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3-01-18

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篇一

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3.1.2烷烃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新)

烷烃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5·山东聊城高一检测)有一类组成最简单的有机硅化合物叫硅烷,它们的分子结构与烷烃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硅烷的分子通式可表示为SinH2n+2

B.甲硅烷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硅和水

C.甲硅烷(SiH4)的密度大于甲烷

D.甲硅烷的热稳定性强于甲烷

答案】 D

2.(2015·试题调研)下列物质的沸点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CH3(CH2)2CH3 ②CH3(CH2)3CH3

③(CH3)3CH ④(CH3)2CHCH2CH3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解析】 烷烃的物理性质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呈规律性变化,沸点逐渐升高;碳原子数相同的烃,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答案】 A

3.(2015·山东淄博高一检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符合通式CnH2n+2(n≥1)的烃一定属于烷烃

B.含有多碳原子的烷烃中碳链是直线形的

C.丙烷和异丁烷的结构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

D.同分异构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答案】 A

4.(2014·山东菏泽高一检测)关于烷烃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烷烃同系物的熔沸点随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多逐渐升高,常温下的状态由气态递变到液态,再递变到固态

B.烷烃同系物的密度随分子内碳原子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大,从比水轻递变到比水重

C.烷烃跟卤素单质在光照下能发生取代反应

D.烷烃同系物都不能使溴水、KMnO4溶液褪色

【解析】 烷烃的密度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大,但总比水轻,所以B项错。

【答案】 B

5.(2015·四川高一检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烷烃,彼此都是同系物

B.同分异构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一定相似

C.相对分子质量和组成元素都相同的几种化合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D.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已“饱和”,碳原子之间只以单键相结合的链烃一定是烷烃

【解析】 A项,正丁烷和异丁烷之间互称同分异构体;B项,同分异构体的分子式相同,但可能不是同一类物质,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C项,同分异构体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但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的化合物分子式不一定相同,所以不一定是同分异构体,如甲酸(HCOOH)与乙醇(CH3CH2OH);D项符合烷烃的概念。

【答案】 D

6.(2015·长沙高一检测)有关正己烷的结构描述正确的有( )

①直线形 ②正四面体形 ③锯齿形 ④有支链的直线形 ⑤碳碳之间有双键也有单键 ⑥碳碳之间只有单键 ⑦氢原子可以同时连接二个碳原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⑥ D.④⑦

【答案】 C

7.(2015·桐城高一检测)1 mol丙烷在光照条件下,最多可以与多少摩尔Cl2发生取代反应( )

1

A.

4 mol B.8 mol

C.2 mol D.6 mol

【解析】 烷烃的取代反应中,被取代的氢原子与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 mol丙烷中含有8 mol氢原子,故最多可以与8 mol Cl2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B

8.等质量的下列有机物完全燃烧,消耗O2最多的是( )

A.CH4 B.CH3CH3

C.C3H8 D.C5H12

【解析】 甲烷中含氢量最高,等质量时完全燃烧消耗的氧气最多。

【答案】 A

9.(2015·山东潍坊市高一检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基的电子式:

B.异丁烷的结构简式

C.正戊烷分子中5个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解析】 —CH3的电子式为 (有1个单电子);B项中“”错误;C项5个碳原子为锯齿形;D项CH3—上的H原子被—Cl取代,是取代反应。

【答案】 D

10.(2015·试题调研)烷烃分子可看成由—CH3、—CH2—、

等结合而成的。如果某烷烃分子中同时存在这4

2

种基团,它所含碳原子数最少为( )

A.4个 B.7个

C.8个 D.9个

【解析】 如果分子中的支链都是—CH3,则最少含有8个碳原子,如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11.(10分)(2015·经典习题选萃)如图表示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小球表示碳原子,小棍表示化学键,假如碳原子上其余的化学键都是与氢结合的。

(1)图中属于烷烃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在上图的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形成共价单键,还可以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不仅可以形成________,还可以形成碳环。

(3)上图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A与________;B与________;D与________(填字母)。

