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字的成语故事

励志故事  点击:   2013-01-28

30字的成语故事篇一

内容最全的成语故事

*1杯水车薪

【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无济于事,徒劳无功。

【故事】从前,有个樵夫砍柴回家,天气炎热,他推了满满的一车柴草来到一家茶馆门前。在屋里

刚坐下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车着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冲了出去。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烧的柴车泼去。但丝毫不起作用,火越来越大,最后柴车化为了灰烬。

2 井底之蛙

【出自】:《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义】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故事】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 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 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 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 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 “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 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 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 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 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 井栏卡住了。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 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 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 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

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 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3 一败涂地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

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释义】一旦失败就肝脑涂染遍地。形容惨败。也形容处境十分狼狈或事情坏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故事】秦末,各地诸侯起兵抗秦朝暴政,农民领袖陈胜在大泽乡也发动了起义。这时,沛县县令

见局势不稳,心里恐慌。县吏萧何、曹叁建议把逃亡在外的刘邦召回来。县令派人去召请刘邦,可是当刘邦的人马来到城下时,县令又怕刘邦回来罢自己的官。因此,他不但下令关闭城门,还打算杀掉萧何、曹叁。萧何、曹叁逃出城外,得到了刘邦的保护。

刘邦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号召百姓响应起义。城里百姓果然齐心响应,杀死了县令,打

开城门迎接刘邦进城,并请他做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 当,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请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 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4 囫囵吞枣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

【释义】比喻学习上笼统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多指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

接受。

【故事】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

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

但是吃了伤胃;

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

*5 取长补短

【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

处。

【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

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6 雪中送炭

【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释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鼓励。

【故事】北宋宋太宗继位之后,生活十分节俭,但对百姓却毫不吝啬。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太宗披

着狐皮还觉得冷,他回到宫中,命人端来火盆、美酒。他独自喝酒,抬头见宫外大雪飘飘,他想到这么冷的天,那些缺粮少炭的人家会更加难过。想到这,他命人带上木炭和粮食去送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家。

*7 叶公好龙

【出处】出自《新序·杂事》。《新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采集舜、禹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

【释义】叶公好龙是一句成语,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

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故事】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说:“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 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非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8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

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义】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

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故事】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

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 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 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9 一目十行

【出处】《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

速,十行俱下。”

【释义】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 【故事】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三儿子萧纲聪明过人,六岁时就能写文章,而且语句流畅,辞采华美。父亲称 赞他说:“我这个儿子快赶上七步成诗的曹植啦!”

萧纲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看得极快,一眼可以看完十行文字。萧纲读遍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学识十 分渊博。他尤其喜欢诗辞歌赋,下笔就能写出一篇,而且写得很精彩。他办事也很干练,十几岁就能 独立处理事务。后来萧纲继承了王位,做了梁简文帝。

*10 比肩接踵

【出处】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杂下》 【释义】形容人很多或接连不断。

【故事】春秋的时候,齐国的国相晏子,名婴

,

字平仲,身材矮小,但是极有口才。 有一次,晏子出访楚国。楚王仗着楚国国势强大,对齐国的使

臣很不礼貌,一见晏子,竟然傲慢地问道:“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怎么派你这个矮子来呢?”晏子答道:“我们齐国的人民比肩继踵而在,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怎说没人!不过我们齐国的规矩是,体面能干的使臣,出访上国,去拜见才高德重的君王,而像我这样的人,就只好派到这里来见你了!”

