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题目 点击: 2014-08-04
《三人成虎》.......阅读附答案
人成虎》一文,完成文后题目。(13分)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注】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
王。竟:最终。【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①王信之乎 ( ) ②愿王察之 ( )③庞恭从邯郸反( ) ④后太子罢质( )【小题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小题1】①相信 ②观察,仔细看,明察 ③同“返”,返回 ④结束 【小题1】D【小题1】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2分)⑵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2分)【小题1】“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或”不要轻信谣言”等,意思接近即可。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信”是动词,为“相信”的意思;(2)“察”古今义不一样,古义:仔细看,今义:察看,监察。(3)“反”为“通假字”,同“返”。(4)“罢”一词多义,有“结束、罢了”等意思,此处指“结束”的意思。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小题1】试题分析:“之”用法很多,有“动词、助词、结构助词”等。A、代词,B、代词,C、代词,D、结构助词。例句“之”的用法为“代词”。根据题意,选“D”。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点评:“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我们要根据这些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虚词题。同学们不妨通过卡片的形式,识记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夫为句首语气词,之为助词无意义,而是表转折的意思”等重点字的意思;翻译(2)句时,注意“两个之代的内容”以及“强”为“通假字即可。有时在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语序、省略成份等。。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一人言市有虎---不信;二人言市有虎---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寡人信之)以及“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这一部分的内容分析出“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这一道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体现道理的能力。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意图的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故事,然后对故事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三人成虎》阅读附答案
《三人成虎》一文,完成题目。(13分)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①,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②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③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④过于三人,愿⑤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⑥先至。后太子罢质,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⑦。 (《韩非子·内储说上》)【注】①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魏国大臣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庞恭:魏国大臣。质:做人质。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②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③去:距离。④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臣:庞恭自称。⑤愿:希望。⑥谗言:坏话。⑦竟不得见:庞恭再也没有见到魏
王。竟:最终。【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①王信之乎 ( ) ②愿王察之 ( )③庞恭从邯郸反( ) ④后太子罢质( )【小题2】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A.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C.观之正浓(《幼时记趣》) D.故时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⑵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幼时记趣》)【小题4】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答案
【小题1】①相信 ②观察,仔细看,明察 ③同“返”,返回 ④结束【小题1】D(3分)【小题1】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2分)⑵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2分)【小题1】“谣言重复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或”不要轻信谣言”等,意思接近即可。(2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要注意不同于现在汉语的特殊用法如:(1)“信”这里用作动词,相信的意思;(3)“反”注意这里是通假字现象,同“返”,返回考点: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点评: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小题1】试题分析:例句中“之”是代词,代这句话;A、B、C都是代词,而D为助词,相当于“的”。考点:这里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点评:中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用法的考查上。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对虚词的用法多进行归类和总结,掌握重要虚词的一般分类,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准确含义。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正确具体,力求语意流畅优美,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这里应注意:(1)“明”“虎”(2)“项”“强”的意思和用法。考点:这是文言文句子理解并翻译考点点评: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小题1】试题分析:“三人成虎”这个故事讲的是事不过三,就会信以为真的道理,明确告诉我们,谣言听了多次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同时也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也不应听信谣言。考点: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点评: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十二生肖老虎的故事 三人成虎
十二生肖老虎的故事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随着一起去的人员中包括了魏国的著名大臣庞恭。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人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
“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三人成虎的故事}.
“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
“还是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我会相信。”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上明明是不会出现老虎的,可是只要有许多人这么说,就有可能以讹传讹地以为真有老虎了。而邯郸比街上还要远许多,再加上评议我的人又不止三个,所以将来要是有人毁谤微臣时,还希望大王您明察。
可是,庞恭走后,毁谤他的人太多了,最后魏王就不再重用他了。
三人成虎的含义
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生词本{三人成虎的故事}.
