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宁波政府工作报告

证券金融  点击:   2011-11-02

2005宁波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宁波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宁波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政府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宁波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资源要素约束的不断加剧,全市人民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扎实推进“六大联动、六大提升”,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由2447.3亿元增加到5125.8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从38147元提高到68162元。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7亿吨增加到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520.8万标箱增加到1300.4万标箱,分别年均增长8.9%和2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4891亿元增加到10867.5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39亿元。自营进出口总额由334.9亿美元增加到829亿美元,年均增长1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762.2亿元增加到1704.5亿元,年均增长17.5%。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66.5亿元增加到117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212.4亿元增加到530.9亿元,年均增长2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262.4亿元增加到654.2亿元,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由973.2亿元增加到2059.2亿元,年均增长1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8%提高到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率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服务型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分别提高了4.8个和8个百分点,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卫生机构床位数从1.8万张增加到2.6万张,每千人医生数由2.4名提高到3.1名。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1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1元,分别年均增长11.6%、12.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5∶1。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312.2亿元,为2005年的2.2倍。市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30.2平方米、56平方米。实现社保制度城乡居民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连续下降,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克难攻坚保增长,坚定不移抓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一)坚持保稳促调,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展“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健全企业公共服务咨询平台,实施清费减负行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5%。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完善城乡商贸流通设施,培育消费热点,城乡消费稳步扩大。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宁波周”为载体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自营出口额从222.3亿美元增加到519.7亿美元,年均增长18.5%。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出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开展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会展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中国十佳会展城市。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出台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连续三次荣获

“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成为中国城市信息化十佳城市。加强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培育认定产业基地38个。谋划海洋经济大平台建设,改造提升临港大工业,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壮大新型农业主体,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增强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大自主创新扶持力度,2010年财政科技投入22.1亿元,为2005年的3.4倍。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升格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集约式研发园,引进共建研发机构34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深入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5.5%,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633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积极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人才总量达到90.3万人,为2005年的1.9倍。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完善节能减排措施,强化节能减排考核和问责制。实施“十大节能工程”,淘汰落后炼钢能力32.9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43万千瓦。加快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22个、脱硫工程10个,燃煤电厂和热电机组全面实施脱硫。实施循环经济“十大行动计划”,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深化生态市建设,重视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进重点区域、流域和行业的污染整治,强化土地资源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和平原绿化工作,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城镇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5%,耕地保有量23.8万公顷,亿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增量从138.7亩下降到107亩。

(二)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财政“三农”投入累计442.7亿元,年均增长26.9%。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新增全面小康村309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683个,建成清水河道1500公里。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新增农村公路1847公里, 农民饮用水工程和乡镇连锁超市、行政村放心店实现全覆盖,实现“镇镇电气化”。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完善农村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服务网络,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107个,基本形成“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都市区建设,实施“中提升”战略,开展十大功能区块和八大系统建设,70个重大项目建成投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71平方公里。加快余慈地区联动发展,区域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步伐加快。加强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开发利用,象山港大桥开工建设,生态经济型港湾建设进展良好。大力扶持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市财政转移支付南部三县(市)累计81.2亿元,年均增长31.1%。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绕城高速西段、“五路四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建成,栎社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铁路宁波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杭甬客运专线等项目有序推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行“数字城管”,加快市政设施改造,中心城区整治内河143公里,新辟公交线路118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7%。

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城乡教育改革发展,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3%。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实现“零”的突破。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段学杂费、借读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全面改善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达到人均25元以上,建成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9个,农民健康体检111万人次。加快文化大市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成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大批文化项目,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实现新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

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等工作稳步推进。城市民族工作走出新路子,宗教、侨务、外事和对港澳台事务取得新成绩。

