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c前瞻范文

热门资讯  点击:   2013-10-31

mpc前瞻范文篇一

MPC规则

南平一中模拟联合国MPC

规则

一.所有MPC代表需在会议前参加培训(暂定7月21)

二.在会议前一天上交第一天会议的前瞻性报道。前瞻性报道要有报社简介、报社标志、会议向导预测、各报社的观点与立场以及议题的简介。

三.每日会议开始前,在个会场分别进行前瞻性报道与主旨报道,顺序由主席随机点名。主旨报道形式随意,但内容应包括前一天会议的总结、会场内的矛盾与焦点。

四.会议期间,每个分会场每个报社/新闻社至少向主席提交2份200字以内短讯,短讯通过将在会场内直接播报(以PAGE的形式,手写稿)。

五.全场会议都有动议权,包括有组织核心磋商与对峙,但没有动议的投票权与发言权。

六.主发言名单中,若有国家代表将剩余时间让渡给主席,且时长超过15S/90S,30S/120S;则时间自动转为媒体团评论,由各新闻社/报社主动提出,主席不进行提示。若超过一个报社/新闻社举牌申请评论,则由主席随机抽取。评论结束代表没有回应权。

七.危机发布前半小时所有记者撤出会场进行危机报道写作。危机写作结束后,将危机同危机报道一并到会场发布。危机未解决期间,记者还享有双重投票权。

八.每天的会议结束后,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地点为各分会场。每个报社/新闻社至少准备2个问题针对单个或多个代表提问,也可对主席提问。

九.每日会议结束后,应在规定截稿时间前向主席团提交当日的稿件,每个报社(新闻社)应至少一篇文字稿及三张图片。

十.所有会议结束后,将进行奖项评选,未做到以上任意一点,取消其资格。 十一. 本流程最终解释权归南平一中模联社所有。

mpc前瞻范文篇二

模联前瞻写作 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社论.doc

MPC作业

1:社论

立场:土耳其官方通讯社

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社论:土耳其的领空神圣而不可侵犯

——击落侵略者是我们的权利

2015年 11月24日早晨,两架苏-24飞机接近土耳其领空,在两架飞机接近后,土耳其通过紧急频道向他们发出了10次警告。

这两架飞机无视警告,在19000英尺高度入侵土耳其领空,从当天9时24分05秒开始,分别进入土耳其领空内1.36英里和1.15英里,历时17秒。

土耳其空军巡逻的F-16战斗机随后开火,击落其中一架,另一架离开土耳其领空。被击中的飞机坠落在土叙边境叙利亚一侧。

这件事令人遗憾,但土耳其没有错。

两架俄罗斯战机进入土耳其领空,这从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对土耳其一个主权国家领空的侵犯,对我国主权的蔑视。这是与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相矛盾,而根据国际法的主要原则,我们可以采取自卫措施。我们有击落侵略我领空俄罗斯战机的正当理由。这是国际法赋予土耳其、赋予世界上所有遵守国际法,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权利。

侵入的战机,土耳其应该击落。

本社认为,虽然时代不同,政体殊异。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其行为处事方式却是一脉相承。

从沙皇时代开始,俄罗斯就开始用攻击性的姿态,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用吞并其他国家的方式扩大疆域。时光流转到二十一世纪,这一特质仍在俄罗斯联邦的外交政策上得到体现。作为一个中东地区的域外国家,俄罗斯帮助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打击极端组织的目的令人怀疑。不可否认俄罗斯的确有打击极端组织,可同时俄罗斯也在轰炸代表叙利亚人民的反对派军队。而土耳其作为叙利亚反对派的支持者,与美国及欧洲国家一道为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武器,训练军队。此次俄罗斯战机侵入土耳其领空而土耳其将其击落,本社认为,土耳其这一举动有更深层的目的

如果俄罗斯战机此次入侵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俄罗斯必将无所顾忌,随意侵犯土领空。更由于土耳其所表现出的软弱,缺少了制约的俄罗斯在该地区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给本已混乱不堪的中东局势再加把火。对于俄罗斯的侵略行径,土耳其必须击落俄战机,如果现在不给俄罗斯一个下马威,将来必再生事端。

面对俄罗斯战机侵入的挑衅行为,俄战机被击落,是土耳其用强硬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告诉俄罗斯。土耳其和她的西方盟友一道,反对巴沙尔政权的独裁和专制,力图推进叙利亚的民主和自由。向俄罗斯用实际行动体现态度:“土耳其不欢迎你,请勿再轰炸叙利亚支持民主和自由的人们!”

