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点击: 2014-02-01
《论语》七则【必读】
十五 《论语》七则
(一)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③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⑤,造次必于是⑥,颠沛必于是⑦。”(《里仁》)
(二)子曰:“贤哉回也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⑨巷。人不堪⑩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112(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314(四)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15○16○17○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18○192021(五)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23242526(六)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27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2829(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注释〕
①[处(chǔ)]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恶(wù)]厌恶,嫌恶。
③[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④[恶(wū)乎成名]怎样来成就他的声名?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
⑤[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违,离开。 ⑥[造次]仓猝,匆忙。这句意思是,君子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⑦[颠沛]困顿挫折。这句意思是,君子就是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⑧[贤]有贤德。回,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这一句为了强调称赞颜回的贤,把谓语提前说了。
⑨[陋]狭小,简陋。
⑩[不堪]忍受不了。
11[饭疏食]吃粗粮。饭,动词,吃。 ○
12[曲肱(gōng)而枕(zhen)之]弯曲着胳膊当作枕头用。枕,动词,当枕头用。 ○
13[叶(shè)公]姓沈,名诸梁,楚国大夫。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 14[女奚不曰]这句意思是,你为什么不说。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奚,疑问代词,何。
15[发愤忘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几乎忘记吃饭。○形容专心学习或工作以至忘了饮食。发愤,下定决心努力。
16[乐以忘忧](因为学习有收获)快乐得忘记了忧愁。 ○
17[云尔]如此而已。 ○
18[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
19[任重而道远]担子沉重并且路途遥远。○任,挑的担子。这里用的是比喻的说法。 20[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把实行仁道当作自己肩负的担子。
21[不亦重乎]不是很重吗?“不亦„„乎”是表示反问的一种固定句式。 ○
22[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意思是,实行仁道一直到死然后停止,这路途不是○
很遥远吗?已,停止。
23[在陈绝粮]陈,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及安徽亳州一带。绝粮,断○{《论语》是语录体}.
粮。这里指孔子和弟子在陈国困厄断粮的事。
24[莫能兴]兴,起。这里指随从的弟子都生病起不来。 ○
25[愠(yùn)]怒。 ○
26[穷]困窘。 ○
2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句意思是,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
了就会为所欲为了。固穷,安于穷困。滥,泛滥,胡作非为。
28[求生以害仁]为求保全性命以致损害仁德。 ○
29[杀身以成仁]勇于牺牲自身来成就仁德。 ○
【译文】
(一)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二)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三)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四)叶公向子路问到孔子,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时,便忘记了吃饭;快乐时,便忘记忧愁;简直连衰老将要到来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从这一言语中,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察觉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乐观主义和现实主义者,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中,“不知老之将至”、“乐而忘忧”、“发愤忘食”成为延用今天的经典成语。
(五)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这不是责任重大吗?到死方休,不是路途遥远吗?” 〔评析〕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别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曾子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六)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评析〕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七)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评析〕孔子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牺牲个人生命,谱写可歌可泣的诗篇。
【思考与练习】
一、《<论语>七则》主要描述了君子修身的具体要求,它们是从哪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的?
二、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不求辞采。你认为《论语》作为语录体的名作,
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行文特色?
三、《论语》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从你所感兴趣的角度切入,摘录《论语》中的相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想。
四、背诵《(论语)七则》。
【补充资料】
1. 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2. 关于孔子的思想核心“仁”。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上。课文所选的《论语》七则,就是以仁义之道为中心,内容侧重于人格修养的历练和浩然正气的培养方面。
3. 课文解读
(1)仔细阅读前三则语录,分析孔子对待“富与贵”和“贫与贱”的看法,谈谈它们对我们人格修养方面的教化作用。
提示:前三则语录谈的都是怎样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其中第一则是总纲,因此理解其文意最为关键。孔子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由此可见“道”在作者心中的位置多么重要。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两句中的“仁”就是上文所说的“道”。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贱,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就是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第二则语录列举孔门贤士颜回安于贫贱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第三则语录前几句也是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和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孔子对待富贵贫贱的看法,对我们人格修养方面仍有教化作用。当今经济大潮冲击下,不少人见利忘义,一味爱财,取之无道。读读孔子的教诲,可以改邪归正,净化灵魂。{《论语》是语录体}.