(三)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加大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力度,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健全民生保障机制。深入开展“解四难、创四优”和爱心帮扶活动,每年提出并办好十个方面的实事项目,着力缓解城乡居民就业保障难、住房难、就医难、出行难,优化就学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1375亿元,年均增长22.6%。 促进居民就业创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创业工作,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新增城镇就业67.7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89.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扩面,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3.5万、281.3万、186.2万、238.1万和201.5万人,均实现“翻番”。率先实施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和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居全省首位。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制度,发展慈善事业,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入选省十大民生工程。农村“五保”、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7.6%和99.7%。完善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非成套房、老小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建成保障性房源164万平方米,改造非成套房42万平方米,1.1万户居民享受廉租房。 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推进“平安宁波”建设,实施基层和谐促进工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调处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成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强化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获中国社会创新奖。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强化应急管理,基层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维修加固标准海塘154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65座。加强国家安全工作。重视人防设施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四)坚持开放创新,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实施省级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市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卫星城市试点。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大力推动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推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进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改革,建成市县镇三级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创新地方金融体制,出台公司股权出质登记、专利权质押贷款政策,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8家、村镇银行4家,新增上市企业21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项目364个,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9万户。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公立医院使用廉价药物挂钩补偿制度。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顺利完成。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鼓励企业扩大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完善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服务机制,自营进出口总额进入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前十强。着力招大、引强、选优,实际利用外资120亿美元,项目平均规模由1022万美元提高到1428万美元。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并购,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26%。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梅山保税港区、栎社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并首期封关运作,高新区、化工区等5个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参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与港澳台、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迈出新步伐,引进内资926亿元。加强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支援青川灾后恢复重建、甬衢资源与产业合作圆满完成,对口支援库车工作有序启动。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港口联盟建设和海铁联运发展,口岸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推进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坚持主动向人大报告和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实行政府领导领办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听取意见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代表建议3388件、政协提案2932件,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28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47件。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完善行政调解和行政复议机制。推进行政审批职能整合,完成市本级43个部门和县(市)区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政层级监督,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纠风治乱工作有效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不断加强。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发展形势极为复杂、困难挑战极为严峻的一年。市政府认真贯彻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决议,全面开展“改革突破、创新提升”两个年活动,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经济回升向好和发展效益提升。实施大都市、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五大建设”,开展创新服务、会战攻坚“两大专项行动”,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利税总额分别增长43.5%、35.1%。实际利用外资23.2亿美元。

二是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出台实施拓市场调结构促消费增优势惠民生“35条”、扩大民间投资“29条”等政策措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6.5亿元,其中民间投资1016.1亿元,增长29%。自营进出口总额增长36.3%,其中出口增长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8.1%,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39.2%。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大陆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第六位。金融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会展活动数、服务外包总额分别增长12.2%、22.7%、32.4%、40.6%。

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卫星城市试点全面实施,郁家巷月湖盛园、铁路东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杭州湾新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余慈地区联动发展和南部地区统筹发展稳步实施。基本完成行政村村庄整治,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圆满承办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谋划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专利授权量达到25971件,其中发明专利1209件,增长50.8%。组织实施节能“双千专项行动”和减排“百日攻坚行动”,节能减排完成预定目标。

五是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加大用工补助、再就业援助、创业带动就业等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圆满完成“环沪护城河”安保任务。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2%、12.8%。城镇新增就业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7%。 各位代表,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复杂的形势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上述成绩非常不易。这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大企业创业创新、努力拼搏的结果,是驻甬部队、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广大“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甬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所有参与宁波发展的建设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欠缺和不足。一是经济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难度增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没有完成“十

一五”规划预期目标。二是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与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中心城区部分区域交通拥堵,一些地方脏乱差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管理仍需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物价、收入分配等方面与人民群众期望还有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加大。四是体制机制先发优势有所弱化,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尚未到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凸显,改革攻坚任务艰巨。五是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效能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侈浪费等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编制形成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现将《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在这里,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规划纲要(草案)》按照市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继续推进“六大联动、六大提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市、文明和谐为根本目的,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快提升生活品质,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发和教育经费投入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总体目标,《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八个具体目标: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0亿元。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率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00亿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新型城市化取得新突破,现代都市框架基本确立,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达到70%。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区域统筹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有效实施,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导向明确、区域协同的市域发展新格局。 ——港口发展能级明显提高。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基本建成,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主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更加巩固。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5.5亿吨和2000万标箱。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浙江省国家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

