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6-06-18
东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1)
东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
米拉尕黑传承状况
东乡族擀毡技艺调查
一、活动背景:
《米拉尕黑 》, 东乡族民间故事,又名“月光宝镜”,流传于甘肃省东乡地区。此外,在东乡族民间还有韵散相间的《米拉尕黑》诗体故事流传。古老的年代,一位英俊出色的猎手米拉尕黑,用箭射下一片月亮,得到一面月光宝镜,而镜中留有一位叫海迪亚的美女的身影。米拉尕黑得到智者的指引,找到了海迪亚,以宝镜作媒证和聘礼,约定第二年完婚。但就在他们准备举行婚礼时,战争发生了。米拉尕黑跨马出征,抵抗入侵的敌人,当米拉尕黑远征时,财主恶少马成龙请来魔鬼给海迪亚喝下迷魂汤。战后米拉尕黑赶回戈斧山,而海迪亚已失去记忆。米拉尕黑得到智者和风雪宝驹的帮助,在马成龙娶亲时救出海迪亚,并且用他们彼此相爱的往事和月光宝镜唤起海迪亚的记忆,一对经过重重魔劫的情人,在玛瑙海边举行了婚礼。 故事具有传奇性,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是东乡族民间文学中的优秀作品。东乡族诗人汪玉良曾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叙事长诗《米拉尕黑》。
东乡族地区盛产羊毛,毛毡的使用又极为普遍,因此,擀毡在东乡族中十分盛行。男人们几乎人人精于此道。不少东乡族毡匠还远赴肃北,甚至青海、新疆等地以擀毡为业。
东乡族的毛毡种类很多,按羊毛的种类分,有春毛毡、沙毛毡、绵毛毡等;按规格分,有四六毡(即宽4尺,长6尺)、五七毡、单人毡和穆斯林作礼拜用的拜毡等;按花色分,有白毡、花毡、红毡、瓦青毡等。东乡毛毡以柔软、舒适、匀称、洁净、美观大方、经久耐用享誉西北地区。但这并非东乡的羊毛奇特,而是毡匠的手艺精湛。
东乡族的擀毡工具主要有3件,即所谓的“毡匠3件宝,弹弓、竹帘、沙柳条”。工具虽然简单,但制毡工序却很复杂,分为弹毛、擀毡、洗毡等。其中弹、洗、揉边技术性很强,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揉弄毡边最为讲究。因为参差不齐的
毡边不能用剪刀裁齐,只能靠手工揉弄。没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手艺的人,是做不出笔直带棱毡边的。因此,东乡族谚语说:“擀毡把式高不高,就看最后一道道”。
二、活动目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生活现代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间艺术的生存、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生存和传承,往往因人而存,人去艺亡。目前,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和保持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祖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艺术逐渐被遗忘。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数不多,或年事已高,或收入微薄、生活困难而从事其它工作,他们掌握的工艺技艺随时都在消失,民间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
因此,在暑假期间,兰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组织学生前往甘肃省东乡县调查《米拉尕黑与海迪娅》民间传说的保护和东乡族擀毡技艺的传承情况,进行社会调查,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三、活动时间:
暑假期间,为期10-15天。
四、活动准备阶段:
1、团队人员之间的相互认识、了解。
2、队服、队旗定制;团队口号的确定。
3、团队人员的培训,以印发资料和集体讨论的形式,了解当地民族风俗,明确此次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4、活动路线的制定。根据当地的实际路线,确定一条安全可靠的路线,同时预备制定一条路线,以防天气原因或其他原因更改路线。
5、活动经费的预算。
6、联系东乡县政府,争取得到县上有关部门的支持。
五、活动实施阶段:
1、乘车到达东乡县。前往政府办公室,表明我们的来意,让其安排乘车、住宿、用餐等事宜。并要求政府办公室安排文化部门给我们提供《米拉尕黑与海迪娅》民间传说的保护和东乡族擀毡技艺传承情况的详细资料,为社会考察活动活动做好准备。
2、在东乡县文化局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东乡县文化馆,考察东乡族独特的民族风俗、民间文化、传统技艺等,重点了解《米拉尕黑与海迪娅》民间传说和擀毡技艺情况。
3、与县文化艺术方面的有关领导和专业人员进行座谈,共同探讨《米拉尕黑与海迪娅》民间传说和擀毡技艺的保护、抢救、传承和开发利用问题。
4、在东乡县文化局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深入到龙泉镇、白岭乡,走访擀毡艺人,了解情况。通过与老艺人的交流互动,了解擀毡工艺,掌握这一工艺传承中面临困难和问题。若有条件,可实地参观制毡过程,亲身感受东乡族擀毡技艺的绝妙之处。
