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 点击: 2014-05-03
人教版新课标中考作文指导
目录
1、 初中写作的靶与箭——把握初中作文的要求、趋势 2、 我的奶酪在哪里——读社会、读书本、读山水 3、 人性的弱点与感动策略——如何打动读者 4、 透视题目——四步审题法
5、 领先一步的创新原则——让立意新颖深刻起来
6、让读者对文章一见钟情——先入为主原理与开头技巧 7、最后一瞥味无穷——写好文章的结尾
8、一扇窗口有多大——从没什么好写到写也写不尽 9、想得开与想得好——联想的作用与方法 10、描写也有三段论——清楚、具体、形象 11、场面与画面——嫁接动人的场景 12、文似看山不喜平——让故事曲折起来
13、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法——叙述的技巧 14、巧妇更喜有米之炊——建立作文材料库 15、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处理材料的方法 16、零件装配与快速作文技巧——巧借现成材料 17、思维规律与结构定式——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 18、小方法,大作用——多学几种结构方法
19、从走投无路到柳暗花明——文章的转折与过渡 20、老题目与新文章——发现的乐趣与价值 21、作家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怎样借鉴语言 22、出口成章并不难——像说话那样写文章
23、拨动读者眼电图与文章经营——修辞、成语、典故及其他 24、第三个烧饼与作文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初中写作新视点(一)
初中写作的靶与箭——把握初中作文的要求、趋势
【目标取向】
●明确初中作文的基本要求。
●了解近年来中考作文题的变化趋势。 ●掌握中考作文的基本题型。 ●有针对性地学习与准备。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中考作文有哪些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他的作文水平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国家有没有具体的规定或者比较明确的说法?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训练的目标不明,就像士兵上战场,却不知道敌人在哪里,该向哪个方向进攻,然后就只好糊里糊涂地败下阵来。
问题描述二
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分值在语文试卷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不少省市是50分,占语文试卷总分的41%强,上海的作文高达62分,接近总分的52%。中考作文大多是大作文加小作文,尤
一
其是上海,有十几年的类似考法了,今后会有什么变化吗?
问题描述三
中考语文想要得到较高分数,一定要重视作文,这个道理我明白。但是,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许多人都说关键在于长期积累,那我该怎样积累呢?
问题描述四
中国有句俗话: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作文考试有没有“临门一脚”的应试技巧?或者说有没有比较实用的方法?
【方法指导】
关于中考作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7—9年级这个学段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标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新的《课程标准》虽然还是实验稿,但是它是我们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上述十条就是我们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
关于中考命题的政策——
教育部发布的《指导意见》对中考作文明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在出题范围方面,要求“不得设审题障碍”;二是在作文文体上,要求“淡化文体要求”;三是内容方面,“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三条意见的一个宗旨,就是解除不必要的绳索,减轻思想负担,让学生轻松应考,考出真实水平。
关于命题政策的落实——
最近几年,各地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教育部的《指导意见》,在各方面都有所体现。从出题范围看,绝大多数考题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又照顾到学生的特殊经历及心理特点。如《我们的双休日》、《放学以后》、《成长的故事》、《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等,都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兴趣,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并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题目形式看,用词简朴易懂,形式开放、灵活,呈现多样性和创造性。 简朴易懂就是题目用词简单,要求清楚,不拐弯抹角。如2003年上海中考题《我想唱首歌》,2002年上海中考题《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2001年上海中考题《有家真好》,内容都围绕学生生
活,用词也都通俗易懂,因此,理解上没有难度,几乎不会出现跑题的现象。但是,在平凡的话题和朴素的字眼中,题目又蕴含着变化。一是话题之间避免范围上的重复。比如1996年的《母爱》是有关家庭生活的,1997年的《良师》就是学校生活,1998年《我的欢乐》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二是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写出不同的档次。比如《有家真好》这个题目,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可以写的思路很多,既可以写和睦的家,也可以写破碎的家;可以写自己的家,也可以写别人的家;可以写情节动人的故事,也可以写以抒情为主的散文。总之,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不设置审题障碍也不等于简单化,人人有话说不等于整齐划一、取消竞争。相反,近年考试题目在灵活性上都做了许多新的尝试。比如采取半命题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去补充,如《我爱我的 》、《感受 》、《 的力量》等,让学生部分地参与命题,给学生留出发挥特长的空间。
