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的故事

励志故事  点击:   2016-01-30

三十六计的故事篇一

三十六计故事[1]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

要使敌人处于绝境,不可以派兵与敌人发生正面交锋,而是逐步的削弱敌人尚存力量,使敌人逐渐变弱。

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关,以防匈奴入侵。李牧每天训练战士骑马射箭,天天杀牛镐赏战士,把收入全用来做战士的粮饷,又教人认真看守烽火台,派人贞察匈奴的活动。

经过几年的功夫,李牧训练了一支精壮的队伍。所有的备战工作都完善以后,李牧叫人把大批牛赶到城外放牧。匈奴出兵来抢,李牧出兵迎战,洋装失败。匈奴打了胜仗,认为赵国守边的李牧软弱可欺,手下的将士也胆小怕事。而边境的牛羊又多,所以匈奴许多部落贵

族都带兵来抢,连他们的头领单于都亲自带大兵来了。李牧设了多处埋伏,摆开左右俩路军队包抄敌人,这一次李牧拿出了多年训练的真本领,而将士们也为了报答李牧多年来的奖赏,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杀敌,大败匈奴,杀死匈奴骑兵数万,大大开拓了赵国北方的边疆。匈奴受到了这次重创之后,一连十几年也不敢侵犯赵国边境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趁火打劫

当敌方身处困难,危险的境地时,就应该利用这一绝好的时机获取自己一方的利益,就要乘机出兵打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战国时期,为了对付秦国的扩张,魏,韩,齐,楚,燕,赵等六国常常联合抗秦,这种联合,历史上称为合纵。

这时魏国和韩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惠王见机会难得,便打算以出兵援助某一方为借口打击另一方。策士陈轸对秦惠王说:“魏韩俩国战争时间不长,次数不太多,主力均未伤,秦如出兵,俩国必联合抗秦,则秦无异引火烧身。而如果待他们俩败俱伤,秦趁火打劫,不费吹灰之力便能降服韩,魏俩国。”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没有急于出兵。果然不出陈轸所料,魏,韩俩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双方的战争上,早就忘了背后有个虎视眈眈的秦国。

后来,秦惠王出兵征伐韩,魏俩国,一举就征服了他们,秦国因而成了一方霸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声东击西

当敌方神志混乱而且疲惫不堪的时候,我军应该抓住地方失去控制的有利时机而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等战争谋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取向,然后乘机消灭敌人。

东汉时期,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贵附匈奴,反对汉朝。为了平定西域的战乱,汉朝派班超出使,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国。莎车国王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国。班超兵力也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惟有智取。 班超先派人在军中散布对自己的不满言论,制造准备撤退的迹象,并且故意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当日黄昏,班超命令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慌乱之际,故意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立刻下令兵分俩路,追击逃敌人。

班超趁夜幕笼罩大漠,只撤退了十里地,部队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莎车王和军营上下正在饮酒作乐。班超的部队天降神兵,莎车军猝不及防,顷刻间土崩瓦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用假象去欺骗敌人,但并非是弄假到底,而是让敌人把受骗的假象当做真相,用大大小小的假象去掩护真相。利用对方已经产生的错觉,假象就能够掩护真相。按照易卦的道理,就是利用小的家乡,继而用大的家乡,最有突然变为真相。

战国末期,六国为了仰制秦国的对外扩张,都互相建立攻守同盟,尤其是秦国边上的齐楚俩个大国当时关系非常密切,对秦国构成极大威胁。秦王派张仪使楚国。张仪知道楚怀王是个贪图小便宜的人,并且没有什么雄心大志,关键时刻就会见利忘义,于是就想了一个“无中生有”的计谋,并很快实现了诺言。

张仪带厚礼拜见楚怀王,说秦国愿把商于之地六百里送给楚国,但要楚国绝齐之盟。怀王一听,觉得有利可图,痛快地答应了。

楚怀王向秦国要土地。张仪却说:“秦国的土地全是凭着打仗得来的,哪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我自己的六里俸邑,大概楚王听错了吧!”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但此时秦,齐

已结盟,楚国昔日的盟友非但没有出兵援助楚国,反而响应秦国的号召,从侧面配合秦军反攻楚国。在俩国夹击之下,楚军大败,最后楚怀王只有割地求和。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

