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工作总结  点击:   2012-10-21

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篇一

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安排摘要

附件2

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安排摘要

(XXX部门、单位)

部门、单位: 填写人:

联系方式:

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篇二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1-02-01 ][阅读次数: 122 次][字号:大、 中、 小]

2011年1月16日在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许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连续跃升。“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接连跨越五个“千亿”大关。2010年,预计实现本市生产总值9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86%。人均生产总值1.46万美元,增长5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全口径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分别为4050亿元、10176亿元、1106.8亿元和3507亿元,增长88%、108%、168%和158%。外贸出口2042亿美元实现十八连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0亿元,实现翻番。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40亿元,接近前25年总和。

二是经济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6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居国内首位,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9.38万件和10.67万件,基因研究、通信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及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5家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建成运行。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深设立国家基因库。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0.147.252.7,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性调整。

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振兴规划及产业政策。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8%提高到13%左右,国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实现翻番,分别达到20850亿元和15921亿元。创业板成功推出,深交所2010年IPO家数位居全球第一,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完善。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2{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51万标箱和2671万人次,增长39%和6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05%,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总部经济发展迅速,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80家。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每平方公里产出GDP4.77亿元、税收1.74亿元,分别提高2.23亿元和1.07亿元。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为0.51吨标准煤和20.3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1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31%和37%,圆满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

三是城市功能明显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确定了未来十年的城市发展蓝图。地铁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总长178公里的1-5号线即将全面开通。“一横八纵”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各组团交通联系更加紧密。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深圳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一批水、电、油、气工程进展顺利,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和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成效明显。五年新建各类公园435个,“公园之城”初步建成。环境保护从传统的治污保洁向生态建设和低碳发展转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46%提升到85%,污水再生利用率从不足1%上升到27.1%,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四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家正式批准我市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设立光明、坪山新区,完成市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基层社区体制机制,社会工作制度初步建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先行一步。人口管理模式取得突破,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第三轮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财政资金管理运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实现倍增。推进公交特许经营改革,公交服务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形成全球布局,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有序推进。深港西部通道、福田口岸等一批重大跨界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深港合作不断深化。深澳、深台合作加强。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加快,“双转移”、“双到”工作扎实推进,服务全省的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出色完成对口支援四川、甘肃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援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是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万元,居内地大城市首位。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动态归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大幅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在明显缓解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逐步转向各类人才和“夹心层”群体。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三大体系基本建立,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高标准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学生272万人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6万个,完成原特区外96所村办小学标准化改造。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在校学生人数增加2.2万人,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成为我市高等教育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深圳大学新增博士学位点

3个,深圳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全国领先。市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17个重大卫生设施建成使用,全市医疗机构总数增长68.8%,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33.6%。社康中心达到607家,实现全覆盖。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与“市民文化大讲堂”获国家“文化创新奖”。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各项筹办工作全面展开。

社会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重大恶性案件继续下降,市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初步建成,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成功应对了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军民共建工作积极开展。人口计生、统计、司法、档案、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台务、侨务、民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六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人大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市政府系统共办理代表重点建议11件、建议2877件,政协建议案19件、提案3184件,代表和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以上。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制定全国第一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加强行政电子监察,全面试行政府绩效管理。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市行政服务大厅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继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依法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廉政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0年是深圳不平凡的一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了特区新的历史使命,为深圳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专程来深视察,对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新一届政府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个继续、五个努力”的要求,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召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及行动计划,推动经济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引进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制订新材料、文化创意两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支持694个产业项目,2010年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为30%、24.2%和29.3%。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立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功举办世界电动车大会,在全国率先投放使用纯电动出租车。认真组织编制全市“十二五”规划。

(二)全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市领导率队分赴300多家企业开展下基层送服务促转变调研活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6大领域80个项目集中开工,华星光电主体厂房提前封顶,长安标致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有关政策,积极扩大本地消费,进一步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大力实施内贸战略,举办或参加21个国内经贸洽谈会,深圳产品内销总量继续提升。进