楚王本想讽刺嘲笑他,想不到反而被讥讽,自讨没趣。

30字的成语故事篇二

小学生常用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

【成语释义】

把禾苗拔高一点,帮助它成长。比喻违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假思索,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语溯源】

宋国有个农夫,种下稻苗后,便迫切地希望能早早有个好收成。于是,他一天去田间看好多次,可是稻苗像是被人施了定身术一样,几乎看不出变化来。

农夫犹如热锅上的蚂蚁,非常着急。突然,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于是,他高兴地跑到田间,顶着炎炎烈日,把稻苗一棵棵地生生拔出一节来。经过一番劳作,看着自己的丰硕成果,农夫喜滋滋地扛着锄头回家了,还向儿子炫耀:“你去咱家地里看看吧,咱家的稻苗比别人家长的都高。”

儿子飞速跑到地里,不一会,就沮丧地回家了:“稻苗都枯死了,看你干的好事。”农夫吓得连鞋都没穿,飞奔到地里。眼前的景象,彻底让他傻眼了——稻苗都枯死了。“啪”地一声,农夫瘫坐在地头上。

杯弓蛇影

【成语释义】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成语溯源】

古代有个叫乐广的人,他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两个人来往非常密切。可是,自从上次在他家喝完酒之后,好久都不见这位朋友来自己家了,乐广百思不得其解:莫非这位朋友出了什么事了吗?于是他带着疑问,向朋友询问。朋友告诉乐广,上次在他家喝酒,看见杯中竟然有条蛇,喝完酒后,越想越觉得厌恶,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吃不好睡不好,然后就生病了。乐广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当时墙上挂着一张角弓,上面用漆喷上了一条蛇,那么杯中的蛇,应该就是墙上角弓的影子。

于是,乐广再次把朋友邀请到家中,向朋友一一解释。然后,又摆酒设宴与朋友共饮。同样的场景,同样的酒杯,乐广问朋友:“这次,你在杯中看到了什么?”朋友看了看,说:“所看到的和上次一样,但是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这次心里豁然开朗,不再害怕了。”说完两个人就欢快地喝着酒,聊起天来。{30字的成语故事}.

对牛弹琴

【成语释义】

对着牛在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比喻对愚蠢的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同时也讽刺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成语溯源】

古时候有个叫公明仪的乐师,他经常表演才艺给大家欣赏。赞美声总是在他的耳边围绕,渐渐地,公明仪觉得自己只把乐曲带给人类,而其他的动物,却从未欣赏过如此美妙的曲子,实在是遗憾。

一天,公明仪路过一片树林,他发现牛儿在吃草。于是,他灵机一动:为何我不弹奏一曲给牛儿呢?于是,他弹奏了古雅情调的曲子,自己都快陶醉了,闭着眼睛在想:“牛儿一定也和我一样,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了吧。”结果,他睁开眼睛一看,大吃一惊,牛儿依旧悠然的吃着草,不时地甩动着尾巴,驱赶着蚊虫。

公明仪很疑惑:怎么会这样?这时身边小牛犊的叫声,让公明仪茅塞顿开。于是他模仿牛犊和蚊虫的叫声,果然,吃草的牛儿竖起了耳朵,小步回应,欢快极了。

东施效颦

【成语释义】

效:仿效;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模仿,结果适得其反。

【成语溯源】

春秋时期有个女子名叫西施,长得特别漂亮。西施胡美貌丝毫不用修饰,仿佛天仙下凡,连老人、小孩和女人见到她都不愿意离开。

一天,西施心口疼的毛病犯了,只见她捂住胸口,眉头紧皱,流露出一种女性特有的娇柔之美。过往的行人,都流露出怜香惜玉的眼神。邻村有一个丑女叫东施,她说话粗俗,举止不雅,却梦想着自己有无数追随者。她她看到这种情形心想:这病怏怏的样子,能有这么多人欣赏,我模仿她,肯定也会有很多人喜欢。

第二天,她便捂住胸口,眉头紧锁在街上行走。结果,人们吓得纷纷逃跑了,行人都像躲瘟神一样避开她。

东施只知道西施双眉紧锁的样子很美,可不知道为什么会让人感觉美,她仅仅模仿西施的动作,可她粗俗的举止,怎会让人感觉美呢?