(2)“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阅读后四则语录,谈谈“仁”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提示:在《论语》中,“仁”的含义是“仁者爱人”,是克己为人的一种利他的行为。孔子为追求“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在陈绝粮,在困境中仍能坚守节操;他认为志士仁人不要因为求生而损害“仁”,应当牺牲自己来捍卫“仁”。可见孔子把“仁”看得比自己的身家性命还重要。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学继承人曾子认为实现“仁”“任重而道远”:把实行仁道当作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是很重吗?实行仁道一直到死然后停止,这路途不是很遥远
吗?可见儒派学者将实行仁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3)举例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提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语言精练含蓄,富于概括性;意义丰赡详明,富有哲理性。并且经常使用比喻、对偶、对比、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练达,说理气势充沛。如第一则语录,先将“富与贵”和“贫与贱”对举,形成一组很长的对偶句,再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一句反问,最后以一组对偶句收尾。仅用65字,使一位一身浩然正气,终生捍卫仁道的儒家大师形象站立在我们面前,真正做到言约义丰。再如第三则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了形象的比喻;第五则中连用两个反问句来加强论说的气势;第七则中使用对偶、对比,语言鲜明生动。文中有不少语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格言和志士仁人的座右铭。例如“任重道远”、“杀身成仁”、“君子固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
《论语》七则·知识梳理
1. 重点词语{《论语》是语录体}.
(1)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处:从居处引申为享有
(2)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疑问副词,怎么
(3)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违:离开
(4)女奚不曰 女:通“汝”,你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发:解开;愤:憋闷,思绪郁结不通
(6)君子亦有穷乎 穷:困窘,陷于困境
(7)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固:安守;斯:就
2.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饭疏食,饮水 饭,吃
②从者病,莫能兴 病,生病
③不义而富且贵 不义,行不义之事
(2)形容词作动词
①不义而富且贵 富,得了富裕
②君子亦有穷乎 穷,陷于困境
(3)使动、意动用法曲肱而枕之 曲,使„„弯曲;枕:以„„为枕头
3.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②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倒装句
①贤哉回也 “回也贤哉”的主谓倒装
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叶公于子路问孔子”的介宾结构后置
③仁以为己任 “以仁为己任”的介宾结构后置
④不亦重乎 “不亦„„乎”是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论语》中孔子的经典名句
走进名校——附录4《论语》中孔子的经典名句 潮砥镇完小六年级语文总复习(2014年春)
■【孔子简介】公元前551—前479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人们称他为“圣人”。他的..
言行,被弟子们收录在《论语》中。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语意】]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语意】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且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语意1】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语意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做学问的道理。
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意】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语意】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表面知识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⑥●性相近,习相远。
【语意】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⑦●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语意】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学得来,他的愚蠢别人却赶不上。
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意】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支学习,找出他们缺点加以改正。
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语意】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⑩●言必信,行必果。
【语意】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意】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语意】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意】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1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语意】和朋友相处(交往),说话就要算数。
1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语意】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男子汉(也包括普通老百姓)不可以被夺去志气。
《论语》属于( ) A.记事体 B.论辩体C.语录体D.论述体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浅论《论语》的语言特色{《论语》是语录体}.