作为中东地区附近最具实力的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土耳其在中东的局势发展中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土耳其击落俄战机后,俄罗斯在中东的力量会感受到来自土耳其的压力,必不敢肆无忌惮扩张势力。同时让该地区反对俄罗斯和巴沙尔政权的力量,感受到土耳其与他们站在同一方,团结在土耳其旁边,提升土耳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本社认为,此次事件中土耳其击落的不只是一架俄罗斯战机。而更是在宣誓我们保卫边境线的决心和对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支持。亦是土耳其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在展现自己的力量。

mpc前瞻范文篇三

数学建模范文

承 诺 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

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

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

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山东建筑大学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 2010 年 9 月13 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mpc前瞻范文}.

编 号 专 用 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上海世博会对GDP与就业量的影响分析

摘要

首先,采用灰色模型对上海世博会的客流量进行预测,得到九、十月份的客流量分别为1244.08万人次和1212.68万人次,从而得到上海世博会期间客流总量为7189.25万人次.

然后,通过投资乘数效应,即利用2003~2009年上海的人均收入与人均消费的回归模型,得出投资乘数为K=3.3647,从而预测出上海世博会总投资(直接投资和配套设施投资)会产生10094~13459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世博会的直接投资会产生962.3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我们对直接投资产生的GDP增量进行了挤占效应检测,结果显示:将投资额直接投入上海世博会产生的GDP增量比投入其他普通领域多71.1282亿元,进而从侧面反映出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其次,根据2003年至2009年上海GDP与就业人数的回归模型,计算出每一亿元GDP会产生227人的就业数量这一经验数值,通过上海世博会产生的GDP增量与经验数值,最终得出世博会将拉动228.6339~304.8452万人的就业.

最后,将GDP增量和就业量这两个预测值,在2003~2012年十年内(2010年、2011年、2012年数据使用灰色模型预测数据)按照每年各自GDP及就业量占十年GDP、就业量总量的比例,进行分配,因而确定了世博会带来的GDP增量和就业量在每一年的分配情况,数据见下表,具体数值见表格6和表格7,在有世博会和没有世博会两种情况下对这十年里的GDP和就业人数画出来折线图以作比较,折线图见图表5和图表6,从而定量分析出上海世博会在GDP和就业量两方面的影响.

关键字:投资乘数效应 灰色模型 回归模型 线性平摊 挤占效应 就业弹性系数

一、问题重述

从1851年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开始,世博会正日益成为各国人民交流历史文化、展示科技成果、体现合作精神、展望未来发展等的重要舞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也将产生重要影响,选择某个侧面,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

二、问题假设

1. 鉴于上海世博会的影响时间跨度无法定量分析,因而假定世博会效力时间从正式投资世博会的2003年开始,到世博会结束的两年后(2012年)截止,前后共十年的时间;

2. 世博会的影响范围大,不会仅仅局限于上海,但为了问题的简化,因而将地域概念模糊化,具体的数据(如GD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采用上海市的统计数据;

3. 为了确保投资乘数原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假设在世博会效力时间内经济运行因素(工业化程度、技术进步、经济制度变动等)基本保持不变,物价平稳,没有太大的波动;

4. 在世博会效力时间内,上海市的人均收入、人均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平稳变化,排除各种外界因素导致的经济因素大起大落;

5. 假设在未来的一个多月中,上海世博会没有重大的事故的发生,在十月底世博会顺利闭幕;

6. 假设上海世博会的直接投资和配套设施投资不再发生变化,即世博会按照既定的投资额进行投资;

7. 假设采用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三、符号说明

C

I

Y

C

I{mpc前瞻范文}.