负荆请罪

【成语释义】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形容主动向人承认错误,诚恳认罪。

【成语溯源】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出名的将士,一个是文将蔺相如,另一个是武将廉颇,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来,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地对别人说:“我为国家屡立战功,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官位竟在我之上,我见了他,一定要当面羞辱他!”

这话传到蔺相如耳中,他常常向赵王请了病假不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一天,蔺相如的马车在街上遇到了骑马的廉颇,他让马夫赶紧给廉颇让路。他手下的人不服气地说:“大人,您真的怕廉颇?”“你说秦王和廉将军,哪个更厉害?”手下人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反问道:“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会怕廉将军呢?我是怕敌国知道我国的文武大将不和,借机攻打我们啊!”

廉颇得知一切后,十分懊悔,他脱下战袍,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热情相迎,从此二人成为好朋友,共同保卫自己的国家。

井底之蛙

【成语释义】

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片天。比喻见识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成语溯源】

从前,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口枯井里。他对自己的家满意极了,总觉得很宽敞,只要有机会,就会炫耀一番。

一天,一只小鸟正好站在井台上歇脚,青蛙一看,赶紧把小鸟叫住了:“小鸟小鸟,你快过来呀,今天让你见识一下我宽阔的居室,你肯定没见过呢,这回你小子可大饱眼福了啊。”小鸟站在井台往井里看了看,长满青苔的井壁,一股扑鼻的臭味,周围不时还有小虫子爬出来。小鸟打断了在旁边一直说个不停的青蛙:“青蛙大哥,外面的天空比你家的大一千倍一万倍,你赶紧出来看看吧。说完便飞走了。

青蛙半信半疑地跑出来,眼前辽阔的蓝天,让它顿时头晕目眩,不知所措。原来小鸟没骗自己,天空真的很大,自己一直引以为荣的“宽阔”的家,真的是很渺小的。

刻舟求剑

【成语释义】

为了找到宝剑,在船上做记号。比喻不会随着事物的变化来进步性地看待事物,仍然用旧的、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

【成语溯源】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渡江的人,他非常喜欢和朋友一起去划船。

有一天,他们正划得起劲,渡江不小心把自己的宝剑掉在水里了,这可是父亲去年送给自己的礼物啊,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突然,他想了个好办法,急忙用朋友的刀,在宝剑掉下去的船壁上划了一个记号,然后露出满意的笑容。朋友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渡江说:“这就是宝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船靠岸之后,我就从这个划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寻找我的宝剑,不就可以了吗?”朋友哭笑不得地说:“哪有这样的道理啊,船走了,可是宝剑并没有前进啊。”

果然,在船靠岸后,渡江急忙跳下水,可是什么也找不到了,他后悔极了。

狼狈为奸

【成语释义】

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成语溯源】

森林里有一只狼和一只狈,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

一天,他们俩在树林里觅食,冬天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早早准备好了过冬的食物,都躲在家里,谁也不愿出门。

狼和狈走了很久,还是没找到吃的。这时,狈突然想到,森林附近有一些牧民,他们的

羊圈里,一定有很多的肥羊。他刚和狼一说,狼的眼睛立刻闪出绿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于是他们飞快的奔向牧民的羊圈。果然,栅栏围成的羊圈里,几只小羊悠闲的吃着干草,它们还不知道,一场大的灾难就要来临了。只见狡猾的狈,正把自己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这样,慢慢地逼近一只靠它们最近的小羊,最后,这只小羊被它们杀害了。

事后,狈得意扬扬地对狼说:“哥们,以我的智商,加上你的能力,咱们真是‘最佳拍档’啊。”

毛遂自荐

【成语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成语溯源】{30字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有个叫毛遂的人,他是官员平原君的门客。毛遂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去楚国求救。楚国国王是一位非常严肃的人,很多人都不敢和他说话,为此,平原君也很犹豫。这时,毛遂主动提出想和平原君一起去楚国。平原君非常感动。

到了楚国后,平原君诚恳地和楚王谈了一上午,一点结果也没有。毛遂便对平原君说:“大人,小人愿前往与楚王谈判。”于是,在平原君半信半疑的思虑中,毛遂已经到了楚国大殿,他详细地为楚王分析了各种利害关系,最后,楚王心悦诚服,对毛遂的分析赞不绝口,他派大将春申君带兵,前往赵国营救。毛遂的自荐行为,也得到了平原君的大力赞赏。{30字的成语故事}.

