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作文诗人

小学作文  点击:   2013-06-14

2017高考作文诗人篇一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上)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上): 作文素材

: 2010-08-13 00:30: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

——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

★ 《离骚》与《屈原列传》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他明知尽忠的为患,但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翻译)只要是我心中所向往喜欢的,即使死去九次也不会后悔。(评析)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离骚》中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

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才华出众而识见过人的智者。问题在于,世间智者颇多,而如何使用才智,则是个人的悲剧与否的关键。在屈原与渔父问答中,渔父明确地劝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如果将这段问答视为后人怀念屈原时虚构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召唤屈原如何使用自己才智的另一种声音。屈原如果顺从了这种声音,他至少不会遭遇被流放而自沉江水的悲剧,亦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是,屈原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就只能走向悲剧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在《屈原列传》中,在历史上的许多现实的场合,真正的智者与忠者,力量总是那么孤弱;将心智用于谋私,用于邪恶的人又是那样之多。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争宠”;靳尚、郑袖为了私利而卖国;而怀王又昏愦无能,任由奸佞害忠。这是人性的丑陋,这更是社会机制对人性丑陋的纵容。于是乎,君将不君,国亦不国,超越于任何个人悲剧的国家悲剧亦势所难免地发生了。这便是司马迁从人的灵魂深处,从人间关系之中所揭示的屈原悲剧的最深刻之处,亦是屈原悲剧最有价值的地方。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汨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汨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作为诗人的屈原,就是司马迁心中的“倜傥非常之人”。所以,司马迁为屈原而“悲其志”,为屈原而临渊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诗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为屈原下一断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意即由于屈原有着异常高洁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许多美人香草来作比喻。

《屈原列传》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

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受腐刑后的司马迁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想到周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遭放逐,遂作《离骚》;左丘双目失明,竟著《国语》;孙子遭膑刑,仍著《兵法》„„他痛定思痛,以这些人物的精神鼓励自己,仍发愤著述《史记》。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几乎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历史巨著。

★ 李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

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当他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他悲愤地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当他自认为能够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时,他满怀激情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一生酷爱饮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纵情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当美梦顷刻间化为尘烟,所有的希望都已成为泡影,诗人是感慨万千。人间之士长思神仙之世,或许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

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

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其而幸运的人。活着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让时代因他而光荣。李白的时代无论怎样简化,这个人都将以一种最基本的元素的形态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时代的标志。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着一个汉语诗人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个人是一个用母语写作,最后又超越了母语的人。盛唐已经风流云散,而李白却在时代的灰烬中,以诗歌打造的金身岿然屹立,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的一道特殊景观。李白是星光灿烂的大唐夜空中一颗另类的星辰。冰心老人曾经公布过一个公式“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妍,哪知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艰辛的汗水,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李白作为一个基本元素的现身过程充满了血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他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这种愤愤“不平”心理的反映。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更是俯拾即是,如《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

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学生作文自力士脱鞋,玄宗醒酒,贵妃磨墨后,青莲看透了所谓的官场,所谓的名利荣禄。皇帝要的是奴才。于是,他走上了退路,仰天大笑而出门去,放白鹿于青崖,游天姥于梦境。他的退隐,让他感受到名山大川之壮美,于是酒入豪胸,三分酿成醉意,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 杜甫与《登高》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登高》)

我喜欢这样三句话“没有比双脚更长远的道路”,“没有比心灵更宽阔的天空”,“没有比生命更高峻的山峰”,只要生命存在,只要激情奔涌,只要精神飞扬,奇迹就可以在天地间熠熠生辉,这是我品读古代登览诗的总体印象,在我看来,登览诗从来就不仅仅是写一种心力交瘁的形体攀登,它更多功能是展示一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激情人生,张扬一种至大至刚、雄劲超迈的人生态度,暗示一种沉潜内敛,蓄势待发的智慧生存。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此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在血气方刚、意气风发的二十四岁时写的言志诗。前六句多角度、多侧而烘染泰山的高峻雄伟。结尾这两句诗写得极富生发性和象征意义。它含蓄地揭示出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自信满满,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展示了诗人鼓舞生命风帆,张扬自由大旗的人生豪情。(《登高》)

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

2017高考作文诗人篇二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下)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下): 作文素材

: 2010-08-13 00:33:

高考语文作文课文素材集(1)——古代诗人

——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陶渊明

★ 《声声慢》与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夫妇感情甚笃,家庭生活平静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二年,她和赵明诚相继避兵江南,丧失了向来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赵明诚病死后,她就辗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她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词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里描绘的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活泼而富有生趣。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流露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后期离乡背井、骨肉分散,她在经过兵火之后对现实所怀有的深忧。〈渔家傲〉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同时表达她要求摆脱现实的苦闷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诗句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里那些见了敌人就只知逃跑的人物。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因思愁而消魂,因消魂而人瘦。帘外,冷风残菊;帘内,倩人憔悴。诗人在两者之间着一“比”字,不仅使情景交织在一起,还突出了词眼“瘦”字。瘦,既是人物形体特征的描绘,又是内心世界的透视,这样,一个身体清瘦、满面愁容的女诗人的形象就活脱脱地浮现了出来。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凄苦的哀愁,然而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一生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

(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苏轼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苏轼乌台诗案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当然苏轼被贬主要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贬谪黄州,面对寂静的夜晚,面对安谧的环境,诗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产生一种脱离尘世的遐想随波流逝,去遨游江海,拥抱大自然。诗人渴望解脱,渴望自由的心境在诗句中袒露出来。

读《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练出的对人生得失的一种旷达态度。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其在《赤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提到,人生短暂,长江无穷,英雄伟业,终赴东流,凡夫俗子不过天地之间一蜉蝣、沧海中一粟粒,功业建立不得,飞仙亦不能成,岂不可悲!这些愁绪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吗?苏轼虽借客之口说出,难道不是其一度产生的吗?苏轼宦海沉浮当比常人体会的更为深刻。但苏轼不是常人,他能从愁绪中超脱出来。苏轼说,水虽流去,终还是水,月有盈虚,终还是月。自不变而看,万物同人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这不是苏轼对人生长短的超然领悟吗?当我们凡夫俗子正为此长吁短叹时,苏子已处之泰然。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说刘宗元是凡夫俗子,是因为他在政治失意后牢骚满腹不平满腔,其在乎得失同凡人一般无二。说苏轼是圣人,是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给我无情的宝藏,我还不满足吗?

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对比柳苏之后,我们会清晰地感到二人在性情方面的巨大差异,苏轼博大的胸怀,令三百年前的前辈为之汗颜。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

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一般的人,在忧患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2017高考作文诗人}.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

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客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做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哲学家尼采说,如果我们不再与自己的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奉若神明之物了,我们的生存也就毫无目的了。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所指的民族魂是什么呢?就是“重大义,轻生死”的生死观,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就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无畏精神。

★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一夜鱼龙舞。

2017高考作文诗人篇三

2017高考研讨会语文材料

涿鹿县高考教研资料

社 评 文 审 题 与 写 作

今年高考作文,看似漫画作文,实则还是社评文。即摆出一个社会现象,让学生来谈自己的看法。从媒体透露的17年的考纲变化情况和所谓的专家解读来看,明年社评文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不是有人提出了“时事语文”的口号吗?要求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事,是高考的要求,更是时代对一个有责任感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的起码要求。

所以,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平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并能站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度给予合理的评价。

作文毕竟是一个技术活,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支持与指导。

以下是我选取奥运材料,在审题,行文中做一点尝试。并写几个下水文,以此就教于同仁。

先说审题

1、对材料一定要做整体把握,不可盲人摸象,只看一点,不及其余。2、看主要矛盾,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定要抓住事件所反映出社会问题。3、占位要高,练就一双慧眼,学生的眼光就是社会的眼光,学生的关注就是社会的关注。

再说立意

材料中的问题不是你要立的“意”,意是你对问题的看法,是你解决问题办法。

再说行文

我们老师说审题,说立意,而很少说行文。根据高考应试的特点,用“起”“承”“转”“合”传统应试思路不失一个办法。

所谓“起”,即概括事件,提出观点。

所谓“承”解释观点,展开论述。

所谓“转”,即进一步深入论证。

所谓“合”,归纳照应主题。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杭州姑娘傅园慧获得小组第三,以半决赛第三的成绩晋级决赛。赛后记者问她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她说对自己的成绩非常满意,已“使出洪荒之力”,还做出了一系列丰富的搞怪表情包,没想到这个“洪荒少女”很快爆红全球,几天之内拥有无数粉丝,成为网络顶级红人。最近中国奥运代表队访问港澳,这位“喜感女神”问了观众一个深刻的问题:“我想知道大家为什么喜欢我,是因为我的表情,我的成绩,还是因为我这个人?”当被问及她追求的目标时,她说:“也许我永远得不了奥运冠军(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铜牌,打破亚洲纪录),也许这已经是我最好的成绩了。我只是希望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结合自己针对现实的思考,自选角度作文。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诗歌除外。{2017高考作文诗人}.

