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训练 点击: 2015-08-28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
如何上好三年级的作文课
第一,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那是教死书、死教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起码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自行组合、设计作文训练内容。至于怎样命题,建议坚持“四结合”原则:
1、结合教材习作训练要求。
2、结合《课标》精神。
3、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
4、结合课文内容。
第二,最大限度地引入编写童话的习作练习。实践早已证明:童话先行,绝对是作文起步训练的成功经验。这种训练形式,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锻炼想象能力。
第三,起步作文最好尽量使用相同训练材料,解决写什么的难题,让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三年级上期,学生初学作文,往往不知写什么,或者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往往需要教师一对一地指导。事实上,任何教师都不可能一对一辅导。写相同材料,就可以解决这一矛盾。训练的时候,教师要提供语言,或者引导学生口头描述,使学生知道用什么语言去表达,做到有话可写。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语言可以给一半,留一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这样,尽管故事情节相同,但是语言百花齐放,细节各不相同,内容丰富多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扶着走——放开走”。
比如:
小猫走过去,问:“小兔,你怎么了?”小兔说:“我受伤了。”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小兔还可能怎样说?”
甲:我踩上了西瓜皮,摔伤了。
乙:瞧,我的腿摔出血了。
丙:我的腿受伤了,疼死我了!
„„
第四,作文指导课要让学生产生轻松感。学生感到作文课轻松有趣,这是作文指导课成功的标志之一。如果学生感到跟着老师上作文课是件痛苦的事情,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失败,那还是教师的悲哀。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活跃指导课的气氛,最好在根本不提及写作一事的情况下,尽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水到渠成、心甘情愿地进入动笔写作阶段。
第五,作文评价要让学生产生成就感。习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采取高分刺激、口头表扬、当众朗读习作等方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作文批改一定不要做过高要求,能表达清楚就行,切莫拔高到生动具体的高度去评介。要主意保护学生的童真与童趣,比如尽管有些句子可能已经“跑题”,但是,如果表述清楚,一般也不要删去。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一个句子写得好,都要予以表扬;至少将一半以上学生习作的句子、段落或全文读给全班学生听。
第六,要让学生产生责任感:比如写自我介绍,可以以“老师和所有爱你的人都很想知道你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明确写作的动机。又比如编童话,可以告诉学生很多人都等着欣赏你的童话故事。总之,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不是完成作业,而是生活的需要”的观念。每次作文前都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谈谈作文教学的指导
作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作文的过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是小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而作文水平的高低,又和作前的指导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我认为作文的指导,应包括平时的指导和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前的指导两种。
一 平时的指导
作文教学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表达内容的语言文字也要靠平时的积累。所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不仅仅限于作文课上,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材料。
1.指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
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越充实,感受越深刻,作文的基础也就越扎实。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问他为什么,主要是没内容可写,也没有作文的愿望。这不仅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有关,还和学生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不注意观察有关。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从而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感,获得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
2.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未曾学到的知识,而且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感情,丰富了语言,这些都是作文必不可少的准备。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确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蓄。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广泛阅读拓宽视野,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要把阅读、思考、练笔结合起来。要鼓励学生读书时随时记下所得所感,高年级练习写读书笔记。读书时勤动笔,即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又可使读和写的能力同时得到锻炼,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 作文课上学生动笔前的指导
学生动笔以前进行指导的目的是:激发兴趣,打开思路,明确要求。
1.激发作文的兴趣。要通过指导,使学生感到些这次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便“要我写”为“我要写”,兴致勃勃地投入作文练习。激发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写一次活动,先让学生尽情回忆活动中的趣事,然后再把对活动的兴趣迁移到作文上。写一种动物或植物,先让学生猜个谜语或讲个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就跃跃欲试地想写好作文,写出动物或植物的特点。假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需要,也是激发兴趣的好方法。例如有位教师想让学生按一定方位介绍一个地方,就对学生说:“许多学生的家里我还没去过,有空的时候我想到同学们家里去看看,你们的家在什么地方?从学校到你们家该怎么走呢?你们写下来告诉我。注意、位置路线写清楚,否则我就找不到了。”学生带着欢迎老师到自己家来的目的进行作文,兴致当然很高了。
2.打开选材的思路。思路开阔,根据教师提出的作文内容的范围,想到生活经历的各个方面,从中选取最合适的作文材料,学生的作文内容才能丰富多彩。教师的作前指导,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回顾生活中那些观察最细,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景。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写“第一次——”。学生通过回忆,通过互相交流,想到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游泳,第一次表演等,而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种种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在此基础上提笔作文,全班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很有个性,内容几乎没有相同的。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作文材料。例如练习“我的朋友”的作文,学生一般从同学、邻居的小伙伴方面选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选材范围扩大到不是同龄的民警叔叔,售货员阿姨,传达室的老爷爷......甚至选择了字典、电脑、小花狗等内容。{三年级作文兴趣课堂}.
