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点击: 2016-01-15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201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2013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201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一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一)不少于800字。
(二)不要写成诗歌。
(三)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题目与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
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与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与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与不快等等。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
从写作内容分析,这个材料依然要求学生由内而外的思考。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
【趋势分析】
【2011年上海高考】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上海高考】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上海高考】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2014年上海高考】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且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考生们不仅要联系自身反观当下,似乎还需要对一些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09年为一个标志性转折。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果造成一定审题的障碍,考生感觉困难重重。因此10年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简单的一个材料。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无需考察两个事例的区别,所谓两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发展观放到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11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变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出了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学生深入思考。
而12年的作文题,可以说是真正成熟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辨特色、清新风格就此形成。微光,需要进行思辨考虑,需要考生由自己及别人、由内而外的进行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别人。材料中隐含的条件也比较多,比如放弃自己身上微光的原因是“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写作时要必须考虑进去的。也就是说,材料在开放之外,内含的限定性条件增多。那么13年的作文是这个延续,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重要的事情以及更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辨思考,结合自身以及社会。所以,上海作文的稳定就在这两年体现的特别明显:自我与社会联系,思辨性突出,观察自我以及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还是社会的一员。
题材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所以学生要善于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因此,明年作文,我们可以预计上海依然会延续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1)
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而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与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与劫难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迈在颓废中消失殆尽。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
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当苦难与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得更有气度与力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的境界。大漠之中,或许我们会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晨昏莫辨,望朱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我们的目光,是向上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
人,活着,总不可能一路走在安逸之中,没有瀚海阑干作伴,没有堂皇凋零作叹,总会遇见的,是绝对的沙漠;我们,走着,终究是要寻求心灵的自由,扫除飞沙走石连天,涤荡浓云薄雾在胸,定会拥抱的,是相对的自由。
尽情舞蹈,纵使身着镣铐(2)
我们生下来就是要穿越沙漠的,作为所谓的“命运之注定”,我们足踝上那层抹不去的黄沙便是这一生注定要担负的镣铐,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站在绿洲的浓荫中逃避,因为这黄沙之旅便是人之一生。
或是烫人砂砾磨坏了足踵,或是水袋空瘪,食粮断尽,或是漫漫沙漠中无处可寻觅绿洲踪迹……这千百种生之苦难,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正如罗蒙诺索夫无法拒绝在污泥中摸打滚爬的童年,正如曼德拉无法拒绝锌皮房里二十七年的逼仄,正如史铁生无法拒绝在“最狂妄的年纪”遭遇病魔,不幸也罢,不公也罢,这副镣铐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礼物”。 于是有的人因这被剥夺的自由而垂下了头颅:海子把年轻的生命了却成了铁轨上一个潦草的惊叹号,王尔德把满腹的才华埋葬在了无望的牢狱之中,文森特淌血的残耳与绝望的枪声让世人叹惋……他们把死亡与放弃当作了与命运决裂的方式,却不知这等与镣铐拼个鱼死网破是何等愚蠢软弱的选择——他们投身的并非超脱沙漠的自由,而是黑暗无边的束缚。 于是又有人选择错了“穿越沙漠”的方式:强权的压迫是高尔基痛恨又畏惧的“沙漠”,古拉格集中营赤裸的现实如此残酷,却被蒙上纱幕涂上粉脂——这等求全自保的方式只会让“沙漠”吞噬心田,再无逃生的可能。诚然,方式和道路的选择是我们的权力,但违背正义和心灵的步履又是何等沉重?这样的人生,又怎能舞出人生的风采,灵魂的高度?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这句话的确铿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镣铐跳舞”,尽情舞出生命的绿洲。看啊!那些负轭之人舞起来了!罗蒙诺索夫的全俄首所大学,曼德拉的崭新南非,史铁生的地坛……命运的把戏化作了坚忍、勇敢以及乐观者足下的泥丸,生活的限制囚禁不住茫茫大漠蓬勃生长的绿意。这世上总有什么是可以被选择的,既然生与死,顺与逆的自由被无常所剥夺,那就踏着沉重的镣铐起舞,这是你的自由,更是你对生命的不辜负与义务!
