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

管理学  点击:   2013-05-22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篇一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

1.(2013·长沙高二期末)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解析】 A项输卵管腔、B项胃腔属于体内的外界环境,D项属于细胞内液,都不是内环境;C项注射胰岛素时是静脉注射,即把胰岛素注入血浆中,胰岛素就进入了内环境。

答案】 C

2.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

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A、B、C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解析】 先根据A、B、D的关系判断出D为淋巴,就可确定其他物质。

【答案】 C

3.(2013·天津高二测试)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物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的Na

【解析】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和血浆相近,所以A、C、D项中所述电解质浓度+--

差别不大。组织液中含有较少的蛋白质而细胞内液中蛋白质较多,故两者蛋白质浓度差别较大。

【答案】

B

4.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细胞在①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激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组织细胞所需的O2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自由扩散的条件是由高浓度一侧进入低浓度一侧,由图可知,O2浓度为红细胞>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故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①。

【答案】 D

5.(2012·济南质检)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

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HPO4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解析】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中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大;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会使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和Cl。

【答案】 C

6.(2013·太原高二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明显上升,是由于产热过多

B.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剧烈运动后,会导致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

【解析】 剧烈运动消耗了营养物质,产生了乳酸和大量热量,使血浆中乳酸含量上升,由于存在HCO3、HPO4等离子会与乳酸中和,使乳酸含量继而下降,pH变化很小;产热增加,-2-+--2-+

同时会以出汗等形式散热,体温变化不明显;排汗失水,会使血浆渗透压略有上升。

【答案】 B

7.(2012·哈尔滨高二测试)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④可以直接进入A、C

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

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有关知识,上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

A、B、C、D分别表示毛细血管、红细胞、组织细胞和毛细淋巴管;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和淋巴。④是淋巴,可以直接进入血浆,但是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

【答案】 A

8.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氨基酸、CO2和甲状腺激素 ④激素、唾液淀粉酶和氨基酸

A.①③

C.①② B.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易错选B、C、D项,错选的原因是不知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不包括细胞内液,②中的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中的唾液淀粉酶属于消化酶,分布在消化液中,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其他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A

9.(2012·乌鲁木齐高二检测)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纤维素、CO2、Na

C.胃蛋白酶、Ca、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解析】 B项中的纤维素,C项中的胃蛋白酶,D项中的呼吸酶在血浆中找不到,当然它们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 A

10.(2012·大连高二检测)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2++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

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

)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

A.①②③①

C.③①②③ B.②①③② D.②③①①

【解析】 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前,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13·石家庄高二联考)下图是胰腺组织部分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B液为________,C液为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

(2)正常人B液的pH通常维持在__________之间,肺气肿患者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__________,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__________缓冲物质。

(3)用箭头表示出A液、B液、C液、胰腺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解析】 由图示可知,组织细胞周围的液体(A)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内的液体(B)是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C)是淋巴,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织细胞可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 (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2)7.35~7.45 小 H2CO3/NaHCO3

(3)

12.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细胞

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

(3)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_____层生物膜。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

【解析】 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1)由图可知a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所以为呼吸系统;b吸收养料,所以为消化系统;c排出代谢废物,所以为泌尿系统。(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所以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层细胞,2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生物膜),共5层生物膜。(4)成熟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

【答案】 (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5

(4)如图

13.(2013·黄冈高二期末)[实验探究] 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5%、0.7%、0.9%、1.1%、1.3%的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溶液)。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篇二

生物必修三 课时作业 第4章 3.4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广东卷)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是初级消费者 B.Ⅳ为分解者

C. 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3.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C.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多为地衣

4.(2009年深圳二模)柑桔潜叶蛾的幼虫能潜入柑桔植株嫩叶和嫩梢的表皮下取食。以下说法正确是( )

A.用农药杀灭柑桔潜叶蛾的方法属于机械防治 B.杀虫剂能诱导潜叶蛾向抗药性强的方向变异 C.潜叶蛾大量繁殖会影响柑桔的光合作用 D.潜叶蛾与柑桔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5. 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的( )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

6.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

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

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 二、双项选择题

7.(2009年江苏卷)科研人员对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8.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三、非选择题

9.(2009年全国卷Ⅰ)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 ,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 。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无机环境中的碳以 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 (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 。 10.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下图所示。试回答: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 (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

11.如下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在1975年利用A、B两种植物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如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一样。