3.明确训练的要求。每次作文练习都有具体的要求。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都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常规要求,即贯穿于各个年级各次作文的要求,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写完后认真修改等。一层是特定要求,即这次作文与历次作文不同的要求。在中高年级,特定要求一般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如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你喜欢那些小动物?观察过这些小动物吗?从中选择一种,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下,然后写一篇作文。就用小动物的名称作为作文题目,要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这道题中所提出的作文要求,大多是常规要求,“要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清楚”是特定要求,因为这次作文训练的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作前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作文题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于常规要求,要做为良好的作文习惯加以坚持;对于特定要求,要着重下功夫去努力达到。作文指导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把作文课的较多时间留给学生练习作文,尽可能做到当堂完成作文任务。作前指导要防止指导过细,统得过死,那种规定统一的提纲、提供开头结尾和词语句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做,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也就必然影响作文训练
关于批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批改训练,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的境地。
作文教学的这一目的,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被明确地提出。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之“写作”部分这样写道:“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之“写作”部分中又这样写道:“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着重号乃笔者所加)因此,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才是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的,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的做法。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批改的弊病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这表现在作文批改上,批改时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他们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上,甚至整段地重写,可是,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不清楚。评语或是称赞或是批评,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到学生乙的作文本上”(叶圣陶《序跋集》第200页)。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受领者”的地位,试想,这样的批改,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其次,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大多数是“背对背”的。教师在办公室批改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默默地“挖山”不止;而学生早已把作文内容忘到“爪哇国”去了。于是乎,作文批改收不到实效,教师的“精批细改”纯属无效劳动,“一江春水”只得付诸东流了。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从小学到初中,教师批改的作文不知其数,但真正受益的学生又有几个呢?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在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尽快地改革作文批改的现状,变“背对背”的“暗中摸索”为“面对面”的“明中探索”,让学生批改自己的作文。
那么,学生自己批改作文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从教师的角度讲:第一、有利于给教师“减负”,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批改效率。语文教师最苦的差事末过于批改作文,语文教师与其他教师工作量的最大区别也在于此。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把两个班级的作文本比作“两座大山”(魏书生《语文教学》第212页)。后来他进行教学改革,终于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不是感动了玉皇大帝,而是发动他的“上帝”——学生!第二、有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和指导。教师一旦从传统的繁重的低效率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有关资料,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训练,并最终取得实效。
从学生的角度讲:第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对别人的作文评头品足,学生当然是很开心的。他们对同学的批评相当关心和在意。如果“批评”正确,就此修改,并在下次作文中避免同样的错误;如果“建议”有误,或有不同意见,他会对评语再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探讨,兴趣很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作文还愁写不好吗?第二、有利于学生促进交流、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在相互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对方作文的一些优点和缺点。这样,在以后的写作中,自己就会自觉地做到扬长避短。第三、有利于学生明确作文批改的标准,养成修改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一般来说,作文批改的要求,其实就是作文要求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学生在不断的批改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作文的具体要求;他们在指导别人应该怎么写、不该这样写的同时,更加明确“怎样写”的问题,在修改或重写时,有一种“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自己的写作能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
魏书生谈作文批改
1.格式是否正确
刚入学,我喜欢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随随便便地写,老师只要求同学们作文的格式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要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个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作文一看,格式没锗,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洁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三年级作文兴趣课堂}.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
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引用 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笔者仅就个人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发挥主体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作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重学生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三年级作文兴趣课堂}.