知足知不足

(起)中国游泳动员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上一夜暴红,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推崇,其现象耐人寻味。在傅园慧的身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看到的是努力拼搏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概括为五个字就是:“知足知不足。”

(承)所谓知足,即相对于结果,接受自己的成绩,专注于体育比赛本身,享受比赛带来的快乐;所谓不知足,相对于训练过程,不遗余力,精益求精,相对于比赛过程,用尽洪荒之力。傅园慧是最懂得因果关系的一个人。因为过程中没有遗憾,所以能坦然接受结果,即使没有夺冠,也可有夺冠的心情。

看傅园慧,不能用一个知足常乐、心胸豁达之类的的词语来简单概括。因为这样可能会误读了傅园慧。傅园慧绝不是一个随遇而安,轻意服输,心有苟且,降格以求的人。相反的是,在其骨子里偏偏充盈着一种不服输,不苟且的硬气。平时训练敢于挑战极限,每次练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都有一种要死的感觉”,在比赛时还要用尽洪荒之力。竞技体育要讲名次,要获得好的成绩,必须要超越别人,而比超越别人更难更有意义的却是超越自己。而傅园慧正是把自己看成最大的对手,她说“但求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唯能如此,傅园慧方才是世上最能不被结果所困人,即使不是冠军,却已尽夺冠军的光彩。

(转)人们喜爱傅园慧,正是看到了食不果傅园慧身上所表现的人类自强不息的勇气,健康向上的朝气。

一个辛勤劳作不遗余力的农民,经历了春种、夏耘、秋收之后,不管收成如何,都有理由愉快的用新收的粮食烘烤一个香喷喷的面包来犒赏一下自己。

一个用尽全力攀登的登山者,也绝不会因为在尚未登顶时却因用尽体力而遗憾地折返就被视为失败者。在登山者看来,比翻越眼前的山更重要的更需翻越的山正是登山者自己。能翻越过自己这座山,世上就就没有了翻越不过的山。

听听一个伟大的哲人王安石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告诫吧:“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奋斗前行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扪心自问,“尽吾志”而“无悔矣”,你做到了吗?

(合)知足知不足,傅园慧身上所表现出人生信念,不独体育运动员应该拥有,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秉持。(875字)

读懂傅园慧这本书

(起)在里约奥运会一夜暴红的傅园慧,是一本别样的书。这本书并不厚重,而且文字浅易,但意蕴深远。这本书,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但并非人人都能读得明白,见仁见智是可以的,但就怕有的人会误读了这本书。浅尝辄止或过分解读都是要不得的,连傅园自己不是也在问大家吗:“我想知道大家为什么喜欢我,是因为我的表情,我的成绩,还是因为我这个人?”

(承)是的,这本书很独特。没有书名,你就自己给起一个吧。没有现成的主题,那得你自己提炼。一千个读者可能会有一千个傅园慧,好吧,我给这本书起个名字,叫“奋斗并快乐着”;我给这本书提炼一个主题,叫“做最好的自己”。

这是一本故事书。但故事情节却非常的简单,简单的没有什么所谓的波澜起伏,没有什么悬念,爱看热闹的人甚至会觉得她泛味。而这个故事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她的简单,简单到了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情节一:地点,游泳池旁;人物,傅园慧;事件,训练,训练,训练。情节二:地点,奥运赛场;人物,傅园慧;故事,获得季军。你也许会惊诧地瞪大了眼睛:这有什么了不起啊。

请你不要忽略了这个故事的最为精彩的地方,在情节一中,还有一句说明性的文字你没有看到,即,每天训练完都有要死的感觉。我的解读是: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在情节二中,还有一句说明性的文字,即,“用尽洪荒之力”。这两

句说明性的文字概括成两个字就叫“奋斗”。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青春与奋斗的书,写的是一个奥运女孩如何用青春书写奋斗的故事。在奋斗中,体现青春的价值,在奋斗塑造自己,近而体现本书的主题,即,“做最好的自己”。

(转)这又是一部哲理书。书中阐述的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傅园慧说:“也许我永远得不了奥运冠军,也许这已经是我最好的成绩了。我只是希望每天都有一点进步。”套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傅园傅并非不渴望登上冠军领奖台,傅园慧更深深地懂得,用尽洪荒之力后,什么样的成绩都要坦然接受,愉快地接受。竞技体育,冠军的快乐,并非人人能享,而战胜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却是人人都可体会的。不要只看到傅园慧的奋斗之苦,更要看到傅园慧的成功之乐。读懂了这点,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快乐人生。

(合)我奋斗,我快乐,在奋斗中快乐地做最好的自己。傅园慧的青春之书,不知你读懂了多少?(926字)

向傅园慧学习些什么

(起)在里约奥运会上,一夜走红的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就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这面镜子前好好地照一下自己。正如创造了大唐辉煌的唐太宗所言“夫以铜为镜„„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你真能从傅园慧这面镜子里看到的是个人的得失,那么你将是生活中的智者。(起) (承)(转)用傅园慧这面镜子照一照你对工作对事业或对学业的热度。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游泳项目,傅园慧是一个“乐之者”。因为有着无比的爱,所以她能在训练时全身心地投入,能在看到听到比赛结果后乐不可支奉献给大家真情流露的表情包。她从自己从事的事业中得到的是无比的幸福与享受。

你看生活中有多少人,视工作如劳役,整天唉声叹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工作没有热情,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也没有什么成果,自然也不会从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得到乐趣和幸福感。

比照傅园慧,不妨扪心自问,你热爱你的工作吗?

