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 点击: 2015-09-15
万钢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2012年7月26日)
在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讲话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 万 钢
(2012年7月26日)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协议》签字仪式,这是科技部、教育部积极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中长期科技、人才、教育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部深化科教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此,我谨代表科技部向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科教结合,推动协同创新的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地方单位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是在党的十八大前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时机关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大会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作出全面部署,这对于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改革发展的方向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集中反映了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全国科技界都要深刻学习领会大会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自觉贯彻落实,积极推动。
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地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着重阐述了“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强调“创新能力提升”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灵魂和关键。特别是把科技创新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结合起来,这是推动我们进一步加强两部合作的重要动力,为我们两部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指明了方向。
刚才,几位代表介绍了各自单位在改革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的经验,我很受启发。贵仁部长在讲话中阐述了两部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我非常赞同,希望两部的同志们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特别是教育部的领导和同志们在与我们共同协商、洽谈中表现出的真诚主动、灵活合作的努力精神,让我们深受鼓舞,很值得科技部同志们学习。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科教结合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近年来,两部门已经进行了一系
列合作探索尝试,成效显著。2005年,两部门与广东省启动部省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1月,两部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还就加强协同创新、共同推动科技与教育创新资源高效整合、重点聚焦并服务江苏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达成了合作协议。
二、高等院校充分发挥了对产、研的创新支撑作用。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人才的优势,积极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科研院所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近年来高校与科研院所一起,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进步,为企业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
三、高等院校已成为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在开办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学与技术成果向产品的转化,促进知识技术向市场和社会转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众多高等院校建立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孵化了一大批企业,转化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实现了科技与生产一体化的创新发展。
关于下一步两部推进科技和教育结合工作,我着重讲六方面内容:
一是重在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改革并创新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要在高校积极支持并培育一批仰望星空、潜心研究的优秀团队,支持一批3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今年,“973计划”设立了“青年科学家专题”,就是要培养面向未来的科技领军人才。
二是重在加强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与协同是创新主体间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有机互补的根本途径。大联合才有大力量,大协同才会出大成果。要建立高校、企业与地方协同创新机制,引导高校主动与企业共建实验室或参与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支持高校和地方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基地。如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广东东莞制造工程研究院,充分利用了大学科研设施条件、创新团队、技术成果等优势,整合资源,实现共享,推进了数字化制造装备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为东莞地区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创新产品、团队、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三是重在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近几年,随着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大型企业的快速创新发展,我国技术转移的交易体系逐步完善。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推动制定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知识产权、股权、奖酬金等激励政策。改进科技成果权属和科研人员收益分配制度,激发高校及科研人员从事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高校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大学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或独立的技术转移机构,将技术转移成效纳入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及科研人员业绩考核评价管理体系。
四是重在提高高校科技平台共享水平。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建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要将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科学数
据和文献资料,以及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科研活动所获得的信息资料面向普通高校、企业和社会开放,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纳入高校科技创新考核和绩效评估范围。
