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5-09-07
七步诗的故事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曹植是三国时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聪明,很得他父亲曹操的宠爱。但曹操听信谗言,没有把他立为自己的继承人,而按封建时代“立长不立幼”的规矩,让大儿子曹丕继承为帝。
曹丕当了皇帝后,害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宝座,就以曹操死后未来奔丧、还醉后侮辱他的使者为借口,派人把曹植抓来,准备以重罪除掉他。
这天上午,曹王的大殿内杀气腾腾。曹植听到传见的吆喝,就急忙整顿衣冠,屏声静气地走上殿来。他知道曹王早就对他不满,这次抓来,肯定凶多吉少。因此他心里惴惴不安,上殿后不敢仰视。
曹不见曹植诚惶诚恐的样子,就更摆出皇帝的架子,厉声问道:“你知道你犯了什么罪吗?”曹植连忙俯伏在地,不敢做声。曹丕威胁说:“我俩虽然是兄弟,但现在是君臣关系,你怎敢违抗我的命令,侮辱我的使者?”曹植一听,连忙叩头:“请兄王恕罪!”曹丕把手一挥,接着说:“昔日先王在世,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今日限汝,七步之内吟诗一首,若果真吟成,则免汝一死,若不能,则从重治罪,能否?”
“听见了。”曹植低声回答着,心情反而轻松起来。“请王兄出题。”曹植恭谨地说。“我与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但诗中不许出现‘兄弟’字样,又要使人知道是兄弟关系。马上给我做来!”曹工说完就叫侍臣查数曹植的脚步。
曹植听了这个题目,不禁悲愤填膺,忽然想到自己有一欢看见家奴用干胡豆秸煮豆子的事,就边走边吟道: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念到这里,刚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顿觉羞愧难当,不得不把曹植放了。
七步诗的故事_1
七步诗的故事
曹植与曹丕同是曹操之子,但曹植自小才智过人,所以曹操也非常宠爱他,一直想把曹植培养成帝王,但因为有人从中作梗,曹操未能如愿,让曹丕当上了开国皇帝。
但曹丕当上皇帝后,一直担心他的弟弟(曹植)会篡位,到时候,曹植肯定会用他的智慧和才华博得大臣们的拥护。所以,他一直把曹植当成“眼中钉”,总想加害于曹植。一天,他把曹植招进宫中,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曹丕心想:这下总能把这个“绊脚石”给除掉了。他没有想到的是,没等他把话说完,曹植就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后来,曹丕与曹植一起治理国家,让国家越来越兴旺,越来越昌荣。这首诗也被后人流传至今,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七步诗的故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曹植《七步诗》的故事
《七步诗》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
曹丕就是历史上的魏文帝,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弟弟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廷中的政事
滔滔不绝而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皇帝哥哥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忌之火油然而生。他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曹植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许多大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有的说,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岂不是宫中一大害?有的说,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巧赶上一位大臣禀
报,有人造反,图谋篡位。曹丕认定弟弟曹植为主谋,正午{七步诗的故事}.
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
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
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
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
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七步诗教学
幼儿古诗教学
一、教学目标{七步诗的故事}.
1、熟读《七步诗》
2、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并乐意背诵古诗。
二、教学内容和指导
1、教师导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知道题目为什么叫《七步诗》吗?
《七步诗》是诗人在七步之内写出来的诗。
2、导入古诗内容
教师:1>、小朋友们都吃过豆子吗?都吃过什么豆子啊?
2>、那小朋友知道在古代豆子是怎么煮熟的嘛?
3>、教师朗诵古诗。
4>、教师翻译古诗意思,幼儿了解。
诗的真正意思:
a、煮豆子时把豆茎当作燃料,豆子在锅中哭泣。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
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
名篇。
b、这首诗用同根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
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的不满与厌恶
5>、这首诗诗想用煮豆的故事表达诗人对兄弟之间的相互迫害的不满和厌恶。
(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讲解诗歌)
3、幼儿学习古诗《七步诗》
1>、老师领读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庚生,相煎何太急。
2>、找幼儿起来跟读
3>、教师再次带幼儿朗诵诗歌,让幼儿读准词句。
三、活动总结:
小朋友们!兄弟姐妹之间是应该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的,要知道谦让!