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优化外贸结构,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达31.3%,提高2个百分点。

(三)着力改善社会民生。认真落实全市社会建设工作大会精神,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精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十项民生工程”,办好发放医保补助等惠民实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4.9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5%以内。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纠纷案件下降25.6%。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启动“百校扶百校”工程,建成3所全寄宿制普高学校,新增普高学位9000个。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付诸实施,南方科技大学获准筹办,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社康中心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加成”制度。成功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大会,提升了深圳文化形象。积极构建立体防控体系,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推进严打整治行动,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启动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有关政策精神,出台严格的调控政策,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平稳过渡。积极落实国家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有关政策,市场供应充足、秩序良好。初步完成第六次全市人口普查。

(四)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出台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明确了一体化的目标、路径和步骤。经济特区现行113部法规和70部规章得到全面梳理,有效解决了特区一体化相关法规的适用问题。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原则,加快推进南坪快速二期、丹平快速、沿江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41公里地铁线路投入试运营。北线引水和东江水源二期工程相继通水,铁岗水库扩建工程完工移交,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基本实现原特区外10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整体转换。光明、坪山等功能区和龙华、大运等新城建设明显加快,有力地带动了原特区外地区的整体发展,实现了特区一体化当年初见成效的预期目标。

(五)全面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更新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大冲、岗厦、南科大校区等重点项目,实现了从局部改造到全面更新的跨越。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街景美化、建筑物与公共设施外立面翻新、口岸环境和户外广告整治成效明显。大运中心、深交所大厦、京基100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封顶,107、205国道、北环大道等改造基本完成。加强环境治理,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开工。深入开展生态市建设,建成区域绿道335公里、城市和社区绿道77公里。

(六)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公务员制度改革,公开招聘首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新进公务员全部实行聘任制。设立前海管理局,探索法定机构运作新模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积分入户政策,拓宽了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渠道。全面加强深港合作,启动河套地区发展规划及工程研究,加快推进东部通道等跨界基础设施建设。以ECFA签订为契机,组团参加“台湾·广东周”活动,深台合作取得新进展。与汕尾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区域统筹发展新模式。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深建设者,向给予我们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深圳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强,经济效益需进一步提高。二是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增加了解决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民生问题的难度,加大了社会管理的压力。三是城市二元结构仍然突出,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和文明素质与国际先进城市还有差距,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四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难度加大,特区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需进一步增强。五是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关全局,影响长远,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二五”基本思路

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要求深圳继续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国务院先后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深圳正以崭新的风貌,踏上新30年的宏伟征程。

过去30年,深圳迅速崛起,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效益深圳”,为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深圳已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应对挑战、再创辉煌,就必须以新理念引领发展,以新标杆指引方向。这个新理念就是以质取胜,这个新标杆就是“深圳质量”。

“深圳质量”具有鲜明的科学发展内涵,蕴含继承发展的逻辑,反映主动竞争的自觉,体现全面协调的要求,指引破解难题的路径。“深圳质量”是“深圳速度”量变基础上的跃升,是“效益深圳”内涵和外延的扩展。我们要牢固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思维与理念,把速度、效益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使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以质取胜,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使创新能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国际竞争力一流,以“深圳质量”彰显经济特区新优势。

——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高的社会文明,使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以“深圳质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文化强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使人的发展更

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篇三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09-14 15:32:00

