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4-04-18
对联句子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
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
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
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
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
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
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
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 浮舟沧海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寿比南山 立马昆仑 一行白鹭上青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
意境。 例: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枝红杏出墙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四、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
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
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3.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
容词
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
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例 :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4.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
(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
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
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六、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
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
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
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
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
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
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
密切
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
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
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
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
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七、对联和作官道德
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为愚为贤?古代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长篇文章不
方便,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等等。一副对
联言简意深,不但醒目,还可久存,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乎成了各级官衙普遍的故
事了。 南宋有个余某,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自题
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门楣是“靠实功夫”。对联表明他肩负重任,脚踏实地,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和
意志。他还设招贤馆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但因事务繁忙,有时需要来访者略等,便在门上
写了这样的对联:老子亦常来侍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联语诙谐亲昵。“老子”是谑称,非自傲之词。 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如下的对联: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
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表示了自己重职守、勤政事、兴群言、慎举措的作风。 古人的作官道德就其要者来说,大约有5项内容。 一曰不贪不贿。
《七修类稿》载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官署门联为: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耻;
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为羞。 嘉靖年间有位叫钱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上
联直刺那些爱钻钱眼的贪官污吏;下联则说明官爱民与民爱官的关系。 二曰爱民如子。
清代作诗有些名望的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的署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
愧,不鄙斯民。
他为桂林知府写的仪门对联也很有名: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
一条冰。
那些想循私舞弊的人见此,免不了要心寒腿软。 三曰法严法慎。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的大堂对联立意是:我不
判错案,你也别错告人: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
看终久害了自家。
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权益极大,他的道署对联就是要表明
自己官心似水。对联写得也很艺术: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从
心上过;官做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四曰克己奉公。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
是清代赵慎珍桂林府衙对联。 五曰政绩昭然。
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先任浙江督学时,门联为: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期得士,
桃李无言。
是表示要多培养人才。梁上国任奉天府丞时署联是: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
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训迪,勿懈功夫。 以端正社会风气,选拔才识之士为己任。 还有一类比较特别的对联也很值得介绍。古代地方酷吏有被老百姓赶走或杀死的,群众
会说他们损阴德,咒骂他们无后或子女残疾。有的对联就以此为内容作为对自己的警戒。有
个叫汪辉祖的就撰写了如下一联: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望久长。 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这样提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
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这种用对联权做施政纲领,对建立威信、贯彻政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清代武承谟
任无锡县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悬挂了4副对联做安民告示。其中衙前照壁上的是:罔违道,
罔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大堂联为: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
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这些对联语露冷锋,话带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觉着无情,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
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
八、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
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
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
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
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
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
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九、对联趣话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
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
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
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
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
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
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
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
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最长的对联
1.号称[古今第一长联](180字)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
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
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
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注解:见于昆明大观园楼
2.不过更长的联在这里 (210字)... ... 上联: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
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芯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
著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送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
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下联: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殉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
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写绮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
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附首:看看看,
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注解:见于成都望江楼崇丽阁,此联上下合共210字,比上面提到大观园的对联180字
还要多30字,不过此联没有大观园那副出名。但若论天下第一长联,这副顶多排第三,且看
下面的两面副吧。篇三:对联句子样本
1.3米花边款对联
喜迎四季平安福 吉祥如意事事成 笑纳八方富贵财 荣华富贵年
年顺
迎新春事事如意 事业兴旺时时顺 接鸿福步步高升 家庭和睦年年好
1.3米金鱼对联
天顺地顺一切顺 门迎春夏秋冬福 人和家和万事和 户纳东南西北财 平安富贵福星照 新年新景新富贵 如意吉祥好运来 进福进财进荣华
对联
妙的对联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学习欣赏对联;
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优美的汉字,探寻了汉字的奥秘,感受了汉字的魅力。请同学们试着读一下这副对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为妙;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作柴。我们不能不折服于作者的才思,他利用汉字独特的构形方式组成了一副绝妙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联更是随处可见。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一些妙联,我们选取几副写在了黑板上,请同学来讲一下这些对联妙在何处。
二、感受对联,思考对联特点。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妙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赏析] 一个修行的人在远离红尘的深山中修行,无论是松涛声、风吹竹叶的声音还是庙里的钟磬声都使其身心自在,眼前美丽的山水云霞入修行者心中皆无分
别,着一个空字。此联主要是从外部环境入手引领出个体心中的超脱和怡然。上联谈的是听觉,下联是说视觉,都透出出家人的恬静祥和、内心的空灵。 鸟在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蛇踞山头欲扬志,梦花荣,可惜时迁(《水浒》人物)
[赏析] 此对甚为巧趣。采用了比喻、双关、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
文面上说的是:一只美丽的金丝雀儿被关进一个精致的鸟笼里,雀儿透过笼子隙孔看见了蓝天白云,便张开翅膀欲自由飞翔,没想到却一头碰在笼壁上,雀儿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囚笼里空有一双翅膀,飞不起来了。
短短的14个字,不仅暗嵌了一个地名和三个人名——恰巧都在《三国志》一部书中,还暗喻了诸葛亮名篇《隆中对》。语言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含蓄微妙又明朗不晦涩。生动、幽默、趣味三性兼而有之,确实为风雨绝对。
三、知识链接
对联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不重复用字。科学能致富 艺术能修身
二、要词性相同,位置相应。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孙行者——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王引之)
三、要结构相当,句法一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四、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
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
平声。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关联,但又不能重复。 老师:嫩松
甲生:老柏
乙生:干爹
乙生:老师,你怎么不打“老伯”,而打干爹呀?
