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

热门资讯  点击:   2014-12-08

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篇一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练习题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0 分)

一、基础识记:(6小题,共18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憩(qì) 骚(sāo)扰 绽(zhàn)开 聒聒(guō) ....

B.伫(chù)立 训诫(jiè) 伶仃(dīng) 酒酿(niāng) ....

C.啜(chuî)泣 迸(bìng)溅 凝(nín)成 闷热(mèn) ....

D.挑(tiāo)逗 喧(xuān)腾 辜(gū)负 收敛(liǎn) ....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3分)

A.一丝不苟 头晕目眩 盘虬卧龙 B. 忍俊不禁 瘦骨嶙峋 卑微

C. 教学相长 小心翼翼 仙露琼桨 D.灰心丧气 心惊肉跳 纳罕

3、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十个全覆盖,村干部整天上蹿下跳,忙得不亦乐乎。 ....

B、通过模拟考试,他发现了语文学习的蛛丝马迹。 ....

C、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眉飞色舞的,都是飞行中....

看到的好风景。

D.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B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C、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为了根治网吧“顽症”,对未成年人上网集中查处,有效地把他们杜绝在网吧之外。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到了“中国梦”的问题,因此,“中国梦”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

①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又是建立在国家繁荣基础上的。

②其实,换一个角度想,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③它使人联想到民族奋进的滚滚大潮,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

④所以,我们每一天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也是在缔造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⑤“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A.⑤④②③① B.③⑤①④② C.②①④⑤③ D.⑤③②①④

6、下面语言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人人讲究卫生,争当文明市民”(街道旁标 语)

B.“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学校 标语)

C.“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本院”(医院门口标语)

D.“为了您和家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道路旁标语)。

7、理解古诗文填空(8分)

(1)《观沧海》一诗中,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的诗句是 ;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将明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

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能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眼

前的现状美好” 这生活哲理,即点明时令,又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

(4)商女不知亡国恨, 。

(5) ,一山放过一山拦。

8、古诗赏析(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

{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

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2分)

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0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9-12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

故 ,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把原文空缺处补充完整(4分)

①《兑命》曰 ( ) ②学学半( ) ..

③把原文中空缺处补充完

整。 ,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1.下面朗诵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12.结合自己的经历,从学习的角度谈谈“教学相长”给我们什么启示。(3分)

三、现代文阅读( 共28分)

(一)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身。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

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

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么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

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

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

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

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③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有《泰戈尔诗集》《十

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的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

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藏有纸钞,可翻来覆去也没有

找到。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家

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④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

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⑤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

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

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

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

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

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

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⑥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

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

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

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3、选文第②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

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请用第⑤段中原句回答。(2分)

14第⑤段中: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句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

含义可理解为“测试物”,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老人要测试什么?(2分)

15、选文第④段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根据

你的理解,你认为老人此时在想些什么?最少答出两点。(4分)

16、联系全文主旨,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⑤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

会放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3分)

17、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

话的认识。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4分)

夏日草原 席慕容

从来没有比走在无边无际的夏日草原上更令人难忘的欢畅快意了! 首先是视觉上的舒展。

我们的眼睛可以望到无穷远。然而,蒙古的草原又不是平坦开阔到无趣的地步,相反的,她总是有着和缓而优美的起伏,像是放大了的微微动荡的海浪,又像是转侧的女体,这里那里总有一些圆润的隆起;总会引诱你想稍微快走几步,好登上眼前这座基地广大的丘陵,眺望前方又有些什么新的动向和美丽的线条。

即使有时在更远处真的有比较高大的山脉,那和草原连接起来的山坡坡度也不大,无论是步行或是骑马,都可以从山下从从容容地走到山腰,一路铺着有如地毯一般的绿草。

草原是广大的圆周,苍天真如一座高不可测的穹顶,以无限宽广的弧度覆盖着大地,而我自己这小小的身体,就是这片天地的圆心。如果我把身体做三百六十度的旋转,那极远处微微起伏的地平线也绕着我转一圈而无始无终;也就是说,无论我往前走了多少步,依旧是这个广大圆周的唯一的中心点。 然后就是那云影与天光。

草原上的云朵,有时候又多又大又平整,在蓝天上列队而行,天高云低,风起的时候,一朵一朵依序飞过,那草原就忽明忽暗,人好像走在梦里。一下子所有的青草都闪着金光,逆光处背后的丘陵像镶上了发亮的边线,身体被阳光照得暖烘烘的;然后忽然间所有的颜色都沉静了下来,在云影掠过之处,草色在泛白的灰绿和透明的青绿之间挪移,风也凉多了,像擦了薄荷油一样。 然后,还有那难以形容的芳香!