五是重在促进科教深度结合,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发挥“千人计划”专家作用,探索设立“科学家工作室”。科学家工作室应该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知识通过科学家工作室进行交流,推动发展。要塑造自由平等、宽松向上的学术环境;要守护崇尚科学、追求学术自由平等和诚实守信的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六是重在提升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支持高校参加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建设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期刊等,加快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能力。
此外,我对今后的工作提三点希望:{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一是围绕中心,大力推进改革。要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入分析当前所要攻克的重点、难点,大胆开展改革探索,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有效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二是统筹部署,形成合力。科技部将与教育部加强沟通和联系,在国家层面上统筹有关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合力,积极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并鼓励和引导高校参与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科技部长万钢在2010科协年会上的特邀报告
科技部长万钢在2010科协年会上的特邀报告(全文)《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若干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1日 15: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 人民网福州11月1日电(记者李樱、刘然、魏艳)今天上午,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福建省福州市隆重开幕。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省长黄小晶同志发表题目是《让科技创新引领福建跨越发展》的大会特邀报告。
全文如下:
尊敬的邓楠书记、各位科技界的领导、专家,各位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感谢中国科协给我这个机会,在这儿向大家汇报一下《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若干问题的思考》。为什么提这个题目呢?这个题目是今年以来,科技部党组在国务院的布置安排下,和十几个部门共同对“十二五”发展做战略性研究的时候提出的课题,就是怎样在总结好“十一五”发展的情况,对“十二五”的发展总体思路的考虑,所以我想用这个题目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十一五”的经验和“十二五”的思路,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指正。
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公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要求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赶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四点:一、回顾我国“十一五”期间科技领域重要进展。二、科技发展现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四、改革和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大家还记得,“十一五”起始之年,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
2009年来,我们对“十一五”以来《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结果表明,《科技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基本到位,16个科技重大专项全面启动实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长,实现了科技进步法的要求。《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有力推动我们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009年,我国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512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支出5792亿元,达到了1:3.8左右。全员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达到将近230万人。2009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居世界第2位,发明专利的授权量达到12.8万件,比2005年增长122%,居世界第四。2009年,我国技术交易市场规模达到3039亿元,同比增长15%。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生产总值达到6万亿元,年均增长15%。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工程深入推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产学研的结合程度不断提高,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全社会支持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 我想,在座每一位都和我一样,为我们“神舟七号”的成功飞天,为宇航员的太空迈步感到高兴、自豪。我们亲自观察了“嫦娥一号”的升空,接收了第一颗三维立体月球表面图,最近“嫦娥二号”又成功飞天。有些同志问我,“嫦娥二号”和“嫦娥一号”有什么不一样?我想用三个字形容,快、近、准。“嫦娥二号”直接进入月球轨道进行调整,飞天的速度加快了。“嫦娥二号”离月球绕球的轨道相对于“嫦娥一号”近了一半,由于机载设备、检测设备精度的提高,检测表面图就更加准确了,为我们的着陆做好充分的准备。“更快、更近、更准”显示了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了深空探月工程的明显技术进步。
在基础研究上,我们的知识创新赶超世界科学的前沿。我们国家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诱导IPS干细胞克隆了小鼠小脚,有一个记者亲自去看了,回来跟我说,他感觉到像孙悟空拔出一根儿汗毛变成一个小老鼠,我们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存储和读出功能的量子集成交换,在千万亿计算机面前我们能够输出的密码可能在操作起来就是小小的一滴,但是采用了
量子交换技术,采用了光学的计算技术,能够使信息传输的精度和保密度更加提高,同时为下一代计算机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我国的铁基超导材料把中国的固体物理推向了世界的前沿。
前些日子大家关心的除了“上天”还有“下海”。我们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从2002年起步,经过了研制和湖底检测,海底水深五百米、一千米到去年达到了3759米的海底,超过3000米以上的水深探测当前只有五个国家,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和中国。这里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的深潜器深潜能力远远超过三千米。我们在从来没有见过阳光大海底找到了大海参,也找到了一些蟹类动物,还有一些生物,这对于我们科学研究的意义十分深远。 最近即将升空的,由李政道博士主持的国际合作项目深空探测器,它的核心器件永磁体由01号的超导磁体改为永磁磁体,这个任务由我们国家中科院研究所和15所大学合作,现在已经安装在深空探测器上,即将用于深空探测。
