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5-11-03
三年级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 刻舟求剑 买椟还珠 画龙点睛
中国成语故事(160篇)
中国成语故事
安步当车
听说他很有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chù)。齐宣王名,就召见了他。
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býi)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xián)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地问他:“到底是大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当然是士人尊贵!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下令:谁敢在距离高士柳下惠(hùi)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格杀勿(wù)论!另外还悬(xuán)赏: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两万两。由此可见,一个活着的大王的头,还抵不上一个死去的士人坟墓(fãn mù)呢。”
齐宣王觉得自己理亏了,便请求做颜斶的学生,并说:“您和我在一起,食有美味,出必乘车,妻子儿女可以穿上华美的服装。”颜斶毫不动心,坚决辞谢:“我还是希望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儿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慢慢地走路,就当是坐车一样;不犯罪过,就是保持自己的尊贵。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啊!”颜斶说罢,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就以“安步当车”表示不乘车而安然步行,又比喻安于现状,不求显贵。安,安详(xiáng),不慌不忙;步 ,步行。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zhã)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
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半途而废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wâi)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抱薪救火
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先后被大国吞并了,最后只剩下秦、楚、齐、赵、韩、魏、燕七个国家。七国之中,秦国的实力最强,它不断地派兵向邻国进攻,实行蚕(chán)食政(zhâng)策,扩大自己的疆土。
从公元前276年开始,魏国连续三年都遭到了秦国的攻打,不但损(sǔn)兵折将,而且丢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后,秦军终于打败了魏、赵、韩三国的联军,杀了十五万人,并且俘虏了魏国大将芒卵。这时,魏国的另一名大将段干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议把魏国的南阳城割让给秦国以换取暂时的和平。谋臣苏代对魏王说:“想要得到大将印玺(xǐ)的人是段干子,想要得到魏国土地的是秦国。现在,大王却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玺,让想得到印玺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国的土地没有割让完之前,他们是不会罢休的。此外,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柴草没有燃烧完之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魏王听了段干子和苏代的话,始终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国的土地不断地被秦国侵占,国力也不断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
后来,人们就用“抱薪救火”来比喻一个人处理问题不得当,结果形势发展和最初的愿望相违背,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许多新的困难。薪,柴草。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
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xǐng)和检讨。过,过失。
鞭长莫及
春秋时,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从楚国到齐国,要经过宋国,按理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大国之君,不把宋国放在眼里,说:“不用通知宋国,只管过去就是!”申舟经过宋国的时候,宋国就把他扣留了。当时执(zhí)掌宋国国务的华元对国君宋文公说:“楚国使者经过我国,事先连通知都没有,简直把我国看做已经亡了,成为它的属地了,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必须维护主权独立和尊严,不能受这样的侮(wǔ)辱(rǔ)!他们如果借此发兵,我们大不了也是亡国,我们宁愿战败而亡,决不可屈(qū)辱而亡!”于是,宋文公把申舟杀了。
楚庄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急忙向晋国请求援助。晋景公怕不出兵会遭到天下人的耻笑,便准备出兵帮忙。晋大夫伯宗认为出兵援救宋国对晋国非常不利,就劝阻晋景公说:“古人说过,即使马鞭子再长,也打不着马的肚皮。如今,老天爷要让楚国逞强,怎么能和它相争呢?遇事要心中有数啊!河水可以容纳污浊的东西,山林之中可以隐藏毒虫,美玉也难免含有瑕疵(xiácÿ)啊。所以,我们要容忍一时的屈辱,不要因为不救宋国就感到羞耻,这是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晋景公听了这番话,于是只派了一位大夫叫解扬的,到宋国去安慰一番。
后来,人们引用“鞭长莫及”来比喻现有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事,或者是虽有力量也难以办到的事。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仪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yǔ),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人们会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shì)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卫国国君就赐他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后来人们常用“不耻下问”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耻,以为耻辱。
不得要领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âzhÿ),月