(4)1 L A的同系物的蒸气完全燃烧时,生成同温同压下4 L的水蒸气,该烷烃的分子式是________。

【解析】 根据球棍模型的含义及碳原子的成键特点可知A为CH3CH2CH2CH3,B为

,C为,D为

CH3—C≡C—CH3,E为CH3CH2—CH===CH2,F为,G为CH3CH2C≡CH,H为。故A、C属于烷烃,这些分子中,碳原子之间不仅可以形成共价单键,还可形成碳碳双键、碳碳三键,不仅可以形成碳链,还可形成碳环。再根据同分异构体概念可判断出A与C,B与E、F或H,D与G分别互为同分异构体。由1 L烷烃完全燃烧产生同条件下的4 L水蒸气可知,1 mol该烃分子中应含有8 mol氢原子,该烷烃分子式为C3H8。

3

【答案】 (1)A、C

(2)碳碳双键 碳碳三键 碳链

(3)C E、F、H G (4)C3H8

12.(10分)(2015·试题调研)有下列几组物质:

1A.1H、D、T

B.Al(OH)3、H3AlO3

C.O2、O3

D.S2、S4、S6、S8

E.CH3OCH3、CH3CH2OH

121314F. 6C、 6C、 6C

G.

H.CH3—CH3,CH3—CH2—CH3、

CH3—CH2—CH2—CH3

I.

(1)属于同位素的有________(填编号,下同);

(2)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有________;

(3)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有________;

(4)属于同系物的有________;

(5)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有________。

【解析】 CH2Cl2只有一种,I 中两种物质都是

所以G、I组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 (1)A、F (2)B、G、I (3)C、D (4)H (5)E

13.(10分)(2015·山东滨州高一检测)回答下列问题:

(1)分子中含有14个氢原子的烷烃的最简式为________,其中含有3个—CH3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2)相对分子质量为44的烷烃的分子式为________,1 mol该烷烃分子中含有的共价键的数目为________。

(3)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5的烷烃分子式为________,标准状况下,4.48 L该烷 4

5{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

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篇二

2017版高中化学 1.1.2 热化学方程式课时作业

热化学方程式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工业生产水煤气的反应为C(s)+H2O(g)===CO(g)+H2(g) ΔH=+131.4 kJ/mo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CO(g)+H2(g)===C(s)+H2O(l) ΔH=-131.4 kJ/mol

C.该反应中生成1 mol H2(g)吸收131.4 kJ的热量 D.该反应中生成1体积CO(g)吸收131.4 kJ的热量

解析: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项错误;B项,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状态应为气态;D项,1体积应是“1 mol”。

答案:C

2.如图所示为25 ℃、101 kPa时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的变化过程,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断裂1 mol H2中的化学键时需吸收436 kJ的能量 B.形成2 mol HCl中的化学键时要放出862 kJ的能量

C.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Cl2(g)===2HCl(g) ΔH=+183 kJ/mol D.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Cl2(g)===2HCl(g) ΔH=-183 kJ/mol

解析:题图表示1 mol H—H键断裂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1 mol Cl—Cl键断裂需要吸收243 kJ的能量,1 mol H—Cl键形成会放出431 kJ的能量,由此可知A、B正确;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可知1 mol H2(g)和1 mol Cl2(g)反应生成2 mol HCl(g)的热效应为436 kJ/mol+243 kJ/mol-431 kJ/mol×2=-183 kJ/mol,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ΔH<0,故C错误,D正确。

答案: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凡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2H2(g)+O2(g)===2H2O(l) ΔH=-483.6 kJ 答案:C

4.胶状液氢(主要成分是H2和CH4)有望用于未来的运载火箭和空间运输系统。实验测得101 kPa时,1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气体,放出890.3 kJ的热量。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

B.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

C.CH4(g)+2O2(g)===CO2(g)+2H2O(g) ΔH=-890.3 kJ·mol

D.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

解析:2 mol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285.8 kJ×2=571.6 kJ,故A项的反应中ΔH应为-571.6 kJ·mol,A项错误;B项中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C项中H2O的状态应为液态而不是气态,故C项错误;D项反应放热,ΔH<0,错误。

答案:B

5.CO(g)与H2O(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有关两者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1

-1-1-1-1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CO(g)和H2O(g)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CO2(g)和H2(g)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

D.1 mol CO2(g)和1 mol H2(g)反应生成1 mol CO(g)和1 mol H2O(g)要放出41 kJ的热量

解析: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反应的ΔH<0,为放热反应,CO和H2O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CO2和H2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H2O(g)===CO2(g)+H2(g) ΔH=-41 kJ/mol。

答案:B

11-1

6.已知H2(g)+Cl2(g)===2HCl(g) ΔH=-184.6 kJ·mol,则HCl(g)===2(g)+

22Cl2(g) ΔH=( )