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为科学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我们在“十一五”期间新建了上海光源和I-Most,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我们研究实验基地与综合性实验服务机构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9年共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320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32个,服务于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以来,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标志性的进展,比如说在电子与信息方面我们自主研制的国产CPU用于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已经在国家天津超算中心投入使用,最近检测的结果证明了它超常的计算能力。我们的65纳米12英寸的刻蚀机是芯片制造的重要装备,与之所相配的封装机等等都已经进入生产线,并且得到国内、国外客户的小批量订货。五年以前,在这个领域上,我们是零,五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开始有了我们的关键设备,同时装备了生产线。再过五年,我们将形成在这个芯片制造关键领域产业链配套。 昨天,在世博会结束的那一时刻,温总理特别提到了TD-LTE的综合实验平台,我们从2009年开始TD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通讯TD-SCDMA大规模示范和应用,至今超过了4000多万户,世界第一个TD—LTE的试盘在上海世博会试行,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国家已经向国际电信提高提出了第四代国际标准4G,同时作为第一个4G候选标准。
在能源与环保方面,我们由中船工等企业建立了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000兆瓦非动能先进压水堆是引进美国的技术,但是研发出来在世界上也是首用,一些重大关键装备都是世界上第一次制造。我们在完成AP1000的基础上,还将继续创新,把它提高到AP1400。在环保领域,三河三湖一江一库的治理工程和科学研究以及工程进展紧密的结合。我们的节能高效污泥脱水机等污水深度处理装备开始进入规模性的应用。我们关心国家大型客机的制造,C919大型客机国产材料研制、关键技术公关等取得突破,已经完成机头工程样机主体结构用于功能型实验。
在数控机床和重大装备方面,我们的数控重型的5轴联动复合机床,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被广泛的应用到高压输油管道,大型快速数控自动冲压生产线装备生产线,投入生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过去相当长阶段集中力量、产学研结合的紧密攻关所形成的科研成果。 在生物和医药方面,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由国家CDC中心和一批重点实验室网络构成,在去年的甲流感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应对突发而来的甲流感中,我们三天之内就完成了布防,7天之内完成了试剂盒,1个月之内完成了疫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研制并大力推广的国家,在重大疾病的防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传染病突发而来不期而遇,应对它最重要的是在全国建立这样的防控网络,对于传染的疾病能够及时有效的控制,这就是我们应对突发而来传染病的科研功能。在新药创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药证。今年夏天我去连云港一家药企,那位药企总工跟我说了一件事,过去医治癌症的药品,一个疗程需要四万块左右,现在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新药,一个疗程只有八千多,我感慨很深。
八千到四万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坎,过去有那么多人是走不过这个坎的,今天通过我们的自主创新使药物的价格能够降下来,使更多人能够存活下来,这就是科技对民生的巨大促进。我们在农业方面,国产的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和产业步伐已经占领了93%的市场份额。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大家一定记得,198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高科技,促进产业化的过程,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建设国家高新区,到现在2009年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的产业总值已经达到6万亿元,年增15.7%。56个国家高新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1.5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9.8%。出口创汇200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6.7%。特别值得一提的,国家高级区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生态组成部分之一,国家高级区每万人拥有的专利达到75件,万元GDP的能耗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1%,已接近先进国家的水平。
在农业方面,袁隆平先生的超级水稻,“十一五”期间完成亩产800公斤的任务,正在向亩产900公斤迈进,据他估计,再过两到三年又可以跨一个台阶。我们的科技特派员走向广大的农村,在这里特别想说,我们国家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制度是在福建南坪创建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推向了全国。目前我们国家已经有13.9万农业科技特派员,他们深入农村,进村入户,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同时自己也在创新创业,成为了农民的知心人、科技的领军人和龙头企业的创始人。在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实施过程当中,去年河南的万亩丰田已经达到平均二季亩产1700公斤左右水平,也就是说,玉米的单产超过了1000公斤,小麦的单产超过了700公斤,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近七年来,我们国家虽然遭受各式各样的严重的自然灾害,但是我们的农村发展保证了国家连续七年年产万亿斤的规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依靠着农业科技的创新。
我们在奥运会上看到了五彩缤纷的科技实力,昨天刚刚结束的世博会又给大家展示了中国和全世界科技创新的融合。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上面,我们的这些科技成果已经应用到应急工程当中。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我们国家作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成为我们发展的重点之一,这是我们从本世纪初就开始启动了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一系列新技术的发展,他们开始在全国推广。昨天我参加世博会的闭幕式,有幸有点时间慰问了科技世博的全体人员,在这里想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科技世博应用的情况。科技世博所有的门票全部采用了RFID的认证系统,七千多万张门票,没有一张是由于读取出问题的,坏票问题降到了十万分之一。我们在世博会园区内有五百辆零排放的电动汽车,园区周边一共有一千辆电动汽车,园区内的五百辆电动汽车从今年的运营过程来看,7300万访问者乘坐各类电动汽车的达到了1.28亿人次,差不多一个人就需要坐两次电动汽车。在3.8公里这样的一个活动区里面,我们的电动汽车经历了高温、高湿度、高安全度的压力,圆满完成了园内共公共交通的任务,一共运行七百多万公里,耗电七百多万度,其中世博会园区内4.6兆瓦的太阳能提供了390万度千瓦时电,基本上相当于电动汽车使用的一半。为世博会而建设的东海海上电站,向世博会园区提供了将近6000万度电,相当于世博会总用电量的15%左右。世博会告诉我们,这些新兴的技术和我们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完成我们的使命。世博会结束的时候我有幸看了夜景,在浦江两岸世博园区的半导体照明,展现了缤纷多彩的未来。
在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开放方面,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方面,我们国家的科技合作已经从人员交流向共同研发、共同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的深层次合作。截至2009年,我们已经和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我们的科学家加入了一千多个国际合作组织,在350多个国家重要国际组织中有200多位中国科学家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我们积极的参与了世界的国际大科学合作工程,比如说核聚变、反应堆、英特尔工程、人类基因组以及深海远洋钻探IODP一系列工程。
怎样评价我们作为创新型国家的体系呢?我们和世界上比较着名的世界经济论坛、瑞士