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qiün)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 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不寒而栗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义纵的人。由于他的姐姐医治好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的病,因此义纵也得到了汉武帝的任用。他先是在几个地方担任县令,后来又多次升迁。在任职期间,义纵公正无私,不惧怕权贵,严格执行各种法令,使当地的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都非常怕他。后来,义纵又升迁为南阳太守,他听说有一个名叫宁成的都尉横征暴敛,残暴无比,于是就派人查实了宁成的种种罪行,根据法律给他治了罪。
不久,由于定襄地区秩序非常混乱,犯罪分子十分猖獗(chünɡjuã),汉武帝便把义纵派到定襄担任太守。义纵一到定襄,就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措施。他从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中挑出二百多名重罪轻判并且有私自解脱桎梏(zhìɡù)行为的犯人,从重判决,斩首示众;同时,将二百多名私自到监狱探望这些重犯并帮助他们逃跑的人一并斩首。
这件事在定襄地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在议论义纵一天杀死四百多人这件事。此时虽然天气不寒冷,可是有些人却心惊胆战,浑身发抖。那些过去有过犯罪行为的人,从此之后便老实多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故事概括出“不寒而栗”这个成语,形容非常恐惧的心情。栗,战栗,颤抖。
不可救药
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坠摇摇欲,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时不识务。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
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东汉明帝时,班超同匈奴打仗,立了大功,于是皇帝便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域。班超先到了鄯(shàn)善国。鄯善国王知道他很有才干,对他十分敬重。但过了一些时候,国王却对他怠慢起来了。
班超感到形势不妙,便召集同行的三十六人研究对策。他分析当时的情况,说:“最近,鄯善国王之所以对我们冷淡,一定是北方的匈奴派了人来联络,使国王犹豫起来,不知道应该和谁修好。我们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了。匈奴人才来了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不定再过些日子,他就会把我们绑起来统统送给匈奴。那样,我们的骨头就要被豺狼吃掉了啊。大家说该怎么办呢?”同行者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听你的!”班超十分激动地说:“对!不进老虎洞,就得不到小老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去杀掉匈奴派来的使者。只有这样,才能使鄯善国王归顺汉朝。”
于是,班超和属下在晚上发动突袭,一举消灭了匈奴派来的使团。第二天,班超便提着匈奴使者的脑袋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大吃一惊,马上表示愿意和汉朝永久友好。
后来,人们就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不下决心、不深入险境、不经历艰苦的奋斗,就不能获得胜利。
不遗余力
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盛,不断派兵去攻击其他国家。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歼灭了由赵括率领的四十万赵军。秦王趁机派出使者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否则就要将赵国踏为平地。 于是,赵王召集楼昌、虞卿来商量对策。赵王说:“我们的军队在长平一带吃了败仗,我准备率领赵国的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有什么意见?”楼昌表示反对,他主张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国去讲和。虞卿对这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楼昌的意见不切合实际,然后针对赵王的意见,问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败您带去的全部兵马呢?”赵王说:“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意思是说,秦国进攻我们,已经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败我们才肯返回的。虞卿于是说:“希望大王能听从我的意见,派出重要使者带着珠宝礼品到楚国、魏国去。楚王和魏王贪图我们的礼品,必然会很好地接待我们的使者。秦王看到这种情况,必然会疑心各国诸侯要联合抗秦。秦王就会心生顾虑,不敢贸然进攻我们,我们与秦国讲和才能成为现实。”但是,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结果军队也吃了败仗。
后来,人们就用“不遗余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
长驱直入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了汉中,随即命令驻扎在荆州一带的关羽攻打曹操部将曹仁占据的襄(xiünɡ)阳、樊(fán)城。关羽占据了有利地形,利用汉水猛涨的时机,放水淹了曹仁率领的军队,又将驻守在樊城的曹仁团团围住,随时准备攻城,并生擒曹仁。
曹操得知部将失败的消息,就派徐晃率军前去支援曹仁,同时派人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关羽于是就在营寨四周挖战壕,以抵御徐晃的进攻。而徐晃带领军队越过重重障碍,直攻关羽的大本营,大败关羽。在曹操、孙权军队的夹击下,最后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杀害。
三年级阅读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shē)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谈起用兵之道,连赵奢也说不过他。时间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大敌当前,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lěi)固守,最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都城邯郸(hán dān)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所以按兵不动,秦国特别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任何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使赵军陷入秦军重围,他自己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最后,赵国四十万士兵被秦将白起活埋。
