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4-05-08
走进陶山
编 者 的 话
第一篇 陶山总览
陶山,又名鸱(chī)夷山。位于肥城市湖屯镇驻地北 8公里处。北和西北与长清区接壤 (rang)。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7公里,总面积7.25平方公里,海拔502.2米。陶山呈椭园形,基岩为石灰岩,属泰山山脉。中华商祖范蠡和美女西施曾在此隐居经商,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发祥地。
陶山山高五里有奇,山势险峻,方棱四削,峰顶平缓,负阴抱阳,遍身披翠,伟岸挺拔,风景宜人。山中奇石遍布,天然石洞星罗棋布,相传有72名洞,古时山前为湖,风光秀丽,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有诗赞曰:“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陶山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0多处,主要景点有范蠡(lí)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等,现又被定为肥城陶山地质公园,成为人们访古探险的理想选择。
巍峨秀丽的陶山海拔502米,是肥城市北部边界最高的山峰,它的左边是小泰山,右边有牧牛山相对称,与主峰各呈半圆形相连,遥相对应。此山象一顶乌纱帽威武矗立于三十六峰中间。这里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历代以来,得到了不知多少人们的赞叹。更为可观的是,七十二洞分布在陶山主峰和三十六峰之中。千古传说,洞洞都有妖精,美丽而动听的民间故事,被江湖说书卖艺人传遍了黄河流域,大江南北,文人墨客好事者慕名纷至沓来。
互动研究
1、信息收集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陶山的图片,在班内互相交流。
2、思考联想
你去过陶山的那些景点,与同学们说一说,交流、讨论。
3、知识问答
①陶山的海拔是多少?
②相传陶山多少峰,多少洞?
第二篇 陶山的古代遗址
一、幽栖寺遗址{三年级作文肥城的陶山}.
位于陶山西侧,栖幽寺村(俗称西寺村)旧址南200米,新村北约1千米处。东侧紧邻栖幽寺水库,风景秀美。
据史料记载,相传这里原是范蠡(陶朱公)与西施晚年幽栖隐居的地方。遗址石刻诗云:“陶朱栖幽处,范蠡旧时林,入山不见寺,静曲路幽森。”
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说明。范蠡葬在这里后,人们为
了纪念他,
于秦代创建了“陶公幽栖祠”。由于到此凭吊、拜谒(yé)、探古、揽胜者络绎不绝,到了汉代创建“幽栖寺”,在寺内又建了“范蠡祠”。祠内原有篆碑,上刻:“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原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是金大定十七年(1178年)重建,前出厦,外形雄伟壮观,供奉有如来佛、文殊、普贤真人、十八罗汉等。据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记载,此寺曾经到过八百多个和尚,这个寺也是泰山西部最大的寺院。