5、专访东乡族学者马志勇先生,了解和探讨相关情况。
6、制作宣传品,选择逢集日,在人员密集的东乡县文化广场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并就如何保护和抢救东乡族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进行问卷调查活动。
7、如期回校
六、活动经费预算:(按5人预算)
1、队服:每人20元,共计160元。队旗:60元。
2、交通费:①兰州——东乡(往返)每人30元,共计30×5×2=300元。
③东乡县城——各乡镇,分组进行,约100元。
3、住宿费:5人分两组,每间约30元,共住7天,共计2×30×7=420元。
若借住农家,住宿费相应减少。
4、饮食费:每人早餐2元,午饭4元,晚饭4元,每天每人10元,共7天,共
计10×7×5=350元,若在农家吃饭,则饮食费相应减少。
5、活动开支:约150元。
6、意外伤害就医开支:约50元
综上,共计1490元。
东乡民俗与西北文化
东乡民俗与西北文化
关键词:东乡族 西北 文化 豪爽 饮食
我的家乡在甘肃,而东乡族则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名族。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多年来在史学界先入为主占据很长时间,影响颇广。随着研究的深入,东乡族族源观点趋于一致。早在明末清初,东乡族人民就积极参加了以米刺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由于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借词。东乡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现在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县市及新疆伊犁州,宁夏、青海也有少量定居。东乡族、撒拉族以及保安族,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与回族关系密切。裕固族则属回纥后裔;归突厥语族;属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划为蒙古人。但由于近代的语言的发展;形成了以语言划分民族的范例。 以上是东乡族的基本概况。东乡族人口不多,仅有515000人口,但东乡族人却充分体现了我们大西北人的热情豪爽。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东乡族的谚语有哪些}.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东乡族男人“吃平伙”的习惯可以充分体现出东乡人豪爽,仗义,团结,热情的性格。这也是西北人典型的性格,我想东乡族人的这种性格和文化是和他们所聚居的地域分不开的。前面一介绍过,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正是这大西北粗犷,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东乡人的这种性格。而喝三香茶的习俗也是和地域分不开的,大西北海拔较高,天气寒冷,而由冰糖、桂圆或烧枣等这些食物为原料的三香茶却是补充热量的好饮料。我想这和藏族人喜欢喝酥油茶是一个道理吧。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 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
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东乡族的饮食习惯也是西北人的典型代表。我们大西北人喜欢面食和羊肉的习惯在东乡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拉面、炸油香、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等食品都是西北最典型的美食。这些饮食其实都是和西北的气候有关的。西北气候寒冷,干旱,风沙大。想一想,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如果回到家里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或是羊肉泡馍,那是一件多么舒服的事。因此正是西北这种恶劣的气候决定了东乡族的饮食习惯。
东乡族聚居的黄土丘陵地带,自然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庄稼十种九不收,粮食亩产不到百斤,加上国民党政府的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华人民共和旧成立前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东乡族在改变本地区贫穷落后面貌中,作出了巨大努力。兴修水利事业,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许多山坡被改造为层层梯田和优良牧场。农业生态得到了改善,粮食作物亩产达到了150公斤以上。