[释义]
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如鱼得水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典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纷起,群雄争霸(bà)。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多方搜罗人才,特意拜访隐居在隆中卧龙岗的诸葛亮,请他出山。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见到,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自己的宏图大志。诸葛亮推心臵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与西南少数民族和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预言天下今后必将成为蜀、魏、吴三足鼎(dǐng)立的局面。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竭(jiē)力辅佐刘备,而刘备对诸葛亮也是格外信任和重用,这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满。他们不时在刘备面前表现出不满的神色,性格耿(gěng)直的张飞更是牢骚(sāo)满腹。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反复说明诸葛亮对于自己完成夺取天下大业的重要性。他说:‚我刘备有了诸葛亮,就好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
[释义]
本意指像鱼儿在水里一样自由自在。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适合自己的环境。
走马观花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
[典故]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但他很有才华,学习也非常刻苦。长大后,他的诗做得很好。可是,他考试当官的路却走得很辛苦,连续参加了好几次考试,都没能考中。
孟郊为人非常正直,虽然考不上,他也不想拉关系走后门,只想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走上当官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郊四十六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进士。几十年的读书当官梦终于实现了,孟郊非常高兴。他迅速穿上新衣服,骑上马,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尽情地游玩。玩到高兴时,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笔,很快写了首名叫《登科后》的诗。他在诗中写道:
‚昔日龌龊(wò 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贫穷的生活实在没什么值得夸耀(yào)的,今天我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很高兴,马儿也跑得飞快,一天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
[释义]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情愉快。后比喻匆忙或粗略地了解事物或深入地参观。也作‚走马看花‛。
精卫填海
[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
[原文]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8][2][3][4][5],[1],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哓[9][6][7].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
[1]精卫:相传是炎帝的小女儿淹死在东海之后化生出来的,俗称帝女雀。
[2]发鸠(jiū):山名。相传在今山西省东南部的长子县西。
[3]柘(zhè)木:柘树,木质坚硬,其叶可以喂蚕。
[4]乌:乌鸦。
[5]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
[10]。
[6]喙(huì):此指鸟嘴。
[7]哓(xiāo):呼叫。
[8]溺(nì):淹入海水中。
[9]衔(xián):用嘴含。
[译文]
发鸠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那里栖息着一只奇特的鸟,它外形像乌鸦,头上有漂亮的花纹,白白的嘴巴,红红的双脚,名叫精卫,它鸣叫时总是在呼唤自己。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一天女娃到波涛汹涌的东海游泳,不幸沉入海底,再也没回来,因而变成了这只精卫鸟,长年累月地口衔西山上的小枝条、小石子,决意要把那一望无际的东海填平。
[说明]
这篇寓言说明,在远古时代,人类不知被大海夺走了多少宝贵的生命,然而在作为人类化身的精卫身上,却寄托了人类敢于征服大海的雄心壮志。
同舟共济
[出处]
《孙子兵法〃九地篇》
[原文] [1]
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注释]
[1]济:渡河。
[译文]
吴国人和越国人经常打仗,积怨很深,当他们同坐在一条船上过河,遇到大风大浪,船就要被掀翻的危险时刻,他们忘掉一切怨恨,互相关怀救助,好象是一个人的左右手,不分彼此。
[说明]
这则寓言是说,为了共渡难关,可以与那些积怨很深的对手团结一致。也指众人一起渡过难关。
老马识途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
[典故]
公元前683年,齐桓(huán)公应燕国的请求,出兵帮助攻打入侵的山戎(róng),并带管仲和{三年级的成语故事}.
他一块去。
当齐桓公和管仲带领齐军赶到燕国时,山戎已经掠夺了许多财物,逃到燕国东面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本来想收兵回国,但是管仲认为,攻打孤竹国,可以保证北方的安全,于是就向齐桓公提出了他的想法。齐桓公认为很有道理,就派兵追击山戎,直到孤竹国。山戎和孤竹国的国君,听说齐军到来,就吓跑了。所以齐军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胜利是胜利了,但是来回征战在路上却用了很长时间。他们出兵的时候是春天,回来已是冬天了,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此怎么也找不到原路,齐军在大山中迷了路。尽管一批又一批的人被派去探路,但都没有结果。
情况非常危急,要是再找不到出路,齐军就有可能被冻死在大山中。管仲冥(mímg)思苦想,终于想起来,老马可能有认识路的天性。齐桓公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同意试试看。
管仲到战马中,解开几匹老马的缰(jiāng)绳,让它们自由行走。说来还真是奇怪,那几匹老马都不约而同地朝同一个方向走去。管仲就命令大军跟着那几匹老马前进。果然,在老马的带领下,齐军走出了大山,并且在大雪来临之前,安全地回到了齐国。
[释义]
原意是说老马认识道路。后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作用。
