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3-11-21
《弟子规》小故事
故事一: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译文]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
[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这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经后,急忙往回赶。有人劝他:“现在国中十分危险,回去了很可能遭受灾祸。”子路说:“拿了国家的傣禄,就不能躲避祸难。”进城以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于是从容地系好帽带子而死。
故事二: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译文]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 了好人缘。
故事三: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译文]穿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华丽;有职位的人要穿得符合身份,平常的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
[小故事]
嵇绍是西晋有名的贤士。一天,他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让大伙儿乐乐。”齐王也正有此意,忙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嵇绍不愿意,庄重地说:“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都很惭愧。
故事四: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译文]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
[小故事]
宗悫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年轻时很不得志,而他的同乡虞业有权有势,特别富有。每当虞业请客人的时候 ,总是几十道菜,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然而,他招待宗悫时,只给他吃杂粮煮的饭。但宗悫只是照样吃饭,从不因为饭菜差而发脾气。他胸有大志,把主要精力都 用在了学习上。后来,宗悫做了豫州太守,但他并不忌恨虞业,反而认为虞业有才而请他做的部下,宗悫把过去受辱的事看得很开,具有宽厚的胸怀,真是了不起。{《弟子规》小故事}.
故事五: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译文]年龄还小的时候,不要像大人那样喝酒;喝酒醉倒,样子是最难看的。
[小故事]
三国的时候,魏国的太傅钟繇有两个聪明的儿子,一个叫钟毓,一个叫钟会。一天,钟繇见哥俩在玩喝酒的游戏,他装着没见着不吱声。只见钟毓先起身施礼,然后举杯一饮而尽;而钟会举起杯一饮而尽,并不曾行礼。后来钟繇问儿子:“喝酒为什么要施礼?”钟毓说:“饮酒是礼仪之一,所以要施礼再喝酒。”钟繇又问:“喝酒为什么不施礼?”钟会回答说:“偷酒喝不合乎礼,再施礼就是自欺欺人。”钟繇听了不禁笑起来,不能不点头称是。
故事六: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译文]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时要弯腰,让身体成一弯形,尽可能表示出你的恭敬。
[小故事]
唐玄宗在勤政楼设宴,宴会结束后,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皇帝已经回宫,便平稳地骑马走在楼下。卢绚容貌清秀、温文尔雅。走在路上,总是风度翩翩,仪表俊逸,与众不同。仍然在楼上垂帘观看的皇帝被他的风度吸引了,忙问左右近臣:“这人是谁?”近臣便把卢绚的姓名告诉了皇帝。皇帝连连称赞他含蓄宽容、风度不凡。不过,也正是这一句赞美之词使卢绚遭到了奸臣李林甫的陷害。
故事七: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译文]不要踏在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不要伸开两条腿坐在地上,更不要摇动胯,否则你就显得没有教养了。
[小故事]
李白有一次在宫中喝醉了,竟然伸出了脚,让坐在身旁的高力士给他脱靴子。高力士一时不知所措,只得给李白脱下靴子。但这件事让他耿耿于怀。终于有一首李白送给杨贵妃的诗,被他抓住了把柄,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在诗中故意侮辱杨贵妃,杨贵妃信了高力士的话,也对李白恼怒起来。后来,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止了。李白哪里会想到,酒后的不拘小节竟会引来如此后果。
故事八: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译文]掀起帘子的时候,动作要轻,尽是不要发出响声;转弯的地方,行动幅度要大,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小故事]
春秋时,卫献公想回国恢复王位,他便去请当时掌握卫国朝政的贵族宁喜帮忙。宁喜得知此事时正在下棋,他想也没想就很爽快地答应了。太叔文子知道此事后说:“帮助一个国君复位是一件大事,而宁喜全家是九代当朝高官的家族,他对待重立君王的事却这么不慎重。”果然,卫献公登位后不思回报,反而因为宁喜是前朝重臣,而把他全族诛杀了。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简介
被供奉于山西绛州先贤祠。
编写了《童蒙须知》,教导孩童日常生活的细节。 《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道德启蒙读物,许多州县把它定为儿童启蒙课本。作者李毓秀也因为撰写《弟子规》,死后 李毓秀是清康熙年间的秀才,他根据宋代朱熹所写的《童蒙须知》改编成《训蒙文》,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因为朱熹看到当时的学校教育“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道德败坏,重利忘义,教育只为让学生应付科举考试,朱熹认为这是舍本逐末,主张语文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恢复夏商周三代的优良教育传统,所以编撰了一系列语文教材,其中专为蒙童
延续《童蒙须知》内涵的《弟子规》,也是以教导儿童伦理道德及基本礼节为主。第一段的总叙根据《论语·学而》中孔子的一段话作为全书主旨:“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文章分为七大段(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内容浅白易懂,押韵顺口,对儿童正确行为的规范具体 明确,现今仍广泛流行于各小学。
我国古代以伦理道德教化为根本目标的启蒙教育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对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也相当有借鉴意义。古代启蒙教育之所以成就卓著,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拥有一批优秀的蒙学教材。历史上,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几本流传甚广的蒙学教材以外,各类蒙学书目近20000本,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这些教材的编者基本上都是当时的通学大儒,乃至于像朱熹这样的大家也加入编者的行列。所以,古代这些蒙学书籍尽管是幼儿教材,但无论从承载的文化思想还是外在语言形式上都并不是不值成人一睹的“小儿科”,而是丰富的内容、深刻的道理与浅切机趣、韵味无穷的语句相得益彰,成人看了也是赏心悦目,受益匪浅,这是我们现在幼儿教育应该学习的地方。 蒙书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西方文化冲击造成传统文化断层的今天,更是我们继承古人优秀教育成果,全面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制度的最佳窗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大纲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五个邵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青少年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弟子规》中的思想倾向和伦理、礼仪规范基本上依据儒家经典,由于成书较晚,也吸收了其他蒙书的一些内容。本书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清康熙时山西绛州人,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生平活动主要是教书。他精研《大学》、《中庸》、《太极》、《西铭》之说,曾创办敦复斋讲学。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后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因撰写《弟子规》,死后他的牌位也被供奉在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小故事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黄香温席(冬则温 夏则清)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 亲憎我孝方贤]
