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3-01-29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示例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及题型示例
【阅读说明】
依照最新消息,特此利 用往年试题组装2017新高考语文试卷结构,以资参考。试卷与往年 不同处,用红色特别标出!所谓最新消息,以网上流传的“试卷结构修订”为准。
1、本次高考的调整,增大了阅读量,必定会导致部分学生做不完试题,也就自然而然提升了语文的区分度,所以训练速读的能力势在必行。另外,三篇现代文放开头,对于试卷结构也是一次革命,更加接近上海卷。
2、本次提升了选择题的比例,是由于阅读量太大造成了后果,所以也要更加注重选择题的做题方法。文学类文本必须迎难而上。
3、由于网上消息有限,以下组题仅供参考,各大题的分值暂时并没有确切消息。
2017年高考语文科题型示例
全国课标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同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5.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3分)
6.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科学巨人玻尔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
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
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
8. 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4分)
9.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5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 周 师 定 淮 南 所 住 白 土 村 地 居 疆 埸 数 见 军 旅 护 儿 常 慨 然 有 立功 名 之 志 及 开 皇 初 宇 文 忻 等 镇 广 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 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醉翁操【1】
苏轼
2017届高三二轮复习语文 课时作业5(含答案)
课时作业(五)
(时间:45分钟 总分:52分)
一、基础巩固(9分,每小题3分)
1.(2014·山东)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答案 D
解析 A项,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语境是指寒冷,而非害怕,与语境不合。B项,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不合语境。C项,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用错对象。D项,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与流浪儿童的问题相比,留守儿童的问题绝非家长单方能力所及,这是一个比街头流浪者收置更为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政府部门也难脱干系。
B.随着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近些年公共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和各种民生项目上的投入已有大幅增加,但尽管如此,离人民群众的期望值还有较大距离。
C.据《人民日报》报道,对于一南京女子因携带四罐奶米粉出境在海关被扣,可能面临巨额罚款一事,香港政府昨日回应称,奶米粉不在限购之列,海关扣留该女子属于错扣。
D.在吃什么都要命、不吃更要命的情况下,面对各种“舌尖上的风险”,公众需要更权威、更可信的行政调查和科学结论,至少在诸如“速生鸡能不能吃”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
答案 C
解析 A项,搭配不当,“留守儿童的问题”应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B项,不合逻辑,应改为“等各种民生项目”;D项,成分残缺,“‘速生鸡能不能吃’”后应加上“等问题上”。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如果一定要为每一项环保运动都找一个代言者的话,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代言者就是蓝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不是相关国际组织于1966年通过了禁捕令,蓝鲸早就灭绝了。 ①作为海洋食物链的最高端动物,蓝鲸曾经遍布地球上的所有海域
②因为体型巨大,蓝鲸很容易被发现
③蓝鲸是已知的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体型最大的动物
④蓝鲸的命运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⑤成年蓝鲸体长超过30米,体重可达150吨
⑥但当人类开始了商业捕鲸之后
A.③⑤①⑥④② B.⑤①⑥②④③
C.①⑤③⑥②④ D.②③⑤⑥④①
答案 A
解析 可以使用内部粘连法。⑥和④之间的因果关系容易看出,而①陈述的事实显然与⑥的内容形成转折关系。①⑥④的排列便推出,而②中的“很容易被发现”又照应了后文的“禁捕”“灭绝”等词,由此可知答案为A项。
二、文字运用(12分)
4.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以内)(6分)
材料一 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材料二 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
材料三 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
材料四 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某市是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解析 四个材料分别表明了某市的四个特征: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景色优美,经济较发达。确定以“某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为主干句,将其余三个特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定语即可。
5.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示例 悲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成功,就像季节没有永远的春天,总会春去秋来。乐观者说,人生没有永恒的失败,就像天空没有永远的阴霾,总会云开雾散。 悲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乐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人生没有永恒的辉煌,就像世间没有永远的阳光,总会云遮雾蔽 人生没有永恒的坎坷,就像大海没有永远的恶浪,总会风平浪静
示例2:人生没有永恒的掌声,就像花园没有永远的鲜花,总会花开花落 人生没有永恒的磨难,就像天空没有永远的暴雨,总会雨过天晴
三、文言文阅读(31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9分)
太公与武王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王曰:“善。”
(1)将奈其士众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拿这些士人民众怎么办啊?