该建筑于一九七一年文革时被拆除,现仅存西配殿、钟楼等及明嘉靖二十一年修建的范公祠,遗址原有一座距今1200年,雕刻精美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中间700多文字详细记载了寺、祠、墓的沿革历史,现存岱庙东廊碑刻陈列室。殿前钟楼保存完好,有4根八棱石柱支撑。旧县志记载:“寺有钟,其声可远闻数十里,晨钟为肥邑美景之一。”
陶山
陶山
陶山位于湖屯镇驻地北8公里,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7公里,海拔502.2米,基岩为石灰岩。据考范蠡三徙而隐于此山,故名“陶山”,又名“鸱夷山”。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山高五里有奇,方棱四削,负阴抱阳,有东西二崦。左右环列为屏障,正中山顶为翔鸾台,上有天池。台东为春晖岩、迎日洞„„。”又载山前山后有72洞。计有:迎日洞、黄华洞、夕阳洞、盘鹘洞、元武洞、象鼻洞、饭牛洞、菩萨洞、飞泉洞、金草洞、丹砂洞、慈云洞、钟乳洞、归云洞、夕阳洞、纺车洞、蟋蟀洞、积水洞、响鼓洞、石屋洞、燕泥洞、淡竹叶洞、上水石洞、猫儿洞、白藏洞、金蛇洞、牧羊洞、青霞洞、通樵洞、舞鹤洞、木公洞、团栾洞、东三尖洞、丹水洞、丹穴洞、墨涛洞、白姑洞、黄姑洞、柏香洞、东泉洞、淅米洞、八仙洞、八卦洞、元君洞、碧云洞、金牛洞、逐狼洞、鹿游洞、九芝洞、西施洞、蝙蝠洞、罗汉洞、采石洞、黄金洞、黑金洞、弥勒洞、西三尖洞、包山洞、无影洞、藏真洞、流泉洞、泛舟洞、神鱼洞、青松洞、铸金洞、朝阳洞、西西施洞、白猿洞、穿云洞、
百泉洞、莲花洞、西王母洞。山前有幽栖寺,为范蠡隐居处。距寺0.5公里处有范蠡墓,墓碑刻鸱夷歌。明代,于慎行曾著《陶山怀古》。诗曰:“越相何年隐,齐山旧有名。地连肥子国,路出铸乡城。洞杳秋云白,岩深古木平。临池怀往绩,颇识种鱼情。”
在陶山东侧的悬崖峭壁间有黄华洞,旧时樵者需以绳倒缒方可入内,深不可测。四壁刻有佛像,并有石床、石几等物。1947年3月,{三年级作文肥城的陶山}.
中共肥城县六区区委书记刘建新率区队队员坚持斗争。国民党军队纠集近千人包围陶山,刘建新等人凭借黄华洞的险峻,用石块、手榴弹打退敌人十数次进攻,坚守两天三夜,无一伤亡。
为纪念这次战斗,1978年,黄华洞被确定为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赞家乡
肥城
肥城,是我的家乡,同时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在肥城,有迷人的景色。在这里,天空是纯蓝的,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草木是翠绿的,绿的纯粹,绿的鲜艳,也绿的使人赏心悦目。这里,自然,典雅﹔这里,繁华,美丽。
在肥城,有繁多的景点。在这里,有未来的影视城‐春秋古城,有环境宜人的湿地、龙山、水上公园,有历史悠久的牛山,有号称七十二洞的陶山,有“野人部落”布金山,也有刚刚开发的白云山以及云蒙山…… 在肥城,有丰富的特产。在这里,有闻名远扬的肥城桃,它个大,色红,肉鲜,味美。有肉质鲜嫩的演马牛肉,它不柴不腻,肉香味浓,绵软可口。有风味独特的辛庄狗肉,它营养丰富,百食不腻。有河岔口的鸭蛋,它质优味美,远近闻名。有王庄粉皮,它清爽可口,色泽适口。 我爱我的家乡,爱这美丽富饶的肥城!
