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测试 点击: 2012-11-20
【人教版】2016-2017学年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试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
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
【人教版】2016-2017学年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试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解析:A项“情”还包括“诗歌的美感”,B项“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C项“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答案:D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2017语文必修五作业本}.
解析:A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
答案:A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解析:B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府君①行实
张惠言
先府君,讳蟾宾,字步青,号云墀,姓张氏。其先自宋初由滁迁常州,常州之张多由滁,谱牒废,世不可纪。其后曰端,当明弘治中,居南门德安里,是为大南门张氏。张氏非大南门不共谱。端孙钦,钦生洲。洲生宏道,万历中举于乡,官开封府通判,生典。典生以鼎。以鼎生铭伛。铭伛生采。采生金第,娶于白,生府君。自典至金第,皆补郡县学生,有文章名,世以教授为事。而..
铭伛当明之亡,独不为制举业云。 ..
府君生九岁而孤,有兄曰思楷,弟曰瑞斗。家贫,日不得再食,奉白孺人教,兄弟相厉以儒学。补府学生,试高等廪膳②,常教授乡里间。其后游沅州,
一岁得疾归,遂卒,年三十有八。府君既不得志于世,无所表见,又不获永其年,充所学以致不朽,所论著皆未就。其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而府君之执友汤先生宾辂、郑先生梦杨,笃行君子也,知府君深,守道德,不毁誉,故著其言,以为府君行实焉。
汤先生曰:“君好学深思,不事穿凿,善为诗及制举文,操纸笔立就,性沉挚,寡欲少言,尤不喜说人过。与人交,不设城府,久而能敬。”郑先生曰:“薛心筠、董仲容、汤宾辂,君兄弟总角交也。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谓两人于人道近也。笃于孝友,平生未尝与人迕,人亦未尝迕君。或问之曰:‘天壤间何处可使性气?’其为人如此。”郑先生又言:“府君有异表,中夜目光闪闪,或一二尺许。尝自言:‘秋夜偶玩月,见河汉间云鳞鳞,士女数十人,云裳霞佩,执诸乐器,飘飘过太虚,肤..发纤悉可辨云。’”
汤先生名修业,郑先生名环,皆常州武进人。
(节选自《张惠言文选》)
注:①府君:作者的亡父。②廪膳: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B.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C.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D.宾辂抗希古人/好考核故事/不轻出门户/君兄弟与仲容则常集于薛氏/予亦时时在坐/雍容出论议/率常连日夜/君色温而恭/言简而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抗希古人”即“抗志以希古人”,“古人”不应断开;根据文意“温而恭”“简而中”分别修饰“色”和“言”,故“恭言”连接不当。
答案:D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教授: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官官员。此处指教育后生,传授学业。
B.制举:即“制科”。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汉,皇帝常称制诏,提出问题,亲自策问应举之士。
C.总角:古时汉族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D.太虚:有多种含义,一种是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最原始的实体——气。此处谓空寂玄奥之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有关文化知识的能力。太虚:天空。
答案: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父出身书香门第。从张典到张金第,都曾补授郡县生员,因有文章出名;有位先辈张宏道,考取举人,曾做过通判。
B.先父少孤家贫,不幸英年早逝。他九岁丧父,家里贫穷,后参加廪膳生员科考试,仍不得志;到沅州游学一年后,得病回来,离世时年仅三十八岁。
C.先父为人淳厚朴实,深受友人爱戴。他不做穿凿附会的事,性格沉稳真挚;先父的好友汤宾辂先生特别爱戴先父。
D.先父未得长寿,其子深表哀痛。先父离世时,作者年仅四岁,所以只能靠深知先父的朋友的回忆讲述,记录先父的生平事迹,以表哀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有关内容的能力。“先父的好友汤宾辂先生特别爱戴先父”理解错误。由原文倒数第二段“余心敬宾辂而酷爱君”可知,这是郑梦杨先生说的话,而非汤宾辂先生。
答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家贫,日不得再食,奉白孺人教,兄弟相厉以儒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卒时,惠言方四岁,翊遗腹四月而生,凡其言行可纪者弗得闻,闻之于人所传,又弗敢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教材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为广大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相信,广大教师一定会抓住这次教材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把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向前进。
【教材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5(必修)》,是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阅读鉴赏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对于本单元所选的这些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所选的课文有:《咬文嚼字》(朱光潜)、《孟浩然》(闻一多)、《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这些课文,都出自文学大家。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
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指印》(丹齐克)、《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这些课文,或综述观点,或探讨成因,或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都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但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练习,即所谓"常规性练习",即使与单元教学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也还是必需的。同时,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表达交流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表达交流"也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分别是:"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法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也比较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一是上面所说的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鉴赏"整合在一起,即在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主要是写一些读书笔记、札记、感想、翻译、改写,等等,强调读与写结合;第三个系统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主要是一些带有综合性、研究性的写作练习。