2005宁波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多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万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特别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4%,快于经济增速。去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新增4万多亿元。又解决643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

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第三代核电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

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是在极为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取得的。去年世界经济增速为6年来最低,国际贸易增速更低,大宗商品价格深度下跌,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冲击和影响。这些成绩,是在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取得的。面对“三期叠加”的局面,经济工作遇到不少两难甚至多难问题,需要远近结合,趋利避害,有效应对。这些成绩,是在我国经济总量超过60万亿元的高基数上取得的。现在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1.5个百分点、10年前2.5个百分点的增量。经济规模越大,增长难度随之增加。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全国各族人民付出了极大辛劳,一步一步走了过来。这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发展前行的步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为应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加力增效,扩大结构性减税范围,实行普遍性降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3.2万亿元,降低利息负担约2000亿元,减轻了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松紧适度,多次降息降准,改革存贷比管理,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扩大有效投资,设立专项基金,加强水利、城镇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中西部铁路和公路等薄弱环节建设。实施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工程,城乡居民旅游、网购、信息消费等快速增长。去年还积极应对金融领域的多种风险挑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二是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2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精简85%,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方便,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日益高涨。

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深入推进。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三分之一,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营改增稳步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扩大。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价格改革力度加大,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减少一半以上。国有企业、农村、投融资、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正在显现。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努力稳定对外贸易,调整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清理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口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外商投资限制性条目减少一半,95%以上实行备案管理,实际使用外资1263亿美元,增长5.6%。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180亿美元,增长14.7%。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经验,新设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丝路基金投入运营。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现,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宁波政府工作报告}.

三是聚焦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意见,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一大批创客走上创业创新之路。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针对工业增速下降、企业效益下滑,我们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近三年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促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各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公布自主减排行动目标,推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取得积极成果。

四是着眼开拓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继续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制定实施促进西藏

和四省藏区、新疆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居住证制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取得新成效。

五是紧扣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在财力紧张情况下,保障民生力度继续加大。推出新的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创业问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万套,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601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32万户,一大批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加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人数又增长10.5%。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拓展居民大病保险,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提高低保、优抚、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标准,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完善工资制度。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六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依法行政和治理方式创新。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议案11件,制定修订行政法规8部。政务公开加快推进,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建立重大政策落实督查问责机制,开展第三方评估。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重点行业事故数量继续下降。推进食品安全创建示范行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力维护了公共安全。

我们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锲而不舍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惩处。

{2005宁波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集中宣示了我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彰显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共护和平、共守正义的坚定信念!

一年来,全方位外交成果丰硕。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气候变化大会、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世界经济论坛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欧领导人会晤,启动中拉论坛。同主要大国关系取得新进展,同周边国家务实合作深入推进,同发展中国家友好合作不断拓展,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关系全面加强,经济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1]

折叠编辑本段报告版本

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往往有对应的英文翻译,而全国人大会议秘书处亦将政府工作报告翻译成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供少数民族代表委员

阅读。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在中国境内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日益增多,对中国政府工作了解的需求也不断高涨,因而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也逐渐出现了英文版。2004年上海,深圳两城市率先发行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宁波市在2005年也将该市政府的工作报告译成英文发行。2006年,浙江省嘉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被译成英文公布。2009年,全国大部分省、市政府都准备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2]

折叠编辑本段报告亮点

折叠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

报告原文:2015年,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折叠2016年GDP预期增长6.5%—7%

报告原文: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

折叠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

报告原文: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我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折叠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2005宁波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原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缛节。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权期权税收优惠政策和分红奖励办法,鼓励科研人员创业创新。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汇聚成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折叠扶贫脱贫是硬任务

{2005宁波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原文: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

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继续推进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在贫困县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坚持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支持就业创业。解决好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增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能力。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和民生项目,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深入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扶贫脱贫是硬任务,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折叠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

报告原文: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

折叠让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报告原文: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使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容纳更多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让他们挣钱顾家两不误。

折叠为政之道,民生为本

报告原文:要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折叠“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2%以上

报告原文: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过去五年,结构调整取得标志性进展。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加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消费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城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2%以上。