——2007年3月21日在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深圳市市长 许宗衡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增长,四大支柱产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全年本市生产总值达5684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2亿元,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1亿元,增长16.2%;进出口总额2374亿美元,增长29.9%,其中出口总额1361亿美元,增长34.1%。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4.4%,提高4.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GDP增幅7.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近10年来首次高于GDP增幅。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294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58.9%。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3.4%。专利申请量增长42%,达到29728件,居全国第二;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75.3%,申请量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榜首。我市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已有58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21件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华为和中兴的程控交换机被评为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整体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持续下降。效益深圳统计正式纳入统计体系,开始成为衡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尺度。2006年效益深圳综合指数稳步提高。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为2.91亿元,提高0.38亿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7.5%。全市万元GDP能耗、水耗以及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有不同程度下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88亿元,增长21.5%,上划中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达1180亿元。

——社会更加文明和谐,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名列“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一位。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1%的较低水平。人均GDP达到8619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全市刑事案件下降10.2%,八类暴力性案件下降29.9%。信访量、群体性事件明显下降。安全事故总起数下降33.1%,死亡人数下降8.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5.3%。成功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主办城市,这是我们深圳的光荣,是全市人民的光荣,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光荣!

这些成就,标志着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建设加快推进,标志着我市朝着国际化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06年,我们按照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的总体部署,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强化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1348”工作目标及116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

一是进一步强化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

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1号文件和《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召开全市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大会,全市上下形成了共同关注、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的良好态势。

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政府决策、专家评审、中介审核的政府科技研发资金配置新机制。设立实施“非共识”技术创新项目资助计划等13类科技计划,科技研发资金链覆盖到技术创新链的各个环节。设立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奖。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大学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深圳留学生基地建设启动,市科技图书馆建成试运行,公共技术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第八届高交会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区、各部门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方面认真践行循环经济理念,启动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积极探索以贴息等方式扶持节能产品和项目的发展。开展“鹏城减废”行动,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和“四节一环保”住宅小区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探索建设“能效电厂”,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大力实施节约用水条例,严格用水管理,建成一批中水利用示范工程,特区内用水连续两年负增长。节能、节水、绿色消费正在转化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整体功能得到提升。

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化合物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引进一批高端项目,产业链不断向上延伸。哈飞深圳研发生产基地的新车型正式下线,比亚迪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即将在深圳推出中高档新型轿车。机电一体化产业取得新的发展,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坝光精细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有序推进。高档家具、服装、黄金珠宝等优势传统产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支持金融业的政策措施取得成效,金融业出现近十年来最强劲的增长。金融中心区、金融产业园区和香港金融业后台服务基地建设稳步推进,11家金融机构落户深圳。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提高。“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市商业银行和深国投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顺利完成。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1847万标准箱,增长14%,继续稳居世界第四;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1836万人次,增长12.7%,连续五年位居国内第四。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正式运作,六大物流园区建设提速,西部港区进行了资源整合和功能调整,机场国际货运业务取得突破,物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第二届文博会在规模、水平和质量上有了重大提升,品牌效应初步形成。怡景动漫基地、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大芬油画村等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东部华侨城等旅游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全年接待过夜境外游客713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2.65亿美元,分别居国内城市第一和第四位。成功举办世界牙科联盟2006年会,是我市历史上所承办的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会议。

114个枢纽型、功能型、公益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京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龙华客运中心站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轨道交通5条线的规划、报批和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港口、航道、机场飞行区扩建、口岸建设和改造、疏港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南坪快速一期、盐排高速等一批现代交通路网骨干项目相继建成通车,深港西

部通道深圳湾公路大桥全线贯通。深南大道改造工程、福龙路、南光路以及部分市政道路配套设施改造项目建设顺利展开。

资源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东江水源二期、北线引水、铁岗水库扩容等一批水源工程进展顺利。LNG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全面铺开。积极争取省网支持,基本保障了城市用电需要。加快推进电网和电厂建设,全年投资超过40亿元,东部电厂一期、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与中海油、中广核公司的战略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城市能源规划和战略研究,积极建立成品油储备的长效机制和应急体系,国家成品油战略储备基地规划建设加快。

