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金融 点击: 2011-12-01
重庆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0日在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黄奇帆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重庆在逆境中化危为机、挑战中克难奋进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重庆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同心协力,奋起应对,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9%,达到65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1.5%和18.6%。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85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2%。在大幅减税让利情况下,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仍增长18.1%。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全面启动。新增部市合作协议16个,累计达到54个。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行良好,股份转让中心和农畜产品交易所挂牌营运。净增市场主体10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提高到60%。
———内陆开放全方位推进。实际利用外资40.4亿美元、内资1468亿元,分别增长47.7%和74.2%。加工贸易取得重大突破,服务贸易异军突起,境外投资迈出较大步伐。
———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面完成。累计完成移民投资541.8亿元,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复建各类房屋3725万平方米,关闭搬迁淹没工矿企业1397户,“搬得出”目标如期实现。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有序展开。8个重点移民区县发展提速,经济增速快于全市3.1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节能减排完成年度任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3天,比上年增加6天。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1.7%。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49元,实际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增长12%。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但重庆前进的步伐依然快速矫健。除进出口外,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部完成。特别要报告的是,全市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22项指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355美元,标志着重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又跨过了关键一步!
一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七方面工作:
(一)奋力止滑促增。坚持把扩内需作为应对危机的基本着力点,多措并举拓展需求空间。实施三年1.5万亿元投资计划,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123亿元、市级财政资金31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318亿元。兑现家电、汽
摩下乡补贴4.3亿元,落实降低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征房屋交易契税等政策,城乡消费持续活跃,汽车、住房、旅游、文化等消费升级升温。新增百亿商圈3个、百亿市场3个,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采取缓征或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取消或停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为企业减负让利50.4亿元。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帮助企业渡难关,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增贷款额成倍增长。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91家,担保机构资本金达到120亿元,安排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助金1亿元,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针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推出10条加工贸易先行先试政策和27项便利化措施,为出口企业退税34亿元,基本保证了出口市场份额和企业“越冬”。这些措施,对增加即期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完成工业投资17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惠普3600万台笔记本电脑及富士康、广达、英业达等一批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意义的项目。长安进入全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产销量达到186万辆。重钢200万吨产能宽厚板生产线、庆铃国Ⅲ100P轻型商用车、蓬威石化PTA等项目投产,化医45万吨合成氨和80万吨尿素项目竣工。金融业迅猛发展,增加值增长31.2%,占GDP比重达到6%。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资源加速集聚,担保、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快速发展,花旗、恒丰、华侨银行在渝设立分行,惠普亚太结算中心落户重庆。发行企业债券105亿元,企业上市直接融资83亿元。会展业发展加快,直接收入增长36%。首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成功创办,旅游大项目、大营销强力推进,总收入增长25%。启动技术创新工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3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50余项,专利授权量增长56%。新增高新技术产品500余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8%。第
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和“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成功举办,国家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落户重庆,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创新集成能力得到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引进优秀紧缺人才1220名。
(三)扎实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突出土地、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基本建立起区县、乡镇和行政村土地流转三级服务体系,土地流转率居全国第四位。农村土地交易所通过地票交易,开辟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途径。集体林权确权面积和颁证户数均超过90%,累计流转林地735万亩。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超过30%。乡镇金融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加大城乡就业统筹力度,提质发展劳务经济,培训农村劳动力44.4万人,新转移36.7万人。把加快“两翼”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市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两翼”的资金增长21%,市属国有企业筹资50亿元帮助“两翼”16个区县建设工业园区,“一圈”向“两翼”援助资金和实物达到2.6亿元,“两翼”经济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发放直补资金32.8亿元,惠及1952万农民。生产粮食1137万吨、蔬菜1177万吨,出栏生猪2002万头。建成开县鲤鱼塘水库,竣工大中型水利工程8座,整治销号病险水库405座,又有220万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线路2000余条。建成农村沼气池19万口。农村国电网改造率提高到93%。所有自然村实现通电话。建设巴渝新居3.7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4.1万户。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500个。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5万。选派5460名大学毕业生、9549名专业技术人才、9153名驻村干部下乡助农。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上报国家审批,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期即将封关运行,北部新区、永川等5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建设。直达国际专用高速通信通道开通。区域通关合作扩大到沿海各口岸,新