用傅园慧这面镜子,照一照你的意志力。傅园慧平时训练时,每次都要训练到“有死的感觉”,比赛时用尽“洪荒之力”。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力,和无与伦比的拼搏精神。相比之下,那些在工作学习中浅尝辄止极尽敷衍之能事的人们,能不汗颜吗?

比照傅园慧,不妨扪心自问,为工作为事业为学业拼尽全力的精神你有吗? 用傅园慧这面镜子,还可照一照你的胸怀的宽度与深度。在本次奥运会上,傅园慧的名次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季军。可她却能尽享成功者的喜悦,全然没有技不如人的不快与失意。因为她最懂得王安石的“尽吾志也,可以无悔矣”的至理名言。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做到极致,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健康向上的心,得到了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共同的认可。而有些人,平时骄傲自大,目空一切,失败时却有怀疑自己,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相比之下,傅园慧表现出才叫大胸怀!

比照傅园慧,不妨扪心自问,这样的胸襟气度,你有没有?

是的,傅园慧是一面镜子,但要看你有没有“择善而从”的气度和“日参省乎己”的自觉意识。(809字)

近三年语文高考诗歌阅读浅析及备考应对

杨远清

一、三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展示

(一)、(2014年)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二)、(2015)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答: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

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描写是凭听闻所得。(答出描写出于想象的给3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2分。)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第一问(3分):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3分):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于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三)、(20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2)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1)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统一天下,开创盛世伟业的歌颂;(2)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也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觉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二、从三年高考看试题特点:

1、选材特点、作家特点:选材仍是唐诗宋词,本着一流作家二流作品,二流作家一流作品的原则选料。

2、对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考查年年不拉。2014年考查最后两句,2015年考查尾联,2016年考查运用典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来读懂是关键。

3、对诗中的景物描写的考查十分重视。这是抓住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景语皆情语来命题的。2014年考查上半阕景物描写的作用,2015年考查景物描写的角度,2016年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017高考作文诗人篇四

2017高考成语分类积累

2017高考成语分类积累

【一】望文生义类

1、火中取栗: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2、不为已甚: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3、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4、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5、数典忘祖: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

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6、水落石出:水退落下去,石头就显露出来。本写自然现象。后比喻事情的真

相得以完全显露出来。

7、进退维谷: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

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8、春风化雨: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

教育。

9、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

危急到极点。

10、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11、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12、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13、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14、盲人瞎马:盲人骑着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15、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16、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

容字迹潦草难辨。

17、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

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

18、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19、粗枝大叶: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

致。

20、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后喻随意提笔作文写字或涂画。

21、肝脑涂地: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

在所不惜。

22、一针见血:常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

23、百花齐放: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

展,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24、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五天刮次风,十天下场雨。形容风调雨

顺。

25、噤若寒蝉:噤,闭口。寒蝉,寒天里不再鸣叫的蝉。比喻不敢说话。也指

默不作声或没有声息。

26、三人成虎:三人谣传说有老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老虎。比喻流言惑众,

容易使人误假为真。

27、名山事业:可以藏之名山,世代流传的事业。多指著书立说。

28、表里山河:表。外表,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后亦泛指高山

大河。一面依山,一面临河。形容地势险要。

29、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营私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耍笔杆子。

30、人面桃花:原指女子的面容与桃花辉映。后用以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2017高考作文诗人}.

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31、城下之盟:在敌人大军压境或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也泛指

一般性的协议或协定。

32、穿云裂石:穿透云霄,震裂山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

33、身无长物:长物:多余的东西。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人清贫或生活

简朴。

34、山高水低:比喻不幸的事情。多指人的死亡。含贬义三长两短安然无恙。

35、振振有词:贬义,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没完,其实是强词夺理。

常被误认为是褒义。

36、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

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含贬义。

37、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做某

事没有正当理由。

38、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

用”。

39、坐地分赃:赃,赃物。不亲自作案而坐等分取赃物。

40、良莠不齐: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

41、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杀敌战死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abigsurprise五年级10句作文
下一篇:2017高考作文分析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