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5-04-13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
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小故事
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
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 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 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 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 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 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 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 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 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 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 呀!”
3、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在40多年 的办学中,共招收了3000多名弟子,其中著名的弟子有72人。子路 便是72名弟子中的一个。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笔直的竹杆,生来可做一支好箭。还 读书干什么。孔子开导他说,读了书就有了
学问,好比在竹箭尾部装 上羽毛,前面又安上锋利的金属头,这样箭就更有用了。子路听孔子 说得很有理,便拜孔子为师。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里弹瑟。他人很刚勇,弹出的声音也像打 仗一样充满着杀气。孔子是主张“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觉得这 声音不平和,不满意他说:“他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瑟呢?”孔子的弟 子听了老师这话,琢磨出这是老师对子路弹瑟作的不好的评论,对 子路的看法顿时有了改变,言语中有些不尊敬。孔子知道后,就对大 家解释说:“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他已 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没有达到高深的境地。
4、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孔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智慧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小故事
孔子系列故事大全
一、智慧圆融—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 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说。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害,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的确很好,可谓辩才无碍。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有时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众 ,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一心跟从我,学习的原因。”{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二、神武不杀
谈到儒家的君子,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文尔雅、谦恭礼让、文弱书生形象。对作为儒家祖师的孔子,我们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对孔子天资与外貌的描述,却令人,大跌眼镜。 据《孔子家语》和《淮南子》的有关记载说,孔子长得宽额、狮鼻、阔口,大颅顶部微陷。身长(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约现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说,孔子当时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谓一标准的山东大汉。记载还说,孔子的智慧,
超过周朝的苌弘,一位通晓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孔子的胆气,压倒当时著名的勇士孟贲。孔子挪步轻追,可足踩亡命窜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双臂,能托起城关落下的城门。然而,尽管孔子勇力过人,伎艺超群,却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内修本来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终成一代素王,万世圣师。所谓素王,古称有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孔子所处的时代,当时只有几百万人。但跟从孔子学习的弟子,却有三千之多。他们都是各国来的精英人物,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加上众弟子的辅佐,在当时,如想谋取一国权位,是不难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会的安定,大众的幸福,如果没有纯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础,文化教育没有跟上,仅靠权谋势力的支撑,是不会长久的。而且,在这种状况下的安定与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宁可自己一生穷苦受累,寂寞凄凉,被人误解不识时务,也要担当起继承发扬,传统的优秀文化、优秀政治智慧的
大任,为万世开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孔子这种在任何环境下,不计个人得失,始终注重世人的德性培养,注重社会纯正思想的引导,从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径,这在当时,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个人道德修养较好的道家隐士,对此也颇有微词。然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正是孔子,也是后来真正儒者们,过人之处。
禅宗祖师达摩,来中土前,定中观察到中土有大乘气象,这与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无关系。所以,有禅师说,孔子如按佛家的标准衡量,当属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转世。
三、穷通皆乐—故事取材于《庄子:让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请,到楚国去访问,途经陈、蔡两国之间。而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本国不利,所以,他们派兵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陈、蔡之间。孔子一行,因此连着七天没生火做饭。熬的野菜汤里,也没有一粒米,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教学设计
海门市通源小学 徐 勇
一、作品解读
李长之写作《孔子的故事》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同时,作者选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写作孔子——孔子的故事——“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所以,当我们读完全文,我们会认为这是一本通俗读物,但是作者却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于相关史料的取舍上都做到有根有据,一丝不苟。 全文从孔子的幼年开始,逐渐过渡到学习成长,从事教育事业,开展政治工作,周游列国,专心从事教育事业,在叙述方式上尽量客观地讲述孔子的生活,但是作为批评家,作者还是不忘在叙述之余发表三言两语的短论。《孔子的故事》往往引用《诗经》和《论语》上的话,作者把它们译成流畅生动的现代汉语,不仅准确地转译了原意,而且将口吻神态也惟妙惟肖地传递了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二、设计意图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人物传记,所以我们把设计意图定位在了解孔子的人生轨迹,把握孔子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孔丘”成为“孔子”的,紧紧把握关键节点上对其产生影响的人或者故事,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为孔子撰写小传。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一生,把握其人生轨迹。
2.感悟在关键节点上对孔子产生影响的人或者故事,从中获取启示。
3. 为孔子撰写人物小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读课
1.了解作者
(1)投影出示:图片(李长之)
(2)认识他吗?说说自己对李长之的了解。
(3)交流资料:
李长之(1910--1978年),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利津县城区庄科村人。 1910年10月30日生于书香门第,清华大学毕业。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2.了解作品
(1)你知道他都写过哪些作品?