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等国际权威机构的合作,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主要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等30多个指标衡量我们的发展。我们对世界各国的数据进行了以人均GDP和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在众多国家当中,它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和人均GDP成正比的,大多数国家这个能力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但世界上有三个国家,美国、日本、韩国,他们的创新是超越了人均GDP所占的情况。而我们国家从2000年到2008年,得到一个快速的发展,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发展态势。创新型国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均GDP三千美元阶段接近了中等发展国家水平,但是我们据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从综合指数、创新绩效和新资源的利用上说,基本上能够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我们的明显特色是知识创造的速度发展比较快,但是明显的弱点是企业创新能力比较弱。因此,知识创造能力应该更多的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出贡献,我们依然要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第二点,过程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应对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国家不约而同把发展科技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科技又呈现出一些什么样的形态呢?第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积累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新能源、纳米科技等前沿技术呈现出群体交叉突破的形态。第二,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重大科技变革的步伐,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第三,科技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模式、消费观念和就业取向。去年我去一家企业考察,负责电器产品销售的企业代表就说,现在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在购买空调、电视机的时候都十分关注是否节能、省电、环保、低排放、节水,这些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客户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准。这说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正在向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迈进。而与此相应的国际科技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开放与垄断交织的态势。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纷纷强化了战略部署,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面临着发展方式的深度调整,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谋求新的竞争优势。我也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同行曾经讨论过,什么叫“再工业化”,它绝不是把转出来的鞋子再拿回去做,而是发展新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科技在这儿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研究日益超出它研究的本身,已经成为主导国际社会游戏的规则,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力量。去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就反映了这一点,气候变化的问题正在影响着全世界各国发展的价值观,低碳和绿色这些我们将要探讨和大力发展的科技将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加快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战略,近年来发达国家调整强化创新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当创新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要鼓励“Home-growninnovation”,旨在提高美国企业和社会的竞争力。各国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持续的增加了研发投入,美国把研发占GDP的比值提高到3%,并且采取一系列政策,比如说研发税收抵扣的优惠财政政策成为他们的永久性财政政策,欧盟同样采取措施把全社会对于GDP的科研研发投入大幅度提高。
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资源。日本提出了亚洲人才计划,欧洲建立了蓝卡制度,美国也宽松了对科技人员进入美国的签证优惠条例。而对于我们国家说起来,我们的发展面临重要的转折和机遇,首先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的挑战,必须增加国家的创新能力,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因此,我们国家在去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正式提出面向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40%-45%,新能源、非化石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这一切必须由我们承担,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效率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要提高科技的力量。城镇化加速推进,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
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我们的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民生改善的需求尤为迫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好转,因此要依靠科技创新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的差别,促进可持续发展。
就科技资源问题也有很多的挑战,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科技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要大力加强院士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要积极的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方式,促进企业提高知识创新的能力。我们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要极大的加强,我们对于创新的激励、评价机制亟待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二方面,在“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攻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围绕民生关注点,找准改革突破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和社会的内生增长,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我们有五项原则,第一继续坚持创新导向。第二继续坚持需求牵引。第三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统筹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第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环境建设作为我们根本任务。第五继续坚持跨越式的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专项为创新驱动。