这样安排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研究思考,同时引起学生更为浓厚的写作兴趣。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交往日趋丰富多样,传媒手段日趋先进便捷,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因而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对口语交际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本套教科书中的"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每册设计一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前几册分别训练了"朗诵""演讲""讨论""辩论",本册学习"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的设置,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以实际锻炼的机会。二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学习,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三是在"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
梳理探究
教科书中的"梳理探究"实际上是一些语文专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侧重于对学生以前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如本册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就是希望在必修课即将结束时,对以往学习的古代诗文作品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有的属于专题研究,如本册的"有趣的语言翻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表达特点。这些专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多少理论意义,重在引导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一些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专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名着导读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本套教科书还安排了"名着导读"栏目。每册教科书介绍两部名着,以中外文学名家名着为主,其中部分与学过的课文内容衔接。本册教科书安排两部,一部是《三国演义》,一部是《堂吉诃德》。"名着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分析"和"思考与探究"三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教学关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除了常规性的教学要求外,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积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就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审美与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我们要准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二者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加强积累,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名句名篇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表达交流能力的积累等,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语感。2.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
古代诗文作品在这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文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因为这部分内容,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标准还有"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学重点应是诵读课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课文的思想内容,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这也有利于培养文言语感。对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发展简况等知识,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切实掌握。
3、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这套教材的写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明确高中学生从事写作必须做到的几种基本要求。包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
合理安排结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二是进行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实用文写作能力;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发展文学写作的特长,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作为整套教材写作教学的一个阶段,本册写作教学的几个专题,注意与前几册写作教学的衔接。我们认为,尽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但给一些适当的点拨指导还是必要的。其中,既有所谓"规矩文"。每个专题有一点指导写作的内容,意在对学生的写作实践作一点理论上的指导,增加一点理性认识,掌握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律和方法。也有所谓"放胆文",这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借鉴和吸收了"新概念作文"的一些做法,即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设任何框框,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认为,"新概念作文"的主旨,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发挥他们各自的写作特长,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不能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毕竟我们的高中生将来上大学读中文的是少数,当作家的更是少数。高中的作文教学,还是应以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为主。
【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2.14-2.2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
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边城 1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深刻 2
作文辅导 1
第二单元(2.24-3.10)
归去来兮辞 3
滕王阁序 3
逍遥游 2
陈情表 2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充实 2
作文辅导 1
梳理探究(3.11-3.21)
文言词语和句式 3
古代文化常识 2
有趣的语言翻译 2
表达交流--交谈 1
第三单元(3.22-4.4)
咬文嚼字 3
说"木叶" 3
谈中国诗 2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有文采 2
作文辅导 1
第四单元(4.5-4.13)
中国建筑的特征 3 作为生物的社会 3 宇宙的未来 1
表达交流--学习写得新颖 2 作文辅导 1 期中复习(4.14-4.26) 1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单元综合测评3新人教版必修5{2017语文必修五作业本}.