开成渝、渝穗、渝沪“五定”班列(轮)和4条国际航线。重庆关区进出口货运量突破600万吨,区域通关货运量占比达到65%。实施十大经贸活动,工业、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增世界500强12家。整合外经贸资源,组建了资本金30亿元的市对外经贸集团。推动企业“走出去”,重钢、机电、粮食、博赛等集团投资境外,在引进技术、收购矿山、建立基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川渝陕、渝沪、渝粤等合作进一步加强。完成援建四川崇州实物量8.7亿元。与港澳台的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密切。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的重庆,正以更大气魄和力度广聚国内外资源。
(五)全面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把“五个重庆”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塑造内惠民生、外树形象的城市品牌。投入2050亿元,超额完成各项年度任务。拆迁改造主城区危旧房447万平方米、工矿棚户区70万平方米,建成廉租房8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69万平方米,直接惠及10万个家庭。综合整治主城居住小区1287万平方米,拆迁改造城中村269万平方米。绕城、沪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渝湘高速武隆至黔江段等建成,新增通车里程412公里。改建干线公路3000公里。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竣工投用,襄渝二线全线贯通,渝怀二线开工建设。朝天门大桥等一批城市交通项目建成投用,轨道交通建设进展顺利。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菜园坝长江大桥、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喜获“詹天佑奖”。结合燃油税改革,率先在西部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成功实现主城内环站口外移目标。城市、农村、长江两岸等六大森林工程同步推进,植树造林578万亩,建成城市绿地5496万平方米,市民造林绿化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深入实施,完成主城区企业环保搬迁25户,淘汰小煤矿300万吨、小水泥145万吨。惠及城乡居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完成734个基层医疗设施项目改扩建,提前两年全面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甲型H1N1流感防控科学有序。
2012重庆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9日在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定向导航,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发3号文件,重庆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肩负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全市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重庆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创新图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化解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以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务实举措,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生机勃发的新境界。{200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
———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800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91亿元,增长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80亿元,年均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35亿元,年均增长28.2%。工业销售值突破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超过400亿元、增长2.8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9%,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特别令人振奋的是,人均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3.4∶45.1∶41.5调整为8.7∶55.3∶36。“6+1”支柱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惠普、宏碁和富士康、英业达、广达为龙头的1亿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强势崛起,汽车摩托车产值超过3000亿元,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材料工业、轻纺工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形成百亿级园区20个、百亿级企业15户。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加速形成,金融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成为支柱产业。银行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不良贷款率降至0.9%。上市公司总市值翻了三番多,证券化率提高到52%。保费收入翻了两番。担保、小额贷款、信托、租赁、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快速发展,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岸金融结算和电子商务国际结算。物流中心建设上档升级,形成国际级物流通道3条、国家级5条,年货运总量30%来自市外。会展、购物、美食之都加快建设,建成一批百亿级商圈、百亿级市场。成功申报中国温泉之都,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
———“五个重庆”建设全面推进。主城进入“二环时代”,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提速发展,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三年拆迁主城危旧房1200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176万平方米。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基本实现“四小时重庆”、“八小时周边”。建成主城快速干道11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铺开。新增跨江大桥39座。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超过200万标箱。江北国际机场跻身全国十强,年旅客吞吐
量增长2倍、货邮吞吐量翻了一番。黔江舟白机场建成通航。完成森林工程129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0%提高到37%,主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66天增加到311天。卫生和体育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7.6%,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76.7岁。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切实加强,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1%,重特大事故件数下降75%。大走访、大下访深入开展,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五五”普法圆满完成。打黑除恶取得重大胜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及时有效,群众安全感指数稳定在95%以上。
———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强力开局。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从建设到封关运行一年完成,实现贸易服务与沿海同样便利。推动中、俄、哈签署边境口岸高效便捷通关协议,开通渝新欧铁路集装箱班列和渝深铁海联运,重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进出口总额达到124亿美元,增长2倍多。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外商投资额翻了三番多,达到63亿美元。“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50亿美元对外投资项目获得批准并付诸实施。渝台合作更趋紧密,台资利用累计超过20亿美元。承接沿海、联动周边成效明显,引进内资达到2638亿元。重庆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正成为海内外投资者抢滩的热土。