柱状图(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并将此质量设定为1;其余柱状图分别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的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第1组:A种植物单独种植于盆中。第2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分别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容器中。第3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下部分分别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两个盆中,地上部分则同时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中。第4组:A种植物与B种植物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同时种植于与第1组条件相同的容器及盆中。请回答:

(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方面的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 (2)在Grove及Williams的实验设计中: ①设置第1组是为了 。

②设置第2组是为了研究 对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③设置第3组是为了研究 对A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

(3)本实验中,A种植物与B种植物间的地上部分竞争与地下部分竞争两种情况相比较,对A种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更大的是

12.某地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植物生长茂盛,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持续恶化,原本常见的泥鳅、田螺等几近销声匿迹。为了调查污染废水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受污染河流一侧的不同距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

距污染河流不同距离的土壤动物的类群和个体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 (2)遭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土壤动物,是因为农田生态系统具

有 ,而不同类群的土壤动物具有 ,过度污染的农田会丧失生产能力,原因是 。

(3)从表调查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①;②。 (4)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这种演替将最后达到 (群落)阶段。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篇三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0】(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0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

1.(2013·大同高二期末)下列能构成种群的是( ) A.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B.一个湖泊中各种鱼类的总和 C.同一块草地中所有的环毛蚓 D.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主要的依据就是种群的概念,抓住“一定自然区域”“同种”“全部个体”等关键词语。

【答案】 C

2.(2013·景德镇高二测试)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相同

B.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和大小 C.一个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成年个体组成

D.在自然开放的生态系统中,种群密度会受环境因素影响而波动

【解析】 不同种群的年龄组成是不同的,种群密度的大小除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之外,还直接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一个种群是由所有同种个体组成的,而不是只包括成年个体;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所以环境因素会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 D

3.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数相同,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答案】 A

4.(2013·洛阳高二期末)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①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的样方 ②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2

2

【解析】 种群密度为单位面积该个体的数目,所以取样方时大小应相同且为1 m,计数时应计算平均值即为种群密度。

【答案】 A

5.(2012·哈尔滨测试)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C.92只

B.42只 D.160只

2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即标志重捕法。由题意可以得出:N∶50=42∶13,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为(50×42)/13=161.5只。

【答案】 D

6.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解析】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灌木为16 m,草本为1 m,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00 m

2

2

2

2

2

左右。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夹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

【答案】 D

7.(2013·乌鲁木齐高二测试)甲、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甲 乙

A.衰退型和增长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解析】 图甲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密度增大。图乙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种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 B

8.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少,该种群密度下降是因为( )

A.雄性个体数量的减少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成年个体大量迁出使幼年个体数量比例减小 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解析】 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导致种群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影响出生率,使种群的密度下降。

【答案】 D

9.(2012·韶关高二联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B项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A、C、D项分别是种群空间特征中的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答案】 B

10.(2011·盐城高二检测)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 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1.(2013·烟台高二质检)某同学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

①选取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公里、宽1公里的长方形地块。 ②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中央划一个样方。 ③样方为边长5米的正方形。 ④每个样方内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

请回答:

(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中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甲草原的鼠种群属于______型;乙草原的鼠种群属于______型。可以预测,______草原鼠所带来的危害将会加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答案】 (1)0.16株/m (2)不可靠 选取的样方数目太少,每个样方的面积太小 (3)增长 稳定 甲

12.(2013·连云港高二测试)“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算出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的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1 hm=10 000 m),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

2

2

22

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 m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

【解析】 (1)由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可以得到关系式:

2

2

N(总数)/M(第一次捕捉到的标记数)=n(第二次捕捉数)/m(第二次捕捉到的标记数),即可得

出N=Mn/m。(2)根据公式N=Mn/m,计算出2 hm的个体总数为288只,种群平均密度是144只/hm。由于第一次捕捉到的个体被标记后,第二次很难捕捉到,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在公式N=Mn/m中由于分母m的值减小,使得N值比实际情况偏高。(3)性别比例为♀(14+18)/♂(18+18)=8∶9。(4)100 m中田鼠的数量为1.44只,洞口数/田鼠=3.6/1.44=2.5∶1。

【答案】 (1)N=Mn/m (2)144 高 (3)8/9(或32/36) (4)2.5∶1

2

2

2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篇四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5】(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5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

