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 点击: 2011-12-13
天门市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
天门市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天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
——2001年2月2日在天门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天门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建鸣
各位代表:
中共天门市委四届六次全会通过的《中共天门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市“十五”时期的奋斗目标与总体要求。市政府根据《建议》精神,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请各位代表
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五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百万人民顽强拼搏,克难奋进,“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经
济运行质量和全市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九五”时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00年达到87.5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44%,2000年达到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41%,2000年达到23.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5.64%,2000年达到25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4.13%,2000年达到5291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八五”期的29.3:39:31.7转变为“九五”期的24.
0:43.7:32.3,其结构明显改善。
农业和村经济稳步发展。“九五”时期,我市狠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开展村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引入和推广科技成果,促进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稳步提高。棉花总产、生猪出栏、家禽出笼、禽蛋产量名列全省前矛,粮食、油料、蔬菜总产量居全省前十位,水产综合实力居第四位。与“八五”时期比较,除棉花总产有所下降外,粮食、油料、生猪、家禽、禽蛋、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九五”时期,全市形成了以优质棉花、水稻、油菜、水果、蔬菜、生猪和水产品为特色的八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构成了较为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金天公司、健康集团被确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九五”后期,“两减”(减轻农民负担和村级债务)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农民负担逐年下降,2000年全市农民负担总额27341万元,比1999年下降2135万元,比1998年下降11734万元。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清债降息工作,全市1999年降低债务利息1.1亿元,2000年化
解债务3438.5万元。
工业化水平得到提高。“九五”时期,我们狠抓了企业体制改革、招商引资和整治经济环境等工作,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43.7%,其比重居三大产业之首。从行业结构来看,全市形成了以纺织、医化工为主体,机械、食品、建材等行业配套发展的工业经济格局,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技术装备有了较大提高,高新技术运用取得了突破。在所有制结构上,民营成分比重明显增强,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到“九五”期末,全市私营企业达到571家资金1万元以上的个体工商企业达到16762家,其提供的税收不断增加,为我市财税收入作出了贡献。“九五”时期,我们遵循因厂施策,一厂一法的总体改革思路,狠抓招商引资,在放开经营权、出让所有权、试行风险经营、实行挂靠联合、实施减员增效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尤其是200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企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年内通过转让产权、整体出售、破产等多种形式,改制
企业95家,占全市公有制企业总数的30.4%。
财税金融平稳运行。“九五”时期,税务部门普遍推行持卡纳税和税收工作的电算化管理,税收工作的透明度不断增强。财政部门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了乡级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22个乡镇金库,启动了会计委派、零户统管、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四项改革,同时改革了农村税费征收方式,在乡镇普遍建立了农民纳税大厅。通过强化改革,我市税收征管质量不断提高,财政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九五”时期,全市各专业银行由强调监管转向服务与监管并重,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200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3.5亿元,比上年初净增3.92亿元,比“八五”期末的19.5亿元增长71.3%;贷款余额39.3亿元,剔除剥离因素后比年初新增1.66亿元,比“八五”期末的28.5亿元增长37.5%。同时,各商业银行在争取国家剥离、核呆等政策方面作出积极的努力,全市已剥离到位的资金达到6.5亿元。20
00年,两家保险公司共完成保费收入4500万元,比“八五”期末的3000万元增长50%
商贸流通活力增强。“九五”时期,商贸部门努力推行民营化管理,逐步实现了扭亏增盈的目标。2000年,烟草、石油部门利税两项指标分别突破200万元;供销、外贸企业扭亏为盈,全市完成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比“八五”期末500万元翻了一番。粮食、棉花部门通过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认真执行国家经济政策,较好地完成了每年的粮棉收购任务,保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九五”时期,全市市场建设和市场2
20个,市场成交额达到27亿元,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
城市化进程加快。“九五”时期,全市重点强化了交通、邮电、通讯、电力、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域内4条省级公路干线达到二级标准,尤其是汉江天门大桥的建成,使天门进入了全省的快速交通网络;1O万门程控电话及无线通讯、寻呼网的开通,完成了市内城乡一体的数字化通讯网络;建成220KV输变电站一座,110KV输变电站3座,35KV输变站26座,形成了健全的供电网络,基本完成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和农电管理体制改革,为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创造了条件。市政建设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注重经营城市资产,多方筹措资金,共修建道路21公里,埋设下水道14公里,铺设人行道1.7万平方米,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到“九五”期末,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1.5万人,比“八五”期末
增长2.12%;城市化水平达到26%,比“八五”期末提高1.85个百分点。城市管理体制在改革中逐步理顺,形成了以“门前四包”为基础,以社区管理为依托,以职能部门管理为重点,以全社会参与为主体的科学城
市管理体系,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精神文明建设核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九五”时期,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以整风的精神开展“三讲”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得我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市上下大力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实行政务、村务、厂务、校务公开,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市、乡两级政府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协助市人大、市政协认真开展了评议政府及执法部门的工作。通过扎实开展“三五”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公民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依法治市工作不断深入,认真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解决了群众关心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一治三创”、“打黑除恶”和“扫黄打非”等斗争,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治安管理,社会治安有所好转。坚持不懈地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加强对“法轮功”
练习者教育、转化和控制工作,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在改革中继续前进。五年共向上申报科技项目132项,被批准116项;通过省级以上鉴定的成果49项,获省级以上成果奖9项;专利申请128项,获得专利授权112项;技术市场和信息网络已初步形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经省政府验收合格,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9%,上大学人数占同龄人口比例达到16%,居全省首位。2000年全市上省线以上的大学生达到4738人,是“八五”期末的4倍。计划生育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八五”期末的7.12%下降到“九五”期末的2.29%,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体育工作在全民健身、奥运争光、国民体质监测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马湾镇获得全国农民健身先进乡镇称号。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被列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市)。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跻身全国、