尽情舞蹈吧!纵使身着镣铐。就算你没有了拒绝沙漠的自由,没有了回避灾祸的权利,没有了鲜花,绿荫与清风供以选择,你也照样可以用不停歇的舞姿征服黄沙,用不知苦的足板踏平荆棘。至少,你还可以选择面带微笑,心怀感激。
唯有此,你才能打破生命的限制,舞出不凡的天地!
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3)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是的,我们拥有许多自由的权利,但是却又注定逃脱不了命运的枷锁。正如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方式,却无法逃避穿越沙漠的宿命。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既然我们无法对抗不可抗力,无法避免死亡这一终究会到来的归宿,我们为什么还要乐此不疲地在人生的沙漠奔波?
是的,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归途,尽管我们要戴着镣铐去不断地穿越人生的困境,我们
还是会在有限的自由中享受生命,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舞出最动人的精彩!
是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脆弱——我们无法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我们也无法像鱼儿一样横绝江河。可是,就是拖着这充满着种种限制的血肉之躯,我们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在生命的镣铐里,化不可能为可能,我们造出了飞机潜艇,我们上天入海……命运可以禁锢我们的躯体,却禁锢不了我们灵魂和梦想的自由!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坦然,一种智慧。难以忘记史铁生在地坛对生命的感悟:“上天看似无情地夺去了我的双腿,实际上他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来体味生活。”史铁生的双腿被禁锢了,但是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还拥有生命,还可以享受生命的一分一秒,他还可以用笔和纸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去填充自己学识和灵魂的高度。看起来,他无法再去跋山涉水,可是他的灵魂却比我们常人走得更远,他用最完美的方式穿越了这人生中最干涸的沙漠——尽管这沙漠他不愿意遇到。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种超脱,一种境界。难以忘记曼德拉在走出罗本岛的时候发出的感慨:“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的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应该是一个能够打开自己心灵枷锁的人,他用自己的隐忍和悲悯情怀,在穿越人生的沙漠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生命的镣铐里跳舞,那么,即使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也依然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经拥有最珍贵的自由与价值。
所以,不要埋怨上帝禁锢了你什么,要全心全意地生活,做最精彩的自己,过无悔的人生!
在束缚中寻找自由(4)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 ——卢梭
人生如沙漠之旅,旅程和目的地已被设定,这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束缚;但旅程的道路与方式因人而异,这是每个人不同的自由。束缚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的,但之所以感到自由的多寡不同,则源于对束缚挣脱的程度差异——自由是挣脱束缚中努力而来的结果。
“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安迪正像是那只自由的鸟,即使身陷囹圄之苦,但内心却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肖申克监狱的围墙高大如山,却挡不住一个清白之人向往自由的心。一个几百年才能挖通的隧道在安迪十四年的不懈努力下超额完成。自由属于安迪,属于每一个在束缚中挣扎拼搏的勇敢之人。他们都是自由之鸟,生来属于无边无际的苍穹。
束缚不一定有形,无形的束缚也时常存在。而无形束缚更可怕的是,它看不见摸不着,当事人经常是沉浸在束缚的“温柔怀抱”中,却丝毫未觉自己已身陷泥潭,并越陷越深。无形的束缚于李开复来说就是当下生活的优越;于季羡林来说是三顶“桂冠”的褒奖;于约翰·列侬来说则是对于生活的疲于奔命。但我看见了被束缚的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李开复“从心选择”,放弃现有优越条件为了理想毅然前进;季羡林洗清泡沫,还自己一个自由身;列侬停下飞快的脚步,等待着灵魂的回归,不拘于世俗。为了自由,他们勇敢地在束缚中寻找,不论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只要寻找就义无反顾,自由女神也在他们的正前方微笑招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束缚的突破并非打破一切都障碍,自由的前提是尊重束缚,尊重这个充满规律的世界。正如芮成钢所言:“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都背负着一堆„纸枷锁‟,其实它们一挣就开,但一辈子都不敢挣开,因为后果太严重。”正如我们的法律、道德律,如果这些束缚被冲破,世界将无法想象,规律将不复存在,更别说自由的实现了。因此,在绝对的束缚中寻找相对的自由,才是快乐之道。
201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和范文
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和范文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谈自由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追求的。
当你看着飞鸟在湛蓝的天空飞过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过心生羡慕它的自由翱翔?