特别是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东乡族地区出现了农、林、牧、副业多种经营局面,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公路交通四通八达。电力使用日益普遍。工业生产从无到有,萝日益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看来东乡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渐提高。东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它有许多有趣,优秀而富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我希望东乡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并且能够保持和传承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少数民族》、中国民俗网。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东乡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东乡族
东乡族是由元代色目人与蒙古人融合而来。他们的祖先是中亚细亚的撒尔塔人(是指居住在中亚,以商业为主,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主要是突厥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他们自称撒塔、桑塔和撒尔塔,原始含义是商贾。史书中,一般称他们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是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东乡而得名。
1219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花剌子模(主要居民是撒尔塔人)的过程中,由于兵员不足,征集当地人从军,并征集大量工匠和有技艺的人,其中不少撒尔塔人。他们随成吉思汗进攻西夏,来到东乡定居下来。在蒙哥汗时,为西控吐蕃,南征四川和大理,蒙古军在此大量屯兵,并留下了许多军队,其中大量的是从中亚迁来的撒尔塔和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士兵,也有少量的蒙古将领。
13世纪以来,河州有色目人和蒙古人驻守。后来,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他所属的蒙古人(其中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人)也大部分相从。元成宗死后,安西王策划政变失败,他的部下逃往偏僻的东乡,与当地的汉族、藏族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明初,有一个西域人哈木则巴巴率领40个传教士来传播伊斯兰教,哈木则巴巴和其中一部分在东乡定居下来。从撒尔塔来的传教士阿里阿达也在东乡定居。这些传教士的后裔也成为后来的东乡人。明代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东乡族形成的重要条件。清代,东乡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辛亥革命后,由于军阀和国民党的残酷统治,东乡人民多次起义。1940年在东乡地区发生了刺杀国民党临夏专员马为良的汪百户事件。在反抗斗争中涌现出许多革命先烈,如马和福、马穆哥、马英才、马锋、马泳等。
2000年,东乡族有52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有22.63万人,积石山东乡族自治县有1.8万人,新疆有7万余人。
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撒尔塔人没有汉族姓氏观念,直到现在,有些东乡族群众对此也很淡薄,撒尔塔人来到东乡后逐步用汉姓汉名。
东乡族是我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东乡族形成之初比较单一,自明末清初以来,随着伊斯兰教苏菲教团教义的传人,逐渐形成了教派和门宦。在东乡族中,中国伊斯兰教的几大派系,即哲赫耶、虎非耶、嘎的林耶、库不林耶以及伊赫瓦尼等教派,都有一定信徒,其中的库布林耶派的张门门宦、虎非耶派的胡门门宦、白庄门宦和伊赫瓦尼就是首先由东乡族人传播或创立,随后发展到整个临夏地区。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在东乡山区,有尊从“阿哈交”(相当于族长)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至少几十户人家,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
先权。
东乡族每个月都有节日,过了年逐月轮换,一年12个月,36年循环往复一次。这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乡族的四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阿术拉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卧碌吃是东乡人庆祝丰收的节日,火把节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