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大力推进改革攻坚,30项改革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标,以分类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124家事业单位转企,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270家企业的划转工作。建立了相对集中有效的行政审批机制,重大项目从立项到开工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的316-386个工作日缩短到110个工作日。启动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转换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加快和加强的新趋势。第三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顺利实施,逐步理顺市、区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为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奠定了基础。加快人口管理体制改革,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人口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居住证和出租屋管理立法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活跃,已有141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深圳。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成为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深企闯天下”取得明显成效。对外直接投资协议金额增长接近五成,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增长50%以上。积极开展贸易投资推介活动,国际经贸科技合作取得新的成效。建立完善反倾销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信息和维权服务。

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深港两地金融合作进一步深入,“深港创新圈”建设提上议程,深港双方在城市规划、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口岸通关、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公务员培训,以及旅游和投资环境推介等领域的合作更加深入。深澳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建立了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全方位拓展国内市场,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经贸、旅游、劳务等方面的合作。认真做好对口扶持,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经济腹地进一步扩大。

四是不断改善社会民生,强力推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 制订并实施新三年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劳务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43万,工伤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初步形成多部门联动打击恶意欠薪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我市被评为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积极构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框架。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建立全面覆盖“双困”家庭的廉租住房制度。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关政策,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理性发展。推进供水中间层接收工作,明显减轻了小区居民的负担。

全面推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落实人口管理“1+5”文件,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孩子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高中学校建设,新增5300多个高中学位。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实施医疗分配制度改革,全年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和平均住院人次费用分别下降10%.推进公共卫生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强

社区卫生服务,全年新增医疗机构1046家,社康中心覆盖率达到75.5%,“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大力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提高15.7个百分点,圆满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生各项任务。

启动公安系统公务员专业化改革,创新派出所勤务管理模式,一线和基层警力得到加强。积极推进科技强警,加强重点人口和出租屋动态管控,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效能。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和“四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全省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中,我市名列第一。积极开展非正常上访集中整治行动,推行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开门接访,妥善解决了一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全市信访秩序明显好转。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关爱行动”、“支援灾区”、“军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丛飞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市民综合素质、社会道德风尚和城市文明水平稳步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大剧院、图书馆新馆、中心书城三大重点文化设施投入使用。成功举办“2006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等一批高水平的文化活动,“文博会”、“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成为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鼓励公益性文化活动进社区、工厂和校园,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

五是全面推开基层基础和城市管理“双年活动”,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市、区两级投入近20亿元,用于基层基础建设。全市新增社区办公和服务设施14万平方米,无偿移交社区居委会用房约2万平方米,基层工作条件明显改善。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加快推行“居站分设”、“一站多居”和“居企分开”,初步理顺了基层管理体制机制,社区居民自治和服务功能得到强化。

城市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一批商业旺区环境综合整治进展顺利,人民南商圈改造基本完成,主要街区旧房“穿衣戴帽”工作全面展开,城中村和社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户外广告专项整治顺利推进。数字化城管系统特区内平台建成试运行,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数字化城管试点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查和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在全国首个被授予“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水环境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11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处理率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列全省第一,初步实现大沙河、福田河、新洲河、凤塘河、盐田河、荔枝湖等“五河一湖”不黑不臭,深圳河水质明显好转,布吉河水质有所改善。LNG清洁能源转换工作顺利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汽车尾气和垃圾填埋场空气污染治理加强,获得“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称号。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环保审查否决不符合环保和产业发展要求的投资项目2388宗,关闭污染企业435家。

大力实施公交优先,特区内公交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被评为“全国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示范城市”。福田交通枢纽中心完成主体工程,新建7个公交总站,扩展完善公交线网,公共中小巴全部平稳退出特区。实现过境疏港货运交通“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重大转变。稳步推进城市现有道路交通体系改造,推行交通事故快理快赔制度,在机动车增加17.3万辆的情况下,全市道路通行状况没有恶化。{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成为指导我市城市规划建设的法定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及2006年度实施计划正式实施,特区外八大组团分区规划和全市工业布局规划、深圳湾15公里海滨休闲带等一批重要专项规划顺利完成,光明新城、龙华新城、体育新城、东部新城及大鹏半岛等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加快进行。积极探索建立城市规划督察巡视制度,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强化了对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理和保护。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召开了首次全市土地管理工作会议,加强政府对土地资源的统筹和调控,实现了城市土地的统一管理。加大查违、清无工作力度,拆除违法建筑159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增量得到遏制;21万多