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题型增多,有的还把作文题目与阅读题融合在一起。话题作文题目蕴含的信息量大,既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设计思路,选择材料,表达不同主题,又能考察学生不同层次的写作水平,还能增加作文题目的吸引力,提高写作兴趣。因此,最近几年,材料作文有增加的趋势。当然,不同于高考题目,中考题目的给材料作文也会以朴实简洁为原则,题目说明中一般会给以比较明确的限定,让大家有路可循。比如2000年上海中考作文,表面上给的是一大段材料,最后还是限定了题目《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因此,看上去是材料作文,实际上还是跟命题作文差不多。
关于考前准备——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打仗如此,考试也如此。除了平时练好基本功外,学生如果针对中考具体情况,按照作文写作规律,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拾遗补缺,为即将到来的中考做好充分准备,倒也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收益。
1.明确要求,把握趋势
具体说来,一是要明确出题的范围和动向,二是要明确评分标准,知其常而通其变,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应考准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注社会,积累材料
记叙文的核心是材料,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有了材料,写记叙文就不发愁了。
虽然说中学生作文的题目离不开“我”“家庭”“学校”这三大块,但是,要想使三大板块的生活富有写作价值,不至于成为三块“白板”,还要增加自己的积累。另外,比较重要的是关注那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社会热点。据统计,以往的考题中涉及到最近一两年社会热点的超过30%,比如申办奥运会在即,2000年北京市海淀区与其他省市地区的考题不约而同地关注环境和绿化,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
3.多读多写,磨练语言
语言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而语言功力的提升要靠长期积累,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平时的周记、随笔、课堂作文和模拟考试作文,都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如果有过写作四五十篇各种作文的经验,则作文的材料、语言、作文技法都应该是过关的。
4.有的放矢,做好准备
除了一般的应考练习,在临考前,最好把自己的作文整理一下。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挑选自己的“代表作”,然后再按照材料的范围给这些作文分分类。比如先分出学校生活:挑选出写老师的、与同学关系的、集体活动的各一到两篇;家庭:写母亲的、写父亲的、写一家人关系的各一到
二
两篇,社会内容:陌生人的、路途奇遇的各一到两篇;写自己内心感悟、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的各一到两篇。这些材料,基本上可以覆盖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遇到要求跟上面文章类似的题目,只要加以改造增删,就可以用到新作文中了。
【实战训练】
评一评
下面的文章有很多可取之处,找找看,你能发现多少?按照考试要求,你觉得文章又有哪些不足之处?谈谈你的看法。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又到了正月十五,月亮依旧那么圆。
即使不开窗也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硫磺的味道,爆竹的声音震耳欲聋。即使这样,过年似乎也不如若干年前那样喜气洋洋了,包括元宵节。
也许是因为上海人民步入小康的速度太快了,过年已经不再是漫漫的等待,一顿难得的鸡鸭鱼肉大餐,几件新衣。春节对于我们的意义,只是一个长假而已,至多还有一个“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依稀记得小时候过元宵节的情景。我总是要拉兔子灯,而且是那种纸糊的。有红眼睛,那才算得上一只小兔予呢,我是这么想的。点上火,烛光从半透明的小兔的肚子里进出来。有一次——只有一次,我拉着兔子灯跑,开心极了,可一回头,那红眼睛的小兔子已经火烧屁股了。
那次后我再也没有让兔于灯烧起来过。因为电筒式的兔子灯流行得很快。拉着它时,我时常回头,它没有烧起来倒让我颇感失望。就这样,豫园的灯会在我眼里俨然成了一个“城市灯光工程”,没了韵味。听说今年的兔子灯又有了新花样,比如全变色,会变形之类的,都是科技发展的效应吧。想到这儿,我忍不住对纸糊的兔子灯心生怀念,就像怀念儿时的游戏。
至少还可以吃汤圆,只是要从冰箱的冷冻柜里拿出来,锅里的水烧开时,汤圆一样浮上来,吃到嘴里,要么鲜美,要么香甜。我还是喜欢芝麻汤圆,那才是原汁原味的汤圆。
小时候,还没有速冻汤圆,我就时常学着跟妈妈做汤圆。我还写过一篇包汤圆的作文,“要把面团揉好后,掰成一段一段的,再把那种名叫黑洋酥的馅儿裹到面团里„„”现在自己做汤圆的已经很少了,黑洋酥改了名叫做芝麻,超市里的速冻汤圆却卖得很火,让人们蜻蜓点水地品尝一下传统节日气氛。也许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生活太忙碌,速冻汤圆正好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就好像不久前流行的速溶咖啡,袋泡茶叶一样,它们虽然不如现磨现煮的咖啡豆、散装茶叶那样香气四溢,但它们的确填补了城市人的浮躁和空虚。
纸糊的兔子灯,黑洋酥汤圆„„那些记忆都渐渐泛黄,成了不会忘却的纪念。 怀念它们。
怀念的,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才称之为怀念。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练一练
l. 的故事
点拨: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应该说,题目的适应性非常广,几乎任何材料都以写。因此,只要把平时积累的最拿手、最感人的材料用上就行了。比如:{《新》中考作文}.{《新》中考作文}.{《新》中考作文}.