那不只是青草的清香而已,而是混合着好几种香草的草叶被压折碰触后所发出的香气。在刚刚站定时还不太显著,不过,只要一开始往前走,每过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野生的香草,在夏日遍布草原,好几种香味混合之后,那强烈的芳香如药酒又如甘泉那样的提神醒脑,沁人心脾,进入每一种感觉细胞的最深处,让生命苏醒,让我忘记了所有的疲劳困顿,只想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我当然明白我的祖先在游牧生活里有许多艰难之处,可是,七、八月间,时当草原的盛夏,阳光静好,青草繁茂,鹰鵰从云层下低飞掠过,草丛间被我们的脚步惊扰起来的蚱蜢和草虫,在身前身后弹跳得好远,还不断发出“嘎”声的鸣叫,旷野无人,只有轻柔的风声,这里,应该就是天堂了罢?

草原深处,有时会遇见一泓弯泉极尽曲折的流过。小河的流水清澈,河中长长的水草顺着水流的流势忽左忽右轻轻摆荡,连几颗小石子的滚动也看得清清楚楚;薄暮时分,从山腰往下眺望,那样一条狭窄弯曲的河流映着天空的霞光,像条灰紫色的发亮的缎带,在暗绿的旷野上蜿蜒伸展,不知道从何处起始?到何处终结?然而,我深信,几千年来我的祖先们所追求的“水草丰美”,应该就是这样了罢?

(注: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蒙古族,出生地内蒙察哈尔盟明安旗(今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席慕容的父亲是上一辈的蒙古族知识分子,1943年,席慕蓉辗转住过四川、上海、香港,而后到台湾。席慕容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和生命,爱的抒发已

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篇二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习题4 (新版)新人教版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选择题(第1至8题为单项选择题,第9、10题为多项选择题)

1.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秦孝公

2. 下列各项中,表明齐桓公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的是( )

A. 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B.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C. 周王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D. 打败了不向周王纳贡的楚国

3. 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春秋时期的是( )

①周幽王 ② 管仲 ③ 孙武 ④ 周厉王{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 晋文公入主中原奠定霸业的著名战役是( )

A. 涿鹿大战 B. 城濮大战 C. 长平之战 D. 桂陵之战

5. “卧薪尝胆”的诸侯王是( )

A. 齐桓公 B. 吴王夫差 C. 晋文公 D. 越王勾践

6. 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初年分裂为( )

①燕 ②赵 ③韩 ④魏 ⑤齐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7. 下列诸侯国中,在西周初年得到分封并发展为战国七雄之一是(

A. 燕 B. 卫 C. 宋 D.晋

8. 哪场战役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A. 围魏救赵 B. 马陵之战 C. 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9. 齐桓公与晋文公的活动,相似之处有( )

A. 注意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力量

B. 同楚国进行争霸战争

C. 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发展势力

D. 都曾当过春秋时期的霸主

10. 春秋战国时期,大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的目的是( )

1 )

A. 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诸侯国

B. 争夺土地和人口

C. 取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D. 促进奴隶制的瓦解

二、列举题: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典故有关,列举出三个这样的成语。

三、设计题:

请你设计一幅展示战国七雄位置的示意图,以便巧记战国七雄的位置。

四、阅读下列材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周本纪第四》

请回答:

(1)这段史料叙述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依据上述史料,概述当时的政治局势。

五、简答题:

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一笑千金”、“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纸上谈兵”、“管鲍之交”、“一鸣惊人”等等。

三、

燕 赵魏 2 齐

四、(1)春秋时期。

(2)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五、从战争结果来看,都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也减少了国家的数量或削弱了一些国家的实力,出现了一些大国,为封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

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篇三

七年级语文第三四课课后题

解析初一课文《蝉》,《贝壳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型及教学思路: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在写作方面要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另外,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

一、 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 文学常识: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 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四、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贝壳》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五、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教师鼓励性引导。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答:表达了作者对蝉的赞美、敬佩之情。

(2)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答:表达了作者对贝壳的喜爱之情,透露了无限爱恋。

贝壳[⑥]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

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蝉[①]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②]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③]?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⑤]了那烦人的聒聒! 课后题答案

1、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

(1)、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 相同:1、从细小处引发对生命的联想

2、宣扬积极乐观的生命观

3、对细小事物蝉与贝壳描写地非常细腻

不同:1、前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后文直接进入主题

2、前文告诉我们生命无论怎样短暂,我们都要执着追求,后文告诉我们做事要仔细、精致、努力追求完美的人生

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篇四

2013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姓名:

一、 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憩( ì ) 昂首( áng ) 瘦骨嶙峋( lín ) ...