四、作业:回家在家长的带领下朗读《七步诗》
杨天胜
古诗词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诵读古诗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地咀嚼、玩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人类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丰富自己的语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这无论对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我校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积极诵读古诗词”的专题活动,效果非常显著。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
一、唤醒诵读潜能,调动诵读情感。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自零岁开始,至十三岁为一生中记忆力之最高峰……成人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琅琅上口。这是因为童年时期是人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记忆的内容保持时间最久。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发展的高峰阶段,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让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佳年龄诵读经典,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将使他们的识记能力得到锻炼,提高记忆力。
古诗词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节奏感强,琅琅上口,篇幅短小,韵味无穷。学生诵读的过程很简单,就是多接触,多诵读,熟读成诵。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合辙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琅琅上口。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一诗,“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图,动静结合,把整个草原描绘得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学生了解大意之后,非常喜欢这首琅琅上口的小诗,用了不到十分钟时间就背下来了。这说明,只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就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使学生有诵读的愿望、兴趣,不用老师督促,自然而然地背诵古诗,同时发展了记忆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因此许多诗词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透彻,这就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即可完成。只要我们善于唤醒学生的背诵潜能,学生会把背诵古诗词当作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随时、随地有感而发,脱口而出,成为一种需要,而他们学生时期记记下的古诗词将成为永恒的东西,一生受益。
二、提高诵读认识,激发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使他们无论是对背诵的过程,还是对背诵的结果,都兴趣盎然,兴致勃勃,把背诵古诗当成一种爱好,那么背诵古诗将成为他们的主动的需要,而不是负担。
(一)故事引趣,激发情感。
诗人写诗,大多由情而发,在诗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引
导学生初学古诗时,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强烈欲望。如教学《七步诗》时,把为什么称之为《七步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这首诗是在曹丕想迫害曹植,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诗,做不出就要杀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曹植不仅在七步时间内做出诗,而且巧妙的运用斗箕与豆子相残的故事,含蓄的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无情,使曹丕深感惭愧。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强烈的想知道诗的内容。此时引导学生学诗,他们会饶有兴趣地读起来,自觉地在诗中体会情感。这样带给学生一种学古诗很有趣的新感受,激发了学习古诗文的欲望。
此外,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还有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诗所表现的社会时代,人文思想,风土人情已是遥远的过去,对于阅历很浅的小学生来说,理解很困难, 再加上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在教学中,借助于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音乐渲染、直观或动态画面,刺激他们的大脑在声音图像的冲击下产生兴趣中心,使学生处在一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古诗,例如学习《敕勒歌》时,让学生看阴山下电视风光片,这里牧草丰茂,牛羊肥硕,牧民生活安定的情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北方草原辽阔苍茫的景色和壮美的气象,这样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声、像、文并茂,具体可感,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内心自然产生读诗的内驱力。
(三)抓住契机,及时推荐引导。
直接给学生推荐古诗,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能够及时抓住周围环境和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下起绵绵春雨,这是向学生推荐《清明》一诗,有了周围环境的依托,学生很容易进入古诗描写的情景中。再如看到六年级同学毕业时依依惜别的场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描写朋友送别场面的诗等。从而增加了古诗诵读量。
(四)课内激趣,向课外拓展。
古诗中有很多题材、内容或表现手法相近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抓住较为典型的一首,引导学生把同一题材的诗联系起来学习,既扩大了阅读知识面,又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完李绅的《古风》一诗后,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其它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如《蚕妇》《江上渔者》《锄禾》等。课内激趣与课外诵读的结合,学生更深刻理解诗的情感,形成一个知识组块。产生了立体化的学习效果。
活动助趣,完善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兴趣后,教师可以通过古诗知识竞赛、故事诵读比赛等方式,开展竞赛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兴趣,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从而完善自己的思维。如果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就能激励他们自觉主动地阅读更多的古诗。
三、提高诵读水平,培养诵读能力。
小学生做事往往很情绪化,做得越好越愿意继续做。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他们也是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呵护他们的成就感,对诵读得好的同学,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诵读得较差的同学,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慢慢的,在学生对诵读有了一定的积累、兴趣、体验之后,就要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帮助他们了解押韵、对仗、平