家无证无照非法经营户中,超过99%得到有效清理整治。全面完成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转地,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推进。

六是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行政执行力。

全面推行政府目标管理,探索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切实加强责任追究。建立行政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和行政违法违规问题移送制度,完善行政监督链条,对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实施专门的电子监督,行政监察工作明显加强。落实重大事故和重大事件行政机关责任检讨制,试行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全面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城市各项工作。行政服务大厅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进一步完善公共行政管理决策机制,颁布实施市政府重大决策公示暂行办法、市政府常务会议工作规则、行政听证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政府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防范法律风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调整和行政资源整合,合理划分政府部门和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实施街道综合执法试点,推动了城市管理重心逐步有序下移。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强了民间组织管理力量,为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并报告工作,顺利办结市人大重点建议5件,人大代表建议541件,政协提案620件。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涉及城市长远发展和市民重大利益的事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严格履行听证、公示程序。完善行政许可实施配套办法,实现了全市行政许可实施法定化。通过依法行政和法制教育,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市民的责任意识逐步加强,被评为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城市。

外事、侨务、港澳台务、民族宗教、档案、双拥、气象、民防、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深建设者,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深圳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约束日益趋紧,解决能源、资源等瓶颈制约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二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些单位安全意识不够强,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三是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房价较快上涨等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社会治安和维稳综治问题还很突出,利益协调、矛盾纠纷排查和危机处置需要更加主动、有效;五是政府执行力建设的一些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决不回避,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07年的主要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及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的总体部署,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加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加快创新、营造环境,优化产业、增强后劲,推动转型、提高效率,廉洁从政、狠抓落实,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约束指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增长13%;万元GDP建设用地、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10%、2.75%和4%;二氧化

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篇四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8日 许勤)

各位代表:{2017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新30年的第一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是深圳“大运”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对举办大运会的繁重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创造深圳质量,完成了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初步预计,本市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增长1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40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9亿元,增长21%。固定资产投资2140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8亿元,增长18%。出口总额2455亿美元,增长20.3%,实现十九连冠。在经济总量高位突破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自主创新实现“四个领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3.66%,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全球五强企业我市占据两席,企业创新水平全国领先;新一代移动通信、超材料、基因测序和基因组分析等技术全球领先;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值、税收均居全国首位。基础创新能力建设加速,新增国家级创新载体数量接近此前的总和。获2011年度中国十大创新城市第一名。

——结构优化实现“七个高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增速高于GDP增速2倍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高于工业增速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税收增速高于一般服务业税收增速1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增速高于出口总额增速1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近九成,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水平。

——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三个下降”。万元GDP建设用地下降11.9%;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到0.47吨标准煤和18.7立方米,均为全国最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超额完成控制目标。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实现了更有质量的增长。

——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实现“三个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4万元提高到3.63万元,增长12%;最低工资标准从每月1100元提高到1320元,增长2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450元提高到510元,增长13.3%。

——文化建设实现“三个加快”。文化影响力加快提升,深圳“十大观念”影响广泛,“迎风飘扬的旗”等原创精品唱响全国;(下转A2版)

(紧接A1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市群众艺术馆及六区文化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公共图书馆人均图书量居国内大城市前列,公益性文化活动超过1万次;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增长20.5%,占GDP比重8%,华强文化科技等十家文化领军企业平均增速超过30%。