主要作品包括《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孔子的故事》等。
(2)你读过他的哪部作品?你对这些作品有什么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3)李长之最善于进行传记式的批评,他善于把“人格和风格互相辉映阐发,感同身受地进入文学世界,引领读者深入地把握独特的生命,把生动的人格形象写下来”。而讲述孔子的故事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李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绘声绘色地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平事迹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3.了解《孔子的故事》
(1)今天,老师带来了其中的一本《孔子的故事》。
(2)读了题目,你能大概猜想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吗?
(3)关于孔子,你有什么了解?(交流、分享)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现在,就让我们怀揣着对圣人的敬意,开始这一段神圣的“寻孔”的历程吧!
4.了解方法
(1)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与平时所读的科幻小说、童话故事、诗歌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你觉得我们读的时候要关注什么?
(2)同桌交流,寻找合适的阅读关注点。
(3)全班总结:(相机板演)
a.了解书中人物的人生轨迹,能把握基本事实.
b.分析人物形象:性格、品格、情感等,把握人物性格、品格、情感与典型事件之间的关系。
c.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的处理意图。 d.关注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探讨传记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二)推进课
《孔子的故事》
海门市通源小学 徐勇
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读《孔子的故事》。通过阅读,你知道孔子的原名叫什么吗?(学生板书:孔丘)
后来为什么叫他孔子呢?(子是古代对有学问、道德高尚人的尊称) 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人物传纪,人物传记是一种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学形式。阅读人物传记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两点:了解人生经历、感悟人物形象。
了解了孔子的一生,我们会发现在他的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总会有一些故事发生,这样的故事影响着孔子,改变着孔子,使得他一步一步地从孔丘成为孔子。
那么,读完这本书,哪些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学生交流) 好的。看来大家读得非常用心。徐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对其中的一些故事印象深刻。
(出示:《叫花子的故事》、《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丧家狗的故事》、《孔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谁来讲讲《叫花子的故事》?(学生讲述)
1.《叫花子的故事》
出示:父母的结合不符合当时的礼仪,孔子的母亲一直过着不称心的日子,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迫于压力,连丈夫埋葬的地方也一直没告诉过孔子,他们的日子一直很贫穷。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与孔子有关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穿着孝服去参加一个贵族的宴会,被门口的管家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只好退了下来。
(1) 这个故事对于童年时期的孔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学生交流)
预设出示:
孔子从小时候起,多懂得了一些人的脸色,多感受了一些人情的冷暖,于是养成了谨慎小心的性格,很敏感,很善于应付人,并习惯于遇事有所思索,总之有点早熟吧。当然,由于孔子后来不断的锻炼,他并没有因此流入孤僻和冷酷。
这就是作者李长之对孔子童年的评价。
孔子就是在这样的童年中长大了。
2.《孔子与老子的故事》
《叫花子的故事》讲完了,由于刻苦学习,这个叫花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就在这个时候,孔子拜访了一个人,他就是老子。谁来讲讲《孔子和老子的故事》?
学生讲述
(1)你觉得在这次会见中,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是什么?
预设:
a.这一次会见,对于孔子是极其有益的,这时的孔子还在壮年,在求知和修养方面,积极热情有余,但是不免有些急躁、粗枝大叶,仿佛还需要更阔大的胸襟,需要在精神层面上更加丰富一点,还需要从更高的眼界对自己所已经获得的学识技能加一番审量。而在这些方面,老子恰是有资格对孔子有所助益的。
b.孔子想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得多。
c.老子送给孔子三句话:
第一,不要把古人的东西看得太死。
第二,要顺其自然。
第三,要戒骄戒躁。
(2)小结: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老子比孔子略胜一筹。所以,这次经历对于孔子来说,学到了很多,从此以后,孔子变得更加成熟了。在他的辅佐下,鲁国的实力日益强大,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3.《孔子离开鲁国的故事》
学生讲述
(1)孔子为什么要离开鲁国呢?