A.+184.6 kJ·mol B.-92.3 kJ·mol C.-369.2 kJ·mol D.+92.3 kJ·mol

解析:互为逆反应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ΔH数值相等,符号相反;ΔH的大小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答案:D

7.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1 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C2H2(g)+5O2(g)===4CO2(g)+2H2O(l) ΔH=-4b kJ/mol

5

B.C2H2(g)2(g)===2CO2(g)+H2O(l)

2ΔH=2b kJ/mol

C.2C2H2(g)+5O2(g)===4CO2(g)+2H2O(l) ΔH=-2b kJ/mol

D.2C2H2(g)+5O2(g)===4CO2(g)+2H2O(l) ΔH=b kJ/mol

解析:此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侧重考查分析、计算、应用能力。由题设知2 mol CO2→2b kJ→1 mol C2H2,则乙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2(g)+5

5O2(g)===4CO2(g)+2H2O(l) ΔH=-4b kJ/mol,或C2H2(g)+2(g)===2CO2(g)+H2O(l) ΔH

2=-2b kJ/mol,故选A。

答案:A

8.已知:H2(g)+F2(g)===2HF(g) ΔH=-270 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氟化氢气体分解生成氢气和氟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1 mol H2与1 mol F2反应生成2 mol 液态HF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在相同条件下,1 mol H2与1 mol F2的能量总和大于2 mol HF气体的能量

-1

-1

-1

-1

-1

D.该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用如图所示曲线来表示

答案:C

9.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2(g) ΔH=a kJ·mol(a=-297.2)。分析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S(s)在O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S(g)+O2(g)===SO2(g) ΔH=b kJ·mol,则a>b

C.1 mol S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1 mol S(s)与1 mol O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D.16 g固体硫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可吸收148.6 kJ的热量

解析:由题中条件可知:反应的热效应ΔH=a kJ·mol=-297.2 kJ·mol,可知该反应的正向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答案: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如果1 mol 氢原子所具有的能量为E1,1 mol 氢分子的能量为E2,则2E1>E2 B.热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代表分子个数

C.S(s)+O2(g)===SO2(g) ΔH1,S(g)+O2(g)===SO2(g) ΔH2,则ΔH1<ΔH2

11

D.HI(g)H2(g)+I2(s) ΔH=-26.5 kJ/mol,由此可知1 mol HI在密闭容器中

22分解后可以放出26.5 kJ的能量

解析:A项,原子的能量很高,原子结合成分子时会释放一部分能量,正确;B项,热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代表的是分子的物质的量,而不是个数,错误。C项,气态的硫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要比固态的硫多,因此第二个反应放出热量数值较大;但由于放热反应符号为负,因此数值较大的ΔH反而较小。因此ΔH1>ΔH2,错误。D项,这个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也就是说无法进行完全的。但热化学方程式中给出的数据是完全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在可逆反应中,由于反应不能完全进行,所以这个热量是达不到的,错误。

答案:A

11.乙醇燃料是一种清洁的能源燃料。燃烧a g乙醇(液态)生成CO2气体和液态H2O,放

-1

-1

-1

-1

出热量为Q kJ,经测定a g乙醇与足量Na反应能生成H2 5.6 L(标准状况),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

A.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298 K)=-Q kJ·mol

B.C2H5OH(l)+3O2(g)===2CO2(g)+3H2O(l) 1-1

ΔH(298 K)=-Q kJ·mol

2

133

C.2H5OH(l)+O2(g)===CO2(g)+2O(l) 222ΔH(298 K)=-Q kJ·mol

D.C2H5OH(l)+3O2(g)===2CO2(g)+3H2O(l) 3-1ΔH(298 K)=-Q kJ·mol

2解析:据化学方程式: 2C2H5OH+2Na―→2C2H5ONa+H2↑ 2 mol 22.4 L

-1-1

n(C2H5OH) 5.6 L

n(C2H5OH)=0.5 mol,即0.5 mol C2H5OH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的反应热为ΔH

=-Q kJ/mol,C项正确。

答案:C

1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

催化剂

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kJ·mol

B.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 C.2NO2===O2+2NO ΔH=+116.2 kJ·mol D.S(s)+O2(g)===SO2(g) ΔH=-296.8 kJ·mol

