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4-04-16
七言治学修养励志对联幅
七言治学修养励志对联幅
七言治学修养励志对联300幅
001《勵志》立志不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 002《勵志》立定腳跟豎起看,張開眼界放平心 003《勵志》讀書貴在有文膽,踏浪應無怕水心 004《勵志》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005《勵志》時御天風跨鸞鳳,或入碧海制鯨魚 006《勵志》直上中天攬日月,欲傾東海洗乾坤 007《勵志》縱橫世事舒豪氣,叱吒風雲壯布衣 008《勵志》思其艱以圖其易,言有物而行有恒 009《勵志》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010《勵志》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趕少年 011《勵志》山高自有人行路,海闊不乏破浪舟 012《勵志》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013《勵志》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岳夢中飛 014《勵志》勵志方顯鋼骨硬,經霜更知秋水明 015《勵志》心中常貯千里志,筆底能開傾刻花 016《勵志》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
017《勵志》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018《勵志》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 019《勵志》有三尺地身可坐,到五更時心自輕 020《勵志》窮達盡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 021《勵志》堅忍何能易視事,自尊不敢輕薄人 022《勵志》和乃不流有定節,敏而好學無常師 023《勵志》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024《勵志》欲論古今興廢事,須平自己是非心 025《勵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026《勵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027《修養》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028《修養》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是我師 029《修養》才高自覺風雲闊,情重反疑華岳輕 030《修養》才拙自知能事少,禮疏常覺慢人多 031《修養》心頭有德前程遠,眼底無私後路寬 032《修養》心有尺規行不亂,意存忠厚氣堪平 033《修養》與世不言人所短,臨文廣集眾之長 034《修養》反觀自己難全是,細論人家未盡非 035《修養》無情未必真豪傑,有度方為大丈夫 036《修養》世本無先覺之驗,人貴有自知之明 037《修養》不因果報方行善,豈為功名始讀書 038《修養》寧為宇宙閒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
039《修養》樂善不言因果報,養心有取老莊書 040《修養》未必百事皆如意,且喜四時常見書 041《修養》傳家有道惟忠厚,處世無奇但率真 042《修養》行舟每喜風高處,養氣長參水靜時 043《修養》創業唯艱守節儉,守成不易戒奢華 044《修養》利人時出平情語,修己常存改過心 045《修養》金溫玉粹瞻人品,秋月春雲見性情 046《修養》受欺貌譽寧知己,獲益譏彈賴雅人 047《修養》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即是賢 048《修養》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
唯思利及人
049《修養》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為神 050《修養》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 051《修養》莫對青山談世事,休將文字佔時名 052《修養》須披胸臆親諍友,莫讓殷勤翳明眸 053《修養》效梅傲雪休傲友,學竹虛心莫虛情 054《修養》悅心不厭無名畫,養性唯收有用書 055《修養》高位尚須聞過友,美名不廢等身書 056《修養》事到盛時須警省,境當逆處且從容
057《修養》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058《修養》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 059《修養》找獯私K有得,平心應世自無爭 060《修養》喜挹清風除濁氣,長師翠竹問虛心 061《修養》虛懷幽蘭生靜氣,和風朗月喻天懷 062《修養》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063《修養》雅人深致清如水,仁者高標渾是山 064《修養》騎馬莫輕平地上,收帆好在順風時 065《修養》渡海當知魚力健,凌雲可信鳥情豪 066《修養》勤能補拙才偏敏,廉不沽名品益高 067《修養》唯其不是而常是,思己無知則長知 068《修養》眼界高時無物礙,心源開處有波清 069《修養》鸚鵡前頭休多語,小人身邊須慎行 070《修養》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071《治學》讀世高天知學問,析疑靜夜啟玄機 072《治學》讀有益書精氣爽,行無愧事夢魂安 073《治學》自將秋水洗望眼,長藉燭光明學心 074《治學》聊將筆耕怡倦眼,且將文浪賦新詩 075《治學》文能換骨無餘法,學到尋源自不疑 076《治學》得山水樂在懷抱,於古今文觀異同 077《治學》著書豈為求名利,提筆總為益世人 078《治學》花香滿座客對酒,燈影隔簾人讀書
079《治學》千般月色硯邊過,無限風光筆下生 080《治學》無窮詩思窗前草,不了功夫架上書 081《治學》衣襟半染煙霞氣,詩卷長留天地間 082《治學》讀書常戒自欺處,勤者不可有閒時 083《治學》恒心搭起通天路,勇氣衝開智慧門 084《治學》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早讀書 085《治學》術業宜從勤學起,韶華不為少年留 086《治學》青春有志須勤學,白髮無情要著書 087《治學》少年不經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088《治學》學海無涯須縱艇,駒光過隙不留蹤 089《治學》未必前賢皆可法,從來孺子尚堪欽 090《治學》立志須知四海事,修書自起一家言 091《治學》博學深思增智慧,更新除舊見精神 092《治學》論世神交天下士,著書學立一家言 093《治學》書法未必盡師古,文章重在能通今 094《治學》長耽學海追弘碩,乍啟重瞳識細微 095《治學》風月一庭為良友,詩書半榻是嚴師 096《治學》舊業尚存三徑草,小窗獨對半床書 097《治學