浅谈《论语》的语言特色
中本122班 1202401224 秦嘉丽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时,那时就觉得《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人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后来接触得越多,对《论语》的了解就越多。
很多人都以为《论语》是孔子写的,其实不是。《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后学编纂而成,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首创语录体散文集,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一共有二十卷,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能够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全书一万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篇名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卷一 学而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除此之外还有中庸、教育、孝悌、天命等思想。本书以记言为主,但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精神语态,展现了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 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 。
《论语》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可见其重要性,而其艺术特色也是众多文人研究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其语言艺术特色。下面我也就其语言艺术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论语》最大的语言艺术特色是简洁。总观全书,从《学而第一》至《尧曰第二十》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多以只言片语来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法态度,处世立业的观点及风格。书中 对中心人物孔子的思想性格、仪态举止、个性气质的描写用语都十分简洁,描写孔门弟子的形象、其他人的动作神态也十分简练。例如《先进》一篇,通过列叙
孔子及其几位弟子坐而言志,通过简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孔子的言论和态度以及弟子们的性格举止的鲜明特点,突出展现了孔子和弟子们的不同风采,语言简练,却蕴含深刻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书中大部分语句以四言为主,简短精湛,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论语》第二个语言特色是浅显明了,接近口语化,亲切自然。由于《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有关言论的记实性语录体散文,它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关文献资料的编撰,实际上是孔子和弟子之间教学、谈论的片断。孔子的弟子决定将老师及学子们的言论记录下来,因此很多内容都是接近原话甚至就是将原话记录。程颖曾发表言论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自然”实际上就是说《论语》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言酣畅,浅显明了,就像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言语中透露口语化通俗化特点,但也典雅凝练,给人亲切感,就其“俗”和“雅”来说,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形容也并不矛盾。
修辞手法多样化又是《论语》的一大特色。尽管全书中的语言简短浅显,但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俯拾皆是的。读《论语》,你不难发现比喻、对比、反问、设问、排比、反复、顶真等手法。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把“人”比作“朽木“、”粪土”,形象鲜明,突出人物性格,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具体易懂,富含说理色彩,“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深奥的理论文字同时具有盎然的诗意”。孔子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因此他对其弟子的教育常常采用反问设问等方法。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用反问的语气提出问题,鲜明地表明作者的主张或看法;使用设问的修辞,达到引起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增强力量,激发感情的效果。都说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使说理叙事更紧密严谨,突出思想情感,又增强音乐感节奏感,是表情达意常用的手法。在《论语》中也不难发现用排比的例子,如“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语言生活化,则其另一突出特点即是幽默。幽默不仅仅是在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1932年,当林语堂
先生创办一本旨在弘扬“幽默”的杂志时,刊名就定为《论语》。他在《论孔子的幽默》一文中说:“孔子自然是幽默的。《论语》一书,很多他的幽默语。因为他脚踏实地,说很多入情入理的话。”可以说,林语堂不仅是“幽默”文学的提倡者,也是将《论语》与幽默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人。因此说幽默也是《论语》的一大亮点,那么其例子也是很多的。《为政篇》的“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论一整天,他都唯唯诺诺,言听计从,从没有不同意见,好像有点愚笨的样子。但他回去后却能不断反省揣摩,又能有所发明,这个颜回一点也不笨啊!可想而知,孔子一定是当着其他弟子说这话的,他一方面夸奖颜回,一方面也是暗示其他弟子:学习不仅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还要有勤于思考的精神,否则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孔子这种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言说方式,不是很有幽默效果吗?
《论语》能流传千百年,而且一直作为教育国家栋梁的教材内容之一,其内蕴含的思想道理也是终身受用,突出的特点也不是一言两语就能概括完全的,以上所述仅是个人的想法,日后再完善,使其更完整。
《论语十则》语录体改写论说文 以仁为任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论语十则》逻辑梳理改写 以仁为任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人贵有志,学贵又恒。
人贵有志,志在立仁。志士立志行仁,以博爱为己任,任重道远。大动力生大意志。不坠青云之志,胸怀宽广者,必有松柏气节,咬定青山,凌霜傲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意志顽强之君子。终身行“恕”不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学习即实习、修炼、实践。学习是学与习的贯通。一分学,九分练。学了一项本领、技能和知识,然后不断而反复的在实践中验证他,“不亦说乎?” 朋友远道而来与我交流思想,探讨学问,不亦乐乎?他不了解我的意思,我仍和颜悦色,耐心解释自己的想法,一点也不埋怨他。遇有观点交锋,我能尊重他和他的观点,设身处地而不强求对方理解我,更不强求他接受我的看法、与我保持高度一致,不也是谦谦君子谦虚包容的本色吗?
学习是及时地、不断反思、反省,重塑、变革自我。失败是成功之母,反思是成功之父。人与人就差在这个“父”上。“吾日三省(xǐng)吾身:-----忠乎?----信乎?----习乎?”