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所以作文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了。《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作为教师,能否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将成为能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当然,开展课外阅读不能是“放马式”的,首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目的地把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长此下去,学生作文时有了思想、生活、技巧上的指导,有了习作的素材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时自然能妙笔生花,也就不会望“题”兴叹了。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学生的表现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
二、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针对不同类型的作文,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
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作文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要注重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作文课前的指导上,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的广阔空间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怀,让学生充分认识“外部世界”,就很有必要。
三、学生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作文评讲课就应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教师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教师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讨论的话题,也不是纠缠于所谓写作的知识和写作的理论,包括教材的写作内容也绝不拘泥,甚至有时会把它作为我们批评的对象;也可以以学生的习作为话题,以鲜活例子为讨论的出发点。人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在课堂中具体地体现就不容易,而且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似乎很难。而我们认为这样的作文评讲课,学生往往能成为“主体”,非常投入,学生和教师应该都觉得效果不错。
四、发挥主体潜能 提高批改效益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而发挥主体潜能,授之以法,使其“实学”就成了作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现实中,教师认认真真的作眉批,总结,试图通过评语分数等方式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而实际上学生却往往只看重分数,根本不关心作文好或差在何处,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精批细改”是需要的,但不是必要的。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由此看来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后半段的如何“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教”的效果和检查“学”的效果。总之,教师 批改要针对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师生在“做”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一) 面批面改 励优促差
如果说作文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面”上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事多数学生带共性的问题。那面批面改作文要算是作文教学“点”上的工作,面对的是个别学生,解决的是个性问题。它可以弥补“两课”之不足。对优生,即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面改能切实地帮助他找出弱点,指点方法,纠正偏差,更上一层楼;对差生,通过面改,指出其主要问题,帮助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能保护其自尊心又能激发其自信心。近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以面带点、以点促面、点面结合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 自改互改 共同进步
吕先生指出:“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把作文交给他们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得多,改得多,便在实践中摸索到一些作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也可养成修改文章的的习惯。当然这种自改互改也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必要的点拨、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学生运用符号法进行批改。如:错别字用方框□,病句用横线--,精彩语句用波浪线~~,字词残缺用“∨”层次不清用“丨”。然后对照不同文体,不同要求分别作出细致的条款式的评语,而后给出合理的分值。符合训练要求的给70分以上,违反训练要求或缺漏要求1-2条的给60-70分,通过师生互动地教学,同学们在做中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改正了错误,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正如梁靖云同志所说:“教师帮助学生提高修改自己的文章的能力,乃是交给学生一把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三) 范文例文 学做楷模
在互动中求真知。正如陶先生云:“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了实践的真做,才会积累理论的真知灼见,进而才有美文的收获。笔者发现,教师的下水作文和学生美文佳作在某种意义是作文讲评指导的催化剂。在每一次作
三年级想象作文课堂实录
三年级想象作文课堂实录
江苏扬州仪征化纤第二小学 顾劲松 教学班级 三(4)班 教学科目 语文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并通过讲述和表演表达出来。
2、使学生通过表演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学会组织语言,并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大胆而又合理地想象。(重点)
2、在表演中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难点)
三 课题来源
双休日,在老家逛街,一卖服装的浙江老板娘要给当地的派出所写一封感谢信,不会写毛笔字,我代为其写,老板娘为表示感谢,送我一件衣服。那两天我一直在苦苦的思索如何给学生上一堂想象的作文课,突然间,我茅塞顿开,可以以此为课题,买衣服,送衣服,让学生大胆的想象服装店的老板娘为什么要送衣服给老师。
四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件新棉袄,时髦墨镜,摩丝。(教者边讲边展示这三样东西。)有谁知道老师带它们进入课堂目的吗?