(2)把那些敌人统统杀掉,让他们一个不留。
(3)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宅子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
解析 (1)注意固定句式“奈„„何”的翻译,是“拿„„怎么办”的意思。
(2)“刈”是“杀”的意思,“靡”是“无,没有”的意思,《促织》中“靡计不施”中的“靡”就是这个意思。
(3)第一个“田”是名词作动词,“种田”的意思,“旧新”理解应联系原文,可以推断是“新的旧的地位”的意思。
【参考译文】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贵族有了过错,责任在纣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好。”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卜 式 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7.写出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________
(2)布衣草履而牧羊________
(3)岁余,羊肥息________
(4)上过其羊所,善之________
答案 (1)使„„知道 (2)穿着布衣 (3)繁殖 (4)认为„„好
解析 (1)“闻”原意为“听到”,根据文意推断,此处应为使动用法,应为“使„„知道”。
(2)“布衣”本为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译为“穿着布衣”。
(3)“息”根据其主语“羊”判断,此处取“繁殖”意。
(4)“善”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所以活用为意动用法,即“认为„„好”。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和”;第二句中的“与”是动词,“参加”。B项,第一句中的“为”是动词,“作为”;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D项,第一句中的“者”是代词,“„„的人”;第二句中的“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苟,子何欲?(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
(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
解析 (1)苟:如果;“何欲”为宾语前置,应为“欲何”,译为“想要什么”;整个句子又为省略句,需补充出“苟”的后半句,“这样”。
(2)以:按照;辄:就;败:损害;“令”后省略“之”,译为“它”或“他”。
10.第一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解析 第①段主要写了卜式愿为国家捐献一半家产作为作战的费用,不求回报的事情。而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所以丞相认为卜式的做法不合“人情”。
1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解析 从文中每段的结尾可以发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第一段“于是上不报式”,皇帝之所以不答复卜式,是因为皇帝不了解卜式的为人。第②段“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皇帝已经认识到卜式是忠厚的长者。第③段“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皇帝发现卜式有治国才能,并重用他。把三段中皇帝对卜式的认识依次组织起来即是答案。
【参考译文】
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这时候,汉朝廷正(数次遣将出兵)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皇上派使者问他:“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为臣自幼放牧,不熟悉官场的事,不愿做官。”
【师说】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9 其他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十九) 其他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透视申冬奥成功后五大民生焦点问题
杨毅沉 汪 涌 倪元锦
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在体现我国强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人们也关心一些相关民生焦点问题。
一是办赛究竟需要多大投入?在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过程当中,得到了国民的高度认可与支持,同时舆论也对一些问题予以关注:中国缺乏雄厚的冰雪运动基础,申办冬奥会成功后要花多少钱建多少场馆?节俭办赛是北京申奥的一大理念和目标。根据此次冬奥会财政预算,赛事编制预算花费约为15.6亿美元,政府补贴占6%;包括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在内的场馆建设预算,约为15.1亿美元,在这15.1亿美元中有65%来源于社会投资。冬奥申委官员表示,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如何“花钱”看,运营费用中政府出得也并不多,只占到一成。
二是“冬奥蓝”何时能到来?在等待2022年冬奥会举行的不到七年时间里,“冬奥蓝”何时到来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记者统计,今年一、二月,张家口仅有4天轻微污染,其他均为优、良空气质量。申奥成功有助于张家口又好又快地发展。北京冬奥申委环境环保部部长方力说,今年上半年,北京PM2.5的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2%。预计到2017年,PM2.5的年均浓度将比2012年下降25%以上。蓝天增加并不容易。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2013年北京出台了五年投资1 300亿美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此举仅在过去两年内就使全市的燃煤总量减少了30%,并淘汰了100多万辆高排放车辆。去年APEC期间自然气象条件并不具有优势,却实现了人工给力治霾,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专家表示,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才能让“冬奥蓝”提前到来,成为“常态蓝”。 三是冬奥“双城记”距离是问题吗?从奥运会历史上来看,赛区之间的交通时长,北京与张家口不是最长的。专家表示,解决“双城记”的杀手锏,将是中国的“高铁名片”。未来,北京到张家口乘坐高铁只需要50分钟左右。据了解,国际雪联等七个国际体育单项组织都曾明确表示这个距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201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批复了新建北京至张家口铁路项目建议书。这条城际高铁线路自北京站,经海淀、昌平、延庆,河北省怀来、宣化至张家口,正线全长约170公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晓涛表示,“并不是申办冬奥会才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这一段高铁实际上是北京到包头高铁的一部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里的一条线。”未来,这条城际高铁将成为长城脚下的“新景观”。 四是造雪对水资源影响有多大?北京和张家口是中国滑雪项目发展最快的地区,这本身就充分证明了北京和张家口现有的山形地貌已具备滑雪项目开展的条件。据了解,在张家口崇礼和北京延庆这两个滑雪项目举办地,都具备了降雪小气候。冬奥申委官员此前对记者表示,去年张家口地区雪场周边连续下了26场雪,在北京海坨山,今年5月9日还下了一场雪,去年的5月12日也下了一场雪。除自然降雪,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按照往届冬奥会的通常做法,北京2022年也将使用已有的造雪设施,以补充自然降雪的不足。造雪对水资源影响有多大?刘鹏说,在雪场运行高峰期,人工造雪用水量占当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也不到1%。