对联写作方法与练习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五)
——对联常识2014.02.10 一 对仗的要求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
1.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如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题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联:
岚气湿青屏,天际遥看烟树色;
水光浮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二二三”式。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下联都是“一二,一四,四三”式。(细分“一四”可作“一二二”,“四三”可作“二二一二”。)
几十字、数百上千字的长联,都应当做到上下联句式一致。(有时自对例外。)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1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上下联词性完全相同的对联不少。如清杨昌浚题西湖湖心亭联:
新 水 影 摇 双 槛 碧;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旧 山 光 映 四 围 青。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上下联词类大体相同,虽有不同但是相当,这样的对联很多。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 县 好 山 留 客 住;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动词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数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介词 代词 形容词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是同类词相对,即数词“一”与“五”,名词“县”与“溪”,名词“山”与“水”;其余四处相对的词,词性就不相同,“好”与“秋”,“客”与“君”,“住”与“清”只是词性相当,而动词“留”与介词“为”相离较远。可是我们读来,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对仗好,因为它还合乎对仗的其他要求。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
仍以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为例,看其语法结构,大致情况如下:
2
一 县 好 山 留 客 住;
└─┬─┘ └─┬─┘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 └─┬─┘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介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好”与“秋”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好山”与“秋水”都是偏正结构,同类结构相对。“留客住”与“为君清”虽然结构类别不同,但是大致对应。上下联是主语“好山”对主语“秋水”,定语“一县”对定语“五溪”,主语部分对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对谓语部分。 又如于右任赠蒋经国联:
计 利 当 计 天 下 利;
└─┬─┘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求 名 应 求 万 世 名。
└─┬─┘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此联上下联语法结构完全相同,自然是结构相应的。
5.平仄相对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
有些对联,平仄完全相对。如清顾鼎臣题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少对联,平仄基本相对,少数或个别字平仄不对。如福建永定县高陂桥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
两句都是一、三字平仄未对,其余平仄完全相对。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对联的铁则,不得违反。(个别对联上联脚平声,下联脚仄声,不是正格。)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平声而下联脚仄声,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平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随着时代的前进,语言的发展,现代双音词、多音词的增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对联,要求句中的字像格律诗词那样,处处讲究平仄,有时已不可能,但是联脚的字,上仄下平,应该做到。半联几个分句,句尾字,也应力求做到平仄相对。如果能够在句中、句末、联脚都能做到平仄相对,合乎规定,当然最好。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如吉林龙潭山公园联:
龙峰疏柳笼烟暖;
潭水劲松锁月寒。
“峰”与“水”,“柳”与“松”,上昼景,下夜色,相互配合,共同表现龙潭公园的特色。
(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如张焜自题修身联:
酒常知节狂言少;
心不能清乱梦多。
“狂言少”与“乱梦多”正相反,两相对比,更说明节酒、清心的重要。
(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如集句联: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
4
上联语意不完整,直贯下联,显出题旨,表明立大志。
对联内容不相关,短联如:
新年台上演戏;
暑假水边钓鱼。
此联只能说是对偶句,上下联内容不相干。
中联如:
焦点,热点,重点,点点皆关国计民生;{七言对联怎么折}.