全省先进县(市)行列。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质量技术监督不断加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社会科学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劳动、人事、民政、旅游、血防、物价、统计、审计、编制和人防、国防教育、兵役、民兵预备役以及外事侨务、监察、民族宗教、对台、档案、地方志、地名、残联等各方面的工作都
取得了新的成绩。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00年,我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新的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外贸出口增长107.5%。农业战胜了罕见的多种自然灾害,获得了较好的收成,油菜、蔬菜和水果总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生猪、家禽、名特优水产品总产和粮食单产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07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45亿元,比上年增长9.82%,入库税金6681万元,比上年有所增长。这成绩的取得,既为“九五’时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又为”十五“发展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
各位代表,在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前进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还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形势,面对体制上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我们解放思想不够,用改革的方法化解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力度不够。二是依法行政的水平不高。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存在不规范的行为,教训深刻;有些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格,工作效率低下;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意识不强,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村级债务沉重,农村发展与偿还债务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矛盾凸现,工业企业效益不佳和城镇居民就业难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反映了政府工作中的缺点
和不足,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与工作措施
200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2月11日广东省省长卢瑞华 在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200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2006-06-13 09:04:36 SRC-26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1年2月11日在广东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卢瑞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九五" 时期工作回顾
“九五”时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 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重要指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 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 三大战略,增创 "体制、产业、开放、科技" 四大优势,积极扩大内需,努力消除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妥善化解我省地方金融风险,实现“稳中求进,有效增长”。
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已经实现,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 计划的各项任务也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预计 2000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9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973元,比上年增长8. 9%,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是1995年的1. 6倍和1. 5倍。
预计“九五”时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基本达到“九五”计划中提出的年均增长11%左右的预期目标。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 3206亿元和 4072 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7. 9%和11. 4%,比1995年增长37. 8%和76. 7%。三大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15. 1∶50. 2∶34.7变化到2000年的10.4∶51. 1∶38. 5.2000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7. 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 1%,是1995年的2. 4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整顿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金会并对其支付风险实施" 一揽子" 处置方案,基本化解了我省地方金融机构支付风险,地方金融资产的清收工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
——" 科教兴粤" 成效显著。强化教育的基础地位,全省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 35%。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继续居全国领先地位,
申请专利量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预计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4. 7%, 比1995年提高6. 4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大力调整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开拓海外市场,在美国、欧洲、南亚、北非及香港等国家与地区举办了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积极实施" 走出去" 战略,重点扶持一批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有效利用外资。2000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919. 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 3%,是1995年的1. 6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品出口比重由1995年的5. 7%提高到19. 2%。2000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2. 4亿美元,是1995年的1. 2倍。" 九五" 期间,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98. 0亿美元,是" 八五" 时期的1. 8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水利、交通、能源、环保及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 加快建设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九五”期末,全省公路里程达97000 公里,公路密度达54. 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185公里,新增827公里,分别是“八五”期末的3.3倍和2.4倍;到2000年底,全省电话普及率达38. 8%,比1995年提高26. 7个百分点;发电装机容量达3185万千瓦;修建、加固江海堤围2117公里。自来水供水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分类指导,促进不同区域建设发展。制定并实施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划,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在全省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加大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对16个贫困县采取了进一步的帮扶措施,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全省山区、贫困地区开展以行政村通机动车为主的村级" 四通" 、贫困户人均半亩" 保命田" 为主的" 四个一" 扶贫两大会战,已