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原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 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 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解: 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 亲尝汤药(亲有疾„„)
原文: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都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孔融让梨—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晏婴使楚(行高者„„非貌高)
晏 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长相很普通。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来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我是前来访问的,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了。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
负荆请罪[兄道友弟道恭][势服人心不然]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
孟母择邻[亲仁的故事]
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齐桓公却听不进去。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纸上谈兵[但学文不力行]
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见廉颇难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泰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40万大军全军覆没。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门深入][方读此勿慕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房室清——笔砚正]
韦编三绝[有缺坏就补之]
啮指痛心
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哪个。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当时曾参在山里砍柴,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母子同心,无时不刻将亲人的安危放在心里)。曾参在孔子门下受学,孔子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
《弟子规》中的小故事
李密辞官
【原文】:
李密,字令伯,晋时犍为武阳人。父母先后去世,密时年幼,赖祖母刘氏抚养成立。其祖母年高多病,密日夜侍奉左右,顷刻不离,衣不解带,目不交睫。仕蜀为郎。蜀亡后,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密上表陈情,中有句云:“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密今年四十四,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氏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武帝嘉其诚,怜其孝,赐奴婢二人,命郡县供其祖母食用。及祖母殁,哀毁逾恒。服终后,迁为汉中太守,后因事去职,遂归里不复出,以耕读自娱。时人钦其节操。密尝语人云:“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伴。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观其所言,即可知其人格。有独立之精神,始能做独立之高士。如李密者,在晋时人物中,可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矣!
【译文】:
李密,字令伯,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乐山东南)人。父母先后去世,李密当时年幼,是祖母把他抚养成人。祖母年高多病,李密日夜侍奉在其身边,片刻不离,衣不解带,连打盹的工夫就不曾有。三国时为蜀郎官。蜀灭亡后,晋武帝聘他为太子洗马。李密上书说明情况,其中有这样的话:“臣如果没有袒母,就不会有今天;祖母如果没有臣,就无法安度晚年。臣今年44岁,祖母刘氏今年96岁,这就是说臣为陛下效力的时间长,报答祖母的时间短。
臣这种心情就像是乌鸦反哺一样,希望能够侍奉祖母终身。”晋武帝嘉奖其忠诚,怜爱其孝顺,赐给他两个奴婢,命令郡县供给其祖母的农食之需。祖母死后,李密悲伤得超过了礼数。守孝三年后,朝廷提升他为汉中太守,后来因事离职,于是就回到家乡,不再出来做官,而是靠耕种读书自我消遣。当时的人钦佩其节操。他曾经对人说:“我独立于世,孤身一人,没有同伴。但是,我却不害怕,这是因为我对人从来没有彼此之分的缘故。”听了他的话,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有独立的精神,才可以做独立于世的高士。像李密这样的人,在西晋人物中,可以说是铁骨铮铮、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小杖则受 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一)总叙
2010-05-16 18:04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译文]
《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弟子规》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译文]
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二)入则孝
2010-05-16 18:09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译文]
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译文]
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 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译文]
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事虽小 勿擅为
茍擅为 子道亏
[译文]
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着性子胡来,如果胡来的话,你的道德品质就会出毛病。
[小故事]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他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说,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小,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弟子规》小故事}.