1.加快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继续把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重大专项作为深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资源,突出系统创新,力争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在清洁能源、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2.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战略领域中新型技术突破所形成的新兴产业,以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展提上去,能源当中煤的结构就会得到调整,如果把电动汽车搞上去了,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结构就会调整。所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铺摊子,发展的本身就对调整经济结构起到巨大的作用。因此,国务院选择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物种业、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品开发,重要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要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的基础支撑作用以及我们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当前必须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如果没有党中央、国务院在十多年前开始对于电动汽车、新能源、生物技术的部署,我们今天是没有办法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舞台上的。而今后的十年、二十年,这个前瞻部署就更加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优化和完善基础科研的布局,促进基础学科的均衡发展,实施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干细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计划。加强对前沿技术的研究。在蛋白组学技术、纳米技术、全光通信网等战略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整合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在重点学科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当中来部署重大科学的工程和国家的重点建设。
4.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要加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创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它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充分和他们有兴趣、有能力的创新创业领域。要深化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加强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龙头。
万钢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十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万钢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十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强化创新基金引导作用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万钢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十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12月17日)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新一轮技术突破与产业更替即将来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也处于关键时期。最具创新活力和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引领新一轮经济繁荣的开路先锋。
在我国,作为第一个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已经实施了10年。它以资助初创期和成长初期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为切入点,帮助中小企业迈过创新发展的初创期,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催生了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我国政府设立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
创新基金培育和壮大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10年来,由创新基金支持的无锡尚德、“龙芯”CPU、浙大中控、陕西航天动力、开米股份、中航(保定)惠腾风电、点击科技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从2万家增长到15万家。同时,创新基金始终坚持明确的产业扶持导向,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资源环境、高技术服务业以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重点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基金为国家发现了一批新技术,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得到了创新基金的支持,坚定了自主研发的信心,部分技术创新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奖励,在国家重大工程和标准制订中发挥重要作用,带动了大批相关行业兴起。如大连路明科技集团蓄能发光材料,是国际首创发明,攻克了世界难题,带动世界自发光产业发展,使我国处于该行业国际领先水平。佳讯飞鸿、科通电子、曙光天演、科诺伟业等企业参与了“神舟”飞船、“嫦娥探月”、奥运建设和青藏铁路工程等的技术研发,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创新基金鼓励高端人才技术创业,缓解了我国科技人才就业压力。创新基金以鲜明的态度扶持、鼓励科技人才到技术创新第一线,主办或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进行科技创业,开创了我国科技人才新的职业发展新路径和高端人才创业就业新方向。10年来,创新基金支持的企业提供了超过45万个新增就业岗位,一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技术特长的科技企业家、新兴产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专家纷纷成长起来。
创新基金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有效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机制。这种模式和机制,强调从科技企业成长规律出发,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各自优势,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带动中小企业成长结合起来,促进育成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推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全面链接,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实践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不断创新支持方式,探索构建全方位支持系统。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战略重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也迫切需要在抵御危机保增长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链环节,是高效创新、高端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引擎和载体,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和发展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抵御危机,