K

Y

MPC

消费变动 投资增量 GDP增量 人均消费 为投资额 投资乘数 人均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MPC 残差相对值 平均残差 建模精度 GDP增长1亿元拉动的就业人数增加数 时期的就业人数  (k) avg p* n Nt GDPt t时期国内生产总值 年数 世博会投资引发的就业增加人数 世博会投资引发的GDP数额 M N GDP

四、问题分析

1. 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首先是体现在投资额上,直接投资286亿元,加上配套设备投资共计3000~4000亿元,其次是体现在巨大的客流量上,在世博会开始之前官方就进行了客流量的预测,世博会期间客流总量会达

2. 到7000万人次,现在世博会已经进行了四个多月,客流量是否会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我们对客流量进行预测,考虑到客流量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不确定性太大,因而选用灰色模型进行预测.

3. 上海世博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是毋庸置疑的,于是我们对世博会所能带来的GDP

mpc前瞻范文篇四

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多媒体课程期末考核

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指导老师:

姓名: 邓朋飞 学院: 信息分院 学号:1220420227 班级:12电商2班 时间:2013/12/20 评分:

目录

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 2

前言 ........................................................................................................................................ 3

正文 ................................................................................................................................ 4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 4

1.1多媒体技术的产生 ...................................................................................................... 4

1.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 4

多媒体技术的现状 ...................................................................................................... 5

2.1多媒体技术 .................................................................................................................. 5

2.2现状 .............................................................................................................................. 5{mpc前瞻范文}.

多媒体技术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前景 ......................................................................... 5

3.1多媒体技术手段 .......................................................................................................... 5

3.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前景 .............................................................................................. 6

结束语 ......................................................................................................................... 7

参考文献 ..................................................................................................................... 7{mpc前瞻范文}.

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摘 要: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的技术,又称为人机交互。它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

【1】本文通过对讲述媒体技术的阶段发展,依次叙述与其相关的自动化办公、人机交互、多媒体医疗和多媒体通信等技术。简单深刻的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社会生活、军事、商业等领域的重要用途,及其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人机交互 用途和前景

Abstract:Multimedia technology is to point to by computer to text, data, graphics, images, animation, sound and other media information integrated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the user can through a variety of sensory real-tim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with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lso known as. It is to use the computer to text, graphics, images, sound, animation, video and other information integrated processing, 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tells about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media technology, in turn, associated with it is Office automati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multimedia medical an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etc. Simple profoundly expounds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social life, military, commercial and other important USES, and its broad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multimedia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production way of life of an era.

Key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国内外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日益频繁,放眼未来,多媒体技术已经和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各个领域的多元化,全球化也随之加快,我们应该重视多媒体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运用,并让技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多媒体的发展、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必要清楚的掌握,让其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添砖加瓦。

我们在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多媒体技术在生活生产领域的应用及其重要性。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应用十分广泛、综合性十分强的科学技术。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景以及技术手段,以使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效率更高。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资源。多媒体技术这一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科学技术,正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亮点。

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下,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扩大经济覆盖面,加速经济全球化,多元化有莫大的好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相互结合,能拓展共享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信息化时代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面对现下高速发展的世界,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仅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及技术手段等相关问题作相关概述。并着重阐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诸多手段。

1、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1.1多媒体技术的产生

社会需求是促进多媒体技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包括计算机本身在内,一切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需求这一重要条件。{mpc前瞻范文}.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开始不满足于计算机对文字进行单一形式的处理和进行数学运算,希望计算机能做更多的事情,要求计算机在多领域、多学科处理多种信息。例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数据的处理。这种越来越迫切的需求,造就了一门全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