单元综合测评(第三单元)
(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________通常不很好。
(2)你如果________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3)敏感而有________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A.含义 随意 教养
C.含义 随便 修养 B.含意 随便 教养 D.含意 随意 修养
【解析】 含义:(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含意:(诗文、说话等)含有的意思。随意:随着自己的意愿。随便:任凭,无论;不加限制,没有明确的目的。教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修养:逐渐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39370045】
①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________,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②两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________,要有所区别。
③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________。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解析】 “春兰秋菊”指春天的兰草、秋天的菊花,在不同的季节里,各有独特的优美风姿。比喻各有所长。“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各有所长,各有特色。“成为”后应接名词性短语,故①应选“春兰秋菊”。根据语境,②与“分红”有关,应选“平分秋色”。③是说清华与北大各有特色,故③应选“各有千秋”。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 000亿分钟。
B.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3月13日起,地铁1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D.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解析】 A项,语序不当,“评价、浏览、分享”改为“浏览、评价、分享”;B项,“服务”后面应该加“的目标”;D项,结构混乱,最后一个分句前加“他的成功”。
【答案】 C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再就风格言之,正经的、荒诞的、滑稽的、幽默的、庄重的、诙谐的,等等,流派甚多。
②人生舞台上的人间戏剧,真戏有,假戏更不少。
③人间世界的大舞台就只一个,而在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人间戏剧,种类可就不胜杂多了。
④喜剧、悲剧、丑剧、闹剧、正剧、杂剧等,应有尽有。
⑤“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这是人们惯常说的一句喻世醒言。
⑥真戏假做,假戏真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虽是好看,却难看透。
A.⑤④②⑥①③
C.⑤③④①②⑥ B.③⑤①④⑥② D.③②⑥⑤④①
【解析】 通读各句可知,⑤为领起句;由“舞台”引出本段陈述的主体“人间戏剧”,所以③紧承⑤;由③中的“种类可就不胜杂多”自然引出④①,由①中的“再就风格言之”可知,①在④后。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一个偏见
钱钟书
①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敞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
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不过,话虽如此说,有许多意见还不失禅宗洞山《五位颂》所谓“偏中正”,例如学术理论之类。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褊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按照希腊来阿铁斯《哲学言行论》六卷二章所载,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博马舍《趣姻缘》里的丑角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有性欲的动物。”我们明知那是贪酒好色的小花脸的打诨,而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宕之论确说透了人类一部分的根性。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②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就是独处一室,无与酬答的时候,他可以开留声机,听无线电,甚至睡眠时还发出似雷的鼻息。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圭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③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聚合了大自然的万千喉舌,抵不上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喧哗,至少从第三者的耳朵听来。唐子西《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约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融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一是二。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在更阑身倦,或苦思冥想时,忽闻人籁嘈杂,最博爱的人道主义者,也许有时杀心顿起,恨不能灭口以博耳根清净。禽兽风涛等一切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善于体物的古诗人早已悟到。《诗经》中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下文就说明“有闻无声”;可见马嘶而无人喊,不会产生喧闹。《颜氏家训》也指出王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有闻无声
的”感觉:虫鸟鸣噪,反添静境。雪莱诗《赠珍尼——一个回忆》里,描写啄木鸟,也说鸟啄山更幽,柯律立治《风瑟》诗云:“海声远且幽,似告我以静。”假使这个海是人海,诗人非耳聋头痛不可。所以我们常用“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④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文章有删节)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偏见是思想的副产品,有些看似偏见之论,恰可能说出了人生的真相。所以人生在世,言动不必专求合理。
B.文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鸟鹊、老鹳鸟的声音是“寂静的致命伤”。
C.“人籁”之所以扰人在于不能融于寂静,而“天籁”能融于寂静的原因在于听者“有闻无声”。
D.最后一段,作者在批评“人声”的同时,不忘反观自己,表现出巴金《小狗包弟》中的“自我解剖”精神。
E.居住条件差,人口密度大,中国人又是不论在私人场合还是公众场合都不吝制造声音的,所以在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还是觉得颇有会心之处。
【解析】 B项,鸟鹊、老鹳鸟的声音是天籁,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融为一片的。D项,钱钟书在这里是调侃和自嘲,而巴金是灵魂的解剖和忏悔。
【答案】 BD
6.文章意在写人声之“害”,可开头远远地从“偏见”说起。从行文思路上分析这种写法的独特效果。(4分)
【解析】 这篇文章作者匠心独运,构思巧妙,先从“偏见”说起,层层深入,直至结尾才点出人声之“害”。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概括出这种写法产生的效果即可。
【答案】 文章开头不入主题,而是宕开一笔写“偏见”,结尾才点明正题——关于“人
声”的“一个偏见”;文章主体,天籁人籁,两相对比,写出人声之“害”;文末首尾呼应,点出人声喧杂是思想产生偏见的原因之一;这种写法别具一格,大开大阖,收放自如,不愧大家手笔。
7.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4分)
【解析】 从修辞上找出对比的手法及其效果,从语句结构上找出整散结合及其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 ①天籁和人声对比,突出人声无时无处不在。②整句和散句结合(骈散结合),既朗朗上口又舒缓自然。{2017语文必修五作业本}.