五五 潘天硕
初一十一班武晨曦:谁说俺的家乡不美丽
谁说俺的家乡不美丽
肥城市实验中学初一十一班 武晨曦
有一座山,峰峭洞幽风景美;
有一条河,水清鱼多惹人醉。
这座山,叫陶山。
这条河,叫康王河。
在这山水交织的地方,孕育出一座美丽富饶的小镇,商圣隐居地——湖屯镇。
陶山,屹立在这片肥沃土地的北部,像母亲一样养育、呵护着我们。山上,无名野花散发着芬芳的香气,让人闻之欲醉;各种山果、野菜遍布林间、路边,可以让你大快朵颐;山中各种险峰、奇石随处可见;清幽的小径,天然的洞穴让你有种返璞归真,重回洪荒的感觉。 不过,陶山最著名的当属中华商圣范蠡了。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助越灭吴,后携美女西施离越归隐,来到今陶山附近,带领当地百姓发展农耕,大兴商业,使当地群众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成为举世闻名的一代“商圣”,为后世所景仰。
陶山还以数目众多的天然洞穴闻名遐迩。相传“陶山七十二洞,洞洞出妖精”,如朝阳洞、观音洞、八仙洞、玉皇洞、王母洞等等。洞洞有故事,洞洞有特色,让你看的眼花缭乱,浮想联翩。
环绕小镇东南的是康王河。几千年来,这条小河默默地灌溉着农田,滋养着百姓。河水清澈见底,鱼类众多。夏季,农闲的大人领着调皮的孩子前来嬉戏、游泳,顺便还可以带些鱼虾回去打打牙祭。现
在,河道经过整修、加固,两岸是坚固的河堤,垂柳、杨树为路过此地的你遮阴乘凉,好不爽快。
这里虽然没有高耸的大楼,没有装饰华丽的各种公园、游戏场,但是也除去了很多繁杂的喧嚣,远离了紧张的生活、学习压力,让我们能够放松一下心情,抖擞一下精神。热情的家乡人总是那么善良、好客。与你不期而遇的陌生人,也会和你打声招呼,爽朗的说一句“没事到家里喝杯茶吧!”
这儿,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就是我美丽的家乡。
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谁说俺的家乡不美丽?欢迎您来到我美丽的家乡作客,欢迎您来到我美丽的家乡游玩。别担心自己不知道路,我很乐意为你免费导游的奥!
肥城陶山范蠡资料
陶朱公商训
能识人 能辨论 能倡率能运数
知人善恶 账目不负 礼文相待 交往者众 厌故喜新 商贾大病 货物整齐 夺人心目 犹豫不决 终归无成 勤谨不怠 取行自多 因才四用 任事有赖 生财有道 阐发愚蒙 置货不苛 蚀本便经 售宁随时 可称名哲 躬行必律 亲感自生 多寡宽紧 酌中而行
理财致富十二则 能接纳 能安业 能整顿 能敏捷 能讨帐 能用人 能办货 能知机
陶朱公商训
懒惰则百事废躁暴则交易少含糊则争执多懒怠则资本滞散漫则必废残大意则错漏多延迟则信用失放弃则受害大奢侈则用途竭拖延则机宜失滥出则血本亏苟且则必糊涂诡谲则受其累淮由则售价低糊涂则弊窦生妄作则误事多生意要勒紧 接纳要温和 议价要订明 帐目要稽查 货物要整理 出纳要谨慎 期限要约定 临事要责任 用度要节俭 买卖要随时 赊欠要识人 优劣要分清 用人要方正 货物要面验 钱财要清楚 主心要针定
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 勿虚华 勿优柔 勿强辩 勿懒惰 勿固执 勿轻出 勿贪赊 勿争趣 勿薄蓄
勿昧时勿痴货
范蠡墓护栏石块上的文字
范蠡随时掌握货源的多少,物价的贵贱,获利越来越大,远离齐国的秦、楚、宋、燕、赵等国,也有“陶朱”字样的马车或货船往来,并在那里设立商号。
范蠡乐善好施,经常周济贫苦的乡亲,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变贫困面貌。
陶山脚下,处于齐鲁等诸侯国的中心,水陆交通方便,范蠡利用手中的积蓄,开始屯积货物,做贩进卖出的商品交易。
当时,陶山前的湖面与外地相连,船只可通过济水(黄河)到达海边和中原诸国,范蠡开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首先把齐国的海盐运往内地销售,获取利润。
范蠡在陶山脚下,累积数十万的财富,成了名扬天下的富商大贾,后人把经商称为“陶朱事业”,拜范蠡为“商家鼻祖”。
范蠡把当地生产的陶制品、丝麻、皮肉、牲畜运往外地,换回生活必须品,还在大村庄设立各种杂货店铺,方便群众。
范蠡任用有才能的人,把商贸业务管理的井井有条,自己和西施抽空到民间。
陶山风景秀丽,山前物产丰富。范蠡和西施在此置办田产、建筑、房屋、发展畜牧、饲养鱼鸭。著:致富奇书《养鱼经》传世。
范蠡不断扩大业务,在不能行船的地方,配备马车,把内地的棉花、药材、先进的生产工具运往沿海国家,或把南方多余的粮食运往北方欠收的地区。
范蠡与西施在陶山又生一子,夫妻恩爱,全家和睦,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和幸福。
二千四百多面前的战国初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一举消灭仇敌吴国后,便带美女西施,率家族亲信从海上来到齐国,后辗转到肥城湖屯陶山脚下定居,并自称“陶朱公”。
范蠡经商,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服务态度又好,受到各地百姓的欢迎,世传有《陶朱公商训》,成了世代经商者必须遵守的信条。
肥城历史
肥城历史悠久。据老城镇北坛遗址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人类祖先的一部分就在肥城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2]
夏商时期,境内即建立了“铸”、“遂”等部落方国。{三年级作文肥城的陶山}.