奴颜婢膝

【成语释义】

奴才一样满脸堆笑的面容,婢女一样跪地求饶的样子。形容人奴才相十足,低三下四、拍马讨好。

【成语溯源】

南宋时期,朝廷多次与入侵的元兵交战,可是兵力不足,总是打败仗,南宋面临着灭亡的危机。

此时,南宋的皇帝每天只知道享乐。官员贾似道只报喜不报忧,每天都谎报军情,说宋军一直在打胜仗。

另一官员陈仲微知道后,感到气愤,同时也很担心,于是他便告诉皇帝说:“高宗在位时,君臣都十分昏庸,敌人攻打进来时,他们都向敌人屈膝投降,就像奴才一样满脸堆笑,像婢女一样跪下求饶,我们千万不能像他们一样啊!”南宋皇帝听了很生气地说:“你不要在这乱说话,我们大宋物产丰富,百姓们不知道过得有多幸福;战场上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难道是假的不成?过不了多久,我们一定会打败敌人的。”

南宋有如此昏庸的皇帝,没过多久就灭亡了。{30字的成语故事}.

弄巧成拙

【成语释义】

本想耍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

【成语溯源】

北宋时有位著名画家叫孙知微。有一次他画了一幅《九曜星君图》。他将图勾画好后,只剩着色一道工序了。这时,他有急事要出门,便叮嘱学生们用心给画上色。

他走后,学生们围在一起观看老师的作品。纷纷夸赞老师画得形象逼真。其中有一个叫童仁益的人,却一言不发。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说话呢?”童仁益说:“水曜星君身边的童子虽然逼真,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点东西。”其他人说:“没发现少什么呀。”童仁益说:“少了支莲花。”说着,他就自信地在瓶口画了一枝莲花。

老师回来后,发现画中多出的莲花,哭笑不得地说:“这是谁干的蠢事,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曜星君的镇妖瓶,可是添上莲花后,宝瓶就变成了普通的花瓶了啊。”说着,把画撕碎了。童仁益看见,低着头不说话了。

前车之鉴

【成语释义】

借鉴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

【成语溯源】

西汉时期有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名叫贾谊。贾谊从小就被人称为“神童”,参加各种考试总是取得优异的成绩,18岁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个神童聪明过人了。

汉文帝非常欣赏贾谊的才能,十分重视他,并且让他担任朝廷的重要官员。在任期内,贾谊不负众望,专心读书写书,十分刻苦认真,并且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政论文《治安策》,其中一些治理国家的想法,非常有意义。

贾谊在书中详细分析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关心老百姓的生死,最终灭亡的惨痛教训。他写到:“只有关心百姓疾苦,为百姓办实事,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啊!秦朝的灭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千万不能走他的老路啊!

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他十分佩服贾谊的见解,并且采纳了书中的一些建议,勤政为民的治理国家。

画蛇添足

【成语释义】

画蛇时给蛇添上了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成语溯源】

楚国有一位负责祭祀的官员,送给了前来帮忙的王二一壶好酒,王二迫不及待地打开了酒壶,刚想喝,可这浓浓的酒香,把周围其他几个伙伴的馋虫勾起了,大家都想喝,可酒又不够。正当人们沉思的时候,其中一位伙伴说:“要不咱们比赛画蛇吧,谁最先画完,谁就可以喝。”大家都表示同意。