当你看到电视上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被拯救出来重获自由的时候,你又是否会替他们感到高兴?
在羡慕、高兴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最浅表的表象而已。
自由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永恒不息的追求的一种权利。
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将伴随着你到死去。 似乎早已习惯了大肆宣扬自由的真理,似乎早已耳目濡染的以为自己真的懂得了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在无形的变化之中早已彻头彻尾的改变了最初的含义。
五彩缤纷的社会的潜在规则太多,而真正的自由又是少之又少的。
我们所拥有的,所定义的自由也不过是一顶虚帽子罢了。
大张旗鼓的宣扬自由,直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所谓的自由其实还有更多束缚捆绑在我们的身上。
社会的舆论,伦理道德,无疑成为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的最大的束缚与捆绑者。
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有一项规定是:“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权利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从某一角度来说,当我们正在追求自由的时候,早已忽略了那些被套上了帽子的“自由谎言。”可以想象出来,法国人民在听到《人权宣言》的宣读的时候是多么的情绪高涨,多么的激动。毫无疑问,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称得上的“自由”的解放。
信仰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属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境地。
生活中的繁碎事情总让活着的我们学会了自怨自艾,我们开始埋怨为何生活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不自由,你若是真正读懂了“自由”以外的境界便也算得上圣人之列了。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拍着自己的胸膛对别人说,他是自由的。
换个角度来说,这个“自由”仅仅是局限在他的人身自由上,若这个社会没有伦理道德、社会舆论的约束个人的行为,又该从何去定义这个人的好与坏,对与错呢。{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一旦被定了下来,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自身的自由有牵扯的地方。
即使真的拥有自由,但过分的自由反而会适得其反,自由不是放肆与放纵。
如果自由是风筝,那么个人的行为便是牵扯的细线,一旦个人的行为受到了道德的谴责,那些所谓的自由也就从此了断了。为了某种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受到了道德的谴责,倒也没有必要,人生路漫长,还没看到的,经历过的,就这样成为了一种遗憾。这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罢。
关于自由,要说的也说不尽,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甚是多,其中的滋味也不是我这个无知少年可以真正说的清楚的。因为你们兴许会觉得这样说的话,未必会有些妄自菲薄了,关乎种种自由的感悟,随想的,各有各的理论,自圆其说是最重要的。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对自由的定义都不同,所涉及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之中的共同之处还是有的。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1985~2013)
1985年《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
1986年《2000年回母校》
1987年《关于报考历史学科的意见》
1988年《清流与活源》
1989年《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
1990年《时间啊时间》
1991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1992年《遥望星空》
1993年《机遇》
1994年
(一)写作第一题
介绍一家街头(或乡间)小店,写—篇200字以内的说明性短文。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父辈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5年
(一)写作第一题
请就学校里最近举行过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 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要求:①标题自拟。②150~200字。③如文中需出现区县名、校名、人名,一律用“XX”代替,否则扣分。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责任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6年
(一)写作第一题
初夏时节,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时令特征请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题目:初夏的时令特征{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我的财富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7年
(一)写作第一题
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
要求:①注意突出作品的特色;②250字左右。
(二)写作第二题
阅读下面材料,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是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8年
一、根据下面这首小诗的诗意,展开想象,从周围环境、花的性格、全诗寓意等方面着手,将该诗改写成一篇短文。不要超过250个字。(20分)
春水(之一)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二、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副标题为“读报有感”,正标题自拟。(50分)
一部美化日本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今天在此间日本记者俱乐部试映。
这是一部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影片。编导者出于反动的“自由主义史观”,否定侵略史实,极力鼓吹“太平洋战争是民族解放之战”的谬论。他们蓄意策划该片,目的是想通过电影误导日本国民对历史的认识,从而唤起所谓的日本民族的“自尊”。
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对28名日本战犯开庭审判为主线,由始至终宣扬这一公正的、历史性的审判是“胜者对败者的审判”,并公然宣扬“日本无罪”。影片极力粉饰东条英机,否定“南京大屠杀”,通过一系列情节,全面歪曲史实,否认和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部影片一出笼立即遭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的愤怒谴责。4月20日,由几百名赞同者和许多赞同团体支持的“批判电影《自尊》会”正式成立,并一致主张严厉声讨这一歪曲历史事实的影片。(摘自“新华社东京1998年5月9日电”) 题目:——读报有感
1999年
写作第一题:
请以“开考时刻”为题,写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提示:(1)“开考”的“考”指的是1999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2)适当描写场景,着重写出自己的心情。
写作第二题:
阅读下面文字,以“回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 回声
有一个小孩子,不知道回声是什么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道:“喂!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蠢才!”立刻又从山上传来“蠢才”的回答声。孩子十分愤怒,向小山骂起来,然而,小山仍旧毫不客气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它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2000年