西周时期,又有建立的“肥子国”,境域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期境域属齐、鲁两国分辖。战国时期属齐国所辖。秦代属齐郡所辖。 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始置肥城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所辖。二千二百多年来,县境为郡、为县、为镇代有沿革。
东汉章帝末年(公元87~88年)撤销肥城县,境地分属济北郡卢县、蛇邱县和东平国富城县。
三国魏(220~265年)至东晋(317年前)归属同东汉。327年(晋成帝咸和二年)后,境地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的济北郡、东平郡分辖。 南北朝宋(420~479年),在原肥城县故城设济北郡,原肥城县境地分属卢县、蛇邱县和富城县,隶属兖州。
南北朝北魏,527年(孝昌三年)复置肥城县,并设东济北郡于肥城县城。 南北朝北齐(550~577年)撤东济北郡,并入茌平县的济北郡,肥城县属之。
南北朝北周,577年(建德六年)于肥城县城置肥城郡。
隋开皇初年,废肥城郡,保留肥城县,属济州辖,隶属兖州。隋末,废肥城县,境地属济北郡管辖。
唐代622年(武德五年)复置肥城县,属东泰州辖,隶属河南道兖州。627年(贞观元年)撤肥城县,境地并入博城县。666年(乾封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668年(总章元年),改乾封县复为博城县。705年(神龙元年)再次改
称乾封县。
五代(907~960年)境地仍属乾封县,隶属兖州。
宋代(960~1279年)初属乾封县,后属奉符县、平阴县分辖,隶属京东西路郓州。1115~1234年曾在旧肥城设辛寨镇,境地属平阴县、奉符县分辖,隶属山东西路东平府。
元代1275年(至元十二年)复置肥城县,隶属山东东西道济宁路。 明代1369年(洪武二年),肥城县改属济南府,隶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代初沿明制。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泰安州,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泰武道。1735年(雍正十三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肥城县仍属之。
1913年属岱北道。1914年属济南道。1938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45年2月属鲁西(第二办事处)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初属泰西行政委员会,后属泰西专员公署。1942年10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第六专员公署。1949年9月,隶属泰西专员公署。
1950年5月,肥城县归属泰安专员公署。1958年10月划归聊城地区。1959年7月划归济南市。1961年5月复归泰安地区。1985年3月隶属泰安市所辖。
1992年8月,撤销肥城县,设立肥城市(县级),仍为泰安市所辖。[2]
肥城桃乡历史人物
左丘明
(公元前556~公元前451) 姓丘名明。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三年级作文肥城的陶山}.
孔子视其为君子,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肥城县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载:“乐正子春曰:„子适齐过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记》称左丘明为“鲁君子”,肥城亦因此而获“君子之邑”之美称。
左丘明亦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他还撰写了历史名著《国语》,与《春秋左氏传》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647(唐贞观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1725年(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三年级作文肥城的陶山}.