足球,篮球,排球,球球都赛水平风格。
此联上下联内容虽有一点关联,但是相距较远。
又如某省的重奖征联(出句征对):
东迎华岳,西接昆仑,南望祁连,北通大漠。越丝绸古道,溯汉武雄风。襟欧亚,射天狼,到此何妨同斟御酒。
尧法昊天,舜承禅让,禹治水患,汤撤鸟罗。显燮理嘉猷,施庙堂铁腕。念台澎,除硕鼠,清时正好共品龙芽。
下联虽然立意严正,措词典雅,但是内容与上联相距远,与征联主旨无涉,被拔为获奖者第一名值得商榷。
上下联内容如果轻重悬殊,即使词语能对仗,也不合乎对联的要求。如:
万仞高峰惊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一雄伟,一柔弱,严重失调,不能相对。
5
对联的写作规则
对联的写作规则
(一)对联的句法与结构
对联除了要做到对仗和谐,平仄合理,节奏有致,词性相近,还要注意对联的句法问题。句法问题,实质就是语法的逻辑问题,句法不通,即使联句意义再好,也难为佳句,这是属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常见的对联(短联)句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在形式上平行并列,语气一致,上下联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同一个事物,以表示同一主题的称为并列关系,这种形式的联语常在句中用“也”、“又”、“既„„又”等,也可以不用关联,不用关联词,称意合法。
看游俊作成都武侯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作者抓住最能表现诸葛亮形象的两个方面,“两表”(即《前、后出师表》), “一对”(《隆中对》),对诸葛亮进行了歌颂。表现了他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功绩。联语语言精炼,条理清楚,出语惊人。此类对联,浓笔重彩.形象鲜明,但如果处理不当,会有单调和重复累赘之弊。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台湾省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被逼将台、澎列岛割让日本,其后有些人主张办海军以图强,可慈禧却把海军的公款拿去建供她个人享乐用的颐和园,国人无不气愤,有人写出上联予以讽刺。
三、递进关系
对句和出句的关系从小而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种关系被称为递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况”、“更”、“不但„„而且”等。如一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吹面生
在叙事层次上,下联比上联更深一层,下联化用白居《草》中诗歌句“春风吹又生”,寓意尤浓,此为联句的高妙之处。有的联省去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而并不减其递进的意思。如一旅社联:
进门都是客 到此即为家
联话末用关联词,但仍是表示一种递进关系,放入此类。
四、假设关系
出句提出假设,对句作出结论,这种句法关系称假设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若”、““便”、“如果„„就”、“要是„„就”等等。
如启功所撰一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上联出句提出假设,对句推出结果,意思是说如果能将名利视为杯水一样清淡,你会觉得农家的清茶胜过酒的香醇。
五、条件关系
即出句提出条件,对句得出结果,这种句法关系就是条件关系。例如:
多勤寡欲 益寿延年
天地入胸臆 文章生风雷
略翻书数则 便不愧三餐
“多勤寡欲”是条件,“益寿延年”是结果,只有条件具备才能达成结果。以上三联均属此类。
六、转折关系
出句推出条件,对句却从相反的方向去叙说,称转折关系。这种句法在对联中很常见。常用关联词“但”、“却”、“然”等,但也有不用者。如一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上联“毫末技艺”在于抑,下联“顶上功夫”,意在扬。
再如:翁同龢自题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时风雨来
此联虽未用关联词,不难看出仍为转折关系。两种境界有弥缕之感,但其转折处却是山
回路转,柳暗花明。关联词的取舍,全在于作者对内容的处理以及作者的文辞好恶,此无定法。
七、选择关系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再如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此为因果倒装句式,出句是结论,对句是理由,倒装句式,可增添对联的文学色彩。
九、目的关系
出句和对句是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者出句是目的,对句是行动或措施,但也有互为倒装者。