阅读下列提示,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博览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后世博会的主题塔,它至今仍是法国巴黎的象征。1970年在日本大阪举行的世博会主题是“人类的进步与和谐”;1993年韩国大田世博会的主题是“新的起飞之路”;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财富”;新千年第一届世博会今年在德国汉诺威举行,主题是“人类?自然?技术”,我国也将参加。
最近,我国政府宣布支持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请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诗歌除外,题目自拟。
2001年
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为保护这些遗产作出种种努力。今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
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即“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今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非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002年
也许你曾到过海边,也许你在荧屏、银幕上见过大海„„请以“面对大海”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3年
“杂”的含义很广,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科学、文化、艺术,以“杂”
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2004年
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
2005年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等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2006年
《我想握住你的手》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2007年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8年
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一)不少于800字。
(二)不要写成诗歌。
(三)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9年
根据一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2010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2011年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2012年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点评汇总及优秀作文展示
名师解析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文题解析】: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直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的作文试题仍然保持了这一特点。今年作文题目跟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都是两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题目查考的是学生辩证的思考力,而这也是一些学生所缺失的。
从题目内容来看,探讨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培育精神和谐。精神培育这个话题,具有时代特征。
这个题目有写作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也有高度可攀。从写法上,可以写统一性,培育和谐人格;也可以分开写,“坚硬”的力量和“柔软”的力量,同时兼顾另一方面。
作文题带有开放性,给学生的空间较大,容易上手,可以选择不同角度来写。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随笔等。
从内容来说,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及和谐的自我,针对整个社会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内心的选择对整个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要走极端和偏激。
当考生在某一点上站稳,却仍需要将眼光涉及另一点,将两点结合,逼迫考生深入思考:“如何对待,才能造就和谐人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人生境遇去平衡“柔软”与“坚硬”,造就和谐自我。挖掘矛盾背后的逻辑合理性,体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至此,什么是“和谐人生”呢?健康、快乐、幸福、自适等就是一种和谐人生。故而,无论是“柔软”,还是“坚硬”以适度为好,适度才能造就一种幸福、自适的人生。
【2015上海高考作文真题】{上海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他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题目评价】
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继续延续了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仍然比较简练,有关键词的限制,也保留了灵活、开放的想象空间。题目与去年“自由的、不自由的”、前年“重要的、不重要的”在命题形式方面基本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来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能力方面的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社会、人生、自我等的关注。 题目总体看来比较容易把握住关键词,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作文命题的形式都很相近,相对而言比2014年的“穿越沙漠”更容易把握。
【审题分析】
整体看来,题目延续了前一年“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统一的风格。就像西方人所说,人的内心同时住着一个天使和魔鬼,人的内心总是具有二重性。“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很容易从中找到“坚硬”与“柔软”两个对立的关键词。“如何对待他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便是“坚硬与柔软”两种内心世界的统一。“造就和谐的自我”是“坚硬”与“柔软”两方面合二为一的最终目标。
可以由“坚硬”联想到执念、底线、人性的坚守等正面的方向,亦可以是刻薄冷硬的性格等偏负面向的缺点。“柔软”则很容易联想到人之初性本善、对弱者的同情、对亲人的爱护、对天下的博爱等等正向,也可以延伸到人本性中的无奈与脆弱。二者的统一则可以是“刚柔并济”等等容易联想到的话题。相较去年的“穿越沙漠”而言,今年的作文题更容易切入重点并展开论述。
“和谐自我”又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和谐社会。而今年的作文题则是要由一个“造就和谐的自我”拓展到“建立和谐的社会”。以学生平时的练习积累来看,想要有较高的提升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和谐自我”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是让一个人经历矛盾挣扎趋于内心的安宁平和。进一步分析如何实现和谐自我,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人与 其实“和谐”自我的建立的深刻目的在于自我的认知,建立和谐自我的过程就是修整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认知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形成自己,孔子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这个过程是“认知自己”与“完善自己”的过程。只有明确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建立起这样的和谐,才能有真正自我觉醒,才能自觉的从事各种事业,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自己。有了每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和谐的“自己”,一个社会的和谐就近在咫尺了!