指鹿为马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典故]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cuàn)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bì)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这哪里是马,分明是一只鹿,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 呢?‛赵高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勇敢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实是一匹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释义]
本意是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肴是非。
望梅止渴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
[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军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进,两边密密的树木和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然晕(yūn)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yí)误战机,心里很着急。他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梅子,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释义]
比喻用空想或空话来安慰自己或别人。也作‚望梅解渴‛。
买椟还珠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2] [1] ,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
[7][3][4][5][6]买其牍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
[1]椟 (dú ):匣子。
[2]为:做,制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柜:匣子。
[3]桂、椒:都是香料。
[4]缀 (zhuì):连结,装饰。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
三年级成语故事
目 录
1.拔苗助长
2.杯弓蛇影
3.对牛弹琴
4.东施效颦
5.负荆请罪
6.井底之蛙
7.刻舟求剑
8.狼狈为奸
9.毛遂自荐
10.奴颜婢膝
11.弄巧成拙
12.前车之鉴
13.叶公好龙
14.画蛇添足
15.狐假虎威
16.杞人忧天 17.投笔从戎 18.集思广益 19.三缄其口 20.守株待兔 21.负薪(xīn)挂角 22.悬梁刺股 23.凿壁借光 24.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25.囫囵吞枣 26.居安思危 27.开卷有益 28.不耻下问 29.卧冰求鲤 30.黄香温席
拔苗助长
【成语释义】
把禾苗拔高一点,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假思索,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语溯源】
宋国有个农夫,种下稻苗后,便迫切地希望能早早有个好收成。于是,他一天去田间看好多次,可是稻苗像是被人施了定身术一样,几乎看不出变化来。
农夫犹如热锅上的蚂蚁,非常着急。突然,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于是,他高兴地跑到田间,顶着炎炎烈日,把稻苗一棵棵地生生拔出一节来。经过一番劳作,看着自己的丰硕成果,农夫喜滋滋地扛着锄头回家了,还向儿子炫耀:“你去咱家地里看看吧,咱家的稻苗比别人家长的都高。”
儿子飞速跑到地里,不一会,就沮丧地回家了:“稻苗都枯死了,看你干的好事。”农夫吓得连鞋都没穿,飞奔到地里。眼前的景象,彻底让他傻眼了——稻苗都枯死了。“啪”地一声,农夫瘫坐在地头上。
杯弓蛇影
【成语释义】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成语溯源】
古代有个叫乐广的人,他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两个人来往非常密切。可是,自从上次在他家喝完酒之后,好久都不见这位朋友来自己家了,乐广百思不得其解:莫非这位朋友出了什么事了吗?于是他带着疑问,向朋友询问。朋友告诉乐广,上次在他家喝酒,看见杯中竟然有条蛇,喝完酒后,越想越觉得厌恶,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吃不好睡不好,然后就生病了。乐广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当时墙上挂着一张角弓,上面用漆喷上了一条蛇,那么杯中的蛇,应该就是墙上角弓的影子。
于是,乐广再次把朋友邀请到家中,向朋友一一解释。然后,又摆酒设宴与朋友共饮。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酒杯,乐广问朋友:“这次,你在杯中看到了什么?”朋友看了看,说:“所看到的和上次一样,但是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这次心里豁然开朗,不再害怕了。”说完两个人就欢快地喝着酒,聊起天来。
对牛弹琴
【成语释义】
对着牛在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比喻对愚蠢的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同时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溯源】
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乐师,他经常表演才艺给大家欣赏。赞美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围绕,渐渐地,公明仪觉得自己只把乐曲带给人类,而其他的动物,却从未欣赏过如此美妙的曲子,实在是遗憾。
一天,公明仪路过一片树林,他发现牛儿在吃草。于是,他灵机一动:为何我不弹奏一曲给牛儿呢?于是,他弹奏了古雅情调的曲子,自己都快陶醉了,闭着眼睛在想:“牛儿一定也和我一样,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了吧。”结果,他睁开眼睛一看,大吃一惊,牛儿依旧悠然的吃着草,不时地甩动着尾巴,驱赶着蚊虫。
公明仪很疑惑:怎么会这样?这时身边小牛犊的叫声,让公明仪茅塞顿开。于是他模仿牛犊和
蚊虫的叫声,果然,吃草的牛儿竖起了耳朵,小步回应,欢快极了。
东施效颦
【成语释义】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模仿,结果适得其反。
【成语溯源】
春秋时期有个女子名叫西施,长得特别漂亮。西施胡美貌丝毫不用修饰,仿佛天仙下凡,连老人、小孩和女人见到她都不愿意离开。
一天,西施心口疼的毛病犯了,只见她捂住胸口,眉头紧皱,流露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娇柔之美。过往的行人,都流露出怜香惜玉的眼神。邻村有一个丑女叫东施,她说话粗俗,举止不雅,却梦想着自己有无数追随者。她她看到这种情形心想:这病怏怏的样子,能有这么多人欣赏,我模仿她,肯定也会有很多人喜欢。{三年级的成语故事}.