仄等知识,使他们从诵读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诵读实效。学生一遍遍地诵读琅琅上口的诗词,提高了的朗读能力。同时在诵读中不断地探究诗词的内涵,提高了理解能力;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表达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对诵读的热爱和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一个学生能滔滔不绝地背诵古诗词时,他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四、收获诵读成绩,养成诵读习惯,把古诗词内化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
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材料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学以致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定将诗词内容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知识系统中的一部分,并应用于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在实现古诗词“量”的积累的同时,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对所背诵的古诗词理解会越来越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如当他们登上高山后,他们就会自然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看到满眼荷花时,他们自然会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取得好成绩时,他们会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倒掉剩饭时,他们可能会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如果学生能够在平时读书、写作、说话时恰当地运用诗词,必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学生在明白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学有所成的境界时,那种成功的快乐一定是难以言表的。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只要学生喜欢诵读,把诵读当作一种游戏,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诵读,提升艺术品位,丰富生活,提高文学素养。当学生在千古美文的滋养下,明白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诗句的意思后,一定会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为一代新人,成为社会的栋梁。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通过近几年的古诗词教学,我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七步诗》教学设计
《七步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七步诗的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深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及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进入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因声求气,因声解义,因声传情。
3、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教学具及相关资料的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
1、同学们,学习古诗之前,我们来做个文字游戏,仔细听:有哪些词语是形容兄弟之间情谊深厚的,就好比人的手和脚?(亲如手足、情同手足、手足兄弟)
2、如果兄弟之间产生不和,互相残害对方,该怎样用词语表达?(手足相残、同室操戈、 兄弟反目)
3、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新词:煮豆燃萁。
要了解这个词语的来历,我们先从曹植的这首《七步诗》讲起(教师板书:七步诗)
4、课前我们搜集了一些相关信息,能简单说说曹植为什么作这首诗吗?(学生反馈信息: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而迫害自己的弟弟,曹植非常地伤心,所以作下了这首诗。2、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继位,很忌恨曹植。相传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七步诗。)
出示课件:背景资料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得立为太子。曹操死后,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
人,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
5、那当时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共同观赏《三国演义》第79 回的片段。(播放片断)
6、此时曹植的处境,你想到了哪个词—— 引导学生理解曹植处境之危机。(危险、危在旦夕、千钧一发、特别危急、迫在眉睫)
二、读通诗句。
1、在这生死攸关的一刻,他到底作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屏幕出示《七步诗》原文配曹植插图)
2、师: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读好后,可以和同桌互相读一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生自由练读。
三、理解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读,试着理解一下诗的意思。
2、在理解之前,咱们先交流交流,平时,你们都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呀?
交流学习方法:(1)了解每个词的意思,然后把词的意思串成一句话就是这首诗的意思。(2)先理解个别关键词的意思。
3、理解个别关键词语的时候,是怎么理解的,用什么方法?师与生呼应:平时我们在找不到这些资料的时候,你还可以问问同学,还可以问问父母,还可以问问老师,有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试试看。
4、刚才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自学时遇到这些拦路虎(指着字词),谁来帮助?{七步诗的故事}.
【注释:萁:豆秸,豆秆。 泣:哭泣。 釜:锅。本自:原来是。 煎:这里是煎熬、迫害的意思。 】
5、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
引导学生了解本诗的意思是:前两句:用豆子在锅里慢慢地煮,然后把煮熟的豆子的残渣过滤掉,留下豆汁作羹,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在锅里一边煮,一边哭泣,后两句的意思是,我们本是同一条根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紧紧相逼。流露出曹植当时那种心情。
6、大家理解得真好!非常准确地说出了曹植的想法。
7、你说的“我们”指的是谁和谁?(曹植和他的哥哥曹丕。)
8、你们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很了不起。能再讲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吗?(字面意思是豆子和豆秸本是同一条根上生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紧紧相逼?)
9、(板书:豆 萁)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萁”吗?(教师出示豆秧实物,介绍豆子和豆萁)
10、豆和萁什么关系?(是一条根生出来的)用诗中的句子来说,那就是“同根生”啊(板书:同根生)作者在这里就是用“燃萁煮豆”(板书“燃”和“煮”)这种现象来比喻兄对弟的逼迫
四、体悟诗情。
1、曹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有人评价这首诗“字字有情 字字动情 字字含情”。自己再读一读,你从诗中体会到怎样的情?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画出关键词句,写上批注 (生默读思考,讨论)
2、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好吗?