表面上让敌方知道我军的军事动向,利用敌方静下心来关注我方的表面行动时,我军悄悄地迂回到其他有利地点乘此攻击,一定能货得胜利,这就是易卦原理的演用。 楚汉相争,西魏王豹投靠项羽,联楚反汉。大将军韩信举兵攻打西魏,兵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临晋关对岸的铺板(今山西永济西),凭借黄河天险,紧守渡口。当时黄河上还有一处夏阳的渡口,只不过夏阳河流非常急,不适宜大军渡河,所以西魏王豹并未派重兵把守。

韩信深知,如果从临晋关渡河,损失太大,难已成功,于是他决定再施“暗度陈仓”的计谋。一面命大军向夏阳调集,一面佯装从临晋关渡河。汉军主力已在韩信率领下从夏阳渡河,直取魏都平阳(今山西临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汉军,已经来不及了。汉军势如破竹从后面猛攻魏军。西魏王豹甩率军抵抗不住,只能不断后退,但退到黄河边上时,自已反而因为受黄河天险所阻,无处可逃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当敌方内部矛盾激化,秩序混乱之时,我方应该静观其变,等待地方出现进一步为难的局面,好让对方相互内讧。我军则坐收鱼翁之利,顺应着时间变化而消灭敌人。 东汉末年,袁沼兵败身亡,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恒,曹操进兵击败了乌恒,袁氏兄弟没法只有去投奔以前有过过节的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定辽东,捉拿二袁。

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生疑虑。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招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众将见此,不由打心眼里佩服曹操的深谋远虑。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惧怕袁适吞并他,二袁上门,他们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而促成他们的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我们隔岸观火,不费一兵一卒就除掉了俩个大敌,既保存了我们的实力,又为下一步消灭公孙康打下好的基础。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

在做事的时候要从表面上让人十分地相信你,而不至于产生疑心,你从而能够在暗地里算计他:凡事要准备好再决定行动,而千万不要让对方猜测到你的真实想法。要装做表面柔顺,一切顺从对方的心愿,而内心要刚强,做到实质强硬。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派公孙鞅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吴城,可吴城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很难奏效。

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有过交往的公子印,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陈述了俩人往日的交情,并切说虽然俩人现在各为其主,但是为了避免伤害双方的感情,应该建议俩国罢兵,议和大事,并且假装向后撤退了一段距离,欺骗了公子印。公子印是个重情重义的人,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 会谈气氛十分融洽,俩人畅叙昔日友情。公孙鞅还设宴款待公子印。公子印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保卫过来,公子印和三百随从猝不及防,束手就擒。公子印这才知道上了老朋友的当,内心后悔不应该轻信敌人这笑里藏刀的阴险计谋,可后悔已来不及了。

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打开吴城城门,占领了吴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

如果被形式所迫,当战剧发展到必然会有损失时,则应牺牲局部的利益,而去争取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

战国中期,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韩国,策动联韩击楚。韩玄惠王决定在俩强中间严守中立,没有答应与秦联合攻楚。秦王为此非常恼火,认为韩国这是有意保存势力,要坐山观虎斗。于是,秦国在公元前317年出兵征伐韩国。

韩军节节败退,韩王异常焦虑。这时韩国宰相韩月出了一个“李代桃僵”的计策,亲自出使秦国,以割让一座名城给秦国为代价,换取秦国同意联韩攻楚。

楚怀王听到韩国要与秦国联合攻楚,采纳了策士称轸的建议,先是调兵谴将,充实边防,然后又派了一位能言善辨的特使去韩国,带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韩宣惠王。