人物类;爷爷的故事,妈妈的故事,小学老师的故事,同桌的故事,邻居的故事„„ 物品类:书的故事,一封信的故事,一张照片的故事„„
时间类:清晨的故事,放学以后的故事,雨夜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地点类:学校里的故事,教室里的故事,我家的故事,电影院的故事,楼道里的故事,商店里的故事„„
性质类:昨天的故事,忘不了的故事,惊心动魄的故事,闻所未闻的故事,尘封已久的故事„„
可以说,只要材料本身精彩,几乎都可以填充到这个题目中来。
2.以“明天”为话题,自己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方式的综合运用。
3.为 喝彩 (横线上可以填写人名、物名等)
读一读
我深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古诗,什么“皎皎河汉女”,什么“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等等。我每背一首,就得到妈妈一个及时的奖励:一张欣慰的笑脸,一个充满爱意的亲吻。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发誓长大后一定要读好多好多的书来丰富自己。
长大后,小人书、连环画已经被古典、西方文学所代替。我读着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会有一种蚕吃桑叶般的快感,同时有个声响缠绕于耳旁:极洪大又极细切,极远又极近,像泉水流经山谷,像骏马在草原上奔驰。我知道,那是心灵与作品的共鸣。有人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每每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我就深深体会到这种乐趣。
我邀游书海中,天南地北,四方八极都令我的心自由来往。我虽没有到过北国祁连,却有“祁连雪山在眼前”的感觉,虽没有成年,却也懂得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悱恻缠绵。我和徐志摩一起“作别西天的云彩”,和三毛一起去眺望大漠星空,和席慕容一起去欣赏那海滩上捡贝壳姑娘的身影,和戴望舒一起去雨巷中寻找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孩„„每每我与古今名贤一起来往游玩的时候,我就深深感到读书的乐趣。
古今名家写诗、著书都是反复锤炼、修改而成稿,但也不免有缺少灵感之时。杜甫有一首诗这样描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读到此处我就想,如果把“臣”字改成“爷”字,不更能表现李白酩酊大醉时狂放不羁的个性吗?想到这儿,似乎杜甫也要来拜自己为一字之师了。每每觉得自己与作者并驾齐驱时,我就深深感到了读书的乐趣。
读书可以明志,可以修德,可以养性,可以育人„„好读书,是当今社会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品质。我暗自庆幸我有这样一个好习惯,也庆幸自己能深深感受到它的乐趣所在,拥有此举,今生何憾?
【点评】
●这是个很讨巧的话题,哪一个语文老师会不喜欢爱读书的学生呢?
●文章层次推进清晰又不造作,从共鸣到交游,再到激扬文字,“与作者并驾齐驱”,步步为营,文章立意层层高远起来。
●开阔的知识面,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加深了读者(往往是老师)对文章的偏爱之情。
记一记
关于理想:
三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李白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 ——自居易 以天下为己任。 ——孙中山
男儿坠地射四方,安能山栖效园绮。 ——陆游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周恩来 理想是事实之母。 ——朱自清
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但理想却光芒四射,无比灿烂。——雨果 希望是一顿美好的早餐,但却是一顿糟糕的晚餐。 ——培根
不要怕!定定心!我们已在更好的路上了:不要后退,发挥你的力量罢。——但丁
-初中写作新视点(二)
我的奶酪在哪里——读社会、读书本、读山水
【目标取向】
●懂得材料的来源是丰富的。 ●了解获得作文材料的常见途径。
●养成关注生活的良好习惯,积累作文材料。
●关注社会、阅读书报、行走山水,涵养作文的底气。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一
我很想写好作文,可是每到拿起笔时,就觉得脑海里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老师说这是因为平时不关注生活,不积累素材,那么我该关注生活的哪些方面呢?
问题描述二
我的生活总是那么简单,上学、放学、回家,做功课、吃饭、休息;接触的就那么几个人,父母家人、亲朋好友、老师同学。我实在很难找到什么值得记下来的东西。
问题描述三
我很留心自己的生活,也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可是我的素材还是那些老面孔。我怎样才能打开自己的视野,看到更多的东西,感受到更丰富的生活,将作文素材积累的更多一些呢?
【方法指导】
读父母
有人说,最常见的东西,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确,很多同学都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但是,却不知道父母之爱与其他人的爱有什么不同。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大多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往往无条件无原则,所以常常失之溺爱;老师爱孩子,基本上是出于职业的责任和道德的有求,往往遵照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原则,是理性的,所以常常失之严厉;而父母的关心和爱既有社会性,又有血缘性,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方面要子女开心、快乐,尽量满足他们的种种需求,一方面还要你有好的学习成绩,要你成材,要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所以,父母对子女时常摇摆于“溺爱”与“严厉”之间,有时候,父母会表现出超出你想象的大方,满足你非分的欲望,给你意外的惊喜;有时为了一点小事,
他们又会对你发很大的火,甚至动手打骂。当然,即使是打骂,父母的表现也不同于别人,打你的时候像凶神一样不讲情面,打完了骂完了以后又常常后悔,加倍来安慰你。这就是父母!