看下联:
巧理千家事 增添万户心
出句说的是要做的事,即行动;对句说的是目的。
再看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此联为石达开所作。出句是说再不能忍受“夷狄”(清统治者)对我们的压迫,意在行动起来;下联说的是要达到的目的,此联即为倒装式。
以上所举三例均为短联,至于带有短句的长联,读者可以据此理去分析、领会,这里不再赘述。
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联句结构之优劣,决定对联的成败,所以,完整地组织联句,有利于突出主题,使对联富有艺术感染力,是撰写对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请看峨媚山圣积寺联:
半天——开佛阁 平地——见人家
出句和对句都是由一个双音节偏正结构和一个三音节动宾结构组成,其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一致,使人读之上口,不失为一副佳作。
杭州龙井园有一副对联:
诗写——梅花月 茶煮——谷雨春
再看:
勤劳门第春来早 和睦人家燕去迟
“春来早”和“燕去迟”都是“主——谓——补”结构。
请看贵州甲秀楼联: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里行
意义单位为一、五、一。 “水”与“人”是名词相对,“出”与“行”是动词相对。“从碧玉环中”与“在青莲瓣里”则是两个介宾结构相对。上下结构相似。
内容决定形式。对联结构相对,形成整齐和谐的形式美,不过,由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灵活一些。如: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此联为二、二、三结构,意义单位也是二、二、三形式,但“宗斯佛”是动宾结构,“长此桥”却是“长于此桥”的省略,是动补结构,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结构偶尔不相似也是允许的。此联节奏单位和意义一致。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不管一致不一致,上下联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结构的前提。在字数相等的基础上,出句和对句各意义单位的语法结构必须相似,方成佳构。再如杭州云栖寺联:
水——向石边——流出——冷 风——从花里——过来——香
其意义单位为“一三三一”。“水”与“风”,“冷”与“香”分别为名词、形容词相对;“向石边”与“从花里”是介宾结构相对;“流出”、“过来”都是动词、趋向动词,结构也相似。
作品的组织和构造,作品的各个部分的联系和安排,这就是结构问题。结构特点是显露在外的,所以它是作品的形成因素,但它又是由作品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不按照一定的主题要求形成的结构是没有的。另外,结构对于体裁有依从性,所以小说、戏剧、诗歌等作品,都有别于其它自身的体裁形成的特点。对联的结构同样如此。
对联的结构问题,极少有人提及,似乎它最简单不过,无足措意,其实不然。清代赵翼在论到绝句诗歌时,曾说“也须结构匠心裁”。对联的结构问题,显然比绝句要复杂得多,下面谈谈有关对联的结构。
1.对衬 关联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七言对联怎么折}.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此联感情深挚,也有精美的词语,但从结构形成来说,却远未达到严整对称美的要求。上联首句是动宾结构,下联首句是主谓结构,“幼诵”对“良人”,“孔孟之言”对“亦即良师”等都没有对好。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因此在考虑字数相等时,也要考虑词组相同,只有上下联词组相同,即做到了句子结构相同,然后全联的结构才能具有严整的对称美。
关联:这是对联结构的第二个要求。
水上公园寻菡萏 (仄仄平平平仄仄) 村中老媪嗜评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
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
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
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
吉林: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河北:万里长城 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南:独门绝技 少林寺 天不无双
北京: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七言对联怎么折}.