1.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历程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是社会需求推动的结果,它的发展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整个发展进程中,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开始于苹果公司,1980年他们用Bitmap(位图)概念对图像进行描述,从而实现了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处理、存储,以及相互之间的传送。

1985年,美国Commodore公司将世界上首台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展现在世人面前,该计算机系统被命名为Amiga。1989年为了解决大容量存储的问题,激光只读存储器CD-ROM问世,为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并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1987年3月,RCA公司制订了DVi技术标准,该标准的问世,使计算机处理多媒体信息具备了统一的技术标准。

1990年11月,美国微软公司和包括荷兰飞利浦公司在内的一些计算机技术公司成立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市场协会。该协会参与MPC标准的制定。1995年,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问世,使多媒体计算机更容易操作,功能更为强劲。随着视频音频压缩技术日趋成熟,高速的奔腾系列CPU开始武装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多媒体计算机得到了蓬勃发展。另外,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兴起,也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3】。

[2]

mpc前瞻范文篇五

聚氨酯的应用前景

聚氨酯的应用前景

班级 材料一班 姓名 :历晨 学号1205101018

摘要:中文名称是聚氨酯树脂。 英文名称:Polyurethane主要原料:多异氰酸酯、多元醇、扩链剂 、催化剂及各种助剂等。聚氨酯分子链上均含有氨基甲酸酯重复单元,通常也会含有脲键、酯键、醚键和芳香键等,通过改变分子链上的烃基基团以及取代酰胺键上的氢原子,可以制备多种聚氨酯材料。聚氨酯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和抗血栓性、优良的力学性能、易加工成型、价位较低等优点。

关键字:可降解聚氨酯,改性聚氨酯,医用聚氨酯

一 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和制备{mpc前瞻范文}.

概括:可降解聚氨酯材料是一类应用极其广泛的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而且它的合成主要是用共混或共聚的方法引入可降解成分或基团(如聚乳酸 )作为软段,以聚二异氰酸酯作为硬段,从而形成软硬段的嵌断式结构。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指能被各种生物或其分泌物在酶或化学作用下发生降解的高分子,它们降解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协同作用过程。

{mpc前瞻范文}.

在各种生物降解机理中,蛋白酶或肽对某些特定化学键如肽键、二硫键的作用高效且具有特异选择性的优势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种作用对含肽键或二硫键的聚合物同样存在,当这类聚合物进入生物体内,即为蛋白酶解提供了可降解位点。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链中肽键/二硫键的种类和数量、分子结构等并结合不同器官或组织中存在的肽或酶实现对生物降解精确控制的目的。聚氨酯具有独特的微相分离结构,使得其表面形态与生物膜极为相似,表现出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已被用作生物医用材料。

本文计划将对人体内蛋白酶/肽特异选择性敏感的可降解位点,主要是肽键、伪肽键和二硫键引入到聚氨酯分子结构中,以得到可以被不同蛋白酶/肽特异选择性降解的生物医用聚氨酯。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还原敏感的可快速生物降解的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首先合成了含二硫键的氨基酸衍生物—胱氨酸二甲酯(CDE),进一步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的还原敏感的可快速降解的聚氨酯,并通过红外(FIR)、氢核磁(1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拉伸、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TG)等多种手段对其结构、分子量、力、热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的体外降解实验中,我们通过核磁、GPC、SEM对样品的降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聚氨酯在还原氛围下可发生快速降解,降解速度和程度受聚氨酯结构和还原环境的影响。