(一)品“煎”字体悟感情。 引导学生从“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体会曹丕对曹植的步步逼迫,曹植感到非常地伤心
1、你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我读出了曹丕的狠毒和对弟弟的压迫。)你能读出这种伤心吗?指学生读诗。
2、“煎”是什么意思?
3、你们看,釜下是熊熊燃烧的烈火,釜中是备受煎熬的豆子。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曹植在大殿上就像豆子一样被摧残被逼迫)想象这样的画面读出曹植此时的心情。指名读
4、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要读好这句诗,要注意什么?理解文章不仅要抓住重点的字,有时候一个标点也能反映诗人的情感。那就请你代替曹植来质问曹丕。(多少心痛、无奈、愤怒就在这一声质问中)
(二)悟写法体会感情。 师:你们看,就这么一种普普通通的现象,就这么一句浅显而又深刻的比喻(板书:比喻),却是曹植在提醒曹丕,我们是兄弟,是一奶同胞,又巧妙地指出“萁”和“豆”相煎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真是一语双关(齐读)
(三)品“泣”字体悟感情。
1、你还从哪体会到曹植的什么心情?(我从“泣”体会到曹植的痛苦)一下子找到了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
2、你很会学习,泣是哭泣的意思,那他是怎样的哭啊?能失声痛哭吗?那应该是?(小声哭泣,暗自流泪)
3、可是,男儿有泪不轻弹,曹植到底想到哪些事,才让他泣不成声呢?(学生理解:1、曹丕为了皇位狠心想把他的弟弟害死,曹植为曹丕的做法,感到很痛心。2、曹丕和曹植是一奶同胞,从小一起长大,曹丕为了曹植不夺自己的皇位,不择手段地残害自己的兄弟,曹植是很悲伤,悲痛欲绝的,正因为这样,诗人才在诗中用到这个 “泣”字,这个“泣”字是泣不成声。3、为了皇位,曹丕不顾手足之情,这样残害他的兄弟,曹植一想到这些事,就潸然泪下。)
4、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将要人头落地,这就是曹丕的目的,要置曹植于死地。此刻,曹植的心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非常地绝望,非常地痛心。)读出你的绝望和痛心。(非常地气愤和痛心 )把你的这种气愤读出来(生读)
5、这种愤怒他能表达出来吗?此时曹植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曹丕说,请你们试着写一写。(课件)
6、这些话,他能说吗?不能,因为对面坐着的乃是当今的皇帝。所以,他只能把自己所有的话,所有的情都蕴含在这首七步诗中。你能借助这首诗读出曹植想说的话吗?(真不错,老师好像感受到曹植内心的团团怒火在燃烧)(读得真好,曹植的眼睛里似乎溢满了伤心的泪水)女生读 男生读
7、往事历历在目,过去的一切又一幕幕地重现,对面坐着的哥哥是那样的熟悉而陌生,曾经为他打抱不平的哥哥、曾经让他崇拜的哥哥、情同手足,血脉相通的哥哥„„也正是这位哥哥,今天此时此地却是要他脑袋,以保自己王位的哥哥,他怎能不心痛?门外的士兵已经准备一拥而入,刑场的士兵早已准备妥当,他的性命只在这一瞬间。于是,他一边流泪一边吟诗——(一生深情地吟诗、全班深情地吟诗)
五、拓展链接,主题升华。
1、假如你是曹丕,听了这首诗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做?
生发言。
(教师补充相关历史知识。曹丕难不倒他的弟弟,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险恶居
心,弄得下不了台,以致“深有愧色”。以后,他打消了杀害曹植的想法,但是又嫉妒他的才能,将曹植终身软禁)
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话成了千百年来劝戒人们不要自相残杀的警示用语了。
我们的周恩来和温家宝两位总理,都曾借用过这两句话的意思((屏幕出示: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周恩来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
--温家宝(《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3、同学们,你会在什么情况下想到要运用这句诗?
七、作业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两个亲兄弟这样手足相残?其实,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又实在少的可怜。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找找有关的历史故事读一读,从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