韩王大喜,于是他就放弃了联秦攻楚的主张,不让韩月出使秦国了。

秦惠文王听说韩国又已和楚国联合抗秦,勃然大怒,认为韩国出尔反尔,不守信用,逐大举进攻韩国,而楚国只在边界做做样子,并不真的帮韩国抗秦。

经过几场战斗,秦国终于歼灭了韩国的主力,使韩国成了秦国的附庸国。但由于秦国也消耗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也没敢再攻打楚国。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当用兵作战的时候,我军应该密切注意敌方的情况,从中洞察敌方所存在的漏洞,疏忽,即使是再小的胜利,我们也应该主动去争取。因为敌人的疏忽,漏洞,就是我方小的胜利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国势强盛。前秦王符坚坐针项城,调集九十万大军,准备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符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齐集,决定抓住时机,击败敌方前锋,挫敌锐气。谢石先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樟,杀了前秦守将梁成,重创秦军。谢石率师抵达肥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势。符坚见东晋阵势严整,不敢贸然出击,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

谢石感到机会难得,于是派人送去了一封挑战的信,信中说道:“我要与你举一雌雄,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时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符坚果然中计,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将晋兵全歼水中。

他哪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阵脚大乱。秦兵以为自己战败了,一个个无心恋战,都各顾各的向后面逃窜开来。

谢石抓住战机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大败。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打草惊蛇

如果有疑点应该侦察确实,待事情明了之后再作行动:反复侦察而后采取计策,乃是发现暗藏敌人的重要手段。

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包围祁山,爆发了蜀汉北伐曹魏的第五次战争。

蜀国山多路远,交通不便,运送军粮十分困难,不宜久战。司马懿深知蜀军弱点,监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

此时,吴国与魏国已在洛阳议和,东吴正出兵进攻西蜀。诸葛亮怕俩面受敌,便秘密传令,向西川退却。司马懿的探兵马上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她。司马懿怕中埋伏,不敢出击,但又不愿放弃这大好战机,便暗暗想出了一个“打草惊蛇”的计策

他利用张和只带领几千人马在前面追击蜀军。张和自称勇猛,率兵冒然追击,陷入埋伏,结果蜀军万箭齐发,把张和他的部队全都射死了。司马懿暗暗庆幸自己使了这个“打草惊蛇之计,保全了魏军的主力。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尸还魂

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有用的东西,其实不能为我们所用:很多表面上不能用的东西,常常有时可以利用它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借用那些不能用的东西而使用它,其实我并不是像求助于人的愚昧,而是愚昧之人求助我。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六出祁山,由于操劳过度,不久病死军中。临终前担心魏军得知自己的死讯,定会大举围攻蜀军。所以安排将领一定要隐瞒自己的死讯,并按自己的老办法撤军。

天亮后,探子报告司马懿:“诸葛亮已死,蜀军全部拨寨启程。”

司马懿连忙亲率军队追赶蜀军,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数十员战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诸葛亮端坐车上,司马懿一见赶紧下令收兵,而蜀军见状也匆匆按原路撤退。

走过很久,司马懿才接到谈报说诸葛亮确实已死,适才坐在战车上的耐是个木雕的塑像。司马懿后悔莫及,叹道:“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我还是中了他的〈借尸还魂〉之计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

当天时到了对敌方不利的时候,我军再去围困它,用表面上的假象而去诱惑它,使它丧失它的绝对优势,结果使敌人一方由主动变为被动。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贫财的弱点,孙策投其所好,送上厚礼,并在信中对其吹捧,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刘勋昏了头,忘呼所以,认为孙策根本不具备威胁自己的能力,所以放松了对孙策的警惕。

孙策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来攻击,城内空虚,心中大喜,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卢江,刘勋这才知道上当了,由于无处可去,只得投降了孙策。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在作战之时,如果把敌人逼急了,他就会拼死反扑,假如让他跑掉,则可削弱他的气势。敌人逃跑时只须跟随而不要紧紧地追赶,而后让逃跑的敌人消耗体力,消耗斗志,等到他们跑散后,再捉拿他们,这样就不需要撕杀而兵刃相见。所以必须有耐心,有诚心,那么我军就会大吉大利。

西晋末年,幽州都督王浚图谋不轨。晋朝名将石勒闻讯后,打算消灭王浚的部队。 他派门客王子春带了大量珠宝,敬献王浚。并写信向王浚表示愿拥戴他为天子。王浚不知是计,内心十分高兴,不仅接受了礼物,还热情的接待了王子春。