同样是母亲,由于她们的年龄、出身、文化程度、性格脾气、家庭气氛各不相同,爱孩子的表现也不一样。甚至同一位母亲,心情、遭遇不同,自己孩子的表现不同,母亲的情绪、态度也不一样。
因此,对母亲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伟大”、“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等几个苍白的概念上,也不应该仅仅是做饭、洗衣、送医院这样的日常事务上。如果你真爱你的母亲,你不妨假装睡着,看看你母亲默默注视你、欣赏你的神情,或者静静地观察一下她在为你、为全家人劳作时的动作。相信你会有所触动、有所发现的。
例如有个同学这样写:妈妈带着我去参加补习班。补习班名额已经报满了,母亲却非要缠着人家说情。平时,母亲非常坚强,有困难从来不肯求人,今天却一脸讨好的表情,求着负责报名的人把钱收下。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
这样写母亲,角度是非常小的,但是却很实在,也很独特,写出了属于你自己的“惟一”的“母亲”。如果内心没有对妈妈的爱,没有被母亲的爱感动,就无法观察到。每个母亲在爱子女上都很有创造性,都有独特的表现,只要你留心,一定会发现这些独特的地方。
读社会
所谓“读社会”,就是要大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写作素材应有尽有,取之不尽。我们所熟知的大作家,比如高尔基、海明威等,其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无疑是他们文学创作成功的坚固基石。
需要强调的是,观察了解社会要有感情投入,要有强烈的爱。有的同学也时时在观察社会,但是,对周围的社会却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好像整个世界都欠着他的债。冷漠的结果就是对社会热点的抵触,对动人的人物、风景、故事无动于衷,其结果是对活生生的作文材料视而不见。
可能有的同学会说,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表现得就很冷静,很客观,甚至很冷漠,还不是照样写得出好文章?其实,这是对鲁迅先生的误解。正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表明的那样,鲁迅的冷漠,是对当时黑暗严酷的社会现实来的,其骨子里,却有着一颗深爱着中华民族的滚烫的心。他强烈的恨正来自于他深深的爱。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他对任何事情也就恨不起来了。没有爱和恨,也就没有七情六欲,跟行尸走肉差不多,更谈不上写文章了。
“读社会”往大处说,是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争论点、转折点;往小处说,是注意周围的世态人情,尤其是普通人、陌生人、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事、司空见惯的事。这里面常常埋藏着写作的富矿。平时注意捕捉、观察、收集整理,就会拥有一大笔财富。
读书本
“读书本”就是借鉴别人看社会的经验。不要说生活相对简单的中学生,就是一个成年人,一生经历的事,看见的场面,体验到的情感,相对与丰富无限的社会生活,也是少得可怜的。何况,有许多场合、许多事件,对普通人来说,永远也不可能经历到,比如遭遇冰海沉船时的恐惧,遭受诬陷冤屈时的无奈,梦中童话世界的神奇,经历世事变幻的大喜大悲等,通过阅读,就可以间接体验到。通过阅读,了解别人的经历,就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借鉴他人的情感体验,就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许多作家足不出户,也能写出表现丰富社会生活的作品,他很大的一部分靠的就是别人的间接
四
经验。即把从别人那里看来的间接经验,再加上自己的体会,经过头脑的融合、加工,最后升华为自己的东西。
“读书”除了读教材,还要读名著,读时文,读新闻,读杂志,读同学的优秀作文。读书不仅直接学到理论,提高整体素养,对于写记叙文来说,还有个独特的作用:在阅读中比较长短,学会写作。比如同样写老师的文章,鲁迅笔下的老师怎么样,魏巍笔下的怎么样,同龄人写得怎么样,我自己又是怎么写的,一比较,就知道怎么写更新一点,更好一点了。
读山水
“读山水”就是走出书斋,去游山玩水。古人云,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描写风景的文章自然不用说了,就是写人写事,也离不开景物。景物就是人物活动的舞台。舞台搭得好,人物、故事就容易演得像,演得活,演得精彩。
读山水也是读社会,读人生的一条捷径。因为旅途上会遇到各色各样的人,碰到五花八门的事,走的地方越多,经历也越多,积累的素材多,感受体会也多,写出来的文章也会越有内涵,古人号称“走万里路”。在“走路”过程中收集到的材料,有的直接成了写作材料,比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有的素材就来源于“走路”的所见所闻,在路上碰到稀奇古怪的人和事,有的可以原封不动地写成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挺有意思的片段、场景、人物,这些片段、场景、人物虽然比较单薄,不能单独写成一篇文章,但是这些材料被你发现以后,长期储存在自己的脑子里,时间长了,同其他地方得来的材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很可能会组合出一篇不错的文章;即使在游历中没有一件事让你心动,没有一片风景能引起你驻足,你也不是一无所获。你这一次出行中体会到的出门时的兴奋,回家时的放松,游玩时的快乐,等人、候车时的焦虑,甚至体力上的疲劳,精神上的失望,会一同记人你的“情感体验库”,可能有一天,在写某篇文章的时候,这些体验就会被你的文章的某个场景、某个词语激发出来,变成这篇文章的一处亮点。
【实践训练】
评一评
文章题目为《真诚》,你认为“我”与阿婆的交往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真诚吗?