12.解析:A项中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19.3 kJ的热量不是0.5 mol N2(g)和1.5 mol H2(g)的反应热;B项中HCl与NaOH的反应是一个中和反应,释放能量,ΔH<0;C项中没有注明NO2、O2和NO三种物质的状态;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52分)

13.(10分)如图所示,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回答问题。

-1

-1

-1

-1

2NH3(g) ΔH=-38.6

500 ℃、30 Mpa

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篇三

2017版高中化学 3.2.3 pH的应用课时作业

pH的应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 ) A.酸与碱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溶液呈现中性{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

C.酸与碱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D.酸所能提供的H与碱所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

1.解析:根据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可知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酸所能提供的H与碱所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D

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测量要求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量25.21 g氯化钠 B.用10 mL量筒量取7.50 mL稀硫酸 C.用25 mL滴定管量取14.86 mL溶液 D.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4.2

2.解析:使用托盘天平、量筒时,读数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pH试纸测出的pH为整数;滴定管使用时读数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答案:C

3.准确量取25.00 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A.500 mL量筒 C.50 mL酸式滴定管

B.10 mL量筒 D.50 mL碱式滴定管

3.解析:准确量取25.00 mL溶液,应用50 mL滴定管。又因为碱式滴定管的下端有一段橡皮管可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故量取高锰酸钾溶液时要用酸式滴定管。

答案:C

4.如果将25 mL液体注入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则液面的位置( ) A.恰好在“0”刻度处 C.接近25 mL刻度处

B.恰好在25 mL刻度处 D.接近“0”刻度处

4.解析:注意滴定管下端有一段没有刻度,并且“0”刻度在上方。因此若将25 mL液体注入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液面的位置应在“0”刻度以下。

答案:D

5.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1

A.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加入已知浓度的盐酸

B.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直接加入一定体积的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 C.滴定时,眼睛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D.读数时,视线与滴定管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5.解析: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应用标准盐酸润洗2~3次。 答案:A

6.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以下操作会导致测得的NaOH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滴定前滴定管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B.碱式滴定管量取NaOH溶液时,未进行润洗操作 C.滴定达到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

D.锥形瓶在取用NaOH待测液前用少量水洗涤

6.解析:滴定前滴定管中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则读取盐酸的体积偏大,据c(HCl)·V(HCl)=c(NaOH)·V(NaOH),c(NaOH)cHCl·VHCl

V(HCl)偏大,NaOH溶液浓度偏高,A

VNaOH

项正确;B项中,导致NaOH溶液中的溶质减少,消耗的盐酸减少,使结果偏低;C项,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导致读取的盐酸体积偏小,结果也偏低,D项,无影响。

答案:A

7.用1.0 mol/L的NaOH溶液

中和某浓度的H2SO4溶液,其水溶液的pH和所用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变化如图所示,则原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完全反应后溶液的大致体积是( )

A.1.0 mol/L,20 mL B.0.5 mol/L,40 mL C.0.5 mol/L,80 mL

D.1.0 mol/L,80 mL

7.解析:通过分析图像知,pH=7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40 mL,可知H2SO4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据此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体积为20 mL或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体积为40 mL两者均可以。但是图中所示起点在坐标原点,即反应前溶液pH=0,则c(H)=1 mol/L,反应前c(H2SO4)=0.5 mol/L,体积为40 mL,则两者完全反应后溶液的大致体积是40 mL+40 mL=80 mL,选C。

2

答案:C

8.下列有关滴定操作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 ②往滴定管内注入标准溶液 ③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④滴定 ⑤洗涤

A.⑤①②③④ C.⑤②③①④

B.③⑤①②④ D.②①③⑤④

8.解析:中和滴定的顺序一般为:查漏、洗涤、润洗、注液、滴定。 答案:B

9.

某学生用碱式滴定管量取0.1 mol·L的NaOH溶液,开始时仰视液面,读数为1.00 mL。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1.00 mL,该同学在操作中实际取出的液体为( )

A.大于10.00 mL B.小于10.00 mL C.等于10.00 mL D.等于11.00 mL

9.解析:由于开始读数时,视线低,读数大于正确读数,而取出液体后读数视线高,读数小于正确读数,说明实际量取的体积大于他读数的体积数,故体积大于10.00mL。

答案:A

10.下图是向100 mL盐酸中逐渐加入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变化图像。根据图像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1

3

A.原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 B. X为0.1 mol·L的NaOH溶液 C.原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 D. X为0.01 mol·L的NaOH溶液