公元314年,石勒觉得时机已到,就派人给王浚送信,说自己背弃晋朝,率领自己的部队来投靠他,希望到时候可以接应一下。王浚看信后大喜,马上同意了,并催他早点过来。 石勒亲自率领部队攻打幽州。这年4月,石勒的部队兵临城下,王浚还蒙在鼓里,以为石勒拥戴他称帝,并专门设宴招待石勒。石勒于是乘机带人扣住了王浚。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将士捉拿时,才如梦初醒。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抛砖引玉

用某种相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使敌人上当受骗,然后再攻击对方。

公元932年夏,董璋召集手下各路将领,商议对西川用兵,并打算一举攻下成都。 西川节度使孟知祥素知董璋英勇善战,一时拿不定主意战还是和。于是,他的副使赵季良出了一个“抛砖引玉”之计。孟知祥只派了很少的兵将留守在战线的第一线,第二线,而把西川主力军留在汉州后面,作为第三线,伺机与董璋主力决战。

董璋率东川精锐部队进入西穿,一举就攻破了西川第一,第二线的防守,直逼第三线。董璋被假象所蒙蔽,认为西川主力对自己并无太大危险,所以率部队继续长驱直入,由于东川军队长途跋涉,战斗力很差。而西川军则长期以逸待劳,将士们一个个磨拳擦掌。经过激战,西川军大胜,收复了全部失地。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

三十六计的故事篇二

教育之三十六计故事

教育三十六计故事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好的教育可以使一个坏孩子、笨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而蹩脚的教育能将一个好孩子“治”成一个危害社会的渣滓。同样的道理,在同一件事的处理上,不同的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这就涉及到教育的艺术。

第1计:爱是基础

计策取意: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或者说,一个没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就别谈什么教育艺术。因此,具有爱心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素质。一个教育者,只有心里装着学生,时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艺术。

教育故事:快乐之花

有一女孩季娜,一次祖母病重,她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让她能在病中得到一些快乐。但是,时值寒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

学校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病重的祖母,忘了学校的一切规定,大清早便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正在这时,一位最爱护花的老师走进了暖房。她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大为吃惊。但是,她注意到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问明情况后,这位教师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了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了他们教育出一个善良的人。”

第2计:严师出高徒

计策取意:严与爱并不矛盾。教育的艺术不是说对孩子只能进行夸奖,而不能去批评,批评甚至是惩罚也是必要的。关键是我们要掌握好时机、火候和方式,把惩罚和体罚、恶意中伤甚至是虐待区别开来,做到严爱结合。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将其治于死地而后快。

教育故事:这真遗憾

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有一天,孩子问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学家里去玩,可以吗?”母亲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前回来。”可那天孩子比预定的时间晚了20分钟才到家。斯特娜夫人见孩子回来了,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墙上的钟。孩子知道回来迟了,马上歉疚地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孩子赶紧换了衣服,因为每到星期二她都要和母亲去看电影。这时,斯特娜夫人又让孩子看看钟,并说:“今天来不及了,戏和电影是看不成了。”孩子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斯特娜夫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说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这真遗憾!”

面对孩子的过错,尽管斯特娜夫人只说了寥寥几个字,并未采取其它任何处罚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母亲的要求如果是正确的,那就必须绝对照办,否则你就得为此付出代价。

第3计:身教重于言教

计策取意: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还不知道去挑拣“好”与“坏”,什么都学。家长或教师的一举一动他们都可能去模仿、学习。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千万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因为你无意中的行为,都可能在小孩子的头脑中留下印象,甚至是烙印,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故事:是你教我的

有一天,母亲和孩子到一栋大厦去办事,走进大厅时,电梯正在进人,她们加快脚步想赶上这趟电梯。这时从后面走进一位老婆婆,年轻的母亲本能地向后一让,请老婆婆先进了电梯,这时电梯已经满员了,母女俩只好静静地站在电梯门口,等着下一趟。办完事出来又乘电梯,这一回,电梯里只有母女俩和一位老爷爷。电梯开到底层,门开了,站在门口的女儿却把身体向后一让,说:“老爷爷,你先请。”老爷爷说:“孩子,你先请,爷爷走得慢。”女儿仍不肯自己先走,坚持让爷爷先走出电梯。