完成预定目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省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有60个县(市、区)实现小康。举办了珠江三角洲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推动珠江三角洲与山区经济技术贸易合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力度,煤炭、制糖、纺织三个行业脱困和重点亏损企业的扭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初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系。到2000年底,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社会保险扩面征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底,全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达864. 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748. 48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实现年初预定的目标。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三项改革".建立了人才、技术、产权、有形建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认真实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后,省政府机关机构数减少13个,行政人员精简49. 4%,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和作风的转变。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761元和365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 0%和0. 7%,均是1995年的1. 3倍。到200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5%。按户籍人口计算, 城市化水平达31. 5%。 城镇居民和农民人
均居住面积分别达19. 5平方米和22. 4平方米,比1995年分别增加3.3平方米和1.6平方米。环境综合指标达73分。森林覆盖率达到56. 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 在省委领导下, 全省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及高等学校全面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全省城乡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广泛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动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上新水平,深圳、中山、肇庆和广州市天河区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城区)
光荣称号。各级政府积极关心和支持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 双拥" 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驻粤部队为地方" 两个文明" 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省开展了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野蛮暴行、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等三项斗争,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精心组织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工作。
努力推进依法治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取得明显进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搞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圆满完成“三五”普法任务。{200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大力整治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及其他社会丑恶现象。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了一批精品佳作。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2. 4‰降至2000年的10‰以下。
200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1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1-03-30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团结奋进 务实创新 为实现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2001年2月7日在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习近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0年和"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2000年是世纪交替之年,也是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全省各级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全省各族人民,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如期完成了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的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20亿元,增长9.5%,超过了年初预定增长9%的目标。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38亿元,增长2.2%;林业、水产业和乡镇企业有新的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效益明显提高。全省工业增加值1470亿元,增长12.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0.56%,比上年提高3.37个百分点,是1992年开始编制这一指数以来的最好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增幅达到18%。第三产业增加值1571亿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2.79亿元,增长10.2%,略低于年初预定增长10.5%的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2.1%。全省财政总收入369.53亿元,增长20.9%,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34.03亿元,增长15.8%,分别超过年初预定增长9.2%和8.5%的目标;财政支出322.77亿元,增长16.7%,继续实现收支平衡。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各项存款余额增加189.4亿元,增长6.5%,各项贷款余额增加316.74亿元,增长14.2%;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的整顿工作取得成效。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全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821万亩,优质和品质较好的早稻种植比重由上年的23%提高到48%,粮食与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比例由上年的69︰31调整为65︰35,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发展。省定的90家重点企业、90个重点项目、60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重点名牌产品的建设和经营情况较好。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
增强。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全年新增产值225亿元,占全部工业新增产值的45%。清理整顿"五小"企业工作取得新成效。继续加大对山区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山海协作,在山区建设了一批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突破国企改革难点,加大扭亏脱困力度,列入国家520户国有重点企业名单的11户企业已有9户完成公司制改造,列入国家6599户脱困考核的69户企业已有52户扭亏脱困,改制面和脱困率都超过国家的要求,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如期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66%,居全国前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00%社会化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医疗保险、医药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出台。财政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施省级部门预算改革。省级党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委部门人员编制精简了20%,省级政府机关行政编制精简了47.4%。全面开展机关效能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取消省级政府审批事项222项,废止省政府规范性文件340件。
---对外经贸和利用外资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12.24亿美元,增长20.5%。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出口达129.09亿美元,增长24.7%,超过年初预定增长3%的目标。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8.04亿美元,完成预定目标。外汇收支继续实现顺差,累计净结汇44.41亿美元,增长64.7%。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继续发展。境外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成效。与台、港、澳地区及华侨华人的经贸合作更加密切,交流进一步扩大。成功承办和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