物虽小 勿私藏
茍私藏 亲心伤
[译文]
东西虽小,也不能偷偷私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会感到伤心。
[小故事]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人品极好。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没想到,母亲却把鱼原封不动地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虽然只是一坛腌鱼,但也是为政不廉啊!”陶侃深深记住了母亲的教导,从此他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最终成为了晋朝著名的清官。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译文]
父母亲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为他们准备好;父母亲所讨厌的东西,要小心为他们拿掉。
弟子规小故事
孔子纬编三绝
孔子是中国的大教育家,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弟子。他勤于治学,也十分好学。晚年时,孔子喜欢读《易》这本书。那个年代的书都是把文字刻在竹简上,再把竹简用皮条(当时叫韦)穿在一起。孔子经常读《易》,一遍、两遍、三遍······翻来翻去,竟把穿连竹简的牛皮条磨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把这段趣事称为“韦编三绝”,以传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孔子的学识非常渊博,但他还是那样勤奋好学,宝宝也要向他学习哟!
黄香扇枕温
汉代江夏有个叫黄香的孩子,9岁母亲去世,跟父亲相依为命。黄香对父亲十分孝顺,家里的活儿总是抢着干。夏天的晚上,屋里闷热,蚊子多,黄香为了父亲睡得舒服,就用扇子扇凉父亲的席子,并把蚊子赶走,然后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气寒冷,黄香会先躺在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才让父亲睡下。人们看到黄香这么孝顺,都说“江夏黄香,天下无双”。
*黄香9岁就知道孝顺父母,理解父母养育他的不易,宝宝也应该学习黄香,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陶母教子
东晋时的陶侃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陶母不仅教他认真读书,还教他诚实做人。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20岁时就做了当阳县吏,监管渔业。
有一次,陶侃为尽孝心送了一坛鲊鱼给母亲。陶母收到后,立即将鲊鱼封好,连同一封书信寄给陶侃。信中写道:“你拿公家的东西给我,我很难过。拿公家的东西就是贪,贪欲是没有止境的。”陶侃看后,牢记母训,后来成为晋朝有名的清官。
*陶侃之所以能成为清官,这和他听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孙元觉智劝父亲
古时候有一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平时对长辈非常孝顺,但他的父亲对祖父却很不孝顺。 一天,父亲把体弱多病的祖父用竹筐背到深山里,打算把老人扔掉。孙元觉知道后,跪下哀求父亲把祖父带回家,可父亲不听。最后,孙元觉对父亲说:“既然不肯留下爷爷,那就把竹筐拿回去吧!等您老了,我好用这个竹筐背您到这里。”父亲听了,立即背起祖父回家了。从此,孙元觉的父亲对祖父非常孝顺。
*孙元绝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长辈,还能规劝长辈的过错,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弟子规》小故事}.