母亲幸福地抚着女儿的头,问:“你为什么要请爷爷先走出电梯呢?”女儿说:“是你刚才教我的呀!” 第4计:“美”人计

计策取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孩子,更愿意受到大人的表扬和夸奖。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将更多赞美的言辞奖励给表现好的学生,而往往忽略了对差生的鼓励和表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越是各方面都表现差的孩子,对赞美的渴望就越强烈,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机会太少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一次表扬就是一点进步的积累,一句赞许就是一份信心的提升。

教育故事:没有负担

有这样一个家庭,儿子的成绩很不好而且越来越差,有一次考了全班最后一名。父亲接过儿子的试卷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以后你没有什么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爸,你是不是病了?”父亲说:“没病,你想一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呢?不用担心再有人超过你,但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就高兴起来。第二次,考了全班第29名,父亲看到了儿子的试卷,兴奋地说:“太好了儿子,你比上回前进了十几名了!”第三次,儿子考到了全班第10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9名了。”就这样,不管孩子的成绩是好是坏,父亲总是坚持正面激励,从不训斥责骂,而孩子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第5计:打草惊蛇

计策取意:一般情况下,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老师的想法和做法是不让学生知道的。但有时候,让他们知道一点“底细”,反而有助于事情的解决。故事中,老师就是给学生透漏出信经常收不到的“底儿”,巧妙地为学生减了压,使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

教育故事:邮局“不负责任”

有位女生,爱上了自己的老师。无法自拔的她忍不住给老师寄去了信。然而,信投进邮箱,女生立即后悔了:老师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自己还那么小,老师看完信后会怎么看待?要是让同学、父母知道了,自己怎么面对?女生越想越怕,原来“炽热”的爱霎时被恐惧吓得无影无踪。为能躲过此劫,她甚至想到了死。可是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老师表情一如往常,他照样春风满面地上课。

有一天,在和学生聊天时,老师指责邮局“不负责任”,他的信件经常遗失。直至此时,女生才全身释然:自己的那封信被幸运“丢失”了。

数年后,当大学毕业的该生去拜访自己曾爱上现在仍很尊敬的这位老师时,老师将保存了多年的这封信交给了她。这时,她才恍然大悟,连忙站起来向老师鞠躬:“谢谢老师!谢谢老师!”

第6计:笑里藏刀

计策取意:教育学生不一定要用训斥、体罚等有伤学生自尊的手段,面带微笑,和风细雨,同样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祝福、一次表扬甚至比严厉的批评更有效。

教育故事: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曾经遇到了两个学生打架,当时其中的一个学生正用砖头砸向对方。陶行知先生及时制止了他们,并让拿砖头的学生到他的办公室去。没想到陶先生让学生坐下后,微笑着拿出一块水果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让你来,你反而比我先到了。”学生听后一脸困惑。接着,先生又拿出第二块水果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让你停下来,你马上就停下了,表示对我的尊重,我应该感谢你。”学生听后更加不解其意。先生又拿出第三块糖说:“与你打架的学生是一个经常欺负女同学的学生,我对你的侠义精神表示敬意。”这时那位学生已经泣不成声了:“先生,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先生拿出了第四块糖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咱们的谈话也应该到此结束了„„”

第7计:欲擒故纵

计策取意:受教育者犯了错误,在没有好的机会,想不出好的办法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处理,可以暂时放一放。当机会出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对其进行教育,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故事:一次与百次

沙漠中有父子俩,牵着骆驼,在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都已经疲惫不堪了。干渴使他们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而沙漠仍然一望无际。这时,父亲看到黄沙中有一枚马蹄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那是沙漠中先行者的遗留物。父亲对儿子说,捡起它吧,会有用的。儿子抬起失神的眼睛,看了看,原来是一枚马蹄铁,心想在这漫天无际的黄沙中,会有什么用呢?