折叠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

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

2005宁波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06年海曙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9日在宁波市海曙区第八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陈奕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海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同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工作和“十五”发展简要回顾

2005年是“十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一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发展形势的变化,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基本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我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坚持“引进、提升、拓展”的经济工作方针,积极实施楼宇经济发展战略,抓住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突出商贸与商务共同发展,不断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区域经济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8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10亿元,同比增长0.7%。

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重点功能性板块建设进展顺利,和义路滨江休闲区项目非住宅拆迁签约率达95%,住宅拆迁签约率达96%,搬迁率达90%,地块主体项目万豪国际大酒店开工建设。鄞奉路沿江商务区项目一期首批住宅拆迁签约率达57.8%,非住宅拆迁签约率达15%。完成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详细规划,完成郁家巷区域拆迁任务,2号地块准备开发建设。汽车贸易中心项目已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前期工作,并进入供地出让阶段。商务楼宇建设成绩喜人,天一豪景、都市仁和中心等一批甲级高档商务楼基本竣工,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开工建设,目前在建楼宇26幢,全年累计完成楼宇投资额21.49亿元,楼宇建筑面积达117万平方米,中心区域商务楼宇集群已初具雏形。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全区上下积极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困难,不断更新招商观念,创新招商手段,优化招商环境,全年引进各类企业5248家,注册资金26.94亿元。进一步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抓大引大,抓高引高,在引进的各类企业中,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企业105家,同比增长114.3%,现代服务企业注册资金占全区总额的50%以上,一批产业层次高、发展潜力大的现代服务企业落户我区,通过产业集聚、特色扶持与整体招商相结合,外贸、物流、货代、咨询等现代服务企业依托楼宇聚集发展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产业发展取得新业绩。商贸流通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形成了以天一广场为支撑的核心商

圈和以大型综合超市、专业性超市和大型百货商场为主体的现代商贸业态格局。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01亿元,同比增长15.7%,区域内人气、商气进一步集聚,宁波商贸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都市型工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7.87亿元,同比增长13.4%,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为210.4分,居各县(市)、区第3位。国际贸易发展进一步集聚,全年区域外贸自营出口总额达到30.78亿美元,同比增长36.8%。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深化,股份合作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1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可用资金达1.39亿元,同比增长6.1%。积极参与“山海协作”等活动,区域间经济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增强。

编制完成了《宁波中心城海曙片区分区规划》、《海曙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海曙区农村发展留用地建设规划》。顺利完成全区经济普查工作。

二、城市管理和建设扎实推进

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夯实管理基础,创新工作机制,社区建设、市容环境管理和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社区建设不断深化。社区组织在服务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帮扶政策在社区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以服务老年人为重点,建成了17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全面推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缓解了社会养老问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81890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群众提供了更加广泛有效的服务。社区组织建设不断深入,较好地发挥了社区兼职委员在社区事务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积极培育各种群众性组织,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规范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管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完成撤村建居工作,近郊转型社区逐步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

市容环境不断改善。坚持“文明执法”和“依法严管”,进一步提升“城管、警察、法庭”三者有机结合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及其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城市管理“海曙模式”内涵得到丰富和拓展。组织实施“整洁海曙”工程,推出道路定期清洗制度,进一步提高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主要道路、“窗口”地区等部位和薄弱时段的保洁水平,“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的环境卫生管理运作机制得到巩固和完善。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通过艰苦细致、积极有效的工作,出色完成摩托车、残疾车、人力三轮车的集中整治、回收任务,为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实施南站广场、新街、城隍庙商业街、鼓楼步行街等重点复杂区域综合治理,开展无证早夜市、油烟污染、建筑工地噪音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顺利拆除东渡路市场,区域管理状态得到改善。完成13个老小区近24万平方米整治任务,并引进物业管理,进一步改善了老小区的居住环境。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生态社区和环保模范单位的创建,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环境整治任务。积极做好防汛抗台工作。