汉文帝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有一次,刘恒的母亲生病,刘恒天天衣不解带地守在母亲身边,尽心尽力地伺候。母亲每天吃的汤药他都要先尝一尝,试过温凉后才让母亲服下。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也是三年如一日地在床前侍奉。
刘恒不但孝顺母亲,而且治国有道。他当皇帝的时候,以德治国,注重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也非常繁荣。
*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定有一颗仁德之心,也一定懂得博爱众人。
卜式重义轻财
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卜式对弟弟特别好,经常帮助弟弟。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产,卜式把家中值钱的财物都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十几年后,卜式的羊繁殖到上千头,日子过的很富裕。而卜式的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卜式听说后,连夜驾车把自己的一半财产送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好多人,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除了对父母孝顺外,兄弟姐妹之间也要友爱和睦,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家人的情意才是最重要的。
郦食其见刘邦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自幼喜欢读书,还十分有智谋。当刘邦领兵路过高阳时,郦食其前去求见。刘邦一向看不起儒生,听说郦食其来了,就坐在床上接见他,还让侍女给自己洗脚。 郦食其非常生气,怒斥刘邦道:“你要想率领诸侯击败秦朝,就不应该用这样的态度接见长者,”刘邦听了,急忙起身,请郦食其上坐。
后来,郦食其成了刘邦的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了汗马功劳。
*刘邦之所以得到了郦食其的辅佐,是因为他及时改变自己的态度。我们也要懂得尊敬他人。
程门立雪
程灏、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很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就去拜程灏为师。后来程灏去世了,杨时又拜程颐为师。
有一次,杨时和一个同伴去向程颐请教问题,正赶上程老先生睡午觉。杨时就和同伴一起站在外面等老师醒来。过了一会儿,天下起了大雪,但两人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外面,不言不动。程颐过了很长时间才醒来,他推门一看,发现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他的两个学生正像雪人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尊敬关爱老人,可以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比如乘车时给老人让座,上下车让老人优先等。
杜环侍奉常母
明朝时有个叫杜环的人。他的父亲有一个老朋友,名叫常允恭,常允恭去世后,常母投奔到杜家。杜环看常母可怜,就把她留在家中,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她。
常母性情急躁,经常发脾气。杜环就告诉家人,尽量顺从常母,不要惹老人家生气。常母患病,杜环亲自为她煎药,照料她服下。常母去世前对杜环说:“你比亲生儿子对我还要好啊!愿你的后代都能像你一样。“杜环尊老爱老的美名也因此流传开了。
*我们要从小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同时也要把这种爱给予他人。
张飞醉酒遇害
三国时,关羽被东吴将士杀死后,张飞悲痛万分,脾气越来越暴躁。一天,他喝了很多酒,让手下范疆、张达两人在三天之内为全军置办白旗白甲,他要带孝为关羽报仇。
三天时间太短了,范疆好张达请求宽限几天。张飞一听,勃然大怒,命人把二人绑在树上,用皮鞭狠狠地抽打,打得二人遍体鳞伤。范疆、张达非常气愤,又怕三日后完不成任务被杀
头,就在当天晚上趁张飞睡着的时候,潜入张飞帐中把他杀了。
*宝宝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温和的性格,并且学会宽厚待人。
欧阳修礼对老兵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在外求学,知书达礼。有一次,少年欧阳修身背书囊,走到襄阳城下,可此时城门已关,只有一个老兵在把守。
欧阳修走上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兵作揖,鞠躬施礼,请求老兵开门。老兵看欧阳修小小年纪,走路稳重,待人恭敬,顿起爱怜之心,就走下城楼为他打开了城门。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这种习惯,从容的态度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讲礼节的蘧伯玉
蘧伯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贤大夫,品德高尚,十分讲究礼节。
一天晚上,卫灵公和夫人在宫中闲坐,忽然听到有车轮滚动的声音,自西向东而来,快到宫门前时,却没有了声音。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他走到宫门前一定让车夫下车扶着车轮走,怕打扰了君王您。蘧伯玉是卫国最讲礼节的人,除了他谁也不可能这样做。”灵公马上派人去看。去的人很快回来说,刚才过去的确实是蘧伯玉的车。
*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养成讲究礼节的好习惯。这些礼节也不能只做给别人看。
宋濂冒雪还书
明代的宋濂喜欢读书,但由于没有钱买书,只好借书读。宋濂每次借书,都会和人家约好归还期限,到时一定还书,从没违过约。
有一次,宋濂又借来一本书,约好十天期限。可是第十天时,天却下起了鹅毛大雪。母亲劝宋濂说,今天不要去还书了。但宋濂还是冒着鹅毛大雪把书还回去了。他的诚信感动了乡邻,大家都乐意把书借给他读。宋濂从书中学到了知识,后来成了大文学家。
*我们借别人东西,事先一定经过人家允许,并且要及时归还。只有守承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挖井得一人
春秋时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每天都会派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后来,丁家人在自己家院里打了一口井,就不用每天派人去远处挑水了。丁家人逢人便说:“我们家打了一口井,得了一个人啊!”