细胞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聚氨酯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2.胃蛋白酶响应的多肽仿生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酪氨酸-富马酸-酪氨酸伪三肽(TFT),以TFT为扩链剂制备了一系列胃蛋白酶敏感的多肽仿生的聚氨酯,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该聚氨酯力学性能良好,PEG600PU样断裂强度为11.8MPa、PCL1000PU样为19.1MPa。在含有胃蛋白酶的人工胃液中经过32天的培养,样品被有效的降解,降解速度和程度受聚氨酯结构和胃蛋白酶活度的影响。细胞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聚氨酯具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3.胰蛋白酶响应的可快速降解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以低聚α-赖氨酸和PCL为混合软段,合成了一系列多肽仿生的聚氨酯。聚氨酯的结构通过红外和核磁进行了表征。合成的聚氨酯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随着α-聚赖氨酸含量的提高而提高。体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聚氨酯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可被快速降解,脱保护后的聚氨酯样品经过24天降解,质量损失约35%,未脱保护样及空白样质量损失不到10%。4.胰蛋白酶响应的聚氨酯/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利用“graft to”的方法将含聚α-赖氨酸的聚氨酯接枝到氧化石墨烯的表面,研究了氧化石墨烯在接枝前后的结构和形貌变化。体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保留了胰蛋白酶降解性能。交流阻抗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本体电阻较纯聚氨酯有了明显下降,表明引入2%的氧化石墨烯即能明显改善聚氨酯的电学性

能。

二 改性聚氨酯的制备

概括:氨酯(PU)材料存在耐热性、耐水性不好,表面性能差的缺点,因而限制了它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改性,可以调节聚氨酯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这样一来可以调节聚氨酯不同的性能,因此,便有了改性聚氨酯的制备。

(1)水性聚氨酯(WPU)合成工艺和配方对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硅改性a)水性聚氨酯合成工艺和配方对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在合成工艺方面研究了预聚体合成中二元醇滴加到异氰酸酯(A法)和异氰酸酯滴加到二元醇(B法)两种加料顺序对水性聚氨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分峰技术及动态力学热分析对该工艺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反映加料顺序影响亲水硬段在PU主链上分布的均匀性,A法产物的亲水硬段分布较为均匀,硬段聚集也较为有序。采用A法可以得到较稳定的乳液,其涂膜的断裂伸长率较高,吸水率较低。在不同硬段含量对WPU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研究中,本文利用了红外光谱(FTIR)、DSC、XRD研究不同硬段含量对WPU的氢键化与微相分离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大WPU的相分离程度增大。同时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对其宏观性能进行了研究。b)有机硅改性水性聚氨酯合成了一系列的有机硅改性WPU,并通过对C=O的分峰对其氢键化程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小角激光散射(SAXS、原子力学显微镜(AFM)对改性的WPU的相分离程度、硬段与软段间界面以及软硬段的大小进行了研究。通过万能力学试验机对其宏观性能进行了研究,借助X射线能谱(EDS)对改性的WPU的表面和本体的硅含量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有机硅向聚氨酯膜的表面迁移从而使得聚氨酯具有低表面张力。

(2)聚氨酯/二氧化硅/量子点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本文首次利用两种完全不同的路线制备出两种水性聚氨酯/二氧化硅/量子点(WPU/ SiO2/CdTe; WPU/SiO2/CdSe)并且首次对复合材料的上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a)通过一步法制备水相SiO2/CdTe,然后通过氨基硅烷偶联剂对SiO2/CdTe表面进行修饰得到Amine-SiO2/CdTe, Amine-SiO2/CdTe与聚氨酯预聚体链端的NCO基团进行反应制备出WPU/SiO2/CdTe。该方法易于商业化且十分环保。我们利用FT-IR, DSC,DMA.万能试验机对WPU/SiO2/CdTe进行表征,发现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耐热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另一方面,WPU/二氧化硅/碲化镉复合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和优越的上转换发光性能。量子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上转换性能目前还没有报道。这项工作可以为上转换材料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本文利用Deng的方法合成避免了传统合成方法使用的价格昂贵且毒性极强磷系的原料,通过微乳液聚合,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同时对其行包裹,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表面配体的交换概率,通过荧光与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发现,Amine-Si2/CdSe有着优异的存储稳定性。Amine-SiO2/CdSe与聚氨酯预聚体链端的NCO基团进行反应制备出WPU/SiO2/CdSee。我们利用FT-IR, DSC,DMA万能试验机对WPU/二氧化硅/硒化镉进行表征,发现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耐热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在WPU/二氧化硅/量子点纳米复合材料的多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可以预见,由于聚氨酯赋予了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这些材料在功能性涂料树脂,光电器件,生物材料以及其它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硅类纳米粒子改性聚氨酯的研究笼型硅氧烷齐聚物(POSS)改性聚氨酯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带有官能团的POSS价格昂贵制约了由其制备的材料的商业化,本文利用最为常见且廉价的硅醇苯基POSS与聚氨酯预聚体反应制备出PU/POSS杂化材料。并利用FT-IR, AFM, TGA, DMA研究了PU/POSS杂化材料的性能,结果发现POSS的加入降低了相分离,提高了PU耐热性和力学性能。为了获取聚氨酯/二氧化硅(PU/SiO2)杂化材料,本文采用在聚氨酯主链中引入硅烷偶联剂,然后在碱性且潮湿的条件下加入正硅酸乙酯(TEOS)与硅烷偶联剂缩合形成二氧化硅从而制备出PU/SiO2杂化材料。通过(TGA, DMA以及万能拉力试验机和接触角详细研究了硅烷偶联剂以及TEOS的用量对PU/SiO2杂化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成的二氧化硅与聚氨酯形成了较强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共混,同时随着生成的二氧化硅的增多杂化材料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都有大幅的提高,并且膜的表面能