儿子摇了摇头,没有弯腰。于是,父亲俯身拾起放入衣袋中。什么也没说,仍继续前行。终于,他们走到了一座城堡,在城堡中父亲用马蹄铁,换下了500枚酸葡萄。当他们再次走入沙漠时,干渴再次使父

子俩的喉咙冒出青烟。父亲此刻边走边吃并不时抛下一枚枚酸葡萄,每抛下一颗,儿子便俯身捡起吃掉,为了这几百枚葡萄,儿子竟弯了几百次腰。

第8计:偷梁换柱

计策取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且随着的环境的变化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转移学生的兴趣去转变学生,而很多老师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故事中,主人就是通过转移孩子的兴趣,将孩子们的兴趣由精神上的享受转移到对物质的追求上,从而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

教育故事:绝妙的规劝

一群淘气的孩子总是往一个花园里扔砖头,主人很无奈。有一天,他找到这群孩子说:“我看你们扔的很高兴,不如大家进行一个比赛,谁扔的最远可以奖10块钱。”孩子们一听有“奖金”,比平时扔的还带劲,比赛结束后优胜者果然得到了钱。第二天,孩子早早就来了,主人说今天第一名只能得5元钱。孩子们仍很兴奋,5块钱也不少啊!第三天,奖金降到了1块钱,有一些人嫌少就走了,但仍有人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到1毛钱。孩子们听了很不屑:“就1毛钱,谁给你扔啊!走!”孩子们走了,从此再也没有来过。

第9计:反 间计

计策取意:一个人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困难、有挫折、有不如意,作为教育者,可以帮其分析原因,找出症结,并利用其对某事物的反感或仇恨,想办法激发其征服的欲望,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教育故事:父亲的策略

儿子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忿忿地对父亲说:“我的上司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父亲说:“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你们公司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样修理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再辞职不干。这样你将公司当作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儿子听了父亲的建议,从此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商业文书的方法。一年之后,父亲问起儿子的工作:“你现在大概多半都学会了,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我发现这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如今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儿子自豪地说。 “这是我早就预料到的,”父亲笑着说,“当初,你的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却又不努力学习,而后来你痛下苦功,当然会对你刮目相看。只知抱怨上司,却不会反省自己,这是人们常犯的错误。”

第10计.连 环计

计策取意: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转化一个学生不是仅靠一两次说教就能完成的,教育者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决不能因为一两次教育的失败而放弃。而当教育开始起效果的时候,更需要教育者进一步爱护和督促,让差生最终走入优等生的行列。

教育故事:编程高手

北大附中老师张思明曾遇到这样的一件事:班上有一个学生非常喜欢摆弄计算机,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境界和较高的编程水平,但由此耽误了不少功课。特别是他不爱学习化学公式,认为那是靠记忆的东西,有了计算机,学着些东西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结果他的化学考试很不理想。张老师便去找他谈心,给他出了一道“计算机”难题:计算机能不能对输入的某个公式自动配平呢?这位同学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回家以后就开始了研究。可他为了编写程序,就必须先把化学公式的配平原理搞清楚,不久,他在理解化学公式配平方法的基础上编好了程序。张老师抓住他想证实自己编程实力的迫切心情,又接连提出了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是不是书上任何一个化学公式用你的编程都能配平呢?你的编程除了适用简单的公式外,是不是还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公式?这两个问题不但促进该生对化学公式的复习和记忆,而且使对化学公式的学习更加深入。面对学生的进步,张老师充分肯定了他的编程实力,鼓励他学好各门功课,为自己考入大学计算机系创造前提条件。从此,该生的学习更加自觉和主动。因为通过张老师的引导,他知道了两件事:一是自己能学好,二是自己必须学好。

第11计:将计就计

计策取意:受教育者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小孩子在犯错误后,往往害怕老师或家长知道。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对于他们有些错误,有时候我们不必要揭穿其中的真相,当面批评他们,应该给他们的自尊留一点空间,然后利用学生的错误,将错就错,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教育故事:当范文

李老师在批改一个女孩的作文时,发现是抄袭的。当时,他很想在的作文本上写上大大的“抄袭”二字。可静下来想想,这样做,她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吗?考虑再三,李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微笑着对她说:“你的作文有进步,相信你一定花了不少时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老师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你,请你把作文好好改一改,然后在班上朗读,好吗?”小姑娘没说话,低着头走了。第二天,她拿着改好的作文来了,李老师发现她重写了作文,虽没抄袭的精彩,却是她自己写的,老师还是表扬了她。在班上朗读时,她念得十分自信,并赢得了掌声。从那以后,女孩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12计.趁火打劫

计策取意: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是最需要帮助,最需要温暖,也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时候。此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去感化学生,对学生的教育深刻而持久。

教育故事:蘸满爱意的责罚

三十六计的故事篇三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三十六计的故事}.