抓住经济变动时期发展机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创新基金要进一步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之成为引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旗帜,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
一是要更加突出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落实《科技进步法》,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创新基金要继续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在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发挥其引擎和载体作用,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等多个方面体现着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助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为创新基金未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今后创新基金将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积极扩大创新基金支持规模,适当增加资助强度。
二是完善创新基金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系统,创新基金要从技术创新全链条和科技企业成长全过程出发,完善政策着眼点,支持建设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系统,优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同时,创新基金还要探索对大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和创业就业的支持以及其他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间接支持方式;要建立稳定的与其他国家科技计划相衔接的机制等。
三是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调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强化创新基金的引导和示范力度。创新基金要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投融资新方法,不断创新投入方式,积极引导社会投入,继续做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探索,开展银行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探索等,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新局面。
四是尽快完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工作推进体系。要促进创新基金地方工作体系建设,遵循国家发展战略导向,结合区域发展重点,形成国家和地方基金分工明确、互动合作新局面,是创新基金近期极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科技部将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与协同,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不断完善创新基金管理体系,充分调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加快我国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新政策、创新驱动发展(万钢讲话及新闻汇总)
万钢
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监管 用好国家财政科技投入
万钢
发布时间:2013-07-18
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召开2013年度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启动会,围绕着管好用好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更好地实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工作部署。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珍惜来之不易的科研条件和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近几年来,中央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长,2013年达到2530亿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012年,全社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达到1.97%,企业研发投入占74%。国家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2012年,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328亿元。科研经费人均资助强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达到170亿元,部署了3.8万个项目,面上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从“十一五”之初的26万元,提高到74万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达到40亿元,部署了180个项目,人均资助强度也达到20万元/人年。中科院创新2020投入18.4亿元,部署了11个项目。用于支持自主选题研究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从无到有,核定标准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达到人均4万元。中央财政对于基础研究投入增长率超过了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
为了进一步适应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科技部、财政部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一是建立了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提高了补偿比例,调动法人单位支持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设立了绩效支出,加大对科研人员智力投入和科研绩效的激励。三是简化优化了预算编制和调整程序,设立预算评估反馈机制,增加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四是加快了科研经费拨款到位,今年1月初就下拨了当年在研课题25%的经费,4月底完成了有关科技计划年度预算90%的经费拨付工作,实现了经费拨款及时到位,保障科研任务需要。此外,我们还通过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了使这些政策落到实处,科技部专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培训工作几乎覆盖了各主要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承担单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改革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入到最好的历史时期。有关部门在经费管理上
的简政放权,旨在改善科研条件和提高科研活动自主权,使得科技管理更加符合科研规律。这些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科技进步与创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我国科技创新,无论在战略高科技和技术创新领域,还是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同经济实力一样,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对当前科技工作,特别是经费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我亲耳聆听了代表委员们对科技经费管理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比如,如何防止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科研;如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国家设立科技计划和基金,目的是促进各行业、各地方的科技进步,但是把获得科技项目和资金与职称评定挂钩,就会造成急功近利的导向,造成一些单位热衷于争项目争资金,却不能有效履行法人责任,对项目实施过程疏于管理等现象。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对我们增强科技经费监管意识,加强科研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措施,完善科技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合理的建议。