哪些情景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观察与发现呢?这些叙述与描写是否都与文章中心思想相辅相成呢?如果你觉得不是,你能指出游离的文字,说说你判断的依据吗?
真 诚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并不是以相识的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只要能以真心待人,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随父母搬到了高福里,这里的一切都那么陌生,我并不怎么喜欢。每天,我总是背着沉重的书包飞快地进入弄堂,掠过一张张脸,跑回家中。刚开始,我没有注意到她。可是,一天,两天,三天„„我逐渐发现,她总是坐在那里,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眼睛也总是盯着弄堂的拐角处,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她似乎终日都是坐在那儿的,因为我上学、放学时,都会看到她。她的衣着很简朴,总是那么几件,但是很干净,脸和手也是干干净净的,头发也梳理得十分整齐,让人更觉得她是在等着什么似的。
那天,我的心情特别的好。弯过弄堂的拐角,我又看到了她,一时兴起,我叫了一声“阿婆好!”令我有些意外的是,她竟像一个老熟人似的回答:“哎,放学啦。”声音很舒缓,使我很喜欢。
从那天起,每天上学、放学,走过她身边,我都会放慢脚步与她打招呼:“阿婆好!”她也总亲切地回应我那两句永远不变的“哎,上学啦”,“哎,放学啦”。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了。
有一天,我考试考砸了,垂头丧气地走进弄堂,自然没有心情跟阿婆打招呼了。
不想,她竟叫住了我:“怎么了?不开心?有什么事告诉阿婆。”我呆住了,随即对她笑笑,便走了。此刻,我的心里是多么的感激。我深深地感到了被人关心是多么幸福的事。况且,我们并不怎么熟识。
日子又一天天地过去。终于,有一天,阿婆不再坐在那里,她到哪里去了?我有点失落。打听之下,才知道,阿婆被儿子接走了。我想阿婆每天等的就是她的儿子吧。她终于等到了她的儿子,真好,我真为她高兴。不久,我们又搬家了。可能我再也不会见到阿婆了。但我知道,我和阿婆的那段交往将永远留在那条弄堂里,留在我和阿婆的心里。我和阿婆并不相识,但我们都能真心地对待对方。那份情义是多么温暖啊。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真诚待人,世界将会多么的美丽。能认识阿婆真好!
练一练
1.礼物
点拨:过于具体的词语,不能局限在一件简单物品上,如“门”、“窗”、“礼物”、“一张照片”等,对这样的题目,先要给它一个限定。变成“东西交流的大门”、“人与人沟通之窗口”、“一千年前的礼物”,这就好写了。这等于把它的含义“扩大”,不仅写具体的一件 物品,还要透过对物品本身的描写,写好与物品有关的精神、人、故事和社会。
2.人们往往喜欢收藏自己珍爱的东西。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董,见证着一段生活的一枚书签或者一张贺卡,一次成功的努力,一个深刻的教训,一句真诚的话语„„这些物这些事,我们将它们精心折叠,珍藏在心灵的阁楼,记忆的每一次复苏,都能带你我走入时光隧道,给你我带来无限的乐趣。请你以“珍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3.读 之趣
提示:此处“读”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之外,还含有“观察,欣赏,体味,咀嚼,探究”等意思,“读”的对象可以是书报杂志,也可以是人、大自然、某段生活经历或某种社会现象。
读一读
我想唱首歌
曾几时,望着那厚重的语文课本而心生畏惧;曾几时,拒绝那排山倒海的诗句充溢脑门,一切一切的枯燥无味生起对语文学习的不满与厌恶。
每当自己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我总认为那是侥幸而获得的。因为向来我只是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一种包袱,但并不是我的兴趣。面对日臻优异的语文成绩,突然有所醒悟,语文的学习对成绩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于是,我决定:为语文,为文学唱首歌。
依稀记得学的第一首诗是《锄禾》,当时所有的同学只是机械地记忆,又带着些似懂非懂的成分。而如今,越来越多奥妙的诗句在老师的点拔下显得浅显易懂,并能在平时的写作中信手拈来,娴熟运用。
五
依稀记得读的第一本名著是《简爱》,生动的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而起伏荡漾,正是这样一本名著引导我走进“第二课堂”。
汉语曾是眩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森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吹”、“绿”不定的江南岸;是庄子的逍遥之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武帝的老骥之志,是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者的《兵法》,是受到刑罚者的《史记》;是屈原的哀郢沉江,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为语文,为文学唱首歌,它们是中华悠久历史的象征,是“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的结晶,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为中华的精髓唱首歌,她是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神秘而不矫作,美丽而又含蓄,令人为之感慨万千,思绪万千„„
【点评】
●最精彩的当然是第六节,排比句的气势自不待说,带着中华文化意象的比喻如同落入玉盘的大珠小珠,让人目不暇接。小作者的阅读与思考由不得你不喜欢。
●文采从何而来?文采来自真情。真情从何而来?真情来自爱。小作者爱着这文学,爱着这语言,爱着这语文,所以她不仅仅是在读着书,也是在读着生活,她不仅仅是作着文章,也是在写着人生,说到底,还是爱能生情,情能生文;同时文又丰满着情与爱,生命就在这中间充盈起来。
●“面对日臻优异的语文成绩,突然有所醒悟,语文的学习对成绩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的转折有些生硬,你能修改得好一些吗?试试看!