居住在甘肃黄河以南的东乡族的婚礼十分有趣,有新郎“偷厨”的习俗。在娶亲这天,新郎和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之后,女方要设宴款待。婚宴结束,新郎要将家中准备好的木梳送到新娘的闺房中,要向帮助新娘梳妆打扮的女眷道谢。接着新郎和伴郎便溜进女方家的厨房,一方面客客气气向厨师和烧火的姑娘们道谢,二是找准机会从厨房中“偷”走一件厨房用具。但是姑娘们都是知道新郎的真正来意的,想从她们眼皮子底下“偷”走用具谈何容易。但是一般姑娘是不会放过这一戏弄新郎的机会的,她们会捉住新郎,将他脸上抹得黑黑的,就在这混乱中,新郎迅速“偷”走一样东西,藏在身上,再冲出重围,在姑娘们的嬉笑中,狼狈逃窜。
在其它一些地方的东乡族,婚礼上还有戏公伯和砸枕头的活动。当新娘进入洞房之后,送亲队伍中的来宾便开始戏公伯了。新郎的父亲和舅伯等长辈,脸上被涂上锅烟灰,头上戴着高高的纸帽,耳朵上挂着一串红辣椒,身上反穿羊皮袄,手脚还用铁链假装绑上,被人按坐在一个翻倒的桌子里,抬着示众嬉戏。有的地方还要将打扮的象小丑一般的公爹,倒骑在毛驴或牛背上。如此折腾,公爹和亲戚都不会生气,有的还故意做出怪样和高难度动作,因为在东乡人眼里,这样做是男家对新娘子到来的最真诚的欢迎。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又叫三炮台,偏爱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其中“尕鸡娃”是东乡名菜,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东乡族信奉伊斯兰教,在生活习俗上与西北回族相似,服饰上也带有回族的特点。颜色素净,多青、蓝色或藏青色布制成。少女也有着红、绿色者。衣领圈及大襟均有绣花装饰。袖子宽大,滚一道花边。下穿套裤,裤管滚两道边,用飘带束住。节日喜庆,穿高跟绘花鞋,包头巾,发上插银制饰物。上衣长至膝盖,宽大。大襟右衽,袖长至手腕,袖口约15厘米。有的外套齐膝布坎肩,下穿长至脚面的裤子。结婚时,穿裙子或长袍。出嫁后戴黑色盖头,中老年戴白色盖头。
东乡族以务农为主,主产春小麦、土豆、玉米。尤以土豆最为出名,东乡土豆产量高、个头大,淀粉含量高。东乡族的手工业种类很多,现在大多消失,传统手工业只剩擀毡、织褐子。
东乡族的民歌独具特色,可分为歌谣、花儿和婚礼歌。“花儿”是东乡族人民最喜爱的一朵艺术奇葩,几乎人人会唱,人人会编。
东乡族有许多流传的民间文娱体育活动,在冬季和初春农闲时期,尤为活跃。玩“吉咕杜”是青少年的一项主要活动。当尕大就是打土块仗,一般是在两个村落间举行。
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长篇叙事诗《战黑那姆》,《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脍炙人口。《白羽飞衣》等童话故事颇富启迪和教育意义。现代民族文学
领域,东乡族人民涌现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诗人汪良玉的长诗《米拉朵黑》十分有名。另外,后起的东乡族实力派青年作家了一容的小说《沙沟行》、《去尕楞的路上》、《挂在月光中的铜汤瓶》、《向日葵》等成为东乡族文学的瑰丽篇章。
东乡族神话与幻想故事有密切联系。神话残迹往往保留在神奇故事、魔法故事和民间童话之中。在这些幻想故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往往具有神性,他们的主要功绩是为人类除害或和各种超自然力量斗争。例如《蛤蟆灵丹》讲述一孤儿从苍鹰巨爪下救活一只蛤蟆,并与其成为朋友。后来遭不幸,蛤蟆从嘴里吐出一个灵丹送给他,孤儿用灵丹救活了一匹大红马,一条彩蛇。由于坏人起歹心,夺走了蛤蟆灵丹,并把孤儿推进了湖里。蛤蟆救出孤儿,并用彩蛇治好康通城国王的公主的病,成为附马,揭露了坏人的罪恶。《白羽故事》讲述人在超自然力量——一群白鸽子的羽毛帮助下,逃出魔掌。后又遭不幸,好心人用魔壶中的茶水把坏人变成一双烟熏色的小鸟儿,无法作恶人间。《巧蛤蟆》是一篇反映超自然形象的故事。它讲述一只蛤蟆来到一家年过半百,无儿无女的老两口家当孙子。蛤蟆能说会干,施巧计整治庄子里无恶不作的财主,使他不敢为非作歹。后来蛤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过人本领,娶来了一位贤慧、漂亮的姑娘。最后姑娘按奶奶的吩咐,把蛤蟆皮铺到热炕上烤干,于是蛤蟆变成了一位小伙子。
在东乡族幻想型故事中,也有与鬼狐精怪等超自然力量作斗争的具有神话特色的故事。这些故事还具有某些民族文化节日起源的意义。《璐妇人斩蟒》讲述,很久以前,在康特黑大山上,出了一条大蟒精,经常伤害生灵,此后,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惊恐不安,拖儿带女,逃到很远的地方去避难。有一位刚成亲不久的年轻猎手璐推上山打猎被大蟒精吸进嘴里吃掉。璐夫人决心为丈夫报仇,除掉大蟒精。璐夫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酒把蟒精灌醉,用白布蒙上蟒精眼睛,用红布指挥乡亲把魔怪杀死,人们重新过上了安宁生活。后来,东乡族人民为纪念璐夫人为民除害的功德,结婚时唱“哈利”、“哈利”成为东乡族人民的“迎婚调”。
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大部分是从中亚迁来的,历史上都统称为色目人,都信奉伊斯兰教,把他们作为单一民族,我感觉有点牵强 ,还不如把他们归为回族更好一些。
民族诗{东乡族的谚语有哪些}.