冉 子
(公元前544~?) 名耕,字伯牛,肥城市人。冉子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肥城市内王瓜店镇冉家庄有冉祠和冉子庙,距庙20里有冉子墓,石横镇隆庄有冉子先人墓。
有 子
(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若,肥城市人。有子为孔子弟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孔子死后,因他气质形貌似孔子,曾一度为孔子弟子所特别尊重。
范 蠡
(生卒不详) 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人,春秋末政治家。越国大夫,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被封为上将军。他认为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携西施浮湖至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治产至数千万。齐王闻其贤,想以其为相。范蠡将财产散尽,来到肥城陶山之阳,自号陶朱公。经商11年,又积资巨万,后卒于肥城。
李邦珍
李邦珍(1515~1594) 号同川,祖籍福建省,明洪武年间其祖迁居肥城县。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任职行人司,为政清廉。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功绩昭著。嘉靖县四十一年,封为文林郎,和戚继光一起率兵征讨倭寇,百战百胜,巩固了边防,百姓安居乐业。他曾参与肥城县第一部县志的编纂。1594年谢逝,享年79岁。为悼念其功绩,追封为正二品正奉大夫。
尹 庭
尹庭(1513~?) 字子绍,老城镇尹庄人。嘉靖进士。任河南省郏县知县。任职期间,体恤民情,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后升任湖光道监察御史。尹庭生前倡导资助修建了许多公共设施,曾与李邦珍共同捐资,在肥城城内十字路口兴建一座“四牌楼”,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撰《重修贺家寺、福建寺碑文》。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撰写《重修肥城县城隍庙记》,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撰写《重修肥城北门迎恩桥记》,为考证肥城古迹留下了珍贵资料。
肖大亨
肖大亨(1532~1612) 谱名应文,字夏卿,号岳峰。明嘉靖年间人。祖籍安驾庄镇南夏辉村。他幼年聪颖过人,过目成诵,刻苦用功,明嘉靖年考中进士,
授榆次县令。他体恤民情,吏治清明,百姓拥戴,声誉传扬。肖大亨为政一贯主张“民为邦本”,治国必先安民,为官要体恤民情。同时,教子从严。长子肖和中,进入仕途后,任后府都事,累进太朴寺少卿。次子肖协中,任上林苑监丞,后晋升为顺天府冶中。生平精文翰,著有《缘远柚赋》、《酝檀集》、《泰山小史》等作。肖大亨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生前著有《今古文钞》、《文章正宗》、《夷俗考》等书,史称其才高识卓,制法严谨,百姓敬仰,声名俱泰。明万历末年,后金军入侵。肖大亨奉旨率军拒敌。他不顾个人老年体弱,疆场上身先士卒,挥军杀退后金军。战斗中,他身负重伤。班师回朝后,皇上加封他太子太傅衔。不久,即溘然长逝。万历皇帝闻奏后十分惋惜。发皇银为其建造坟茔墓地,以彰其忠义。
王清东
王清东,抗战开明人士,1898年出生在肥城市桃园镇屯头村。读过6年四书五经,知书达理,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热心为乡里办事,急人所难,1930年被乡亲推荐为屯头村村长、屯头镇镇长。 1943年全家30多口人因支持抗日,被日伪军逮捕。先后送10余子侄参加革命。侄子王振忠牺牲在安徽金寨县。1947年肥城解放以后,任肥城县联合政府成员。
被捕后的第二天晚上,伪军头子鲍兴三提审王清东、王清坤二人,开始态度是缓和的,还说了一些我们是乡亲,这是日本人要把你们抓来,说清楚你儿子王振毅和谁有来往?干八路的、干我们事的,特别是在皇军方面做事的和振毅有关系的人。说清了便放你们全家人回去。两位老人对敌人阴谋完全清楚了,他们早就坚定了信心,就是死也不能说出和我们联系的伪军官及振毅掌握的内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