生1:老师难道想要打扮打扮变得更时髦。(课堂短暂的沉默后,一女生举手站起来犹犹豫豫地说。)
生2:这是一堂语文课,难道我们马上要学的语文课跟衣服有关吗?(一男生也很不确定地说。)
„„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但都是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
师:小朋友们肃静。(课堂慢慢的安静下来。)小朋友你能把你们现在的心情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并写到日记本上吗?
生:能!
师:打开你们的日记本。(学生拿起笔在日记本上忙碌起来。)
师:那个小朋友站起来读读。
生1:今天语文课,顾老师带来一件时髦的新棉袄,一副时髦的墨镜一瓶时髦的摩丝,顾老师想要干什么,难道他想把自己打扮成时髦的帅哥,或者把我们小朋友打扮成时髦的小帅哥和小美女吗?(学生哄堂大笑。)顾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拭目以待。
生2:今天语文课,顾老师没有带语文书、备课笔记,甚至连一张白纸也没有带入教室,只带来一些时髦的衣服和化妆品,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顾老师你想干吗?
„„
(设计思路:
学生三年级刚开始接触作文,普遍存在恐怖心理,新课导入不告诉学生这堂课是作文课,而是通过三件道具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好奇,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其实学生在日记本上忙碌的写文字,文字虽然不长,但都通顺并能真实的反映自己当时的心理。就是在暗示学生写作并不可怕,只要你用心写就能写出美妙的文字。同时为下面的想象写作埋下一个良好的伏笔。)
2、启发想象:
师:看这件新衣服,前几天顾老师逛一家服装店,过了一会儿服装店的老板娘竟然把这件衣服送给了顾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面板书买衣服,送衣服。
(生积极地思考,但却不敢举手,教室里又出现短暂的沉默。)
师:大胆地猜,猜不出来无所谓,这样吧,谁的猜想大胆而又合情合理,老师把这副时髦的墨镜奖励给他。
生1:服装店的老板娘是老师的亲戚,所以送给老师一件衣服。(一男生打破沉默,大胆的举手。)
师:很好,肯去想象,值得表扬,有哪个小朋友的想象更大胆一点的。
生2:服装店的老板娘喜欢上了顾老师,所以送给老师一件新衣服。(学生又一次哄堂大笑。)
师:你的想象真大胆,这个答案我喜欢,老师想问你,服装店的老板娘年轻吗?(刚刚笑完的学生又笑了,教者及时地表扬了学生后,为了让课堂气氛再上一个台阶又调侃了一下。)还有大胆的答案吗?{三年级作文兴趣课堂}.
生3:服装店的老板娘是老师失散多年的妈妈。所以送给老师一件衣服。 师:你的想象很合理,但是老师家里头有妈妈!
生3:不对,老师你家里头的妈妈是你的假妈妈,而这个服装店的老板娘才是你的真妈妈。
师:这是为什么呢?(教者哑然失笑。)
生3:很多年前,老师刚刚出生,然后老师的爸爸妈妈发生矛盾离婚了,后来老师的爸爸又结婚了,这件事情老师的爸爸从来没有跟老师讲过,所以老师并不知道。
(学生笑得更欢了。)
师:你的想象也太大胆了。(教者哭笑不得,但同时也暗暗的佩服现在的孩子,他们的想象不但大胆而且还很曲折。)还有大胆的答案吗?