一、汉族
黄河上下五千年,二帝炎黄战后联。 华夏从今由此建,商周各部有其田。 春秋七国纷争起,岁月几人图霸权。 唯有共和民作主,五湖四海艳阳天。
二、蒙古族
马背生涯悟道真,天之骄子性深淳。 高杯引浪迎千客,雅曲临风钓一轮。 人亦宜然葱郁野,物犹如此翠温春。 狂潮漫卷云霄处,踏月轻骑舞绿氤。
三、回族
黄河九曲润桑田,授穆光辉处处宣。 戈壁滩中遵主命,贺兰脚下悟心禅。 幽幽碧草烟云共,冉冉香霞树木阗。 六十春秋奇迹创,和谐曲谱又新编。
四、藏族
藏传佛教亦悠长,夙秉虔诚礼拜忙。 布达宫中香住久,大昭寺外月来刚。 扎西德勒吟真善,神圣慈航送吉祥。 雪域高原天路畅,和谐正绽佛恩光。
五、苗族
花间彩蝶舞翩跹,野外谈心亦醉癫。 款款情深羞树鸟,拳拳意重暖心田。 阿哥笛啸千峰雾,小妹歌吟万壑烟。 缕缕清风拂笑脸,芦笙月夜最缠绵。
六、维吾尔族
悠扬手鼓舞娑婆,荡漾清泉海晏河。 玉素莆诗章续韵,阿凡提故事张罗。 伊犁举目迎恩露,喀什随年浴惠波。 维汉浑然成一体,天山脚下唱欢歌。
七、彝族
方言六种并繁衍,远古先民落蜀滇。 犬吠晨曦观旭日,鸡鸣夕鼓伴霞烟。 西南夷志云青史,宇宙人文论自然。 六十春秋逢盛世,三千曲礼乐华年。
八、壮族
壮家待客亦情真,对饮交杯最敬人。 狗肉堪称筵上绝,酥鸡更是菜中珍。 尧年十雨敲铜鼓,舜日五风把酒均。 俗定三三先祖孝,时逢四八祭牛神。
九、布衣族
饮酒多将碗作杯,猜拳把令几番催。 谈情屡把山歌对,示爱频将木叶吹。 一掬春心浑似雾,三重蝶梦恰如晖。 跳花会上来相识,痴恋依依不忍归。
十、朝鲜族
白山黑土我安家,鸭绿清澄映彩霞。 长鼓声声迷宇月。祥云朵朵醉春花。 延边曲舞红青岸,高丽风情绿碧涯。 安定和谐尤乐业,俭劳质朴亦忠嘉。
十一、傈僳族
温馨住宅望三江,落地千桩竹蔑房。 道上相逢分载重,村中遇事互来帮。 身穿火海之而过,脚踏刀山叱拨昂。 言语亲和尊长辈,拾遗找主大声张。 十二、高山族
台湾岛屿亦氤氲,共纳高山十族群。 才子传情将舞献,玉人爱美把身纹。 俊男素套宽腰带,靓女妍装短袖裙。 乐业安居连一体,森林宝库看缤纷。{东乡族的谚语有哪些}.
十三、纳西族
黄河谷地古羌英,辗转南迁至丽城。 影树九形花亦艳,春楼七色水尤清。 納西古镇千幅画,异域风情万里行。 此地居民多好客,族中男女最纯情。 十四、布朗族
梳妆打扮半公开,玉黛芳怀正等猜。 亦寄深情红锁翠,尤存厚意碧徘徊。 抱弦月下魂相望,生火堆旁魄作陪。 尚有鲜花明我念,依凭此物去行媒!
