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口才 点击: 2011-12-09
2002年江苏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0-10-25 15:12:00
一、2001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全省人民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改善人民生活,较好地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1065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0.4亿元,增长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批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项目。技术改造投资增长较快。消费需求逐步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农业抗御了特大干旱,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多种经营稳步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乡镇企业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运行质量有所改善。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可喜亮点。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共同发展。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2.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拓展。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了一批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调整南京等6个省辖市市区行政区划,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创造有利条件。乡镇、村合并调整取得新成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县、乡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完成第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审批、核准事项减少40%以上。开放型经济保持增长态势。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达513.5亿美元,增长12.5%;其中出口288.8亿美元,增长12.1%。实际利用外资73.5亿美元,增长11.5%,创历史新高;协议外资151.1亿美元,增长42.2%,连续3年列全国第一。开发区进入高成长期和产出期。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国际旅游业势头良好。成功承办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和APEC财长会议,扩大了江苏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城乡居民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85元,分别增长8.5%和5.3%。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增
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按照中央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基本做到按时足额发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和提高。
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续推进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高新技术园区、沿江火炬产业带和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步伐加快。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监督、标准化和计量工作得到强化。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制度,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进展良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展开,九运会上取得超八届的好成绩,成功获得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承办权。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耕地保持总量动态平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开采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高度重视民政、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民族、宗教和参事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继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了全省人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信心。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目标,全面繁荣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文化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组建了广电、报业、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集团。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双拥”、优抚安置、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取得新成绩。依法进行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清理、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统计、审计和经济监督工作。“四五”普法全面启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加大,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严打”整治、“扫黄打非”和同“法轮功”的斗争取得重大战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去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江苏部队指战员、公安干警,向国家机关驻江
苏各单位,向热心支持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统筹安排经济工作和各项工作。一是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求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把方方面面的工作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统一起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力夺取“十五”良好开局。二是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千方百计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针对国际经济的严峻形势,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开放型经济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保持较快增长。三是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主线,努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有效的分类指导,推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互动并进。四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进行其他配套改革,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是高度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继续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六是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情况的督促检查,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抓落实的实际行动,促进各级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相对脆弱。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快,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农村消费市场不旺;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外贸出口形势趋于严峻,拓展国际市场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工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工业集中度不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数量偏少;国有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扩大,创新能力和整体活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苏中、苏北与苏南的发展差距继续拉大,一些县乡财政相当困难;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部分城镇居民和农民生活比较困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还有大量工作要做,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社会稳定方面存在不少隐忧;政府职能转变不适应入世新形势的要求,工作中存在着某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之年。做好政府工作,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对我省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境外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部分产业、企业和产品将受到较大冲击,政府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此同时,加快发展也有许多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入世后有利于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国内市场广阔,扩大内需回旋余地很大。江苏在综合实力、开放型经济、科技教育、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能否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赢得更大的发展,关键看我们的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正确应对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克服困难,趋利避害,积极扩大和培育内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做好城镇就业工作,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1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
纯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