近两年来,财政科研经费的安全和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舆论和社会的关注。极少数涉及贪污腐败恶性事件的出现,对整个科技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科技界必须自省、自警、自律,更要自重,我们要怀着敬畏之心,真诚自觉地接受社会监督和检验。
二、管好用好科研经费是科技界的共同责任
财政科研经费是公共财富,是纳税人的钱,管好用好,切实保障资金的安全,发挥出资金的效益,是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每个科研单位、承担科技项目的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科技部按照国家预算法的规定,在属于部门预算的所有计划和专项范围内,加强了对科技项目立项前、实施中和结题后的监督检查工作。
在立项过程中,我们简化项目指南、拓展申报渠道、全程信息管理、实行预算评估。项目申报实现了全程信息化管理和视频答辩制度,仅去年的视频答辩就节省了科技人员近6万个工作日,人均节省了7000多元,不仅节约了科技人员申报课题的时间和经费,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全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的“痕迹管理”。对项目预算评估异议较大的课题,我们组织申报单位与评审专家双向沟通,使预算更加符合项目实施的需求。“十一五”以来,实现了对所有立
项项目的预算评估全覆盖。
在科技项目结题阶段,我们对“十一五”以来的全部10400个结题课题都进行了结题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涉及财政资金992亿元,覆盖率达到100%。各承担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整改和处理。
为了加强过程监督,近年来,我们对执行过程中的近3000个重点课题开展了专项审计,覆盖财政资金的70%;对12个省(市)的重点单位、重大项目开展了巡视检查;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央纪委、监察部驻部组局对审计和举报的重大案件进行查处。同时,按照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绩效管理的要求,会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开展重大专项的监督检查。教育部也对各高校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检查和整改。
从经费监管情况看,科技计划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发现了违规违纪行为,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是由于科研单位和经费使用人员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所导致的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有些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对财政资金进行单独核算;没有履行审批手续违规转拨经费;没有认真执行关于人员激励的政策;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经费等等。
这类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对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各类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的经费管理办法理解不够,导致执行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管理办法的培训和指导,许多单位也加强了专业化管理和咨询。一些单位在经费管理和使用上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认真研究经费管理办法,了解科研经费的特点,熟悉预算编制要求,真正做到按照科研需求科学编制和实施预算。科技部在发现这类问题时,采取了现场指导和限期整改的处理,重点在于解决和纠正问题,要求认真整改,建章立制,依规行事,达到长效治理的目的。
第二类问题,则反映了管理疏忽带来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为违纪公款吃喝,报销手机费、加油费、礼品费等个人消费问题。2012年的监督检查显示,约25%的课题存在着违规列支餐饮招待费、手机通讯费、汽车燃油费等现象,涉及金额约占被查财政资金支出的1.9%。我要说明一点,并不是上述费用都不允许支付,合理的且在预算规定之内是可以列支的,比如搞汽车研发和试车,搞发动机,也是有燃料动力费的;搞学术交流、项目合作,按照规定是可以报销会议工作餐的。我们所说的问题,是超出了这些范围的违规现象。一些同志认为这是“小问题”,捞点“小便宜”而已,殊不知“小便宜”会逐步放大,
少数人从“吃点喝点”上升为再“拿点儿”就危险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清正廉洁的八项规定,我们要照镜子、正衣冠,对这些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要坚决地自查自改自纠正,一旦发现,这些违纪问题是不能容忍的。
第三类问题属于严重的违法问题。极少数人弄虚作假,用假票据套取资金、假合同转移资金等恶劣手段中饱私囊、违法乱纪。我们要特别重视违规转拨经费的问题,经费管理办法中对于项目合作单位间资金转拨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列入预算并严格合同程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减合作单位也是可以的,但要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和要求。目前查处的几个恶性案件,无一不与违规转移资金和假发票有关,这些恶性违法行为涉及项目金额的0.6%,但无论大小都应采取“零容忍”,只要是违法违纪的,一经发现,必须依法依纪严肃处理。{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有些同志也许会说,我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大多属于违规行为,违法乱纪的只是极少数,涉及经费不多,是否有些小题大做?我的认识是: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兴起,对拉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对于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格局会产生长远影响,也对我国转方式、调结构,应对资源能源紧缺、环境生态刚性制约、劳动力成本提升和民生改善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等众多挑战,将产生重大影响。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投入资金上面从不吝啬,社会各界寄予极大期望,全社会对研发的支出已三倍于中央财政。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素有崇尚科学的文化,科技人员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在当前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对科学家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大家期望科技人员能够心无旁骛,专心为国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也认可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得回报。但是,社会大众最不能容忍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家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社会对这个问题容忍度是很低的。任何违纪违法现象,无论涉及经费比例大小,都会带来恶劣影响,甚至会动摇社会各界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信心。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严格制度、加强监管、坚决纠正,“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进一步做好各类监督检查工作。各科研单位和企业都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落实法人责任;科研人员要增强法制意识、廉洁自律、自觉维护科研纪律。各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做到“发现问题不护短,处理问题不手软”。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放到这个高度上来认识,我们讲科技是明天,如果由于少数人的问题,对我们的明天产生了怀疑,我们就没有明天了,所以这个问题千万不能忽视,不能小看。