十五、阿昌族
青年野外对歌谣,夜半葫芦韵律飘。 水上荷追风涌动,江边月逐浪思潮。 俊男意醉铓锣鼓,娇媚情迷户撒刀。 妹似樱花开岭上,郎才款款用心浇。 十六、怒族
阿茸引水寨人浇,世代艰辛润旱苗。 小伙勤劳尤厚信,姑娘俭朴亦灵昭。 豪歌劲舞波催浪,舜海尧天地卷潮。 怒族齐心描福景,恩风化雨正飘飘。{东乡族的谚语有哪些}.
十七、鄂温克族
兴安岭北鄂温人,活力充盈本性淳。 尤尚喇嘛遵教义,亦将舞蹈赋情真。 扶贫济困多援手,敬老尊贤更调均。 传统炊餐皆特色,民间艺术最传神。
十八、鄂伦春族
森林驻住鄂伦春,历代谋生狩猎巡。 豪放热情崇礼节,俭勤朴实敬灵神。 风霜育出松魂气,雨雪凝成玉魄真。 日寇侵吞屠杀惨,人人奋起把刀抡。
十九、赫哲族
三江汇聚映朱阳,五彩云霞赫哲乡。 跃跃山花迎岳客,飘飘鼓乐送龙王。 乌苏水里游鱼闹,白桦林中野鹿翔。 岁月悠然风涤荡,渔歌逸渺韵流长。
二十、达斡尔族
面迎黄土背朝阳,巧手耕耘北大荒。 曲棍情随球起舞,蓝裙意逐韵徜徉。 摔跤颈力频频赛,设套圈围样样详。 蝴蝶荷包存雅素,契丹算法韵流长。
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
傣族地区以产米着称,糯米是主要食品。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饭、黄米饭、紫米饭、米干、米线、粽子、千层年糕、各种糯米粑粑等,多达数十种。
傣族菜肴琳琅满目,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些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冷、辣等特点。从制作方法上分为烤、蒸、炸、腌等几大类,从原料上分又可分为肉类、水产类、禽蛋类、山珍类和蔬菜类等。
肉类以猪肉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还有鸡、鸭、鹅等。傣族近水居,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鱼是他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禽蛋是家常菜。蔬菜类有瓜类、豆类、白菜、青菜、萝卜、竹笋等。山珍类有蟒蛇肉、麂子肉、竹鼠肉、山鸡肉、马鹿肉和野猪肉等。
傣族有吃异物的习俗,以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硅、土蜂之类以为食。他们还吃沙土中的沙蛆和生在竹节中的竹虫等许许多多奇异的食物。
饮酒是傣族的一大嗜好。平日进餐,常要喝一些酒。每到节日喜庆之际,一定要开怀畅饮。西双版纳所产的一种糯米烧酒,酒味香醇,入口甘甜,远近驰名。{东乡族的谚语有哪些}.