基本释义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紧缩式
出 处
《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例 句
文化大革命中,别有用心的人以讹传讹,~,致使不少好人受到迫害。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众口铄金
反义词 眼见为实
典 故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 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 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 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 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 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文言文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 戰國策
龐蔥與太子質1於邯鄲2。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3有虎,王信之4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5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6市之無虎明7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8大梁9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願王察10之也!」王曰:「寡人自為知11。」於是辭行12,而讒言13先至。{三人成虎的故事}.
後太子罷質14,果不得見15。
作者簡介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一部戰國時代史料的彙編,作者已不可知,大抵下是一時一人之作,西漢劉向曾加以整理,書名也是他取的。《戰國策》分十二策,共三十三篇。
《戰國策》內容主要記錄了當時策士、謀臣的外交活動和有關的謀略和言論,廣泛地反映了戰國時代錯綜複雜的歷史。較之其他史書,它的文學性較強,長於記事,誇張渲染,生動活潑﹔說辭特別善用通俗的比喻和寓言故事,鋪陳事理,語言藝術極高,對後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本文選自《戰國策‧魏策(二)》,《韓非子‧內儲說(上)》所記略同。
背景資料
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有時互相攻伐,有時又會因彼此有共同的利益而互相結盟。因為大家都不大信任對方,為了使雙方能真正遵守信約,結約的兩國通常會將皇族中人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有一 次,魏國的太子被送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做人質,跟隨著一起去的人員中包括了魏國的著名大臣龐蔥(一作龐恭)。臨行前龐蔥到魏王面前說了一番話,「三人成虎」就是他說的一個寓言故事。
賞析重點
「三人成虎」的故事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即使漏洞百出的謊話,一旦多次重複,就會被人相信。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獨立思考,不能因為傳說的人多就信以為真。
戰國時期,魏國大臣龐蔥要陪同太子去趙國邯鄲做人質,他擔心走後朝廷上的小人會乘機造謠中傷他,所以臨走前向魏王進言。
他打了一個比方,問魏王如果有人告訴他墟集處有老虎他信下信,魏王說一個人這樣說他下會相信,但兩個人也這樣說他便會有點懷疑,若是有三個人這樣說,他就會相信了。於是龐蔥立即指出自己將要遠離魏國,由邯鄲到魏國都城大粱的距離,遠過朝廷到墟集的距離,背後誹謗他的小人也不止三個,希望魏王能夠明察。龐蔥離開魏國之後,魏王當時說自己會辨別是非,但後來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讒言。太子充當人質期滿回國,龐蔥卻未能再獲得魏王的召見。
本節文字主要通過對話刻劃人物。例如魏王三次答話,由開始不信而說:「否」,到將信將疑而說:「疑之」,到最終深信不疑而答:「信之」,一步一步寫出他對謊言態度的逐漸動搖,寥寥幾1
2質:(粵)[置]。人質,這裏用作動詞,謂將人在為抵押品,這是戰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外交慣例。 邯鄲:(粵)[韓丹]。趙國的都城,在今直隸省邯鄲縣西南十里。
3市:墟集,後世衍申為城市。
4之:代詞,指市上有虎這件事。
5寡人:古代國君的自稱。
6夫:(粵) [符]。語氣詞,用於句首,表示下文要發表議論,現代漢語沒有與此相應的詞語。
7明:明擺著的,明明白白的。
8去:離閔。
9大梁:魏國國都,在今河南省開封市。
10察:詳審,辨別是非。
11自為知:自己會了解,猶言不會輕信人言。
12辭行:遠行前向別人告別。
13讒言:中傷別人的話。{三人成虎的故事}.