也有明显的降低。

三 医用聚氨酯的合成和应用

概括:具有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可粘合性和抗血栓性,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所以根据它的特性,使它在医用材料中有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对提高生物医用聚氨酯生物相容性的研究中最突出的主要有两种途径:

(1)是仿生物膜结构——表面磷脂化,使材料表面伪饰,使材料可以象人体的自身细胞那样避开免疫排斥反应和巨噬细胞的攻击。

(2)是在材料表面种植、培养血管内皮细胞,这是提高材料生物相容性另一条理想途径。 材料表面的磷脂化与材料表面内皮化相比,不需要进行细胞的种植和培养,是提高生物相容性更有效更简便的方法。现有磷脂化聚氨酯由于在聚合物链上的磷脂不能运动,为了获得磷脂化表面,必须增加磷脂扩链剂的用量,从而导致本体吸水率增加,力学性能差,不能用作本体材料。聚氨酯表面直接接枝磷脂,不能有效地抑制材料对蛋白质的吸附。聚氨酯与甲基丙烯酸氧乙基磷脂酰胆碱(MPC)的共聚物共混实现聚氨酯的磷脂化存在两种材料相容性差的缺点。另外,大部分磷脂化聚氨酯中的磷脂结构与天然磷脂结构有显著差异。本论文旨在解决目前磷脂化聚氨酯存在的问题,实现磷脂化聚氨酯既具有磷脂化表面,又具有低吸水率和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为了实现本研究目的,合成一种侧链带有较长的氟碳链, 在氟碳链的末端带上磷脂酰胆碱的二元醇,用这种二元醇和1,4 -丁二醇合成系列新型氟化磷脂酰胆碱聚氨酯,利用侧链为氟化磷脂酰胆碱二元醇对聚氨酯本体结构的影响和氟碳链的低表面自由能,实现氟化磷脂酰胆碱硬段向表面迁移,将磷脂酰胆碱<WP=12>运输到聚氨酯表面或次表面,然后用热水处理,实现氟化磷脂酰胆碱链的翻转,获得磷脂表面聚氨酯材料,并通过本体结构与表面结构的关系达到控制表面结构。同时,根据聚氨酯的结构特点,硬段能够形成微区,希望能够实现迁移到表面的侧链含氟磷脂酰胆碱硬段能够自组装形成具有单分子层细胞膜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鉴于硬段侧链带有较长的氟碳链向表面迁移和对本体结构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