王二第一个完成了任务,他拿过酒壶,美滋滋地看着其他几个人还在努力中,心想:我还有时间给蛇把脚画上呢。于是他飞速地按照自己的想象,给蛇画上了脚,得意扬扬地拿起

30字的成语故事篇三

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有典故的成语(38例)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现在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爱屋及乌(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后用“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殃及池鱼(yāng jí chí yú)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比喻无端受祸。

东施效颦(dōng shī xiào pín)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至死不悟(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比喻到死也不醒悟。

安步当车(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bù âr fǎ mã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

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bǐ dà rú chua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赤子之心(chì zǐ zhī xīn)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低唱浅斟(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

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焚骨扬灰(fãn gǔ yáng huī)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焚膏继晷(fã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jìn ruî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例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语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

30字的成语故事篇四

成语故事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够在战斗中屡战屡胜。 关于“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的成语故事:(故事只需要讲给同学们听,不用抄)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西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 2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运:运筹;帷幄:军用帐幕;千里:指战场。指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关于“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官员他与别人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3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4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围魏救赵”典故: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5声东击西: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6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关于“四面楚歌”的典故: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快吃完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在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把你怎么安排!”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满面,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抬头看项羽了。

7腹背受敌: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8草木皆兵: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典故: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9风声鹤唳:唳:鹤鸣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10兵贵神速: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11神出鬼没:出:出现;没:消失。比喻变化巧妙迅速,或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指用兵出奇制胜,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30字的成语故事篇五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阅读指导课

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蕾 (2015.3.23)

一、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

2.教师讲述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3.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讲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成语故事,(板书 成语故事)。

二、简介成语的来历

1.师:刚才这个成语故事是来自前人左思的故事,因为这件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所以才有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那么成语都是这么来的吗?{30字的成语故事}.

2.简介成语的来源

师:关于成语的来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点资料。

成语粗略的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源于历史事件

《三顾茅庐》、《负荆请罪》

2.源于前人故事

《洛阳纸贵》、《胸有成竹》

3.源于寓言传说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4.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

(俗语)《亡羊补牢》、(名言)《舍生取义》

师:因为这些人这些事儿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所以人们把他们整理成了成语故事。

三、阅读成语故事

1.学习成语的重要意义

师:同学们,成语已伴随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所以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作为小学生,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要学好成语,要用好成语。

2.走近成语故事

⑴那么如何阅读成语故事呢?请大家打开成语故事书,轻轻翻到224页,小声读

一读《凿壁偷光》这个故事。

⑵哪个同学能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指名讲故事。

他讲的对吗?讲的好吗?掌声鼓励。

⑶谁能说说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指名说道理。请同学们拿起铅笔和直尺,在你的书上划下来。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学习成语原来这么容易!成语故事学到这里是不是就算学会了呢?不,同学们,我们应该把每一个饱含民族文化的成语最大地限度地应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3.提出阅读要求

师:所以要真正阅读成语故事,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⑴读(读通故事,读正确、流利)

⑵说(讲明白故事,说明白道理)

⑶划(划出好词好句,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⑷用(积累语言)

4.阅读成语故事

⑴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来读读122页《囊萤夜读》和166页《水滴石穿》。

出示自主阅读要求:(任选一个故事)

①读通故事,读准每个字的读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简单讲讲这个故事,想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③用“ ⑵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要求开始任选其中一个故事进行阅读。

⑶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划出的好词好句,简单讲讲故事,说说道理。 ⑷指名交流学习收获。交流不明白的地方。

⑸做一个小练习。

囊萤夜读 水滴石穿

A遇到困难不要灰心,只要我们有( )的精神,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B同桌这几天不用心学习,我就给他讲了( )这个成语故事。

5.小结

师:看来大家已经学会了如何阅读成语故事。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成语故事只是我们阅读长河中的一滴水,要想成为一个有修养、有作为、有思想的人,必须坚持阅读,坚持广泛阅读,坚持永久阅读,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最后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终生的承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

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

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学习再忙也要看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感情至深更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

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附: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

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cctv2财富故事会
下一篇:500字的故事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