———综合配套改革攻坚破冰。积极稳妥推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转户居民同等享有城镇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待遇,建立农村土地自愿、有偿、弹性退出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制度性探索。构建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并举的“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举措,房地产市场总体健康。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组建农畜产品交易所、股份转让中心、药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和上市路演中心,联合产权交易所运行良好。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达到1.2万亿元、增长2倍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趋完善、改革重组深入推进、经济布局逐步优化。民营经济支持体系不断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提高到62%。{200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
———“三农”工作和区域统筹力度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超过1300亿元,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过1100万吨,蔬菜、水果持续增产。实现乡乡通畅、村村通达,农村客运覆盖到72%的行政村。完成水利投资382亿元,建设大中型水库24座,完成2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又有1100万人喝上安全水,建成城镇达标防洪堤300公里,极大改善了工程性缺水和下雨即涝的局面。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6%。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32%的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市属国有企业融资100亿元支持“两翼”工业园区建设,“两翼”经济增速连续四年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百万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历经十七年的艰辛努力,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复建房屋3725万平方米,调整搬迁工矿企业1397户,库区面貌焕然一新。成功保障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至175米。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有效防治,库区水质保持稳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库区城镇调查失业率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8个重点移民区县发展提速,年均增速比全市快2个百分点。库区发展全面转入后续工作新阶段。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全面实现“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城基本建成,
解决了“普九”债务、农村代课教师等遗留问题。各类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基础研究水平明显提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明专利授权量翻了三番。三甲医院创建计划进展良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率超过40%,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到26个区县。重庆大剧院、科技馆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中小学塑胶运动场1080个、登山步道86条,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国防动员能力明显增强,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分别增长11.3%、13.1%。五年城镇新增就业138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征地农转非人员等社保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建立起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制度和节假日送温暖长效机制,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率先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4万人。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们按照中央宏观调控要求,扩内需、调结构、控通胀、惠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7%,外商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均增长50%以上。成渝客运专线等11条铁路同时在建,火车北站、西站改扩建工程和兴隆场编组站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掀起了重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铁路建设高潮。2000公里高速公路全面建成、路网密度位居西部第一,又有1000公里地方高速公路相继开工。200万标箱规模的果园港加快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完成主城干道建筑立面及居住区综合整治5600万平方米,建成巴渝新居5.3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1.6万户。全面启动户籍制度、住房制度、“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微型企业发展等重大改革,农民转户进城145万人,开建公租房1300万平方米,实现“两翼”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扶持发展微型企业1万户、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农村商业银行、水务集团、力帆、乡村基等7户企业成功上市,直接融资700亿元。大力落实“民生十条”,城镇新增就业31.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到30个区县、250万老人享受到养老待遇,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80所,130万留守儿童得到关爱,交巡警合一改革和新型校园警务制度全面推开。采取加强产销衔接、规范市场秩序、增加困难群众临时补贴等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2%。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一五”收官划上了圆满句号。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人民幸福为追求,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加快”“率先”、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新路子。
第一,突出发展要务,把中央要求与重庆实际紧密结合,审时度势谋跨越,抢抓机遇促发展。我们创造性地放大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等机遇效应,全面落实国发3号文件,一揽子政策措施和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把重庆发展推上了快车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提振经济举措,推出一系列适应性措施,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庆经济逆势而进,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前三。实践证明,只有把抓住机遇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用好机遇,争得主动、创造优势,开辟出重庆发展的新天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赶超升位。
第二,突出民生导向,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园,使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我们坚持把改善民生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保持一般预算的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区县和基层,滚动实施年度民心工程,全面落实“民生十条”,不仅解决了大量突出的民生问题,而且激活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以“五个重庆”为载体,倾力打造和谐安康、环境友好、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得到广大市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实践证明,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持久的动力。只有处处以人为本,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辩证统一,两者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突出改革创新,把解决突出矛盾与建立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先行先试、敢破善立,以制度创新增活力、聚财富。我们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构建起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通道。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公租房建设管理新机制,帮助中低收入群体实现“住有所居”。首创地票交易制度,开辟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渠道。改革林权制度和农村流通融通体系,助推“两翼”农户增收。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用改革创新思维,集中破解大面积、长周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肩负起探新路、作示范的历史重任,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不竭动力。