时间长了,这句话被传成了:“丁家打井,从地下挖出一个人来。”宋王听说这件事后,急忙派人去查问。丁家一听原因,说:“我家人的意思是说:打了一口井,省了一个劳力!” *街头巷尾听到消息,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轻易传说,这样不仅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邓艾立大志
三国时魏国名将邓艾,小时候以给官家放牛为生。但他勤奋好学,常以圣人的训诫来要求自己。邓艾12岁时,有一次路过东汉陈寔的墓碑,看到碑文中有这样两句话:“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意思是说,做文章堪称世人的典范,做人符合士人的标准。邓艾看后,心中十分敬慕。
从那以后,邓艾便以“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来要求自己,后来成为一代名将。
*无论何时何地,看到别人贤能,要努力向他看齐;看到别人有错误,要马上反省自己,有错误及时改正。
阮咸晒衣
魏晋时有个风俗,每年七月初七,各家都要把衣服拿到太阳下晾晒。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著名文学家阮咸也把自己的衣服晾了出来。由于他家穷,晾出来的都是些打补丁的破衣服,周围的人看了都笑话他,但阮咸一点也不在意。他认为富贵并不是值得夸耀的资本,贫寒也不是耻辱,人活着关键在于他的德行和学识。
*阮咸晾晒打补丁的衣服,不和别人攀比,把心思用在提高德行和学识上。这种精神最值得我们学习。
宋璟拒绝奉承
唐朝有一个叫宋璟的大臣,博学多才,品行高尚。有一次,宋璟的一位朋友向他举荐一篇文章,说:“写文章的人文采很好,看能不能重用啊?”宋璟打开文章读起来,边读边赞:“真不错,能重用。”
可是读着读着宋璟发现,写文章的人是为了巴结他,文中对他大加吹捧。宋璟便对朋友说:“这个人文采不错,但品行不好,我不能推荐这种人为官,重用他对国家没有好处。” 后来写文章的人果然没有得到重用。
*只想听好话的人是永远不会进步的。当你做错事时,真心为你指出错误并帮助你改正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商纣王残暴丧国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只顾自己享乐,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
为了让大臣和百姓顺从他的意愿,他设置了炮烙、虿盆等刑具,一旦有人违背他的意愿,立即施以酷刑。朝中多位忠臣都被杀害。
后来周武王举起灭纣的大旗,各方诸侯纷纷响应,一路杀到国都朝歌。纣王兵败,最后在鹿台放火自焚,商朝也灭亡了。
*谁都会犯错误,只要知错能改就好。但如果屡教不改,忽视小错误,就会渐渐酿成大错。
晏婴使楚
春秋时齐国的相国晏婴身材矮小,长相普通,但非常有智慧。
有一次,齐王派晏婴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要来,便想羞辱他。楚王命人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让晏婴从小门进城。晏婴看了,说:“这是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吧?”楚王一听,急忙命人打开城门,欢
迎晏婴进城。
*一个人能否获得别人的尊重,不在于外表,在于他是不是有高尚的品德和突出的才能。
一钱太守刘宠
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官清廉,深得当地百姓爱戴。他任职期满离开时,为他送行的百姓站满街道两侧。
有五位从山阴县跋山涉水赶来的老人,拿出一百钱送给刘宠,被刘宠拒绝了。一位老人哭着说:“您到任以来,凡事为百姓着想,让我们过上了安稳日子,这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刘宠听了,怕辜负了百姓的情谊,就收下了一个铜钱。从此,“一钱太守”的美名便流传开了。
*做人要给予他人多一些,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如果这样做,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友情、真心。
周厉王遭流放
西周末代君王周厉王十分残暴。有一年,他听信谗言,对山川河流的物产实行“专利”,不准百姓进山林打猎。下河捕鱼。大臣们劝谏他,百姓们反对他,他一概不听。为了防止百姓们说他的坏话,周厉王专门派人监视百姓,发现有诽谤他的人,立即处死。百姓们害怕被杀头,见面时不敢交谈,只能相互使个眼色。
最后,周厉王的残暴统治引发了大暴动,百姓忍无可忍,把周厉王流放到远方了。
*周厉王听信小人的谗言,一意孤行,最后导致了西周的灭亡。我们要从小学会分辨是非对错,亲近贤能的人。{《弟子规》小故事}.
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喜欢看兵书。他把兵书背得滚瓜烂熟,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似乎他的父亲也比不过他。
一次,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军廉颇率兵应战。廉颇作战经验丰富,坚守不攻。秦国便使计策,派人到处说秦国最怕赵括。赵王听说后,果然召回廉颇,派赵括率领四十万大军前去抵抗。由于赵括只会讲兵法,不会在实际战争中灵活运用,最后指挥失策,以致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身亡。
*学习的目的是“用”,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只学不用。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
王瞻读书
古时候,有一个叫王瞻的孩子,非常喜欢读书,而且读起书来特别专心,从不会受外界干扰。
有一次,王瞻在学堂读书,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锣鼓声。别的同学听了都纷纷跑出去看热闹。只有王瞻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动不动,继续读书。老师看王瞻读书这样专注,心中十分佩服,认定他必将成才。王瞻后来果然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读书要专心致志,并且坚持不懈,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