10.解析:原来盐酸的pH=1,则c(HCl)=0.1 mol·L,n(HCl)=0.01 mol,滴定终点时所需NaOH的物质的量n(NaOH)=0.01 mol。

答案:A

11.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测定硫酸溶液,当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等于锥形瓶中硫酸溶液的体积,这说明( )

A.NaOH和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B.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NaOH物质的量浓度的两倍 C.NaOH和H2SO4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

D.氢氧化钠溶液的pH和硫酸溶液的pH之和等于14 11.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

-1

-1

-1

-1

-1

c(NaOH)·V(NaOH)=2c(H2SO4)·V(H2SO4),当V(NaOH)=V(H2SO4)时,c(NaOH)=2c(H2SO4),

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n(H)=n(OH)。

ca(H+)·V(H2SO4)=cb(OH-)·V(NaOH) 因为V(H2SO4)=V(NaOH)。

10所以ca(H)=cb(OH) 对于NaOH溶液cb(H)=cOH-

{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

-14

10

所以ca(H)两边同时取负对数即:pHa+pHb=14

cbH+

-14

所以D说法均正确。 答案:D

12.以酚酞试液为指示剂,对某新制的NaOH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4

A.c=0.10×(V1+V2+V3)/(3×20) B.c=0.10×(V1+V2)/(2×20) C.c=0.10×(V1+V3)/(2×20) D.c=0.10V1/20

12.解析:③样品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Na2CO3,用酚酞作指示剂,会造成误差,计算式中不能出现V3,应用①②的平均值,答案选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52分)

13.(16分)某学生用标准的0.20 mol·L的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其实验操作如下:

A.用碱式滴定管取待测的NaOH溶液放入锥形瓶中,滴加2~3滴指示剂 B.用待测的NaOH溶液润洗碱式滴定管 C.把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干净

D.取下酸式滴定管,用标准的盐酸润洗后,将标准的盐酸溶液注入酸式滴定管至刻度0以上2~3 cm处,再把酸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

E.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并分别固定在滴定管夹两边 F.另取锥形瓶,再重复滴定操作一次

G.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下面,瓶下垫一张白纸,边滴定边摇动锥形瓶,直到加入一滴酸后溶液颜色突变并在半分钟内不再变色为止,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的刻度

根据上述滴定操作填空:

(1)滴定操作的正确顺序是(用字母填空)

__________→E→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步操作中在锥形瓶底下垫一张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_。 (3)D步操作中液面应调节到______________,尖嘴部分应__________。

(4)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的盐酸润洗,待测的NaOH溶液浓度的测定值会__________;在D操作中尖嘴部分若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待测的NaOH溶液浓度的测定值会__________;若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的NaOH溶液润洗,待测NaOH溶液浓度的测定值会__________。

13.解析:酸式滴定管未润洗,使标准液浓度降低,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增大,误差偏高;在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会使标准液的读数变大,误差偏高;碱式滴定管未用待测液润洗,盛装NaOH溶液,使NaOH溶液的浓度变小,消耗标准液的体积

5

-1

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篇四

2016-2017学年高中化学3.3.2乙酸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2(新)

乙酸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

分,共50分)

1.(2015·重庆高一检测)

如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黑色的是碳原子,白色的是氢原子,灰色的是氧原子。该物质不具有的性质是( )

A.与氢氧化钠反应 B.与稀硫酸反应

C.发生酯化反应 D.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 B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

B.乙醇和乙酸的沸点和熔点都比C2H6、C2H4的沸点和熔点高

C.乙醇能发生氧化反应,而乙酸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D.乙醇和乙酸之间能发生酯化反应

【答案】 C

3.(2015·盐城高一检测)下列对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B.CH2===CH2+Br2―→CH2Br—CH2Br;加成反应

CuC.2CH3CH2OH+O2――→2CH3CHO+2H2O;取代反应 △

D.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酯化反应也属于取代反应

【解析】 C中的反应属于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其余各项均正确。

【答案】 C

184.(2015·试题调研)乙酸跟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将乙酸乙酯(CH3COOCH2CH3)

跟足量的稀硫酸混合并加热,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8181818①水中H2O分子数目增加 ②水中H2O分子数目不变 ③生成CH3COOH ④生成CH3CH2OH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解析】 CH3COOCH2CH3跟水反应生成乙酸和乙醇,化学方程式为:

+HOH

1

在酯和醇中,②④正确。

【答案】 B

5.(2015·山东淄博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的—CH3可以电离出H

B.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C.用金属钠可以区分乙醇和乙醚

D.分子式为C4H8O2可以发生水解的有机物有4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解析】 乙醇可与Na反应而乙醚不与Na反应,C项正确;分子式为C4H8O2可发生水解的是酯类,若酸是甲酸,可能为或

;若酸是乙酸,为CH3COOCH2CH3;若酸是

丙酸,为CH3CH2COOCH3,共4种。D项正确。

【答案】 A

6.(2015·承德模拟)乙酸分子的结构式为

,下列反应及断键部位不正确的是{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

( )

A.乙酸的电离及与酸的通性有关的反应,是①键断裂

B.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是①键断裂

C.在红磷存在时,Br2与CH3COOH的反应:CH3COOH+

D.乙酸变成乙+HBr,是③键断裂 酸酐的反应:2CH3COOH―→

2

+H2O,是①②键断裂

【答案】 B

7.(2015·合肥高一检测)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溶液和乙酸钠溶液;②乙醇和丁醇;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萃取、蒸馏 B.萃取、蒸馏、分液

C.分液、蒸馏、萃取 D.蒸馏、萃取、分液

【答案】 C

8.(2015·赤峰高一检测)在乙酸乙酯、乙醇、乙酸水溶液共存的化学平衡体系中加入含重氢的水,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可以发现,除水外体系中含有重氢的化合物是( )

A.只有乙醇 B.只有乙酸

C.只有乙酸乙酯 D.乙醇、乙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酯化反应的可逆性,解答时应抓住化学键形成和断裂的位置及方式,即键的形成和断裂位置相同。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则:乙酸乙酯在水解时的断键方式是:,然后分别结合重水的—D和—OD生成、CH3CH2OD,即使二者再发生酯化反应也不会生成含有重氢的酯。

【答案】 D

9.(2015·山东淄博高一检测)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

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①不仅混进Cl2,而且乙烷也可能与Cl2反应;③CO2也可溶于饱和Na2CO3溶液。

【答案】 B

10.(2015·唐山高一检测)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①用乙醇和浓硫酸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②将Cl2的制备和性质实验联合进行以减少实验中的空气污染

③用食醋和澄清石灰水验证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④用硝酸钡溶液鉴别硫酸根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

⑤用溴水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不饱和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因乙醇在浓硫酸存在下与乙酸的反应属可逆反应,不能除净乙酸,故不可以。 3

用硝酸钡鉴别硫酸根离子与亚硫酸根离子时,因亚硫酸根离子易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而达不到鉴别的目的,故选C。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11.(10分)(2015·山东平邑高一检测)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乙酸各2 mL,乙醇3 mL,应该先加入________,最后加入________。

(2)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通常加入几片碎瓷片,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b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高三化学(人教版)课时作业}.

(4)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制取乙酸乙酯的混合液的加入顺序是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加入乙酸。由于浓硫酸稀释放热,最后加入乙酸可以减少乙酸的挥发。在反应前的混合液中还要加入碎瓷片,避免加热时发生暴沸;收集乙酸乙酯的试管中放入饱和Na2CO3溶液,有利于乙酸乙酯的分层析出,同时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故静置后在水层之上。

【答案】 (1)乙醇 乙酸

(2)C2H5OH+CH3COOH CH3COOC2H5+H2O 取代反应 防暴沸

(3)反应掉挥发出来的乙酸;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减小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溶液分层,便于得到乙酸乙酯

(4)试管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12.(10分)(2015·石家庄高一检测)已知:①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分,A的产量通

催化剂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②2CH3CHO+O2――→2CH3COOH。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

成乙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

(2)B、D分子内含有的官能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3)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①________,②________,④________。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羟基 羧基

(3)①加成反应 ②氧化反应 ③取代(酯化)反应 CH2===CH2

(4)①CH2===CH2+H2O CH3CH2OH

Cu②2CH3CH2OH+O2――→2CH3CHO+2H2O

浓硫酸④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13.(12分)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

[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

[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较合理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Ⅰ.按丙同学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中先加入3 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 mL冰醋酸;

Ⅱ.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Ⅲ.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

Ⅳ.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

Ⅴ.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问题讨论]

(1)步骤Ⅰ安装好实验装置,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_______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90年代的数学作业本
下一篇:2017高考作文考前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