各位代表,今年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较多,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决心不能动摇。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机遇、新挑战,面对兄弟省市快速发展的竞争态势,面对全省人民富民强省的热切期盼,我们要把率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复杂局势作出的重要判断和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省第十次党代会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以强烈的“率先”意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团结和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大局,锐意攻坚,就一定能够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三、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扩大内需是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也是今年应对严峻国际经济形势的根本措施。要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充实扩大内需的内容,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水利、通信、能源、城市公用设施和环保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加大技改投资和产业投资力度。突出抓好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技改竣工项目和重点技改新开工项目,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330亿元,增长10%以上。抓好一批重大工业基建项目,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严格投资目标责任制,一着不让地抓工程质量,抓建设进度,抓竣工投产。加快在建国债项目建设,力争当年全部建成。争取一批重点项目列入新的国债计划。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资准入领域,进一步活跃社会投资。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吸引更多的省外企业到我省投资创业。
培育壮大消费热点,促进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完善相关政策,为居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消费升级。加快住宅建设,开放和培育住房二级市场,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强化住房质量和价格监管。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者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增长。简化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搞好配套服务,促进汽车进入家庭。推进信息化示范小区建设,实施家庭上网工程,扩大信息消费。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健全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兴办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适用商品和售后服务。加大开发国内市场的力度,积极开拓西部市场和北京奥运市场。继续举办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扩大苏货市场覆盖面。
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优先安排工资性支出和“两个确保”、“低保”等支出,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环保、政法、文体等投入。综合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支出结构,加快建设公共财政框架。优化信贷结构,改善金融服务,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特别是科
2002年襄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市政府办 发布时间:2006-09-19
2002年1月30日在襄樊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襄樊市人民政府市长罗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1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战略,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0.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16.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2亿元,增长9.7%。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均比上年增加。“五优工程”进展顺利,优质小麦、水稻、油菜、果菜和三元杂交猪的普及率分别达到80%、50%、96%、56%和70%。创建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开始显现。一部分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大好转。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人口城市化率达到40.5%。农民负担基本实现总量控制,人均比上年减少36元。
(二)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4.1%,实现利润7亿元,增长3.1%,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15。“金鳄”、“襄阳”、“瑞司达”等7个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名牌产品,全市省级名牌产品已达30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
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列入全国扭亏脱困对象的44户大中型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已有38户基本脱困。
(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全市已有130多家企业实施动态股权制,促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混合经济的发展;一批中小企业通过产权出售、破产重组、租赁经营等形式,转换了经营机制,提高了经济效益。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会计委派制度稳步推进。高新、汽车、鱼梁洲三个开发区基本实行封闭管理。乡镇撤并工作顺利完成,共裁减乡镇(办事处)59个;市、县两级机构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在按计划推进。
(四)外经贸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实现外贸进口6453万美元,增长38%;出口创汇4757万美元,同比下降5.4%,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210万美元,增长98%。利用外资及出口创汇额在全省的排位分别由上年的第八位和第七位前移到第五位和第六位。与俄罗斯科斯特罗马州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五)投资和消费需求回升。投资呈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87.7亿元,增长9%,超额完成计划。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增长9%。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恩格尔系数由37.65%下降到35%;消费价格指数为99.1%,同比回升0.2个百分点,市场需求有所增加。
(六)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年实现财政收入30.5亿元,增长9%;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按可比口径,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29.87亿元,增长17%,其中本级财政支出27.13亿元,增长19.8%。财政支出结构有所改善,全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0.11亿元,增加39.1亿元;贷款余额286.4亿元,增加10.8亿元。
(七)经济发展环境初步改善。进一步加大治理“三乱”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等不法行为,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襄樊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按市场化运作的’2001“一节一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0元,同比增加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9元,增加93元。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和稽查力度加大,基本保证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新的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物1410万元,社会贫弱群体得到必要救助。开发式扶贫工作继续深化。 (九)城市面貌变化较大。按照“经营城市”新理念,诸葛亮广场、汉江大道、人民广场二期扩建等17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实现与公共产品相关的城建投资7亿元,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达到1:3。这些工程的建成,以及创建园林城市、实施“畅通工程”、城市管理“百日会战”和“城市卫生日”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改善了市容市貌,提升了城市品位。
(十)社会事业均有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成国家和省级科技发展计划47项,投资规模5.87亿元,同比增长65.4%。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有70家,产品300多种,产值达90亿元,同比增长15%。“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组建了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和“四校合一”的新襄樊四中;以广场文化为特色的群众文化发展迅速,“扫黄打非”和文化市场清理整顿取得成效。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防保医疗、农村卫生、卫生监督、中医中药、爱国卫生、卫生科技与教育、红十字会工作取得新进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军民共建活动和“双拥”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十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深入人心。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7.37‰和2.86‰,达到调控目标。环保执法力度加大,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国土资源管理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开始试行,实现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人事、审计、统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旅游、粮食、民族宗教、地震、气象、国家安全、人民武装、人防、民政、广播电视、驻外机构、档案、地方志、残联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及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强教育和管理,政府公务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所提高。坚持依法治 市,推行依法行政,开展“严打”斗争,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重视和
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责,主动邀请人大、政协对重点工程建设和“一节一会”筹备情况进行视察,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15件,办理政协委员建议案和提案362件。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矛盾得到较好解决或化解。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进、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纳税人,中央和省驻樊单位干部职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1、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所有制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2、国有(或集体所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任务仍很艰巨,相当一部分企业资产质量差,机制不活,效益不高,经营困难,破产企业资产变现盘活难,下岗和失业职工再就业问题突出;3、企业产业结 构、产品结构调整滞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4、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的相对水平仍然较高,个别地方还因农民负担出现了恶性案件;