——城市发展实现“三个跃升”。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跃升,广深高铁、深圳北站、机场二跑道等建成启用,地铁运营里程由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180万人次;城市面貌实现跃升,全面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完成1608个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15000多栋建筑刷新改造和46项城市照明提升工程,涌现出深圳湾体育中心、大运中心等一批新地标;人居环境质量实现跃升,新增绿道809公里,深圳湾公园等建成开放,公园总数达到789个,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23.5万吨,福田河、新洲河等干流水质明显改善。

一年来,我们立足打基础、谋长远,既抓好当年工作,又前瞻布局“十二五”及更长远发展;突出抓创新、调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优布局、强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着力惠民生、促和谐,加强社会建设,在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深圳质量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大运会,创造了不一样的精彩。办好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是中央赋予深圳的光荣使命,是深圳对世界的郑重承诺。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大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和激励。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为大运会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保证。深圳人民不辱使命,燃烧激情,挥洒汗水,团结拼搏,积极探索简约、创新、绿色、低碳的办会新路,奉献了一届青春活力的体育盛会和一场欢乐祥和的人文盛会,15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随队官员参加大运会,赛会规模和项目数量创历届之最,实现了“从这里开始,不一样的精彩”,谱写了大运会历史上新的辉煌篇章。这是全市人民的骄傲,这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荣耀!回顾大运筹办举办的1500多个日日夜夜,不仅唤起我们对大运奋斗历程的美好回忆,而且带给我们富有启示的理性思考。在大运会举办过程中,我们突出创新创意、绿色低碳,强调开闭幕式回归体育、回归仪式,首创火炬虚拟传递,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广泛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有效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在创新大型赛事举办方式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我们突出价值提升,办赛事与办城市、惠民生相结合,推动城市建设全面提速,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创新之城、青春时尚绿色之都的独特魅力。我们突出简约简朴,场馆设施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实现了赛时保障、后续运营和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我们突出全民参与,深入开展迎大运创文明活动,127万名志愿者服务大运,818座志愿者服务站遍布全市,市民自愿停驶机动车43万辆,展示了可贵的公民责任和良好的文明素质。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历史。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制度财富和精神财富。大运会虽然闭幕,但大运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拓创新,奋勇前进!

(二)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统领,谋划新时期发展战略布局。一是围绕主题主线,立足经济特区发展新定位、新使命,以深圳质量为核心理念,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战略举措。二是加快制定82项专项规划,构建了以“十二五”规划纲要为主体,以专项规划、各区规划和功能区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三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对108项主要目标任务、85项指标、109项重点工程,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建立动态分类考核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使“十二五”宏伟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三)着眼于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有力地提升了深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投入运行,运算速度全球第四;国家基因库挂牌成立,将为开发利用基因信息资源奠定基础。二是加快建设创新载体,基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34家,其中国家级20家。三是全方位支持处于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究机构加快发展,突破核心