1.(2013·通化高二期末)若牛的摄入量为100%,其中粪便量为36%,呼吸量为48%,则牛的同化量为( )

A.16%

C.64% B.52% D.84%

【解析】 牛摄入的食物经消化后一部分被吸收了,即为同化量。没有被吸收的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摄入量-排出量=同化量。

【答案】 C

2.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指的是( )

A.下一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呼吸消耗能量的比例

B.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例

C.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比例

D.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比例

【解析】 本题易错选C项,原因是不理解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区别与关系。能量的传递效率10%~20%指的是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例。

【答案】 B

3.(2012·盐城高二期末)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 )

A.能量与营养级

C.能量与个体数量 B.能量与个体大小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

【解析】 能量金字塔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成图而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图形。

【答案】 A

4.(2012·广州高二联考)右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

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解析】 能量流动是不循环的;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题图中①代表生产者的遗体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答案】 B

5.(2013·吉安高二测试)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的个体数

比例关系如图所示,则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的是(选项的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在一片树林中,树、昆虫、食虫鸟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中,树制造的有机物是昆虫的食物来源,昆虫再被食虫鸟捕食,在树→昆虫→食虫鸟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

【答案】 C

6.(2013·三门峡高二期末)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 A项,虎属于最高营养级,获取能量少,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项,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N、P含量高,蓝藻会进行爆发式繁殖,但是没有体现出食物链,所以不适宜用能量流动规律来分析;C项,牛、羊属于初级消费者,直接从生产者获取食物,获得的能量多,因此成本低;D项,能体现出食物链,能用流动规律来解释。

【答案】 B

7.(2012·扬州中学高二期末)某池塘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水鸟。假如水鸟只依靠鱼来增加体重,那么水鸟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需要该生态系统内浮游植物的量为( )

A.50 kg

C.625 kg B.125 kg D.1 000 kg

【解析】 据题意可知,能量由浮游植物到水鸟经过了三次传递,

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

率可使该过程消耗的浮游植物最少,即:1/(20%)=125 (kg)。

【答案】 B

8.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3

A.a

C.c B.b D.d

【解析】 根据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可判断四个营养级的位置为:d→a→b→c,故b为次级消费者,即第三营养级为b。

【答案】 B

9.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参考右图所示模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

B.模型中的“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模型中的“能量输入”就是指捕食者的捕食

D.研究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要考虑到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

【解析】 考查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是研究能量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及与环境之间流动;生态系统中种群的能量散失是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的能量包括被利用和未利用的能量。

【答案】 C

10.(2012·汕头高二期末)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解析】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总是从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且传递效率为10%~20%,即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前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流入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另有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部分流向分解者。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2012·马鞍山高二期末)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部分)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根据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写出其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生产者每年固定的能量为208.1大卡/m/年,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为33.7大卡/m/年,则在这一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4)图中D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____。

【答案】 (1)A→B→C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16.2% (4)分解者

12.如图是某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资料(能量单位:10 kJ /m·y)。据图回答:

2322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10 kJ/m·y。

(2)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是因为大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__________。

(3)按图中能量传递效率,若顶级肉食动物多获得1 kJ能量,则生产者需多具有________kJ能量。(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4)如果该水域发生重金属污染,则上述生物中______________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答案】 (1)2 081

32

(2)通过该营养级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 分解者

(3)416.2

(4)顶级肉食动物

13.(2013·三亚高二联考)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

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

(1)请将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②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

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____利用。

【解析】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有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流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任何生物利用(如燃烧)的能量;能量转化(利用)率=上个营养级流到下个营养级的能量÷上个营养级的总能量×100%。另外,还要明白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每一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还有未被利用的能量,并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直接利用。

【答案】 (1)111 生产者A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消耗 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分解者

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篇五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4】(含答案)

【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作业14 新人教版必修{40分钟课时作业生物必修3第3章}.

3

一、选择题

1.(2012·郑州期末)下图可表示生命系统的哪一层次(

)

A.种群

C.生态系统 B.群落 D.生物圈

【解析】 图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虫、鸟)、分解者(细菌)组成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阳光),因此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 C

2.(2013·无锡高二期末)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杂草和水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固定有机物的生产者;鸭可以捕食害虫以控制害虫的数量;杂草和水稻会竞争稻田中的养料和生存空间;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无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diy环保手工艺品创意大赛策划书
下一篇:2017高考作文必读:宽容胸怀主题读写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