第四,突出内陆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善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开放促跨越、图振兴。我们加快构筑开放大平台,建设国际贸易大通道,把重庆推向了大开放的最前沿。改变以港资为主、工业为主、增量为主的外资利用单一模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新格局。配合国家开放战略,实施面向国内市场和重庆发展的海外投资,实现国内发展与跨境投资、利用国际资源、掌握先进技术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只有善用世界眼光和双向思维谋划内陆开放,才能分享到全球化带来的更多机遇,在更高起点、更大舞台上实现跨越发展。
第五,突出人文塑造,把培育正气与张扬法治紧密结合,弘扬主旋律,惩治黑恶丑,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我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行动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干部群众受到熏陶、获得教益。扎实开展“三项活动”,全面落实“三项制度”,进一步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按照中央要求,顺应人民愿望,依法开展打黑除恶,维护了公平正义,净化了社会环境。实践证明,只有以良好的社会风尚为引领,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和衷共济促跨越的生动局面,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的进步和变化,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和方向引领,得益于中共重庆市委的科学谋划和统揽指挥,凝聚着重庆3200万人民的丰富智慧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作出奉献的全市各族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渝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以及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不优,消费贡献率不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资源能源战略储备不足、应急能力不强,生态环保压力增大;二元结构矛盾仍是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还任重道远;城市规划建设档次还需提高,现代化管理能力尚需增强;社会建设欠账较多,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调节利益关系、保
障公共安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不高,一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工作作风有待加强。我们必须直面问题,弥补不足,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更加主动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有效地破解发展难题,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确保“十二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面发力、阔步前进的重要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国际分工调整蕴藏新的机遇,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当今中国,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为重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当前重庆,多重机遇汇集,“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政策效应加快释放,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三峡后续工作全面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和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又添新动力,大发展的气势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重庆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抢抓机遇,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奋力开创重庆科学发展新局面。
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314”总体部署为核心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果为人民共享,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坚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基本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其主要标志是:
———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整体跨入现代化阶段。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左右,达到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城镇新增就业15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
———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集聚辐射功能强大的经济中心。形成主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和特色中心镇联动发展的大都市连绵带,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60%。工业销售值翻一番,达到2.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金融、物流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到10%和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地位基本确立。
———建设与国内外经济广泛融合的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内陆开放示范区。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和经开区、高新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贸易大通道全方位形成。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一般贸易一体化发展,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五年外商投资额500亿美元,境外投资300亿美元,保持中西部领先水平。
———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先行区,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基本构架。健全统筹城乡
2014年重庆市江北区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重庆市江北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回顾2013:拼搏的历程,可贵的成绩
2013年,是宏观形势较为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困难问题较多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将中央和市委要求与江北实际相结合,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紧扣主题主线,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方面工作,全区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趋优、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同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555亿元,同比增长9%。城乡居民收入预计分别达27332元和13347元,增长10%和12%,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同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达619亿元,增长
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9.6亿元,增长8.5%;商品销售总额达3129亿元,增长17.2%,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金融业增加值达64亿元、增长35.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5%。