三、加强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几点要求
保证财政科技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既要靠管理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和主动服务,帮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要靠科研工作者廉洁自律,自觉作为。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科技项目的效益,体现在科研成果的水平和推广应用上,体现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之上。科研经费的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同样也应落实在科技人员的科研实践之中,也就是说靠管是杜绝不了的,只有靠科技人员共同努力,自觉行为,才能够做到百分之百。我们在监管工作中充分感受到,广大科技人员对公款消费等不端行为是坚决反对的,对科技界出现的极少数违法案件更是深恶痛绝,有着强烈的自律自清意识。因此,一方面科技经费管理要符合各类科研活动的规律和需求,更重要的是让科技人员了解和掌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把自律意识落实到执行制度上来,科学规范地使用好经费,把人民大众的钱管好用好,使人民大众的钱为人民大众创造更大的效益。要把本次科技经费巡视工作作为科技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和了解科研经费使用需求的好机会,向科技人员解释咨询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和各项规定,解疑释惑;深入基层了解科研人员遇到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探索规律,完善工作。
其次,科技经费管理工作要紧紧依靠承担科技项目的法人单位。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是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责任主体。在以往的过程管理中,我们发现有些单位领导对应当承担的监管责任认识不清,片面认为课题经费管理及使用责任应由课题组长承担,一些课题组长也片面强调科研自主权,对单位的监督管理有抵触。这些看法都是不正确的。我在此强调:课题承担单位对课题的经费使用要理直气壮地行使监督权,要有切实的内控监督制度,因为我们花的是国家的钱,要使国家财政资金的管理要求在本单位落到实处,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同时,也不能一管就死,什么费用都不让用,要保证科研工作的经费需求,特别要切实落实科研人员的激励政策,充分体现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价值。例如,有些单位把间接费用拿走了,好像这笔费用就和课题组无关了,这是不对的,这里面有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要看他们的综合表现给予激励,这方面也要检查,把政策落实到位。
另外,经费管理也是专业性的工作,我在国外工作的时候,无论是在研究所还是在企业,对于经费管理,包括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等,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企业还有专门的监督人员。我们希望,经费相对比较集中的重点科研团队,应该配备财务管理人员专门管理经费,使科学家能够集中精力投身科研。本次经费巡视的重要内容就是帮助法人单位建章立制、督导法人单位依规行事,督促法人单位正确落实好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制度,帮助法人单位建立咨询服务机制。刚才广东省科技厅说,他们要建立咨询机构为科研单位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
科技部长徐冠华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走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道路
---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04年全国科技工作,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部署2005年全国科技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今天亲自到会,并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代表科技部作工作报告。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国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万钢在全国科技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近年来,全国科技界和各地方、各部门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各项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形成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全国科技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4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继续保持增长,论文影响力逐步扩大;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数量6.6万件,授权量1.8万件,同比增长分别达16%和60%;全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总交易额1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为184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全国科技支出比2003年增加98.5亿元,增长13.7%,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1.9%。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来自科技界、产业界2000多位专家一年多的辛勤努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圆满完成,规划纲要编制进入关键阶段。温家宝总理和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先后用7个半天的时间听取战略研究专题汇报。温家宝总理指出:“从总体上看,规划战略研究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深化了对我国科技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的认识,增强了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次规划工作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的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一次规划,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根据中央的部署,中央和地方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现了企业化转制,提高了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中央所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完成了整体部署,正在系统推进,六个部门的院所改革已经完成阶段性验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重要转变。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化转制院所税收延长扶持的政策得到落实。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重要进展,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得到提高。高等院校在科研与教育结合、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得到加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稳步推进。在基础研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在重点支持自由探索的研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