瞒天过海 三十六计之第一计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瞒天过海

庞涓又会见孙膑,说他即使给楚王抄录了兵法,楚王还是不会放过他,不如为他抄写一部兵法,他可以帮助孙膑逃离楚国。孙膑将计就计答应庞涓的要求。按照庞涓和孙膑定下的计策,庞涓离开楚国。庞涓走后,孙膑拜见楚王,说兵法乃兵圣之作,必须找一类似鬼谷的山谷抄写,才可不辱圣灵,否则将受到上天惩罚。楚人一向宠信鬼神,楚王答应了孙膑的要求。

孙膑选择了靠近楚魏边境的一条山谷,假意不敢前往。楚王得兵法心切,派军队保护孙膑。

庞涓带兵秘密袭击孙膑所在的山谷,意欲劫持孙膑。孙膑乘庞涓与楚军混战之机,在钟离春的帮助下,逃离楚国。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之第二计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个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个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之第三计

1

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借刀杀人的故事:

齐威王派人监视田忌,孙膑告诉田忌,只有交出兵权才可免去杀身之祸。田忌听从孙膑的计策,主动交出兵权,齐威王打消斩杀田忌的念头。

公孙阅劝邹忌斩草除根,邹忌说在齐国难以得手。公孙阅让邹忌"借刀杀人"。

邹忌向齐威王建议与楚国建立联盟,共同对付魏国,并提议让田忌和孙膑出使楚国。齐王担心二人一去不回,邹忌说他们如果不回,就灭其九族。邹忌随后派心腹赶往楚国,密报田、孙到楚国是为了探查虚实。

{三十六计的故事}.

孙膑和田忌一路上几遇危险,幸遇钟离春暗中保护,才化险为夷,到达楚国。楚国为了对付魏国,要留往田忌孙膑,并许以高官厚禄,田忌和孙膑执意要走,楚王一怒之下将二人困在楚国。

以逸待劳 三十六计之第四计

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以逸待劳的故事:

楚、韩、燕三国军队退去。庞涓也只好撤军。回军的路上庞涓越想越气,又带大军杀回。

魏国大军的突然返回,使齐国有此措手不及。齐威王命田忌和孙膑带兵抗敌。虽然楚、韩、燕三国的军队已经返回,齐军和魏军相比还是敌强我弱,孙膑令全军守而不出。

庞涓为激孙膑出营作战,命魏国士兵在营外高声漫骂。孙膑仍按兵不动。田国气愤不过,要求出兵,没想到孙膑竟然同意。田国率精干之兵不断袭击敌人,使魏军更加疲惫。

庞涓战不能战,拖又拖不起,只好撤军,孙膑乘机出兵,大败魏军。{三十六计的故事}.

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之第五计

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趁火打劫的故事

庞涓听说孙膑被困在楚国,带着珍宝亲自出使楚国,将珍宝献给喜爱珍宝胜于自己生命的楚王,还答应将占据楚国的城邑还给楚王,以换取孙膑。楚说可以考虑庞涓的建议。

楚王要挟孙膑,说他如果不答应留在楚国,就把他交给庞涓。孙滨告诉楚王,庞涓要的不是他,是《孙子兵法》,有了《孙子兵法》,魏国就会称霸。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一套《孙

2

子兵法》,楚王同意先放田忌回国。

钟离春收买众多敢死之士,欲救孙膑,孙膑为保田忌回国,没有答应,钟离春十分不快。

庞涓得知孙膑答应为楚王抄录兵法,进见楚王,说他知道兵法的一些内容,为防止孙膑抄录假兵书欺骗楚王,他可以为楚王监视孙膑,条件是他再把兵书抄录一遍带回魏国。楚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声东击西 三十六计之第六计