生4:老师帮老板娘抓了一个小偷,然后服装店的老板娘送给老师一件衣服。 „„
学生每报出一个答案,教者就在黑板上面板书一个答案,学生汇报完,教者及时进行点评,哪些答案想象大胆,哪些答案想象合情合理,哪些答案想象既大胆又合情合理。
(设计思路:
这个过程教者采取了奖励机制,小学生喜欢表扬,但更喜欢奖励,许多教者喜欢对小学生进行小红花和掌声的奖励,这次奖励,教者进行了创新,
一、只奖励一个学生,二、奖励适合学生佩戴的时髦墨镜。由于时代的不同,当学生的想象出乎教者的意料,甚至让教者哭笑不得的时候,教者认为不能阻止学生想象,要不然学生的想象思维就会被束缚。及时的表扬肯定,会让
学生愉悦,更加肯去想象。)
3,想象故事
师:刚才小朋友们的发言都很不错,我真不知道该把这副墨镜奖励给谁,这样吧,下面来讲故事,把你喜欢的答案编成一个故事,谁讲了故事好我就奖励给谁?你们喜欢哪个答案啊?(教者指着黑板问道。)
生1:我喜欢第一个答案。
生2:我喜欢第二个答案。
„„
(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师:这样吧!喜欢第一个答案的小朋友到第一小组,喜欢第二个答案的到第二小组,喜欢第三个答案的到第四小组。。。你们选出小组长并在一起讨论一下该怎么讲这个故事。哪个小组讲的好,我就把这个墨镜奖励给哪个小组。
(学生迅速分好小组选出小组长并激烈地讨论开来,经过短暂而又激烈地讨论后,教室慢慢的安静下来。)
师:按小组的顺序,各小组的小组长到前面来讲你们讨论的故事,听听哪一小组的故事最吸引人。
生1:我们的故事题目是《抓小偷》,星期天的早晨,阳光明媚,天空一碧如洗,天气好心情就好,顾老师决定上街购物。大街上人流如潮,商店里的商品玲琅满目,看得顾老师眼花缭乱。
“快来看啊,又好看又便宜的衣服哦,不好看不要钱哦!”一个磁性的女中音的声音把顾老师吸引过去,顾老师信步走进一家服装店。当顾老师看中了一件时髦的棉袄准备试穿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鬼鬼祟祟地走进了服装店,这个小伙子引起了顾老师的注意,因为他不看衣服,而是在收银台旁边走来走去,他想干吗?难道他是小偷想偷东西吗?果然不出老师的所料,那个小伙子看到收银台旁没人,迅速打开抽屉,拿出一叠钞票,插到口袋里,转身就想逃,说时迟那时快。顾老师大喊一声:“抓小偷啊!”说完就扑了上
去„„
生2:我们的故事题目是《儿子,我是你妈》„„
生3:我们的故事题目是《我爱你》„„
„„
(当学生听到小偷被压在地上,开心的笑了;当学生听到妈妈抱着自己的儿子说我爱你时,学生哭了;当学生听到年轻的老板娘表达爱意,并送上一件时髦的棉袄时,学生闹了。学生又是笑又是哭又是闹完全忘记了课堂。)
学生边讲教者边在黑板上面板书,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语言。。。并把好词好句分门别类地写在后面。并及时对学生的故事进行点评。
(设计思路:
小学中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奖赏表扬,但也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会写作。让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学会把一件事讲完整,讲生动,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这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其实并不是教者在教学生写作文,而是学生自己在教自己学作文。)
4、想象表演
师:刚才你们的故事讲的真不错,我比较喜欢《抓小偷》这个故事,下面我想请三个小朋友来表演抓小偷这个故事。
教者选好角色分配好角色后,充当化妆师和导演,给小偷化妆,戴上时髦的墨镜,用摩丝给“小偷”化了一个时髦的发型。
(学生在笑声中看完表演,又一次加深了印象。)
(设计思路:
还是那句话,不是教者教条式的教学生教学生写作文,而是让学生自己教自己怎么去组织文字,表演又一次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把故事的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5、想象写作
师:刚才大家的故事大家的表演都很成功。我真不知道把奖品该奖励给
三年级作文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作文3
三年级作文课堂教学设计
- 1 -
- 2 -
- 3 -
让兴趣伴随作文课堂
让兴趣伴随作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乐”字明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作文指导的重点。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取得极其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使作文教学事半功倍,这正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一、创造和谐气氛 ,激发写作兴趣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习作氛围
传统课堂向来遵循的是“教师中心主义”,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这使得本来就人见人怕的作文课更显得枯燥无味。
曾经听过这样一堂作文课,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赞扬小草的顽强不屈,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 “老师,其实我觉得小草很令人讨厌,我爸爸妈妈就经常在为庄稼里的小草发愁„„”我不禁为这位学生的发言喝彩!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发言却遭到老师严厉的斥责,你这孩子思想怎么这么差,老往坏处想„„我当时真为这位学生鸣不平,其实他的发言很有道理,也能独辟蹊径。我试想着这堂作文课的结果,将“如愿”产生几十篇大同小异的小草颂歌!但遗憾的是,同时也抹去了一位学生的真实感情。这将如何树立学生的信心与创新思维呢?