五是比赛场馆未来将如何利用?北京在申办之初,即对奥运遗产进行科学规划,并将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全过程管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要遗产将与地区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相契合。据了解,除北京2008年奥运会留下的场馆,计划为冬奥会新建设的国家速滑馆、冬季两项中心和北欧中心跳台滑雪场、北欧中心越野滑雪场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等,赛后将规划为中国运动员训练基地、体育比赛场地和冰雪爱好者的乐园。需建成永久设施的奥运村和媒体驻地,冬奥会后将作为酒店或公寓,继续服务于体育文化、旅游休闲等产业的发展。
国际冰球联合会副主席胡文新表示,如果北京能够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对冰球运动在中国的推广是一个相当有利的机会。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1
A.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体现出中国强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中国民生问题带来新的思索和契机。
B.中国缺乏雄厚的冰雪运动基础,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如何多方筹资和以节俭理念办奥运,是一个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C.要实现“冬奥蓝”,张家口相对容易,北京压力巨大,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才能让“冬奥蓝”提前到来,成为“常态蓝”。
D.北京、张家口联手申办冬奥会成功,将有助于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的发展,将使这条城际高铁成为长城脚下的“新景观”。
E.思考和处理好人工造雪对水资源的影响问题,对奥运遗产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等,都有助于中国民生的建设,使中国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解析:C项,“张家口相对容易”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D项,“将有助于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的发展”说法错误,原文阐述的是“并不是申办冬奥会才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这一段高铁实际上是北京到包头高铁的一部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里的一条线”;E项,最末句“使中国人过上富足的生活”略显生硬,过于夸大。
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C、D不给分。
2.“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引发了人们对五大民生问题的关注思考,请简要概括这五大问题和解决方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本题要求提炼、概括五大问题和解决方案,文章标题已经点明本文聚焦“五大民生问题”,一个问题为一段,非常明显,考生只需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提炼和整理即可,没有大的难度。
答案:人们关注思考的五大民生问题是:办赛需要多大投入?“冬奥蓝”何时能到来?“双城记”问题怎么解决?造雪对水资源影响有多大?比赛场馆未来将如何利用?其解决的方案分别是:节俭办赛;摒弃“用环境换钱”发展思路;用好中国的“高铁名片”;使用已有的造雪设施补充自然降雪的不足;对奥运遗产进行科学规划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全过程管理。
3.2022年冬奥会,实际是一次双城会。请根据文章内容,对这次双城联手的有利条件做简要的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就双城会设题,找准内容在文章中所处的相关区间十分重要。文章写到相关内容的文段是第三、四、五段,分别谈到环境治理、距离问题和冰雪条件,用恰当的语句概括即可。
答案:本次两城联手的有利条件:①两城都是中国滑雪项目发展最快的地区,北京和张家口现有的山形地貌已具备滑雪项目开展的条件;②两城都在环境治理方面有诸多举措、有一定成效且能够有更好的可能;③两城之间的距离由于之前的规划已奠定基础。(大意对即可)
4.文中说,“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才能让‘冬奥蓝’提前到来,成为‘常态蓝’。”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是北京市市长关于环境发展的一段话,答题时,首先应该评价,然后从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用语在简洁的同时要切中要害。
答案:示例:“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是一种有战略眼光的观点。张家口和北京的环境治理成果和举措:减少燃煤总量、淘汰高排放车辆和人工治霾等,都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治理方式;更为重要的在于,“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 2
展思路”,从根本上颠覆了长期存在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为“宁肯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提供正面典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道至简,象由心生
——著名艺术家“东方之子”庄玉君访谈录
沐一韩: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设计界的杰出成就,三十年的设计经验,对您转入国画领域后的艺术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庄玉君:我从小的梦想是画画,为生计才进入设计界打拼,但这几十年在设计行业的沉淀和积累,包括坚持40多年的书法磨练,都像是为国画梦在打磨零配件。当所有零件都准备好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精心组装了。现在回头看,如果一开始就按直线来走,可能会显得单薄,在画画之前我经历了设计和书法两个阶段的积淀,再拿起画笔时就有空间感和笔墨分寸,在设计构图方面的经验也会使笔下更大胆。
沐一韩:大道至简是您的艺术理念,您心中对“道”的理解是什么?寓道于艺,请您谈一谈道在创作中的体现过程?
