甚其辞

上清宫对联篇三

道家开山祖老子炼丹处

道家开山祖老子炼丹处

时间:2007-01-15 09:47:23

相传,老子在东周王朝任守藏史时,曾在洛阳北邙翠云峰修道炼丹,著书立说,成为长寿老人,所以,翠云峰这个地方,老百姓叫“老子炼丹处”。

老子,是春秋时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叫伯阳,谥号叫聃。曾在洛阳王城任周王朝守藏室的史官,也就是常说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除了正常的工作以外,他在业余时间,经常是修道养德;做起学问来,也从来不显露自己,也不想名扬天下。他在周朝做官三十多年,经历了很多复杂的事情,后来,亲眼看到周王朝不断发生内乱,尤其是王子朝想当国王,而很多大臣不拥护,他就发动了一场大战,把整个王朝弄得一塌糊涂,虽然如此,也没有取得王位,最后,一不做二不休,一古脑儿就把整个王朝的文物图书档案抢个一干二净,运到南方的楚国去了。 老子看到周王朝的这种衰败的现状,自己又没了职位,没有事做,于是就提出辞职不干了,随即离开了朝廷,带着他写的《道德经》,走向西方去传道。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拜他为师,学了不少东西。老子执意要向西走去,关令不得已,就说:您老将要隐居起来了,最好把您写的书给我留下来,我好好学习。于是,老子就将他写的《道德经》的抄本,交给了关令尹喜。内容是讲道与德的意思,总共有五千多字。

老子把书稿交给关令后,就继续望西走了,最后,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据记载,老子大约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还有人说他活了二百多岁,就是因为他修炼道德而益寿延年的结果呵。

据考证,老子的原籍苦县历乡曲仁里,即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十里的太清宫乡太清宫村。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他的家乡属于陈国而不是楚国。陈国在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陈泯公二十三年)被楚惠王所灭,此后陈的国土属于楚国。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说老子是“楚苦县”人,按理说,这应当是后话。

老子道家学说创始于洛阳。老子在东周王朝任征藏室的史官时候,已撰写出“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司马迁语)。他以“道”创立的学说,后人叫做“道家学派”,他的著作《老子》(又叫《道德经》)在当时就已经在诸侯国之间流传。和老子同时代的晋国大夫叔向(前562——前525年任职)与韩平子的一次谈话,就引用了《老子》中的话:

韩平子向叔向问道:“刚与柔哪个坚硬?”叔向答道:“我年纪八十岁了,牙齿一再脱落,可舌头依然存在,老聃有话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会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越。老聃又说:人出生下来是柔嫩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草木初生时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所以说:坚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属于生长一类。那正在生长的毁坏了而一定能恢复,死亡的腐朽了而更消亡了,我因此知道柔的比刚的更坚强。”

周景王二十年(前522年),三十岁的鲁国青年学者孔丘,由鲁君给他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个书童陪伴,便风尘仆仆地到洛阳向老子请教周朝的礼乐。孔子恭恭敬敬地见了老子,说明了来意,并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提到的那些人,他们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言论还流传到现在。道德高尚的人如果遇到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就可以乘坐车马去做一番事业;如果没有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只能跟飘荡的蓬草一样,在人间来去匆匆,没有定位。我说的是真正会做生意的大商人,不显露自己特别有钱;真正有修养高尚的人,他的外边看起来都不很起眼。你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去掉骄傲之气和太多的欲望。故意造作的姿态,和过高的欲望,对你来说,都没有好处,我能告诉你的也就是这些了。”

孔子回到鲁国之后,对他的学生说:“鸟,我知道它会飞;鱼,我知道它会游;兽,我知道它会跑。能跑的可以用网捉,能游的可以用线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射。可是龙,我不了解它是怎么驾着风云飞腾天空,我今天见到老子,他不就是那龙吗?”

孔子恭恭敬敬地向老子学了很多东西,临别时,老子又告诉孔子说:“我听说,有财富人,赠送给人的是财物,讲仁德人,赠送给人的良言。我没有财富,只能是借仁德高尚的人,送给你的良言是:‘有种聪明的人,能够明察事物的深度,甚至于接近到死的程度,这种人自以为是,好议论他人的是非。有一种自称博古通今、博大精深的人,不但危害他自己,还好揭发别人的短处。作为个人来说:不要光看重自己,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来说,也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孔子听了再三向老子行礼,认为老师的话真是金口玉言,实在是很难得的啊!。

洛阳上清宫住持师惟新,其道友给他送了一副对联,就是写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内容是:

学传东鲁三千士,

道衍西周八百年。

后来,西晋时的洛阳道士王浮,依据《后汉书》上写的“老子到西方国家教化胡人”的话,作了《老子话胡经》一书;宋朝道士贾善翔,也依照孔子对老子本人的高度评价“其犹龙耶(老子他像龙吧)”的话,撰写了一部老子的历史故事叫《犹龙传》。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了道教经典。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与雪有关的谚语
下一篇:三年级作文300字写事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