——产业结构和发展质效同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0.2 : 30.6 : 69.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4.1亿元,增长21.1%,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区级税收收入达63.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6%,总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
——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同步加强。削减化学需氧量2100吨、氨氮126吨、二氧化硫23吨,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城最低,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以更少资源消耗和更低环境代价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增长。
各位代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去年人代会提出的11项指标,除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完成年初预期目标外,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保持平稳增长,但未实现预期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415.8亿元和3.4亿美元,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二是江北正处于经济增速调整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转型升级势必会影响到发展速度。三是去年年初对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估计不足,部分指标设置较高。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坚持调结构促转型、转方式增后劲,着力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立足全市对江北的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定位,认真落实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三大总体定位、五大重点产业、六大功能组团和九大重点工程,各板块主体功能更加明晰,发展理念和措施更加切合实际。工业经济不断提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预计增长4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升8.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约4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4%。先进制造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汽车制造等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4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5.9%。港城新兴产业园海尔结构化模块配套、智飞流脑疫苗产业化等10个项目建成投运,新建产业楼宇30万平方米,新入驻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企业70余家。鱼复工业开发区超额完成征地任务,“五横五纵”路网建设轮廓初显,奥特斯、东风小康等33个项目加快建设,新增尼玛克、霍尼韦尔等5个项目投产。商贸经济持续发展。编制完成观音桥商圈产业升级规划、夜经济总体策划方案,以及大石片区、北滨路经济带商业发展规划。观音桥商圈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商圈,“太阳谷”、东原D7购物中心、渔人湾码头等一批大型项目以及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加快建设。重庆网商产业园加快发展,易迅网等20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江北。金融和总部经济提速壮大。新引进人保财险、民商集团等金融和总部企业42家,辖区各类金融机构达200余家、规模以上总部企业达140余家,金融资产规模突破9000亿元,金融和总部经济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突破100亿元。物流平台加快构筑。寸滩港区全面建成,果园港二期开港运行,中钢物流一期建成投用,保税港区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和中烟物流基地启动建设,全区实现物流收入10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业特色彰显。五宝“一业多园”顺利布局,万亩竹产业、千亩生态示范农庄加快建设。“铁山十景”全面建成,铁山坪森林公园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通过市级初评,铁山坪被评为“重庆美丽小城”。都市旅游加快发展,全区旅游直接收入达54.5亿元。
(二)坚持建管并重,城市功能进一步优化。在提升品质、改善形象和生态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之城。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在全市率先编制城市管理规划,完成玉带特色商城、小苑地区、港城B区等城市设计。站前路江北段、鱼嘴水厂等30个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盘溪路石子山段、果园港立交等项目建成投用。北滨路沿线25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稳步推进。成功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完成农村征地近1.7万亩、城市房屋拆迁和征收18万平方米、城中村拆迁5万平方米,董家溪、鹞子丘、原观音桥街道地块等17个续拆项目成功扫尾。拆除违法建筑36.8万平方米。9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纳入全市计划。生态环保持续加强。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国模”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实现PM2.5实时监测,次级河流全部纳入网格化监管范围,城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8.2%和95%。园林绿化主要指标全市领先,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0.7%和4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2.6平方米。
(三)紧扣民生福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秉承为民情怀,回应民生需求,全年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50.9%,农村危旧房、老旧住宅电梯改造等“22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圆满完成。社会保障更加有力。率先在全市启动创业型城市创建,城镇新增就业4.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8%;在全市率先完成社保经办机构区级整合,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1.5%和94.6%。新建、续建农转非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房267万平方米、竣工
3.1万套。投入1亿元救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孤儿救助水平全市领先。在全市率先试点计生特殊家庭养老帮扶。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优质均衡教育水平持续提升,教育资助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实现全覆盖,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学校增至34所,10所学校升级改造加快实施,普惠性学前教育全市领先,高考优生数量位居全市区县第一。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累计让利3200万元,五宝和寸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竣工投用。区图书馆跻身国家“一级馆”,11个街镇文化中心、29个标准化社区文化室建成投用,兵器工业旧址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民健身活动连续四年荣获全国先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加快推进。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完善街镇“一中心一平台”综治工作模式,创新综治特邀委员工作机制,“老马调解工作室”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市级交办信访积案化解率达