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丽园北路北段、蓝天路二期道路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丽园南路、气象路二期道路工程建设全面启动,通途路延伸段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西部道路框架正在逐步形成。实施城区道路卡口和住宅小区配套道路建设,完成华楼街、柳汀街至南站西路、解放北路至府桥街、新江桥等一批卡口建设任务。实施“三江六岸”堤防工程建设,完成奉化江海曙段一期工程和姚江海曙段建设任务,奉化江海曙段二期主体工程基本竣工。完成非成套房改造前期工作。稳步推进旧村改造工作,吴家村旧村改造已进场施工,胜丰村旧村改造有

关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三、平安大区建设深入开展

扎实推进平安大区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有效确保了全区社会政治稳定、治安安定和公共安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维稳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巩固完善信访、综治、调解“三位一体”的维稳网络,加大基层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工作力度,全区未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开展领导下访约访活动,实行重大信访领导包案调处制度,有效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全年我区群众去市集体上访批次同比减少20%,没有发生一起因区属责任引发的赴省、进京群体性上访事件。落实各项帮教措施,全区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率仅为0.5%。

社会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开展治安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成立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加强社区综治警务室建设,扎实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和系统创安工作。社会关注的“两抢”案件和盗窃机动车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4.7%和33.3%。公安部督办的“2.21”盗窃汽车案等一批系列性串案快速侦破。据市城调队调查,我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从2003年的88%上升到2005年的93.8%。

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定海曙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开展公共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建筑工地施工安全和道路交通秩序等专项检查和整治。积极构建公共安全工作网络,建立街道安监所,设立社区和企业的专(兼)职安全员。组建食品安全监管检测中心,强化食品生产、加工、消费、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认真做好“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工作。

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不断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努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绩显著。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出色完成了迎接省、国家检查组测评考核的任务,为宁波顺利进入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开展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公德教育,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加大科技合作力度,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型科普宣传咨询活动。开展全国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试点工作,通过了“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省级评审,举办区首届社区教育节,加强外来人员子弟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区第八届老年人运动会。积极探索区文化馆体制改革,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举办第四届商贸文化艺术节。建立区图书馆,举办第二届读书月活动。开展《海曙区志》编修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计生、卫生”二合一优质服务内涵。

群众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以被征地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健全就业和再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保持公益性岗位1150个,帮助9500人实现再就业。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净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729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9931人。继续做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重点对象参保率为92%。在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落实扶贫帮困各项制度及有关政策,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882.5万元,同比增长1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3088.2万元,同比增长48%。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做好对口扶贫工作。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做好劳动仲裁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005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08元,同比增长

9.6%。

五、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行政效能的提高。

民主法制工作扎实推进。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总结验收“四五”普法工作。人民调解工作卓有成效,共调解民间纠纷2581件,调解成功率达99.2%。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社区(村)创建活动,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努力提高办理质量,共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意见、建议220件,办理工作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9%。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树立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坚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不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继续抓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政府投资项目及有关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工作。对全区街道机关聘用人员管理进行改革和规范。参与并出色完成宁波市城市防空袭演习,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圆满完成征兵工作。重视做好侨台事务、民族宗教、双拥等工作,积极支持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开展活动。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工作在国家宏观调控不断深化,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影响比较明显,工作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会发展领域,一些工作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一年来,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国唯一的居家养老示范区称号,顺利通过全国科普示范城区验收。81890求助服务中心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政府创新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社区服务中心等荣誉称号。

成绩和荣誉属于过去,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认识到政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我们加快发展的观念更新不够,应对形势变化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中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未得到有效解决,城市一体化进程推进还不够快。加强社会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不强,服务领域的拓展、服务手段的创新与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区“十五”计划的

全面实现。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引进提升拓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区域经济总量明显扩张,楼宇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商贸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超额完成,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7.7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08亿元,年均增长14.7%,人均生产总值从6765元增加到520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3.15亿元增加到31.10亿元,年均增长32.7%。服务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7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年均增长27.6%。外贸出口总额从0.48亿美元增加到30.78亿美元,年均增长54.3%。

五年来,我们始终以城市管理为重点,致力于城区功能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社区建设、市容环境管理、平安大区建设整体推进,在全市、全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肖建华简历_明天系肖建华简历,金融巨鳄肖建华简历
下一篇:2002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