记一记
关于书籍: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柯里叶尔
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 ——爱迪生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凯勒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晶。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举世之宝 ——梭罗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赫尔岑
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二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弥尔顿
最新中考优秀作文
爱,还要会爱
花开的时候,花瓣艳丽招展,随风舞地自在轻快。只是大多数的花期都短,华美一瞬,萧条一生。
可我是如此羡慕这些花儿。一只风筝,若是一辈子也飞不上天空,我此生又有什么得意事呢?与其这样光鲜地寂寞下去,倒不如呼啸云端来得恣意轻快。
主人珍视我,这话并不假。他把我牢牢钉在客厅,每日擦拭,唯恐我有什么闪失。这样毕恭毕敬的伺候,实在一点折损也不能够了。可对于一只想要自在的风筝来说,这一切有时多么煎熬压抑啊。我日日望着窗外,景色伸手可触却遥不可及,又是多么磨人。
直到这天,主人的儿子趁他不在,胖乎乎的小手够上我的面颊,“你一定很寂寞吧!我带你出去,去你该生活的地方。”我命中的贵人。
他带我来到江边,我已然感受到风的轻拂。“准备好了吗?飞吧!”他一扬线,就开始飞快地奔跑,我的身子也越来越轻盈。我倏然张开双眼,竟是人间四月天。
四月,连空气都仿佛是有灵气的了。四月,连叶芽都嫩油油,仿佛可以滴出水来。山水空明,都对我点头微笑。游鱼小蟹,也为我雀跃不已。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眉眼盈盈处,怎不是天堂。
四月,轻灵在光影中交舞着变,言燕在梁间低声呢喃。噢,还有天空,神游久之,今日终于相见。大片湖蓝包裹着我的身躯,剔透胜似蓝宝石。温润胜似古朴璞玉。云影在花间掠过,我随着它的起伏律动;鸟儿为我伴奏,我衣带飘扬,鲜妍如花;万物为我屏息。我真就成了这广大天空上,唯一的筝了。
“爸爸,你怎么来了?看,这是家中那风筝,美不美?其他人的都黯然失色了。”主人脱下帽子,对我点头致意,“美。唯有跃动的生命才是美的。我也极爱这风筝,恐怕是用错方法,未能让她如意。今日得见,才是风华绝代,我辜负了她这么些年好时光。”
心中喜不自胜。主人的爱,我怎么不明白,只是他拼尽全力给我锦衣枷锁,却不曾想放我翱翔。爱,不是给他你以为最好的,而是给他真正想要的,学会去爱。
譬如——这一方四月的天。
爱,还要会爱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漫步在院子中,一阵清风徐来,我看见不远处的瓜架上浮动着绿色的波浪。一个肥硕、水水灵的黄瓜映入我的眼帘,对它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走近它,好好观赏一番。
我拨开一层层绿叶,看到一根根青藤缠绕着瓜,黄瓜被它勒得伤痕累累,我想对它怜爱有加,恻隐之心不禁浮上心头,我不想让它受到青藤的束缚和虐待,我想让其自由生长,当我拨开最后一根青藤时,听到的却是瓜坠地时的一声闷响,我顿生疑惑,陷入了沉思之中。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对黄瓜的怜爱竟害了它,而青藤对黄瓜“残暴的虐待”竟是对它更为深沉的爱,竟是黄瓜生命的支柱。
常常反感于生活中的一些规则、限制,认为它们是对自由的扼杀,对精神的桎梏,常常认为爱,就是不让其受折磨,对其呵护有加,给其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展,但现在想来,却不尽然,当摆脱了这些束缚,最初的欣喜将会被日积月累的茫然所代替,一时的轻松就会变为一世的放纵。植物尚且懂得爱要讲究方式,那我们人类呢?