100%。新建、改扩建社区服务站20个,村居两委换届有序推进。加快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督查行动,狠抓食品药品安全,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主城前列,再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四)突出职能转变,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扎实推进。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提请政协协商及通报制度。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意见377件、政协提案328件,办结率达100%、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9%以上。开展行政处罚案卷评查76925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9件,报备规范性文件8件。积极引导督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行政效能有效提升。改进调查研究,清理文山会海,核减节庆活动,政府系统会议和文件简报减少1/3以上,区级“三公”经费压缩20%。全面清理行政许可及非许可类审批项目。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预算评审和结算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新进展。廉政建设切实加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区委实施意见,落实“五个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四风”问题。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一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军政军民更加团结。保密、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行政学校、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残疾人、物价、盐务、供销、烟草、统计、移民、民防、老龄、档案、修志、司法、消防、对口帮扶、公共机构节能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实现经济较快增长难度不小。二是全市推进功能区建设对江北的发展要求更高,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三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社会治理体系亟待加强。此外,一些部门和机关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工作作风不实,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要直面这些困难和问题,不麻木、不回避、不绕道,积极创造条件,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付出的努力非比寻常,取得
的成绩来之不易。政府工作的每一项成绩,经济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源自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耕耘,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委员,向全区人民和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江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展望2014: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跨越
各位代表,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也是推进功能区建设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漫长艰辛的“复苏期”,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处于结构调整的“换挡期”,经济平稳增长将成常态;我区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面临内部换挡减速和外部竞争加剧双重压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陆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为处在战略交汇点的重庆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我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江北作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兼具“集聚辐射”和“圈层拓展”双重功能,兼备核心区“高端要素”和拓展区“纵深空间”双重优势,是全市发展平台最多、承载能力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当前形势,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压力所屈,借天时、扬地利、聚人和,将这些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转化为强大动力,以大视野、大气魄、大作为,促进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统领、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作基调,紧紧围绕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功能定位,着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建设“六大功能组团”和“九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城市形态向品质化升级、民生工作向优质化提升,不断开创江北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局面。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不含两江鱼复园区金库收入)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
200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8日在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王鸿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直辖以来政府工作的回顾
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市3100万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重庆市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三峡移民、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和中央对重庆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目标,负重自强,团结奋进,实现了新兴直辖市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开局。回顾六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直辖的六年,是我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总体上实现基本小康的六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四件大事”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六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六年。
(一)总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71亿元,与1996年相比,增长68.9%。工业增加值达到6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80.5%和71%;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1996年的54.9亿元增加到157.7亿元,增长1.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六年累计完成3870亿元,是直辖
前6年的3.4倍。投融资能力显著增强,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50亿元和2280亿元,比1996年增长2.4倍和1.5倍。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六年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举措,经济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从24.2∶41.8∶34.0调整为16.0∶41.9∶42.1,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二是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食品、建筑建材等产业成为推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体。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比1996年提高10.4个百分点。三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40%上升到45%;2002年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比1996年增长2倍多;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4%,比199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四是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股份制经济的比重达到61%,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3%,比1996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0年重庆政府工作报告}.