---重点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0.1亿元,增长2.3%,未达到年初预定增长8%的目标。全省46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6.5%。10个"重中之重"项目完成投资84.6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0.3%。罗宁高速公路、芹山电站、梅坎铁路、外福铁路电气化改造、厦门会展中心等1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城乡电网改造取得较大进展。福宁、漳诏、罗长、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建设进展顺利,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一期部分动工建设,漳龙高速公路漳州段、赣龙铁路已获准立项;温福铁路、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二期、尤溪街面水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资金管理继续改善。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投入分别增长17.5%和17%。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鼓励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科技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13家省属开发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工作;研究提出了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相关政策,风险投资公司开始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实施素质教育,取消小学毕业统一考试,减轻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两基"验收复查。积极推进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新组建了泉州师范学院、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地区"大学城"和厦门大学漳州新校区建设方案基本确定。省政府、厦门市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厦门大学取得实质性进展,高校"211工程"和重点学科建设继续推进。文化精品创作有新的突破,一些优秀作品在全国评比中获奖。竞技体育实力继续上升,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奥运会个人项目金牌实现零的突破。继续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稳定在低生育水平。第五次人口普查调查登记工作顺利完成。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基本实现"一控双达标"目标。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耕
地实现年度占补平衡,扭转了连续三年占补不平衡的局面。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民政、民族、地方志、气象、地震和老龄、妇女、残疾人、未成年人等项工作都有较大进展。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432元,增长8.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4.9%,基本达到年初预定增长5%的目标;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增长4.5%,实际增长3.8%,低于年初预定增长5%的目标。城镇居民和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4.7%、49%,首次降到50%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低于年初预定3.3%的目标。"造福工程"搬迁2.98万人,超额完成任务。老区和少数民族行政村的"五通"建设预定任务基本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容市貌整治和村镇建设力度加大,住宅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普遍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果。"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全民国防意识普遍增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有新的发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力度加大,成效明显。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增强,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积极支持政治协商委员会参政议政,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言献策。行政执法、执法监督力度加大,"三五"普法任务基本完成。加强立法工作,全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7项,提请修订的地方性法规5项,提请废止的地方性法规9项,制定政府规章8项。在县级以上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认真开展"三讲"集中教育,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开展警示教育,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增强,赠送和收受"红包"的歪风基本得到纠正,对党政机关一些工作人员接受赠送或低价购买股票的问题进行了检查督促,对用公款为领导干部住宅配备电脑、支付上网费用和党政机关干部借用小汽车等问题进行了清理,落实了中央关于领导干部的配偶和子女不准在其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等规定。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纠风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00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九五"计划的胜利实现。五年来,我省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超过"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1%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提前于1999年实现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财政收入连续16年实现收支平衡,年均增长14.9%,超过"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1%的目标,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8.5%上升到2000年的9.3%;出口累计达518.86亿美元,比"八五"增加248.55亿美元,平均增长10.3%,低于"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4%的目标;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203.15亿美元,超额完成"九五"计划150亿美元的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21.7︰42.4︰35.9调整为16.3︰43.6︰40.1,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在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的同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供求关系实现了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的转变。"九五"初期,我省经济在总体上处于短缺经济阶段,保证供给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随着我省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商品丰富,由短缺变为供求平衡,消费者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扩大内需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制约型向初步适应型的转变。五年累计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31.75亿元,剔除价格因素,超额完成"九五"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占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骨干项目,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85万亩,千公里海堤加固全面完成,千公里江堤建设完成829公里,建成闽江等"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基本完成。顺利建成一批国家和省储备粮库。新增铁路营运里程369.4公里,占全省铁路营运里程的四分之一。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4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5公里,实现了零的突破。厦门、福州两个主枢纽港的功能更加完善,双双跻身全国吞吐量超千万吨和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名大港行列。电力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电力发展从长期以来的短缺型向适度超前型转变。邮电通信能力大大增强,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600万门。特别是随着长乐国际机场、厦门国际机场二期、横南铁路、漳泉肖铁路、梅坎铁路、福厦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显著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大大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制约。体制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农村改革继续深入,土地延包政策全面落实,粮食流通和价格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住房制度改革基本到位,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九五"期间我省经济和社会发生的一项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根本性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均超过"九五"计划实际年均增长4%-5%的目标。