5、乡镇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拖欠工资现象;6、经济外向度不高,外经、外资、外贸工作基础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7、财政供养系数较高,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较低,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脆弱,扩大就业、“两个确保”和“低保”任务艰巨;8、一些地方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亟待整治,危及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的 恶性事件仍有发生,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程度不高;9、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任务仍然很重,一些政府部门“第一职责”的意识尚未完全建立,营造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能动性和自觉性亟待强化;10、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政府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令不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效率不高等问题甚至腐败现象,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2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措施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年。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市委九届二次会议的总体部署和“十五”规划的整体思路,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02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收入33.1亿元,增长8.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亿元,增长10%;外贸自营出口5500万美元,增长16%;直接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增长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400元和8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一)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和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入世后我市的经济工作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正确应对入世的挑战和机遇,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夯实入世的思想基础。要强化入世应对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WTO知识,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则,趋利避害,正确应对;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推进适应入世要求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环境创新;强化扩大开放意识,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一、第三产业,都要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国外、境外和外地开放,让我市经济融入全省、全国、全球经济体系之中,通过提高开放度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强化抢抓机遇意识,进一步优化环境,调整结构,壮大实力,加快发展,打好应对入世的主动仗。
1、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兴衰强弱的重要因素。对此,全市上下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市发展经济的关键来抓。要深入研究、主动对接世贸组织规则,梳理和修改现行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利用过渡期条款和发展中国家例外条款,制定具体的产业对策,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外贸企业改革力度,加速外贸公司与生产企业的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全力扩大出口。对国际市场仍有需求的大路产品,要提高性能,
西安市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4月13日在西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西安
市代市长 孙清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西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的回顾{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市十二届人民政府自1997年5月组成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新世纪西安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410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73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6322元提高到10616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3.8亿元增长到55.9亿元。“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导,带动了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2001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亿元,旅游总收入113亿元,其中外汇收入2.9亿美元。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农村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初步形成城郊型农业经济的新格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
——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6年的114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28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89亿元,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15项。西蓝、西阎高速公路和绕城高速北段等相继建成,西户高速、沿秦岭北麓旅游公路等正加紧建设,“米”字型公路交通枢纽框架基本形成。配合国家完成了西康铁路建设。黑河引水、城市天然气气化、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集中供热及供排水、污水处理、城乡电网改造、通讯及城域宽带网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步伐加快。水资源保护和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广场建设、园林绿化等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90%的国有中小企业完成了改制,国有大型企业通过“三改一加强”,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以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卫生改革
开始起步。取消、合并了516项审批核准项目,清理了57件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相适应的法规、规章及文件。加大市场经济秩序治理力度,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9.2亿美元,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落户西安。扩大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国外友好城市交往日益密切。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一批优秀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城乡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6年的5023元和1586元增加到2001年的6705元和2489元,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4.65 ‰,民族、宗教、侨务、扶残助残以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维护了全市社会政治稳定。
五年来,市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共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23件,制定、修订行政规章103件。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人民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西安驻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安建设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市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但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还比较弱,特别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名牌产品很少;思想解放不够,改革步子不够大,开放程度较低,外向牵动不足,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较严重,使比较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外向型和民营经济比重偏低,投资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城乡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经营和管理城市的水平不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的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作风不实,效率不高,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严重影响了人民政府的形象。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是向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和“中国西安·西部最佳”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今后五年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全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五”计划,建设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经济快速发展、科教文化发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和西部经济强市而努力奋斗。迎接考验,战胜挑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西安的新跨越,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应担负起的重大使命。