【写作内容】
今年的作文题更多的是要从自身的情感角度来出发,由内而外的思考,以己度人或推己及人。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过程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因此需要考生在写作文时不能真的“感情用事”,还是要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作文中的感性。
单纯的“坚硬”会容易让人觉得不近人情,而一味的“柔软”又很容易被忽视或弱化。既要有柔情的一面,又要有坚强的一面。所谓“和谐”其实是一种平衡,而平衡的支点,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能动能静、能屈能伸”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为了保护柔软的情感,必须穿上坚强的铠甲(例如母亲)
上海名师解读2015高考作文
2015年06月07日15:54 来源: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上海名师解读2015高考作文:"坚硬与柔软"是对理性思辨作文的延续
人民网上海6月7日电(葛俊俊)6月7日上午,上海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之后,作文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为此,本网记者专门采访了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李新,请他对今年的高考作文进行解析。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如下: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坚硬与柔软二元对立,考察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2013年作文题是重要不重要(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2014年作文题是自由不自由(你可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今年的作文题是‘坚硬与柔软’,可以看出,仍然是对前几年理性思辨作文的延续。”
李新认为,坚硬与柔软属于二元对立的概念,考察的是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从材料上看,关键词还是比较显性化,一个是坚硬,一个是柔软。关键是对待坚硬和柔软,应该如何进行思辨的,能够把它思辨好才能达到我们自身的和谐。”
思维拓展,对坚硬与柔软的本体进行界定
“和去年的自由不自由不同的是,坚硬、柔软是一个喻体。”李新觉得,考生在审题时要做到思维拓展,把坚硬东西和柔软东西的本体找到,即坚硬的东西是什么,柔软的东西是什么。同时,坚硬和柔软应该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心中有坚硬的东西也有柔软的东西,在审题的时候首先对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坚硬的东西一般理解为: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硬汉式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比如,《老人与海》里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他相信人生不可以被打败,你可以消灭它,但不可以打败它的强者精神。当然还有一种,像女汉子一样强势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严厉。如,前段时间播放的《虎妈猫爸》,虎妈代表的是强势的一派,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 相对而言,李新认为,心中柔软的部分跟坚硬的东西必须在一个逻辑层面上,比如讲到严厉,对应的词语应该是爱、爱抚等。再则,强悍的精神对应的柔软的部分,如儿女情长,往往在硬汉的形象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儿女情长的一面,柔情的一面。
前半句开放,后半句限制
因为“坚硬”和“柔软”是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呢?李新认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辨,从而达到我们自身的和谐。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牢固到,你必须依靠。”对此,李新进一步解释:“我们往往有自己的理想,我们怀着信念,来去实现我们的目标。有一种强者无谓的精神。但是,仅注意一个方面的时候,自身是不和谐的。比如说,某一个人非常强悍,但总是强悍的话,他自身是不和谐的,还要想到柔软的东西。” 他表示,这其中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的关照,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关照。我们去关照他人,他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是强者,或者说他在我们印象中是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强者有儿女情长的一面,柔软的一面,往往不被我们发现;还有就是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弱者,所谓的柔情似水的人,他也有一种的内在的强悍的力量来去支撑他的人生。综上所述,理性的思辨,一定要注意最后的结果,从而达到自身的和谐。
“今年的作文题,从开放度上来讲,非常好,因为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本体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但是,开放中有限制,后半句就是限制,我们如何去对待它们,才能够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所以说,前面是开放的后面是限制的,是在开放和限制之间,这样也是符合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考察的需要。” 命题分析及点评:
今年上海高考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今年的考题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不难,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却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其实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