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城镇登记失业率连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就业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在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超过人均800美元的小康标准,全面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我省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成就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开拓奋进的结果;是与各级人大及全体人大代表的依法监督,各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和积极参与,中央各部门、驻闽部队、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好人士的支持合作分不开的;也是历届政府打下了坚实基础,地方各级政府辛勤工作的结果,是来之不易的。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参与和帮助福建事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九五"期间走过的历程,我省各级政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一是坚持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立足福建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走符合我省实际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加快山区发展步伐,发展海洋经济,加强山海协作,抓好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努力提高全省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二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九五"期间,我们在遇到国内通货膨胀和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及其他一些困难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方面大力提高生产力水平,保障市场供给,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和利用外资,扩大投资,鼓励消费,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通货紧缩现象的不利影响,在困难中前进,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改革统揽全局,大力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和运
行机制创新,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提高对外和对内开放的水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了经济增长空间,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改革中前进,在开放中发展。四是坚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紧紧抓住结构不合理这一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突出抓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积极调整,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五是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和机关党的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注意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在充分肯定五年来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影响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依然存在;农业基础仍较脆弱,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素质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事业某些方面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腐败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机关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投资软环境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秩序亟待进一步整顿;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不尽如人意等。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二、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跨国公司兼并重组空前活跃,这既为我省密切同国际经济的联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将使我省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从国内经济发展的环境看,商品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既为我省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新世纪初的五年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加快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的重要时期,制定一个具有战略性、宏观性,切实可行、鼓舞人心的"十五"计划,指导我省在新世纪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省政府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有关专家意见,形成了《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十五"期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富民强省战略,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综合竞争力和环境吸引力,提高小康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活宽裕、科教先进、环境优美、
2000年工作总结及2001年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及新一年工作计划
2001年,我办在上级正确领导下,贯彻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搞好信息上网工程建设、加快我市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对2002年工作也明确了方向,简述如下:
一、 2001年工作总结
(一)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掀起信息化建设新热潮。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我市信息化工作提到议事程来,努力抓出成效。2001年2月恩平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伍国占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已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当前要完善政府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政府上网工作,推进政务信息化; 2001年7月,任国占市长主持召开的第三十二次市长办公会议中专题研究了恩平市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建设方案》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落实了我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经费问题。
(二)基本完成信息上网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政府网站软硬件建设。
过去一年,我们努力加快各单位部门网页制作与公共信息上网进
程。到目前为止,在政府网站已上网机关事业单位44个,镇(场库) 17个,上网企业 16个,教育部门单位 20多个,基本完成信息上网
工程任务。通过政府上网工程,拉近了“让恩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恩平”的距离,恩平政府网站及属下恩平信息港已在短短一年时间成长为恩平的门户网站,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了向网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最近我们投入不少资金购置了HP原装网络服务器、电子邮局系统、网站聊天服务器等软、硬件设备。
(三)科技以人为本,继续搞好培训工作。
在我市今年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市政府拨出专款为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纪委的主要领导办公室装配了计算机。聂书记、伍市长、岑书记、梁书记等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带头学习计算机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聂书记在今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辅导课中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恩平党政领导想方设法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继续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计算机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在原有初、中级计算机培训班上,根据信息化发展需要,新开设了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班。我们继续狠抓师资与教学质量,严格考试把关,使学员们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另外,最近广东考试中心批准我信息办成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恩平指定考点,这些都必将对我市经济建设与未来信息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政府办公自动化工程得到顺利实施。