预设:在孔子的辅佐下,鲁国的国力日益强大,这样就使得邻国齐国恐惧了,于是用离间计离间了孔子与鲁定公的关系,再加上季桓子也担心孔子就这样发展下去会把自己的势力削弱,所以也开始冷淡孔子。
(2)你觉得孔子应该离开还是留下?(辩论一下)
预设:
a.离开:既然得不到信任,还是离开。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b.留下: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实现,绝对不可以轻言放弃。
(3)小结
《战国策》中有一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孔子就是这样的“士”,现在既然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他既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这件事情对于孔子的打击是很大的,他伤心地离开了鲁国,一身本领无处施展,满腔热忱无人理解,所幸的是还有他的弟子们陪伴着他。就这样,孔子和弟子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漂流生活,历史上称之为“孔子周游列国”。
4.《丧家狗的故事》
在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先后来到了卫国、匡城、晋国、宋国、陈国、楚国等七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丧家狗的故事》,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吧?
出示: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与孔子失散了,他很着急,逢人便问:于是有人笑嘻嘻地告诉他:“我看见东门有一个人,长得很体面,两腮像尧帝,脖子像有名的法官皋陶,肩膀像大政治家子产,腰以下又像治水的大禹,不过还短三寸就是了。样子很狼狈,像条丧家狗呐。”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
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片段
老子与孔子的师生故事,有不少散落在古籍中,从中既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思想的差异 ,也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许多不看古籍的人往往以为孔子的思想是与老子的思想相对立的,比如,认为老子同意无为,孔子同意有为,相信看了这位朋友的帖子,一定会增长许多见识。(编者)
在老子向孔子讲授的知识中,就有关于自然学说的内容。
《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老聃以“至道”。老聃曰:“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样解释“至道”,实际是发挥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庄子》所记老子向孔子说的这段话,不能简单地当作寓言看待,因为其中“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即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的说法,亦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执辔篇》,记载了一段子夏讲人和万物生成之本原的话,请教孔子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孔子答道“是的”,他曾经听老聃这样说过。这段话是:“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偶,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道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人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左齿右爵)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诸老聃亦如汝之言。”这些周易的阴阳数理观点,对生物自然现象所作的解释,由于孔子以前曾经听老子说过,所以能作出肯定地回答。这件事说明,易学不仅是儒家所修,道家早有研究,以后儒道两家均用易学思想,解说万物生成或养生之道,亦是早有渊源,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家语》关于“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左齿右爵)者九窍而胎生”的见解,与《庄子·知北游》所谓“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的说法一致,两者互相印证,其为老子向孔子所说,应是可信的了。
同时,老子还以五行生万物之说教孔子。《孔子家语·五帝篇》记说:“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孔子这又是听老子讲的!这条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的五行生物说和五德终始论,原来与老聃的思想有关,而孔子乃是其直接传扬者。
另外,我们看到孔子与老子在思想上还有其他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
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比喻最好的德性。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也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之而无私似德”。两者如出一辙。
老子和孔子都称道“无为而治”。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赞扬“无为而治”,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又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些也都表现了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御览》卷915引《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老子以凤鸟比喻孔子,不独有偶,楚狂接舆陆通,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L亦喻孔子为凤。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而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历来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孔子拜老子为师,这是历史事实。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都有记述。儒门后学所著之《礼记》与孔子后裔所撰之《家语》,也都一再提及,就证明绝非无中生有。而且,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先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对于孔子师事老子一事,大可不必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更用不着极力抹杀,矢口否认。实际上,孔子尊师重教,勤学好问,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如实地予以评价,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才是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从上述孔子师事老子一事看出,孔子尊敬教师,虚心求教,获得不少知识充实自己,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丧葬礼仪,抑或是自然学识诸方面,都从老子那里得益颇多。当他向学生传授或答疑时,总不忘教师的教诲,常常讲到“吾闻诸老聃曰”云云,尊师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这样好学尊师的优秀品德,不仅是他成为博学多识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世以积极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孔子尊敬师长,向老子虚心求教的可贵品德,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自:道德之光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