信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失去了信心就失去了想象,
让兴趣伴随作文课堂1
让兴趣伴随作文课堂
131F3ZF002 林淑真 指导教师 张涛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其"乐"字明示了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注重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学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天才的秘密在于强烈的兴趣和爱好,才能产生兴趣,这是勤奋的动力。"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本文正是从赏识学生;指导学会观察;如何抓住写作契机 ;读写结合 ;合理评价学生作文;丰富教学手段等六方面谈论如何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兴趣 作文 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是相当一部份小学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执教者为作文教学难而感到棘手,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疼,家长对此更是束手无策,于是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结果《作文精选》《习作指导》《作文大全》《获奖作文》《描写词典》之类的书汗牛充栋,塞满了学生的书包。学生作文抄袭成风,程式化、成人化、泛政治化倾向严重。教与学之间产生了一种严重的不信任感,挫伤了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这也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诺贝尔获得者杨振林博士也曾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取得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令广大教师颇感头疼的作文教学中,尤为明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爱上写作,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一、赏识学生 激发写作兴趣{三年级作文兴趣课堂}.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师道尊严"之说,传统课堂向来遵循的是"教师中心主义"。师生之间只有对立,没有对话,教师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毫无主体性可言,教学成了一个教师教什么学生学生学什么的单向行为,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
作为一名新世纪教师,我们再也不能 "惟我独尊".应该淡化权威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驳,大胆发表独特的见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曾经听过这样一堂作文课,老师正在声音并茂地引导学生赞扬小草的顽强不屈,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 "老师,其实我觉得小草很令人讨厌,我爸爸妈妈就经常在为庄稼里的小草发愁......." 这一发言遭到老师严厉的斥责,而且招来一阵哄笑声.我当时真为这位学生鸣不平,其实他的发言很有道理,也能独辟蹊径,为何不行.我想这堂作文课的结果将产生几十篇大同小异的小草颂歌,更可悲的是扼杀了一位天真的孩子的创新欲望,试想以后,有哪一个学生还敢面队这个老师提出不同见解来挑战他的师尊?又如何树立写作信心。
信心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失去了信心就是失去展翅高飞的翅膀.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明显.我们应该怀有赏识的心理,细心去挖掘每位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独特见解,及时给予真诚的赞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促使学生产生尝试的冲动. "你真聪明!" "你这个句子有得十分恰当,比老师厉害!" "你这种观点真是新创造!" ......这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轻而易举,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股暖流,一股力量的源
泉,将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树立创新的信心.
还以上文所提到的作文课为例,如果那位老师能充分肯定并赞扬那位学生的看法,并鼓励他说出小草的坏处──汲取庄稼肥料,让毒虫,毒蛇藏身.......等坏处.我想那个学生将写出一篇选材新颖的好文章,更主要的是激发了这位学生,甚至班级其他同学的创新意识,树立他们的信心。下面我们通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案例--皮革马利翁效应来看看信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革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后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时间久了,有一天这女子竟然有了生命。受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在实验中,他们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尔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他们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分外努力。结果发现,当教师期待这些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时,他们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研究者解释说: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师生期待的结果,即该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神奇功能。它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爱,是最好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善于鉴赏别人,自己也会被人赏识。大凡成功的老师,无不以"爱学生,爱教育,爱生活"为起点。对学生,惩十过不如奖一长。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够资格的学生。
二、学会观察 激发写作兴趣
无话可说是小学生写作文的一大障碍,也是学生害怕作文的根源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可以帮他们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写作兴趣。由于小学生大多自主意识薄弱,加上生活阅历短,体验少,词汇贫乏,因此,鼓励小学生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前提。但这些首先要来源于观察。