(三)经济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坚持“七个一批”和“三大基础”两手抓,举全市之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攻坚战。继2000年结束全市工业连续4年、国有工业连续6年严重亏损局面之后,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亿多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4.2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100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上市公司发展到28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住房制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公用事业和路桥收费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取得
阶段性成果,认真清理整顿城市金融“三乱”、农村“三金”,有效地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交通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相继在长江、嘉陵江上新建成特大型桥梁16座,渝长、长涪、渝合、渝黔一期和环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达万铁路竣工投入使用,渝怀、万宜铁路开工建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正按年吞吐量1500万人次的规模加紧扩建,万州五桥机场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内河港口年货物吞吐量比1996年增长近2倍;一批城市道路和立交、通县油路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
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初步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能源保障和供排水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力度加大,危旧房改造和“烂尾楼”整治步伐加快,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一座座体现大都市风貌的建筑拔地而起,靓丽的人民广场、朝天门广场、三峡广场、解放碑步行街、环绕两江的滨江路、璀璨的灯饰工程和拆违建绿工程,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五)移民扶贫两大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圆满完成一、二期移民任务,累计完成移民投资293亿元,搬迁安置移民56万人,其中外迁安置11.6万人。万州、涪陵城区和5座县城、49个集镇在迁建中基本实现了功能再造,677户淹没工矿企业在迁建调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名牌产品落户库区,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专业设施复建和文物保护工作按计划积极推进,二期库底清理任务全面完成。圆满完成农村“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全市21个贫困区县成建制越温达标,320万建卡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建成扶贫道路2.3万公里,解决590万人口饮水困
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扶贫重点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6元,比1996年增长42.2%。
(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实施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城市污染防治工作有了明显进展。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2级及其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到全年的60%,新增公共绿地256.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2%,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长江上游防护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和荒山荒坡绿化工程,累计退耕还林576万亩,营造林1665万亩,实施天然林资源管护358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三峡库区首批19座污水处理厂和13座垃圾处理场全面开工建设,142处崩滑体和59段库岸整治全面实施。
(七)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已与17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和科教文化交往关系,英国、加拿大、日本先后在渝设立领事机构。六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1亿美元,2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兴办企业36家。六年出口总额累计49亿美元,年均增长11.3%。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出口总量中高新技术产品的份额提高到18%,机电产品的份额提高到61.5%,重庆已成为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十大基地之一。开通国际航线5条。2002年接待海外游客44万人次,比1996年增长1.8倍。北部新区开发建设轮廓初现,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区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与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我市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南五省区、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近三年实际利用内资累计113亿元。
(八)科技教育及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620项,授予专利权5584件,认定高新技术产
品564个,创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72个、重点实验室76个。六年来,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达70%以上,重庆已成为西部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效显著,“两基”累计人口覆盖率由1996年的18.9%提高到2002年的89.3%。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按规划顺利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由1996年的29万人增加到51万人,高校在校学生由1996年的14.1万人增加到32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由4个增加到17个。重庆大学全面完成国家“211工程”的“九五”建设任务。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精品文艺战略和群众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一批优秀剧目和图书获国际国内大奖,大足石刻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2.3岁;在全国九运会上实现“夺金升位”目标;新闻出版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5%。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不断加强。人防、档案、保密、修志、气象、地震、防灾救灾、民政优抚等工作取得新成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取得新进展。
(九)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弘扬“红岩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成功协办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和世界银行信息年会,充分展示了山城人民开朗好客、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坚持依法治市,“三五”普法成效显著,“四五”普法顺利开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九龙坡)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府网 2015年2月10日 16时17分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8日在九龙坡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石继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改革开放、转型发展、结构调整、社会民生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深入推进八大功能板块建设,圆满完成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提质增速。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8亿元、增长11%,增长速度比2013年提高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增速;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0:44.9:54.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12.7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8.2亿元、增长13.2%,固定资产投资561.9亿元、增长1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1亿元、
增长11.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改革创新动力凸显。47项重点改革任务及16个重点改革专项全面推进,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创新驱动提升为区域发展战略,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增长1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高新引领支撑有力。高新区开发建设提速,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全市领先,获批开展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