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声东击西的故事

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

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

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

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

无中生有 三十六计之第七计

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无中生有

庞涓回到魏国后,又气又恨,欲杀钟离秋。公孙阅为保钟离秋,说他可以用计让孙膑和田忌失去兵权,然后再治他们于死地。

公孙阅带着钟离秋来到齐国,投奔在相国邹忌门下,向邹忌讲述田忌得势的利害。邹忌本来就嫉妒田忌的功劳,便向齐威王进谗言,诬陷田忌和孙膑,齐王不信。公孙阅告诉邹忌,无中可以生有,多说几次,齐王就会相信。

钟离春向孙膑表露爱慕之心,孙膑以占卜者的话拒绝了钟离春,钟离春一气之下,离开齐国。

公孙阅冒充田忌的门人带重金请占卜者为其占卜,所问乃谋国之事。邹忌将此事禀告齐王,齐王终于相信了邹忌的谗言。

3

暗度陈仓 三十六计之第八计

暗渡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

暗渡陈仓的故事

太子继位,是为宣王,齐宣王听从田忌之言,请孙膑回国,对付外敌和内乱。{三十六计的故事}.

钟离春带着齐宣王的亲笔信回到韩国,孙膑知韩王不会放自己回国,庞涓也将在路上派兵截杀,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安全回国。

孙膑请韩王把他当做韩国人,按照他的功绩,给他一富庶的城邑做为封地,这座城邑就是魏国的上党。韩王早就想得到上党,若夺取上党,就将上党赐于孙膑。

孙膑率军队前往上党,庞涓派兵在上党的必经之要道长山拦住孙膑的军队。孙膑假意准备进攻长山,暗中派钟离春寻到一路,然后带军队沿小路轻装奔袭上党。孙膑攻克毫无防备上党后,又离开上党,前往赵国,既摆脱了韩王的控制,又躲开了庞涓截杀。

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第九计

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隔岸观火的故事

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韩,孙膑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说魏军强大,又将在魏国境内作战,胜负难定。不如先隔岸观火,待魏韩两军队打的筋疲力尽时,再出兵救韩。{三十六计的故事}.

田忌派禽滑到韩国把齐国出兵的消息告诉韩王。禽滑在韩都城外被魏兵所擒,庞涓要他向韩国军队喊话,说齐国不肯救韩,禽滑一口答应。当禽滑来到韩都城下时,却告诉韩军孙膑亲领齐国大军不日就到。庞涓一怒之下,当场杀死禽滑。

韩国得知孙膑将到,举国上下一片振奋,拼命抗敌,魏韩两国的军队一时相持不下。

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之第十计{三十六计的故事}.

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笑里藏刀的故事

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推辞不过,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4

庞涓利用孙膑的思乡之情,设下圈套,栽脏孙膑。魏惠王听信庞涓,欲杀孙膑。庞涓出面为孙膑说情,孙膑死罪免除,被处以膑刊。

庞涓将受伤的孙膑接回家中,请来最好的医师为他医腿,并让钟离秋继续照看孙膑,孙膑十分感激,答应将所知道的《孙子兵法》为庞涓抄录下来。

李代桃僵 三十六计之第十一计

李代桃疆: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李代桃僵的故事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顺手牵羊 三十六计之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顺手牵羊的故事

齐军正准备攻城,驻守魏国边城的军队前来增援马陵,魏国将军告诉假郊师,他已派人禀报庞涓,庞涓将率大军前往马陵。

重伤的太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后悔,田忌要送她回国都养伤,太后不肯,她一定要亲眼看到假郊师被杀。

田忌受太后之命,准备攻城,孙膑对田忌道:强攻必然增加齐军伤亡,如果攻城不下,魏国后续援军到达,后果不堪设想。不如乘魏国边城空虚,顺手牵羊,占领魏国边城,再以小利变大利。

太后见齐军没有攻城,质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太后,太后不听,非要攻城不可。田忌无法说服太后,只得立下军令状:两日内攻不下马陵,太后可取他脑袋。

禽滑和钟离春带着化装成魏军的齐军出现在魏国边城,喊开城门,杀进城内……

打草惊蛇 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

5

三十六计的故事篇四

36计故事

三十六计故事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三国演义人物故事
下一篇:与动物和睦相处作文初一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