(一)指导观察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在学生课外观察指导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观察学校生活--注意学校开展的活动,大到开学典礼、运动会,小到主题班会、同学的课堂发言;观察家庭生活--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卖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家里人的言谈举止......鼓励学生做生活有心人。
(二)激发观察兴趣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观察时要进行相应指导,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不同形态、颜色和细微的变化进行观察;学会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并注意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生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是把每
天观察到事、人、景、物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不拘长短,不拘内容形式。事要重点记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要重点记下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景要重点记下景物形状、颜色、大小、动、静特点;物要重点记下物件的外形和结构,用途与功能......每则观察日记都要写下观察的时间、地点,尽可能的记下自已的感受。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
激发观察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课件、实物等进行观察,可以实地考察,掌握具体材料等等。例如我在指导学生介绍一种水果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课前我让每位学生自带一种水果,并且了解这种水果的有关资料,准备在作文课上交流。学生们有了动力,有的马上动手查资料,有的动口亲自品尝,有的用眼睛仔细观察,有的用手轻轻抚摸......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当水果推销员,让学生体验谁的介绍更精彩;让学生蒙住眼睛,用手摸水果后猜是什么水果......学生们一个个兴趣十足,充满了写作的欲望,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习作。
三、抓住契机 激发写作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生活中有许多写作的素材,只要教师善于去挖掘,就会找到许多良好的写作指导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有一次我们班(二年级)学生陈宏跑来告诉我有同学欺负他,我就让他把被欺负的经过用书面形式写给我。还要求他要写清楚时间、地点、谁欺负他、为什么欺负他。过不多久他果然给我送来了他写的经过。他是这样写的:"下课时,我和几个同学在操场上玩,不小心碰到了林小杰同学,他就用香蕉皮打我的头,我很生气,就告诉老师,老师让他跟我说对不起。"上课时我就把陈宏写的念给同学们听,然后赞扬他能动笔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接着我说:"同学们,我想以后你们也可以把你们想说的话、想做的事用笔写下来交给老师看对吗?"几乎是异口同声"对"。从此我就试着让学生写简单的句、段,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几乎都能按要求写句、段,甚至是小作文。
由此可见,善于抓住生活契机,让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读写结合 激发写作兴趣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说明习作和阅读二者关系紧密。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片名作,如果在指导阅读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了解一些写作知识,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本功,提高写作能力,就能个好的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畏惧心理,逐渐培养对作文的兴趣。
学习《我爱三峡》、《游金华的双龙洞》等游记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找出描写游览路线的语句并体会他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这些语句就像一根线把散落的珠子穿在了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学习《鸟的天堂》、《草原》这一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课文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好处,文章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才能使文章更生动;学习《白杨》这一类以文物对话为主的文章时,就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四种对话形式,练习对话描写,看谁采用的对话形式多,运用得巧妙;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可以让学生懂
得通过动作描写可以充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掌握人物的动作描写。
《山中访友》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好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我通过指导朗读,与学生都沉醉在清香弥漫的山谷中,学生充满激情地跟书中所描写的山泉、溪流、瀑布、悬崖......一一打过招呼,似乎意犹未尽,我又趁机进一步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在这美妙的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我的好朋友,我还会跟谁打招呼?有的学生写到:你好,淘气的小松鼠!你采摘这么多松果干什么呢?是要储存自己过冬的食物吗?还有的写道:你好,美丽的蝴蝶,你煽动着彩色的翅膀,是在欢迎我的到来吗?多美的句子啊!
五、合理评价,激发写作兴趣。
(一)注重激励,树立信心
作文评讲是学生作文成功的阶梯。因此在评讲中把优秀作文读给学生听,同时评讲中也要注重发现较差学生作文中的可取之处,充满激情地向他们展示自己的点滴成功。不仅对好的同学是个鞭策,对差的同学也是个促进。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解决了怕写作文及作文写不好的困惑。我们不能人为的拔高小学作文的要求,为学生作文取得成功人为设置障碍,在平时的作文中,只要学生习作达到了学段的要求,就给高分,甚至给满分。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更好的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注意差异 个性评价
小学作文教学中应正确看待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利用"差异",丰富学生作文学习渠道。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既反映了学生语言文字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反映了个性倾向,如态度、情感、爱好、动机、需求等,反映了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在第一线的教师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