学习是求智慧,我们应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而人的智慧首先在于他能认识自己及自己的无知,对世界保持一颗开放的心。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国谦谦君子,西方大科学家、思想家就是最有智慧之人。苏格拉底通过大量调查和深入思考说:“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聪明智慧的!” “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振聋发聩,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常人还敢随便发言?人类的通病是骄傲。强不知以为知,强不为以为为,无知妄作,这是多数人失败之源!
人的智慧在于,认识自己的无知比承认有知更重要!必须敢于怀疑自己的认识、不断否定谬误而追求真知;知识无穷、真理无穷;现有知识里面可能包含错误,比起知识的无边海洋,我目前这点可怜的学问实在算不了什么。求知乃是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否定、自我认知的无穷过程。
科学家、思想家最可贵之处是永远承认自己的无知,对宇宙自然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尊重、敬畏未知的海洋、无限的宇宙,然后义无反顾的并不断探求其奥妙。
先天的“生而知之”与后天的“„升‟(官)而知之”、„富‟而知之”都贻害无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唯我独尊,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作茧自缚。对人、事、物保持一颗开放的心。宇宙、社会都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有师。善学者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从善如流。把别人的经验、教训,当做我自己的经验教训。
学习之道关乎成败。学会学习很重要。知识经济一日千里,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学得好学得快的人就是胜利者。如前所述,学习是修炼和实践,这是学习大法。然而,马克思说:“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图样。”因此,我们的修炼还要加上模拟想象练习,内心中不断构筑自己成功的形象,内心先演练然后再行动。这样才是真正人的实践,增加实践的方向性与成功几率,减少其盲目性。当然,除修炼外,学思结合、温故知新,都是常用的方法。它们使你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孔子语录《论语》练习
孔子语录《论语》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 、 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
末期的 、 、 ,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不惑( ) 不逾矩( )( ) 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
一箪食( )曲肱而枕( )( )( ) 好之者( ) 笃志( ) ......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 2.有朋自远方来( ) ...
3.人不知而不愠( )( ) 4.不亦君子乎( ) ....
5.吾日三省吾身(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7.传不习乎( ) 8.三十而立( ) ..
9.四十不惑( ) 10.不逾矩( )( ) ...
11.温故而知新( )( ) 12.学而不思则罔( ) ....
13.思而不学则殆( ) 14.可以为师矣( )( )( ) ....
15.人不堪其忧( )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 ) ....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18.饭疏食饮水( )( )( ) .....
19. 曲肱而枕之( )( ) 20.不义而富且贵( ) .....
21.于我如浮云( )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 24子在川上曰( ) ....
25.逝者如斯夫( )( ) 26.不舍昼夜( ) ...
27.三军可夺帅也(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 ....
29.博学而笃志( ) 30.切问而近思( )( )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今义: 。习,古义: ;今义: )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 。三,古义: ,今义: ) ..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 。从,古义: ;今义: 。) ...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 ..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
2.而: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3.知:人不知而不愠( )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 .
2.吾日三省吾身( ) .
3.传不习乎(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温故而知新( ) 4.乐:不亦乐乎( )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
5.饭疏食饮水( )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
7.温故而知新( )( ) ..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矩。”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
会逾越规矩。”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
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子曰:“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吗
10、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后,能有新理解、新体会,就可以凭借(它)做老师了 。”
11、子曰:“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开动脑筋,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12、子曰:“贤哉,回也!一 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 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贤德啊!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多么有)贤德啊!”{《论语》是语录体}.
13、子 曰:“知 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14、子曰:“三 人行,必有我师 焉 ;择 其 善者 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块儿,在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
己也有)就改正。”
15、子在 川 上曰:“逝 者如斯 夫,不 舍 昼夜。”
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呀!”
《咏雪》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一会儿,雪
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
撒在空中差不多。”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
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
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那人就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人!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
个儿离开。”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
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重点词语】
[内集] [未若]
[因] [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骤]
[差(chà)] [拟]
【期行】 期,
【日中】
【舍去】 舍, 去,
【乃】 [戏]
【尊君】 [顾]
【不】 [委]
[君] [家君]
[信] [引]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
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
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
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
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
(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
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
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
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