今后五年,市政府要把富民强市作为根本任务,把坚持发展、加快发展作为主旋律,把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施政方略,把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幸福作为第一要务。这是我代表市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先导。解放思想是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的过程,永无止境。对我们在思想解放方面存在的差距和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制约因素,一定要有清醒认识。实现西部经济强市和“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的目标,全市上下必须来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我们要从对昔日辉煌的沉湎和陶醉中解放出来,要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不敢竞争的小生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从习惯于旧体制、老思路、老办法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用开放的眼光审视现实,按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以与时俱进的勇气摈弃守旧,大胆开拓。通过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带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紧迫感,千方百计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前不久在我省视察时指出:“要认真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经济发展。解决西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发展”。西安具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比较优势和大好机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精力用在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在全市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要用足用活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运用好世贸组织的规则,坚持扩大和培育内需的方针,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继续使我市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扶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全面提升我市经济质量和效益。
——坚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一要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城市发展模式上创新,运用市场机制,整合、盘活、优化配置城市各类资源,把城市资源转变为城市资本,做到城市建设市场化、资源利用商品化、资金筹措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二
要积极探索区县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赋予城乡一体化战略以新的内涵,增强区县经济的发展活力和造血功能。三要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路子。按照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从理顺体制、明确责任入手,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市场化的管理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四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形成招商引资的环境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西安创业发展。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对非国有经济加大政策扶持、依法保护的力度,实行市场准入平等、税费平等、融资平等,为其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鼓励非国有制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企业。充分发挥非国有经济在扩大就业、活跃经济、增加税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依法治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正确引导市场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的主要任务。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实现行政行为程序化、规范化、法制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要始终把保持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处置突发和群体性事件,化解和消除不稳定因素,把影响稳定的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标本兼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营造社会繁荣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和关心群众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特别要把增加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收入作为工作重点,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要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带领、引导和依靠人民群众克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六大将隆重召开。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十分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我们必须按照“稳定、安全、灵活、多元”的思路,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实现“中国西安·西部最佳”的目标迈出稳健的一步。为确保实现今年12.5%的经济增长和其他各项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把握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公开透明的原则,抓紧做好市政府涉外经济规章的制定、修订、废除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做好地方性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广泛普及世贸组织知识,加快培养一大批通晓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型人才,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按国际通行规则行政和办事的能力。对加入世贸后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要及早研究应对方案,趋利避害。
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采取出让股权、境外直接融资、租赁和特许权项目(BOT)等多种形式,鼓励外商参与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各类招商活动的实际效果,切实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实,提高资金到位率。
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出口主体多元化战略,综合运用出口信贷、退税等各种政策手段,千方百计地扩大外贸出口。搞好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培育出口骨干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突出抓好高新技术产品和农特产品出口。精心组织劳务输出,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发展跨国经营。
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重点抓好五项整顿和两类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重点打击制售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等制假售假行为。积极倡导诚信守法,营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继续搞好投资环境整治,对破坏投资环境、损害西安形象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决不放过。
(二)按照经营城市的思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要将经营意识贯穿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对整个城市资源进行市场化运营,更多地采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广泛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动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发展。
以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为经营城市的突破口,尽快建立国有土地储备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供应公示制度,对经营性项目用地实行市场化出让,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并通过立法和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土地市场。
对经营性的市政公用设施,实行经营权、股权拍卖出让。对政府出资建成的大型文化、体育、会展等设施,逐步通过公开拍卖、出让股权或经营管理权等形式交由企业来经营。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对公交线路运营权、城市空间和街道的广告经营权以及城市公共设施的冠名权等无形资产的有形化
2002年朔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2年朔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时
间:2002年05月01日
——2002年4月2日在朔州市第三届人民代
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阎沁生{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1年政府工作回顾
新世纪第一年,我们在中共朔州市委的领导下,按照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拼搏进取,集中力量办大事,解放思想扶民营,统筹兼顾抓保障,源头治理优环境,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就。
全市经济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主导产业和主要行业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提高,