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华大基因分别与国际水稻所、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光启研究院在超材料领域一年内申请国内专利和PCT国际专利超过1000件。四是完善自主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加大创新投入,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30.6%。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新注册超材料、新能源国家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基金951家,超过“十一五”注册数总和;创投机构数量和管理资本规模超过全国1/3。中小板、创业板新上市企业分别占全国新增总量的1/10和1/8。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启动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孔雀计划”,引进10个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探索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学院,华大基因学院挂牌成立。成功举办第十三届高交会和第十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四)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新材料、文化创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及政策,与生物、互联网、新能源形成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体系。启动建设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集聚区,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整合技术、资本、产业等要素资源,组建基因工程、超材料、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新材料等产学研资联盟,推进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组织实施示范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启动,基因诊断和新能源汽车等开始规模化应用。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业资产规模、效益指标、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居全国前列,银行业利润增长26.1%,跨境人民币业务增长2.8倍。证券业资产、利润指标全国第一。深交所新上市公司243家,IPO家数连续两年全球第一。中国资本市场学院启动建设。保险业机构数量和资产总量居全国前列。引进法人金融机构8家。物流业向供应链管理方向发展,顺丰、怡亚通等领军物流企业迅速壮大,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四。“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文化产业新业态特色凸显,华谊兄弟文化城落户深圳,欢乐海岸建成开业,华侨城集团进入全球旅游景区八强。软件业务收入2250亿元,占全国的1/8。三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圳黄金珠宝业产值超过全国七成,钟表出口总额占全国55%,服装品牌享誉全国。完成710家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工业产品内销比重达到46.5%,提高3个百分点。获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工作奖”一等奖。四是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高端化。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深超光电低温多晶硅液晶面板5代线投产,长安标致雪铁龙汽车合资项目、腾讯深圳云计算数据中心奠基。五是引资引智相结合,产业发展和创新引领并举,着力集聚优质高端资源。引进大型总部企业9家。与大唐集团、百度等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签约合作项目311项,意向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与中科院、北大等22所院校签定战略合作协议,引进29项科技经贸人才合作项目。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一是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财政投入8亿元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养老、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60万、1100万。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开工建设7.6万套保障性住房,相当于“十一五”开工总量,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归集人数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二是建立价格调节专项资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300家平价农副产品流动商店投入运营。三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出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市财政教育支出188亿元,增长26.3%。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办学正式签约,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工作有序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提升,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2.07万个,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稳步发展。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社康中心就诊量达3230万人次,首诊率提高到38%。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运行,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儿童医院住院楼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加快。新增三甲医院5家,5个医学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精心组织纪念建党90周年等主题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关山月美术馆入选全国九大重点美术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达到160台,年借阅量超过110万册次。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

进地区称号。文博会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深圳运动员在大运会、城运会等重大比赛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社会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壹基金”落户深圳,举办首届中国·深圳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志愿者之城建设全面启动。连续第七次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00家,提高了基层服务能力。完善社会工作体系,社工服务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推进积分入户工作,1万多名优秀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入户落户深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人口计生、统计、档案、民族、宗教、司法、外事、港澳、对台、侨务、气象、民防、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和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

(六)抓住办大运的历史机遇,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一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特区一体化扎实推进,市级政府投资的75.4%投向原特区外,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福田中心城区综合功能增强,罗湖服务型经济加快发展,南山创新型城区建设全面推进,盐田现代化滨海城区特征愈益显著,宝安、龙岗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光明、坪山两大新型功能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龙华和大鹏功能新区设立,形成了定位明确、各具特色、协调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二是以城市更新释放发展空间。出台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探索城市发展单元综合开发模式,推动城市发展由依赖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二次开发转变,由单一功能开发向整体功能开发转变。大冲村整体改造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开工。三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丹平快速一期等道路竣工通车,深惠、水官等道路改造完成,打通33条断头路,取消梧桐山隧道和马田、水田收费站,结束了我市普通公路收费的历史。新增、更新公交运力3493辆,新增公交专用道168公里。原特区外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由81%提高至85%。“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广电播控平台与电信传输网络的对接。四是强化城市资源能源保障。岭澳核电三期、国家成品油深圳油库、西气东输二线深圳段、迭福LNG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南方电网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公明供水调蓄、清林径引水调蓄水源工程有序推进。五是加大节能节水力度。投放使用新能源汽车2288辆,累计达3035辆,实现碳减排2.4万吨,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应用规模最大的城市。政府机关带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率先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动态能耗监测全覆盖。全市节能建筑面积达到6088万平方米,建筑节能71.6万吨标准煤。水资源消耗增长低于GDP增速7个百分点,被评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六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大气、水环境治理,完成80%的电厂机组低氮改造,全面推广国IV汽油;新增258公里污水收集管道,龙岗河、观澜河治理力度加大。通过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专家组评审。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7法院个人工作总结
下一篇:2017村半年工作总结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