第二天,她便捂住胸口,眉头紧锁在街上行走。结果,人们吓得纷纷逃跑了,行人都像躲瘟神一样避开她。
东施只知道西施双眉紧锁的样子很美,可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人感觉美,她仅仅模仿西施的动作,可她粗俗的举止,怎会让人感觉美呢?
负荆请罪
【成语释义】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形容主动向人承认错误,诚恳认罪。
【成语溯源】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出名的将士,一个是文将蔺相如,另一个是武将廉颇,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地对别人说:“我为国家屡立战功,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官位竟在我之上,我见了他,一定要当面羞辱他!”
这话传到蔺相如耳中,他常常向赵王请了病假不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一天,蔺相如的马车在街上遇到了骑马的廉颇,他让马夫赶紧给廉颇让路。他手下的人不服气地说:“大人,您真的怕廉颇?”“你说秦王和廉将军,哪个更厉害?”手下人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反问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将军呢?我是怕敌国知道我国的文武大将不和,借机攻打我们啊!”
廉颇得知一切后,十分懊悔,他脱下战袍,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热情相迎,从此二人成为好朋友,共同保卫自己的国家。
井底之蛙
【成语释义】
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成语溯源】
从前,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口枯井里。他对自己的家满意极了,总觉得很宽敞,只要有机会,就会炫耀一番。
一天,一只小鸟正好站在井台上歇脚,青蛙一看,赶紧把小鸟叫住了:“小鸟小鸟,你快过来呀,今天让你见识一下我宽阔的居室,你肯定没见过呢,这回你小子可大饱眼福了啊。”小鸟站在井台往
井里看了看,长满青苔的井壁,一股扑鼻的臭味,周围不时还有小虫子爬出来。小鸟打断了在旁边一直说个不停的青蛙:“青蛙大哥,外面的天空比你家的大一千倍一万倍,你赶紧出来看看吧。说完便飞走了。
青蛙半信半疑地跑出来,眼前辽阔的蓝天,让它顿时头晕目眩,不知所措。原来小鸟没骗自己,天空真的很大,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宽阔”的家,真的是很渺小的。
刻舟求剑
【成语释义】{三年级的成语故事}.
为了找到宝剑,在船上做记号。比喻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来进步性地看待事物,仍然用旧的、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
【成语溯源】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渡江的人,他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去划船。
有一天,他们正划得起劲,渡江不小心把自己的宝剑掉在水里了,这可是父亲去年送给自己的礼物啊,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突然,他想了个好办法,急忙用朋友的刀,在宝剑掉下去的船壁上划了一个记号,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朋友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渡江说:“这就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船靠岸之后,我就从这个划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寻找我的宝剑,不就可以了吗?”朋友哭笑不得地说:“哪有这样的道理啊,船走了,可是宝剑并没有前进啊。”
果然,在船靠岸后,渡江急忙跳下水,可是什么也找不到了,他后悔极了。
狼狈为奸
【成语释义】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成语溯源】
森林里有一只狼和一只狈,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
一天,他们俩在树林里觅食,冬天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早早准备好了过冬的食物,都躲在家里,谁也不愿出门。
狼和狈走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吃的。这时,狈突然想到,森林附近有一些牧民,他们的羊圈里,一定有很多的肥羊。他刚和狼一说,狼的眼睛立刻闪出绿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于是他们飞快的奔向牧民的羊圈。果然,栅栏围成的羊圈里,几只小羊悠闲的吃着干草,它们还不知道,一场大的灾难就要来临了。只见狡猾的狈,正把自己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这样,慢慢地逼近一只靠它们最近的小羊,最后,这只小羊被它们杀害了。
事后,狈得意扬扬地对狼说:“哥们,以我的智商,加上你的能力,咱们真是‘最佳拍档’啊。”
毛遂自荐