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奸臣
人从宋后羞为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
(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比如有两幅对联: 遍地牛羊六畜旺 自力更生创千秋伟业
满山花果四季香 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横幅是:春光明媚 横幅是:奋发图强
(2)对联的张贴。张贴对联的口诀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
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或基本法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 调。”
(1)对仗工整。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如有一对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世人难逢我竟逢
这是一位年逢百岁的老人写的一幅对联,从字数来讲,是七言句,两边都是7个字,字数相等;从词性来看,“人生”与“世上”、“君”与“我”都是名词,“不”与“难”是副词、“满”与“逢”是动词(满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动词,这里作动词用),可见两边的词性相同;再从句式结构来看,上下联都是用两个句子压缩而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联是:人生是不容易满百岁的,您今天却满百岁了;下联是:世上很碰到百岁人,我却碰到了。上下联都是将两个分句,运用转折关系组合成一个复句,是包含转折关系的复句相对,且两个分句的句型也是一致的。
(2)平仄协调。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例如七言句,
平起式为: 仄起式为:
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仍以(1)中的对联为例,
上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下联: 世人难逢我竟逢
从平仄来分析,这是一幅平起式对联,
上联的声韵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声韵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
四、汉语音韵平仄区分
(1)何谓平仄?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从声调谈起。所谓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按传统的说法,“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虽不够科学,但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2)古代汉语中四声的演变。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3)现代汉语拼音四声与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之间的关系。
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但也有不少类似之处。现代汉语拼音一字四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因此,古代汉语四种音调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即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简单地说,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音。
这可用声调表对应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七言对联怎么折}.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 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平声,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例如:骑,骑马,平声,动词;骑兵,去声,名词。思,思念,平声,动词;思想,去声,名词。 誉,称赞,平声,动词,名誉,去声,名词。数,上声,动词,计算;数目,去声,名词。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4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讨论平仄问题。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
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5)平仄在诗词和联律中的交错。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交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五、对联的欣赏与评价{七言对联怎么折}.
对楹联进行评价和欣赏有利于我们提高作联水平,现以湖南专家对2005年春晚对联评赏为例进行分析,从中可得许多教益。如广东、广西两省的对联是:
广东: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专家点评:“春天故事”是讲深圳特区的发展,“三姐新歌”展示广西的新面貌,都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除“春”与“三”有点失对之外,其余都对得工整,但“三姐”是一个专用名字,不好更改,视为一个整体与“春天”专用名字相对。仅管有点缺陷,但不必苛求。深圳在南海边上,是广东的一个重要区域,用它代表广东;漓江是广西的一条重要江河,用它代表广西。从平仄看,上联为仄起式,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
下联为平起式,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又如山东与山西两省的对联:
山东: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 湖口烟 天地奇观
专家点评:这幅对联从内容上讲上联讲人文典范,下联讲天地奇观,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外,但仔细琢磨,有匠心之意。孔子是山东人,关公是山西;泰山在山东,日出是一大景观;湖口在山西,瀑布为一大奇观,上下联并非一个讲山东,一个讲山西,而是在讲山东时将山西的人物和景观拿来并联,反之亦然,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选取的人物和景观又极具代表性,突出该对联的特色。可异的是,“义”与“范”都是仄声,“烟”与“观”都是平声,虽然不算破律,但读起来略显单调。
再如湖北与湖南的对联是:
湖南:八百里洞庭 凭岳阳壮阔
湖北:两千年赤壁 览黄鹤风流
专家点评:上下联对仗工整,如不细心琢磨,意境也不错。湖南的景点选洞庭湖和岳阳楼,因两相邻一体,顺理成章。湖北的景点选赤壁和黄鹤楼,则有可商之处。因赤壁不在武汉,与武汉的黄鹤楼不可能隔江相望,若改武汉当地的风物,如将晴川阁省略为“川阁”取代赤壁,像上联的洞庭湖与岳阳楼一样相邻一体,“览”起来顺理成章,这样就更好一些。此外,“岳阳壮阔”怎么去“凭”?“ 黄鹤楼”如何“风流”,这种风流又如何去“览”?这也是有些费解。
如何创作对联
如何创作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汉文化的一朵奇葩,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我们一般把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语对偶,音韵平仄对称,内容上相互关联呼应,形式上彼此排比对称的两句话组成的文体,称为对联,我们把上句叫上联,把下句叫下联,上下合称一副对联。由于它的形式独特,语言鲜明,音韵和谐,内容风趣,意义深远,用途广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