在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的配合下,我办按照《恩平市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十五”计划和 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精神,《恩平市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建设方案》和《办公自动化
系统建设方案》于2001年 12年顺利实施。目前宽带网络建设已在全市全面铺开,按高标准铺设我市信息化发展网络光纤,将开通全市社区域域宽带网接入;目前市政府大院内已铺设好光纤线路,年底将实现全大院内部联网,明年上半年将完成与市政府连接各机关事业单位的专网建设。
(五)初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市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一定成效的有:广平化工有 限公司、广联泰纺织企业集团公司、金山温泉发展有限公司、温泉乐 园发展有限公司、帝都温泉发展有限公司、供电局、供水有限公司等, 这些企业中先后建立了企业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计算机应用较为普 遍,不仅用于文字处理,更多用于CAD辅助设计、财务管理和办公 自动化,并都建成局域网和建立企业网站。广平化工厂、棉纺一厂使 用MRP——11系统进行企业管理,购置和自编了财务、仓库、销售、 人事管理、工资管理、车间生产管理等系统软件,信息化在企业管理 在成效显著,开始实现无纸化办公,企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供电局 的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建设的供电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通过专线与省 市系统互联,如今已实现办公文件处理、批阅、邮件传送、业务等全 部在专网上进行,彻底抛弃了传统纸笔办公方式。金山温泉、温泉乐园、帝都温泉都是家旅游服务企业,除了在内部局域网大力应用旅游企业管理提交管理效率外,都委托恩平政府网站建立了温泉企业网站,初步尝试开展网上电子商务。金山温泉企业高层管理者更重视企业信息化的的推广应用,近期还委托市政府网站制作了全市首个旅游
信息业务公开的触摸屏系统,投放于温泉区供广大客户使用,实践证明它对于企业形象推广、业务公开等具有一定帮助。市供水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企业信息建设,在今年完成的改水工程中,他们在新厂投入了大量资金采用了全自动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的建成必将推动恩平企业信息化的再上新的台阶。
2002年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继续贯彻国务院、国家信息产业部和省、江门市关于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的精神,明确目标,真抓实干,稳步实施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
(一)、继续完善政府网站建设。
我市现在与南海、中山等地的先进信息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在新一轮政府上网工程建设中,我们将努力提高网站的管理、设计、电子商务水平,将以政府网为龙头,建立起比较全面和完善的公共信息网,逐步构建电子政府和实现办公自动化。另外,新的一年中,我们要改进接入线路提高访问速度,引进人才提高网页设计质量,争取在新一年网站业务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重点实施电子政务工程,搞好我市信息化发展的规划。 2002年重点抓好完成政府办公自动化,校园网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设。根据国家、省、江门市的总体布局,结合实际,坚持国家提出的“统一规划、国家引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布署,在信息网络建设,信
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应用系统的建立等方面,采取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资源共享。
在目前正在建设的政府办公自动化工程建设上,同时抓好市级数据库建设。2002年上半年前,将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系统6大数据库:公安、社保、劳动、民政、金融及其它相关数据库,在2002年底前建成8个市级数据库:政策法规、资源、统计、工商企业、产品、科技、人才、社会公共信息数据库在建设市级数据库同时,全面开发和利用市内外信息资源,形成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反馈、分析、预测和决策体系,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办公系统,全面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
此外,我们还将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总体规划的通知,在现有政府信息网络基础上,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省关于社会保障卡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负责本市社会保障卡建设实施和管理等工作。
(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建 设成败的关键环节,我市结合最近省、市企业信息化会议的精神,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重点探索从CMIS、CAD、ERP、MIS等几方面加快传统产业的发展。市广平化工厂今年通过改制等方式成功在香港上市后,企业高层表示,今后广平将在现阶段积极推广CAD应用、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上,着力于引进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3月5日(中文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03月1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各位代表:{200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并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经济增长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没有出现明显通货膨胀。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国财政收入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7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1%,增加4442亿元。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进出口贸易总额1.7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95亿美元。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体育事业进一步繁荣。
——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10.4%和7.4%。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是:{2001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针对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突出问题,中央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强土地调控,从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加强货币信贷管理,两次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三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加强财政、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加强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审核和监督检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着力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见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银行信贷投放增速放缓,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
(二)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继续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政策,继续对重点地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和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9746万吨,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又有2897万农村人口解决了安全饮水问题,新增450万农村沼气用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17万人。制定并实施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从解决工资偏低和拖欠、依法规范劳动管理、加强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制定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关键领域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开展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船舶等设备自主化工作,启动高档数控机床和重要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专项。制定并实施钢铁、煤炭、水泥等11个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下降,煤炭、电解铝分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1亿吨和120万吨。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工程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三峡左岸电站机组全部建成发电,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