B、纳罕( hǎn ) 瞬间( shùn ) 头晕目眩( xuàn ) ...

C、辜负( gū ) 迸溅( bang ) 仙露琼浆( jiāng ) ...

D、伶仃( dīng ) 伫立( zhù ) 忍俊不禁( jìn ) ...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庸碌 隐秘 茁壮 怡然自得

B、凝成 迂回 训诫 心惊肉跳

C、糟蹋 骚扰 卑微 峰围蝶阵

D、宽恕 纹理 收敛 盘虬卧龙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的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 ....

B、在晚会上,同学们看到精彩的表演,忍俊不禁的大笑起来。 ....

C、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

D、36岁的邓肯依旧很刻苦的进行练习,无论是投篮还是对抗,他都一丝不苟的对待。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学校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B、毕业联欢会过后,小雅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

C、通过这次消防演练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 .

D、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的记录,精心的收藏。

5、下面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山的那边》中“山”与“海”是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B、《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C、《蝉》通过写作者对蝉态度的改变,揭示蝉在夏天尽情歌唱的原因是“十七年埋在泥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从而提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好好生活。

D、《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学记》。《礼记》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五经”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6、填入横线的语句,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哪能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

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篇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达标试题及答案{七年级语文第六课课后作业第四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题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归省(xĭng)闭塞(sāi) 参差(cī) 星宿(sù) ....

B.撺掇(cuān) 漂渺(miăo) 蕴藻(yùn) 叱咤(zhà) ....

C.羁绊(jī) 惬意(qiâ) 嗔视(chēn) 颦蹙(cù) ....

D.亢奋(kàng) 冗杂(rŏng) 戛然(jiá) 晦暗(huì) ....

2.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字写在括号内。(4分)

A.装模作样 大彻大悟 变换多姿 浑身解数( )

B.振做精神 叹为观止 胸有成竹 低回婉转( )

C.破口大骂 嘎然而止 本色当行 惊鸿一瞥( )

D.不识好歹 参差不齐 叱咤风云 尽态极研( )

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 ..

B.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 ....

C.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4.根据提示,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4分)

(1)秩秩斯干, 。(《诗经·斯干》)

(2) ,花鬘斗薮龙蛇动。(白居易《新乐府·骠国乐》)

(3) ,无所不有。(林嗣环《口技》)

(4) ,黄梅时节家家雨。(南宋·赵师秀《约客》)

5.对本单元课文主旨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一文不仅仅写地方戏曲方面的内容,更主要地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我”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B.《安塞腰鼓》不仅写出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给人的震撼,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C.《竹影》的内容主要写绘画艺术,说明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D.《观舞记》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印度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印人民的友谊。

6.文学常识填空。(6分)

(1)鲁迅先生依据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创作的 (体裁)《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和风俗人情,其中 、 、 等情节写得生动精彩,富有生活气息。

(2)著名现代女作家 的《观舞记》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称之为“ ”。

(3)口技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 朝初年进士林嗣环在《口技》一文里表现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主要从“屏障中的声响”、“ ”、“ ”三方面着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口技表演。

7.填在文段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中国画自古便有一条“计白当黑”的准则。 ,显示的是一种静默的力量,一种空白的丰满。尤其在水墨画中,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胸襟、人品。

①表示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境界

②就像音乐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③“计白当黑”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④作者运用“计白当黑”出神入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

5分)

解说: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

[甲]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乙]竹之始生,一寸之萌①耳,而节叶具②焉。自蜩蝮蛇蚹③,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④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⑤,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⑥,少纵则逝矣。与可⑦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注①萌:芽。②具:具备。③蜩蝮蛇蚹:这里形容竹初生时的状态。④为:做,画的意思。⑤振笔直遂:挥动画笔,一气画成。⑥兔起鹘落:鹘,一种猛禽。兔子一出现,鹘就冲下来捕捉它。⑦与可:文与可,善画竹,北宋有名的画家。

1.乙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3分)

2.乙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一般人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不得超过12个字)(3分)

3.甲文第1段中也有一个俗语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这个俗语是什么?(3分)

4.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并分析正确的项是(有几项选几项)( )。(3分)

A.甲文主旨在于揭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差异。乙文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

B.甲文强调了画竹时要讲究用笔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结合的形体。乙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一丘之貉相对应的谚语
下一篇:专题策划书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