傣族的菜肴多喜好酸辣味,辣椒、姜、葱、蒜、花椒、八角(大料)、香茅草、香菜、薄荷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辅料。傣家人还喜欢吃保健养生的特有植物,如苦凉菜、刺五加嫩枝叶、水厥菜、香菜等绿色植物。
德昂民族好饮浓茶,并以善于种植茶树闻名,因而被称为“古老的茶农”。茶叶在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他们对茶叶也有特殊的感情。德昂族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都好饮浓茶,传说从古老的时候就这样了。说起德昂族饮的浓茶,那真是名不虚传,他们把一大把茶叶投入能容纳的一百亳升水的罐内加水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将茶水倒入人们常称之为“牛眼晴杯”(比水牛眼大不了多少)中即喝。外来人喝这种茶往往要渗入几倍的开水才行。由于德昂族人常饮浓茶,久而久之就有了茶瘾,茶瘾发作时会使人四肢无力,特别在走长路时使人难于行进,但只要煮一罐茶喝几杯后,精神就抖擞起来了。德昂族办事情离不开茶叶,他们常把茶叶作为礼品,它表明“茶到意到”。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总是先烧水煨茶招待;男青年求婚请媒人去说亲时,首先带往女方家的也是一包两三斤重的茶叶。若有喜庆事邀请亲朋好友光临,
送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作表示。如果群众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因有过失,要求得到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当有过失的一方主动送了茶叶,另一方再有理也要加以原谅。若不送茶叶而是送钱物,那就不会得到谅解,甚至会将事情办坏。若相互之间的纠纷需请别人调解时,也要裹一小条茶叶和一小像草烟交叉成“Ⅹ”形交给别人,然后再申述各自的理由。家家户户都习惯在住宅周围或村寨附的山坡上栽培一些茶树,供自己采摘揉晒干备用。除干茶外,德昂人也制作一种湿茶(酸茶),史书称为“谷(沽)茶”。他们把摘来的新鲜茶叶放入大竹筒内压紧密封,使之糖化后食用。食用湿茶不必煎煮,从筒内取出即可放入口中咀嚼,茶味微酸苦,略带甜味。这种茶能解暑清热,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都喜好嚼酸茶。
东乡族有很多小吃,如:
烧洋芋:东乡族种植的洋芋淀粉含量高、沙质、味甘,煮、烧、炒都可餐用,尤以冬春二季以炕洞烫灰里烧焐的洋芋为最佳。
锅塌:青稞面发酵后,做成块状,贴在锅上蒸或烙熟,这种食品东乡族称它为“锅塌”。
米面窝窝:把米面用滚烫的开水搅拌成团块,装
在琼锅里,在炕洞里烧熟,带甜味,有时窝窝里还放上甜枣。
油香:油炸的小饼子,中间需切两个小缝。 酥散:油炸的大麻花,有人的胳膊粗细,扭成盘旋状,一尺见方,食用时掰开分食。
馓子:油炸食品,酵面中和上清油、鸡蛋清,然后像柱面一样,拉成筷子粗细,盘成一尺见方。
罗婆弱:一般混煮一些青稞、小麦、豆子或大豆,多喜用羊头及羊蹄杂碎一齐煮用。羊蹄杂碎,燎掉毛,反复冲洗,再放上花椒、青盐,和粮食混煮在一起。 三香茶:待客饮茶,除了茶叶以外,还在盖碗内放上冰糖、几枚桂圆或是烧枣,俗叫“三香茶”。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
壮族做米饭的方法有煮、蒸、焖几种。最常见的是蒸,制作方法是先将米淘净,放入锅内煮至半熟,滤干后放入木甑的情况下直接用铜锅或铁锅煮或焖。日食两餐,农忙时食三餐,午餐一般带到田头地脚去吃,一般带糯米团,带上辣子之类的佐料。为了增加
米饭的色、香、味,人们还添加其他原料或香料,制成特殊风味的主食,如南瓜饭、竹筒饭、包生饭、黄花饭、豆饭、八宝饭等等。
在壮族,糯米是重要的节日主粮和馈送亲友的礼品及祭祀用品,五色饭、粽子、糍粑、米糕、汤圆、油团等食品都是用糯米制成的。五色饭又称花糯饭、乌米饭,是用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取汗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熟而成。每年农历六月节染花糯饭祭神由来已久。壮族的大年粽,远近闻名。富裕的人家常于除夕前用米、猪肉和绿豆包成大年粽,除夕摆在供台上祭祖。正月初三(或初
八、初十五)重煮后合家共食,以示团圆、吉利。 壮族喜食犬肉,并且以犬祭祀。在壮族竹鼠是美
味佳肴,今日之西双版纳有道菜叫烤竹鼠,颇有名气。
壮族多住水边,喜捕鱼为食。捕鱼技艺之娴熟,反映壮族因喜食鱼而养成。壮族人还会吃一些高营养、高蛋白的飞虫,如飞蚂蚁。这种飞虫多长在热带、亚热带,雨季雨下透后即从洞内飞出,捕来去其双翼用油炸,其味香嫩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