【成语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成语溯源】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叫毛遂的人,他是官员平原君的门客。毛遂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救。楚国国王是一位非常严肃的人,很多人都不敢和他说话,为
此,平原君也很犹豫。这时,毛遂主动提出想和平原君一起去楚国。平原君非常感动。
到了楚国后,平原君诚恳地和楚王谈了一上午,一点结果也没有。毛遂便对平原君说:“大人,小人愿前往与楚王谈判。”于是,在平原君半信半疑的思虑中,毛遂已经到了楚国大殿,他详细地为楚王分析了各种利害关系,最后,楚王心悦诚服,对毛遂的分析赞不绝口,他派大将春申君带兵,前往赵国营救。毛遂的自荐行为,也得到了平原君的大力赞赏。
奴颜婢膝
【成语释义】
奴才一样满脸堆笑的面容,婢女一样跪地求饶的样子。形容人奴才相十足,低三下四、拍马讨好。
【成语溯源】
南宋时期,朝廷多次与入侵的元兵交战,可是兵力不足,总是打败仗,南宋面临着灭亡的危机。 此时,南宋的皇帝每天只知道享乐。官员贾似道只报喜不报忧,每天都谎报军情,说宋军一直在打胜仗。
另一官员陈仲微知道后,感到气愤,同时也很担心,于是他便告诉皇帝说:“高宗在位时,君臣都十分昏庸,敌人攻打进来时,他们都向敌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样满脸堆笑,像婢女一样跪下求饶,我们千万不能像他们一样啊!”南宋皇帝听了很生气地说:“你不要在这乱说话,我们大宋物产丰富,百姓们不知道过得有多幸福;战场上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难道是假的不成?过不了多久,我们一定会打败敌人的。”
南宋有如此昏庸的皇帝,没过多久就灭亡了。
弄巧成拙
【成语释义】
本想耍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成语溯源】
北宋时有位著名画家叫孙知微。有一次他画了一幅《九曜星君图》。他将图勾画好后,只剩着色一道工序了。这时,他有急事要出门,便叮嘱学生们用心给画上色。
他走后,学生们围在一起观看老师的作品。纷纷夸赞老师画得形象逼真。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人,却一言不发。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呢?”童仁益说:“水曜星君身边的童子虽然逼真,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其他人说:“没发现少什么呀。”童仁益说:“少了支莲花。”说着,他就自信地在瓶口画了一枝莲花。
老师回来后,发现画中多出的莲花,哭笑不得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的镇妖瓶,可是添上莲花后,宝瓶就变成了普通的花瓶了啊。”说着,把画撕碎了。童仁益看见,低着头不说话了。
前车之鉴
【成语释义】
借鉴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
【成语溯源】
三年级下册成语故事
三年级下册:
1、亡羊补牢: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寓意】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南辕北辙: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傻子想到南方的楚国去游玩。刚开始,他的亲人都不准他去,怕他被别人骗了。后来看他主意已定,实在没法劝阻,只好让他出发了。
没过几天,这个傻子就把方向弄反了。到南方去,就应该朝南方驾车,可这个傻子却将车子朝着北方赶。这时,有个认识他的好心人看到了,就跟他打招呼:
“你到哪儿去?”
“我要到楚国去玩。”傻子答道。
“楚国在南方,你怎么把马车往北赶呀?”
“不要紧,我的马非常好,跑得快,肯定能跑到的。”
“好马也没有用呀,你的方向不对,什么时候能跑到呢?”
“没关系,我带的钱很多,我的路费多得花不完,我能跑到的。”傻子自信地拍了拍他的腰包说。
“钱再多也没用,你的方向错了,一定跑不到楚国的。”好心人又提醒他说。
“你放心吧,我的车夫是个好车夫,他赶车很快,我会赶到楚国的。”傻子笑着答道。 那个好心人见他太糊涂了,实在劝不住,只好摇摇头,叹了口气,看着他的马车越走越远。
【意思】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惊弓之鸟: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摇头笑笑:“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赢说:“能。” 过了没有多久,一只孤雁从东方徐徐飞来,更羸摆好姿式,拉满弓弦,虚射一箭,雁应声而落。魏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叹道:{三年级的成语故事}.
“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於下弓解释说:“这是一只有隐伤的鸟,听见弦声惊悖而下落的,并非我的技术高明!”魏王更纳闷了:“大雁在天空中飞,先生怎么知道它有隐伤?”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又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到弦声,就猛一下子搧动翅膀往高处飞,瞬间就牵动旧的创伤,疼得使它跌落下来。”
【意思】被弓箭吓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