有个暴发户略通文墨,极爱以文人自居。其母生日恰逢大年初一,故年年大开筵席,喜
贴春联。这一年,账房先生写好一副常见通用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暴发户想,既是过年,又是给娘祝寿。应该改动一下才贴切,于是让账房先生改上联为:“天
增岁月娘增寿。”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应改得对仗工整才是。他又想起小时候塾师指教的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便吩咐将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账房先生曰:
“东家,怎么这么改?”暴发户正色道:“爹对娘不是很对仗吗?!” 对联规则: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内容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重字现。
带着这些对联的知识让我们在一起来欣赏一些妙联。{一岁生日对联}.
四、妙联欣赏
1、谐音双关联
一次在闲睱之余乾隆要和他对对子,乾隆巧妙地出了上联三个字“两碟豆”纪晓岚略为
思考,他想炒熟两碟豆只要少许的油。他马上对“一瓯油”,乾隆马上改口说,我说的是“两
蝶斗”,纪晓岚改口应对,我说:“一鸥游”,乾隆又说:“林间两蝶斗”,纪晓岚应对“水
上一鸥游”,乾隆又说:“近睨林间两蝶斗”,纪晓岚应对“远眺水上一鸥游”。纪晓岚应
对如流,乾隆连连称赞。
2、同偏旁部首联
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
全联文字都有“氵”旁,生动贴切地描绘了两处自然景观,对仗工整,令人称奇。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上、下联相对字的相同偏旁依次是“火金水土木”,五行齐全,极为工巧。对联既描绘
了广东虎门的秀丽风光,又表现了中国人民严守国门的威风雄姿,含义隽永。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上、下联前四字分别同旁。
同旁对联利用汉字结构特点,以形取胜,形象性强,富有美感,引人注目。
3、叠字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苏州网丝园联
第2/4页
此联描写了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变化和园中莺飞燕舞、花艳叶茂的情景。
4、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纪晓岚)
5、绝对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描写了月夜的景色。明月照进纱窗,每一个窗孔都被照明,
许多个楼阁(葛谐阁音)都被照亮,好一片月光照耀下的银色世界!) 德门传礼记,篇篇敬德尉迟恭
直臣罹铁网,官官子直令狐绹
微风送幽香,郁郁婉华梅兰芳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古时故事,固是古事
对联的确很奇妙,但除此之外,对联还可以使我们受到教益,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哪些使你受到启示和教育的对联呢?
五、励志名联集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岁生日对联}.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欣赏了这些妙联,下面让我们来实践一下吧!
六、体验对联
1、选选看
【2010年天津卷】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
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 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 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 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2、填填看
【09安徽卷】19.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
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一岁生日对联}.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 浮舟沧海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寿比南山 立马昆仑 一行白鹭上青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枝红杏出墙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四、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3.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例 :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4.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岁生日对联}.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六、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
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七、对联和作官道德
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为愚为贤?古代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长篇文章不方便,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等等。一副对联言简意深,不但醒目,还可久存,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乎成了各级官衙普遍的故事了。 南宋有个余某,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门楣是“靠实功夫”。对联表明他肩负重任,脚踏实地,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和意志。他还设招贤馆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但因事务繁忙,有时需要来访者略等,便在门上写了这样的对联:老子亦常来侍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联语诙谐亲昵。“老子”是谑称,非自傲之词。
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如下的对联: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表示了自己重职守、勤政事、兴群言、慎举措的作风。
古人的作官道德就其要者来说,大约有5项内容。
一曰不贪不贿。
《七修类稿》载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官署门联为: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为羞。
嘉靖年间有位叫钱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上联直刺那些爱钻钱眼的贪官污吏;下联则说明官爱民与民爱官的关系。
二曰爱民如子。
清代作诗有些名望的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的署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他为桂林知府写的仪门对联也很有名: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那些想循私舞弊的人见此,免不了要心寒腿软。
三曰法严法慎。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的大堂对联立意是:我不判错案,你也别错告人: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权益极大,他的道署对联就是要表明自己官心似水。对联写得也很艺术: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官做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四曰克己奉公。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是清代赵慎珍桂林府衙对联。
五曰政绩昭然。
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先任浙江督学时,门联为: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是表示要多培养人才。梁上国任奉天府丞时署联是: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训迪,勿懈功夫。
以端正社会风气,选拔才识之士为己任。
还有一类比较特别的对联也很值得介绍。古代地方酷吏有被老百姓赶走或杀死的,群众会说他们损阴德,咒骂他们无后或子女残疾。有的对联就以此为内容作为对自己的警戒。有个叫汪辉祖的就撰写了如下一联: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望久长。
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这样提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这种用对联权做施政纲领,对建立威信、贯彻政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悬挂了4副对联做安民告示。其中衙前照壁上的是:罔违道,罔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大堂联为: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这些对联语露冷锋,话带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觉着无情,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
八、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