8.结合文本,从下面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来探究钱钟书“智性幽默”的散文风格。(6分)
(1)见解独特,论辩机智。(2)学识渊博,旁征博引。(3)取喻新颖,妙语迭出。
【解析】 这篇文章从内容、选材和语言方面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任选一点,抓住文章的相关内容进行阐释,要注意言之有物,持之有理。
【答案】 (示例)(1)见解独特,论辩机智。钱钟书为文往往“反常合道”。本文第①段一反常人思维,批公理立偏见,认为不偏不倚的学术理论,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来得老实、痛快。并引但丁的诗篇、生理学的常识、柏拉图和戏剧丑角对比的言论,揭示出“正道公理”的虚假和遮蔽性,而偏见往往蕴含真实和真理。这种逆向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了钱钟书特有的智慧。
(2)学识渊博,旁征博引。钱钟书的文笔丰满,体现在对材料的丰富运用上。文章第③段末尾围绕“天籁能和寂静相安相得”这一中心,援引了《诗经》《颜氏家训》、雪莱的诗、柯律立治的诗,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比喻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史知识,经作者的旁征博引,非常自如而艺术地化为了文章的血肉,使得文意丰沛,文采飞扬。
(3)取喻新颖,妙语迭出。钱钟书的比喻新颖、精妙。比如“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这样的比喻别出心裁,意蕴丰富;“偏见”不仅是思想的产物,还是思想家无拘无束、自由放松状态下的思想的火花,暗讽了那些正襟危坐,动辄求“客观公平”之徒,钱钟书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往往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高二语文必修五备课教学计划 教材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使用,必然会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也为广大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相信,广大教师一定会抓住这次教材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把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推向前进。
【教材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5(必修)》,是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着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阅读鉴赏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对于本单元所选的这些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
第三单元为文艺学论文单元,主要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所选的课文有《:咬文嚼字》(朱光潜)、《孟浩然》(闻一多)、《说"木叶"》(林庚)、《谈中国诗》(钱钟书)。这些课文,都出自文学大家。他们在课文中娓娓道来,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据,自成一家之言。阅读这些文章,等于是与这些文学大师对话,能打开我们的
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文艺鉴赏方面的一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作一番比较。
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论文单元,所选的课文有:《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指印》(丹齐克)、《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这些课文,或综述观点,或探讨成因,或作深入细致的分析,都能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学习时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品味科技类文章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点。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的设计,力求做到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出题,不求面面俱到。但全面理解、整体感知课文的练习,即所谓"常规性练习",即使与单元教学重点联系不那么密切,也还是必需的。同时,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部分题型和内容设计为开放式,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另外,还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作为补白性的文字,放在有关课文后面,介绍课文作者、背景和对作品的评论,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供学生自读,以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表达交流
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表达交流"也包括"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部分内容。写作部分共有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分别是:"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每一个专题都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写作练习"三部分内容。"话题探讨"提出"写什么"的问题,也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相呼应。"写法借鉴"着眼于对"写什么"进行具体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带出"怎么写",从而在写法上加以点拨。"写作练习"是在这个"写什么"的范围之内,设计若干个参考题目,让学生练习。这些题目可以让学生选做,教师也可以另行设计,进行替换或补充。过去的写作教材往往只着眼于写法,容易导致纯技术性训练。这套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既讲"写什么",又讲"怎么写"。"话题探讨""写法借鉴"与"写作练习"三者密切结合,使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上同时得到提高。在解决"写什么"的基础上谈"怎么写",也比较符合形式服从内容、写法服从题材的写作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教科书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有三个子系统:一是上面所说的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第二个系统是与"阅读鉴赏"整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