我们也要学去爱,学会去爱自己,学会给自己一些爱的青藤,这些青藤可以使自己及时地悬崖勒马,不会坠入万丈深渊;这些青藤可以使自己在茫然中看到希望,激励着自己向前;这些青藤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父母爱子女,不是溺爱,而是要懂得给孩子施加一些爱的青藤,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老师爱学生,不是宠爱,而是要给学生施加一些爱的青藤,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我拉起掉落在地上的瓜,心中没有丝毫难过,而是觉得欢欣无比,因为我懂得了爱的真正含义,青藤所留下的并不是丑陋的疤痕,而是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辉的足迹。
爱,还要会爱
雨后初雾,隐隐小峰中间挂着一弯淡淡的虹桥,迎着的清风,漫步于乡间小道,呜声啾啾,红花绽放,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心旷神怡。
不由自足,草尖上莹莹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像遗落大地的珠瑙,我不由俯下身子,细细端详在那碧叶掩映下,无意发现一只奄奄一息的蝴蝶。
可能是刚才的大雨打落了这只炫舞的精灵它的翅翼微微翕动,泥水污染了它无瑕的纱衣,它挣扎着扇动阗翅膀执拗而又固执地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跌下。
我心中不由一阵怜惜,可怜的人儿,在这晴明芬芳四溢的花丛间无奈持束缚了双翼。它该是多么向往重展舞姿啊!
我决心助它一臂之力,我轻捧起蝴蝶,向空中抛去,原以为它会顺势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不料,它竟直直地跌落下来,重重地跌在泥泞的土地上。
我的心霎一沉,望着它那挣扎着的身躯,半响沉默心中不由十分愧疚。
我以为它必定是死了,出乎意料的是,它仍然扭动着身子,执着地作又一次尝试,我的心中霎涌过一股暖流,我不禁在一旁为其加油喝彩。
只见它扬丐触角,鼓劲一挺身子,翅翼挣脱泥泞的深水,展开宽大的翅面,迎着风,点点向上飞去,突然翅翼一抖,身子打了个踉跄,我不由为它捏了一把冷汗,但很快,它又稳住了重心,扶摇而上。
此刻,我不由收回了自己迟疑的双手。
雨后雾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衬着蝶翼,袅袅升起留下一片金色的光辉,我的眼眶像雨后涨溢的湖水,热泪涌出。
爱,还要会爱,爱是渡人走出国境的舟楫,是力量,而不是溺爱与纵容,也不是怜惜与同情。
庆幸在那醉人的雨后,我及时收回了那怜爱的手,放飞了蝴蝶高飞的翅翼。
我想我明白了如何去爱。
爱,还要会爱
我慢慢走着,终于停下脚步。扭头,只见那小小植株已发出新枝,叶片圆润可爱。那最富希望的绿如荫的日子里,最晴好的阳光映入眼底,我蓦然一怔,终于释然。
一年前,我种下一棵小小的柿子树,我是爱极了,天天都去看看,只盼望在下一个春天它能萌发新枝,长得更高。春天,终于来了,我只看着它抽出新枝欢喜不已,每每路过脚下都如生了根般不肯离去。正因太过浓重的爱意吧,悲剧来时才那样猝不及防。偶然路过,那纤弱的树已被拦腰折断,树枝间只有一点点粘连,枝头的叶仍是葱绿,现在看去只剩满目悲凉。心中怒火顿起,却又无处发作,惟有无奈地走回家去。
我想来颇不甘心,便裁了一段塑料绳走下楼,用力地将断枝的裂口缠绕回原来的样子,断处终于固定。我满意地打了个结,看着再次直立的柿子树,心中暗暗祈祷,希望它早日康复。
日子一天天过去,柿子树愈发茂盛,每每路过,看见自己的杰作,便得意不已。 可不曾想,不幸并没有放弃我,悲剧再次发生,不知是何原因,断裂处再次裂开,塑料绳只是狠狠嵌入口,树枝看起来更加无力。我顾不得震惊和伤感,一不作二不休,拿来毛线,在断口胡乱抹了把泥,又将毛线紧紧缠绕,完成后又担心再倒,于是干脆将断枝的顶梢系在旁边高处的灌木上,尽管仍有些担忧,但总觉得这次该是万无一失了。
风刮了一夜。次日,我再看柿子树时,它早已没了生机,断枝上的也全是怏怏地垂着,
那可怜的一点粘连也已折断,而枝干到死都直直地立着。我后悔不已,因枝干固定得太死,夜里有狂风大作,这一拉一扯,本就脆弱的枝条又哪有不断的道理,我狠心扯下了枯萎的枝条,不敢再看它一眼。
赏花不沾襟,爱物不执著。这对热爱自然的我来说又怎么会不理解?只是想不到做起来竟这么难。我是爱我的柿子树的,只是我爱的行为却使它受到了更深重的伤害。爱,还要会爱!对柿子树而言,也许我一开始就让其自生自灭或清理断枝才是最好的爱的方式。
我终于放手,不再执着于所谓的“呵护”,只是顺其自然。
我看着新叶终于笑了,当我学会真正去爱它,也终于收到了小树对这份爱的美丽的回报。
爱,还要会爱