成为1997年以来的最好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11%,增幅既高出上年,也高出1997年;实现利税增长31.27%,其中地方企业增长42.93%。煤炭工业扭转了连续四年下滑的被动局面,生产、销售、价格、效益全面回升,全行业减亏70.21%,税收增长 19.99%。电力、乳品、日用瓷等主要产品也都大幅度增加。财政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形成1996年以来的又一增长高峰,并首次突破7亿元大关,创历史最好水平。总收入达到7.24亿元,增长12.07%;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增长11.23%。投资和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金融形势平稳。农村畜牧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奶牛生产基地进一步壮大,肥羔羊和肉牛养殖渐成气候;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结构调整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经济发展的后劲得到进一步充实。结构调整的力度越来越大,新建项目和投资规模建市以来少有。前两年共铺开调产项目100多个,基本建成64个。去年22个重点项目中,威尔二期工程、2*6万千瓦机组、安平2万吨“双90”高岭土、嘉明中高档日用瓷扩建、连顺输煤通道、狮头集团11万吨水泥、万发2万台家用微型锅炉、应县长城园、右玉汇源扩建等9个项目已基本建成。“双500万吨”水煤浆一期工程、古城3万吨学生奶等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这些项目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企业改革在重点难点领域有了较大突破,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下决心抓了一批困难大企业的改革,王坪煤矿、小峪煤矿和朔唯公司、市水泥厂等困难企业已起死回生,企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推进了一批优势骨干企业的改革,完成了古城乳业、山梨集团和右玉矿药厂等企业的股份制改组,企业做强做大的步伐加快。大胆推进了煤炭企业的改革,143座煤矿实行了多形式的改制改组。乡镇煤矿整顿验收工作也顺利结束,复产比例和“四证”发放率全省第一,为促进全市煤炭工业回升奠定了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发展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基本完成了东环路基础工程、七里河二桥、尉迟恭雕像、体育广场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了万亩苗圃、市二中、市三小、师范扩建和气象科技园区等一批重点工程,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5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4000户,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1万平米,新增城市绿地54万平米。开工建设了大运高速公路朔州段,改建了山和线、平万线、井陶线三条二级公路,完成了1个乡通油路、50个村通公路工程。新增和改善水地16.6万亩,完成水保治理42万亩,植树造林18.7万亩。“软环境建设年”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得到较好保障。4612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1244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和养老金。养老和失业保险费征缴工
作改变了落后局面,征缴率分别达到108%和112%。城市低保覆盖面扩大,50%的应保人员纳入低保范围。抗灾救灾工作扎实有效,通过政府救济、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救灾粮款1106万元,捐助衣被12.7万件,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工作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教育事业达到一个新水平。“普九”成果巩固扩大,高中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综合考评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城乡卫生状况不断改善。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有所遏制。环境达标成果得到巩固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成为全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唯一候选城市。文化、体育活动空前活跃,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民主法制建设有序推进。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和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并积极听取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一年来,市政府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159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摸底清理工作基本完成。“三务”公开不断引深、拓展。严打整治斗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鼎力支持,全市140万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朔州改革和发展的各级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经济发展速度与全省的差距仍很明显。国内生产总值由于农业严重受灾,只增长了1.5%。其它一些指标在全省的排位也比较靠后。粮、油、蔬菜大幅度减产,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33.2%,抗灾救灾任务仍很艰巨,今年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工业运行质量还没有质的提高,煤炭行业整体亏损局面仍未得到扭转。一些调产项目未能按计划实施,投产见效的大项目不多,影响了结构调整的成效。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支出需求。城镇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社会就业和保障压力加大。社会治安状况群众还不满意,不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工作效率不高,程度不同地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对此,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高度重视,下决心予以克服和解决。 二、2002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是我们进一步巩固大好形势、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确保调产见效、实现争先发展的关键之年、起步之年,同时又是机
2002年黄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1年工作回顾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23亿元,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117.1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86.6亿元,增长10.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86.11%,提高3.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1亿元,增长10.7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35亿元,增长15.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44亿元,增长10.63%。财政收入完成13.51亿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6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2140元,增长3.6%。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6亿元,增长21.92%,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竣工投产。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9.01亿元,增长30%。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农产品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植树造林、乡镇企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大冶市进入全省十强和经济效益目标考核十佳县(市)行列。阳新县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三年前移13位。市场建设得到加强,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金融部门积极增加有效投入,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项改革深入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省市两级21户试点企业初步完成建制工作,辅助单位剥离工作稳步推进。改组改制企业加快转机建制步伐,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继续推进企业重组,镀铝薄板、康赛、东贝、美尔雅等股份公司通过重组或注入优良资产,获得健康发展。组建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构建了国有资产营运和保值增值体系。推行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实行市直机关财会集中核算和乡镇“零户统管”,财政管理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以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为框架的医疗保险体系已初步形成。大力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有3万多名城镇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由1.55%提高到5.51%。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全面启动,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小城镇综合改革成效明显,城建、商贸、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战线的改革取得新成绩。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外经贸工作取得新成绩。外贸出口克服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共完成外贸出口1.68亿美元,增长5%。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成立市联合招商中心和外商投诉服务中心,实行引资项目代理制和市长协调会制度,在磁湖高新区推行零费率和无干扰式服务,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5亿美元,增长16%。国际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与武汉市签订经济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与九江市结为友好城市。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完成人民广场、湖滨大道绿化长廊的配套完善工程,磁湖路三期、下陆大道一期、大泉路拓宽改造、长江外滩一期等重点工程顺利展开,花湖水厂、磁湖污水截流一期工程和西塞垃圾处理场基本竣工。主次干道路灯改造取得新成绩,农网和城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继续实施“洁绿亮美”工程,黄石市和大冶市分别获湖北省城市建设管理“楚天杯”。邮政通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阳新长江干堤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一批涵闸、防洪墙得到改善,完成一批病险水库的整险加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06国道浮贾段、界浮省道枫林段、铁贺公路金牛段竣工通车,黄富沿江公路工程进展顺利,又有3个乡镇通油路,20个行政村通公路,大冶湖航道疏浚和富河流域治理相继开工。阳新等地三期移民建镇如期完成,还地桥、灵乡、富池等一批中心镇跻身全省乡镇建设先进行列。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中心城区工业粉尘、烟尘得到有效控制,年内计划关停的黄荆山6个开山塘口已全部关停,全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教育、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结构布局有所优化,院(校)长聘任制全面展开,一批薄弱学校改造如期完成,市急救中心大楼如期封顶,临床重点专科得到加强,全市传染病控制、血吸虫等地方病防治取得新成效。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获“全国残疾人扶贫先进单位”和“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
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我市政府、企业、社区“三体联动”的经验,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肯定。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市场管理不断加强。体育事业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