庄玉君:道,是天地之道,是自然事物的规律。它无所不指,无所不在,但谁也无法给它下一个确切定义。大道至简,大礼必简,大乐必易,就好比一个物理定律,它越能适用所有环境和所有条件,反而会呈现得越简单。普世的一定是至简的。
至于道在创作中的体现过程,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讲,比如技法之道,哲思之道,比如中国画的本质和中国画自身的规律性,艺术规律其实就是道的有所体现。一个画家要自觉地由“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由“道”进“技”,最后达到“技”“道”统一的境界,才能称得上是“得道”。
沐一韩:您觉得文人画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庄玉君:无论哪一门艺术,其核心一定是文化。画家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广博的学问,境界是不会高的。因为技艺尚可以通过磨练达到一定的水平,而文化和精神的境界则是没有尽头的。自古画脉即文脉,中国画也一直承载着历代画家们的哲学体验或文化了悟,因此文人画家,至少要把中国文化及中国画本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用心揣摩。没有文化的功底,画画的基本功再好,作品格调也上不去。
另外,艺为心声,为艺之道即做人之道,一个画家的人格品性也决定了其画品的高下。艺到深处是修养,所谓“人书俱老”,才是一种成熟的境界和情怀。
沐一韩:艺术家要有民族性、现代性,同时还要具有个人特色,个人特色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庄玉君:个人的特色是在民族和现代的基础之上,在群体特征的基础之上加注自己的东西。它的前提是,个人必须有能力消化吸收和融合民族传统和时代特性,否则,只为搞噱头或赚取眼球造作出来的东西,是说服不了观众的。
沐一韩:您创作的“中国精神”系列入选2015洛杉矶艺博会,香港“占中”事件您又创作了“焦墨钟馗”系列,近日见您又挥毫“中国功夫”系列,这其中是否也有政治的因素?
庄玉君:我一向是反对艺术参与政治的。但作为一个画家连政治觉悟都没有,是很自私的。创作的缘起是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面对国外反华势力,我只想拿起画笔,尽自己很小的一份力量,唤起国人的感情共鸣。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文化、艺术和政治本来就是一家,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政治是生活的大环境,国家乱了,整个人民是要遭殃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最重要,不是说涉及政治题材就非得跟政治挂钩。
沐一韩: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站在您的位置,对同在艺术这条路上执着追求的年轻人讲几句话?
庄玉君:年轻人最大的障碍是难于认清自己。每个人就像草药一样,你可以是金贵一点的,比如人参或冬虫夏草,但也可以是普通的芽草,它同样也可以治病,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行。要善于扬长避短,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认识了自己,就可以定以后的方向。文化是中国书画的基础,做学问是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读书可以使笔下更有思想内涵,现在许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想着哗众取宠,争名夺利,笔下流露出来的境界自然低俗。所以,年轻人要在一开始就注重艺术格调问题。有些年轻人技巧已经够了,缺少的就是认真研读传统,把传统的经典融化到自己的性情风骨当中。要先把传统学扎实了,再 3
讲创新,才是正道。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庄玉君设计工作经历和长期的书法磨练,使他的绘画更有特色,也避免了一开始就从事绘画作品会显得单薄的现象的出现。
B.庄玉君遵奉大道至简的艺术理念,他认为,在创作上“道”就是技法之道、哲思之道,得道就是要达到“技”“道”统一的境界。
C.中国画承载了历代画家们的哲学体验或文化了悟,如果文人画家不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会有作品格调的提高。
D.画品的高下是由画家的人格品性决定的,为人之道往往就是为艺之道,所谓的“人书俱老”更强调一个艺术家道德修养的高度。
E.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创作必须要有个人特色,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民族性、现代性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为了搞噱头或赚取眼球。
解析:A项,“也避免了一开始就从事绘画作品会显得单薄的现象的出现”错,原文是“现在回头看,如果一开始就按直线来走,可能会显得单薄”,“显得单薄”只是一种可能的情形。B项的“在创作上‘道’就是技法之道、哲思之道”不当,技法之道、哲思之道只是“道”的部分内容。D项,“‘人书俱老’更强调一个艺术家道德修养的高度”错,“人书俱老”是指创作技巧、人格品性等达到的成熟境界。
答案: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6.庄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