14罷質:罷是停止,謂充當人質的期限結束。
15見﹕作使動動詞解,謂龐蔥結果得下到魏王召見。
筆就把一個缺乏主見、昏庸無能的君王形象勾畫了出來。龐蔥那一番說話,亦甚有戰國時期人物的特色。當時的貴族大臣,已經不似兩周時期的公卿那樣溫文爾雅,他們說話很多都是直言不諱。龐蔥直接說出他的處境,背後議論他的人,下止三人,三人成虎,讒言的威力更大。他一心希望事先向魏王說明,「願王察之也」,但遇上魏王這樣的昏君,結果龐蔥的憂慮終成事實。龐蔥的話,將他的思想感情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非常富真實感。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的無知,但後世人引申這故事成為成語「三人成虎」或「三人成市」,借來比喻謠言掩蓋真相的情況。
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塗說,否則「三人成虎」,假話傳的次數多了,也能使人誤信為真。
想一想
1. 「三人成虎」與「以訛傳訛」兩個成語有甚麼分別?
2. 你覺得龐蔥和魏王分別是怎樣的人? 你認識相類似的人嗎?請舉具體的事例說明。
3. 假如你是魏王,你會怎樣處理小人的讒言呢?
4. 所謂「謠言止於智者」,請你就這句話發表一下意見。
5. 有甚麼因素影響你對老師和同學的觀感? 試說說看。
6. 你會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嗎? 為甚麼?
国学故事目录
国学故事目录
1、子欲养而亲不待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3、母熊护子 4、舜的故事
5、老汉粘蝉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7、鹿乳奉亲 8、孟母断机 9、黄香温席 10、陆绩怀橘 11、元觉劝父 12、汉文帝侍母 13、李绩焚须 14、卜式牧羊 15、紫荆树 16、相煎何急 17、程门立雪 18、感动杀手的人 19、查道访亲 20、多言何益 21、三人成虎 22、失人之察 23、黄州菊 24、以人为镜 25、石崇斗富 26、朱元璋轶事 27、对症下药 28、两袖清风 29、管宁割席 30、孔子学琴 31、编蒲抄书 32、心正则笔正 33、书圣王羲之 34、王献之学书 35、不食周粟 36、绝缨 37、朱冲送牛 38、周处除三害 39、学无止境 40、管鲍之交 41、司马迁发愤著《史记》42、拒绝奉承 43、忘我之境
44、六尺巷 45、凿壁偷光 46、甘罗拜相 47、猿垂死乳子 48、鳝护子 49、母鹿断肠 50、不贪为宝 51、孟母择邻 52、三人行必有我师 53、一诺千金 54、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55、晏子的车夫 56、韦编三绝 57、害人的报应 58、跪羊图 59、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60、遗子孙以清白 61、宥坐之器 62、出使狗国,才进狗门 63、赵孝争死 64、狄仁杰的为人之道 65、鲁男子拒妇 66、将相和 67、公艺百忍 68、智者寿,仁者寿 69、郭伋亭候 70、五不祥 71、讳疾忌医 72、名利是什么 73、纪昌学射 74、心无挂碍 75、哭婆与笑婆 76、郑人买履 77、立木 为
信与烽火戏诸侯
78、庄子鼓盆而歌 79、铁棒磨针 80、非禽非兽 81、伤仲永 82、
闵损芦衣 83、墨子训徒 84、列子不为小利所动 85、南柯一梦{三人成虎的故事}.
86、南亭北亭 87、不道是非,不扬人恶 88、宋桓罪己
89、匡人解甲 90、推己及人 91、一叶蔽目 92、神来之笔
93、世恩夜侍 94、两个神童 95、救济乡里 96、师道尊严
97、阎立本观画 98、苏武牧羊 99、泰伯采药 100、上善若水
101、庭坚涤秽 102、司马光警枕励志 103、行善要及时 104、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105、许衡心主 106、杨黼活佛 107、
杨震四知 108、君子的仁爱之剑 109、一枕黄粱 110、一个半朋
友 111、语言的技巧 112、两人一心 113、曾参养志 114、上行
下效 115、孺子可教 116、赵襄王学驾车技巧 117、执法以公,
居心以仁 118、三子之志 119、生花妙笔 120、一张一驰,
文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