爱,宛若夜空闪耀的群星,,以其独特的光芒点缀深邃的夜空,为世界增添亮丽的色彩,让我们即使在漫漫长夜中也不再孤独,而父母的舐犊之情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自古以来便有“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的佳话,更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脍炙人口的诗篇。爱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哲学:爱,还要会爱。
曾读过一则震撼人心的故事:一个男孩在幼儿园里看中了一个孩子的笔盒,便偷偷地把它带回家,他的母亲得知此事之后不但没有责怪孩子,反而满心欢喜地夸奖他,纵容他,渐渐地,那个男孩不再稀罕小小的笔盒,他的目光瞄准了他人的背包,钱袋„„然而,他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他想要的,最终他母亲的纵容把他送进了监狱。事情并没有结束,恼羞成怒,麻木不仁的他一怒之下残害了他的母亲,这实在是一场人间悲剧!或许如果没有他母亲的溺爱,没有他第一次偷窃的笔盒,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这则故事如一口警钟撞击这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深思:爱,应该如何爱?
我想,在这一则问题上,傅雷先生作了很好的解答。傅雷先生的儿子无疑是命运的宠儿,在他身国异乡惆怅迷茫时,有他的父亲对他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教诲;当他遭遇挫折时,有他父亲“只有庸碌无能的人生活才如一滩死水”的深情寄情;当他取得成就时,更有父亲“音乐艺术无止境”的警诫。正是傅雷先生的淳淳教诲,循循善诱,才成就了傅聪辉煌的一生。
如今,“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是父母溺爱孩子心态的真实写照。然而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这种溺爱如同来势汹涌的潮水,泛滥的只会淹死孩子这颗庄稼。
古往今来,人们始终坚信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爱,使孩子在温暖中茁壮成长;会爱,才能使孩子掌握生存的技能,在人生的江流中劈波斩浪,到达成功的彼岸。否则只会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早早枯萎。
爱,还要会爱,像傅雷先生那样放逐孩子,为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精神地爱。这不仅是父母必须掌握的人生哲学,更是儿女们对父母的期盼和请求。
爱,还要会爱
黑森林是因为绿得太深,无动于衷是因为爱得太浓。
我出生在一个冬日,北风凛冽,鹅毛大雪不知疲倦地下了几日。地上,树上,山岩上,都积了厚厚的几丈白雪。像是晶莹细致的冰花幸苦编织成的丝绒大衣。温柔地给大地铺了一层有一层,而新生的我,却只能赤裸着身子,缩在结了冰的窝里,汲取着少的可怜的暖气。
我嘶哑地叫唤着,“妈妈—妈妈—”。你,却始终不曾看过我。我圆圆的眼睛一眨不眨地,巴巴地望着你,只要你一回头,一回头,就能看见从你身体中分割出的小小的,可怜的我,可你,依旧没有回头。你是不是不爱我,甚至厌恶着我。的确,赤裸的,不长片羽的我的确比不上,眼前你气宇轩昂的神气姿态。这样自嘲地想着,最终泣不成声。
为什么眼前一片黑暗?我记得我哭得累了,后来沉沉睡去,我还记得我做了个美妙的梦,我梦见你怀抱着我,满眼是让人沉溺的温柔,这样梦着,似乎就真的感觉有双温暖的臂膀托着我,是不输梦里的温柔,可,梦醒了,因为在严寒之后,饥饿缠绕住我。它像断壁上苍绿而结实的藤条,紧缚住我的胃,眼前早已不是你飒爽的身影,我不带希望地在狭小的巢中摸索着,竟摸出一块冻得有些僵硬的生肉,喜出望外地将它一点点吞下,嘴里满是铁锈般的腥味。感觉眼睛一热,口中的血腥似乎又带着一点点的咸。
这算是爱,还是,只是可怜。
我们的相处模式,三个月来算是基本定型了,直到我的羽毛渐渐长齐的那一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你。为什么?始终没有看我一眼,哪怕眼中满是鄙夷,满是厌恶,也好,即使三个月的
那之后又过了多少年,你已经不在,而我,不像当年的不一样,在我的孩子它饿时轻轻搂着它,留下食物后默默离开,等它羽翼丰满会放手,引导它成为盘旋于九天的苍鹰。 如今,我才明白,当年,你的辛酸,以及你的爱与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