本论文先从研究侧链含氟硬段向聚氨酯表面迁移以及对本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入手,为实现聚氨酯的侧链含氟磷脂酰胆碱硬段向表面迁移的分子设计和合成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在此研究基础上,设计合成新型含氟磷脂酰胆碱扩链剂和含氟磷脂酰胆碱聚氨酯,并对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同时,本论文还对侧链含氟硬段在硬段侧链含氟聚氨酯与聚氨酯共混体系中的迁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含氟磷脂酰胆碱聚氨酯与聚氨酯的共混的研究奠定基础。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3,4,4,5,5,6,6,7,7,8,8,8,-十五氟辛烷-1-醇(PDFOL)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制备新型聚氨酯侧链含氟扩链剂,3-(2,2,3,3,4,4,5,5,6,6,7,7,8,8,8,-十五氟辛烷氧基)-丙烷-1,2-二醇(PFOPDOL);用这种扩链剂已成功地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硬段侧链含氟聚氨酯。这些氟化聚氨酯具有高分子量,较窄的分子量分布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在系列带有不同含量侧链含氟硬段的聚醚聚氨酯中,随着侧链含氟硬段的含量增加,其相混合增加;在系列带不同含量侧链含氟硬段的聚碳酸酯聚氨酯中,随着侧链含氟硬段的含量增加,其相分离程度增加。在两种聚氨酯体系中,侧链含氟硬段对其表面相分离的影响与本体的一致。这些结果为氟化聚氨酯的表面形貌强烈地依靠本体相分离程度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在氟化聚氨酯中含有少量的侧链含氟扩链剂时,其表面都会变得非常疏水,这是由于侧链含氟硬段能够向表面迁移的结果。

(2)以2,2,3,3,4,4,5,5,6,6,7,7,8,8-十六氟-1,10-癸二醇为原料,经过系列反应,成功合成 了一种全新的侧链含氟磷脂酰胆碱二元醇(HFDEAPC)。用这种侧链含氟磷脂酰胆碱二元醇制备出的系列氟化磷脂酰胆碱聚碳酸酯聚氨酯和氟化磷脂酰胆碱聚醚聚氨酯,这些氟化磷脂酰胆碱聚氨酯具有相对较高的分子量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与磷脂化聚氨酯相比,力学性<WP=13>能好、吸水率低,能够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在氟化磷脂酰胆碱聚碳酸酯聚氨酯体系中,随着氟化磷脂酰胆碱含量的增

加,相混合增加。在氟化磷脂酰胆碱聚醚聚氨酯体系中,随着氟化磷脂酰胆碱含量的增加,相分离程度增加。在氟化磷脂酰胆碱聚氨酯体系中,氟化磷脂酰胆碱对氢键的影响与氟碳链对氟化聚氨酯体系的氢键的影响相反。因此通过在聚氨酯体系中,引入不同侧链硬段,可达到调控聚氨酯的微相分离程度。

(3)氟化磷脂酰胆碱在聚碳酸酯聚氨酯体系和聚醚聚氨酯体系中,都能够通过氟碳链向表面富集迁移,这种迁移受到本体结构、溶液浓度和基质表面结构的影响,并且氟化磷脂酰胆碱对表面相分离的影响与本体的一致。迁移到聚氨酯表面的氟化磷脂酰胆碱在外界条件(温度和水)作用下,实现氟化磷脂酰胆碱链的运动,翻转,并且用ATR、Raman 光谱和AFM 表征了氟化磷脂酰胆碱链在聚氨酯表.

四 结语:

在二十世纪70年代,全球聚氨酯产量总计只有110万t,而目前已超过了1500万t,增长了约14倍。中国在聚氨酯行业真正开展于20世纪80年代末,迄今为止是世界上聚氨酯行业上发展最快的国家。被誉为“第五大塑料”。所以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好好学习科学材料领域,是一件非常荣幸且珍贵的经历。将来用自己的所作所学为我们的材料科学行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含氨基酸的生物医用可降解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2012, 博士

硅类材料改性聚氨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东理工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1, 博士

新型生物医用聚氨酯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四川大学 , 材料学, 2004, 博士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qq空间说说上传不了本地图片
下一篇:qq加密空间说说,qq加密空间说说查看器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